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打花棍的概述
打花棍由三根60cm长的直棍组成。其中左右手各握一根称为手杆,剩下的一根称为花棍,并在花棍上用同等距离标注三个圆环线。用手里的两根手杆分别击打花棍的不同部位,使花棍的运动轨迹发生改变,高抛低挑,上下翻飞,左右旋转,做出各种花样动作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打花棍不受场地限制,室内室外均可练习。不受年龄限制,男女老少均可练习。 打花棍由来已久。在古时候打花棍称为打纣棍。据说是和商朝最后一任君王“纣王”有关。据一些学者考证,这“纣”字还有“最后一个”的意思。陕北的驴子运肥上坡,驴子屁股后面要有一根棍子横着,使它感到在敲打催促,只能前行,不敢后退,这棍子被叫做“纣棍”。商朝的末代国君帝辛因其荒淫暴虐,人神共愤,被周武王消灭后,便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至今人多不知其名,皆呼之以“纣王”。
“纣王”虽材力过人,曾平定东夷,使中原文化逐渐传播到长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国统一的规模。然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百姓民不聊生,遂导致民怨四起。据说“纣王”和“妲己”都和筷子的发明有关,人们就用和筷子相似的两根木棍和一根类似“纣棍”的木棍进行相互击打派生出一种游戏。来排解心中的愤懑和缓解抑郁之情,舒缓不满情绪,这一无奈之举客观上起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也造就了一项民族的传统健身运动。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打花棍也几多沉浮。辉煌时,曾是京城皇宫贵族的娱乐消遣项目。萧条时,只得沦落街头,成为杂耍艺人养家糊口的工具。在老北京灯市口、厂甸、天桥等庙会上,都可以看到打花棍的身影。那些杂耍艺人、撂地摊的,在开始打场子时,先用打花棍招揽观众和控制场地大小,然后再演其他节目。至今很多人已经不知它为何物了。 从头起,一拃内;
双手杆,与肩宽;
挟棍头,靠一边;
左右挑,稍用力;
离开地,仍牢记;
一拃内,别着急; 1.预备式2.鲤鱼摆尾3.出水芙蓉4.蜻蜓点水5.举火冲天
6. 拨打雕翎7. 风摆荷叶 8.翻江倒海 9.左右逢源
10.枪挑风车11.张飞翩马12.苏秦背剑13. 落地生花
14.双连冠15.潜龙升天16.白鹤晾翅17.神龙摆尾
18.马踏青山19.三连冠20.海底捞针21.斗转星移22.瞒天过海
23.空中揽月24.力挽狂澜25.反弹琵琶26.猛龙过江
27.并蒂莲花 28.好运连连29.扭转乾坤. 30. 狮滚绣球
31.波浪滔天32.哪吒探海33.定海神针 34. 二龙戏珠剪刀手35.龙腾虎跃36.摇橹过河37.鹞子翻身 38.蹬里藏花
39.擎天一柱40.倒踢紫金冠41.肩扛玉带42.气贯长虹
43.膝上开花44.背挑风车45背后盘龙46.直升机47.车轮滚滚等.等等很多花样。 众所周知,生命在于运动,然而,只有科学的运动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打花棍运动不受场地限制、室内室外均可练习;不受人数限制,一人单练、双人对练、多人同样更可练得精彩;更不受年龄限制,从7岁左右开始,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练习;一套花棍,全家老少皆可练习。打花棍运动不仅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配上音乐,更是一项很好的表演项目,而且,促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无论是情侣、夫妻、父子、母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两人可肩并肩的、搂着腰、并排站立,各出一只手臂进行练习,不仅提高了技巧,更关键的是提高了两人的默契度。家人团聚,亲朋好友聚会也可拿出花棍练习切磋,即活跃了气氛,又锻炼了身体,还融洽了家庭关系。
打花棍花样很多,需要大脑发出复杂的动作指令,指挥身体各个部位,相互配合来完成动作。这样,我们的大脑,就得到了充分锻炼,使思维敏捷、头脑聪明。练习要求从身前到身后接打花棍和头颈转向动作,这样,更提高了颈项、肩、手、眼、腿及大脑的协调性,锻炼了神经传导功能和对力量的掌控能力,也提高了颈肩部肌肉、关节力量,腿部肌肉和腰部肌肉的力量。对改善颈椎疾病、腰椎疾病、肩、肘疾病和改善视力都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在做挺直腰背、舒展前胸的动作时,不仅锻炼了胸、背部肌肉,还使肺脏得到锻炼,增加了肺脏对空气的吸入量,扩大了肺活量,提高了对身体的供氧能力。对改善“心脑血管疾病”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针对长期面对电脑工作的群体,可缓解全身的僵硬感和不适感。改善亚健康状况。
打花棍可提高人的“本体感知能力”,也就是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尤其是青少年通过长期的训练可提高感觉统合功能,据医学研究表明,许多学生成绩不好,上课不能专心听讲都与感觉统合功能低下有关,当感觉统合功能提高后,其成绩会相应提高,受益终身。针对老年群体,通过左右手的运动,使左右脑得到锻炼能预防小脑萎缩,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由于其不受年龄限制,不受场地限制,因此室内室外都可练习,更是一项简单易学,老少皆宜的健身运动,而且极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许多杂技团都把它作为传统节目保留至今,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
打花棍给我们带来了健康,带来了快乐,老话说的好:“健康是全家人的福气”。因此,我们练习的也是“全家福健身花棍”。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一些古老的传统健身项目又被挖掘整理出来。打花棍作为一项传统的民族健身运动,在鸟巢展现出的风采,促使这项古老的运动重新焕发出光彩,从而使全民健身运动又添加了一项有趣的项目。如今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以及各大公园,人们已将这种古老的运动作为一种新的时尚。
Ⅱ 打花棍的介绍
打花棍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少数民族传统的山寨打花棍;另一种打花棍则是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如今成为北京、武汉、成都、唐山、东北等地盛行的健身运动。
Ⅲ 体育课选课民族传统体育是什么呀
是中国体抄育事业的重要组成袭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
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
表演项目: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
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
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Ⅳ 论述苗族有哪些传统体育文化活动
苗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苗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它的延续与发展,与苗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态感情等联系在一起。既是苗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人际交谊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性体育项目
赛 马
赛马,是广西和云南部分苗族聚居区民众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是马上竞技项目的一种形式。 苗族的赛马活动,由于流行地区不同,举行的方式和赛马的形式又有所不同。
在广西融水元宝山地区的苗族民间,赛马多在每年六月六日“新禾节”时举行。届时,各村寨的苗族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拢来进行赛马。他们的赛马,先放马飞奔,骑手在规定地点等候。当马飞奔而来时,骑手们即纵身跃上马背。按照预定的路线,穿树林、跨山岗,沿着崎岖的山路向终点奔驰,以到达目的地的先后次序决定名次。
而在云南滇西大理、永平一代的苗族赛马,时间一般在春节的初一到初三。同时,在滇南一带苗族的“踩花山”时也有赛马风俗。云南大理、永平的赛马方式有三类,一是驭者在纵马奔驰中急停,而不能坠马,以此定胜负;二是驭者骑于马上夹紧并拉紧缰绳,由另一人猛拍一鞭,马惊纵起而驭者不能坠马;第三则是竞速。
苗族民间的赛马多为不鞍而骑,称“骑滑马”。此外,有的苗族的赛马,如滇东北、滇南的苗族民间,除了比马快捷外,还要看马跑得是否均匀有节奏,马铃响得是否动听和谐,甚至手抬一碗酒时不至于洒出来。只有三者俱佳,滴酒不洒,才能获得优胜。
斗牛会
斗牛会,是云南很多苗家山寨举行的一个盛大节日,在斗牛会上,斗牛就是一项主体性活动形式。
苗族的斗牛会一般在立秋后数日举行。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都有密林的平坦草地上。参赛的牛都是农民自己饲养的公牛,这些牛头头膘肥体壮,力大无比。比赛前,主人先让自己的牛喝一点包谷酒,让牛在比赛中劲头更足。
斗牛开始后,10多头猛牛一齐放出,它们各自寻找对手,互相挑战,一场惊心动魄的恶战迅速展开。整个相斗过程中,胜利者紧追失败者不放,直到其逃出斗场。继而,胜利者又返回斗场再寻对手。恶战一次比一次激烈,最长的达数小时不分胜负。这种牛与牛斗的形式,不仅比牛的力气,也比牛的斗技。无数轮的角逐后,最后的胜利者犄角上将被戴上几丈长的红绸布做的大红花,成为群牛之雄。牛的主人也将享受很高的荣誉。
跳狮子
跳狮子,是苗族一项传统的体育项目。属于苗族狮子舞活动的一种类型。
苗族的跳狮子活动,多在踩花山时节进行。如云南省屏边县苗族在踩花山时,往往在花场上花杆中央挂一个猪头,两瓶好酒。然后让跳狮子的人们互相比赛,看哪一对狮子跳得好,爬得高,就把猪头和酒奖给哪一对狮子。刚开始,有很多对狮子参加比赛。跳一阵后,就开始爬花杆,一个接一个的爬。花杆又高又细又滑,要爬上去是很困难的。于是,跳狮子的人就一个人又一个人地架起人梯,架到最后将礼品拿下来。礼品拿到之时,整个花场锣鼓喧天,参加踩花山的群众欢呼跳跃。
在苗族民间,跳狮子的人一般武艺较好,又会一些技巧的动作,如架人梯、爬杆等。这些跳狮人的勇敢、机智,使其成为人们羡慕的英雄。
打花棍
打花棍,是贵州省贵阳市花溪、乌当两地区苗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是苗族武术中别具一格的传统项目。
苗族的打花棍多在喜庆的节日举行,参与者多为女子。所用花棍为木质,约长1~1.5米,直径4~6厘米。花棍表演一般是两人一组进行对打,每次八人持棍分为四组进行。打花棍的主要棍法有“金鸡独立”、“劈棍镇山”、“无影棍花”、“姐妹相会”、“雪花盖顶”、“彩龙缠腰”以及“鹞子翻身”等。
打花棍比赛中,参与者手持花棍,或单打,或对打,棍来棍往,进退有节,攻守相交,红黄绿等五颜六色涂染的花棍在空中飞舞击打。花棍击花棍,花棍击地面,不时发出有节奏、有章法的碰击声。场面精彩,令人眼花缭乱。一会“金鸡独立”,一会“劈棍镇山”,一会又是“无影棍花”,风格独具,表现力较强。
由于打花棍活动,形式自由,便于开展,因而深得苗家少男少女的喜爱。在苗族山寨,即使在孩童放牛、玩耍时也可见花棍对打的嬉戏。
Ⅳ 苗族传统武术运动打花棍象征着什么意义
健康。快乐
Ⅵ 民间传统艺术打花棍
打花棍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少数民族传统的山寨打花棍;另一种打花棍则是源于北宋都城东京,如今成为北京、武汉、成都、唐山、东北等地盛行的健身运动。
Ⅶ 有哪些民族活动它们各有什么象征意义
传统的民族体育活动
1.八人秋
即八人秋千。苗族传统的体育器械。流行于湘西苗族地区。每年立秋这天是苗族的"赶秋节"(也叫“调秋会”)除了玩“狮子灯”、“龙灯”、“打花鼓”,还要玩“八人秋”。传说,以前有个苦孩子叫“苦人”,从小死去爹娘。有一天,他上山打猎时,看见天上飞着一只叼着绣花鞋的岩鹰,苦八岖把岩鹰射了下来。他想,做绣花准的人。一定是心灵手巧、美丽善良的姑娘。苦八蚯照着水车的样子做了一个八人秋,送给了调秋会,好在调秋会上找绣花鞋的主人。终于找到了做绣花准的花妹,苦八岖 向花妹讲了射绣花鞋的经过,并表达了对花妹的爱慕,他俩结成了 终身伴侣。从此玩八人秋就成了赶秋节上不可缺少的活动。在八人秋架上,分别坐着四男四女,架下站着两位老人--秋公和秋婆,先由秋公、秋婆念几句诗,再唱“开秋歌”,然后由秋公秋 婆转动秋千,这就是“开秋”。当快速旋转的秋千停下来以后,谁停在最上面就要唱歌。因为玩八人秋有“竖秋千八人坐,谁转上面就唱歌”的规则,在上面的两个人对歌,一直到大家满意为止。
2.搓麻线
苗族妇女喜爱的体育项目。要求参加者在跑步前进中将五根麻丝捻成一根能纳鞋底的麻线。比赛开始,参加比赛者立即拿起放置在自己起跑点的五根原麻,在奔跑中飞快地搓捻,跑到终点后交给裁判员,裁判员根据到达终点的时间和搓麻线的质量排定名次。
3.打花棍
苗族传统武术运动。参加者多为女性。花棍木质,长100-150厘米,直径4厘米。表演时,八人分四组对打。棍与棍,棍与地做有节奏的碰击。攻守进退,均有章法。
4.打麻由
苗语音译,意为打手毽。打手毽是苗族、水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每年正月间,盛装的男女青年成双成对地聚集在毽塘上,对抛对打,边打边唱。打毽时,男女双方相对而立,女方向男方抛出花毽,男方立即拍回。花毽落点时时在变化。打毽者眼明手快,毽子推去打来,不使它落地。他们边打边对歌,飞舞的花健常常把许多素不相识的男女青年联在一起。
5.赛龙舟
苗、傣、汉等多民族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多在喜庆节日举行。历史悠久。苗族赛龙舟,于每年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 "龙舟节"举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期间,数十只首尾装成龙形的龙舟,并架在水面上。船长20米,宽1米,由直而长的松木挖成槽舱,每艘船上有三十八名水手,另有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任鼓师,一名男扮女装的小孩任锣手。比赛时,炮声响后,各船水手即按锣鼓节奏,划浆前进。
6.投绣球
壮、苗、瑶等民族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流行于桂西、桂北一带。绣球以彩绸制成,直径约6厘米。内装各种豆类或沙子,重约150克,底部缀有十数条穗带,球顶连接一根长约60厘米的飘带。赛场上竖起一根约4米高的投球竿。杆顶为一块近一米见方的木板,木板中间是一个圆孔,用红纸将圆孔贴住。人数相等的男女双方各站一边,每次选一人出场,投球者手执飘带一端,旋转绣球,并将球向圆孔投去,若球能破纸穿过孔,即算获胜,投不进去的被罚一人出局。如此反复进行,群情振奋,直到对方无人以对才算全部获胜。然后另换男女两队继续比赛。投球活动一般在春节或“三月三”各圩时举行。
7.爬花杆
苗族群众“踩花山”的活动内容之一。传说,花杆是为了纪念苗族英雄孟子右而立的。孟子右在率众反抗残暴的统治者的战斗中,不幸牺牲。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坟前,竖起了一根又高又滑的木杆,顶上挂有酒肉,以示悼念。爬花杯流行于贵州西部和云南的部分苗族中。在场地上竖一根五、六米的木柱,杆顶上放一张票额较大的钞票。表演时,一男青年双足紧缠花杆而上,头朝下吹芦笙,接着上身猛腾,翻转一百八十度,头朝上吹笙。如此反复循环,直达杆顶。旋即以脚趾夹住钞票,双足伸出杆外亮相,然后趾夹钞票蛇行而下,至离地面数尺,翻筋斗着地。爬杯时自始至终签声不断。如果趾夹的钞票不落,即作为奖金,给胜利者。否则仍置杆顶,另由他人表演。一般地区是,表演者上杆时头朝上,下杆时头朝下,上下都要以快者为胜。
8.踢枕头
是苗族男女青年喜爱的体育活动之一。多在春节举行。枕头用稻草扎成,长方形,长约20厘米,宽10厘米。比赛时两人相对而立,相距3-4米,各置枕头于脚前,每人轮流踢三次,以将枕头踢过对方头顶次数多者为胜。三次均未能将枕头踢过对方头顶者,罚出场外。另换他人上场比赛.如果双方都未踢过,则两人同时被罚下场。另换两人上场。
9.走竹杆
苗族人民传统体育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居住在云南、贵州省的苗族群众在欢度“客家年”时多举行此项活动。用两方桌放在场中央。相距5-6米,中间架一根10厘米左右粗竹竿,并加以固定。表演者在上面边吹芦笙,边做跳跃动作,要求整个表演过程,动作不得停顿.
Ⅷ 中国的传统民俗狂欢节有哪些
除 夕释义
起源
别称
春 节起源
相关传说
适用地区
习俗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有关诗句专:
元宵属节
立 春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重阳节
中元节
中秋节
冬 至
腊八节
节日表
传统节日形象创作大赛征集项目
大赛机构
附 录2010年中国传统节日公历日期
中国传统节日中英对照
中国常见传统活动中英对照
中国元旦花絮
节日文学除 夕 释义
起源
别称
春 节 起源
相关传说
适用地区
习俗
元旦与春节的关系
有关诗句:
元宵节
立 春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Ⅸ 明清两代的民间舞蹈主要有哪些
明清两代广泛流传的汉族民间歌舞,大多在正月十五日灯节时演出。明代的社火,清代的走会,就是将多种民间娱乐或技艺,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组织在一起,形成综合性的游行表演队伍。在这种队伍中,舞蹈如秧歌、跑旱船、跑竹马、大头和尚、狮子舞、龙舞、霸王鞭、高跷等表演占有重要地位。通过社火、走会的活动,这些舞蹈得以流传至今。
明清时期,戏曲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重要艺术形式,而舞蹈,是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舞蹈,直接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和古代传统舞蹈艺术,经过历代戏曲艺人的加工创造,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和表演方法。在明清戏曲剧目中,保存了相当丰富的舞蹈遗产。清代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各地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了众多的丰富多彩的地方戏,如花鼓戏是在民间歌舞花鼓的基础上形成的,采茶戏是在采茶基础上形成的,五音戏剧则吸收了秧歌、花鼓灯的营养,花灯戏是从花灯等发展而来,台湾的歌仔戏是由从福建传到台湾的锦歌、采茶、车鼓弄发展而来的。以上事实充分说明了各地方戏种都吸收并保存了大量的古典和民间舞蹈的传统。戏曲舞蹈在清代已经具有严格的程式,表现力强,技艺高超的特点。
Ⅹ 少数民族的节日俗是
火把节、泼水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