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育活动 > 藏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藏族的传统体育运动

发布时间:2021-02-10 02:47:59

㈠ 藏族的体育活动是什么

藏族:骑马、抄射箭袭、摔跤、赛牦牛等,是藏族传统的体育活动。藏族从少年到高龄老人,从剽悍骁勇的小伙子到敦厚泼辣的大姑娘,都有一套娴熟的骑马技术。这种骑术,是在平时的锻炼和经常进行的赛马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藏族赛马活动,都是力求快速而争得优胜。赛马大都在婚嫁、喜庆、祈祷、圣祭之时。比赛时,观众均着节日的艳丽服装,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前来观看。

㈡ 中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中国古代体育虽数次面临挑战,却始终传承不绝,表现出了巨大的再生能力。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其中既有体现中原文化、草原民族文化与南方水域民族文化特点的运动内容,又有盛行于历代民间节令和宫廷中的民俗体育形式。丰富多采的古代传统体育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敢,体现了民族的英武与蛮健,更寄托了对民族人性完美的追求。表明了“古代体育文化长城”是由中华各民族共同构筑的,它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古代体育整体的发展,展现了其发展变化的生机和活力。产生、发展于中国古代社会传统文化氛围之中的,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体育发展史,其渊源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方式方法之完备以及活动开展之广泛,堪称举世无双。从世界古代体育的发展进程看,中国古代体育占有重要地位,诸多的体育活动形式,如球类、武术、保健养生、角力、技巧、水上及冰上活动、棋类以及某些“田径”项目等,均可在世界各国体育活动中找到相近或相通的形式,这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为后来盛行的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作出了贡献。作为世界体育史上的生动篇章,它将永远载入史册。

㈢ 西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项目简介

作为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射箭的历史几乎与藏文化的历史一样久远。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西藏就有射箭的相关岩画。箭既是当时的生产工具,又是战争武器,到后来射箭逐渐发展成为强身健体,兼具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藏王与百姓都喜欢

藏语称射箭为“达喷”,相传松赞干布虽身为藏王,但武艺高强,擅长骑马射箭。另据敦煌史料载:吐蕃有七位体育强人,其中就有以射箭准确见长的高手。

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所规定的男子必备“九术”中,射箭也位列其中。由此可见,射箭在当时的地位之高,影响之深。

远在唐代,藏族人民中就产生过著名的善射者,如嫩杰岑能用箭射断鹞鹰的腰部,具挂东坚能将箭射至3倍目力所及之地。目前所发现的敦煌壁画和其他寺院的壁画中,都有反映藏族男子射箭的作品。

在藏族地区民间,这项运动也十分普及。时至今日,部分地区仍保留着这一传统活动。

西藏工布地区包括现今行政区划的林芝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一带,这里山高水急,林木苍翠。山民们酷爱射箭,无论什么传统节日,都有射箭比赛。比赛时,射手在场中比赛射箭,歌手和观众在场边歌舞助兴,这成为工布地区一道精彩的民俗风景。

工布人的箭很特别,箭头是铁镞,箭尾是鹰翎,做弓的竹子都来自墨脱,具有强劲的韧性。而比赛用的箭多为响箭。射箭比赛时一定要唱歌,歌者都是各村寨出色的歌手,他们穿着节日的盛装,男右女左,排列在靶场两侧,轮到本村箭手比赛时,他们齐声唱起箭歌,并伴以强劲的工布舞蹈,助威鼓劲,把节日气氛和竞赛情绪推向高潮。

在青海安多藏族地区,每年也会举办包括射远、拉弓、射准等项目的射箭比赛,它不仅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愉悦身心、丰富娱乐生活的项目,而且包容着诸多的传统习俗和早期文化的某些遗存。

■春暖花开好射箭

射箭比赛一般在上半年中进行,因各地的气候不同,有的在春节期间进行,有的在农历二、三月份举行,在一些较寒冷的地区,则在农历四、五月份进行。共同的特征就是射箭比赛大都在春节期间或春耕前后进行,五月份过后,就很少举行了。

射箭比赛活动大多以村为单位。首先,必须选出组织者或总指挥。一般由威信较高、办事能力强的成年男子担任,藏语称为“达宏”,意译为“箭官”,有的达宏由正副两人组成,有的正达宏下有若干副达宏。

达宏既是领队,又是教练。其具体职责主要是:代表本村跟别村联系和决定射箭活动的时间;动员大家积极投身此项活动;负责安排射箭的准备活动,如祭祀神灵等;在射箭比赛中双方发生纠纷时,要出面做调解等。

从前,射箭的弓是传统的牛角弓,由专门的工匠用牛角、木片等原料制作而成,上面绘有各种花纹或图案,弦用牛筋制成。箭由羽毛、箭杆、箭镞组成,所用的羽毛皆是秃鹰、猫头鹰、山鹰等猛禽的翅羽,加工后长约四寸,宽约半寸,用胶水粘在箭首。之所以使用猛禽的羽毛,而不用其它性情较温和鸟类的羽毛,象征着射出去的箭同猛禽一样快猛无比,这在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多有提及。箭杆用松木、竹子等原料制成,必须要直。箭镞是用铁打制而成,一般有棱镞,尖状镞等。在箭杆的下方缠有各种色彩的丝线,有的还绘有彩色花纹,漂亮而醒目。箭靶用土培制而成,上方为半圆形或三角形,下方为方形。靶的中心插一根小木棍,名为“甲子”,有的也插在靶的上方,甲子周围贴有瓷片,小镜子等,名为“恰木”。从90年代开始,射箭用的弓箭大部分是国家制造的专用铁弓、铁箭。

■赛马节上的射箭比赛

说到射箭,肯定会想到骑马。在过去往往“骑马射箭”不分家,可见赛马射箭活动在西藏各地的普遍性。而射箭作为竞赛活动固定下来始于公元1408年的江孜赛马节,因此江孜赛马节又被说成是射箭节。以前的赛马节仅限于赛马、射箭和骑马射箭三项,现在的赛马节除保留以上活动外,还增加了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质交流,已成为西藏地区每年最盛大的地区性节日。

赛马节和藏历年是综合性的节日,一般要开展很多民间体育竞技运动,但也有不少节日是单项性的节日,比如“达瓦洛色节”。它是藏族男子专门比赛射箭的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藏族汉子利用农闲时间举行射箭比赛活动,一般历时2~3天。期间,全村男性聚在一起,一边饮酒、吟唱射箭歌,一边进行射箭比赛,晚上还要跳锅庄舞。

在青海尖扎县举办的达顿节是现代和传统的融合,藏胞的娱乐是那样的没有止境。紧张的射箭比赛告一段落,双方的射手汇集在嘛呢康享受藏家的歌舞。雄性的张扬已经化为欢乐和喜气,在高原的歌声中融进了青年男女的友情、爱情和亲情。在现代世俗文化强烈冲击和排斥的边缘境地,山村的藏胞依旧固守着那份朴实无华的美丽。这样的夜晚,宴席辞、彩箭祝辞、酒曲民歌、唱和表演热闹而有序,所有的激情通宵达旦,所有的美酒和歌舞不会停止。

■发现“五彩神箭”

射箭是青海安多卓仓藏族地区一项重要的民间体育活动,在这里,射箭活动十分盛行。其中尖扎县是青海省民族传统射箭运动之乡,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7月,尖扎县被命名为“中国民族民俗射箭之乡”。

射箭在这里是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影响的综合性民间竞技娱乐活动,几乎每个男人都会射箭,每个村庄都会参与。在这里,这种从吐蕃赞普统治时期沿袭而来的竞技活动,有以村为单位的集体对抗,也有射手一对一的角逐。比赛坚守着一个勇猛民族习武、出征和单身搏斗的各种古老规则和游戏传统,淳朴的藏族人民以此寄托对往昔征战沙场的回忆,表达对和平和谐、正义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比赛以命中之箭的高低为准。农闲的村落之间往往组织十几日甚至数十日的对抗赛。最后还举行隆重而热闹的“达顿节”,让歌舞、说唱和美酒伴着赛后无尽的欢乐和激情通宵达旦。

在尖扎的藏族农家,五彩神箭出奇地融入生产、生活和信仰的各种民俗和仪式,甚至神化为地域性的箭崇拜。人们还用极度夸张的手法,把木箭扩展成巨型的五彩神箭,安插在高高的“拉则”上。五彩神箭,是安多农村藏胞的竞技和魂魄,更是这片土地挥之不去的情结和生活。目前一般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马克堂镇举行的“五彩射箭杯”中国民族传统射箭邀请赛,已经提升为一项国家级的赛事活动。

资讯站

玩转五彩神箭之乡

■交通:“中国民族民俗射箭之乡”尖扎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黄南藏族自治州北部,县城在马克唐镇。游客可以先到西宁再转乘汽车。

■节日:尖扎县的“达顿节”在农闲时候举行,射箭比赛主要以村落为团体参加比赛,为期十几日甚至数十日。具体时间可以与当地旅游局联系。达顿节中大家聚会的嘛呢康,指的是诵嘛呢的地方,类似内地村庄中的庵、观、祠堂,是附近村民进行民间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住宿:到尖扎县不妨入住当地的“藏家乐”,当地有专门的“坎布拉镇藏家乐旅游接待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统一的管理和服务。

■美食:当地的美食游客不一定都能习惯,但可以尝尝“藏盔”、“夏霞”等特色小吃。

■射箭之外:到了尖扎县不妨到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游览。这里以独持的“丹霞”地貌著称,辅以多种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综合型景区,值得一游。

怎样看射箭比赛

■在藏族地区,民间射箭运动分两种:

1.远程射箭:取得前两名者,分别奖给一匹马,其余按名次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

2.响箭比赛:50米远处设一个直径约20厘米的空中吊靶,吊靶用带颜色的牛毛编织而成,中心为可以活动的红色圆,靶后有一个高3米,宽2米的网子拦挡。箭头上面有许多小空网眼,当箭在飞行时,由于洞中进入空气而发出鸣叫的响声。

■计分方法

靶场中共制两个箭靶,射完一个后,再射另一个。计分方法因地而异,有的以射中的箭离甲子的距离计算,如甲方只射中一箭,而乙方射中好几箭,然而甲方的一箭离甲子最近,则乙方的箭皆不计分,而甲方得一分。

计分还有不少专用名词:如甲方在两个箭靶上共计5箭,则为“妈”,意为乙方背上了一头“母牛”,如果甲方在另一个箭靶上再计5箭,则为“吾”,意为又加了一头“小母牛”,前后总计10箭,则为“妈吾”,意为“母子”。

㈣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包括那些项目

1、“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

“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

“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

“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

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

2、“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林;双脚无力,在涉江过河时就会葬身鱼腹。

为了练就过硬的脚劲,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劳作之余,寻一宽阔的山间草地,互相用脚比试。比赛双方通过脚的压、勾、扫等动作使对方失分,胜者则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这项民间体育活动,就逐渐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传统体育运动。

3、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古近期就有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由于苗族人民迁徙居住在深山箐林,开垦的田土和耕种的庄稼常被野兽糟蹋破坏。为了驱赶野兽,他们创制了“响节”。“响节”又称“鸡几棒”:或“挑杆”,“响节”除了用来对付野兽,还可以用来驯养家禽。在古代,由于战争频繁,还用作战争中攻城的火器。后来,“响节”逐渐演变成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响节”通过用“响节”棒挑、掷、击、敲、打等动作,训练人们的灵敏度、奔跑速度、判断力等。以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龙”这一体育项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战中为营救自己的首领演变而来。

传说苗族先民的首领被敌方以谈判为名关押,关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顾一切,赤足从火龙背上踩过。又以一把把利刀插进绝壁,架成刀梯,攀上悬崖,救出首领。此后了今天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5、《莲花十八项》起于清朝光绪年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盛行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乌江中下游一带。这一民间舞蹈取材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纳了贵州高原的灵气,体现了土家人独特的民风,展现了土家人粗犷而豪迈的性格。《莲花十八项》要求所有舞蹈者张开双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关节,在有力而清脆的击打声中,尽情抒发心中的激情,《莲花十八项》的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因而被称为“莲花十八项”。表演时,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不受任何场所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射舞蹈。该项目于1999年贵州参加全国第六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6、芦笙是苗族的象征,是苗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有几十个种类,几十种曲调,芦笙舞有上百个动作。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奇异。其中有的清新活泼,有的欢快热烈,有的轻松幽默,有的险奇优美,“芦笙技巧”把音乐舞蹈与体育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郁,深受苗族人民喜爱。

《金筑芦笙》难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过空中踩碗,滚舞、前翻、后翻、登梯、叠人等动作充分表现了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整套动作朴实粗犷、刚柔相济、动静分明、造型优美,令人儿,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称猴儿鼓,是苗族传统打击乐器。

“丰收苗鼓”流传于贵阳花溪、孟关等地,是当地苗族群众在丰收后举行的一项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丰收后的苗寨,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在悠扬的芦笙曲中,围着苗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蹈时,姑娘手持手槌击鼓,边打边跳,一套动作打完后更换另一套。击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纺线,插身,打谷等劳动场面,舞蹈中还表现了苗族群众喜爱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整个舞蹈鼓声不停,欢笑不断,鼓声回荡着丰收的喜悦。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它对抗性强,趣味性浓,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是一项斗智斗勇,练功角力,又便于开展的活动。

其竞技方式是:在地上划一“界河”,比赛前运动员分开站立,比赛开始后,中线即不存在。比赛中,两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将对方推

离原位为胜。在比赛中,可通过巧力取胜,但不能抓人或拉人。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臂力和腿力。

9、“垒营盘”原名“营盘舞”。它取材于苗族先民为保卫而进行的防御战争。表演者吹奏芦笙,垒成营盘,形成圆圈,表示四方布满勇士,营盘中央竖立帅旗,勇士们“四面开弓”“倒立”、“上肩”挥舞帅旗,舞象征营盘堡垒坚固,士气高昂。“垒营盘”是苗族同胞表达怀念先民们的历史伟绩和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而创作的舞蹈。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垒营盘”已成为苗族男女斗巧的活动。它不受场地、音乐、人数限制。其特点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芦笙舞曲的同时,进行翻滚、倒立、吊挂、倒背等技巧表演。动作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垒营盘”是毕节地区苗族人民最为广泛流传的娱乐健身活动。

10、“乌蒙铃”原名“铃铛舞”,彝语“啃荷呗”。它取材于彝族先民开疆拓土,驰骋疆场的各种活动。最先是一个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节”时进行表演。流传至今,以变成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的舞蹈。是毕节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传统体育舞蹈之一。

“乌蒙铃”表演时不受场地、音乐、人数的限制。铃声象征着骑士在战场上的高昂斗志,羊皮鼓鼓点象征着勇士出征的号角,手握若干只用彩带扎好的铜铃,脚踝上系铃铛,边跳边舞铃声悦耳,动作粗犷,刚劲有力。体现了乌蒙山区彝族人民淳朴,直率的性格。

“叠罗汉”“抱腰舞铃”“相互背驮”“前后翻滚”“倒挂金钩”“雄鹰展翅”等高难度动作,运动量大,造型美观,舞蹈和竟技和谐统一。“乌蒙铃”是一项颇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
11、“德沙呱”汉语译意为“刺锤舞”。主要流传在独山县上司镇墨寨乡

琴扬村一带,是布依族一种特殊的,古老的武术舞蹈形式。

每逢昏丧嫁娶,民族节日,盖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相集约会,挥锤起舞。

表演形式为男女群体性武术舞蹈,以手上舞刺锤动作为主,脚上动作为辅,名称为“抢刺”“劈刺”“拨锤”“绞锤”“崩锤”“马步”“弓步”“弹,踢,勾,铲”等。舞姿遒劲有力,具有阳刚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锤,俗称“狼牙棒”使用的武术套路是先防后攻,防多于攻,防中有攻,以防为主。

12、“弦鼓乐”是一种别具特色,历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龙乡祥寨村和都江镇五坳坡一带。

最早是专门为庆祝“开始插秧”和“开始织布”两项祭祀活动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鼓身用整筒圆木刨光镂空而成,两头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侧嵌上一对牛角并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种,三弦代表纺织,水族的耕织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男女围鼓吹跳,表演场面壮观热烈,动作以其特有的肢体语言,生动记录了水族先民艰苦创业的历程,表现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园,人旺粮丰的美好愿望,它是水族人民间文化艺术中独放异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项目。

13、这是苗族姑娘过“菜花节”时举行的一个传统表演。这个比赛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通过穿花衣裙比赛,既向人们展示了苗族妇女服饰的绚丽多姿,也表现了苗族姑娘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苗族同胞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集体精神。

㈤ 摔跤是藏族人的传统体育项目______.(判断对错

蒙古族闻名的体育项目是摔跤,那达慕大会也是蒙古族的节日.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㈥ 藏族的运动是什么

赛牦牛是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这项活动在牧区半农半牧区较为盛行,还有骑马、爬山、射箭等

㈦ 藏族最主要的体育项目是什么

碧秀
弓箭的一种。箭杆长约80公分,竹制而成,尾部镶有羽毛,头部为四眼内空的菱角形,箭射出后发出“呜——呜——呜”的响声。比赛时分远射和近射两种。近射主要比准,远射既比远又比准。靶子用皮革制成,分内环和外环两种,以射准内环多者为胜。响箭活动主要在林芝、工布江达等地流传。
赛马
既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是习武强兵的手段,历史悠久,是藏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流行于藏北草原和其他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以一年一度的羌塘赛马会和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最为著名。参赛者中以少年居多,以减轻马的负重。骑手身穿轻便服装,或披发或戴帽或头扎白布,在10公里的赛程内,几十匹骏马竞相奔驰,以决胜负。同现代竞技赛马的最大区别是参赛的马均是无鞍骏马。
马球
一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古一代体育项目。公元8世纪初,吐蕃使者到长安迎接金,城公主时,唐中宗亲率宫中,马球队与吐蕃队进行比赛。 有学者认为马球源自西藏, 由吐蕃使臣传入内地(还有的学者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唐时,马球撰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经元、明而不衰,到清朝后失传。而至今在西藏境内仍有极少数精于马球运动的人。
吉韧
即藏式克郎球。设1个长1米左右的正方形球台,球台的四角有4个小洞,黑白两种扁圆形球子各9个,另有1个红色球子放置球台中心。有1个白色母球供双方弹击球子所用。比赛分2人单打或4人双打,双方力争将自己的球子弹入洞中,并设法阻止对方球子弹入洞内。吉韧活动动静结合,趣味性强,老少皆宜,在西藏城镇开展得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
北嘎
藏式摔跤。它既区别于古典式摔跤,又不同于自由式。比赛时,双方都穿藏袍,腰系宽腰带,各自搂住对方的腰部,借助于手臂和腰部力量将对方摔倒为胜。比赛时不准用脚,违者为犯规。比赛时设裁判员1名。
马术
源远流长,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马上运动,包括骑射、飞马拾哈达、敬献青棵酒等。参赛者头戴大红帽,身着民族盛装,骑着由哈达、羽羚及铜铃装饰的骏马,在一面黄旗的引导下,纵马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然后在飞驰的马背上做行礼、仰卧起坐、左右转身、左右弯腰、倒骑马背等各种惊险动作。“骑一射”是在相距50米处各放置一个红底黑心的射靶,由射手高举火枪飞速射向第一靶。然后迅速将火枪背起,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射向第二靶。“飞马拾哈达”是骑手身跨在马背的一侧,在马一飞奔中将跑道上的哈达拾起。“敬献青棵酒”,由3名骑手组成。第1名骑手在飞奔的马背上将酒杯放在跑道上,第2名骑手高举酒壶飞马将酒斟在杯内,第3名骑手飞马将酒杯从地上端起来,将此酒献给观众中受尊敬的人。马术活动在藏区的“望果节”上常见表演。
射箭
来源于古代高原人的狩猎和军事活动,逐渐演变成体育项目。射箭所用的弓用竹片制成,无瞄准装置;弦是用几股麻绳拧成,具有较强的弹性;箭长20-30厘米,重约10一15克,尖而税利,箭锭分梭标形、三棱形和圆锥形3种,尾部嵌有雁羽以保持平衡。比赛以射远、射准决胜负。此项运动流行于西藏的米林、墨脱、察隅等地区。
朵加
即抱石头。是在西藏具有广泛群众性基础的集力量和技巧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比赛的石头为椭圆形,重约150公斤左右。石头通常用酥油涂抹以增加比赛难度。参赛者须先将石头抱至双腿上,再举开到肩头,然后从肩背放下方算成功。另一种是将石头抱起绕场走一圈,以所抱石头的重量分出胜负。
古朵
用牧鞭抛掷石头。原为放牧人驱赶牛羊或猎取野兽的工具。古朵呈鞭状,用牦牛或羊毛编织而成,长约1.5米,两端细,一头有圈,可套在手指上;中间宽约3-4厘米,用来包石头击发时将石头放人鞭中部,用手抓住鞭梢对折,在身旁旋转,由慢到快,到达一定速度后即对准目标,松开鞭的端,将石块抛出,以远、准定胜负。在西藏历史上,江孜等地人民曾以古朵做为重要武器,抗击英帝国主义的人侵。西藏自治区第二、三届运动会曾将古朵列为表演项目。
押架
双人拔河。参赛者两人,用一条较粗的绳子两头挽圈,从档间穿过,经腹胸套在脖子上,两手和双脚着地,用力将对方拉过中界线为胜。因藏族人民崇敬大象力大无穷,故又把此项活动称为“大象拔河”

㈧ 藏族喜欢什么运动

摔跤。举重,赛马,射箭。等等

㈨ 藏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什么

碧秀
弓箭的一种。箭杆长约80公分,竹制而成,尾部镶有羽毛,头部为四眼内空的菱角形,箭射出后发出“呜——呜——呜”的响声。比赛时分远射和近射两种。近射主要比准,远射既比远又比准。靶子用皮革制成,分内环和外环两种,以射准内环多者为胜。响箭活动主要在林芝、工布江达等地流传。

赛马
既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是习武强兵的手段,历史悠久,是藏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主要流行于藏北草原和其他以牧业为主的地区,以一年一度的羌塘赛马会和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最为著名。参赛者中以少年居多,以减轻马的负重。骑手身穿轻便服装,或披发或戴帽或头扎白布,在10公里的赛程内,几十匹骏马竞相奔驰,以决胜负。同现代竞技赛马的最大区别是参赛的马均是无鞍骏马。

马球
一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古一代体育项目。公元8世纪初,吐蕃使者到长安迎接金,城公主时,唐中宗亲率宫中,马球队与吐蕃队进行比赛。 有学者认为马球源自西藏, 由吐蕃使臣传入内地(还有的学者认为马球运动源自波斯)。唐时,马球撰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经元、明而不衰,到清朝后失传。而至今在西藏境内仍有极少数精于马球运动的人。

吉韧
即藏式克郎球。设1个长1米左右的正方形球台,球台的四角有4个小洞,黑白两种扁圆形球子各9个,另有1个红色球子放置球台中心。有1个白色母球供双方弹击球子所用。比赛分2人单打或4人双打,双方力争将自己的球子弹入洞中,并设法阻止对方球子弹入洞内。吉韧活动动静结合,趣味性强,老少皆宜,在西藏城镇开展得较为普遍的运动项目。

北嘎
藏式摔跤。它既区别于古典式摔跤,又不同于自由式。比赛时,双方都穿藏袍,腰系宽腰带,各自搂住对方的腰部,借助于手臂和腰部力量将对方摔倒为胜。比赛时不准用脚,违者为犯规。比赛时设裁判员1名。

马术
源远流长,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马上运动,包括骑射、飞马拾哈达、敬献青棵酒等。参赛者头戴大红帽,身着民族盛装,骑着由哈达、羽羚及铜铃装饰的骏马,在一面黄旗的引导下,纵马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然后在飞驰的马背上做行礼、仰卧起坐、左右转身、左右弯腰、倒骑马背等各种惊险动作。“骑一射”是在相距50米处各放置一个红底黑心的射靶,由射手高举火枪飞速射向第一靶。然后迅速将火枪背起,左手取弓,右手抽箭射向第二靶。“飞马拾哈达”是骑手身跨在马背的一侧,在马一飞奔中将跑道上的哈达拾起。“敬献青棵酒”,由3名骑手组成。第1名骑手在飞奔的马背上将酒杯放在跑道上,第2名骑手高举酒壶飞马将酒斟在杯内,第3名骑手飞马将酒杯从地上端起来,将此酒献给观众中受尊敬的人。马术活动在藏区的“望果节”上常见表演。

射箭
来源于古代高原人的狩猎和军事活动,逐渐演变成体育项目。射箭所用的弓用竹片制成,无瞄准装置;弦是用几股麻绳拧成,具有较强的弹性;箭长20-30厘米,重约10一15克,尖而税利,箭锭分梭标形、三棱形和圆锥形3种,尾部嵌有雁羽以保持平衡。比赛以射远、射准决胜负。此项运动流行于西藏的米林、墨脱、察隅等地区。

朵加
即抱石头。是在西藏具有广泛群众性基础的集力量和技巧为一体的体育活动。比赛的石头为椭圆形,重约150公斤左右。石头通常用酥油涂抹以增加比赛难度。参赛者须先将石头抱至双腿上,再举开到肩头,然后从肩背放下方算成功。另一种是将石头抱起绕场走一圈,以所抱石头的重量分出胜负。

古朵
用牧鞭抛掷石头。原为放牧人驱赶牛羊或猎取野兽的工具。古朵呈鞭状,用牦牛或羊毛编织而成,长约1.5米,两端细,一头有圈,可套在手指上;中间宽约3-4厘米,用来包石头击发时将石头放人鞭中部,用手抓住鞭梢对折,在身旁旋转,由慢到快,到达一定速度后即对准目标,松开鞭的端,将石块抛出,以远、准定胜负。在西藏历史上,江孜等地人民曾以古朵做为重要武器,抗击英帝国主义的人侵。西藏自治区第二、三届运动会曾将古朵列为表演项目。

押架
双人拔河。参赛者两人,用一条较粗的绳子两头挽圈,从档间穿过,经腹胸套在脖子上,两手和双脚着地,用力将对方拉过中界线为胜。因藏族人民崇敬大象力大无穷,故又把此项活动称为“大象拔河”。

㈩ 藏族做什么运动项目

藏族代表性运动项目

1、射碧秀

“碧秀”为藏语,“响箭”之意。射碧秀活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相传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射碧秀比赛每逢望果节举行。比赛用的碧秀,一般长80厘米,箭杆竹制,尾部插天鹅羽毛,头部有木制椭圆形装置,四侧有小孔。射出后,因空气进入小孔而发出声响。比赛时的射程为30米,靶场空中悬吊20厘米见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脱落。比赛中,参加比赛的选手每人射两箭,中一箭献哈达一条,中两箭献哈达两条,两箭都失利者,罚喝酒一杯。

2、骑马点火枪

传统的藏族骑马点火枪比赛举行时,先由一骑手骑马在前引导,火枪手骑马随后。他们头上围插着一排冒着烟的火绳,口中衔着两排装火药的纸筒。由于枪手要左手持枪,右手装药、点火,所以必须脱缰乘骑。在策马飞奔的同时,枪手取下一个纸筒,将火药从枪口装入枪内。然后从头上拔下一根火绳,点燃枪内火药。只见枪口处火光一闪,一声巨响,装火药的纸筒也随之飞上天空。骑手们的动作集持枪、装火药、点火药和放枪为一体,一气呵成。在千米跑道上,表现优异的选手可完成二十次左右。比赛中马跑的快,放枪次数多的为优胜者。

3、“大象”拔河

大象拔河,是藏族民间一项传统的较力型竞技活动。藏族习俗崇尚大象力大无穷,故称其为“大象”拔河。

4、朵加(抱石头)

朵加,为藏语,意即“抱石头”,是藏族劳动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项练力活动。

“朵加”这一活动有比赛和表演两种。比赛时,参加者弯腰将大石头举起挺身向上用力托举,将大石头扛到肩上,然后以手臂用力掷出。最后以参赛者投掷远近确定名次;表演时,参加者将石抱至腹前,然后将石头从腰侧放至背上走圆圈。名次评定时,主要是根据表演者走圈的大小、动作难度及完成规定动作的质量决定。抱石头比赛的优胜者,被称赞为“大力士”。比赛中如果选手不慎失利,围观者往往会善意取笑一番。

5、吉韧

吉韧,为藏语,意即弹康乐球,是藏族民间一项传统的球类活动形式。

吉韧球比赛的台面,为木制四方形,大小在西藏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类似于康乐球球台。其四角设有3~3.5厘米大小的洞。有黑白两色扁圆形球9个,另有1个红色球。比赛时红色球置于球台中心,黑白球子交叉排列周围。1个白色母球供双方弹击时使用。比赛分两人单打或四人双打,采用三局两胜,每一局以击入洞内的球最多者为胜。

在这一球类形式比赛过程中,双方都要力争将自己的球弹入洞内,并尽量阻止对方进攻,破坏对方战术,因而具有较高的技巧性。

阅读全文

与藏族的传统体育运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