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体育社会学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一、体育运动对人都具有强有力的性格塑造的体验
二、人们被动地内化了运动体验中所包含的“性格塑造教育”
三、从体育运动中所获得的性格塑造教育非常独特
体育社会化就是建立多渠道的筹资机制,促进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体育,促进体育事业产业化。鼓励全社会投资兴办体育,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开发与经营体育,最大限度地引入增量资源,盘活存量资源,促进全民健身。
体育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可以用“人格的发展”、“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态度的形成”以及“社会角色的获得”等词汇来具体表现,这些词汇都意味着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化还可以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化的不同方面。体育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各种非生产性的体力活动,它或以竞技为目的,或以健身为目的,是人类普遍从事的一项活动,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使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过程。各个民族都有自己固有的风俗与传统,民族社会化的结果,使每个人都能尊重自己的民族习惯、风俗与传统,具有民族自豪感。在民族社会化的过程中,体育运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比如,一些重大的体育事件,总是激起国人的民族意识。
在1959年,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为中国夺得第一个男子单打冠军,以后,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又相继为中国夺得了几十个世界冠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乒乓球也被誉为“国球”。
在1993年,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走上主席台,拿起一张不起眼的小纸条,准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多少中国人都屏住了呼吸,当得知申办失利后,海内华人无不惋惜,许多人流下了悲伤的泪水;今天,在大众心目中,志行风格(指足球运动员容志行的高尚体育精神),拼搏精神,女排精神(指中国女子排球队的高尚体育精神),乔波精神(指滑冰运动员叶乔波的高尚体育精神),都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族风貌的体现和时代脉搏的表征。
超民族社会化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体育更是没有国界的,这一点从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上反映得尤为明显。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
1.促进作为体育运动基础的身体素质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发展。
2.通过体育运动,以相互更好的了解和友谊的精神教育青年,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与和平的世界。
3.将奥林匹克原则传播到全世界,从而建立国际亲善关系。
4.使世界运动员在每四年一次的盛大的体育节——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聚会在一起。
这些宗旨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奥林匹克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反映了人类不断向自己的最大潜力挑战的进取精神。体育运动中的道德准则——公平竞争,也为所有参加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所接受。奥林匹克运动教育所有的人,使他们认识到:人们在竞争中可以友好相处,在友好相处中可以竞争;个人的潜力是有限的,但人永远可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标,发掘自己的潜力;成功和失败都是暂时的,只有努力才是最可靠的。今天,不同国家的人们在实现自己各自的民族社会化的同时,也都接受了在体育运动中体现出的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moral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们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在社会中为了维护人们的共同利益,协调彼此的关系,便产生了调节人们行为的标准。个人如果遵守这些标准,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体育游戏和体育竞赛也促进了这种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从孩提时的游戏开始,人们就逐渐学会了公平竞争的原则。遵守规则,成为进行体育竞赛的必要条件。遵守竞赛规则,竞赛得以顺利进行,模范遵守竞赛规则者,还可以获得公平竞赛奖(如第十五届世界杯足球赛);不遵守比赛规则,要受到裁判的制裁和舆论的谴责。即便是约翰逊和马拉多纳这样的超级明星,如果违反竞赛规则(服用兴奋剂),也要被毫不留情地罚出局。人们就是在这种典型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下,逐渐学会了遵守体育运动规范,学会了区分竞赛成绩与体育人格的不同,并将这种学习迁移到遵守其他社会道德规范中去。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sexrolesocialization)就是使人们按照社会上普遍认为的男女性别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由于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社会习俗向男性和女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男子需按男性角色要求行事,女子需按女性角色要求行事。从儿童时期开始,男孩就被鼓励从事更多的户外活动、身体接触性活动以及大肌肉群的剧烈活动;女孩则被鼓励更多地留在家里,要保持清洁,少去户外摸爬滚打。体育运动项目也根据性别做了明确的区分,表现在:
1.男女均可参加的项目比赛时分性别进行,此时,竞赛规则有可能相同,如100米自由泳;也可能不同,如排球、羽毛球、体操等。
2.男女性别分别设置项目例如,只有男子参加的项目有:拳击、冰球等,只有女子参加的项目有:花样游泳,艺术体操等。
这样的区分,似乎主要考虑的是男女生理特征的不同。这些体育活动,具有非常强烈的性别角色的引导作用,如艺术体操可以充分体现女性的娇柔美,橄榄球可以充分体现男子的粗犷和强悍,使人们对相应的性别角色产生认同和模仿。
② 奥林匹克运动的六大时代背景
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于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它以坚实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基础为依托,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体育发展的潮流,是人类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开始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实践,其产生有以下的背景。
六大时代背景
1.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14-18世纪,欧洲大陆出现了3次大规模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砸开了中世纪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枷锁,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主要思想障碍,迎来了思想解放、人才辈出和科学繁荣的时期。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和新的生产关系需要的新的思想文化和新的科学艺术纷纷产生,同时,新的体育思想一一近代体育思想也应运而生。
2.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方式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土壤。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它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近代体育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促使体育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由于工业化社会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带来了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促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改善人的身体本身,体育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需要而得到进一步发展。
3.古代奥运会遗址的发掘唤起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向往。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热烈歌颂了古希腊体育精神,使人们再度回想起泯灭久远的古希腊奥运会。古代奥运会的遗址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向往,英、法、德等国的学者都希望进入希腊寻找古代奥运会的遗迹,但由于土耳其人的封锁,这一愿望未能实现。
4.体育的国际化趋势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后半叶,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和世界市场得以形成,民族间的壁垒被打破,体育也超越国界,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比赛,形成了体育国际化趋势。由于国际体育竞赛和相互交流的需要,一些国际性的单项体育组织相继诞生。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1892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和滑冰联盟相继成立。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使运动竞赛摆脱了原来的地方传统,具有了国际性。在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不断成立和国际单项体育竞赛蓬勃开展的基础上,人们又迫切要求组织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为现代奥运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国际体育交流的增多,一个协调各体育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的诞生就成了必然。
5.世界各地复兴奥运会的尝试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积累了经验。19世纪初期,欧美一些国家为复兴奥运会进行了各种尝试。19世纪30年代,瑞典伦德大学的斯卡图教授曾组办过两次被当地报纸称作"奥运会"的比赛活动。从1849年起,每年一届,英国布鲁克斯博士组办过长达几十年的"奥林匹克节"。
6.战争的威胁和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世界上出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一个新的、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威廉二世统治的德国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想通过战争来重新瓜分世界,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欧洲。
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是公认的现代奥林匹克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888年,顾拜旦就任法国学校教育、体育训练筹备委员会秘书长。1889年顾拜旦代表法国参加在美国波士顿举行的国际体育训练大会,进一步了解了世界体育的动态,他认为近代体育的发展正在走向国际化,应该借助古希腊体育的经验和传统影响来推进国际体育,于是产生了复兴奥运会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想法,顾拜旦做了大量的工作。
1891年,顾拜旦创办《体育评论》杂志,以此为阵地热情宣传他的主张,对创办奥运会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892年,顾拜旦遍访欧洲,宣传奥林匹克理想。同年11月25日在庆祝法国体育运动协会联合会成立5周年大会上,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说,第一次公开和正式地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在演说中,顾拜旦阐明:现代奥运会应该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但应该比古代奥运会有所发展和有所创新,它应该向一切国家、一切地区和一切民族开放,并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顾拜旦的倡议,使现代奥运会从一开始便冲破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具有鲜明的国际性。1893年,顾拜旦在巴黎召开一次国际性体育协调会议,团结国际体育人士,讨论创办奥运会的问题。翌年,他还将自己的倡议写成公开信, 寄给许多国家的体育俱乐部,得到不少体育俱乐部的支持。
在国际上各种因素的促进和顾拜旦的不懈努力下,创办奥运会的各种准备工作终告就绪。1894年6月16日—24日,根据顾拜旦的建议, 来自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的代表,参加了在巴黎索邦神学院举行的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又先后有21个国家致函,向大会表示支持和祝贺。这次会议通过了成立国际奥委会的决议,并从79名正式代表中选出15人任第1届国际奥委会委员。大会还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由于首届奥运会定于1896年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因此希腊委员维凯拉斯当选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规定每4年举行一次奥运会,通过了遵循"业余运动"的决议。大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游泳、赛艇、帆船、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
1896年4月6日—15日,第1届现代奥运会终于如期在雅典举行。虽然组织很不完善,但它却是奥林匹克运动正式诞生的重要标志,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
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历史舞台, 揭开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页新的篇章。
③ 体育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社会学创始人之一H.斯宾塞就探讨过体育的教育问题。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论述过清教徒对体育运动的兴趣;G.齐美尔也曾以体育竞赛来揭示人的社会化,并把它视为冲突中的一个统一因素。现代体育社会学发端于20世纪20~30年代。一般认为,德国学者H.里塞和美国学者F.罗德是该学科的开拓者。1912年里塞出版了《运动社会学》,第一次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体育运动进行了考察。罗德于1937年发表了《体育社会学》。初期的体育社会学侧重研究竞技、体育团体、大学体育运动、观众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波兰、日本、苏联、芬兰等国的学者对体育运动进行了系统的社会学研究。1956年罗德等人发表的《目标──建立一门体育运动社会学》一书被国际体育理论界公认为首创性著作。1964年 6月,由国际社会学学会倡议,在国际运动与体育理事会日内瓦工作会议上,正式成立国际体育运动社会学委员会。它每年都举行年会,就有关体育运动的社会学问题进行学术讨论与研究。工作内容有:①组织世界性学术讨论会;②举办研究班;③与社会学界共同举办有关体育社会学的会议;④开展国际合作的科学研究活动;⑤创办期刊。主要刊物有《国际体育社会学评论》和《国际体育社会学委员会公报》。此后不久,被国际社会学学会接纳为会员,标志着体育社会学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体育社会学的学术研究也开始从分散进入国际合作时期。
④ 体育颂的创作背景
《体育颂》的写作时代背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奥林匹克运动在西方世界被蒙上了一些阴影,发生了变异,暴露出了不少弊端。加拿大学者托玛斯?贝德斯基在《体育与民族主义》一文中就指出:十九世纪前半叶是民族主义概念为人们接受的年代,开始是由自由主义出现的,尔后成为沙文主义。欧洲民族主义的成因可以联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复兴。于是,奥运会可以用来作为衡量体育中民族主义发展程度的气压计。他在文章中列举了从第一届奥运会开始都曾经多次暴发一些民族主义纠纷。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四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该国选手引起其它国家,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两国曾在拔河比赛中发生争吵,后来在400米跑中英美运动员又发生冲突,而英国裁判又整了美国选手,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奥运会上还发生了其它一些违规情况,如,早在1904年圣路易奥运会上就发生过美国的马拉松选手“以车代步”和“打兴奋针”的欺骗行为等等。这类事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理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于是,他在1908年7月24日伦敦第4届奥运会期间由英国政府举办的招待会上发表了警世性的讲话。他说:“可以认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物质文明——我通常称做机械文明,使一切事物美好起来,但有些威胁奥林匹克理想的弊端却令人不安。诚然我毋庸隐讳,‘费厄泼赖’(Fairplay,意指公正竞赛)处于危险之中。特别是由于种种毒害毫无顾忌地滋长,造成竞赛的狂热,赌博和冒险的狂热,因此,如果我们着手进行一次改革运动来反对这种危险,我深信会得到这个国家舆论的支持——这些舆论会来自为自身健康、为教育价值、为完善人类的一切爱好体育的人们,这也许是最为有力的因素之一。上星期天,在美国圣保罗组织的一次运动员授奖大会上,宾夕法尼亚州大主教用中肯的话语提醒大家注意:‘对奥运会来说,取胜没有参加更为重要。’先生们,请牢记这铿锵有力的名言。这个论点可以扩展到诸多领域,直至形成客观而正确的哲学基础。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
由此可见,作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奠基人的顾拜旦,早已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他在这次隆重而庄严的大会上大声呼吁,希望世人能全面、充分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所追求的崇高理想。四年之后,他用德文笔名霍罗德和艾歇巴赫发表了《体育颂》。
《体育颂》作品的意义:《体育颂》的时代意义诗歌是语言艺术,它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实践方式,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价值。诗歌的时代意义是与它的社会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体育颂》的社会认识作用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是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及其运动规律经过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对后人来说,它能够让人们了解认识到前个时代世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实况真情,获得丰富、生动、形象的社会历史和生活知识,使人扩大视野,提高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正如高尔基所说:“文学到底是要为认识生活这个事业服务的,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高尔基:《论文学》第7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散文诗杰作《体育颂》让人们形象、生动地认识和理解奥林匹克理想。
《体育颂》一开头,作者就用浪漫主义手法,赞美“体育”是“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像“晨曦,照亮大地”,这向我们揭示了体育是神圣的事业,是“大地”(世界)上至高无上的事业。以下各段作者又用褒扬的词语歌颂“体育”是“美丽”、“正义”、“勇气”、“荣誉”、“乐趣”、“活力”、“进步”与“和平”的化身,这又向我们精辟、形象地揭示了体育的功能和体育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全诗都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所谓奥林匹克理想(或称“奥林匹克主义”),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早在1892年11月,顾拜旦在巴黎正式提出创办现代奥运会的倡议时,就明确主张:“我们要恢复的应该是这样的运动会——它要像古代奥运会那样,以团结、和平和友谊为宗旨;它不受国家、地区、民族和宗教的限制。”经过两年的奔走努力,于1894年6月23日,在巴黎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他的这个初衷和崇高的思想,被写入了《奥林匹克宪章》。《宪章》的中心思想是“在奥林匹克理想指导下,鼓舞和领导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和加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1913年,根据顾拜旦构思设计制作的奥林匹克会旗有五个相套连的圆环,称为奥林匹克环,它的颜色为蓝、黄、黑、绿、红;它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聚。奥林匹克会旗上还有三个拉丁文格言:“更高、更快、更强”(Citius,Altius,Fortius),这原是顾拜旦一位挚友办学的校训,顾拜旦认为寓意深广,便取用作为奥林匹克格言(又称“奥林匹克口号”),这个格言体现人类不断向上、不断竞争、不断追求的一种体育精神,这也是奥林匹克崇高理想的组成部分。上述这些内容、意义,都巧妙地融汇在《体育颂》中。尤其是结尾一段,顾拜旦满怀深情地赞美。(欣赏见本词条目录“作品正文”。
歌颂体育
《体育颂》的教育作用诗歌作品中所展示的社会生活,是诗人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而诗人反映社会生活总是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念,在作品中对社会生活进行评价,寄寓自己的社会理想和道德标准;这就使得诗歌作品具有教育作用。中外久远的文学传统中,都注重一种“诗教”(如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等),作为散文诗的《体育颂》同样也起到“诗教”的作用:给当时和今天的人们以形象的奥林匹克理想和体育文明的教育。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什么呢?《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得很明确:“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这说明奥林匹克运动是通过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以达到它的崇高目的。体育具有教育、健身和娱乐等多种功能,(这在《体育颂》中都有生动的抒写和赞美),而体育教育则最能突出这些功能。
顾拜旦向来都十分重视教育,早在1888年和1889年先后发表两篇重要论著,主张在学校中开展体育运动,并以体育为重点来改革教育,他在开始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之初,就更坚定地认为“在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在《体育颂》的每一段(节)、字里行间都贯穿着“教育”这根红线。例如,他歌唱道:“啊,体育,你就是美丽!你塑造的人体,变得高尚还是卑鄙,要看它是被可耻的欲望引向堕落,还是由健康的力量悉心培育。”顾拜旦在一次讲话中说过:“奥林匹克理想在我们心目中是一种强烈的身体文化概念”,并认为“身体文化概念”中包涵着“美学概念,即对美与优雅的崇拜”。诗句和讲话既体现了他精辟的体育价值观和人体美学观,又教导人们要全面认识和理解体育。
歌颂体育
他认为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应能净化、美化人们的思想情操,而不是单一的身强力壮,所以,他教导人们既要看重人体的外形美——这是可以通过体育锻炼获得,但同时还要通过体育锻炼而获得心灵美,要求人们“二者和谐统一”。在赞美体育正义时,他又歌唱道:“啊,体育,你就是正义!你体现了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任何人想要超过速度一分一秒,超过高度一分一厘,取得成功的关键,只能是体力与精神融为一体。”这是针对体育竞技场上有人为了追求荣誉而不择手段,甚至做着最卑劣的事,所以他在诗中说:“荣誉的赢得要公正无私,反之便毫无意义”,并且提出警告:“有人耍弄见不得人的诡计,以此达到欺骗同伴的目的。他内心深处却受着耻辱的绞缢”,“有朝一日被人识破,就会落得名声扫地。”顾拜旦看到了当时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看到体育竞技中职业化、商业化、沙文主义、服用兴奋剂和暴力冲突事件等已经背离了奥林匹克的宗旨,他是多么希望通过体育教育来拯救人类的灵魂,让世界充满“美丽”、“正义”、“进步”、“友谊”与“和平”啊!顾拜旦在《体育颂》中体现的奥运理想,从美学上讲,就是为人类构造出了体育审美理想。
当今某些体育竞技场内外,还有各种怪现状,如吸毒、赌博、色情、运动员被当作商品买卖、暴力冲突、行贿受贿等与体育本身的宗旨,与奥林匹克的宗旨相悖谬的极不文明的行为。因此,《体育颂》的带有强烈劝谕倡导、深含教育意味的诗歌美——体育审美理想,在当今的体育世界依然能够作为一面镜子,发挥它强大的理性力量和审美力量而震撼人们的心灵:警策、教育人们要继承和发扬奥林匹克精神,注重体育道德,塑造真善美的体育形象,创建体育文明。而顾拜旦毕生为复兴和高扬奥林匹克理想的奋斗精神,是永远值得世人敬仰的。他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国际体育运动活动家,又是伟大的体育教育家。
他认为体育“体现了社会生活中追求不到的公平合理”,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能净化人们的思想情操,可以培养人们的勇敢精神。他歌颂体育的教育作用和社会作用,实际上是歌颂人类的真善美。其主导思想是“体育就是和平”,这也是他多次倡导的奥林匹克宗旨。本诗充分体现了顾拜旦的体育价值观 。
⑤ 体育学科背景
体育一词,其英文本是physical ecation,指的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直译为身体的教育,简称为回体答育。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体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已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成为国家间外交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体育可分为大众体育、专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种类。包括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设施、体育组织、体育科学技术等诸多要素。
⑥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的社会背景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发布)
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面临的形势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的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⑦ 简述现代运动会兴旺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近代体育思想形成后在欧美各地广泛实施的必然结果。
1894年,在顾拜旦的努力和各种因素的促进下,“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会上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决定复兴奥运会。
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一、国际奥委会
1894年成立的国际奥委会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组织,是领导奥林匹克运动和决定一切有关问题的最高权力机构。它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洛桑。
国际奥委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4人。主席从委员中选举产生,一般任期八年,连选可再任四年。
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有关规定
1.奥林匹克旗帜
奥林匹克旗帜为长方形、白底无边、中间有五个套联的彩色圆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2.奥运会宣誓仪式
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主办国最著名的运动员宣读誓词:"我以全体运动员的名誉,保证为了体育的光荣和我们运动队的荣誉,将以真正的体育道德精神参加本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尊重并遵守指导运动会的各项规定。"之后,裁判员也要举行宣誓仪式。
3.奥运会奖牌
奖牌分金、银、铜三色,圆形,直径至少60毫米,厚3毫米,上有一女神像。
4.奥运会举办期限
从1932年开始,国际奥委会规定,夏季奥运会的时间不得超过16天,冬季奥运会不得超过12天。
三、现代奥运会运动竞赛项目的设置
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时,国际单项体育组织还很少,奥运会项目无严格规定,基本上由东道国决定。因此,头几届奥运会不仅一些项目中的单项变化较大,而且大项也不稳定,还曾列一些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不很广泛的项目,如马球、拉考斯球、汽船、壁球等。随着各种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先后建立,奥运会项目逐渐趋向稳定。
为了使奥运会在项目的设置上符合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国际奥委会规定,每一届夏季奥运会至少应包括下列大项目中的15个,才能举行。1963年,国际奥委会确定了这些夏季奥运会大项目的比赛顺序是:田径、游泳、摔跤、体操、举重、曲棍球、马术、击剑、赛艇、拳击、射击、现代五项、帆船、篮球、皮划艇、自行车、足球、排球、射箭、手球、柔道等21项。
1972-1984年,奥运会比赛大项一直固定为21项。第24届奥运会则有历史性的突破,增加了乒乓球、网球两大项目,使夏季奥运会的大项目达23个,单项数达237个,其中男子占151个,女子占72个,男女混合项目为14个。
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批准条件是:夏季奥运会男子项目至少要在4大洲75个国家广泛开展,女子项目至少要在3大洲40个国家广泛开展。
现代奥运会诞生以来,经过100多年的曲折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生活中一项重要活动。当今,奥林匹克运动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奥林匹克运动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水平综合性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成了世界体坛响亮的口号。
回答者: lhsxhxh - 探花 十级 3-7 09:06
1893年春,在顾拜旦积极建议下,由法国田径协会联合会出面,邀请一些国家的知名人士在巴黎举行了一次国际性体育会议,着重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在这次会议上,顾拜旦复兴奥运会的构想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明确支持。但由于不少国家表现冷淡,会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这却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翌年一月,顾拜旦草拟了复兴奥运会的具体步骤和需要探讨的10个问题,致函各国体育组织和团体,广求意见。与此同时,顾拜旦四处奔走,寻示支持。在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他再度致函各国,提出了再次举行国际体育会议的建议,向各国体育组织发出了参加国际协商,共同重建奥运会的恳请。但是一些国家的体育组织仍然对顾拜旦的建议反应冷淡,有的甚至表示反对。有志者事竟成,为了寻求支持,顾拜旦把目光转向政界。他和他的支持者通过信函以及各国驻巴黎使馆,同各国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频繁接触,并最终取得希腊、比利时、瑞典、挪威和俄国的不少头面人物的支持,一些国家的驻法使节以及教育界、科学界名流表示愿意参与国际协商,政界和社会名流的支持,影响了很多国家体育组织的态度。美国、英国、俄国、瑞士、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希腊等国的39个体育组织都表示将派代表出席大会。
1894年6月16日,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国际体育运动代表大会"在巴黎索邦神学院(巴黎大学前身)隆重开幕。到会代表79人,他们代表着12个国家的49个体育组织,法国驻比利时大使德·库尔舍被选为会议主席,顾拜旦主持大会开幕式,在有2000人参加的开幕式上,法国著名古希腊文化专家切奥多尔·莱拉赫发表了演说,巴黎国家歌剧院合唱团为大会演唱了阿波罗颂歌,唤起了与会者对古奥运会的神往。
大会先讨论了参赛运动员的业余和职业化问题。经过争论,决定遵循"业余运动"的原则,并通过了关于业余和职业运动员的决议。而后,会议讨论了复兴奥运会的问题,并通过了一个重要文件--《复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决议。6月23日,大会通过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决议,并决定由奥运会举办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轮流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6月23日,这一天,对奥林匹克运动、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我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巴黎国际体育会议还批准了顾拜旦制订的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宪章强调了奥林匹克远动的业余性,规定在奥运会上只授予优胜者荣誉奖,不得以任何形式发给运动员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大会选举希腊诗人维凯拉斯为国际奥委会第一任主席,顾拜旦为秘书长。大会还选举了14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们是:卡洛(法国)、布托夫斯基将军(俄国)、巴利克将军(瑞典)、斯龙教授(美国)、可姆普特希尔勋爵(英国)、赫贝尔特(英国)、费伦茨 ·凯万尼(匈牙利)、古特一雅尔科沃斯基(波希米亚)、苏比亚尔(阿根延)、卡夫(新西兰)、卢克齐·帕利伯爵(意大利)、放·布齐伯爵(比利时)、丹德时亚·卡拉法大公(意大利)、黑衍哈特(德国)。会议规定法语(现为英、法两种语言)为国际奥委会法定语言。大会还决定沿袭古奥运会传统,每四年举行一次运动会,还规定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为田径、水上运动(包括帆船、划船、游泳)、击剑、摔跤、拳击、马术、射击、体操、球类运动等。第一届奥运会原定于1900年于巴黎举行,后来考虑希腊为古代奥运会发源地,在希腊举行比在巴黎意义更重大些,顾拜旦尊重了大家的意见。大会决定把第一届会期改在1896年,鉴于古代奥运会遗址奥林匹亚已成了一片废墟,会址改设在希腊首都雅典。
1894年7月国际奥委会对奥运选手的业余资格作出详细规定,"业余运动员"不能参加有金钱奖励的比赛以及有职业运动员参加的比赛,以体育为业的体育教师或教练不能算作业余运动员。
在国际奥委会的积极努力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第一届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胜利举行。来自13个国家的295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游泳(包括跳水)、举重、摔跤、体操、自行车、射击、击剑等项目的竞赛。第一届奥运会虽然还很不正规,但奥林匹克运动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 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和第一届奥运会的召开,标志着奥林匹克运动的诞生。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 奥林匹克运动的初创时期(1894-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894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正值世界性的政治经济关系发生急剧变化时期,各种民族主义和排外心理妨碍了正常的国际交往。现代运动项目仅在少数欧洲国家有所开展,世界范围的体育竞赛活动很少进行。奥林匹克运动尚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奥运会也还未形成一定的举办模式,如项目设置稳定性差,场地设施简陋,财政困难,会期不固定,裁判员执法不公,以及参赛资格缺乏明确规定等。
1908年奥运会实施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为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构建了基本框架。1912年奥运会是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奥运会,从参赛国家、运动员人数、场地设施到组织工作都有较大提高,第一次实现了顾拜旦所期望的:没有事故、没有抗议、没有民族沙文主义仇恨的奥运会。
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国家奥委会还都只是一个松散的机构。国际奥委会尚未认识到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给某个城市承办的,放弃了领导和监督权,以致奥运会一切事宜均由东道主随意安排。由于不允许妇女正式参加奥运会,不但使奥运会的广泛性存在重大的缺陷,而且也使女子体育发展受到阻碍。
(二)奥林匹克运动的形成时期(1914-第二次世界大战)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920年重新进行。国际奥委会从实践中意识到奥运会规范化的重要性,整个奥运会的基本框架、运行机制和基本性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具体表现在:比赛项目的设置逐渐趋向合理;比赛设施进一步完善;会期基本固定;申办、举办程序基本确立,并基本解决了有关运动员的参赛资格问题。先进的技术开始应用到比赛中去,如电子计时器、终点摄影仪、自动打印机、闭路电视转播等。自1928年起,女子田径项目纳入正式比赛,这一重要变化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性和号召力起到了推动作用。另一重要发展是有了冬季奥运会,它使奥林匹克运动的覆盖面大大增加。
这一时期,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机构也得到发展,国家奥委会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29个增加到60个,为奥林匹克思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也相继成立,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和各国家奥委会的协调,使国际奥委会摆脱了每届奥运会都存在的具体技术事务,而更多地在领导、协调、决策等更高的层次发挥作用。
这一阶段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日益加重,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虽在许多方面优于以往各届,但被希特勒用以向世界炫耀自己的实力,违背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三)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时期(1946-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东西方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这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战后各国经济振兴和科技发展,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由于苏联及新兴独立国家的参加,这一时期奥运会每届参赛国家和人数以及竞赛项目都在增加;与此同时,顾拜旦关于在各大洲轮流举办奥运会的设想得以实现;各洲范围的运动会、伤残人奥运会也相继产生。随着奠基运动的普及,竞技运动水平也迅速提高,非洲体育开始崛起。在奥运会上形成美国和苏联争强的局面。奥运会比赛场地及各种配套设施较前有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向大型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先进的电子设备,以及性别和违禁药物检查,使比赛的公正性得到加强。历届奥运会,促使举办城市的各种市政建设也大为改善,并为其在比赛后继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奥运会的举办资金也由单纯的政府拨款和私人捐赠向以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出售电视转播权、发行彩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方向转变。
这一时期的奥林匹克组织已不单纯是一个体育机构,它与国家、社会各部门的关系日益密切。政治对奥运会的影响也更趋明显、复杂、尖锐、各种势力集团都想通过这个舞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此外,兴奋剂问题、奥运会承办国财政负担过重等问题都提到重要议程。三大支柱之间出现了裂痕,经济上也危机四起。这种善从1972年基拉宁担任主席后才有所改变。
(四)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时期(1980-)进入80年代,在萨马兰奇的领导下,针对奥林匹克运动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过去的那种"独立性"原则,即在经济上不谋利,政治上不同政府联系的作法已不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的要求不只限于4年一度的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已参与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国际奥委会在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方面注重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传播。通过一系列活动,如举办奥林匹克艺术节,建立博物馆,举办"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定期召开奥林匹克科技大会等,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参加国家和地区已增至172个,比赛项目达257个。
在组织结构上的自我更新与完善,使国际奥委会同其他各个机构的联系日益密切,自80年代以来,国际奥委会建立了包括主席、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长驻机构--洛桑总部,保证了总部机构对各方面的领导。自1981年起国际奥委会第一次有了正式的法律地位,从而得以法人的身份参与处理各种重大事务,经济上大胆进行商业性开发,利用各种活动创造财富,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从23届奥运会开始连续几届的奥运会主办国均未出现赤字。经济上的盈利,极大地调动了主办国家搞好奥运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是在肯定政治对体育的作用的同时,强调体育不应听命于任何一个国家的指挥;在肯定商业化的同时,对商业化采取一定的限制措施,并废除了参赛者业余身份的原则,使奥运会向所有优秀的运动员开放。这种务实的态度,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从初期的探索到自身模式的基本形成,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到停滞,以后又经80年代以来的改革,终于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阶段。
⑧ 中国户外运动产生的背景
户外运动是近几十年来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的在自然环境下进行的体育运动,它是伴随着人们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反思产生的。在国际化大众体育浪潮兴起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社会、休闲社会来临了,户外运动顺应了人们更加渴望。亲近大自然,追求自由、张扬个性,强调平等参与的愿望。它通过对传统体育的改造、渗透、融汇和创新逐步发展起来。户外运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丰富。户外运动按技术难度从低到高可分为户外生活、户外活动、户外竞赛、户外探险。 户外运动与旅游、教育、文化及科学探险紧密联系,相比传统的运动项目更具人性化和生活化,更加自由开放,更具创造性,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户外运动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使人们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感悟自然,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返璞归真,给人以更自然、更人性化的享受,可以有效的应对和缓解“城市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害。 户外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和探险性,结果不可预期性,新鲜刺激,可以激发人的兴趣、欲望和人的潜能,锤炼意志品质,提升自尊心、自信心和创造能力,提高身体全面适应能力,使人获得克服困难或迎接挑战带来的兴奋感、
成就感和幸福感。 户外运动强调团队精神,要求团队统一思想和行动,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可以使人们扩大交往,体验真情,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户外运动是学习的大课堂。“行万里路得到读万卷书”,在户外可以学习到多方面的科学知识、专门技术、生活技能和解决突发问题的技巧。 参与户外运动是一个寻找自我、回归自我、面对自我、体验自我、感受自我、塑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它可以使干涸的心灵得到滋养,使单调乏味的生活焕发活力,使平淡无奇的人生增添光彩,使柔弱的身体强壮起来。 户外运动的理念概括起来有几个关键词:科学、安全、环保。 (一)科学 著名华人高原低氧学家甯学寒先生曾说过:“登山准备工作的起步点是通过学和思考去认识山和在山面前的自己。用科学知识及训练先使自己具备合格的条件在接近她,然后用自己的调整去习服她,”他主张“攀登者的步伐,也应踏在科学的脚印上”。这些用在户外运动中也是恰如其分的。 自然环境内和户外运动都具有各自的规律。如果人们能客观地认识户外运动,多把握一些科学规律,减少一些盲目
和冲动,从意识上、物质上、体能上、技能上和知识上做更充分、更科学的准备,并采取有效手段规避风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运动者的人身安全,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更好地享受户外运动的魅力。相反,如果安全意识淡漠或盲目自信,违背客观规律,那么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对此,我国著名登山家王勇峰针对某些活动就曾说过:“(事故)没发生,是幸运的;发生了,是必然的!” (二)安全 人们开展户外活动时,常常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地理环境、天气条件、与熟悉或不熟悉的人一起参与等,这些变化因素和不确定性尝试户外运动具有不同程度的挑战性、探险性及结果不可预测性,从而激发人的兴趣、欲望和潜能,锤炼意志品质,提升自信心、自尊心和创造能力,提高身体全面适应能力,获得克服困难或迎接挑战带来的兴奋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这些因素同时又是户外安全所要考虑的。 随着户外运动在中国的飞速发展,户外安全特别是户外事故的发生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据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运动事故调查研究小组统计数据,从1957年至2000年,户外遇难人数为33人,而在2001年至2013年这12年间,户外遇难的人数共累计313人,2013年,共有48人在户外活动中遇难更是创了历史最高点。在这些事故中,绝大多数
是因为缺乏户外常识,对户外风险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或出现问题后应对不合理造成的。 自然环境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存在和大的差异,尤其是对大多数生活在城市中的现代人来说时陌生和特殊的。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体验户外运动的魅力是每个户外爱好者都会面临的问题,因此,识别和评估户外运动的风险,掌握合适的户外知识技能,未雨绸缪并合理应对,是实现户外安全的前提。 (三)环保 大自然总有些东西深深的吸引着人们,当你在静静的溪水旁或高高的峰顶上,或围坐在营地中欣赏落日的最后一缕阳光时,你可曾想过面对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无私馈赠,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去回馈?没错,是感恩的心态和环保的行动。 如果没有对脆弱环境的悉心保护,幽静美丽将转化为拥挤脏乱。谨守户外环保规范、与他人共享户外生活的乐趣,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⑨ 论述近代西方体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从14世纪到18世纪,在欧洲相继发生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新兴的资产阶级革命,其目的是以资产阶级新文化取代封建主义旧文化。三大思想文化运动通过宣扬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赞美古希腊的人文精神与理想,不仅为近代体育的形成扫清了思想障碍,而且也引起了人们对古希腊体育和奥运会的关注。
人类进入到19世纪,工业革命进展迅速,蒸汽机的使用和各种机器的发明,不仅引起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使社会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此外,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生理学等有关人体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身体活动有了新的认识。欧洲出现了一个需要体育并创造出新的体育手段的时代,出现了欧洲大陆的体操和英国的户外活动及竞技运动体系等等。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在工业化生产所形成的工种专业化的条件下,人的身体被残酷地肢解成机器的附件,造成人体的畸形发展。同时,大工业生产引起的文明公害在英国和欧美大陆相继出现,如:都市化生活方式和紧张的节奏、污染的危害、肮脏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出现的种种弊端,诸如吸毒、赌博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渴求新鲜的空气和健康的身体。在新时代条件下造成的人的隔绝的生活方式和由此产生的孤独感,又使人们产生相互接触和了解的需求。资本主义工业化造成的这些社会因素,促使人们去寻求一个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把注意力转向人的身体本身活动,于是体育运动成为一种日益迫切的社会需要,并有了较大的发展。
19世纪后半期,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民族问的壁垒被打破,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国际化的进程大大加快。“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在此历史背景下,体育超越了国界。在欧洲,兴起了西方现代体育,并通过涌向殖民主义者向世界传播和推广。从此,西方现代体育以及其他不同类型身体活动在世界上得到了交融和发展,并出现了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和体育比赛。如1851年伦敦的第1届世界围棋锦标赛、1859年澳大利亚的国际游泳锦标赛等。1881年,第一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国际体操联合会成立。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出现使各运动项目在国际范围内有了统一的领导核心,体育竞赛从此摆脱了地方传统,开始实现国际性。
随着国际体育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建立一个协调各单项组织活动的国际体育组织以及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国际体育交流大舞台,成了当时的迫切需求。1894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缩写IOC)宣布成立。并于1896年在古奥运会发源地希腊雅典举办了首届现代奥运会。
今天,奥林匹克运动能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体育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其间走过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最初的几届奥运会无论在赛事组织、项目设置、场地设施、比赛规则、参赛资格等方面都不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如第1届奥运会的赛艇和帆船比赛因天气原因而取消、比赛场地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比赛规则不统一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威胁到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世界范围的推广和传播。
这种现象直到二战前才得到改变。在这一时期,国际奥委会对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场地设施、比赛组织等方面的标准和技术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模式才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