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体育发展
一、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这项成果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中国古代体育史、中国近代体育史和中国当代体育史。
中国古代体育史,时间为史前至1840年,内容涉及中国史前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和清前期等历史时期,为中国古代体育产生、发展、演变的重要历史时期。
历史发展表明,我们人类的祖先大约在距今300万年前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了。从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旧石器时代开始,到以农业、畜牧业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形态体育也随社会一起开始出现并发展了起来。随着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建立,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作为华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代体育,也日益发展和丰富起来,中国古代体育雏形开始形成。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80年,中国历史上先后经历了秦、西汉、东汉和三国几个时期,历经500余年。在这500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继承先秦体育与引入外来体育基础上有所扬弃,形成了后世体育发展的基本格局。
经过两晋南北朝将近400年的长期封建割据战争之后,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繁荣的隋唐五代时期。体育活动的丰富内容、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体育的空前发展,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丰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宋金元时期,体育发展是多方面的。在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中,军事武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城镇健身娱乐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辽、西夏、金和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贵族统治者建立的国家,而且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风貌,所以,各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各具特点。
明至清代前期,继承和发展了以前的体育成就,而且通过各民族体育的接触和交往,出现了多种体育活动竞相发展的局面。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体育活动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军事兵器的演化推动了军事武艺的发展,使武术体系逐渐形成。导引养生体育逐步完善和系统化。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在民间更为普及。少数民族开展的体育活动各有特点,百花齐放。在中外体育交流中,西方现代体育的萌芽开始引起国人的注意。
由中国古代体育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来看,它是经过不同时期的流传融会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除了华夏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外,还包括了在历史长河中由许多其他民族传入并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展的体育活动。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原始朴素和谐的理想、中和融通的宽和精神,决定了其竞技性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那种带有强烈对抗性的形式,更加注重礼仪和实用性。与此同时,体育与文娱活动融为一体又使中国古代体育的娱乐性、游戏性和趣味性殊为明显。而华夏民族长期形成的清静淡泊、顺乎自然的性格,天人合一、和谐共处、融合化一、贯通一体的理想及注重个人修身养性的务实精神,还导致了养生保健术的产生,使其成为中国古代体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形成了东方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
中国近代体育史,时间从1840——1949年,包括晚清时期的体育、民国初年和北京政府时期的体育、抗战前南京政府时期的体育和抗战后南京政府时期的体育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带有新民主主义色彩的革命根据地的体育,是几千年来中国体育发生最大变化的历史阶段。
晚清以后,也是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早期传入和传播时期。由此,将近代中国体育进一步引向了全社会,并最终建立起中国近代最早的体育制度。辛亥革命以迄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近代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体育开始由学校向社会渗透,现代体育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无论是体育行政管理制度,还是运动竞赛制度、体育法规建设等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继承、改造和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尝试,如中央国术馆的成立和国术馆系统的建立。
值得提及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体育的发展则呈现出又一种新的风貌,即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体育。由于体育要为当时的革命战争服务,要为党在当时的革命中心任务服务,因而体育有着较为浓厚的军事色彩。但是它的制度建设、方针政策以及人才培养措施等,无不给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重要基础。
整个中国近代体育,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虽然这个时期社会经受动乱,人民饱经沧桑,但却是中国体育内涵和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西方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逐渐地得到普及与发展。同时,中国传统体育也在不安定的环境中艰难地奋进。正是在这两大不同体育体系的相互排斥与相互吸收中,中国体育走完了它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当代体育史,时间从1949——2005年,主要叙述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4年间中国体育的发展过程与概况,同时也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后,批判改造旧体育,建立新体育,成为当时体育界的主要任务。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明确地界定了新中国体育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体育事业遭受了一场浩劫,整个体育事业滑向了低谷。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体育界从思想上解除了精神枷锁,恢复和健全了体育组织管理机构,恢复了正确的规章制度,提出了攀登体育高峰的目标,为当代中国体育事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年代,中国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中国体育还在适合中国国情的体育发展道路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与实践。1992年以后,随着邓小平一系列重要谈话的发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开始形成,同时也为我国体育的深化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从此我国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的长足进步、国际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以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大,2001年北京市成功地赢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为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发展确定了路线和方针政策。
新世纪初期,我国的体育事业按照既定的方针和目标,在领导重视、群众支持的合力中,得到了全面的进步与发展。其中,在体育科学研究、体育产业化、学校体育改革以及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发展中,取得了的显著的进展或优异的成就,为新世纪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这项成果在总结几十年来我国、以至世界各国体育史学界、历史学界、考古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研究的先进理论,较充分地反映了当代国际体育界研究的最高水平。成果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更突出了研究特点的历史性、科学性、全面性、客观性以及创新性。作为国内首创的这部全面反映中国体育发展史的通史性项目,向世人全面展示了人类历史上辉煌的中国体育历史文化,有利于批判地整理和继承悠久的体育文化遗产,更好地推动体育运动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这项成果立足于为中国体育运动的研究和体育文化的实践服务。主体内容以历史事实为主线,将中华体育数千年的发展历程完整地展现出来。横向涉及运动项目、运动人物、运动竞赛、运动组织,纵向广及体育的起源、发展、演变、交流等等,资料丰富,内容翔实,使得项目的研究既全面,又具有一定特色和代表性。鉴于体育运动本身的表现形式,以及与其他领域通史性著作相比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成果在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方面独具一格,并将更好地推动体育运动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2. 简述古代中国体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
这个古代的发展史不一定,尤其是体育古代都没有所谓的体育精神的和现代体育意义不一样的
3. 元朝经济在哪些方面的发展情况
1。工商业和城市经济的繁荣。
2。元朝经济的发展可归纳为:1.经济上,忽必烈即位后,采取了设司农司,立社,颁行农书等一些列措施来恢复生产。2.政治上,元朝统一,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和南北经济的加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文化上:文化政策的较强的开放性,促进了民族融合,也有利于材料上说的经济的发展。
4. 元朝的成就
元朝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从海南将黎族人民先进的棉纺技术带回家乡松江,促进了松江棉纺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景德镇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有瓷都之称。
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世祖时期来华,居住十几年。他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成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确立早300年。
5. 概括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一、农业
金元之际,北方农村遭到严重的破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开始重视农业。1270年,朝中设司农司掌管农桑水利,御史中丞字罗兼为大司农卿,督课各地方官劝农。司农司还颁行农桑之制十四条,作为督率农业生产的依据。
1、荒地的开垦
1277年,元朝规定,各处荒地在限期内许旧主认领;逾限,许自愿耕种。1286年,朝廷又下令募人开耕荒地,每丁拨地百亩,三年后再依例纳税。经过垦荒,两淮地区逐渐出现变废墟为良田的景象。忽必烈时,淮北内地,只输丁税。成宗大德时多次在那里括地,征收地税。
2、屯田和边境的开发
元朝建国后,在各行省立屯田以助军饷,分军屯、民屯两种。据1308年的统计,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进行屯田,对各边境地区的开发,起着显著的作用。
3、兴修水利与水田。
屯田的发展也促进了水利的修建。元初,张文谦、董文用、郭守敬等修浚原属西夏境内的唐来、汉延、秦家等古渠,灌田九万余顷;又开辟中兴、西凉、甘、肃、瓜、沙等州的旱田为水田。王祯《农书》载有围田、圩田、架田、沙田等多种。元代在南宋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元初松江曹梦炎依淀山湖围田九十三围,得数万亩。
4、木棉的推广和耕作技术的交流
木棉的种植,在南宋时已逐渐扩展到江南的许多地区。元代更为普遍。桑哥执政时,曾设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每年向民间征收木棉布十万匹。
元朝建国后,曾经长期隔绝的北方与江南人民之间以及各族人民之间,得以交流耕作技术。汉族农民迁往漠北后,在一些地区开始经营农耕。云南少数民族人民从汉人学会蚕桑。西域色目人定居在宣化等地,促进了当地果园农艺的发展。江南农民来到大都东南,开垦水田,形成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区。元朝一代不乏此类事例,说明各地区各民族间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地交流了经验和技术。
二、手工业
1、棉织业和印染业
棉织业的发展是元代手工业中的一个显著的成就。南宋时广东南海等地棉织业已有所发展。成宗元贞年间,流落在崖州的松江妇女黄道婆,返回松江,带来崖州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术。松江棉织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印染业。
2、印刷业
北宋毕升发明胶泥活字版印书。但胶泥性脆,不耐久用,故宋元间有人铸锡字。锡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王祯又改用木活字。用木活字排印拼音的畏兀字,当更为简便适用。另外,套色印刷技术的发明也是元代印刷术发展的另一成就,即用朱墨两色木刻套印。
3、制瓷业
元朝制瓷业在南宋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江西的景德镇,自北宋以来,二百多年间形成瓷业的一大都会。元人蒋祈记这里曾有窑三百余座。元朝改南宋所设之监镇官为提领。泰定以后,又以本路总管监领,而隶属于朝廷将作院之浮梁瓷局。景德镇之外,荆浙川广诸地民窑也很多。
元代瓷器的特点以青花瓷器为代表作。它的制作无论在颜料的炼制和烧造方面,都较宋代有了很大的发展。它已不象宋代青花类似磁州窑的铁锈花那样釉色晦暗,而是色彩明快,釉质光润,烧造技术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
三、商业
1、两大城市的商业发展
元代农业、手工业甚少重大的发展,但商业却臻于繁盛。城市北方的大都、南方的杭州是元代的两大城市。大都的城中商业繁盛各地的富商大贾,都会聚到这里货贩。文明门外满舶着南来的船只,顺承门外是南商的聚居之地,平则门外多留居西方商人。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说,大都叫做汗八里(汗城),城内外人户繁多。
杭州原是南宋的首都,又是商业的中心。南宋时期城中商业贸易,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华。元军灭宋,杭州城免遭破坏,城中的商业,在南北统一,运河开通的有利环境下,迅速得以恢复。
马可波罗记述杭州城里人口极多,但街道宽广,路面都用砖石铺砌,下有阴沟排水。城里有十个大方衢,形成市场。街上有高楼环绕,下层是店铺。每周有三次集市,每次总有四、五千人。方衢附近设有邸店,供外地商人存放货物。马可波罗还说到元朝皇帝在杭州征收巨额的盐税和糖、香料、米、酒、丝等商税。杭州的商家有十二个行,官府经由行会抽取商税。
2、新兴的商业城镇兴起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水陆交通的发达,东南沿海、运河两岸以至北方草原上都出现了一批新兴的城镇。
元代因海上贸易发达在此设置市舶司,上海人口渐多,开始设县,成为新兴的商埠。北方蒙古草原也出现了规模甚大的城市,上都、和林、应昌、德宁等等。这些城市本身是由于政治和军事的要求建立起来的。城市建成后,随着经济的需要,商业活动也随之发展。
3、商行与牙侩——宋代商人按行业组成商行,元代也仍然继续。
宋代商人按行业组成商行,元代也仍然继续。元人流传所谓“一百二十行”“三百六十行”之说,以表明各行业组织之众多。
宋代商业贸易有牙人从中媒介。金朝规定:南宋商人在榷场交易,不得从中克取厚利。元朝灭宋后,一二八六年规定:“除大都羊牙及随路买卖人口、头匹、庄宅,牙行依前存设,验价取要牙钱,每十两不过二钱,其余各色牙人,并行革去。”(《通制条格》卷十八)对牙侩活动的限制,有利于商人的直接贸易。
6. 元代牧场怎么发展的
元代的畜牧政策以开辟牧场,扩大牲畜的牧养繁殖为主,尤其是繁殖生息马群?元代完善了养马的管理,设立太仆寺?尚乘寺?群牧都转运司和买马制度等制度?
元朝在全国设立了14个官马道,所有水草丰美的地方都用来牧放马群,自上都?大都以及折连怯呆儿,周围万里,无非牧地?
元代牧场广阔,西抵流沙,北际沙漠,东及辽海,凡属地气高寒,水甘草美,无非牧养之地?当时,大漠南北和西南地区的优良牧场,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江南和辽东诸处亦散满了牧场?
内地各郡县亦有牧场?除作为官田者以外,这些牧场的部分地段往往由夺取民田而得?
牧场分为官牧场与私人牧场?官牧场是12世纪形成的大畜群所有制的高度发展形态,也是蒙古大汗和各级贵族的财产?
大汗和贵族们通过战争掠夺,对所属牧民征收贡赋,收买和没收所谓无主牲畜等方式进行大规模的畜牧业生产?元代诸王分地都有王府的私有牧场?元世祖时,东平布衣赵天麟在《太平金镜策》说:
今王公大人之家,或占民田近于千顷,不耕不稼,谓之草场,专放孳畜?
可见,当时蒙古贵族的私人牧场所占面积之大?岭北行省作为元代皇室的祖宗根本之地,为了维护诸王?贵族的利益和保持国族的强盛,元政府对这个地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畜牧业是岭北行省的主要经济生产部门,遇有自然灾害发生,元代就从中原调拨大量粮食?布帛进行赈济,或赐银?钞,或购买羊马分给灾民;其灾民,也常由元廷发给资粮,遣送回居本部?
元代手工业生产也有些进步,丝织业的发展以南方为主,长江下游的绢,在产量上居于首位,超过了黄河流域?
元代的加金丝织物称为“织金锦”,当时的织金锦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用片金法织成的,用这种方法织成的金锦,金光夺目?另一类是用圆金法织成的,牢固耐用,但其金光色彩比较暗淡?
棉纺织业到宋末元初起了变化,棉花由西北和东南两路迅速传入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关中平原?加上元代在5个省区设置了木棉提举司,每岁可生产木棉10万匹,可见长江流域的棉布产量已相当可观?
在棉纺织技术方面,由于当时工具简陋,技术低下,成品尚比较粗糙?1295年前后,妇女黄道婆把海南岛黎族的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府的乌泥泾,提升了纺织技术,被尊称为“黄娘娘”?
元代的瓷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进步,著名的青花瓷就是元代的新产品?青花瓷器,造型优美,色彩清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代透过专卖政策控制盐?酒?茶?农具?竹木等一切日用必需品的贸易,但元代幅员广阔,交通发达,所以往往鼓励对外贸易政策,因而对外贸易颇为繁盛?
7. 元朝初期手工业发展进程是怎样的
元朝建立初期,为了满足蒙古贵族的消费和供应官府的需要,曾在大都等地设置了各种官营的手工业作坊和管理手工业的机构,拘略全国工匠达数十万人,在工场进行半奴隶式的劳动。民间手工业生产一度受到破坏。到元成宗元贞大德(1295~1307年)年间,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民间手工业也在前代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松江人黄道婆从海南岛黎族人民那里学习到纺织棉布的新技术,带回上海,很快就在江浙一带推广。丝织业是江南农民的主要副业,这时杭州城内已开始出现小型的丝织业手工作坊。瓷器在宋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产品远销国内外。
8. 元朝的文化发展有何成就和特征
元朝的文化特征就是多元化,元朝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即尊重中国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并鼓励中国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元朝还包容和接纳欧洲文化,甚至能准须欧洲人在元朝做官,通婚等。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们对各种思想几乎一视同仁,都加以承认与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讲授程朱理学,培养出一批理学家,使得理学得以北传元朝时,元帝尊重儒学,元代理学的发展,也为明朝朱学与阳明心学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开端。
元朝的戏曲,即元曲,分成散曲与杂剧,散曲具有诗歌独立生命,杂剧则具有戏剧的独立生命。当时城市繁华,元廷不重视中国文学与科举,当时社会提倡歌舞戏曲作为大众的娱乐品,这些都使宋、金以来的戏曲升华为元曲。
(8)元朝的体育运动发展扩展阅读:
元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过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不同于其他征服王朝为了提升本身文化而积极吸收中华文化,元朝同时采用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并且提倡蒙古至上主义。例如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的地位下降以及元代前期长时间没有举办科举等。
由于士大夫文化式微,意味宋朝的传统社会秩序已经崩溃。这使得在士大夫文化地位下降,属于中下层的的庶民文化迅速的抬头。这个现象在政治方面是重用胥吏,在艺术与文学方面则是发展以庶民为对象的戏剧与艺能,其中以元曲最为兴盛。
9. 元朝时期的体育运动有哪些
元朝时期的体育运动有赛马,拔河,嗯,赛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