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课题研究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利用课与课之间的间隔时间组织的体育活动,一般安排在上午的第二节课后,时间在30分钟左右。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障,是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来,可以锻炼身体,练习技能,愉悦身心,放松心情,消除疲劳等,可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益处多多。这个学期,学校进行了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下面把本校大课间体育活动中一些好的经验做一总结,并且对一些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拙以成文,寄以此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体育人参与到此研究中来,群策群力,为合理有效的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献计,让大课间体育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一、召开全体师生动员会,明确要求
大课间体育活动要想有序、有效的开展仅仅依靠体育教师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得依靠学校的行政干预。一般学校都有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在学期初的时候,利用开学典礼的机会,需要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在全校的师生面前强调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强制性,提出具体的要求。
1、为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性、统一性,任何教师不得拖堂,肆意占用大课间时间。大课间音乐一响,所有学生必须走出教室,快速、整齐、有序的到达活动地点。对一些意识淡薄、违规的教师,学生有权监督举报,德育处要与其沟通,必要时要通报批评。
2、班主任全程负责本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明确自己是本班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直接组织者、领导者,必须全面配合体育教师的指挥、安排工作,班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直接与自己的津贴相挂钩。
二、与班主任和睦相处,争取他们的全力支持
【案例1】
在一次大课间体育活动跳绳单元中,有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因事不在,这个班级的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了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按照队形站位,导致同学间绳子相互干扰,有的学生站在一旁成为闲观者,聊天、打闹,体育教师喇叭点名指挥,效果也微乎其微,只能管片刻时间。再看看相邻的班级,学生在班主任的组织下有序、有效的活动着,班级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从案例1可以看到,班主任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起到很好的“威慑”作用,班主任是体育教师的有力助手,是大课间体育活动不可或缺的组织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班主任是本班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在本班学生面前有天然的的威慑力,学生对班主任都有本能的“畏惧三分”。班主任来组织本班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再恰当不过了,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体育教师要和班主任和睦相处,谦虚的向他们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建议,及时告知他们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方案,便于他们的临场组织。
三、培养体育骨干
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能够得到班主任的支持,可谓已经成功了。但是,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室外的、开放性的的身体活动,不同于学生在班级内上文化课,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必须还得需要助手,学生体育骨干就是需求的人选。体育老师可以把体育课上的学生骨干直接抽出,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使他们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更好的配合体育老师、班主任的工作。为了提高体育骨干的工作积极性,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定期评选出“优秀体育骨干”,在全校师生面前进行颁奖表彰。
四、组织快速进(退)场,保证安全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全校性的活动,如何保证全校来自不同年级、班级、教学楼的众多学生快速有序进(退)场的安全性,是一个现实的重要事情。为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学校要求各班级学生必须在五分钟之内进(退)场完毕,从实践来看完全可行,并且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具体做法是:根据班级分布情况,规定各班级的行动路线、先后顺序;各班级学生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从走出教室开始以两路纵队到达指定地点(退场形式一样),中途不得擅自离队。
五、解决场地、器材短缺问题
由于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的有限,而学生人数又比较众多,两者形成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成为组织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这就要求体育老师主动起来,根据大课间体育活动主题,合理运用校园内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地、器材,必要时要创造性开展工作来解决这一难题,例如跑操单元,先安排好各个班级的位置,使整个操场、校园内的道路全部站着学生,利用喇叭同步指挥,所有班级同时起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场地利用率,增加活动时间。再例如跳绳单元,学校是没有这么多跳绳的,而跳绳的价格又不贵,并且容易携带,可以让学生自己每人准备一根绳子。
六、群众性与竞技性相结合
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锻炼身体的活动,而且也是学生展示自我的活动。学生内心深处都比较喜欢竞争,而且他们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要好好的抓住学生的心理。在抓好群众性锻炼主战场的同时,可以适当加入竞技的元素,有选择的在一些大课间体育活动单元末组织比赛,可以是班级集体性的比赛,例如跳大绳、跑操、广播操比赛等;也可以是精英式的个人比赛,例如跳短绳、踢毽子、趣味篮球等比赛。这样,学生有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间接性趣,参与的积极性会维持的比较持久,锻炼效果要比学生仅有直接兴趣要好。
七、统一性与特色性相结合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全校性的活动,为了保证活动的规范性,要有统一的活动内容、活动方案。另外,为了体现人性化,争取百花争艳的效果,有必要考虑突出特色性问题。每学期可以单独安排一个“班级特色单元”,每个班级选好自己的主题,然后交到体育组,体育老师负责划分场地、准备器材。当有多个班级主题相同导致场地器材不够时,体育老师要召集各班主任,当面说清情况,帮助他们修改主题,争取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称心如意的活动主题。
八、做好监督评比工作
监督评比是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举措,可以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主要有日常监督评比和单元末评比。日常监督评比主要是领导巡查,体育教师当日点评,各班级大课间值日学生打分。。
九、做好测查工作
【案例2】
一学生起初不会跳绳,一个月的跳绳单元结束后,该生熟练的掌握了跳绳技术,一分钟单摇能跳150多,而且在立定跳远、肺活量测试中,成绩也比原来提高了许多。从此该生喜欢上了跳绳,并且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表现的非常积极。
向学生做大课间体育活动动员时一般都会说参加体育锻炼对身体有非常多的好处,但是这只是空洞的、抽象的,学生无从感受,从案例2可以看到,“眼见为实”的效果最好。因此,体育老师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某些素质测查,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感受到自己在进步,以提高他们的情意投入。十、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件复杂的工作,要全面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效果,还得必须深入的进行研究一些细节问题。
1、 学生素质差异性问题。
学生个体素质差异性非常大,用统一的负荷来要求学生,其锻炼效果一定不是很好,一定还有改进的空间。例如在跑操单元中,有的学生没有感觉,当然锻炼效果不会很好;有的学生负荷过大,回到班级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恢复,影响到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吃饱而不过量”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为问题。是以性别划分进行不同负荷的锻炼,还是以素质划分进行不同负荷的锻炼?过程又该如何控制呢?
另外,每次活动结束后,笔者都会看到许多学生脸上流着汗,身上必然也是流着汗,贴身的衣服估计也会湿掉了。学生穿着潮湿的衣服回到教室上课是否舒服,是否影响健康?穿潮湿的衣服肯定对身体是不好的,尤其在冬天,很容易引起感冒。如果活动负荷小了,锻炼效果不会很好,如果负荷大了,流汗过多,衣服会潮湿,对身体不好,如何来处理这一矛盾?
2、 学生兴趣差异性问题
学生个体兴趣差异性非常大,为了提高学生活动时的情意投入,必须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采用俱乐部形式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比较好的办法,但是如何解决场地器材短缺、学生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例如男生会有非常多的人选择球类项目,将会出现严重的“僧多粥少”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无需再谈如何组织开展活动了。
3、 阴雨天气问题
一般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都是指室外的体育活动,在教学期必然会遇到阴雨天气,尤其江南地方的梅雨季节,小雨绵绵可达一两周,这时是让大课间成为虚有,还是让大课间继续发挥作用?如果想让大课间继续发挥作用,那么又如何在走廊、过道、教室等地高效的开展体育活动呢?
㈡ 怎样写课题中期报告
一般来说在结构上主要为:科研进度报告由课题名称;a.课题专概述(课题来源,起止时间,课题属研究的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支持的经费等);b.本阶段研究工作的内容、情况和存在问题;c
阶段性成果.d.下阶段研究工作的计划;e.参加这段工作的人员名单和报告时间等六部分构成。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有关课题研究上的模式大家都可以来亿百出版网看看。
㈢ 如何开展幼儿的户外活动 中期报告
“幼儿在园自由活动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研究的背景
1.今天的幼儿,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他们面临的未来是知识瞬息万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界,面对新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从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出发,面向未来,我们更要注重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态度和主动探索的精神,为孩子提供充分的自由活动机会,让他们在独立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健康发展。
2.幼儿自由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重要环节,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存在着认识和行为上的不和谐,如很多教师知道创设幼儿自由活动空间的重要,但究竟该如何实施却心中无数,很难把握一个“度”;又如在把握“自由”和“常规”这一辩证关系时缺乏应对的教育策略。因此在对待幼儿自由活动问题上,存在着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3.我园幼儿在园自由活动一直不太受老师的重视,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存在随意性;教师的观察和指导不到位,缺乏目的性。在活动中,幼儿表现散漫,规则意识不强,因此此课题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在查找文献资料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国内幼儿园在自由活动领域中对分区活动、户外体育活动以及民间游戏的研究较多,且成果显著,但缺乏“幼儿在园自由活动”方面的专题研究。
国外:美国著名女导演克莱尔?西蒙在1992年拍摄了最著名的纪录影片“课间休息”,在这部影片里表现了幼儿园的生活片段:随着下课的铃声,孩子们像鸟儿一样冲出教室,寂静的院子里顿时喧闹无比……在西蒙的镜头里,生机昂然的孩童世界,绝对不是玫瑰色的童话世界,课堂上老师教给孩子们的是秩序和理智,课间休息时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却是混乱、暴力甚至疯狂。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那时的美国教育已经关注到了幼儿在园的自由活动。同时也充分反映了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存在着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课题的价值
实践意义:在研究中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科学合理地组织好幼儿的自由活动,给幼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更好地促进幼儿自律、自控和自主能力的提高,使个性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理论价值:形成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幼儿自由活动的理论观点。
二、课题的涵义和理论支撑
课题的涵义
自由活动又可称自主和自选活动,是指在一日活动中除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外的活动,幼儿在园自由活动包括幼儿每天从进园开始的晨间来园活动、课间自由活动、餐后活动、午间户外活动、离园活动等,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活动中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玩具、材料和对象,自由地结伴、自由地交谈、自由地娱乐和游戏。由于这些活动不受教师的指令和约束,是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决定玩什么、怎么玩的活动,因而具有自由性、丰富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也是幼儿感到玩得最开心、最痛快、最满足的活动。
理论支撑
1.《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指出:幼儿一日活动的组织应动静交替,注重幼儿的实践活动,保证幼儿愉快的、有益的自由活动;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挥幼儿感官作用,灵活地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2.早在1927年,著名儿童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建我国第一个农村幼儿园时提出的“六个解放”的思想,即: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强调要打破传统教育对幼儿的束缚,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对于目前幼儿教育改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纲要》中指出: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幼儿发展目标
(1)在自由活动中建立科学合理的常规,增强规则意识,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懂得自律和尊重他人。
(2)在自由活动中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能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法,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
(3)在自由活动中促进幼儿大胆、主动与同伴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养成对同伴、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教师发展目标
(1)提高教师一日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教育技能,正确把握“自由”和“规则”的辩证关系,促进幼儿个性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2)能充分挖掘各种有效教育资源,为幼儿开展自由活动提供丰富、恰当的材料,为幼儿创设一种宽松、愉快的自由活动的空间。
(3)在研究中不断学习、反思、总结,探索出科学的幼儿自由活动指导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探索幼儿在园自由活动环境、材料的创设。
幼儿的活动和认识是在自身与周围环境、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得到调整、扩展和深化的,如何有效发挥现有活动空间的作用?如何科学合理地投放材料?让环境和材料在幼儿自由活动中发挥应有的效应和价值。
2.探索幼儿在园自由活动中各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幼儿自由活动中,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家长、社区中的有利资源,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需要教师的挖掘、探索与有机整合。
3.探索幼儿在园自由活动中的活动原则。
给幼儿自由,是允许幼儿在活动中自由参与、自主选择,但这种自由不等于放任,而是在一定规则基础上的自主,也只有在一定规则的规范下,幼儿才能有序地、有效地进行自由的学习和活动。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这“规矩”该如何建立,则是一门学问。因此幼儿在园自由活动中的活动原则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4.探索各年龄段幼儿在园自由活动的活动内容。
不同年龄段幼儿具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各年龄段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也不一,只有适合幼儿的才是最好的。在研究中,教师要在了解、掌握各年龄段幼儿自由活动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出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
5.探索幼儿自由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幼儿需要宽松的环境、自主的活动、自由的表达。但如果离开了老师的引导,这种“自由”就有可能变成一种无序的、盲目的活动,因此,教师在幼儿自由活动中的指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课题研究的准备及实施阶段,借助有关幼儿一日活动、幼儿自由活动的相关理论和经验总结指导本课题开展研究。
2.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
3.个案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对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及教师的组织指导策略进行个案跟踪、记录、分析,从而得出科学合理的组织指导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按阶段进行课题研究回顾、整理分析,总结出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课题成果。
5.行动研究法:在本课题研究目标的指引下,通过现状分析、提出问题、收集与讨论信息、拟订具体计划、行动、评价总结,解决幼儿在园自由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㈣ 如何提高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时效性的研究 课题中期报告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健康领域中指出,幼儿园要“开展丰
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
境的适应能力”
,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
合作的态度”
。这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增强幼儿的体质,更
大的价值在于通过体育锻炼,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而户外体育活
动,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我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
户外体育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
积
极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不仅能给幼儿带来欢乐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幼儿运动能力,有效地
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
而且,
能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地发展。
但在我们实际的工作中,常常偏重有形的、使用运动器械的活动,形式上热热闹闹,而运动
质量却不高。
同时教师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有的认为户外体育活
动的场地大,教师不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由此幼儿园
户外体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
或停留在计划上,
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去的得不
到保证。因此,不论是指导教师正确理解、实施新《纲要》提出的幼儿园任务,即对幼儿实
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还是正确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内容与时间,我们都应将
户外体育活动放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位置。
从幼儿发展的角度上来看,
体育运动是幼儿的本能,
是直接受他们的生理心理发育的规
律所支配。那些身体活动能力较强的孩子,会在成人的称赞中、小伙伴的羡慕和钦佩中,逐
渐形成肯定
\"
自我
\"
的概念,
从而促使他们建立较强的自信心,
能不依靠他人帮助而独立尝试
新的活动;
同时,
从幼儿心理发展的角度看,
参加运动则是幼儿探索客体环境的最有效手段,
他们不仅需要通过运动来感知世界,
而且需要通过运动来积累经验,从而为他们的心理发展
打下基础。但在当今家庭育儿方式上却存在着一些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加
上多数家庭住在新村高楼,
独门独户,
因此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
普遍缺乏锻炼。
因此,
不断优化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
进一步提高家园双方对幼儿户外体育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从
而增强幼儿户外体育锻炼的实效性,真正促进幼儿身心和谐的发展。
二、理论依据
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教育部颁布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
〉指出:
“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
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因此,我们所界定的“因
地制宜”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
合理安排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有效利用有限的场地及器械组织幼儿开展锻炼,从而发
2
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
*
针对教师队伍的实际水平(中年教师多,理念更新相对于年轻教师较慢)等现状,积
极开展各类户外体育活动,同时以研促教,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使教师共同观摩
研讨、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理念,最终获得幼儿与教师的共同发展。
(二)户外体育活动是指在户外开展的幼儿园体育活动。
(三)优化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环境的优化,
《纲要》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
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因此,我园在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幼儿的安全、创
设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愉快氛围,牢牢吸引孩子的心;
*
户外体育活动器械及材料的优化:具体表现在有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型体育玩具;
充分挖掘体育器械的潜力,以物代物、一物多玩等方面;
*
教师指导策略的优化,如开展丰富的户外体育活动形式、选择有序的体育活动内容等
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我园将根据场地、器械以及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进行
总体设计。从环境、器械和材料、教师的指导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逐渐形成我园户外体育
活动的样式,使我园的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更有特色。
三、
研究目标
1
、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幼儿对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体验活动的乐趣,进一
步促进幼儿体能、体格的发展;
2
、通过课题研究,形成本园特色的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样式。
3
、通过实验,形成一支具有探索、钻研精神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四、
研究内容
1
、优化户外体育活动的环境,包括创设良好的户外活动环境、愉悦的心理氛围,良好
的家庭环境。
2
、优化户外体育活动器械以及材料:因地制宜,为幼儿选择合适的体育器材;探索创
新,一物多玩;自力更生,收集废旧材料以及辅助材料制作体育器材。
3
、优化教师的指导策略:建立合理的户外体育活动目标;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积极开
展体育研究课活动。
五、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朝阳幼儿园幼儿园大、中、小班四个班级的全体幼儿。
2.
研究方法:
*
行动研究法:教师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
3
案与计划,用以指导教育活动,并根据我园实际,总体设计,分阶段进行总结活动效果。
*
观察研究法
:
在自由活动、集体活动中,有目有、有计划地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观
察、分析,跟踪记录幼儿在各实验阶段的发展事实(动作、言语、性格、感知等)进行分析、
研究,得出幼儿动作、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
个案研究法
:
建立个案研究制度,并进行追踪记录。
*
文献研究法:从书籍、互联网、以及各种途径学习理论经验,实现资源共享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及步骤
1
、
研究时间:
(
2004.9
——
2006.12
)
2
、研究过程:
*
准备阶段(
2004.9
——
2005.1
)
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创新教育、
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理论,
提高自身对实验方案的认识和开
展实验的水平。建立课题组,论证、修改方案,申报课题立项。
确定实验班级,制订课题计划。
*
实施阶段(
2005.3
——
2006.6
)
全面实施本课题研究计划,
进行实验班幼儿的体质、
能力发展情况的测查并统计资料等
系列研究活动,及时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完善。
*
总结阶段(
2006.6
——
2006.12
)
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鉴定实验成果,完成结束工作。
七、实施保障
:
幼儿园非常重视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成立了以园长为主持人的课题组,
对课题组实行监
控管理,定期学习充实其理论素养,并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有丰
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业务能力强,有市骨干教师、区优秀教师,所撰写论文多次在市、区级
获奖。并根据课题的需要,制定各项研究制度,围绕课题方案,制定进度,有计划地开展实
验。邀请有关专家来园检查指导。建立课题档案、资料库,有专人负责。
八、成果形式
1.
有关论文及经验总结
2.
户外体育活动、游戏设计案例
十、
课题实施情况
(一)优化户外体育活动环境
1
、创设良好的活动环境,保障课题的正常实施
我园在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中,
十分重视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我们面对幼儿园的现状,
㈤ 如何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小课题中期报告
体育课可以说是小学生们最喜欢的课堂了,但常规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都是在教师的统一指令下,疲于听讲解,看示范,反复练习,而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教学过程过分的强调“统一”、且教法“单一”,学生缺乏主动,体育课缺乏生机,使教学显得机械呆板,从而使学生丧失了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无法谈起。这种片面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比如:体育课的热身活动太单一,教学内容太乏味……而在现实中有的孩子偏偏不喜欢跑步、不喜欢单一。怎么办?经过一段时间思想上的酝酿,于是我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办一个体育特色班级,让孩子们冲破教材的束缚,选择喜欢的运动项目,表现你所想的,用兴趣表达心声!我想这一做法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支持,也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体育热情,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学会体育运动的手段、方法,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这不仅是锻炼身体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体育乐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需要。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体育兴趣: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2、小学生体育兴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他们把体育看成“玩”,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体育兴趣也有一些变化。研究表明,一至三年级为充分活动阶段,他们多选择游戏、跑步等技术简单、富有趣味的活动;四年级为变化剧烈阶段,喜欢球类者急剧增多,占53.1%,不喜欢球类的占14.4%,体育兴趣有明显分化;五至六年级为喜欢学习运动技术阶段,有更多的学生喜欢跳高、跳远、武术、球类等有一定技术、技巧的动作项目。但整个小学阶段兴趣不够稳定,对呆板单调的活动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5——2012.8)
(1)确定研究的对象、范围
(2)收集相关的各类资料,做好资料调查的表格
(3)制定研究方案
2、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2.9——2013.3)
(1)将课题方案具体细化,开展全面实施。
(2)开展进一步的深化研究,为结题收集充分的研究资料和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3.4——2013.5)
(1)课题进入总结阶段
(2)完成整理研究资料及档案
(3)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
(4)召开结题汇报会,请专家、领导鉴定
举措:
一、端正思想、加强引导
有些不爱上体育课的学生是因为对体育运动缺乏正确地认识。因此教师要用一些具体的事例和科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同时,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认识,加强引导培养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
二、分析原因、区别对待
不爱上体育的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在体育教学中要兼顾其生理、心理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例如,对于一些体能较差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适当的降低标准和要求,注重其学习过程的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功的乐趣。
三、以优帮差、和谐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体育骨干作用,以优帮差、互相学习,促进这些学生的提高。同时,要在教学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上创造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和谐氛围。避免嘲笑、讥讽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运动中获得尊重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四、加强管理、提高师质
教师要加强考勤管理,严格体育课堂常规,建立必要的联系机制,不给这些学生有可乘之机,使其行动在教师的监控之下。同时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为人师表,努力学习和掌握广博的知识,认真研究和掌握体育学科的技能、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综合能力。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课题研究报告——《如何激发小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
2、完成研究论文
3、 对以后在小学生体育兴趣培养的效率上提高一定的参考意见
(果然是体育老师,写个报告都要来网络求)
㈥ 大班 户外活动中安全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根据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开展了幼小衔接小课题的研究。
我区多所幼儿园组成了研究共同体,确立的子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
的培养”
。以下是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有的一些点滴的收获与困惑
。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幼小教师一起亲临学校和幼儿园课堂,目睹幼小教育教学的差异。差异不
仅来源于教学内容的不同,更来源于习惯的培养,为使幼儿从小具有良好的学
习习惯不仅能与小学有效衔接更要为他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经过实验教师的
讨论与研究,确立了子课题“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
。组织全体教师
参加了课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对课题计划的解读、研究内容的分解,让教师对
课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增强了开展课题研究的使命感。由
于该选题是真正来源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来自于老师们真正关心和迫切需
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研究的切入点也与老师们的教学实践紧密关联、可
操作性强,因此,子课题真正得到了老师的关注,激发了老师们参与研究的热
情。
二、健全组织,强化管理。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实力,工作初期,确立了“领导引领、骨干参与”的课
题思路,本着规模由小到大逐步推开的原则,成立了园长任组长,业务园长、
保教主任及骨干教师参加的课题小组,确立了研究方向,保证了子课题的有效
性和针对性。实施阶段,及时调整了课题管理策略,采取了“横向覆盖、纵向
深入”的方式,即横向采取大班年龄组的教师全部参与课题研究,纵向从小班
开始,每个年龄段确立
2
个课题班,这样既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覆盖面,又保证
了课题组不断注入新生力量,使研究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更便于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