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叫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分为很多种,有室内室外之分,室内运动多重于在锻炼锻炼身体机能,如锻炼腹肌…等,室外运动多重于锻炼耐力,如跑步……
❷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运动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只有激发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
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
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
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我们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中去,才能进一步把体育与健康课和自己的
生活、学习、将来工作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
一、兴趣的培养
学校体育中贯彻快乐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满足,由此对
体育产生兴趣.体育教学中贯彻快乐教学法关键是教师,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文化艺术的修养,
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的意义、任务、特点,内容及要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
据教学任务、对象,抓住教学关键,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做到形式多样、有兴趣、针对性、科学性;由潜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完成
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教学中教师就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现有的场地器
材,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导,以愉悦身心为前
提,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生动形象,通
俗易懂,精练扼要,用词确切,示范正确熟练,轻松优美等。“美的东西,总会唤起人的审美
感情和愉快的情绪”,这样学生会用一种审美的心态对待教学,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使体育课向理性、文化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法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
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
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中,发挥其主动地位,成为教学的核心,才能最
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我认为:在教学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
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进度和其他学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来。
理想与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关怀与帮助激励。学生来源不一,体育基础千差万别。因
此,我们要因人而异,分阶段制定出不同的运动处方。将运动处方引入教学课堂,因人而异的
建立个性化运动模式,把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体育课内外、校内外相结
合,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贯通,课内突出教学课程,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课外突
出生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高体育意识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习惯
的养成贵在坚持,体育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就要重视个体差异,采
用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为获得进步而感到满足,通过组织早锻
炼和课外活动及各种活动形式的单项比赛,吸引并促使每个女生参加体育活动,从中发展兴
趣,培养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她们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引趣”法
体育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环境因素的诱发。教学中坚持“引趣”是引起学生愉快学习
并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条件。我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引趣方法。教学用语引趣:生动
形象的讲解,热情幽默的用语。情境引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绪,启发想象,把学生带到
大自然中。师范动作引趣:师范动作准确、熟练、规范、轻快、舒展。设疑引趣:开始上课设
疑,教学难点设疑,新学动作设疑。竞赛引趣:在教学中设臵适当比赛。体育明星引趣:优秀
运动员为国争光事迹、图片等。
(三)成功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细心的教师会观察到,每当要做一个新的练习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有
的学生心理也想去练,但不表现出来,还有少数因怕完不
成动作或是事实上难以完成动作的学生不愿意练,表现的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了
解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我要是
能同大家一起去完成动作那该多好呀!”这正是一种获得成功的愿望。所以学生在求知欲望基
础上努力参与并获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倍加关心。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成功。
二、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的好,学生的积极性
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即使是枯燥的教学课。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即使是游戏等
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学生玩起来也如同嚼蜡。因此在教学中我
❸ 如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人生变化无常,养成长期体育锻炼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培养自己对体育回运动的兴趣,这答是最关键的;
其次,将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坚持下来,定期、定量地进行;
再者,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很多人不是不喜欢运动,而因运动不当,造成受受伤,导致不得不放弃运动。所以任何时候务必要将运动安全放在第一位,比如说年轻时参加激烈的竞技性运动,老年后参加平缓的,运动强度较低的项目,将运动损伤降至最低;
最后,保持良好而健康的心态。只用心态好,性格开朗的人,才有可能养成长期体育锻炼的习惯。
❹ 怎样坚持体育锻炼呢
1、不要停止已经养成的习惯
让事情继续下去的最简方法就是不要停止。避免长时间的不锻炼,因为重新养成习惯确实更费力些。这条建议对某些朋友来说或许已经有点晚了,但如果你已经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就千万不要在遇到一点点困难时就放弃。
2、一旦开始运动就奖励自己
伍迪艾伦(电影导演)曾说:“生命的一半时间在于自我表现。”我要说,在想要养成某个习惯时,90%的精力都是用于如何实现它的。你应该多想想自己的体重,自己能够跑多少圈,自己能够仰卧举重多大的杠铃。
3、对自己承诺坚持30天
对自己许下这个月天天运动的承诺(哪怕每天只运动20分钟),有了这个承诺,你的习惯就会得到巩固。同时,你也不必在头几个星期天天劳心,犹豫着到底要不要去运动。
4、找点乐趣
要是在体育锻炼里的得不到乐趣,坚持体育锻炼就会有点困难。这个世上有成千上万种锻炼身体的方式,所以,如果你觉得举重或者如果仰卧起坐并不适合你,那你就试试其他的吧。许多大型健身中心都提供各式各样的运动项目,总有一种是你喜欢的。
5、把运动安排在自由时间
不要把运动安排在那些可能会因为其他重要事情而被占用的时间里。工作结束后或是早晨一起床都是不错的运动时间。要是安排在午饭休息时间,则很可能因为工作尚未完成而被占用掉。
6、和朋友一起运动
找几位朋友加入你的运动计划。有了交际因素,你会更愿意遵守自己的体育锻炼承诺。
在日历上打"×"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有在要运动的日子在日历上打"×"的习惯。这么做的好处是对于已经进行多长时间体育锻炼了,你可以一目了然。坚持在日历上打X是个激励自己的好方法。
7、在付出努力之时得到乐趣
进行体育锻炼后,问问自己哪些部分你喜欢,哪些部分你不喜欢。一般来说,你要继续坚持你喜欢的那部分,避免你不喜欢的那部分。若是多想想如何在体育锻炼中得到乐趣,你会更愿意去体育馆的。
8、把运动当作一种仪式
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根深蒂固到成为一种仪式。也就是说,一到体育锻炼的时间、地点就会让你自觉地抓起背包去健身中心。要是你的运动时间总是不确定,那你就很难从这一点得到益处了。
9、减轻压力
有压力时你很可能在工作上什么都做不好。不过,体育锻炼可是一种减轻压力的好方法,它会让你心情变好。所以,下次感到充满压力或疲劳的时候,就试试去参与你喜欢的运动吧。一旦体育锻炼和减轻压力之间建立了联系,你会更容易重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即使在此之前你是刚刚渡过一段悠长的假期。
10、测量健康值
我们不应该过度关心体重的数值。即使你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体重却不一定会变化,因为增加的肌肉重量会抵消减少的脂肪重量。不过,变化的健康值仍是激励体育锻炼的好依据。记录俯卧撑、仰卧起坐或是跑步速度等简单的数值,都会让你发现体育锻炼是如何使你变得更强、更快的。
11、先养成习惯,再购买器械
光鲜的运动器械不能促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相信花几千美元买器械就可以弥补自己不爱运动的毛病。可这不能弥补!所以,还是先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再来购买体育器械。
12、清除失误
要是你老是不能坚持体育锻炼,就找找原因。你不喜欢运动?你没时间?呆在体育馆里使你感觉不自在?不懂得健身技巧?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失误之处,你就改正,向胜利开始迈进。
13、从小的目标开始
从一开始就打算跑15英里,可不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好方法。为了养成习惯,头几周里定个在你能力之内的目标。否则,你会被残酷的运动量吓跑的。
14、是为了自己而运动
去体育馆只为了使自己的身体看起来更漂亮,就好像做生意只为了赚钱一样。这样,付出的努力就不足以达到你的目标。但如果去体育馆还为了别的原因,如激励自己、增强身体的力量、享用愉快的时光,那么即使运动成果不怎么显著,你也可能继续坚持体育锻炼的。
❺ 如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在体育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转变学生观念, 转变观念,提高对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甚至有些学生认为上体育课就是活动课,没有上体育课的意识,所以在农村小学先要转变学生观念是培养学生锻炼习惯的重要部分。 二.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健康教育课中传授。 三.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 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好象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四.促使学生形成自律性。 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 总之,不断提高学生积极性和主动参与锻炼的自律性,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1、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所谓转变学生态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转变学生对体育(身体锻炼)的各种不正确的态度,使体育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忽视体育锻炼重要性现象,以致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不仅积极性不高,而且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思想。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在具体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讲解、教育,有目的地举办体育讲座,宣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了解体育的功能和目的,以及体育在人才成长发展和自我完善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体育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从而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2、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 3、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围绕踢足球的教学,如果一味让学生乱踢,是很容易出现伤害事故的,中小学生因踢足球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也是很多的。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这些基本知识可在保健卫生课中传授。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4、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 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逗必须努力尽可能坚强地形成学生良好的习惯,但为了达到这种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地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5、培养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必须与培养学生对活动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兴趣,表现出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的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如果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也就越强。学生们之所以踢起足球来不觉得累,就是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足球这项活动。随着我们对这项活动的深入,学生从逗只知乱踢到踢出些门道地,踢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爱好不断增强的过程,及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 6、按照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素质好、弹跳能力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弹跳能力好的同学提高横杆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杆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逗闪光点地,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综上述,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始终把对学生自我锻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在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的同时,要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扩大理论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体育实践课中,要课内课外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锻炼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大胆去实践,积极创造条件开展新运动项目,改善运动条件,全方位广泛地吸引学生参加锻炼。利用学校的宣传工作,如广播、宣传窗等,大力宣传体育锻炼知识面的来源。为我们继续探索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理论依据,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分组教学是以学生的运动能力、身体条件、运动兴趣和需要等为依据对学生进行分组,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愿选择而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 由于学生之间体育学习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素质水平不同,班级教学形式不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分组教学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矛盾。 分组教学形式一般能适合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它和班级教学相辅相成。 分组教学一般有以下几种: ( 1 )随机分组、自然分组 随机分组,就是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例如,教师用报数的方法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随机分组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在竞赛、游戏时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既简单又迅速,是教学中基本的分组形式,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学生在爱好、能力上的差异,无法很好地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自然分组就是按照学生排队的排或列组成小组,这种方法快捷、简便,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管理。 ( 2 )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上大致相同。同质分组的方法在教学中常自觉和不自觉地得到运用。例如在短跑练习中,学生总是要找与自己速度差不多的同学一起跑。耐力跑练习时,一圈刚过,队伍就已经分成了几段,这时形成的 逗 集团 地 就是典型的同质分组。 同质分组的优点在于能增强活动的竞争性,符合学生好强争胜的性格,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但是,同质分组也有其不足之处,如易在学生中形成等级观念和弱势人群的自卑感等。因此,教师在首次进行同质分组前要给学生讲解清楚。 ( 3 )异质分组 异质分组,是指分组后同一小组内的学生在体能和运动技能方面均存在差异。异质分组不同于随机分组,是人为地将不同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学生分成一组,或根据某种特别的需要对 逗 异质 地 进行分组,从而缩小各小组之间的差距,以利于开展游戏和竞赛活动。例如,在进行接力跑游戏前,,通常把跑得较快和跑得较慢的学生合理地分配在各个小组里,确保游戏的公平性,此时形成的小组就是典型的异质分组。 ( 4 )帮教型分组 在合作型分组中,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是一种互为依赖的关系。但有时根据教学的需要,我们可以组织部分学生直接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这就形成了帮教型分组。例如,有一定专项技能的学生可以在自己所擅长的练习中帮助其他较差的同学,有时还可以指定学生进行 逗 一帮一 地 的辅导。采用帮教型分组形式所起的教学效果要比教师一个人对众多的学生进行指导好得多,同时帮教式分组的形式是主体学习的一种很好体现。 ( 5 )友伴型分组 如果让学生自己分组进行活动,大多数学生会选择与自己关系较为密切的同学在一起进行练习,这就是友伴型分组。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是自然的现象,人总喜欢与自己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聚在一起。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采用友伴型分组,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体验到体育活动的乐趣。与关系密切的同伴在一起练习,学生的心理会放松,并能得到友情的支持。例如,一个不会打篮球的学生处在一个友伴群体中,其同伴会用友好的态度热情地鼓励他(或她)一起打球,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他(或她)也会很放松地,毫无顾虑地与友伴一起活动。过去在体育课上很少能看见这种友伴型的分组形式,因为一些体育教师认为, 逗 友伴 地 在一起活动容易失控,容易打乱课堂次序,容易在体育课上形成 逗 小帮派 地 。实际上,这是由于一些体育教师总是站在教师 逗教地 的立场上,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主体的作用,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所形成的。
❻ 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长期以来我们普遍重视的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和体育基本知识,并不注重学生锻炼习惯、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倘若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即使老师再用心教,学生还是无法完全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相反,若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锻炼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练习中去。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身体锻炼的方法;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得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是良好的锻炼习惯。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不是任何活动都能称之为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体育活动就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就进行体育活动,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只有了解运动的基本原理,掌握了科学的锻炼方法,才能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更要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人体的构造以及运动的基本原理普及给学生了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各器官的功能以及身体锻炼的卫生知识;其次要让学生懂得正确的锻炼顺序和合理的锻炼方案组合,以及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的要求。此外,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针对性的优化锻炼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身体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2.强化学生锻炼习惯的培养
锻炼习惯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克服自身惰性,自觉的从事锻炼活动。是在科学锻炼方法的指导下,有意识的刻苦训练形成的,是意志努力的产物。因此,体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生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性的制定计划,科学、合理的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让学生从学习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运动常识到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到学会制定合理的符合自身条件的锻炼方案,从而养成科学的锻炼习惯。教师还应经常督促和检查学生锻炼情况,及时改进和调整锻炼计划;加强意志锻炼,帮助学生克服自身惰性;持之以恒,才能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3.激发学生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让体育锻炼成为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爱学习、爱锻炼对体育锻炼真正有了兴趣,才能有助于其培养良好有效的锻炼习惯。学生有了兴趣之后,自然就会端正学习态度,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锻炼态度相结合,加上科学的锻炼方法,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锻炼过程中,应关注不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特别要注重指导形式和锻炼方法的趣味化,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活动,使体育锻炼真正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
三.学生形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关键因素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对象和模仿对象,教师动作方法的正确与否、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动作的正确性与规范性。在指导学生锻炼过程中,教师应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锻炼。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经受一个科学锻炼身体的过程,并且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通过示范和指导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促使学生形成自律。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将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真正养成科学锻炼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锻炼自觉能力,而学生的自制能力又普遍较差。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更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符合学生生活规律和作息时间的个人锻炼计划。严格规定锻炼的内容、方法、过程、运动量和时间等,并制定出预期目标以便在锻炼的初期阶段进行监督。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积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❼ 如何培养体育习惯
要想使孩子健康的成长,很重要的一条是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那么,家长应当怎样去诱导和培养呢?
1. 严格作息时间,利用生理节奏的规律,使孩子在大脑皮层中逐步建立固定的体育锻炼兴奋灶.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在同一时间就寝,早晨在同一时间起床,并在同一时间进行体育锻炼,锻炼时间也基本相同.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在寒暑假,都不改变孩子的生活规律,形成有利于孩子健康的良好的"生物钟".这样,天长日久,锻炼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了.
2. 家长要以身作则,同孩子一起参加锻炼.孩子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大人带头锻炼,尤其是同孩子进行比赛,更能引起他的兴趣,有利于养成习惯.相反,家长一年四季足不出户,或像"工头"一样在一边监督孩子,时间一长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使孩子把体育锻炼看成是负担和惩罚.
3. 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运动量.儿童年龄越小,注意力越不易集中,既容易疲劳,也容易恢复.所以,年龄小的儿童锻炼强度不宜过大,时间不要过长,但内容要多样.可把跑、跳、投掷、体操和游戏结合进行.孩子在活动中有了兴趣,尝到了甜头,就有利于养成锻炼习惯.
4. 根据孩子的自身素质,让他们适当学点专门的体育技术.孩子们对各类体育明星,如武术高手、足球名将、篮球巨星、拳坛怪杰都十分钦佩,也渴望学点专门的体育技术.家长可在这方面为孩子创造一定的条件,使他们如愿以偿,这样将会大大激发孩子的锻炼热情,须知良好的锻炼习惯往往就在这种热情中养成.
5. 给孩子的体育锻炼以必要的物质支持,如运动衣裤、运动鞋袜、羽毛球、足球、跳绳等,使孩子们看到父母对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坚定地支持态度.
❽ 如何培养孩子的体育锻炼习惯
淡化体育课程评价的数据测量,重视理性分析 如果单纯采用运动项目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体质,必定对个矮体瘦的学生不公平,打击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体育运动重在参与,通过对学生进行各种身体练习,使学生机体承受科学强度的生理负荷,促进身体健康。另外,促进健康与调节情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广泛的喜爱。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建体育文化氛围,而且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❾ 进行体育锻炼时有哪些常识
一、选择适宜的时间进行锻炼
较适宜锻炼身体的时间是早上、下午第二节课后或傍晚前。中午及睡前不适宜进行剧烈的体育锻炼。早晨的锻炼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不宜太大,以免过度疲劳或兴奋,影响一天的学习。早晨运动项目可选择简便易行的户外活动,如跑步、做操等,以活动肢体、锻炼心肺功能。下午第二节课后或傍晚前的体育锻炼被认为是一天中最佳的锻炼时间,此时可安排较大运动量运动,时间最好在1小时左右。
二、注意饮食营养和卫生
早晨锻炼前应喝些热开水、牛奶或糖水及吃少量饼干等食物;下午或傍晚锻炼前也应进食,但不应吃得太饱。午饭或晚饭前后1小时左右不应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体育锻炼因耗能量和营养较大,所以平时要加强营养,多吃含维生素C、维生素B1和蛋白质等的食物。
三、注意选择和穿好运动服和鞋子
运动服应该选择质地柔软、通气性能和吸水性良好、有利于身体健康和身体自由活动的服装;运动鞋应选择符合自己的尺寸大小,具有一定弹性及良好的通气性能的鞋子,鞋跟不宜过高,并且符合季节要求和保持清洁卫生。
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保持体育锻炼时的良好身心状态,提高运动能力和锻炼效果,预防身心疲劳,防止运动外伤等有很好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文娱活动不过度,脑力劳动不过度,饮食有规律,早睡早起,不熬夜,这样的生活规律,对学生的学习和身体都十分有益。
五、培养体育锻炼的良好心态
学生要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参加体育锻炼,既培养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也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了不可多得的快乐感,从而消除紧张、焦虑和犹豫,使精神振奋,身体矫健,充满活力。
六、进行必不可少的准备活动
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有利于消除肌肉关节的僵硬,使身心逐渐进入竞技状态,并不断提高运动水平,充分发挥运动能力,预防和减少运动创伤。一般可以采用针对性的活动,如活动操、慢跑、变速跑、跳跃等。
七、体育锻炼前的相应准备
适量饮水,排净大小便,检查和熟悉运动场地或器械,学习和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或相互保护的方法。
八、锻炼前的自我卫生监督
身体疲劳不适或者有疾病时,或者自己感觉睡眠不好、饮食不佳、情绪低落、精神紧张、恐惧、饥饿时,不应该进行剧烈的和高难度的体育锻炼,需要调整运动项目或运动量。
九、做好安全防护,防止运动受伤
锻炼时思想集中,情绪稳定,不紧张、不急躁、不粗心,正确掌握运动技术要领,要做好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以预防运动受伤和事故。
十、锻炼中的自我监督
掌握适宜的运动量,预防运动性疲劳和创伤的发生。
注意在体育锻炼当中的卫生,如在跑步时的正确呼吸和跑步环境的空气清洁卫生等。
十一、做好整理活动
整理活动可以使身体躯干及内脏比较一致地恢复到安静状态,一般可以采用慢跑、行走、做放松体操、深呼吸等。
十二、锻炼要注意清洁卫生
运动后应该洗澡擦身,以清洁皮肤,睡觉前用温水洗脸洗脚,漱口刷牙以清洁口腔,及时清洗汗湿的衣服和鞋袜。
锻炼后不应立即吃饭和大量饮水,锻炼期间要加强饮食营养。
十三、锻炼后的自我卫生监督
如果在锻炼后感到身体疲劳,饮食、睡眠不佳,应减少运动量、变换运动项目或者休息。体育锻炼的自我卫生监督对确保发挥体育锻炼效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预防运动过量或者疲劳以及运动性损伤和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❿ 体育锻炼的好处
1、强化呼吸系统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能加强膈肌上下活动的幅度,加大吸气状态下的胸膜腔负压,而有助于改善心肺循环,并可使肺泡有效通气量增加,气体交换良好。降低氧的消耗量,减少单位时间呼吸运动所消耗的能量,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
2、增强抵抗力
体育锻炼大多在室外举行,人体会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人体造血机能也发生变化,血液中的红、白细胞,血红蛋白及抵抗疾病的抗体增多,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感冒、气管炎等疾病。
3、让人更加灵敏
长期呆在有空调或暖气的室内,会使得身体对外界的温度感应反应迟钝。而运动中的身体,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灵敏、准确地调节体温,身体感应能力明显增强。
(10)体育锻炼的习惯扩展阅读:
锻炼的好习惯:
1、知道锻炼限度。美国营养与饮食协会发言人、美国运动医学会注册健身专家马乔里·诺兰·科恩说:“锻炼让自己有适度的疲劳感和酸痛感是正常的,但如果关节感到不适或是一天结束后感到筋疲力尽,那就不正常了。”严重的疼痛会造成受伤,健康的锻炼习惯也包括适可而止。
2、安排休息日。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运动医学中心的运动心理学部门主任詹尼弗·卡特博士认为,不论你多么热爱锻炼,每周应至少彻底休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