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多少小时为宜
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1小时为宜,超过1小时,就开始消耗肌肉来提供能量,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B. 儿童一天多少运动量合适
儿童还没有发育完全,如果一味地让儿童尝试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则会造成发育停滞、肌肉和关节拉伤或损伤。因此,儿童的运动量要适当,不应超过身体的负担能力,并且锻炼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来说,儿童每周可进行2至3次锻炼,每次以45分钟为宜。 同时,由于神经调节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儿童锻炼时的呼吸与运动动作不能很好配合。年龄越小,这种不协调现象就越明显。在锻炼中应指导儿童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呼吸时要强调加深呼吸的幅度,而不是增加呼吸的频率,并注意与运动的频率相配合。” 儿童参加体育锻炼,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足够的营养。“如果锻炼后有头晕、恶心、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则要调整锻炼方式和强度”。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C. 体育锻炼的一般生理卫生知识
体育锻炼的一般生理卫生知识
"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律性,只有掌握体育锻炼的一般生理卫生知识,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起到健身强体、防病治病的作用。
一、如何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已被大量科学实验所证实。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但是,人们在从事体育锻炼前经常遇到一个共同问题是,怎样进行体育锻炼?对于一般人来说,在开始参加体育锻炼前,除了进行一般的身体检查和必要的咨询外,首先要做好以下准备:
(一)培养锻炼兴趣
在从事体育锻炼前,应首先培养锻炼者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这是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培养体育锻炼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观看体育比赛、与亲朋好友进行体育活动等。有了浓厚的体育锻炼兴趣,就能自觉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从而取得理想的体育锻炼效果。
(二)选择活动项目
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除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活动项目外,还要考虑体育锻炼者自身的条件。青少年活泼好动,可以选择一些强度较大、带有游戏性质的活动项目,如打篮球、踏足球、爬山、游泳、健美操等;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应选择一些活动量相对较小、而且不容易出现运动操作的活动项目,如太极拳、跑步等;对于一些为预防或治疗某些疾病而进行的康复性体育活动,则应根据锻炼者的身体状况选择锻炼项目,并且应在医生或运动医学工作乾的指导下进行。同时,锻炼者还应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条件确定体育锻炼项目,如冬季可进行长跑、足球、滑冰等运动,夏季可进行游泳、篮球、排球等活动。总之,运动项目可多样化,选择的运动项目要对整体机能产生良好影响。
(三)确定运动强度
为增强体质而进行的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而不是为了创造运动成绩,所以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不宜过大,特别是中老年人和体育康复者更应如此。体育锻炼中控制运动强度最简单的办法是测定体育锻炼时的脉搏。虽然不同年龄和机能状况的人在体育锻炼时的最佳脉搏有所不同,但对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时的脉搏控制在140/分左右较为合适。由于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相对较小,因而运动的持续时间则应相对较长。每天至少应在半小时以上。对于刚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来说,一开始锻炼的时间宜短不宜长,以后随身体机能的适应,锻炼时间可逐渐加长。
*********
二、体育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
体育锻炼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于体育锻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体育活动爱好者就是由于不重视锻炼前的准备活动而导致各种运动操作,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影响锻炼兴趣,对体育活动产生畏惧感。因此,每个体育活动爱好者在每次锻炼前都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一)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
1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运动操作。体育锻炼前进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可使肌肉内的代谢过程加强,肌肉温度增高。肌肉温度的啬,一方面可使肌肉的粘滞性下隆,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强肌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减少由于肌肉剧烈收缩造成的运动操作。
2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之一为生理惰性较大,即当活动开始,肌肉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时,内脏器官并不能立即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在正式开始体育锻炼前进行适当 的准备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一开始就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还可以减轻开始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3调节心理状态。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活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心理活动在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即可以起到这种心理调节作用,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地最佳 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
(二)如何进行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准备活动时主要应考虑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和量。
1内容。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主要是一些全身性身体练习,主要包括跑步、踢腿、弯腰等,一般性准备活动的作用是提高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减少运动操作的发生;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所从事的体育锻炼内容相适应的运动练习,如打篮球前先投篮、运球,跑步前,先慢跑等。除非进行一些专门性运动和比赛,一般人体育锻炼时只需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即可进行正式的体育活动内容。
2时间和量。准备活动的量和时间随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量而定,由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量较小,所以准备活动的量也相对较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还未进行体育锻炼身体就疲劳了。半小时的体育锻炼,其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气温较低时,准备活动的时间也适当长一些,量可大一些。气温较高时,时间可短一些,量可小一些。
3时间间隔。与运动员正式参加比赛不同,一般人进行准备活动后就可马上从事体育锻炼,运动员准备活动后适当的休息是为了使身体机能有所恢复,以便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而一般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不是创造成绩,所以准备活动后接着进行体育锻炼即可。
*****************************
三、怎样选择体育锻炼的时间
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主要根据个人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或工作性质而定,一般很难统一。但就多数体育锻炼者来说,体育锻炼的时间多安排在清晨、下午和傍晚。不同的锻炼时间有不同的特点,练习者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一)清晨锻炼
许多人喜欢在清晨进行体育锻炼,这首先是由于清晨的空气新鲜,早锻炼有助于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吸入较多的氧气,有利于体内的新陈代谢加强,提高锻炼的效果;其次,清晨起床后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通过一定时间的体育锻炼,可适度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从而有利于一天的学习与工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清晨不进行体育锻炼,一天都觉得无精打彩,提不起精神;再者,早锻炼时,凉爽的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易发生感冒等病症。所以有人说,早晨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对于清晨时间较宽松的离退休老同志来说,清晨不失为理想的锻炼时间。
但是,由于清晨锻炼多在空腹情况下进行,所以运动量不要太大,时间也不宜长。否则,长时间的运动会造成低血糖,不仅影响锻炼效果,而且会使身体产生不适瓜。另外,对工作学习紧张、习惯于晚起床的人来说,没有必要每天强迫自己进行早锻炼。
(二)下午锻炼。
主要适合有一定空余时间的人进行体育锻炼,特别适合大、中、小学的师生,经过一天紧张的工作后,下午进行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可使身心得到调整。下午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强度可大一些,青年学生可打球、做游戏,老年人可打门球,跑步。对心血管病人来说,下午运动最安全。医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的发病率和心肌劳损的发生率均在上千6-12时最高,所以,为了避免这一"危险"时辰,运动医学工作者认为,心血管病人的适宜锻炼时间应在下午。
(三)傍晚锻炼
晚饭后也是体育锻炼的大好时光,特别是对那些清晨和白天工作、学习十分忙的人来说尤为如此。傍晚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即可以健身强体,又可以帮助机体消化吸收。傍晚运动的主要形式为散步,北方一些地区在傍晚集体扭大身歌,也适合于中老年人的活动特点。傍晚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可工可短,但一般不要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也不可大,心率应控制在120次。分。强度过大的运动会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同时,傍晚锻炼结束与睡觉的间隔时间要在1小时以上,否则,会影响夜间的休息。
*************************
四、体育锻炼时如何控制运动量
体育锻炼时,合理控制运动量是影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活动量太小,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运动量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每位体育运动爱好者在开始体育锻炼前就应学会监测运动量的方法。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监测运动量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测运动时脉搏
在体育锻炼时或体育锻炼后即刻,立即测10秒钟的心率和脉搏,就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运动后即刻的心率最好不要超过25次/10秒。脉搏次数过快,主要是发展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这对一些专项运动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对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意义不大,而且运动量过大会增加心脏负担,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事故。即使是特殊需要,体育锻炼者运动时的心率也不要超过30次/10秒。
(二)根据年龄控制运动量
年龄与体育锻炼中的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 年龄的增加,人体的运动能力逐渐下降,体育活动量也应随着减小,现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用"180-年龄"的值作为体育锻炼者的最高心率数,即30岁的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其心率数不要超过150次/分,而70岁的人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最高心率不要超过110次/分,这一公式已广泛应用到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之中。
(三)根据第二天"晨脉"调节运动量。
"晨脉"是指每天早晨清醒后(不起床)的脉搏数,一般无特殊情况,每个人的晨脉是相对稳定的。如果体育锻炼后,第二天晨脉不变,说明身体状况良好或运动量合适;如果体育锻炼后,第二天的晨脉较以前增加5次/分以上,说明前一天的活动量偏大,应适当调整运动量;如果长期晨脉增加,则表示近期运动量过大,应该减少运动量,或暂时停止体育锻炼,待晨脉恢复正常时,再进行体育锻炼。
(四)主观感觉
体育锻炼与运动员的运动训练不同,其基本原则为:锻炼时要轻松自如,并有一种满足感,这也是锻炼者进行运动量监测的一项主观指标。如果锻炼后有一种适宜的疲劳感,而且对运动有浓厚的兴趣,则说明运动量适合机体的机能状况;如果运动时气喘吁吁、呼吸困难,运动后极度疲劳、甚至厌恶运动,则说明运动量过大,应及时调整运动量。
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是综合刺激,身体机能的反应也是多方面的,锻炼者可根据自身条件对身体机能进行综合评价,必要时,则应在医务工作者的监督下进行。
D. 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一般以30分钟至多少小时为宜
一般说1个小时,到2小时也可以,不是那么机械的.还要看身体状况和运动强度.
E. 什么范围是过度的体育锻炼太多的运动量好不好
运动养生应根据每个人耐力来确定运动量,对年轻人,强度较大的回运动能增进体质;而老年答人的每次运动时间应掌握在15分钟—20分钟为宜,运动后心律加快,一般控制在每分钟120次左右为宜。运动后的效果,以人体精神改善、食欲正常、潜在疾病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度。 运动的方法很多,一般适合年轻人的运动如打球、赛跑、游泳;老年人的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体操、漆工、按摩、健身球等。体质较弱的以散步为宜,体质较强的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体力活动略大的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运动养生要达到好的效果,贵在坚持。
过度锻炼会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得不到休息,使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会让人没有很好的状态.容易出错,锻炼过度,有可能引起机体的损伤
F. 中学生最佳的运动量
学生最佳运动量: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自2001年秋季开展以来,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这5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过去我们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而今很多老师上体育课却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连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都没有了,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学期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可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运动负荷。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生物基础,所以,关注运动负荷和尊重生理规律是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自2001年秋季开展以来,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这5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过去我们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而今很多老师上体育课却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连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都没有了,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学期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可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运动负荷。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生物基础,所以,关注运动负荷和尊重生理规律是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自2001年秋季开展以来,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这5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过去我们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而今很多老师上体育课却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连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都没有了,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学期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可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运动负荷。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生物基础,所以,关注运动负荷和尊重生理规律是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新一轮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自2001年秋季开展以来,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了,在这5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如,过去我们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而今很多老师上体育课却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玩得开心高兴就行了,不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在教案中连练习时间和练习次数都没有了,把体育课上成了“休闲课”、“娱乐课”。
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上体育课就必须有一定的运动负荷。2004年12月以及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就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学期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可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前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心中有教材,就是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教材。如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再如强度较小的不同方式的走、立定跳远、投掷、简单的韵律舞蹈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等内容组合。心中有学生,就是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面安排运动负荷。另外,还要考虑到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2.及时调节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检测方法就是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则更加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脉搏进行测定加以分析(一般脉搏指数保持在120次/分以下为轻微运动负荷,140~160次/分为中等运动负荷,170~180次/分为较大运动负荷),来判断运动负荷是否适宜。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之间的间隔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略心理效应是有失偏颇的,而不再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却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的生物基础,所以,关注运动负荷和尊重生理规律是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和行为,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现实的体育教学之中,让体育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个性
1
G. 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多少才是合适的呢 详细
格意义上讲,体育锻炼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并不单纯取决于运动量,而是运动负荷(“运动量”只是一种通俗的叫法)。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 “量”和“强度”。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将量和强度的关系处理适当。强度越大,则量就要相应减少,强度适中,则量可以相应加大。而作为以健身为目的的 锻炼者,则应将重点放在运动量方面。以下原则可作参考: 1、通过心率来控制:一般可采用心率百分法。个人的最高心率直接测量比较困难,一般男女均可用220 减年龄来估算每分钟的最高心率(也有人建议 女子用210 减年龄来估算)。例如某人20 岁,其锻炼过程的运动强度应控制在心率为: (220-20)x(70%-85%)=140-170(次/分)的 范围内,这被称为氧锻炼的适宜负荷量。或者用接近极限运动量的心率(一般假定每分钟200 次)减去安静时的心率(这里假定每分钟60 次)的70%,再加上 安静心率基数60 次,即运动时的心率为 (200-60)x70%+60=98+60=158(次/分)这是对身体影响最佳的运动强度。 2、通过精神状态来控制:锻炼后应该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没有困倦疲劳症状。相反,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 3、通过锻炼的出汗量来控制:一般来讲,进行锻炼达到刚出汗或出小汗的程度较为合适。不出汗说明负荷量不够,大汗淋漓说明运动量过大。 4、通过锻炼后的饮食来控制:锻炼后如果食欲很好,食量也略有增加,表明其负荷量较为恰当;相反,则说明运动量过大。 5、通过工作效率来控制;通过体育锻炼,体质增强,记忆力加强,学习与工作的效率提高,表明运动量恰到好处。如果身体消瘦,多病,学习与工作效率下降,则说明锻炼的运动量掌握不恰当,应及时加以调整。
H. 体育锻炼时间与运动量怎样安排
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每天要有1小时的活动,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和课外锻炼。学校应合理组织,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保证体育活动的时间和质量。
(1)早操和课间操绝不可少。早操可使学生打消睡意,提起精神,迅速投入学习;课间操能使较长时间静坐学习的机体获得运动和调节的机会,改善大脑的功能,提高工作能力。因此每天必须安排10分钟的课间操或早操。
(2)活动体育教师可以按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组织运动队或体育小组进行不同内容、不同运动量的活动。
体弱者可进行慢跑、打乒乓球、打太极拳等活动;对一部分学生应进行的“达标”锻炼,“体育达标”的多少,也是衡量一个学校体育锻炼好坏和学生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学校的“达标率”应在35%~50%以上;对一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由老师专门指导进行一定技能的专项运动训练,为参加体育比赛做准备。
对于小学的学生应以小运动量为主,间隙时间多些。运动量的大小应根据人的年龄、性别、体质、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不同而有异。
I. 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间以三十分钟到多久为佳
一般人每天加起来的时间锻炼三十分到1小时为佳,这样,时间不长,效率很高;但运动员和业余运动员,因为要出成绩,每天锻炼的时间为2-6小时,总之,随着体能的增强,运动时间也可以循序渐进的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