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体育锻炼对心理发展有哪些影响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锻炼者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锻炼者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锻炼者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锻炼者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锻炼者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锻炼者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②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
一、提高运动精神和团队精神
在运动场上,孩子们能学会如何轮流上阵、如何等待轮候、如何在输掉比赛的时候不低头、如何对胜利的对手说声恭喜,学会传球,不把所有的荣耀都归给自己。
简单地说,孩子需要学会输,他们必须知道自己不总是最好的,这样他们才会更加努力,并成长为一个更顽强的人。
③ 试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哪里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见图9-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④ 关于体育锻炼对学习的有何影响,你怎么看
浅谈体育锻炼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永城市太丘镇中心学校 陈凤奎 来源:商丘新闻网—商丘日报 有人问,在现在的人才市场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拼到最后到底靠的是什么?答案自然是众说纷纭。而我认为,要看谁的体力更胜一筹。基于这种认识,让孩子们参加锻炼,就是一辈子的大事。的确,强健的体魄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体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观点认为体育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矛盾,即体育会影响学习成绩,因而如何正确认识体育对学生成绩的作用,妥善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搞好体育教学、提高学习成绩和身体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而目前,仍有少数老师和家长认为,体育成绩好的学生学习成绩都较差,意思是说体育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无怪乎,许多体育老师都感叹,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身体好,但是又舍不得让孩子到运动场上活动。现实情况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为了不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有些学校占用体育课、挤体育活动时间,甚至不开毕业班体育课,我认为这种指导思想和具体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也是极为有害的。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体育成绩和身体素质发展,同时也会妨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事实上,体育运动并不会和学习发生冲突。以我自己从教经验证明,锻炼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运动后精力更加充沛。我坚持带学生锻炼,每逢季节更替,学生很少感冒,体质普遍较好,而那些不爱体育锻炼、体质差、经常生病的学生,才会影响学习。 从我校的体育成绩和学习成绩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体育合格率高、成绩好则学习成绩也相应提高。由于科学合理地运用锻炼时间和锻炼方法,同学们的身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学生精力充沛,校园学习气氛高涨,学习成绩也稳步提高。这说明,体育不仅不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促进其他学科成绩的提高。可见,体育锻炼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是有促进作用的。 1.搞好学习的前提是拥有强健的体魄。没有强健的体魄,要取得好的成绩只是一句空话。体育不但可以增强筋骨,还可以增进知识。求得知识靠身体,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因为,体魄强壮的人才能经受学习和工作的压力。 2.对大脑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功不可没。智力的高低取决于人脑的发育状况,而大脑是人体结构中的一部分,它的机能状况与整个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长期用脑需要的用氧量很大,通过体育活动,能促使大脑新陈代谢,同时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观察能力的发展,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促进文化学习的效率,并不是有人说的那样“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据报道,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者对少儿乒乓球运动员进行观察发现,从小进行系统训练的青少年,不论在速度、灵敏性,还是智力上都优于对照组的学生,观察其他灵巧性项目也有类似现象。 理论和实践都已表明,体育与学习成绩并不矛盾。如果锻炼时间长、量过大或方法不当,是有它不利的一面,只要合理运用时间,运动量和方法得当,前者对后者还是具有支持和促进作用的。身体是学习成绩赖以提高的基础,因此我认为,我们不应忽视体育对学习成绩的作用,并且要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安排教学计划,从而达到学习成绩与体育同步和稳步提高的效果。
⑤ 体育精神低有什么坏处
1.、体育运动精神对学生的影响
生命在于运动,人类因为运动劳作而有了生存繁衍的机会,有了超脱于其他动物的机遇。脑力运动促使人类在物种中产生了质的飞跃,人类文明由此而繁衍开来。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人类种族诞生至今,试问何时离开过运动而前进?由此可见,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是丰富而深刻的。作为以身体动作为特征的体育,常常被怀疑是否有其文化的价值,但事实上,体育精神在悄悄地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的性格,也改变着学生的精神,对中国花朵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一,奥林匹克精神是为了形成一种氛围,一个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和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文化图景的氛围,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学生相互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博大的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以外的事物,领悟到每个人都有着神奇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重其他人,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同学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得到体育运动的真谛。其二,从中学到人类交流的精髓:公正与公平。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运格言“更高,更快,更强”和“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运会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它提倡的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不同的同学凝聚在一起,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达到了团结、和平、共同进步的目的。
体育运动精神对学生有着许多影响,它对学生的心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体育精神是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学生的本质力量和精神的健康发展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构建校园体育精神可作为一种解决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保障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 2\
、体育运动精神的作用
体育是一种国际语言,人们甚至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就可以自由交流,它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奥运会承载了友谊与团结、和平与公平、关爱与尊重等等精神内涵。奥林匹克是体育精神的代名词,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
“神圣休战”、以追求和平与友谊为特征的精神,为我们所向往;尊崇公正、平等、竞争的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锻炼体能、展示健与美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奇迹,体育精神让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让合作更广泛,处处出现新的可能性。
体育运动精神对体育实践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并规定着体育文化模式的选择。体育运动精神作为一种具有能动作用的意识,是体育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一种心理资源。作为一种规范力量,它又具体表现为体育面貌、体育风范、体育心态、体育期望等。体育精神就是“健康向上”的精神,体育运动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不懈奋斗的精神,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 3\
体育运动精神
体育运动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运动精神是由体育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它超出了体育运动本身,内化为人类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奥林匹克旗帜上的五个环象征着五大洲,展示出一种世界大团结的精神。奥林匹克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强调拼搏与进取的精神。中国申奥标志中的太极拳形象,展示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相融。中国申奥口号“新北京,新奥运”,是在改革开放中富强起来的中国面向世界的宣言。每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多少中国人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些,就是体育运动精神。从爱因斯坦坚持体育锻炼、邓亚萍连连获得世界冠军和雷·尤瑞命运改变的故事中,都能体现出体育运动精神来。邓亚萍克服自身条件的不足在赛场上勇敢拼搏的精神获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对邓亚萍有着很高的赞赏,他曾说过:“邓亚萍是我本世纪见过的最好的运动员,她是奥林匹克精神有力的诠释者。”马燕红克服伤病困扰获得奥运会冠军的故事,也很好地体现了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核心精神。牙买加运动员奥蒂被称为“永远的伴娘”,参加过七届奥运会,却从未获得过金牌,但她坚持不懈,50岁仍然奔跑在竞技场上。人们称她为“失利者”而不是失败者,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奥运会提倡的“重在参与、永不放弃、永不气馁、永不低头”的精神。
⑥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可以帮助或阻碍人们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这些因素包括社回会环境(如家庭和答同龄人),物理环境(如天气,时间压力,距离设施),以及身体活动的特点(例如,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运动回合)。
2、社会环境
社会支持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是成人一直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配偶对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很大,配偶的支持是提高人们锻炼的坚持性关键。
3、物理环境
一个方便的地点对于定期参加以社区为基础的锻炼计划是很重要的。实际距离家庭或工作场所近的便利,始终是影响一个人是否选择锻炼和坚持锻炼计划的因素。
锻炼环境越接近个人的家庭或工作场所,个体就越有可能开始并留在某个运动项目中。
4、运动项目特征
运动项目的成败取决于几个结构性因素。包括运动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运动是集体项目还是个人项目;运动项目指导员的素质。
5、运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不适合的运动肯定会影响运动项目的依从性。高强度运动比低强度运动对身体压力更大,特别是对久坐的人更是如此。
⑦ 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对大学生体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体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的关系,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社会运动环境、学校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等诸多因素。思想决定行为,一直以来,人们只重视成绩,不注重体育,导致大学生体育锻炼观念淡薄,所以必须推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系统性工程。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家庭和学校也要共同配合。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最根本的还是培养大学生自己锻炼的意识。
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最受影响的就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面对就业方面的压力。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这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大学生的体质呈明显下降趋势,心肺功能也受到极大影响。甚至集体的爆发力、持久力也呈现下降趋势。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整体不容乐观,肥胖率、近视率都明显提高。大学是学校与社会的链接,如果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差今后就很难在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来。所以,必须对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做出相应的干预程序,促进大学生体质的提高。
1.1 大学生身体健康现状
大学生的体质是说的大学生的身体健康质量。它既是包括先天因素,也有后天锻炼的影响,是一个综合性的体育指标。现状的健康定义早已不再局限于身体上没有疾病,也包含心理上的健康、人际关系上的健康、道德水平的健康等,是一个综合的性能指标。健康虽然不等于体质,但是二者之间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保证良好的体质,但是体质的健康不仅受到自身条件的影响,还会受到环境、卫生、饮食、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共同制约。
1.2 大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紧迫性
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但是人们总是误以为大学生体质的下降是由于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出现了方向性的问题。但其实不然,随着我国近几年在国际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质疑声音越来越少。但是,我国普遍存在重竞技而轻视体质的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我们应当减少金牌意识,加大大学生体质的提高。这种观点认为大学生体质差是由于运动健康不科学造成的,我国提出来的全民健身不能满足国民健身的需要,所以才导致了大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情况。而与此相反的是我国近几年在国际赛事上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战略出现了问题。成这种质疑的原因是人们单纯地将大学生体质下降当成是一个体育的问题。虽然说增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但是也要考虑,究竟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体质下降,为什么大学生会缺乏体育锻炼。
1.3 体育教学与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干预责任的关联性
对于大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 大学要负一定的责任。所以,我国一直在进行大学的体育教育改革。因为我国的大学体育一般只有大一大二才有,每周也才只有一节课,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而且我国在执行大学生体质标准以来,从来没有出现大学生体质不达标的情况。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对于大学对大学生体质下降应该负有责任的呼声。但是,对于大学生的体质下降,也不能全部由大学来买单,因为大学生体质下降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全部怪罪在大学的体育层面上就有失偏颇。大学生是一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代表了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如果大学生的体质下降势必会影响整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抓起,目前由于父母只是片面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于孩子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导致大学生缺乏自 主锻炼的动力,对体育课有抵触的情绪。
2.1 学校体育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关系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质,高校肩负着重要的责任,由于大学生自主锻炼的欲望较低, 所以,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体育教育干预。体育教育干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让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将来步入社会后可以承受社会上的各种压力,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的体育教育干预要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以素质教育为主,将体育教育纳入到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第二,要减轻大学生的负担,给大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文化课与体育课之间的时间分配,不能重知识而轻体育。第三,对于目 前大学生的体质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干预,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第四,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更加注重饮食搭配,合理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第五,积极改善高校的体育设施,将陈旧的设施替换掉,并且增加一些符合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需要的体育器材,增加体育课程的灵活性,为高校的体育课程注入活力。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干预,努力让大学生摆脱亚健康状态,提高学生体质。
2. 2 学校体育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
高校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的干预,要以提高大学生的体质为主,实现全面素质教育为辅。高校的体育教育有着多重功能,比如强身健体的功能,情感宣泄的功能,素质教育的功能等等。而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干预活动,其重点在于提高大学生自 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让大学生从静的生活状态走出来,进入到一个动的生活状态之中。以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为最终目的,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将简单地完成体育教育任务,转变成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2. 2 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 丰富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的干预要以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积极开设多种教学模式,让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式,从而喜欢上体育锻炼。目前我国大学生由于长期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质较差,针对这样的问题,体育干预就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根据实际情况来安排体育课程,逐步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运动技能。在进行教育干预时,可以从大学生的兴趣入手,多开设大学生喜欢的课程,如女生比较喜欢的健美操,瑜伽等课程,先将大学生吸引到体育的课堂中来。对于教学内容要尽量选择有一定对抗性和力量练习的授课内容,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竞争意识,比如多进行一些足球比赛,篮球比赛,增强大学生的团队精神等,这些干预活动对增强大学生体质有一定的作用。
⑧ 体育对心理有什麽影响
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入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入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3、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4、促进行为协调,反应适度。
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反应适度指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刺激的强度与反应的强度之间有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规则约束,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5、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6、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己引起人们的注意。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模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7、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