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体育运动前要做什么防护措施
(一)准备活动的主要作用
1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运动操作。体育锻炼前进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可使肌肉内的代谢过程加强,肌肉温度增高。肌肉温度的啬,一方面可使肌肉的粘滞性下隆,提高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速度,增强肌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肌肉、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减少由于肌肉剧烈收缩造成的运动操作。
2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之一为生理惰性较大,即当活动开始,肌肉发挥最大功能水平时,内脏器官并不能立即进入"最佳"活动状态。在正式开始体育锻炼前进行适当 的准备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一开始就达到较高水平。另外,进行适当的准备活动还可以减轻开始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服感。
3调节心理状态。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活动,而且也是心理活动,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心理活动在体育锻炼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即可以起到这种心理调节作用,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地最佳 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
(二)如何进行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准备活动时主要应考虑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间和量。
1内容。准备活动可分为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准备活动主要是一些全身性身体练习,主要包括跑步、踢腿、弯腰等,一般性准备活动的作用是提高整体的代谢水平和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减少运动操作的发生;专门性准备活动是指与所从事的体育锻炼内容相适应的运动练习,如打篮球前先投篮、运球,跑步前,先慢跑等。除非进行一些专门性运动和比赛,一般人体育锻炼时只需进行一般性准备活动,即可进行正式的体育活动内容。
2时间和量。准备活动的量和时间随体育锻炼的内容和量而定,由于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锻炼量较小,所以准备活动的量也相对较小,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还未进行体育锻炼身体就疲劳了。半小时的体育锻炼,其准备活动的时间一般为10分钟左右。气温较低时,准备活动的时间也适当长一些,量可大一些。气温较高时,时间可短一些,量可小一些。
3时间间隔。与运动员正式参加比赛不同,一般人进行准备活动后就可马上从事体育锻炼,运动员准备活动后适当的休息是为了使身体机能有所恢复,以便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而一般人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不是创造成绩,所以准备活动后接着进行体育锻炼即可。
❷ 体育锻炼易出现的伤害事故、急救方法及预防措施有哪些
1运动损伤的概念和分类:1.1运动损伤的概念: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同与一般的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损伤,他多与体育运动项目及技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为此常有些运动损伤便以其运动项目冠名。例如:“网球肘”、“足球踝”、“跳跃膝”。运动损伤也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1.2运动损伤的分类:1、 按受伤的组织结构分类:皮肤损伤、肌肉、肌腱损伤,关节软骨损伤,骨及骨骺损伤,滑囊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内脏损伤等2、运动损伤按时间分类:新伤和旧伤;3、按损伤的病程分类:急性损伤:直接或间接外力一次作用而致伤者,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慢性损伤:陈旧伤,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反复发作者;劳损伤,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迁延较长。4、按性质分类: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有裂口与体表相通。如擦伤、刺伤、切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整,无裂口与体表相通。例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等。5、按程度分类:轻度损伤:伤后锻炼者仍能按计划参加体育锻炼中度损伤:伤后不能按计划进行训练,需停止患部活动。重伤:受伤后不能训练。这种方法适合运动队或体育院校。6、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运动技术伤:与运动项目、技战术动作密切相关的损伤,例如:网球肘、投掷肘等,多为局部组织过劳。非运动技术伤:多为运动中的意外伤。2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 造成运动损伤的两个潜在因素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也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仅能说明运动中具有发生损伤的可能,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损伤的发生,在进行体育运动及身体锻炼中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则使受伤的危险性增高。但是身体的不协调性也非常容易引起损伤。下面介绍促使运动损伤发生的直接原因:2.1认识不足,措施不当。首先:体育教师和体育锻炼者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麻痹,存在一些片面的认识,如“运动损伤难免”、“运动损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关系不大,甚至将预防运动损伤的科学态度与勇敢、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对立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损伤后也不认真总结分析。其次:不少男性青少年生活经验不多,思想麻痹,缺少防伤观念,运动中好胜心强,好奇心大,心血来潮,忘乎所以,常盲目、冒失地从事力所不及的运动动作,导致运动损伤;一些女学生在体育运动胆小、害羞、畏难,做动作时恐惧、犹豫、紧张、这些都会造成动作失败而受伤。2.2准备运动不足:不论在何种体育运动中,充分的准备活动是保证学生不受损伤主要手段。因此,无论是在平常的体育锻炼还是教学、训练中,都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特别是克服植物性神经的惰性。通过全身各关节、肌肉的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便增强肌肉的力量和弹性,并恢复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联系,为正式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2.3运动量安排不合理运动实践证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不但不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还会引发运动损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局部运动负荷安排不合理,长期局部负荷过大(例如单打一的锻炼,以致超过了人体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体育锻炼,人体组织结构因过度摩擦、挤压、或因过度牵拉;二是一次大运动量过大,持续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力消耗过大,血糖降低,出现急性重度疲劳。此时,可以引起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破坏,运动能力降低,精确度、共济能力均显著下降,警觉性、注意力减退,防御性反应迟钝,这些都是引起运动损伤的条件。往往会发生严重的急性运动损伤。2.4教学、训练和比赛活动组织安排不当。这方面的问题包括是否遵守教学、训练和比赛的原则问题,也包括组织方法的问题。在组织教学、训练过程中,不遵循个别对待原则,没有认识到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其解剖、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即使年龄、性别相同,个体间在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及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技术水平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在教学训练中一律对待要求;没有遵循运动负荷从小到达,技术动作学习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进行器械训练是,因教师负责的学生过多,而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男教师对高年级女生保护不便,对素质和技术差的学生未及时给予得力的保护等,此外,运动场地窄小,人多拥挤,增加了相互碰撞的机会,这在一般学校的课外活动中更为突出,没有或不遵守运动场地分区,任意穿越投掷场地,或在非投掷区进行投掷练习;运动设备、器材破旧、不符合卫生要求,体育教师缺乏耐心的讲解和正确的示范;练习的安排、时间、线路不正确2.5缺乏医务监督及安全保护措施如果及时发现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身体结构、成熟程度因素,就可以采取必要措施对学生活动进行调整。因此对学生进行身体检查,主要是眼、耳、咽喉、血压、脉搏、疝气等方面的检查。是预防运动损伤比不可少的环节。不仅如此,有条件,还应该对骨骼系统从结构到外形进行各为严密的检查。了解学生的肌肉力量、关节的稳定性 、身体姿态及以往所受损伤的原因。这样有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损伤。2.6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睡眠或休息不好、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因此损伤的预防不仅仅从医学的角度,还必须从心理上去进行。其次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容易发生损伤事故。2.7场地设备,气候条件不良。如:场地不平,有杂物;场地太硬等,器械安装不牢,缺乏必要的护具等;过高的气温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大量出汗失水;易使人疲劳,中暑,大量排汗,使人肌肉痉挛;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发生冻伤;也可因肌肉僵硬、弹性、耐力下降,协调性差而发生损伤。以及场地,灯光等都会造成损伤。3运动损伤的预防3.1加强思想教育首先要加强体育运动的目的性教育。在教学训练中,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作为备课的一项内容。多渠道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宣传也是势在必行,因为伤害事故的发生,其一是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措施不落实人为造成;其二是部分学生组织观念淡薄,纪律性、自我压缩能力差而生产;其三是一些主、客观因素(如器材隐患、气候条件、技术掌握不全面等)而导致的事故发生实属意外、突发、偶发事件,是无法预料和人为所能避免而造成。所以学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认真地搞好安全教育宣传这块阵地,消除伤害事故隐患的出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文章上,必须加大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更好地推进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健康、合格的有用之材。要通过认真实践和推广实施切实可行多渠道的安全教育宣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了一系列伤害事故发生3.2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负荷;个人的身体机能状况;当时的气象三个方面。准备活动分为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一般性准备活动要充分,专项准备活动要有针对性。易伤部位的准备活动要加强;有伤部位要谨慎;注意时间间隔;同时要加入一些力量练习和一些伸展性练习对于提高肌肉温度,预防肌肉拉伤有积极的效果。3.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安排不足,不能达到促进人体运动能力提高的目的,运动负荷安排过大,不仅使运动系统的局部负荷过重,还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致使全身机能下降,协调能力降低,注意力、警觉反应都减弱,从而容易发生损伤。为了减少损伤,教师、参加体育锻炼者应严格按照运动训练的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和各项运动损伤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3.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应对教学、训练中的重点、难点对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作到心中有数体育课上的一些事故,不少是因组织工作不当造成的,因此,必须从安全角度出发,做好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工作。其一,规定学生穿运动鞋和运动衣上课,以免滑倒摔伤和不必要的拉伤。其二,清理一节课所用运动场地的杂物、浮沙、尘土等,以免出现意外事故。其三,严格检查上课时所用的体育器材,教师示范时,提前向学生讲清楚器材的功能、以及危险性,提醒学生注意,以防伤害事故发生。其四、规范动作要领、严明练习纪律,明确运动信号(如手势、哨声、口令等),以免出现因为技术动作的变形、组织教学的失误和纪律性差造成学生拉伤、擦伤、脱臼等伤害事故。3.6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体育课中发生意外事故是难以避免的,所以,我们体育教师要倍加小心,加强保护,确保安全。尽量让事故减少到零,在教学科目中,要针对教学内容,重点加强保护。例如:在“山羊”或跳箱上做腾越动作时,教师要思想集中,站位合理,方法正确,保护及时。教师一般站在器械左前或右前方,一手握学生大臂,另一手扶其背腾越,落地时帮其臂上举,保证平稳落地。在球类及游戏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自我保护,一旦突然摔倒,切不可用手臂撑地,应快速抱头团身乘势倒地作自我保护。 3.6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医务监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面部表情;如学生面红耳赤,大口喘气,满头大汗,说明运动负荷大了,应立即调节,采取减少练习次数,降低练习强度,缩短练习时间和距离等措施。如个别学生面色发白,虚汗满面,走路摇晃,说明他体力不支,应让其休息,并注意观察他的变化;在上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特别应注意学生的身体变化,此时学生大都是腹空肚饿,精力体力均不充沛了,所以要控制运动总量。
❸ 运动会急救知识
急救知识培训,基本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治疗咬伤、处理中暑等等。版1.肌肉拉伤的同学权很可能是因为准备活动做得不够充分,运动强度突然加大。还有一部分同学在长跑过后会出现低血糖现象,他们有可能没有吃早饭或者进食不规律。2.首先早上有项目的同学一定要吃早饭,并且要注意吃早饭的时间,千万不要刚刚吃完饭立即进行剧烈活动。其次,在比赛之前,运动员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防止肌肉拉伤。另外,对于长跑运动员,可以通过赛前喝葡萄糖来补充能量。但是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引用葡萄糖的时间,最好是赛前一个小时左右,这样才能起到效果。尤其要强调的是,运动会的举办是为了倡导健康,提高体能,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度参赛。3.一些同学可能身体较弱,不适合长时间静坐。这样的同学要在适当的时机尽量走动走动。另外,无论身体状况怎样,都应该尽量多饮水、避免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身体弱一些的同学我们更提倡适量喝生理盐水来补充能量。
❹ 体育锻炼时怎么预防意外的发生
在中学生所受到的严重外伤中,因体育锻炼致伤的比例超过50%。其中球类运动和体操所引起的外伤较多,初中学生也比高中学生容易在体育锻炼中受伤。这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容易兴奋,肌体容易疲劳,而注意力则不容易集中,肌体的协调、应变、平衡等功能的发育也不完善。这样,在做一些难度较大的复杂动作时,就容易引起外伤。比如在单、双杠上做大摆动或做转体练习时,都要求注意力集中,身体的协调、平衡功能要好。
其次,中学生活泼好动,好胜心强。有些人还没有掌握动作要领,就急于表现自己,甚至互相嬉戏或打赌比赛,结果因动作失误而受伤。
还有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因缺少保护而受伤。如练习鞍马、跳箱动作时,学生如果平时缺乏训练,助跑不够,腾起高度不够,换手不及时,此时若缺乏有效的保护,就会发生股骨、胫骨、会阴和下肢关节等部位的损伤。又如练习吊环时,如果没有保护,就容易引起肘关节脱臼、前臂骨折和脑震荡等严重后果。
中学生在运动中容易发生的外伤情形主要有几种:流血,骨折、脱臼、撞伤、挫伤、扭伤、戳伤等。大量出血的时候,应立即进行止血处理;如果怀疑是骨折,就应立即采取骨折的处理方法;如果是轻度的撞伤或挫伤,可用冷湿布敷在疼痛或肿痛的部位。但如果撞伤严重,或是头、胸、腹等部位受到较大的撞伤,应特别注意,因为这有可能出现内出血或内脏损伤的危险。情节严重的体育运动外伤,都应在初步救护的同时向急救中心呼救或视情节送往医院救治。
锻炼时要注意的问题
加强身心素质的全面锻炼,提高身心对各运动项目的适应能力,特别是提高心理稳定和调节水平,消除紧张和急躁、粗心等心理现象。
做好充分的准备,特别是加强易受伤部位的锻炼和准备。掌握好技术动作要领,认真练习,按要求正确操作。
加强自我保护和相互保护意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应急意识,学会和熟练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如摔倒时立即屈肘、低头、团身,以肩背部着地,顺势翻滚,而不要直臂撑地。器械练习时特别要注意相互保护,如做单杠或跳马练习时。
运动前要进行场地器械及个人服装、鞋子等安全检查,并自我评估身心健康状况,如身体不适、情绪低落、心理紧张、技术掌握不良等,应停止或避免较高难度的体育锻炼项目。
❺ 体育锻炼自我保护的方法有哪些
.开始一项新的体育锻炼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增加的运动量要适可而止,视当日的体能情况和情绪而定。
2.注意体育锻炼活动的平衡和多样性,不要“偏食”,既要安排有利于心脏的锻炼,也要有力量训练和一定的灵活性锻炼;一周内可以参加数项不同类型的锻炼活动,只做一种类型的锻炼容易产生重复性受伤。
3.锻炼前,做好充分的热身,不马虎。热身的基本功效是使锻炼者感到四肢变得伸展灵活自如。所以,这样的感觉应成为热身是否已经做足的基本标准。
4.“百分之十原则”。增加锻炼量时,一般每周不应超过10%。例如,你以前每天跑3公里,如果既定的锻炼目标是5公里,那么应在每天3公里的基础上,按照每周增加10%的比例进行。
5.锻炼需要能量,不要空腹锻炼。锻炼前应稍微吃些东西,锻炼前后均应适当饮用运动饮料补充能量的流失。天热时,补充的饮料量应增加。
6.注意休息。对于多数人来讲,除了身体锻炼外,还要工作,照料家庭等。因此,注意不要让“坚持锻炼”成为教条的口号。所谓坚持锻炼应着眼于锻炼的长期积累效果,但并非一定要每天都锻炼。有时因各种原因而感到比较疲乏时,可以停止锻炼数日,让自己的体能得以恢复,切忌“锻炼过度”。
❻ 体育运动中常用的急救方法有哪些
体育运动中常见的运动伤有:
软组织挫伤:分单纯性和混合性,单纯性处理分三个时期:①限专制活动:制属动,冷敷,加压包扎等②恢复活动:热敷等。③功能恢复:保护带等。
肌肉拉伤:冷敷,加压包扎,外敷新伤药等。
关节韧带损伤:冷敷,制动,加压包扎止血等。
滑囊炎:制动,固定,外敷活血等。
骨折:防止休克,止血等
❼ 体育运动应急处置原则有哪些
在体育运动中,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发生意外,这不单是准备活动不充分造成的,还与运动负荷量、气候变化、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在发生运动损伤后,要及时进行急救措施,减少损伤程度,这种急救措施被称为“应急处置”,也被称为“RICE原则”,主要包括:制动(rest)、冷敷(ice)、加压(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四个方面。
(1)制动(rest)
制动对于骨骼肌的损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制动主要是立即停止运动,让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运动终止后的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可以把出血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然后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处置过的患部固定住。受伤后固定2~3天,不仅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如果过早地活动患部,不仅会出现内出血等症状,还可能使其机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使恢复时间拖得更长。
(2)冷敷(ice)
冷敷在应急处置中是效果最为明显的。因为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减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时又可以减少机体组织坏疽的产生,在受伤后4~6小时内所产生的肿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冷敷还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毛细血管的浸透性变少,减少限制流向患部的血流量。
(3)加压(compression)
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损伤中都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加压同冷敷和抬高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处置手段。加压包扎既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防止浸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加压包扎有很多方法,可以把浸水的弹力绷带放进冷冻室,这样可同时起到冷敷和加压的作用,还可以使用毛巾及用海绵橡胶做的垫子来进行加压包扎。例如,踝关节扭伤时,可用“U”字形的海绵橡胶垫子套在踝关节上,然后用胶布或者弹力绷带固定。采用以上的加压包扎可以防止和减轻踝关节周转的浮肿。冷敷是间断性的,而加压则在一天中都可以连续使用。
(4)抬高(elevation)
抬高是把患部提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同冷敷、加压一样,抬高对减轻内出血也是非常有作用的。它不仅可以减轻通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减轻。
运用以上原则时,要遵循一定的顺序:
(1)停止运动保持不动;(2)掌握了解受伤的程度;(3)在患部敷上冰袋;(4)用弹力绷带把冰包固定住;(5)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6)感觉消失或者20分钟把冰袋拿掉;(7)使用海绵橡胶垫子和弹力绷带做加压包扎;(8)根据损伤的程度每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用冰袋进行冷敷直到患部的疼痛得到缓解为止;(9)睡觉时把弹力绷带拆去;(10)睡觉时也要把患部举到比心脏高的位置;(11)次日清晨重新进行一次冷敷处置;(12)如果受伤严重,以上程序坚持做2~3天。
针对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要采取不同的应急处置,在下面的几节将做详细介绍。
❽ 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有哪些
运动伤害的处理原则有五个步骤,包括:保护(Protection)、休息(Rest)、冰敷(Ice)、压迫(内Compression)、抬高(Elevation),这容五个英文单字的字头就形成一个简单易记的口诀:“PRICE”,让我们容易得知如何适当地处理撞挫伤、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急性骨骼肌肉伤害。
❾ 简述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原则
一、急救的意义、原则和注意事项
急救(Emergency treatment)是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临时性处理。其目的是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因此,无论何种急性损伤,做好现场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
急救时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救命在先,做好休克的防治。骨折、关节脱位、严重软组织损伤或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时,伤员常因出血、疼痛而发生休克。在现场急救时,要注意预防休克,若发生休克,必须优先抢救休克。其次,急救必须分秒必争,力求迅速、准确、有效,做到快救、快送医院处理。
救护人员的态度要和蔼可亲,语言亲切、婉转;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保持镇静,切不可惊慌失措或顾此失彼,即使出现危急情况也应镇静地进行有条不紊的抢救 工作;急救技术要力求熟练敏捷。经急救处理后,应陪伴伤员到医院,并向医生介绍发病情况和急救经过。
二、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一)急救包扎法
包扎有固定夹板或敷料,限制伤肢活动,避免加重伤情;保护创口,预防或减少感染;支持伤肢,使之保持舒适的位置,减轻疼痛和压迫止血,防止或减轻肿胀等多种作用。包扎时,动作要柔和、熟练、包扎的松紧度应适中,过紧会妨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包扎的作用;绷带包扎要从伤部远端开始,包扎结束时,绷带末端要用胶布粘合固定或将绷带末端留下了段,纵形剪开缚结固定,但缚结不要在伤口处。
1.绷带包扎法 要根据包扎部位的形态特点,采用不同的包扎方法。
(1)环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均匀的部位,如手腕、小腿下部和额部等,也是其他包扎法的开始或结束时使用的包扎法。包扎时,先张开绷卷带,把带头斜放在伤肢上并用拇指压住,将卷带绕肢体一圈后,再将带头的一个小角反折,然后继续绕圈包扎,每圈都盖住第一圈,包扎3~4圈即可。
(2)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不大的部位,如上臂、大腿下部等。包扎时先作2~3圈环形包扎,然后将绷带向上斜形缠绕,每圈都盖住前一圈的1/2~1/3。
(3)反折螺旋形包扎法:用于包扎肢体粗细相差较大的部位,如前臂、小腿、大腿等。包扎时,先做2~3圈环形包扎后,用左拇指压住绷带上缘,将绷带向下反折,向后绕并拉紧绷带,每圈反折一次,后一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反折处不要在创口或骨突上。
(4)“8”字形包扎法:多用于包扎肘、膝、踝等关节处。方法有二:一是先在关节处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斜形环绕,一圈在关节上方缠绕,一圈在关节下方缠绕,两圈在关节凹面相交,反复进行,逐渐离开关节,每圈压住前一圈的1/2~1/3,最后在关节上方或下方作环形包扎结束。二是先在关节下方作几圈环形包扎后,将绷带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地来回作“8”字形缠绕,使相交处逐渐靠拢关节,最后作环形包扎结束
2.三角巾包扎法:三角巾应用方便,适用于全身各部位的包扎,这里只介绍手、足和头部包扎法。
(1)手部包扎法:三角巾平铺,手指对向顶角,将手平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底边横放于腕部。先将三角巾顶角向下反折,再将三角巾两底角向手腕背部交叉围绕一圈,在腕背打结。
(2)足部包扎法:与手部包扎法基本相同。
(3)头部包扎法:三角巾底边置于前额,顶角在后,将底边从前额绕至头后,压住顶角并打结。若底边较长,可在枕后交叉后再绕至前额打结。最后把顶角拉紧并向上翻转固定。
3.前臂悬挂法 分大、小悬臂带两种
(1)大悬臂带:常用于除锁骨和肱骨骨折以外的其他上肢损伤。将三负巾的顶角置于伤肢的肘后,一底角拉向健侧肩上,伤肢屈肘90度角,前臂放在三角巾的中央,再将三角巾的另一底角向上翻折并包住前臂,两底角在颈后打结。最后拉直顶角并向前折回,用胶布粘贴固定。
(2)小悬臂带:常用于肱骨或锁骨骨折。先将三角巾折叠成约四横指宽的宽带,也可用宽绷带或软布带代替。将宽带的中间置于前臂的下1/3处,屈肘90度角,宽带的两端在颈后打结。
(二)止血法
据研究,健康成人平均每kg体重约有血液75ml,总血量可达4000~5000ml。若急性大出血达到全身总血量的20%,即可出现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口渴等急性盆血的症状;若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时,将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对外出血的伤员,尤其是大动脉的出血,必须立即止血;对疑有内脏或颅内出血的伤员,应尽快送医院处理。这里主要介绍外出血的几种止血方法。
1.绷带加压包扎法 用数层无菌敷料复盖创口,再用绷带加压包扎,以压住出血的血管而达到止血效果,同时抬高伤肢。它适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出血的止血。
2.指压法 在动脉行走中最容易被压住的部位称为压迫点。指压法的要领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在相应的压迫点上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把该动脉管压迫在邻近的骨面上,以阻断血液的来源而达到止血的效果。这是动脉出血时的一种临时止血法,所加压力必须持续到可以结扎血管或用止血钳夹住血管为止。常用的压迫止血法有:
(1)颞浅动脉压迫止血法:一手扶伤员的头并将其固定,用另一手拇指在耳屏前上方一指宽处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迫在颞骨上(图7—11)。它适用于同侧前额部或颞部出血的止血。
(2)额外动脉压迫止血法:在下颌角前约1.5cm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将该动脉压迫在下颌骨上(图7-12)。它适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止血。
(3)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法:在锁骨上窝内1/3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把该血管压迫在第一肋骨上(图7-13)。它适用于肩部及上臂出血的止血。
(4)肱动脉压迫止血法:将伤臂稍外展、外旋,在肱二头肌内缘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拇指或示、中、环三指将该动脉压迫在肱骨上(图7-14)。它适用于前臂及手部出血的止血。
(5)指动脉压迫止血法:手指出血时,用健侧手的拇、食两指压迫患 指两侧指根部(图7-15),并抬高患 肢。
(6)股动脉压迫止血法;伤员仰卧,患腿稍外展、外旋。在腹股沟中点稍下方摸到搏动后,用双手拇指重叠(或掌根)把该动脉压迫在耻骨上(图7-16)。它适用于大腿和小腿出血的止血。
(7)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法:在踝关节背侧,于胫骨远端摸到搏动后,把该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在内踝后方,将胫后动脉压迫在胫骨上(图7-17)。它适用于足部出血的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