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从事体育体育工作的共有多少人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字,截止1996年全国总人口122389万人,城市人口35950万人,农村乡镇总数45484个。根据国家体委1997年提供的数字,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6万余人,其中国家级693人。有人预测,到本世纪末,全国城市平均每千名参加锻炼者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1名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这次调查的城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52.12%,按照《中国统计年鉴》中1996年乡镇数计算,全国城市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应为18737万人,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7万人,农村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484万人,全国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2万人以上。目前日本平均每2000人中有1名体育指导员,按这一标准计算,我国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万人以上。也就是说,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与预测需求差17万人以上,与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相差10倍。《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显示,全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4.34%,共42040万人。根据这一数字推算,目前我国每20398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007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一比例与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社会需求比较,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3.1.2 目前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基本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我国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占的比例较小,省市一级占1.8%,地市级占0.8%,县区级仅占0.4%,平均占0.8%。在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中,2级、3级占90%以上,见图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应是金字塔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还应进一步完善,使其更趋合理。
图1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情况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占58.34%,女性占41.32%。省市级男性占61.07%,县区级男性占55.74%。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不甚合理,41~50岁的占31.43%,31~40岁的占27.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27%。从总体来看,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但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并不长。从事体育工作5年以内的占29.38%。其中省市级的占42.24%;从事体育工作10年以上的占32.3%。
社会体育指导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平均占18.10%,大专以上体育专业毕业的占13.87%,学过体育专业的(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占28.57%,其中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占的比例更低。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高中非体育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6.1%。
3.2 目前中国群众体育活动点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抽样调查的381个群众体育活动点中,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359人,平均每个活动点3.57人。其中在职人员占34.5%,非在职人员占65.42%。获等级称号的比例很小,仅占15.8%,说明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大部分没有经过培训,没有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
群众体育活动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性别情况与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体情况基本一致,男性略高于女性。
在对群众体育活动点的调查中,认为“本活动点当前的主要困难”是“缺乏技术指导”者占24.8%,排在第3位,稍次于“经费困难”和“场地困难”,成为影响体育活动点的三大主要因素之一,见图2。然而,社会体育指导员中体育教师仅占12.7%,说明体育教师的社会体育指导力量并没有充分发挥。
图2 群众体育活动点当前的主要困难
注:1、缺乏统一管理 2、经费缺少 3、场地拥挤 4、缺乏技术指导 5、其他
根据体委系统上报的“群众体育工作统计报表”提供的数字,晨晚练点样本6882个,其中100人以上的大型晨晚练点占18.7%,中型的(30~100人)占38.39%,小型的(30人以下)占42.91%。在这些晨晚练点中,81.97%常年坚持锻炼。在这个庞大的锻炼组织中,仅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170人,占晨晚练点组织指导者的27.05%,平均每个晨晚练点仅有0.17个社会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组织指导者是离退休人员,占53.13%。即使各种组织指导者加在一起,也只有4325人,平均每个活动点仅有0.63个组织指导者,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指导群众体育锻炼的需求。
本次调查的体育活动辅导站、指导站点有2880个,其中大型的占40.63%,中型的占37.36%,小型的占22.01%。常年坚持辅导活动的占84.18%,时聚时散的占15.82%。相对晨晚练活动点而言,体育辅导站的组织者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比例较大,占43.73%,高出晨晚练点16个百分点,平均每个辅导站有社会体育指导员0.22人。被调查的体育辅导站各类组织人员的总和为1427人,平均每个辅导站有组织指导者0.5人,高于晨晚练点。但辅导站的规模大于晨晚练点,大型和中型辅导站的比例高于晨晚练点。
据统计,被调查的经营型健身娱乐中心和俱乐部有623个,大型的占25.84%,中型的占32.42%,小型的占41.73%。其中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56人,占组织指导者的27.72%,平均每个经营型体育场所仅有社会体育指导员0.09人,甚至低于晨晚练点和体育辅导站。即使所有组织指导者加在一起,平均每个经营型体育场所也只有0.32个体育组织指导者,也低于晨晚练点和辅导站,说明经营型体育场所以个人活动娱乐为主,体育辅导力量很薄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体育活动指导力量非常薄弱,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社会体育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社会体育指导力量层次较低,业余和离退休体育指导者的比例较大,从质量上看,与社会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4 结论
4.1 按照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和乡镇数计算,全国城市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7万人,农村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5万人,全国至少应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2万人。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仅有6万人,差距较大。
4.2 我国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与我国人口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情况是:每20398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7007个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发达国家比较,与我国社会需求比较,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4.3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结构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小,3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较大。性别结构男性高于女性,但差别不大。年龄结构不甚合理,中年的比例较大,老年也占相当比例,30岁以下的比例较小。总体来看,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不长。
4.4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学习过体育专业的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比例更低。
4.5 目前我国体育活动点、晨晚练点、体育活动辅导站中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但数量较小,兼职和离退休人员比例较大,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比例很低,经营性健身娱乐中心和俱乐部中体育指导员的比例更低。缺乏技术指导已成为影响群众体育活动的三大因素之一。
B. 体育社会与体育人口的区别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这部分人口可称实质性体育人口。在本书中所界定的体育人口,即指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学校体育、武装力量体育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这些体育人口的群体与相应的总群体区别不大,可视为当然体育人口。而社会体育中,体育人口与总群体之间的差异存在着管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即对社会体育管理水平和制约人们体育参与的社会因素的评价,也存在着对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体育价值观念的判断,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确定体育人口时主要在社会体育领域内进行。
我们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但十分热衷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观赏者和体育传媒的视听者。这一人群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数量相当大,他们是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实践的重要支配群体之一,他们与体育的亲和程度很高,具有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向实质性体育人口转化的基本条件,做好他们向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是社会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研究体育人口时不能忽略和排斥他们的存在。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没有展开对这部分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讨论。
体育运动的教学、科研、新闻、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其中也确有一部分人不是实质性体育人口。但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大,对他们的忽略不影响统计结果。
下棋、打牌、钓鱼等类活动中,被采用的体育手段不多,身体活动性不明显,增强体质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在本研究中暂不将仅以这类活动作为体育参与的人列为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决定体育人口的参数比较多,如参与者自身的初始健康状况、年龄性别、选择活动的方式、活动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时的负荷强度、活动后的实际健身效果等等,因此制定一个客观、科学又便于操作、统计的统一判定标准非常困难。
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
*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
*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本次调查得到如下关于体育人口和体育参与情况的基本数据:
* 1996年我国有33.26%的16岁以上的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66.74%的成年人一次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
* 以上参加体育活动者中有部分人参加了体育比赛和表演,占成年人总数的23.05%。参加次数以1至3次者居多。
* 在1996年33.26%的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参加活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有84.46%的人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其中49.54%的人达到了体育人口的评价标准。
* 在每次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96.01%,且每周3次以上者中,锻炼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以上者为15.46%。因此可以认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
C. 什么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体育人口)
将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持续时间30分钟及以上,每次体育锻炼版的运动强度权达到中等及以上的人,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体育锻炼是指:被调查者在2014年中参加过1次及以上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包括徒手或器械),以强身健体、调节心理为主要目的,并达到一定强度的身体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健身、健美运动,娱乐休闲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但饭后百步走、上下班的行走、骑自行车等不视为体育锻炼。
(3)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扩展阅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
以花5-10分钟做做牵拉、做做操,让肌肉热起来、心脏做好运动的准备;然后再去健步走、慢跑、练力量或者打羽毛球30分钟;最后再用5-10分钟压腿、下腰、做各种牵拉运动,让心脏慢慢地平复下来,减少肌肉的酸痛。
为了增进健康进行锻炼,应该选择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爬楼梯、跳绳、跳舞、每分钟100步以上的速度健步走、每小时8公里以上的速度骑车、游泳、打球等。
应该注意的是,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同样的运动速度,对于不同人来说强度可能就不一样。可以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了解自己的运动强度。
D. 2016年体育人口数据调查
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5.46%。若将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1.20%左右。这一数量低于工业发达国家,而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西方国家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明显高于我国。除芬兰外,男性普遍超过女性。从年龄分布来看,西方国家,青少年、中年人普遍高于老年人。据1992年英国体育理事会的统计,英国有45%的公民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活动(每次30分钟以上),其中男性49%,女性41%。1990年加拿大有48%的公民参加了这一类型的体育活动,其中男性50%,女性为47%。1994年芬兰这一指标为男性31%,女性35%,总体为33%。 另外,工业发达国家体育人口的锻炼强度明显高于中国。1995年,英国分别有41%和37%的公民参加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育活动(英国健康与生活方式调查)。加拿大这一指标分别为28%和40%(1995年加拿大体育活动调查)。美国为20.10%和14.40%(1994年美国危害行为调查)。我国这一指标数据分别是7.74%和8.44%。显然西方国家公民参加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体育活动的比例远高于我国。这与我国体育人口的年龄结构偏高,锻炼方法多采用我国传统的健身养生方法有关。祝您生活愉快!
E. 体育人口的体育人口相关
我们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但十分热衷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观赏者和体育传媒的视听者。这一人群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数量相当大,他们是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实践的重要支配群体之一,他们与体育的亲和程度很高,具有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向实质性体育人口转化的基本条件,做好他们向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是社会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研究体育人口时不能忽略和排斥他们的存在。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没有展开对这部分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讨论。
体育运动的教学、科研、新闻、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其中也确有一部分人不是实质性体育人口。但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大,对他们的忽略不影响统计结果。
下棋、打牌、钓鱼等类活动中,被采用的体育手段不多,身体活动性不明显,增强体质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在本研究中暂不将仅以这类活动作为体育参与的人列为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决定体育人口的参数比较多,如参与者自身的初始健康状况、年龄性别、选择活动的方式、活动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时的负荷强度、活动后的实际健身效果等等,因此制定一个客观、科学又便于操作、统计的统一判定标准非常困难。
F. 跟据新的统计标准,浙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比例达到百分之多少
30%
G. 述中国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现状
体育人口比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人口比例一般能达到50%至60%,更多的还能达到70%,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我国的体育人口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在我国没有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2000年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锻炼的时间、频度或强度方面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称他们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 非体育人口的另一部分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他们在2000年中一次体育活动也未参加过, 他们在16岁以上的总人口中占17.80%,这个占人口近1/5的人群,具有分化为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的可能,因此研究这些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各种特征对发展中国体育人口具有重要意义体育人口的人群结构不平衡 从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来看,在城市里能经常参加者也多为"老、少"人群,即老年人和在校学生,而中青年则相对较少。我国体育人口比例显著高于中年人群。体育人口比例最高的年龄段为71~75年,占该年龄总数的46.1%,16~20岁的青少年占总数的31.8%,最低的年龄段为41~45岁,仅占该年龄段总数的6.7%。体育人口层次的不平衡。 城市的高收入阶层和白领阶层(收入较多),参与体育娱乐活动的层次较高,保龄球、网球、高尔夫球等活动成为他们的时尚,而广大的低收入家庭人员,他们的体育活动多为在马路上跑跑步而已。同时,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例的特点在我国没有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1996年参加过体育活动,但是由于在锻炼的时间、频度或强度方面不能达到体育人口的标准,为了研究论述的方便称他们是“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他们在16岁以上的总人口中占17.80%,这个占人口近1/5的人群,具有分化为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的可能,因此研究这些偶尔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各种特征对发展中国体育人口具有重要意义。非体育人口的另一部分是“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他们在1996年中一次体育活动也未参加过,他们在16岁以上总人口中占的比例较高,为66. 74%
H. 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什么
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
1、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
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人口的发展呈日益增加的趋势。体育人口中的主动体育人口、实质性体育人口和终身体育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加体育人口、增加自觉参与、不间断参与和终身参与的高质量的体育人口。
(8)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口比例扩展阅读:
今天的中国,上亿人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运动场地遍及城镇。城市化水平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增加,人均期望寿命延长,这就是中国体育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基础。
无论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只要体育基础设施增加了、改善了,就有大批富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涌现出来。如今活跃在中国体育军团中的优秀选手,就是在这样的体育土壤里成长的。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中国人口的半数将生活在城市,青少年体质还将增强。我们的中学教育体系得到进一步改善,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还会产生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
I. 体育和人口的关系是什么举个例子
2016年6月,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发布会上表回示,近7年,我国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提高了5.7个百分点,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在应对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J. 体育人口判定的标准是什么
体育人口,指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这部分人口可称实质性体育人口。在本书中所界定的体育人口,即指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学校体育、武装力量体育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这些体育人口的群体与相应的总群体区别不大,可视为当然体育人口。而社会体育中,体育人口与总群体之间的差异存在着管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即对社会体育管理水平和制约人们体育参与的社会因素的评价,也存在着对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体育价值观念的判断,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确定体育人口时主要在社会体育领域内进行。
我们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但十分热衷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观赏者和体育传媒的视听者。这一人群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数量相当大,他们是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实践的重要支配群体之一,他们与体育的亲和程度很高,具有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向实质性体育人口转化的基本条件,做好他们向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是社会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研究体育人口时不能忽略和排斥他们的存在。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没有展开对这部分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讨论。
体育运动的教学、科研、新闻、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其中也确有一部分人不是实质性体育人口。但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大,对他们的忽略不影响统计结果。
下棋、打牌、钓鱼等类活动中,被采用的体育手段不多,身体活动性不明显,增强体质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在本研究中暂不将仅以这类活动作为体育参与的人列为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决定体育人口的参数比较多,如参与者自身的初始健康状况、年龄性别、选择活动的方式、活动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时的负荷强度、活动后的实际健身效果等等,因此制定一个客观、科学又便于操作、统计的统一判定标准非常困难。
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
*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
*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本次调查得到如下关于体育人口和体育参与情况的基本数据:
* 1996年我国有33.26%的16岁以上的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66.74%的成年人一次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
* 以上参加体育活动者中有部分人参加了体育比赛和表演,占成年人总数的23.05%。参加次数以1至3次者居多。
* 在1996年33.26%的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参加活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有84.46%的人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其中49.54%的人达到了体育人口的评价标准。
* 在每次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96.01%,且每周3次以上者中,锻炼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以上者为15.46%。因此可以认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