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确保学生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的安全
三合镇中税小学 熊朝华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它不仅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活动过程,活动中如稍有考虑不周,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大课间活动必须坚持“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原则,要充分考虑天气、场地、设备、器材等方面的安全因素,尽量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所以在活动中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里就如何预防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的安全事故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应注意帮助学生树立好安全意识。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如:有的学生调皮,站队时相互推撞认为好玩,他们根本不知掌握力度和分寸,另外加上有的孩子本身平衡协调能力差,很容易因碰撞而摔倒,造成身体损伤等不安全事故,为此教师就应在迅速制止,同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明白这是错误的行为,及其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要使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这是不安全的行为,杜绝同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这样通过一些事件及时的教育和随时的提醒,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新的认识和高度重视,才能时时保持清晰的安全意识,不做有危险的事,才能促使学生形成高度的安全意识,防止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活动前考虑要细致周密。 1、对易发生的不安全事故要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如:跳的练习中,下肢的肌肉群和膝、踝关节容易损伤,投掷练习中,腰部、肩部及手指手腕易受损等,那么,就要根据动作技术要求,重点做好针对性的准备活动。又如垒球练习要防止意外砸脚或脱手砸到周围的同学,这都要预先想到并考虑好,采取针对性的预防。 2、活动方法、组织管理设计要科学合理。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法和组织管理是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手段。在大课间活动中,我们要认识到,活动方法不好不仅仅会引起智障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注意力更不易集中,同样也会引起意外事故发生的。另外组织管理的好坏也是预防安全的有效手段。如徒手练习时人不要安排站得太挤;器械练习时,要反复强调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骤后才能组织学生和器械都要在安全范围内进行使用和练习,从而保证教学练习有序进行,保证教学中最基本的安全。 3、活动内容要合理,动作难易程度要得当。我们知道难度过小对学生没有挑战,也不利于帮助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意志品质的培养,难度过大对他们既难掌握又会失去自信,心理会产生障碍也容易发生事故。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要求并引导教育学生。 4、对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应及时纠正。在大课间活动中,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的动作,错误的动作(即不合理的动作)往往是最容易导致身体损伤的,如不及时纠正就会变成安全隐患和导火索。所以教学中对不合理的动作应及时的指导和纠正以防对身体造成损伤。 5、要保证好场地器械的安全。场地器材的准备是最基本的安全预防,也是引发安全事故的最主要外部因素,是可见的,也是可预防的。在活动前我们教师必须仔细做好场地和器材的安全检查,如有安全隐患应及时排除后,再进行组织活动。 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掌握常见的病症和损伤的急救和处理方法。 在大课间活动中,教师不仅仅要熟知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另外必须要细致了解他们的病史状况,以便合理安排这类同学的体育活动内容,防止因活动安排不当而导致病症出现,引发事故。另外教师还注意掌握一些运动医学常识和简单处理方法,如运动中暑、抽筋、脱臼、急性损伤、等情况的应急处理。这样遇到问题知道在第一时间里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急救处理或治疗,减少和防止事故发生。 四、注意发现并处理好学生活动中的异常现象。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对这样的孩子我们既要合理的批评,同时也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如在活动中有些孩子由于对身体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言语表达等因素,有时身体不适他也不知告诉老师,如果教师不留心往往就容易错发生事故。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对于体育大课间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学校和教师都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以积极的方式去思考,用正确、合理、科学的方法来预防和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更好地促进体育大课间的发展。
B. 就如何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谈谈几点认识和做法求解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既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折射学校管理的一面镜子;既体现着学校校风校纪学生的精神面貌,又反应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早在1999年国家教育部就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这项活动已在全国许多城乡学校蓬勃开展。当前,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是课程资源的改革。目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已难以适应各校的需要,也难以反映学校的课程特色,这将限制课程目标的达成,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成绩逐年下降。因此,要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质量,必需加强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和管理,学校的课程资源必需要有自己的特点。而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开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建立学校体育特色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养成的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要使大课间体育活动能更好地开展我认为要做到以下的几点:
一、首先要使广大师生认识、重视大课间体育活动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面向的是广大学生而开展的,我们要把为什么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目的向广大师生们说明,使学校上至校长下至普通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这样,在开展活动时就能做到有目标,而且学校必须在每天的学校课程作息时间表上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开展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否则这一项活动是无法正常开展的。只有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内,全校上下达成一个共识,才能把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更好。
二、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有科学性、创新性、实效性
1.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有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理变化规律,科学地安排活动内容、顺序及活动量。例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和六年级的学生分别在运动参与能力和生理状况上都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在安排活动内容时就要有所区别,不能一同对待。
2.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有创新性,转变观念、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组织方法、活动内容和形式,创编出符合自己学校特色的大课间活动课(后附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安排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造美、欣赏美,学会在集体活动中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团结协作,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其自身价值。避免活动内容单一,变化少,缺乏趣味性。提倡学生自制活动器材、自编活动内容,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成就感。这一点我校在实际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为学生提供很大的空间。
3.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有实效性,不是做一种形式,要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的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否满足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能否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是关键。要把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统筹管理。如在活动中校长巡视到位,值日领导亲自检查每天的活动情况并做好评比登记(后附我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评比表)。形成了学校领导挂帅,班主任、科任任老师负责组织学生练习。体育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练习并协调好全校的大课间活动的运转。使之形成了一个制度。同时要还将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比例为学校的评比先进班级、和优秀学生的条件之一。这样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生对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还需要有资金、场地、器材的保证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场地、器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大课间体育活动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资金和场地是直接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因素之一。要克服以上困难我们可以从活动内容上想办法。除了各种球类、田径、团体操以外,还能开展跳橡皮筋、跳绳、踢毽子、转呼啦圈、等等这一类并不需要太多资金和占有大片完整的活动场地的项目,而这些项目的活动器材也不贵一般学校都有能力提供这类器材,也可以让学生自备,这样他们回家时还能进行自我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总之,不要一味追求高档次的场地、器材,要根据本校的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活动内容。
四、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必需要有安全性
开展任何一项活动都要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更是如此,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制定出安全保障制度,班主任在活动前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健康情况,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要另做安排,如进行各种棋类的活动等。每位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要检查好场地、器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做好活动前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随着学校
C.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一般为分钟。因此,内容上比原来的课间操丰富活泼,形式多样。一般有自编操、集体舞、广播操、健美操、健身操、武术、球类活动、自编的身体锻炼、趣味体育活动和传统项目等,组织上可采用分操、合操、任意操等多种组合形式,突破了以往“操”的局限,打破了过去全县,全省乃至全国共做一套操的模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D. 如何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题研究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一般安排在上午的第二节课后,时间在30分钟左右。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障,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可以锻炼身体,练习技能,愉悦身心,放松心情,消除疲劳等,可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益处多多。这个学期,学校进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把本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一些好的经验做一总结,并且对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拙以成文,寄以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体育人参与到此研究中来,群策群力,为合理有效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献计,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召开全体师生动员会,明确要求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想有序、有效的开展仅仅依靠体育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依靠学校的行政干预。一般学校都有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在学期初的时候,利用开学典礼的机会,需要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在全校的师生面前强调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强制性,提出具体的要求。
1、为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性、统一性,任何教师不得拖堂,肆意占用大课间时间。大课间音乐一响,所有学生必须走出教室,快速、整齐、有序的到达活动地点。对一些意识淡薄、违规的教师,学生有权监督举报,德育处要与其沟通,必要时要通报批评。
2、班主任全程负责本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明确自己是本班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必须全面配合体育教师的指挥、安排工作,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直接与自己的津贴相挂钩。
二、与班主任和睦相处,争取他们的全力支持
【案例1】
在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跳绳单元中,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因事不在,这个班级的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了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按照队形站位,导致同学间绳子相互干扰,有的学生站在一旁成为闲观者,聊天、打闹,体育教师喇叭点名指挥,效果也微乎其微,只能管片刻时间。再看看相邻的班级,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有序、有效的活动着,班级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案例1可以看到,班主任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班主任是体育教师的有力助手,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织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班主任是本班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在本班学生面前有天然的的威慑力,学生对班主任都有本能的“畏惧三分”。班主任来组织本班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再恰当不过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和睦相处,谦虚的向他们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建议,及时告知他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便于他们的临场组织。
三、培养体育骨干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可谓已经成功了。但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室外的、开放性的的身体活动,不同于学生在班级内上文化课,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必须还得需要助手,学生体育骨干就是需求的人选。体育老师可以把体育课上的学生骨干直接抽出,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他们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更好的配合体育老师、班主任的工作。为了提高体育骨干的工作积极性,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定期评选出“优秀体育骨干”,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颁奖表彰。
四、组织快速进(退)场,保证安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全校性的活动,如何保证全校来自不同年级、班级、教学楼的众多学生快速有序进(退)场的安全性,是一个现实的重要事情。为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学校要求各班级学生必须在五分钟之内进(退)场完毕,从实践来看完全可行,并且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具体做法是:根据班级分布情况,规定各班级的行动路线、先后顺序;各班级学生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从走出教室开始以两路纵队到达指定地点(退场形式一样),中途不得擅自离队。
五、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有限,而学生人数又比较众多,两者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这就要求体育老师主动起来,根据大课间体育活动主题,合理运用校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器材,必要时要创造性开展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跑操单元,先安排好各个班级的位置,使整个操场、校园内的道路全部站着学生,利用喇叭同步指挥,所有班级同时起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场地利用率,增加活动时间。再例如跳绳单元,学校是没有这么多跳绳的,而跳绳的价格又不贵,并且容易携带,可以让学生自己每人准备一根绳子。
六、群众性与竞技性相结合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活动,而且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学生内心深处都比较喜欢竞争,而且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好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抓好群众性锻炼主战场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入竞技的元素,有选择的在一些大课间体育活动单元末组织比赛,可以是班级集体性的比赛,例如跳大绳、跑操、广播操比赛等;也可以是精英式的个人比赛,例如跳短绳、踢毽子、趣味篮球等比赛。这样,学生有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间接性趣,参与的积极性会维持的比较持久,锻炼效果要比学生仅有直接兴趣要好。
七、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规范性,要有统一的活动内容、活动方案。另外,为了体现人性化,争取百花争艳的效果,有必要考虑突出特色性问题。每学期可以单独安排一个“班级特色单元”,每个班级选好自己的主题,然后交到体育组,体育老师负责划分场地、准备器材。当有多个班级主题相同导致场地器材不够时,体育老师要召集各班主任,当面说清情况,帮助他们修改主题,争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称心如意的活动主题。
八、做好监督评比工作
监督评比是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举措,可以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主要有日常监督评比和单元末评比。日常监督评比主要是领导巡查,体育教师当日点评,各班级大课间值日学生打分。。
九、做好测查工作
【案例2】
一学生起初不会跳绳,一个月的跳绳单元结束后,该生熟练的掌握了跳绳技术,一分钟单摇能跳150多,而且在立定跳远、肺活量测试中,成绩也比原来提高了许多。从此该生喜欢上了跳绳,并且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表现的非常积极。
向学生做大课间体育活动动员时一般都会说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有非常多的好处,但是这只是空洞的、抽象的,学生无从感受,从案例2可以看到,“眼见为实”的效果最好。因此,体育老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某些素质测查,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感受到自己在进步,以提高他们的情意投入。十、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要全面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还得必须深入的进行研究一些细节问题。
1、 学生素质差异性问题。
学生个体素质差异性非常大,用统一的负荷来要求学生,其锻炼效果一定不是很好,一定还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在跑操单元中,有的学生没有感觉,当然锻炼效果不会很好;有的学生负荷过大,回到班级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恢复,影响到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吃饱而不过量”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为问题。是以性别划分进行不同负荷的锻炼,还是以素质划分进行不同负荷的锻炼?过程又该如何控制呢?
另外,每次活动结束后,笔者都会看到许多学生脸上流着汗,身上必然也是流着汗,贴身的衣服估计也会湿掉了。学生穿着潮湿的衣服回到教室上课是否舒服,是否影响健康?穿潮湿的衣服肯定对身体是不好的,尤其在冬天,很容易引起感冒。如果活动负荷小了,锻炼效果不会很好,如果负荷大了,流汗过多,衣服会潮湿,对身体不好,如何来处理这一矛盾?
2、 学生兴趣差异性问题
学生个体兴趣差异性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活动时的情意投入,必须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如何解决场地器材短缺、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例如男生会有非常多的人选择球类项目,将会出现严重的“僧多粥少”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无需再谈如何组织开展活动了。
3、 阴雨天气问题
一般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是指室外的体育活动,在教学期必然会遇到阴雨天气,尤其江南地方的梅雨季节,小雨绵绵可达一两周,这时是让大课间成为虚有,还是让大课间继续发挥作用?如果想让大课间继续发挥作用,那么又如何在走廊、过道、教室等地高效的开展体育活动呢?
E. 体育教师如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大课间体育运动,是在传统的体育课及课间操的基础上,开展课间操活动的继承及发展,也是课间操的一种新形式,是大力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有效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更是加强课间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形式。它可以适时地反映学校的校风与校纪,更是学校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通过体育大课间的活动,不仅能在学习之余有效地利用课间时间保证了学生的锻炼,更是增强学生的体质、缓解学习疲劳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手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品质,更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与合作精神。大课间体育活动,是素质教育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项活动可以全面、有针对性、适时地锻炼学生的体质,所以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中,需要全体教师更新观念,统一认识,为全面地提高大课间的质量献计献策,与各部门紧密配合,保证大课间这一项体育活动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顺利有效地实施。
二、争取学校领导重视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上,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成立体育大课间领导小组,对于相关的年级及年组,一定要责任到人。在大课间活动过程中,以校长为组长,各领导要分配到各年组中进行活动开展情况的监督,各科任课教师深入班级,开展大课间活动。逐步使大课间活动走上科学设计、合理规划、整体化的道路。学校大课间的活动,离不开领导小组的督促与监督,有了领导的大力支持,可以使学生们对大课间活动高度重视起来,还可以带动学校对大课间活动的投入。
三、争取班主任和其他任课老师的支持
在大课间活动中,不仅要争取校领导的支持,还要争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支持。由于学校是一个大团体,工作内容丰富繁杂,仅体育工作一项内容,就比较繁多与复杂,尤其是相对于大课间这一项体育活动,如果仅仅依靠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以及分管领导的监督和体育老师的操作,是远远不能满足大课间要求的。由于大课间的体育活动工作,有许多的活动离不开班主任的布置与实施,所以争取班主任的支持,对于有效地开展大课间活动是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的。例如班主任的配合、检查与督促,都是大课间正常开展与有序开展的最基本的保证。
在争取班主任的支持的同时,还要注意取得其他任课教师的支持,同时也要注意发挥其他老师的作用,尤其是在体育活动当中有一技之长的任课教师,要发挥这部分教师的作用,可以让这部分教师带领一部分学生进行户外体育运动,同时相对于艺术以及信息技术教师,也可以使其发挥特长,与体育教师一起负责学校的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工作,实现各科之间的整合。
F. 如何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益
摘 要: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可以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终身体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成长,学校特色创建;可以与课堂教学以及各类活动等有效结合,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作为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投入此项工作中,以自己的不断努力,推动学校体育的积极发展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只有永褒青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学生的终生体育、终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关键词:体育大课间 有效开展 运动技能 健康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作为一种新兴产物,它是学校体育活动的有力补充,深受学生喜爱。
一、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策略思考如何有效的开展大课间活动呢?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中寻找最佳答案的过程。
1、科学合理的管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和机构,形成校长统帅、体育老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要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高质量地进行,学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督导制、教导处负责制、班主任量化管理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制”等。首先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只有精心设计才能使活动顺利地开展,还应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项目,安排各班出入场次序,落实场地,分派体育教师等,力求做到规划合理,内容新颖,寓教于乐,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要向学生广泛征求意见,做到集思广益,策力,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时时散发时代的活力。
2、活动资源校园体育物质环境的建设精心筹划并合理安排学校体育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活动场所,改造学校闲置场地,以满足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需要。为了使活动更富成效,我们尽可能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增加经费投入,补充、完善相应体育与艺术活动器材,结合学校的传统项目设置一些辅助器材,保证列入计划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根据学生的兴趣与体质测试的活动安排多样性的活动项目,主要是以“一主多选”模式设置大课间活动项目。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氛围渲染,同时,还可利用、校园网络等大力地宣传体育文化,营造一种强烈的学校体育氛围,使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
3、完善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活力源泉创新是生命的源泉,如果大课间体育活动也像课间操一样一成不变,必将失去对广生的吸引力。因而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对学生和教师作些调查,接受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活动内容、组织形式、背景音乐等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活动的质量。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创设,学校体育是主体,社会是外部环境,家庭是基础。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而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形成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学校与家长保持积极的交流,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学校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体育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为学校深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出谋划策。积极与社区,利用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建立“学生体育活动区”,给学生在节假日创设一块体育活动的天地,使体育文化氛围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可以根据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布置形式多样的体育家庭作业,比如跳绳、实心球、体育小器材等,为学生建立家庭体育活动档案。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型广场健身表演等系列活动,促使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二、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有以下有利方面:
1、有利于学生运动技能掌握以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学生通过40分钟体育课学习各项基本技术,而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利用充足的时间,系统地专门学习某一项运动技术技能、技巧,不但为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动作提供可能,而且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体育大课间的活动,在逐渐掌握一门专项运动技术后就会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自我锻炼意识和习惯,对参与其他体育项目的学习也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达到一专多能的目的。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逐渐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性、创造性,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态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从而为今后走向社会能够在各种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或重新学习,进行科学锻炼,为学生的终身体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有效实施体育大课间活动,还有利于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体育教师一般都是从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毕业,应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大课间活动形式与技能多样,,教师在活动中可有效加强自我充电,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加以改进;而且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与学生的接触,从学生年龄、性别、行为、思想等表现得到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对于教师的论文撰写以及参与课题研究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学校体育特色特色的形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是结合学校实际,立足本校的生情、师情和校情是依靠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积极参与,通过长时间的努力而逐渐形成的。构建学校体育特色,依靠的是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吸引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所谓课内教学,课外培养发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是学生课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根据个人体育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发展自己特长;体育教师可以结合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有计划的组建学生学习梯队指导其练习,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也为本校参加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储备了人才,为取得优异成绩做好了准备。经过长时间的良性循环,学校的体育特色逐渐显现直至形成。
三、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应该做到的几个有效结合1、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效补充,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活动的实效。试想一下,学生在课内什么都没学到,就算课外教师再怎么精心指导,效果也好不到哪儿去,不仅教师教的累,而且学生学的也累,是两面都得不到好。因此,课外与课内必须有效结合。课内精教: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技能教学,做到精教,教会学生动作方法,促进他们对动作要领的理解,加强对学生练习的指导;课外勤练、精练:学生在课内学习的技能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熟练掌握,在大课间活动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勤加练习,对运动感知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要指导他们精练,以尽快掌握技能。当课内与课外有效的结合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随着技能的不断掌握而逐渐的增强,活动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2、与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的有效结合。体育大课间活动是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与兴趣小组一样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它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体育大课间活动与课外兴趣小组的有效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有他们的自尊心,有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的欲望,他们能把自己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展示出来,从而得到同伴的赞赏。另一方面,他们也可以起到一个宣传与带动的作用,把他们所学到的技能教给其他同学,从社会心理学来说,每个人一般总是想和他周围的环境保持一致性,那么原本不喜欢运动的学生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参与,也会加入进来。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不丢脸,也会努力练习,同样,基础好的学生为了露脸会更加努力的练习,这些都有意无意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热情。3、与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有效结合体育大课间活动与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有效结合是保持其长久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组织学生大课间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能为各级各类体育竞赛做好准备。有比赛任务,就可以在学生中选拔有一定基础的优秀选手进行短期集训,既方便又有利于取得优异的成绩。另外还有一个就有一个梯队建设,一般是以年级段为单位组织开展活动,当低年级段学生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取得优异成绩而受到表扬时,对他们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在正确的引导下,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活动中,以争取和他们一样甚至于想要超越他们,从而促进大课间活动的不断发展。
四、有效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几个注意点1、要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的目标。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要确定具体、明确、可行的目标。目标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目标人才会为这个目标去奋斗,也就有了奋斗的动力。目标明确,就像一颗明亮的航行灯,给学生的行动指引清晰的方向,也让教师了解该做些什么;目标具体,学生就知道努力的方向,教师也知道该怎么去做;目标可行,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自信心,教师也能收获成功的感受。2、引导学生正确合理选择运动的项目。有效开展大课间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合理选择运动的项目。首先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喜欢的项目,因为对某种运动兴趣越浓,越容易坚持持久。选择那些不太喜欢的项目,开始还能参加,但时间一长就会不感兴趣了,失去了参与的动力;第二,根据运动项目的基本要求,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选择适宜的体育锻炼项目。如生长发育正常、身体健康、体质状况良好、有一定锻炼基础的青少年,可以选择运动量较大的一些项目锻炼。如长跑、短跑、踢足球、打篮球等。如果体质较弱或健康状况有缺陷的人,则应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小的锻炼项目,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3、教师对学生的监控与跟踪指导要到位。班主任和指导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做好对学生的监控,并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识。要按照活动项目准备活动器材,做好安全检查工作。检查学生衣着,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合理安排运动量。活动时,要做好组织及安全防护工作,防止伤害事故发生。如有意外伤害事故,要严格按照《伤害突发事件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及时做好活动记录,随时接受各级督查。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要精心指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学有所得。总之,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增进学生体质健康、培养现代体育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至今时间不长,但已成为最受全校师生欢迎的一门“课程”。我们应大力推进大课间体育活动,切实增强学生的体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G. 如何改善学校体育大课间的活动现状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以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的重要举措。体育大课间活动与传统课间操相比,其活动时间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趣味性高。很多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起一些颇具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比如:现代舞、民族舞、武术操、体育游戏等。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了无数的乐趣,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体育大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集体,团结奋进的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几年来,各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目前各学校的开展情况并不均衡,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对各中小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现状分析
1、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仍然比较单一,除了做广播操就是跑操,虽然这两个内容简单、有效,但长年如一的内容,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做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的动作不到位;跑操的时候,许多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参加。即使有些学校的大课间比传统课间操丰富了,有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但不与时俱进,不适时更换或者淘汰一些项目,学生玩多了,自然也缺乏新鲜感,从而导致对大课间活动失去兴趣。可以说,这样的大课间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缺乏变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比较反感的。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可以理解学生的做法,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活动内容,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2、片面追求形式,活动缺乏实效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形式,让大课间活动看起来整齐划一,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候安排如集体舞、太极操、健身操等一系列过于花俏的团体项目。笔者在观摩某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看到所有学生都排列整齐,跟着音乐在抖空竹,并且将其按照动作的变化分为1—8节,学生看起来都在动了,观赏性也强了,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没了,参与的学生也显得轻松有余而强度不足,一节课下来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都达不到。这样的大课间确实很有特色,但试想如果音乐几年都不换,动作做来做去都一个样,学生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也乐在其中,但是时间长了再美味的佳肴也会腻,大课间活动又会回到课间操的模式上去。有些教师在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时,安排的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身体素质出众,在带头活动,其他学生只能在其后面当看客;有的是三三两两,活动流于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日渐衰退,许多学生成了项目设置的摆设或看客。
3、管理欠缺到位,考评不够完善
一些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机构,所组织的大课间活动随意性强,没有一个详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一周的全校性或班级性活动有哪些内容、怎样开展、以谁为主、哪些教师参与管理都不清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估上,各校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检查考评制度没有落实,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前进的步伐,使得大课间活动停滞不前,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因如此,很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逐渐流于形式。
二、解决策略
1、变化形式,丰富内容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枯燥必然制约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今后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重点。大课间之所以与传统课间操不一样,就是因为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表现,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过了一段时间对一件事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需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去考虑,对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做定期更新与补充,使学生每次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快乐,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在大课间内容的充实上,笔者认为在季节性、趣味性、锻炼性、发展性、低技术性、经济性等原则指导下,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自己制造适合锻炼的小器械,自己编造适合自己锻炼的游戏、舞蹈等,这样既充实了活动的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才是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定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2、点面结合,理性深化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征,一刀切的大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乏味,过于花俏、流于形式、难度大的活动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征设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的大课间,才能较好的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学生暂时的精神疲劳。因此,在课间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活动的内涵与实效性,将活动健身的意识寓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创新已有的活动内容,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就是既要考虑“面”又要照顾到“点”,不搞一刀切,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参与、合作、表现的机会,所选择的活动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选择,避免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与活动时被边缘化。此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分年级、班级、项目、场地交叉进行,各种形式可以天、周或月为周期进行轮换,这样既可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又能兼顾中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提高练习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3、齐抓共管,促进发展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上,全体教师都应当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领头、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一方面,学校应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制度,明确提出了大课间活动的要求,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地点、内容和要求,检查、评分的标准都清楚明白。另一方面,应重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作用,做到经常培训、放手使用、及时指导。对学生出勤、练习情况分班分组予以记载,及时反馈与表彰。在大课间的评价上,学校可以建设大课间活动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大课间活动先进班级、大课间活动文明班级、大课间活动先进标兵、优秀指导教师等。另外,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了广大教师参与,不仅能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还能给大课间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与欢快的运动空间和氛围,同时也无形的转变了陈旧的教师观,建立了适合素质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起到学生锻炼的作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落实素质教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优秀的大课间,让师生们一起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同歌共舞,形成了一派和谐美好的校园景象。
H. 试论如何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
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传统课间操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由于大课问体育活动具有多种育人功能,我校将体育大课间活动上升至体育大课问活动课的层面,列入我校日常课程安排,进一步发挥其功能。
从教育功能来说,现今国内外对课程的理解有所拓展 ,即学生踏入学校大门,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可称之为课程。因此,我校把体育大课间活动视为校本化课程。我就如何开展体育大课问活动谈谈个人看法:
一、影响实施大课 间体育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客观的场地原因
我校的体育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限制了活动的开展。
2.学生人身安全问题
场地设施的安全隐患问题。包括场地的不合理布局、场地小学生多、设施老化及质量问题。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安全意识不够,活动中常有危险的动作及做法。班主任及体育教师的安全意识不高。安全教育不够,活动中安全保护措施不够。例如:学生用脚踢排球,由于用力过猛砸到学生的眼睛或脸上;跳大绳时,绳子打到头上、身上或眼镜上;攻城时,把别人的衣服扯烂或把脸挖伤等等。
3.校本化实施不够深入
大课间体育活动允许有较大的弹性,留给学校和教师以灵活处理安排的权利,留给学生以选择的空间。我校的经济投入有着差异,即使是同所学校,各年级段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具体设计安排时,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体育基础、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选择编排内容,做到因校制宜,因班制宜,甚至有些活动因人制宜,克服自身不足,充分挖掘和利用 自己的优势条件,讲求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设计练习内容时,应根据学校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和利用学校的自身优势,结合本市特点和地理环境,设计和开发适合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练习内容。由于在尝试推行中带有强制性,部分学校往往生搬硬套,出现教条主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组织与实施不够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
由于体育大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我校领导对如何抓好大课问体育活动理解不够深刻,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活动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另外,对如何利用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并在长期的开展实践中不断改进、深化、创新,值得深思。
二、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建议
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正、探索、研究,找出一些适应于时代发展、适应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训练手段。积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树立起“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成长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不竭动力”。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需要创新的理论去指导,需要活跃的校园文化环境去熏陶学生,去探索体育大课间活动改革的前进方向。我认为学校开展和落实体育大课间活动,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很有必要在学校开展。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场地、器材、经费、时间、领导的重视等五个基本条件是制约我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进程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活动的场地、缺少必备体育器材、又缺乏教育经费的学校能解决学生的有效锻炼时间。其实领导认识到位,是决定体育大课问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为了推进大课间活动的顺利实施,我校领导成立了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明确领导职责,经常关心,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指导思想。
1.制度要保证。学校以规章制度的形式约束和导向,保证学校大课间活动工作的地位,保证师生和员工对体育活动的关注和参与,根据参与体育工作实效落实相应奖惩。
2.时间要保证。在实施体育大课问活动时,学校必须合理安排学生作息时间,切实保证锻炼时间和学习时间两不误,做到学习和锻炼共同进步。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卫生、保健、营养等方面的指导和保障,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教育工作。
3.经费要保证。加大“三室”(体育室、卫生室、器材室)等经费的投入,使我校能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为了全面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有效顺利实施,每个学校都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入手,选择和设计活动内容,做到有特色、有活力。如认真抓好一年一度的体育艺术节、广播操、课外活动、学生健康体质锻炼测试、传统项目活动等,“使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理念深入到每个师生心中。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各门学科的课程转化的教育空间,它不仅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主导和主体性地位,尊重中学生的意愿和取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手段,达到中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长知识、受教育、聚能力、拓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