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帮助小学生克服体育课运动心理阴影
1、围绕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版工作权者应有一种积极的
态度,不能视此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
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2、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
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
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
在每堂新授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
3、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
“乐学”——乐于学,也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饶有趣味的体育
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
㈡ 谁知道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心里特点,以及要从运动动机 ,运动兴趣,意志,情感方面阐述,求大神
这是体育老师要考虑的吧,前两天还在橙瓜见过这类问题呐
㈢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1.自卑心理
在学习生活中经历过太多挫折,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和调整,孩子就会越来越自卑,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适当的自卑可以激励改变和成长,但过度自卑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自负心理
与自卑相反地是自负心理,拥有自负心理的孩子会盲目自大,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导致很多决策失误,一旦遭遇滑铁卢,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打击。
3、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表现在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他人的利益的利己主义思想,他们更乐于获取,不愿意分享,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上会吃很多亏,真心的朋友很少。
4、逆反心理
青少年成长中为求自我独立对父母或师长所表现出来的反抗心态。如你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让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让他做,他偏要做。
5、孤独心理
许多中学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或顾影自怜,或无病呻吟。他们害怕加入集体生活,却又抱怨别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常常一个人背着大家独自活动、寡言少语,活在自己的世界。
6、中二病
——“我与别人是不同的。”
——“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有反例,就参看上面三条。”
这是孩子与成人的过渡期、思春期特有的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总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热衷性的精神状态,被比喻成有类似于“发烧”的“病状”。
7、嫉妒心理
在中小学,一部分学生漂亮的容貌、优异的学习成绩、优越的家庭条件、受到老师的宠爱,常常会引发另一部分学生的嫉妒之心。他们越是关心和重视嫉妒对象,越有可能会让绝望与恐惧感击中,从而发展为憎恶、敌意、怨恨和复仇这样一些恶劣的情绪。
8、厌学心理
厌学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感到学习没劲,丧失上进的信心,学习欲望低下,重者甚至对学习丧失兴趣。
把学习视为苦差事,上课懒得开课本,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盼望着早点毕业以求解脱,更严重者根本不学习,终日浑浑噩噩,看到课本就头痛,坐进教室就犯愁,经常迟到、早退、旷课,对老师缺乏感情,部分学生最终辍学流失。
9、早恋
伴随着身体的发育成长、生殖系统的成熟,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对异性或同性的好奇与向往。
两者之间易产生朦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说、影视媒体的推波助澜,对中学生的性心理发育来说是种催熟剂,再加上家长、教师过于严厉的批评和监督,使学生产生了较强的逆反心理,这更容易使学生走入早恋的误区。
10、沉迷网络
沉迷网络的孩子表现沉迷游戏、聊天等,上课不集中一心想着游戏和网络上的精彩内容,长时间导致学习不在状态,成绩直线下降,加上网络更易触及,网瘾少年越来越多。
㈣ 初一学生上体育课的心里活动
可能觉着,体育这种课没有必要学习,因为不考试不算分
没有大的利益关系
所以,太实在去学习的,反而同学们会觉着他太老实
㈤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并分析原因
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是,疏远父母,谈恋爱,跟老师家长沟通障碍,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性问题。
如果你觉得这些是常见问题,给我留言,分析原因
㈥ 浅谈怎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
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常常发现小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之时,存在着形形式式的运动心理阴影。若在教学 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阴影,势必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机能的发展。因此很有 必要对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运动心理阴影这问题作一些探索。
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运动心理阴影的主要表现
课堂练习时由于学生受周围环境、场地器材、本身性格、身体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而表现出 各种不同消极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消极型:练习中缺乏信心,总觉得不如他人,故往往造成精神不集中,对批评或表扬漠不关心,练习时总 想蒙混过关。
糊涂型:练习中缺乏清醒认识,易受他人影响,只是机械地模仿动作,心不在焉,有意无意地随众练习。
保守型:练习中缺乏激情,能遵守练习的要求,服从老师的指挥,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保守中求稳为荣, 竞争心理不强,不愿过多显示自己,即使有能力也不愿炫耀,同样阻碍了正常体育训练。
小心型:练习中紧张、拘谨,怕当众出丑因而练习时特别小心,生怕受伤。但他们追求练习成功的心理又 无法控制,生怕“落后”,只能勉强练习,心理状态不平衡。
懒惰型:练习中怕苦怕累,夏天怕晒,冬天怕冷,总是缩在一旁,能逃避的就逃避。他们在家中多是娇生 惯养,养成四肢不勤,懒于活动的习惯。
以上五种存在于小学生体育课当中的心理阴影是十分常见的。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要使所有小学生能达 到包括体育在内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为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就一定要帮助他们克服运动心理阴影。而要克 服这些心理阴影,就必须从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入手。
二、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生理特征: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 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 增期。骨骼在急速生长,手、脚,特别脚骨长得最快,胸骨横径在加宽,女孩子的胯骨也在增大。肌肉随着骨 骼的变化而发达起来。心肺迅速增大,特别是心肺容积和血管容积、以及肺活量,都较出生时增长了近一倍。 由于心肺容积增大,使他们有更大的可能性从事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但是,与成年人相比,他们的骨骼、肌 肉成长尚未健全,心肌收缩力量较弱,心脏的神经调节机能还不够完善。总的来说,从生理机质上看,他们与 成年人相比仍有明显的差异,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意的。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正处于发育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具有半少年半儿 童的心理特征,既具有相当的独立性,又不乏对成人的依赖性,既开始产生一定的自觉性,又在不自觉中仍时 时表露其幼稚性。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这几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思想还不稳定、不成熟,所以,虽然模仿力极强,但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总之,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 为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不强,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干扰等等。体育课多为户外的活动课,若不能把握小 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就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正确地把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 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 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 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 ,活动具有生物学的涵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 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 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 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 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
围绕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积极的 态度,不能视此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 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 ;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 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们宣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 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 在每堂新授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例如,上短跑课可以讲讲美国的刘易斯, 上长跑课也提提中国的“马家军”,让学生们在心中树起榜样,激励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 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 “乐学”——乐于学,也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饶有趣味的体育 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
然而,只是面上的工作还不足以消除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阴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具体到每个具有心理 阴影的学生身边,了解造成他们运动心理阴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心理疏导。例如,对于保守型的学 生,要根据具体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在体育方面的上进心,指出他在能力上的优势,并时时根据他的实际 承受能力,给他提出新要求、新任务,也不妨在需要学生演示动作时找他出来,客观上给他显示自己的机会, 并多给他赞扬,刺激他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消除学生运动心理阴影是极有效果的。因为对于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运 动机能的差别在后天培养上的差别还不是非常明显,成绩的高低,关键问题乃在于心理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 学生仅有心理疏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在练习中确保其动作的正确性、安全度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例如,前面提到的“小心型”学生,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拘促的心 理反应,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练习多加注意,多予以必要的技术保护,特别是在一些器械项目上,教师站在一旁 ,报以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勉励的话语,对他们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心理安全点,会提高他们的动作成功率 ,从而逐步消除紧张的心态。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手段,多种途径,努力帮助存在运动心理阴影的学生,不仅有利于这些学 生身心的正常成长,甚至还能造就出一些难得的体育人才。例如,我曾上一个四年级班的课,其中有一个男孩 子在力量型项目上天分极高,但是他却偏偏存在运动心理阴影,所以成绩总是不高不低。分析起来,原来这个 学生在家中是几代单传的独子,从小娇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爱运动。家人在任何事情上都满足他 ,他什么都不缺。唯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是属于“懒惰性”和“保守型”的综合表 现。面对这块天生的运动好料子,作为体育教师,我深感可惜。于是我开始设法帮助他消除运动的心理阴影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论文。 先是在课堂上有意多让他作表演,尤其是掷实心球之类的,并屡次赞扬他的表现,还要全班为他鼓掌,以激发 他的荣誉感。又利用课余时间做他的家长的思想工作,使家长同意他参加学校田径队,训练推铅球。开始他总 想偷懒,我就盯紧他,不让他有偷懒的机会,又多方指导他,他技术水平提高得很快,他自己也惊奇地发现了 自己进步之快。平常,我又时时和他交谈,帮助他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弱点,终于使得他有了较大的热情投身到 训练中,并在第二年的区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了铅球冠军
从此,他渐渐地克服了自身的懒性,在学习上也有 了较大的进步。
体育锻炼是人类促进自身健康的一种高级形式。毛主席在建国之初就曾经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 人民体质”的号召。今天阔步迈向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一代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良好的跨世纪人才。让我们从 小学生抓起,培养起一代有良好身体素质、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㈦ 小学生的体育运动感悟
累真的很累 但是心里感觉还是蛮好的 要把运动的好习惯保持下去。
㈧ 运动对心理的影响。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的多,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件、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 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简单地把心理分为健康与不健康两种,其实心理状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具有连续性,如潮水起落,一般人总会间歇性出现心理不健康状态。经济压力,情感受挫,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都会引起这种不健康状态。心理状态有时就像人的身体,生大病的次数不多,可小打小闹的感冒头痛总少不了几回。关键是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让小病积成大病。如果让偶尔的烦恼发展成抑郁失眠或狂躁症,那恐怕就比较麻烦了。治疗心理不健康有很多方法,体育运动是其中一种。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活动过程,可以有效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具体表现
l智力正常。也就是说有敏锐的观察力、思维灵活、想象力丰富、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等都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l 有安全感。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接纳自己的一切方面,很少受情绪的支配,能承受挫折、恐惧和不幸,不会惶惶不可终日。l 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快乐的,满意、宁静等积极情绪多于忧伤、痛苦等消极情绪。能够调节控制情绪的变化,不会狂喜狂怒、忽悲忽喜,心情经常是乐观开朗的。l 意志健全。心理健康的人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有理想,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克服人生征途上的种种困难。l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作出恰当的自我评价。也就是说能够客观地、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自己,摆对自身的位置。l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怕到新的环境去学习、工作和生活,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变化了的环境。l能够面对现实,正视问题,乐于学习,勤于工作,适度社交,不逃避现实,正确客观地对待和处理所遇到的困难、麻烦等现实问题。1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的人乐于帮助人,关心人,也能相应地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关心。讲话有人听,做事有人帮,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愉快。l 人格健全完整。不偏执,少疑心,通情达理,友善亲切。l 睡眠正常。不会为一些烦恼纠缠不休,入睡顺利,很少失眠。l 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正常,适度运动,不酗酒,不赌博,饮食有规律。l 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相适宜,心理年龄比较年轻。人有三种年龄: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日历年龄是不能改的,生理年龄是可以延迟的,心理年龄更可以年轻。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都可以靠锻炼延缓。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具体有:
2.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体育运动能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相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党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作者:219.225.187.* 2006-5-14 14:19 回复此发言
--------------------------------------------------------------------------------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2.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4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入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2.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6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2.7.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结语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㈨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但是心理对身体又有重大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学在注意到学生的身体发展特点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小学阶段,跨越了六七岁至十一二岁六个年龄期,是儿童向少年发展的时期。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已经发展到可以从事游戏和简单运动所需要的敏捷、协调、平衡和一些轻度的力量活动。他们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知比较笼统,不精确(对抽象的感知尤其如此),但正在向精确方向发展。
2、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存在“好奇心”。
3、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形象识记为主,理解识记较差,但正在发展。
4、情感不稳定,易冲动,缺乏理智控制,常“破啼为笑”,喜怒于形,但正在由外显向内隐发展。
5、意志比较薄弱,主动性、独创性、坚持性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但正在发展。
6、个性开始形成,但处于幼稚期,可塑性大,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正在萌芽,喜欢模仿。
7、根据这些特点,小学生的体育教学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具体性、情节性(如模拟游戏)、教学组织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运动负荷适量,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并注意培养集体活动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