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体育运动队训练计划
经供参考2008----2009年第一学期 小纪小学校田径队训练计划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提高我校在田径比赛中的成绩,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做的更好。二、组建队伍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的体育训练工作,并将训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我们经过认真筛选,从三、四、五、六年级中找队员组建了学校田径队。并集合了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田径队的训练目标。三、训练计划我校的田径训练主要集中在每周星期一、二、三、四、五的早晨(6:40--7:30)。第一阶段:时间为前四周,采用一般的训练强度,进行恢复体力的身体训练。第二阶段:时间为两周,采用较高强度的训练,加强技术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有意识地把专项素质和技术结合起来.加大训练负荷.在训练中注重技术、战术、作风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第三阶段:时间为一周,采用中等强度,调整运动量,降低练习次数,消除疲劳,积蓄并超量恢复。第四阶段:内部测试,及时查漏补缺。改进训练方法。四、训练措施1、对学生项目的训练,我们体育组的老师也有很明确的分配,王俊主要负责径赛中的中长跑项目,徐峰主要负责田赛的投掷项目(垒球、铅球),陈志平主要负责径赛中短跑、跳跃的项目。2、为迎接我市的田径运动会,我们选择了一些主训项目:60米、100米、400米、800米;跳远、跳高;垒球、实心球。3、学生训练课的内容、形式、节奏等安排,要求形式多样,各种练习手段尽量与游戏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对田径运动的爱好与兴趣。4、训练必须以学生身体系统训练为主。注重学生的专长发展。5、要把训练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学校、懂礼貌、讲文明、肯吃苦"的品质,加强跟班主任、家长、校领导的联系,使学生能安心训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系统地进行严格训练,加强意志品质培养,争创佳绩。四、各阶段训练安排:9月份:1、通过兴趣小组活动选拔优秀体育苗子充入校田径队。10月份:1、对选拔优秀运动员进行原始成绩的测试。2、然后对运动员进行分析,初步确定训练项目。11月份:1、对全体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强化基本动作训练)。2、制定详细训练内容(跑:训练内容;跳:训练内容;投:训练内容)3、全体运动员进行力量与耐力素质训练。(内容:跳台阶、跨步跑台阶、、负重蹲摆相结合)(内容:变速跑、匀速跑、定时跑、计时跑相结合)12月份:1、耐力与力量专项训练(提高运动成绩)2、对运动员进行专项测试并记录成绩进行分析并不断改进训练方法。1月份:1、通过一个阶段训练进行小结。2、安排好寒假期训练工作。 小纪小学体育组 2009年9月
2.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有怎样的趋势
模式的变革与变革的模式 ——中国体育体制
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新视野
回顾20世纪中国体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中国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国家和民族在这个世纪所赋予的文化任务,中国体育已经实现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任务;然而,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不等于说就已经实现了从传统体育向现代体育的完全转变。实际上,传统体育观念与现代体育观念的冲突,传统体育体制与现代体育管理体制的碰撞,仍然是当代中国体育的主要矛盾。这就是说,体育观念和体育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全实现。现在可以估计,彻底地实现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封闭的、条块分割的传统体育体制向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依托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体育管理体制“转型”,建构起完整的中国现代体育管理体系大厦,将是21世纪中国体育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责任。
(一)中国体自体制改革可供选择的目标模式
根据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近一二十年进行体育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近十年的改革实践,中国的体育体制改革,可供选择的至少有以下四种目标模式:
l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改良型的国家行政管理模式。这种形式的转轨主要是通过对体育管理权限在各省、市、县、区内部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分工,做一些行政性的分权。对体育组织管理机构,可以适当增加和裁减,或者按项目性质成立专门的权力机构,进行归口垂直管理。对基层体委也可以适当给予一定权限和刺激因素,如减少一些指令性项目布局要求;适当照顾该地区的传统项目和民间体育项目;提高输送队员的培养费和贡献奖。但对整个体育的管理,仍然以指令性垂直控制为主;以国家拔款分配为主;以文件计划等行政手段调节为主。国家体委与地方体委的关系,仍然是按条条块块的行政隶属关系,省市地区之间,仍然主要是依靠纵向的联系,很少有横向的协作交流。这种模式,从实践来看,效果是很不理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家对体育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各级基层体育部门缺乏生机和活力,体育的整体投人和产出效益欠佳,按照这种模式改革的国家,一般竞技体育的发展速度虽然不算太低,尤其在奥运会项目上可快速起飞,但投资大、收益小,基础薄弱,资金短缺,使“马太效应”在“尖端”与“基础”两端越演越烈,从而导致竞技体育发展的恶性循环,所以这些国家先后对这类体育体制模式进行了新的根本改造。
2.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间接的国家行政管理模式。即国家垂直指令性控制可以取消,基本上全部改为指导性计划控制,但对基层体育部门的体育发展,仍然不强调主要依靠社会力量,而继续靠国家行政体育部门纵向的管理和集中化的拔款的决策来进行。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仍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化体育体系;基层体育部门与国家体育部门之间仍然存在着隶属关系;基层体育部门在项目设置、后备人材培养和输送问题上,仍然是一只眼睛盯着上级体委,一只眼睛盯着社会上的工矿企业和大专院校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从而形成对上级体委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双重依赖。而且,前一种依赖往往是主要的,因此在财务上,基层体育部门主要靠国家行政拔款。因此,基层体育部门的盛衰与存亡,仍然依赖于纵向的国家行政保护与照顾,县区乡镇乃至省市体育部门仍然缺乏自觉提高和拓展地方体育整体效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模式同第一种模式相比较,是一大进步。从有的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来看,在一定时期内,有着比较良好的效果,比如前民主德国70年代的快速崛起无不体现了这种模式的效果。但核心问题是,体育与政治的关系考虑过多,基层体育部门仍然受到国家行政部门的过多干预,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力。竟技体育的社会化体系仍然没有真正形成。工矿企业和机关院校仍然很难介人竞技体育系统展开全面的竟争。
3.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基本上无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模式。在美国、日本及西方一些较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这类体育的社会协调模式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管理体制。它在宏观上基本没有国家行政权力的介人,即是有也仅仅旨一个层层汇总的报告或方案,对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基层单位、社会组织和体育俱乐 部都没有约束力。这种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发展模式,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实行国家行政协调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事实上的否定。从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实践经验看,在这种模式下,体育的社会化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各种体育团体、协会、运动俱乐部的活力和竞争力比较强;体育基础雄厚、体育人才众多、体育交流频繁,能较好地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竞技体育的需求,基本上克服了某些国家政府部门“独家经营”体育的现象,但由于放弃了必要的国家集中统一领导和决策,没有有效的调控手段和调控能力,在宏观上很容易发生不平衡。因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现在也正在设想和探索,如何在坚持运用体育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同时,适度加强有效的宏观调节与控制。
4. 将传统的集中型国家行政垂直协调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改为有宏观控制的社会自我协调体制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宏观上由国家体育行政权力机构通过制定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进行有效控制,微观上主要由社会各级体育部门、各类体育团体和社会化体育“市场”机制来协调。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综合平衡后制定体育发展现划:如竞赛制度,运动员参赛资格,运动员年龄的划分等,可以是指令性的。有关部门必须认真贯彻执行。让社会执行这些规划主要不是依靠层层下达行政命令,而是通过政府制定必要的政策,以间接方法去实现。对于社会上各类体育团体、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运动训练、竞赛活动及经费开支等,除极少数体育团体由国家行政部门专门技款、统一调配予以重点管理和控制外,其余基本上由各类体育团体根据当地的民俗民风和社会化基础及本身的情况自行安排。国家体育行政部门主要是采用竞赛制度的杆杠作用和法律手段来调节,以促进和保证整个体育产业的基本平衡
和协调发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把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控制地发展体育,又比较充分地发挥体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的体育发展规划的全局性,来制约社会自我协调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某种盲目;另一方面,运用社会自我协调机制的客观规律性,来制约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制定体育发展规划可能产生的某种主观性,使宏观控制与社会自我协调互相取其所长,补其所短,推动体育的健康发展。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体制改革目标应当是第四种模式,它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体制的发展模式。
3. 《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水平。
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也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方面。为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首先,要从学校体育抓起,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努力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的优秀人才。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应十分注意将提高和普及紧密结合起来,有效的推动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更好的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既要着重普及,又要认真抓好提高。按照儿童、少年、青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营养条件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系统的、科学的进行课余体育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可使全体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同时,也可参加各类别的体育竞赛,促进校际间的体育交流,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可以形成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体系,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使运动技术达到一定水平,能够承担较高一级的体育比赛。在一些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基本技术扎扎实实打好基础。
目前,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了尽快的缩小这个距离,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想结合的方针,采取有力措施,使体育运动不断向新的广度和高度发展。从少年儿童抓起,积极开展体育训练,要多渠道、多层次的发展体育人才梯队,改革训练和竞赛体制,只有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学校现在的课余训练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项运动的训练,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首先实行专项运动训练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相结合,特别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特征,按照各科不同学段和年龄特点安排,合理掌握运动负荷和强度,区别对待,打好基础。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课余训练主要抓好如下几个方面:
1 、身体训练 包括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素质训练,一般身体训练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提高身体各器 官的机能,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改善体形。
2 、专项素质训练 是指专项的需要,注意发展专项身体素质,提高专项运动技术水平打好基础。
3 、专项技术训练 目的是提高发展专项素质,逐步掌握先进正确的专项运动技术,保证专项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
4 、一般体育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要有机结合,形式和内容都要多种多样,以成分调动学生参加训练的积极性,贯彻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区别对待的原则,处理好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关系,打基础和出成绩的关系,向上级输送和就业升学的关系,以保证课余训练计划任务的完成。
课余体育训练对于少年儿童来说,选材和评价也是成材的主要因素,在实践中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 经验型选材 是体育教师对运动员的观察,包括发育情况、健康情况、专项运动技术等,了解询问运动的遗传因素:父母身高、发育情况,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家庭生活情况和社会环境等。
• 科学型选材 即通过科学仪器对学生的身体机能、素质、运动能力的测试、计算和评估,以了解学生身体的发育情况和运动的潜在能力,预测学生的未来,以确定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和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要按照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指导思想,利用业余时间,对少年儿童进行专项运动训练,因此,一定要有组织设施,配备专、兼职教师和教练。有训练大纲,教材和计划,有一定场地器材保证。
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对部分体育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较系统的训练,达到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成绩。课余训练时体育教师还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尺度:
• 通过训练促进学生身体正常发育,为提高专项打好基础。
• 掌握一些专项与非专项基本技术,为提高运动水平打好技术基础。
• 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
• 为学校群体运动培养骨干,为高一级学校培养输送后备人才。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可见生命对于运动的需要和运动存在的重要意义。“一身动,则一身强”,这古训深刻揭示了在体育训练中求得强身健体的道理,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不仅是身心发育旺盛,体力明显增强,而且也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阶段,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质的增强是最积极有效的因素。
人体是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经常参加系统的体育训练,能够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使人体的机能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达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据调查,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身高要高 4—8 厘米,尤其是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儿童。
课余体育训练,使肌肉工作加强,血液供应增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储存与应用能力增强,肌纤维增粗,因而肌肉逐渐变的粗壮、结实,关节周围的关节囊、韧带和肌肉包围着,韧带能加固关节,而肌肉不仅能加固关节,还能牵引关节运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关节囊、韧带和肌腱增厚与加强,关节活动范围变大,灵活有牢固,表现在肌肉的反应速度,准确性和协调性都有一定的提高。中学阶段是骨骼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课余的体育训练加快了血液循环,增加骨骼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对身体长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体育工作要从娃娃抓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重要标志之一是人民的体魄强健。回顾我国解放前被外族入侵的近百年历史,在那金瓯玉碎中华民族被称为“东亚病夫”的时代,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民不聊生,任人欺凌和宰割,中华民族是无法强盛起来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创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民族的体质才能得到强盛,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校体育工作要去努力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广泛的体育运动是产生优秀体育人才的源泉,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既能振奋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有能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形成教师、学生人人重视体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风气。
国家教委,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早在八十年代初就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指出,为把我国尽快建设成为体育强国,要求重点抓好学校体育,从少年儿童抓起,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通过课余训练,不仅能造就大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科学素质的体育人才,而且能有效地推动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