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育活动 > 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01 13:43:02

『壹』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是如何应用的

长跑、游泳、自行车等项目运动员的乳酸阈值及吸氧量利用率百分比要高于短跑、短距离游泳等非耐力项目运动员。训练可以改善代谢能力,使乳酸阈值较大幅度的提高。

『贰』 346体育综合包括哪几本书

346《体育综合》是一本书,但考3门理论课,包括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学校体育学。
运动训练学是田麦久,2006版的;运动生理书是王瑞元的,2002版的;学校体育学是周登嵩的,2004版的。
346《体育综合》:
第一篇运动训练学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一、竞技体育概述
(一)竞技体育释义
(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
(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二、运动训练概述
(一)运动训练释义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运动训练学概述
(一)运动训练学释义
(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
(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运动成绩释义
(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
(一)竞技能力释义
(二)竞技能力的构成
(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
(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
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第三章 运动训练原则
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
(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
(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二、竞技需要原则
(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
(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三、有效控制原则
(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周期安排原则
(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
(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五、适宜负荷原则
(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
(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
(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
六、区别对待原则
(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
(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
(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
(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
(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
(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
(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
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重复训练法
(二)间歇训练法
(三)持续训练法
(四)变换训练法
(五)循环训练法
(六)比赛训练法
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
(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
(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
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
(一)体能训练释义
(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
(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
(一)力量素质释义
(二)最大力量的训练
(三)快速力量的训练
(四)爆发力的训练
(五)相对力量的训练
(六)力量耐力的训练
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
(一)速度素质释义
(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
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
(一)耐力素质释义
(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
(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
(一)运动技术释义
(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
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
(一)直观法与语言法
(二)完整法与分解法
(三)想象法与表象法
(四)减难法与加难法
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
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一)竞技战术的定义
(二)竞技战术的构成
(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二、战术训练方法
(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
(二)程序训练法
(三)模拟训练法
(四)实战法
三、战术方案的制订
(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
(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
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
(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
(一)意念训练法
(二)诱导训练法
(三)模拟训练法
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
(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
(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
(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
(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
(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
四、运动智能概述
(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
(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
(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
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
(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
(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
二、多年训练计划
(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
(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
(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
(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
(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
三、年度训练计划
(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
四、周训练计划
(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
(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
(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
(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
五、课计划与组织
(一)训练课的种类
(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
(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
(四)训练课的结构
(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
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
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
(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
二、教练员与运动员
(一)教练员
(二)运动员
本篇参考书目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田麦久主编 运动训练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二篇 学校体育学
第一章学校体育基本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一)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三)20世纪后期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趋势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一)学校体育的结构
(二)学校体育目标的结构与功能
(三)学校体育目标的制定
(四)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五)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第二章 体育课程与教学
一、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与编制
(一)体育课程的特点
(二)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三)、体育课程的编制
二、体育课程的实施
(一)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
(二)体育课程实施的取向与策略及过程
三、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二)体育教学目标与制定
(三)体育教学内容
(四)体育教学方法
(五)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
(六)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与构成
(七)体育学习策略的指导
(八)体育学习评价
第三章 课外体育
一、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一)全校性活动和年级活动
(二)班级活动和小组活动
(三)俱乐部活动
(四)小团体活动
(五)个人锻炼活动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一)学校运动队
(二)基层训练点
(三)体育特长班
(四)体育俱乐部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一)运动队的组建
(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四)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法的运用
(五)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评价
四、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一)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形式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
五、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一)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计划和规程
(二)课余体育竞赛的方法
第四章 体育教师
一、理想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性格
(二)专业知识
(三)专业能力
二、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
(一)课堂管理的内容及其过程
(二)双向互动的课堂管理
三、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一)体育教师的工作
(二)体育教师的教学与科学研究
本篇参考书目
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三篇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 肌肉活动的能量供应
一、肌肉活动的能量来源
(一)直接来源
(二)间接来源
二、三大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
(一)糖代谢:人体内的糖储备、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二)脂肪代谢:脂肪的分解供能、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三)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对人体的意义
三、肌肉运动的能量供应
(一)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概念、特征、意义
(二)能量统一体理论:概念、以运动时间为标准划分的能量统一体表现形式及对应的运动项目
第二章 肌肉收缩
一、肌肉收缩的原理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
(二)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三)肌纤维的兴奋-收缩偶联
二、肌肉收缩的形式
(一)向心收缩
(二)等长收缩
(三)离心收缩
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二)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
(一)形态特征
(二)生理特征
(三)代谢特征
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一)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二)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第三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调控
一、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感觉的形成
(二)位觉: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位觉的产生机制、前庭反应与前庭机能稳定性
(三)本体感觉:肌梭、腱梭
二、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
(一)牵张反射
(二)状态反射
第四章 激素与运动
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一)激素的概念
(二)激素的生理作用
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一)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
(二)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
(三)生长激素
(四)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第五章 血液
一、血液概述
(一)血液组成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二、血液的功能
(一)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二)氧运输功能、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三)保护和防御功能
第六章 呼吸
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2、呼吸的形式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4、运动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二、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三、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二)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三)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四、运动时的呼吸
(一)憋气
(二)过度通气
第七章 血液循环
一、心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二)自动节律性
(三)传导性
(四)收缩性
二、心动周期
(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二)心脏泵血过程
(三)心泵功能的评价
(四)心泵功能的调节
三、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一)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二)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四、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五、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
(一)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反应
(二)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第八章 体适能与运动处方
一、健康与体适能
(一)健康概念
(二)体适能概念及组成
(三)有氧适能的定义、生理基础及评价
(四)肌适能的组成、测定
二、运动处方
(一)运动处方概念
(二)运动处方的分类
(三)运动处方的要素
(四)运动处方制定程序与原则
三、体适能的训练
(一)提高有氧适能的运动处方
(二)提高肌适能的运动处方
第九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一、肥胖的定义及诊断
(一)肥胖定义
(二)肥胖分类
(三)肥胖的诊断指标与方法
二、运动与身体成分的控制
(一)热能平衡理论
(二)减肥运动处方
第十章 肌肉力量
一、肌肉力量及其影响因素
(一)肌肉力量分类
(二)肌肉力量的影响因素
二、肌肉力量的训练
(一)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理学原则
(二)肌肉力量训练的手段与方法
(三)影响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的若干因素
第十一章 有氧运动能力
一、相关的几个概念
(一)需氧量
(二)吸氧量
(三)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二)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第十一章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一、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
(一)赛前状态:赛前状态的概念、产生机制、表现及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生理机制、如何做准备活动
(三)进入工作状态:概念、生理机制、影响因素
(四)极点与第二次呼吸:概念、产生原因、影响因素
(五)稳定状态:真稳定状态、假稳定状态
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本质
(一)机体对一次运动负荷的反应特征
(二)机体对长期运动负荷的适应
(三)运动负荷阈
第十二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一、运动性疲劳
(一)概念
(二)产生机制
(三)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
二、恢复过程
(一)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
(二)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
第十三章 环境与运动
一、冷热环境与运动
(一)体温调节
(二)冷、热环境的适应
二、水环境与运动
对水环境的适应
三、高原环境与运动
(一)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二)高原训练
第十四章 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
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氧运输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及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
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叁』 试述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运动和训练中,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生理指标,并已经广泛应用于运动实践,用于评定心肺功能水平和有氧能力。但近二十年来,耐力性项目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选手的最大摄氧量增加却不明显。因此,许多人认为,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是最大摄氧量增长的结果。而是乳酸阈提高引起的,与最大摄氧量相比,乳酸阈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运动生理学)

一、什么是乳酸阈及个体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之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为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已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如在进行速度越来越快的跑动训练中,肌肉产生的乳酸会扩散到肌肉和血液中,一部分在供氧充分时继续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如间歇训练时的休息过程,另一部分随着血液流到肝脏后,在肝脏重新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进入血液供给肌肉所需要的能量。运动初期,因为运动速度慢,乳酸产生很少,代谢的速度与产生的速度基本相当,血乳酸浓度基本不增加,此时,人体就以有氧代谢为主。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由于乳酸增加很快,代谢的速度远小于消除的速度时,血乳酸浓度就会突然增加。出现这个变化时的速度,就是乳酸阈速度,这个点就叫乳酸阈。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进行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其阈值的高低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差异以及训练水平的高低以及训练方法不同,乳酸阈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当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的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对于训练水平高、方法科学的选手来说,其乳酸阈明显要高于其它人。反映在日常比赛中,虽然两个人的最高摄氧量差不多少,但乳酸阈值高的人可以以较快的速度来完成比赛。

二、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是指人体在理想状态下,身体最大可以利用氧气的能力。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由于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影响较大,其可提高性较小。而乳酸阈较少受遗传影响,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从而提高选手的成绩。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至于在运动中造成速度的下降。

三、乳酸阈的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进高的标志之一就是个体乳酸阈提高,在训练一段时间后,训练强度就要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一般无训练者,常以其5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乳酸几乎不增加或略有上升。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可达到60-7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顶级选手,可以达到85%的最大摄氧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1、持续训练法

一般来说,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最大摄氧量下的运动速度,这个可以采取12分钟的尽力跑来,以跑过的距离来测定,换算成每公里或每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每圈加上8-10秒,或每公里加上20-30秒,这个速度就是无氧阈速度。跑时刚开始可以慢些,以跑完30分钟左右速度不减为准。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之间。

2、间歇训练法

如果进行间歇训练,要以长距离为主,最少要1600米,一般以1600-3000米为佳。速度要适当提高,比持续训练法所用的速度要提高每圈3秒或每公里8秒。次数最少要3次,最多可达6或8次,组间间歇以积极性间歇为主,等心率恢复到120次每分时开始下一组。最后要以跑完间歇最后一组速度没有下降为准。

以本人为例,12分钟跑的距离是3000米,每圈速度为1分36秒,每公里速度4分。如果采取持续训练法,每圈速度1分44或46,每公里速度是4分20或4分半,这样来进行长时间跑动。

如采取间歇训练法,每圈速度在1分40或42,每公里速度在4分10-15。用这个速度来跑间歇,感觉最少使出75%-80%的力量了。很累,但可以承受。 出处:网络。

『肆』 运动后过量氧耗是什么概念

1、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回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答平时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2、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

『伍』 什么叫乳酸阈训练法、

一、什么是乳酸阈及个体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之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为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已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如在进行速度越来越快的跑动训练中,肌肉产生的乳酸会扩散到肌肉和血液中,一部分在供氧充分时继续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如间歇训练时的休息过程,另一部分随着血液流到肝脏后,在肝脏重新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进入血液供给肌肉所需要的能量。运动初期,因为运动速度慢,乳酸产生很少,代谢的速度与产生的速度基本相当,血乳酸浓度基本不增加,此时,人体就以有氧代谢为主。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由于乳酸增加很快,代谢的速度远小于消除的速度时,血乳酸浓度就会突然增加。出现这个变化时的速度,就是乳酸阈速度,这个点就叫乳酸阈。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进行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其阈值的高低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差异以及训练水平的高低以及训练方法不同,乳酸阈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当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的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对于训练水平高、方法科学的选手来说,其乳酸阈明显要高于其它人。反映在日常比赛中,虽然两个人的最高摄氧量差不多少,但乳酸阈值高的人可以以较快的速度来完成比赛。
二、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是指人体在理想状态下,身体最大可以利用氧气的能力。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由于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影响较大,其可提高性较小。而乳酸阈较少受遗传影响,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从而提高选手的成绩。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至于在运动中造成速度的下降。
三、乳酸阈的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进高的标志之一就是个体乳酸阈提高,在训练一段时间后,训练强度就要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一般无训练者,常以其5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乳酸几乎不增加或略有上升。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可达到60-7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顶级选手,可以达到85%的最大摄氧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1、持续训练法
一般来说,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最大摄氧量下的运动速度,这个可以采取12分钟的尽力跑来,以跑过的距离来测定,换算成每公里或每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每圈加上8-10秒,或每公里加上20-30秒,这个速度就是无氧阈速度。跑时刚开始可以慢些,以跑完30分钟左右速度不减为准。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之间。
2、间歇训练法
如果进行间歇训练,要以长距离为主,最少要1600米,一般以1600-3000米为佳。速度要适当提高,比持续训练法所用的速度要提高每圈3秒或每公里8秒。次数最少要3次,最多可达6或8次,组间间歇以积极性间歇为主,等心率恢复到120次每分时开始下一组。最后要以跑完间歇最后一组速度没有下降为准。
以本人为例,12分钟跑的距离是3000米,每圈速度为1分36秒,每公里速度4分。如果采取持续训练法,每圈速度1分44或46,每公里速度是4分20或4分半,这样来进行长时间跑动。
如采取间歇训练法,每圈速度在1分40或42,每公里速度在4分10-15。用这个速度来跑间歇,感觉最少使出75%-80%的力量了。很累,但可以承受。

『陆』 评定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有哪些

有氧能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功能为主的运动能力,也回叫有氧耐力。最答大摄氧量(VO2max)和乳酸阈(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从训练对VO2max和LT的影响来看,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的可能性较小,它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而LT较少受遗传因素影响,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显然,以VO2max来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增进是有限的,而乳酸阈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加动健康科技研发生产的智能可穿戴肌氧仪加动T1,拥有独家专利核心算法,利用近红外光技术无创监测骨骼肌内肌氧含量,软件Ofit智能化解读数据,能够准确判断运动时的个体乳酸阈的发生,是目前行业内更先进、适用于大众的有氧能力评估系统。

『柒』 试述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能增强肌肉

『捌』 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的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技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 兴奋性: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细胞、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能力。
3. 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4. 磷酸原功能系(ATP-CP):指由ATP和CP两种细胞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构成的无氧供能系统。
5. 糖酵解供能系:指供氧不足时,糖分解产生乳酸而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6. 有氧氧化供能系:氧气供应充时,糖和脂肪在细胞内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释放能量合成ATP的过程。
7. 递质共存: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一种递质也可以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共存于同一神经元内的现象。
8. 受体:指那些在细胞膜以及细胞浆与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9. 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一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0. 运动神经元池:指支配一块肌肉的那一组运动神经元相对集中的区域。
11. 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形式。
12. 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是,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地回撤的反射。
13. 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个部分的位置的反射。
14.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体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的反射。
15. 氧解离曲线:反映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
16. 碱储备量:每100ml血浆的NaHCO2的含量。
17.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18. 呼吸运动:由呼吸肌收缩而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的动作。
19. 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20. 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 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21. 运动后的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22. 动作电位: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扩步的电位变化。(外负内正)
23. 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外正内负)
24. 比肌力:单位生理横断面上所产生的最大肌肉力量。
25.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26. 氧通气当量:每分通气量与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27. 血型: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28. 重力性休克:在较长时间剧烈运动结束时,如果骤然停止并站立不动,由于肌肉泵消失,加上重力作用,会使大量静脉血沉积于下肢的骨骼肌中,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随之减少,动脉血压迅速下降,使脑部供血不足而出现晕厥的现象。
29.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30. 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着运动强度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拐点称为乳酸阈。
31. 氧的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利用氧的百分率。
32. 赛前状态:人体在参加比赛或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33. 进入工作状态:从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称为进入工作状态
34. 极点:在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35.第二次呼吸:极点被克服后,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运动员能以较好的机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36.运动性疲劳: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特定的运动强度时,即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37.恢复过程:指运动结束后,各项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38.超量恢复:在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不仅恢复大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的现象。
39.运动技能: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40.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对外界的一系列固定形式的刺激能够形成一整套固定形式的反应,大脑皮质技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1.动作电位及其成因?
动作电位是受到一次有效刺激,细胞产生的一种可扩布的电位变化。
成因:a在刺激的作用下,首先引起膜轻度的极化,但不足以产生动作电位
b动作电位只能由阈电位所触发,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500倍,大大增大了钠离子的通透性,大量的钠离子迅速内流
c当扩散力与电场力平衡时,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回将,钠离子停止内流,钠离子暂有峰值,即动作电位
d钠离子泵将钠离子由膜内运出膜外,从而细胞恢复到安静状态
e动作电位的大小取决于钠离子的通透性,与刺激强度无关
2.N-M的传递原理?
a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使前膜去极化,直至改变膜的通透性
b间隙中的部分钙离子进入突触小体,导致囊泡向前膜靠拢,囊泡壁与前膜暂时融合并破裂
c乙酰胆碱进入接点间隙并向后膜扩散
d乙酰胆碱与终板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膜对钠离子、钾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发生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e当终板电位达到阈电位时,就触发了可传导的动作电位,继而引起这条肌纤维的收缩
3.M的收缩与舒张过程,“肌丝滑行理论”?
a钙离子触发肌肉收缩
b横桥的摆动引起肌丝的滑行(A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B横桥的摆动向M线方向C横桥与肌动蛋白分离D横桥回摆E横桥与肌动蛋白再结合,再摆动,再分离,再回摆......在钙离子浓度下降之前,此过程循环往复,横桥把细肌丝拉向M线引起滑行)
c收缩的肌肉舒张
4.横桥是怎样引起肌丝滑行的?(上题A-E)
5.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过程?
a适宜刺激 b换能作用,指能量形式的转换 c编码功能,指信息形式的转换 d适应现象
6.心肌收缩的三个特点?
a“全”或“无”式的收缩,因为它是一个技能合胞体
b不发生强直收缩,因为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c心肌细胞兴奋时对细胞外液钙离子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性
7.影响最大摄氧量的因素?
a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b遗传因素c年龄、性别因素d训练的影响
8.为什么心脏的泵血功能是影响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
最大摄氧量不足是由机体本身的氧气摄入能力差造成的.氧气的摄入通过呼吸作用进入肺,再由肺通气、肺换气等功能弥散入血液中.安静状态下,心脏的CO为5升每分,运动后可达20-25L/min,是安静时的4倍。而安静时的肺通气量为6-8L,运动后可达180-220L,是安静状态下的30倍.由此可知,一般环境中氧气可通过肺进入血液,所以不能成为最大摄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摄氧量=CO×动静脉氧差.心脏的泵血功能影响CO的大小,运动后心脏的容积增大,血液增多,心壁增厚,心脏的收缩能力增强,从而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强,CO随之增大,最大摄氧量增大,所以心脏的泵血功能是中央机制.
9.乳酸阈(LT)的生理机制?
人体在运动中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大,运动肌肉的氧供应不足,使一部分肌糖元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无氧酵解产生乳酸,肌乳酸由肌细胞进入血液中,导致血乳酸浓度增高,而还有一部分乳酸进入肝脏,通过肝脏的糖异生作用使其转化为糖原,同时进入肝脏的血液减少,降低了肝脏对乳酸的消除能力,从而导致血乳酸浓度急剧堆积
10.为什么内脏器官的惰性是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
a支配内脏的植物性神经元多且路线长b植物性神经大多数轴突细且无髓鞘c体液调节需要的时间较长.
11.“极点”产生的机制?
a内脏器官的惰性大于运动器官,出现氧亏b乳酸堆积,运动动力定形暂时紊乱.
12.“第二次呼吸”产生的机制?
a运动中内脏器官的惰性被克服,氧供应增加b乳酸得到逐步的消除,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重新恢复.
1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a搏出量 b心率加快舒张压升高 c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大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升高,舒张压更为显著 d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e循环血量
14.试述最佳心率范围理论?
最佳心率范围理论是使心输出量处于较高水平的这一心率范围(120-180次/min).理论要求:安排一定的大强度运动,使心率能够达到最佳心率范围的上限,使心输出量达到最大,以提高心脏的最大泵血功能.
15.试述心搏峰理论?
每搏输出量达到峰值时的心率水平为心搏峰.目前搏出量达峰值时的HR水平是110-130次/min.理论要求:在心搏峰的HR水平上持续运动一段时间,使心搏峰值保持的时间较长,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
16.为什么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产生的力量越大?
a肌肉收缩前初长度在最适状态下可使肌节中活化的横桥数目达到最佳,从而产生较大的肌力. b肌肉受外力拉长时,肌肉产生牵张反射,使传出冲动增加,从而增大肌肉的收缩力. c肌肉组织是一种黏弹性组织,受到牵拉时,由弹性回缩产生的弹性回缩力与收缩力叠加,从而使肌肉力量增大.
17.EPOC的生理机制?
运动后恢复期的耗氧量并不完全等于运动中的氧亏,而是大于氧亏,这是因为运动时激活了肌细胞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使代谢增强,运动结束的一段时间内,一些生理指标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而是逐渐恢复带安静状态,此过程耗氧.
18.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
赛前状态产生的机制可以用条件反射机理来解释,与比赛和训练有关的场景信息,经常不断的刺激运动员,并与肌肉活动时的生理变化相结合,经过反复强化,这条信息就成了条件刺激,因此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条件反射.
19.简述氧解离曲线?
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为氧解离曲线,为S形,分三段如图表:
上段 中段 下段
PO2 100-60mmHg 60-40mmHg 40-15mmHg
形状特点 坡度小 坡度大 坡度最大
曲线表明 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 含引起血氧饱和度降低、释放HbO2更多的氧气 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大量HbO2(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出氧气
血氧饱和度 百分之90 90-80 80-22
意义 为集体摄取更多的氧提供了保障 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氧气的供应 代表了氧气的储备,使机体能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求
注 肺部 组织部 剧烈运动时的组织部
20.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要好?

潮气量 频率 肺泡通气量
正常 500mL 16 8000 5600
深而慢 1000 8 8000 6800
浅而快 250 32 8000 3200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min)
无效腔=150mL

『玖』 个体乳酸阀值最高的

在运动和训练中,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生理指标,并已经广泛应用于运动实践,用于评定心肺功能水平和有氧能力。但近二十年来,耐力性项目的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选手的最大摄氧量增加却不明显。因此,许多人认为,运动员有氧能力的提高并不完全是最大摄氧量增长的结果。而是乳酸阈提高引起的,与最大摄氧量相比,乳酸阈更能反映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运动生理学)

一、什么是乳酸阈及个体乳酸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会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称之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为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已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如在进行速度越来越快的跑动训练中,肌肉产生的乳酸会扩散到肌肉和血液中,一部分在供氧充分时继续氧化分解产生能量,如间歇训练时的休息过程,另一部分随着血液流到肝脏后,在肝脏重新转变成糖原或葡萄糖,进入血液供给肌肉所需要的能量。运动初期,因为运动速度慢,乳酸产生很少,代谢的速度与产生的速度基本相当,血乳酸浓度基本不增加,此时,人体就以有氧代谢为主。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由于乳酸增加很快,代谢的速度远小于消除的速度时,血乳酸浓度就会突然增加。出现这个变化时的速度,就是乳酸阈速度,这个点就叫乳酸阈。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人体在进行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最大摄氧量的百分比。其阈值的高低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生理指标。

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差异以及训练水平的高低以及训练方法不同,乳酸阈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所以,当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的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对于训练水平高、方法科学的选手来说,其乳酸阈明显要高于其它人。反映在日常比赛中,虽然两个人的最高摄氧量差不多少,但乳酸阈值高的人可以以较快的速度来完成比赛。

二、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都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但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是指人体在理想状态下,身体最大可以利用氧气的能力。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由于最大摄氧量受遗传影响较大,其可提高性较小。而乳酸阈较少受遗传影响,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从而提高选手的成绩。

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减少到最低限度,不至于在运动中造成速度的下降。

三、乳酸阈的训练方法

有氧耐力进高的标志之一就是个体乳酸阈提高,在训练一段时间后,训练强度就要根据新的个体乳酸阈强度来确定。一般无训练者,常以其5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长时间运动时,血乳酸几乎不增加或略有上升。有一定基础的运动员,可达到60-70%的最大摄氧量强度,顶级选手,可以达到85%的最大摄氧强度。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取下面的方法:

1、持续训练法

一般来说,首先要确定自己的最大摄氧量下的运动速度,这个可以采取12分钟的尽力跑来,以跑过的距离来测定,换算成每公里或每圈所需要的时间。然后每圈加上8-10秒,或每公里加上20-30秒,这个速度就是无氧阈速度。跑时刚开始可以慢些,以跑完30分钟左右速度不减为准。心率可控制在150-170次/分之间。

2、间歇训练法

如果进行间歇训练,要以长距离为主,最少要1600米,一般以1600-3000米为佳。速度要适当提高,比持续训练法所用的速度要提高每圈3秒或每公里8秒。次数最少要3次,最多可达6或8次,组间间歇以积极性间歇为主,等心率恢复到120次每分时开始下一组。最后要以跑完间歇最后一组速度没有下降为准。

以本人为例,12分钟跑的距离是3000米,每圈速度为1分36秒,每公里速度4分。如果采取持续训练法,每圈速度1分44或46,每公里速度是4分20或4分半,这样来进行长时间跑动。

如采取间歇训练法,每圈速度在1分40或42,每公里速度在4分10-15。用这个速度来跑间歇,感觉最少使出75%-80%的力量了。很累,但可以承受。 出处:网络。

阅读全文

与个体乳酸阈在体育运动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