❶ 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是什么
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
(一)自觉积极性原则
毛泽东曾经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的自觉不可”。课外体育锻炼是一个克服自身惰性、战胜各种困难的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自我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学生只有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获取应有的锻炼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发生兴趣时就会对这项体育活动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在我国目前条件下,课外体育锻炼还不可能完全根据学生的自愿与兴趣安排活动内容,往往要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项目进行锻炼。因此学校在安排体育锻炼的内容时,除了要创造条件尽可能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因人制宜外,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经常性原则
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对人体给予刺激的过程,每次刺激都产生一定的作用痕迹。连续不断的刺激作用,则会产生痕迹积累。这种积累使动作技能形成的条件反射不断得到强化,机体的结构和机能产生新的适应,体质不断增强。如果体育锻炼时断时续或长时间停止锻炼,已形成的动作技能就会消退,身体各种机能、素质就会慢慢减弱。因此,强健的体魄和较高的运动水平,并非一朝一夕所能练就的,已取得的锻炼成果也不会是一劳永逸。只有经常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锻炼时间、次数、强度的衔接性和连续性,才能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要有一个全面的计划,合理安排课外锻炼的时间、内容、场地、器材等,组织好早操、课间操、班级体育锻炼,做到天天练,保证每天1小时。学生个人应在学校统一安排下,结合自己的特点,制定个人锻炼计划,坚持全年不间断的体育锻炼,做到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全面锻炼原则
人体是一个整体,各器官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促进机体其它部位机能的改善,当某一运动素质得到发展时,其它运动素质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某一方面的锻炼与发展,也会对其它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但是如果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单一化会给体育锻炼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机体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如长期只从事力量练习,心肺系统功能就不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长期只从事长跑锻炼,耐力素质会有较大发展,而速度、力量素质不会有较大提高;长期只从事身体一侧肢体的活动,另一侧肢体就不会得到发展,则整个机体不能得到匀称发展。因此,课外体育锻炼在选择锻炼内容、方法时要尽可能考虑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运动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要努力掌握多种运动技能,贯彻全面锻炼的原则。
(四)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理气象条件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个地区,各个学校之间的体育锻炼条件、场地器材等也都会有很大差异。对于同一学校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生理结构基本相同,但在年龄、性别、体质状况、锻炼需求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年龄、性别、体质等条件都相似的人,随着体育锻炼过程的发展也会因机体适应能力的高低而出现差异。由于锻炼者本人及所处的锻炼环境千差万别,不可能提出一种各校都可通用的课外体育锻炼计划,更不可能提出一个人人都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案。因此,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必须贯彻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根据锻炼者的个人特点、学校的锻炼条件,结合季节、地域气候等客观实际,合理地确定锻炼内容,选择方法手段,安排运动负荷。这样,才能掌握课外体育锻炼的主动权,提高锻炼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收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❷ 如何开展课外体育锻炼
科学的锻抄炼方法还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袭点:
1、了解自己,实事求是
2、树立目标,积极进取
3、全面锻炼,注重实效
4、运动有恒,坚持经常
5、运动有度,循序渐进
6、遵循规律,自我保健。
开展体育锻炼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体育锻炼会增强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
使整个机体的
代谢增强,从而提高食欲。另外,体育锻炼还会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改善肝脏、胰
腺的功能,从而使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得到提高,为人的健康和长寿提供良好的物质保证。
体育锻炼不仅改善了我们的身体状况,
同时放松身心,
使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或者学习
当中去。
❸ 课余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哪些
第一可以休息眼睛,保护视力。
第二可以放松身体,保证下节课的精力
第三能够通过活动,可以锻炼身体
如果我的回答能够帮到您
请及时采纳为满意回答~~
~~予人玫瑰 手留余香~~
~~互相帮助 共同进步~~
❹ 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有哪些
幼儿户外体育锻炼适宜哪些形式――慢跑,跳绳,拍皮球。
❺ 如何科学地开展课外体育锻炼
1.明确锻炼目标.从事体育锻炼,人们总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其目的是健身还是健美,是娱乐性还是医疗性;即使是健身,是促进身体健康还是着重发展运动素质.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的目的和目标,对锻炼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动负荷的安排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因此,在制定锻炼方案时,首先要明确锻炼的目的,确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锻炼目标.这样可以克服锻炼的盲目性,加强自觉,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2.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根据学校特点,在制定学生锻炼计划时,一般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以此来确定每周课外的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时间.学生每天在校应保证有1小时或再多一些的体育锻炼时间,除按时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课后,还应自行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在一天属于自己掌握的时间上,可以安排:早晨20~30分钟,下午课后30~60分钟,晚饭后可做10~15分钟轻度、和缓的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时间.
❻ 如何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1.明确锻炼目标.从事体育锻炼,人们总要有一定的目的和目标.其目的是健身还是健美,是娱乐性还是医疗性;即使是健身,是促进身体健康还是着重发展运动素质.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的目的和目标,对锻炼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动负荷的安排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因此,在制定锻炼方案时,首先要明确锻炼的目的,确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锻炼目标.这样可以克服锻炼的盲目性,加强自觉,提高锻炼的积极性.
2.合理安排锻炼时间.根据学校特点,在制定学生锻炼计划时,一般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以此来确定每周课外的锻炼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时间.学生每天在校应保证有1小时或再多一些的体育锻炼时间,除按时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早操、课间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课后,还应自行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在一天属于自己掌握的时间上,可以安排:早晨20~30分钟,下午课后30~60分钟,晚饭后可做10~15分钟轻度、和缓的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时间.
早晨锻炼宜在室外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以做操、慢跑等活动为主,锻炼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不要进行剧烈活动.下午课后锻炼在4~6点钟是最好时间,可进行较剧烈的活动,但不应过分疲劳,不应影响晚上的学习.晚饭后或晚自习后可进行散步或做操等较和缓的活动,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期末准备考试和考试期间,仍应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但每周锻炼次数、锻炼时间、锻炼强度和量可相应地减少.
3.合理选择锻炼内容.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征,有的可以提高某项运动素质,增进健康;有的可以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形成良好的体型;有的可以强身娱乐,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有的可以防病、治病、消除生理功能障碍;有的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有的可以增长肌肉力量.因此,在制定锻炼方案,选择锻炼内容或项目时,应尽量考虑到各项目的锻炼价值,并从个人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兴趣爱好、锻炼目标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选择最有效的内容.在练习的方法上要注意不同运动素质之间以及运动素质练习与其它练习的有机结合.如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结合;大肌肉群练习与小肌肉群练习结合等,并要注意把个人的兴趣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既要发展自己有兴趣的特长项目,又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弱项,克服不足,做到重点突出,并兼顾其它.如小学阶段一些女生爱跳橡皮筋,她们的锻炼内容可以跳橡皮筋为主,然后适当搭配短跑、体操、游泳等项目,男生喜爱踢足球,则可以踢足球作为主要的锻炼内容,再适当搭配投掷、体操、游泳等项目.以练长跑为主的学生,应适当搭配力量性练习项目.大学生注意自己的体型,喜爱健美运动,可以利用各种力量性练习发展身体各部位的肌肉,使肌肉结实,体格匀称.同时,还必须选择搭配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如跑步、打篮球、踢足球、游泳、滑冰、韵律操等.只有这样合理搭配锻炼内容,才能收到好的锻炼效果.
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时人体的生理负荷.主要包括负荷量和运动强度.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锻炼效果.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负荷过小,锻炼效果不明显;负荷过大,则会影响健康,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只有恰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才能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因此,锻炼方案中安排锻炼的强度、时间、密度、数量等都要符合项目的特点和锻炼者的实际情况.
❼ 课余体育的形式有哪些
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学课大多仍沿袭前苏联教学结构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宰和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的学习主体。学校课外活动过程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与体育教学课在知识、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相脱节,这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大相径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练,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管理中,体现这一思想,实现主体性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体育活动课概念的定位
学校体育课分学科类课程(体育与保健)和活动类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二类课程,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体育与保健课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知识技术传授,使学生掌握体育学习方法,继承优秀的当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活动课学习的基础。而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教学大纲以外,或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的兴趣小组、社团等从事自主的、独立的活动,它不是全体学生必须的课程,也不是课程限制选取修或任意选取修的内容。课外活动中有的教师参加,有的是学生自已组织活动。另一方面讲,它也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它有弊端,在于它仍然是以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看待,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部分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课余运动训练,都属于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的,但他们是有区别的。那种把教师精心指导下的课余运动训练,也笼统地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认为有待进一步商榷。
2、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重视学生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中,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以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同时要求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体验相协调,使之和谐发展。
3、当前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调控是整个活动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教师对活动课的认识不全面,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活动反馈调整不及时,活动管理体制不完善,随意更改和取消活动;尤为普遍的是活动过程比较散乱,较普遍的“放羊式”的活动过程。
3.2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比较薄弱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工作,都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对活动过程缺少思想上的导向,对课外体育活动无计划、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检查、考评措施,没有把成绩列为教师工作考评内容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3.3学习负担重的负面影响
现代教育思想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幽灵。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捧作用下,学生大量的时间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上,课外活动时间时常被占去。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制了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4场地器材的缺乏
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学生人数增多与场地器材不成正比,体育经费缺乏、设施陈旧、运动场地不足、器材奇缺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尤为普遍。学生兴趣广泛,适合学生参加的项目,因场地、器材、师资的限制,实在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一部分学生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
4、改变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健全课外体育活动和评价体系
具体、明确、科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进行活动教育管理的前题。《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宏观上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等制订了明确的目标和工作职责。健全课外体育活动中可操作的目标体系,以此作为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检查分析和评价依据;同时把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列为优秀班主任、基层先进及文明班级、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增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对活动的有关因素实行有效控制。
4.2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指挥系统和评价体系,加强活动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必须通过健全的学校体育的指挥系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的标准,在活动中自觉地贯彻执行,进行自我调控。当前应建设一支从上到下的统一管理队伍。一般应包括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体育组、班主任和体育委员四个层次,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与体育教研组在活动中应认真做好活动情况检查、记录、调整及定期进行总结、评价,明确活动的导向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促进活动课质量的关键。通过检查学生的出勤、活动内容的执行、活动的组织情况和活动的效果,同时获取信息。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一套有益于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全面评价体系。
4.3加强课的教学改革,强化健康意识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不良的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养成持之以恒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除学校领导重视和全体教师不懈努力外,关键要加大教育制度、升学制度的改革。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的目的性教育、科学性锻炼身体教育,在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多举行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小型比赛,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4.4拓宽渠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小、器材缺、经费少是长期困惑体育活动正常开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应抱着勤俭办体育外,要充分提高现有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场地、器材逐步完善。
5、建议
介于现阶段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展望学校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发展前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注意:
(1)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学校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使体育活动即满足教育教养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2)搞好各种形式的校内体育活动,建议根据各校实际开展大课间操活动,保证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建立对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到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场地器材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评价措施落实,提高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