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育活动 > 各种体育活动都是作为主运动器官的肌肉

各种体育活动都是作为主运动器官的肌肉

发布时间:2021-02-09 08:22:28

1. 体育考试题目找答案~

一,名词解释

道德:
道德一般认为它是人和人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一种原则,构成的体系,我们一般叫道德规范,道德体系,道德原则。

【道德一般有四个特性。第一规范性,它也是行为规范,也是人们怎么行为的一种标准,一种样子。第二是渗透性。道德规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第三是稳定性。道德规范的稳定性比法律还要强得多。一种道德观念形成的道德规范,上百年、上千年不会变的。最后第四,它与法律的最大区别主要是自律,叫自律性。当然,不光是自律,因为社会规范没有纯粹自律的。(法律是他律,也没有纯粹他律的。)主要的是自律。一般讲道德有这4个特征。】

心理:
心理,是对心理现象、心理活动的简称。人在清醒状态下,随时都可以体验到某些心理,人们对它并不陌生。

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心理上发展比较完善,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个人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现实要求之间能保持和谐完美的状态。

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一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人格:
人格指一个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质的独特综合。
【人格,英文personality,这个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好比我们今天戏剧舞台上不同角色的脸谱。心理学借用了这个词,使之成为一个专门的术语,用来说明每个人在人生舞台上各自扮演的角色及其不同于他人的精神面貌。把人格比喻为面具,好象是一种亵渎,但又不得不承认这个比喻的贴切。
那么什么是人格?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定义,莫衷一是,至今还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说法。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说:“人格乃是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身心体系”;艾森克说:“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卡特尔说:“人格乃是可以用来预测个人在一定情况下所作行为反应的特质”。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种意义上说,人格的本质就是人的社会性。人若脱离了社会,不与人们交往,也就谈不到人格,至少不是健全的人格。就像初生的婴儿只能算是个体,还没有人格;人格乃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人际关系的结晶。所以,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心理学只是从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殊方面去研究它。】

身体自尊:
定义1:
身体自我描述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也称为身体自尊,它和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尊的评价紧密相关[1,2].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个体对自己身体能力、身体力量和身体条件的看法
定义2:
“身体自尊”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运动能力、身体外貌(吸弓.力)和身体的免疫力及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评价,即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

感知觉:
感知觉是人的认识活动最基本、最初级的生理心理过程。

记忆:
凡是过去经历过或学习过的任何经验,都能被人的头脑所保存,一旦在生活或工作中需要这种经验时,就能及时地呈现出来。

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并主要现在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简单说就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

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害怕失去某人, 总是患得患失的. 我一直都没什么安全感, 有人说过安全感是自己给自己的, 我却不这么看, 如果你遇到对的那个人你自然就会有安全感了, 因为跟他在一起你很舒服, 就不会有其他的疑虑。

※※※※※※※※※※※※※※※※※※

二,简答题

完整人格包括哪些方面:

人格完整指具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包括:①人格要素无明显的缺陷和偏差;②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③人生观正确,并以此支配自己的心理与行为;④人格相对稳定。

从审美角度来看体育美在那些方面:

体育美学是体育科学体系中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是研究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体育的需要以及与体育教 育有关的科学。体育美学的构建与发展,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随着我 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体育美学将愈来愈显示出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二十一世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大力开展体育运动,而且还要在体育运动中促进动作技术更 加优美。换言之,在未来,体育审美功能将会愈来愈受到重视,体育美学也将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接受,成为人们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指南,成为人们完善自身、陶冶心灵、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由什么来体现:

青少年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1 与别人相似 人与人之间都彼此相似。2 与年龄相符 人的行为是随着身心的发育而变化的。3。 善于与人相处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是社会的一个成员。4。乐观进取 情绪愉快表示心理健康。5。适度的反应 每个人对事物的反应速度与程度都不相同。6。面对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都能面对现实。7。思维合乎逻辑 心理健康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专心致志,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而不是三心二意,有头无尾。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起着哪些方面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二)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四)体育锻炼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疲劳,消除心理障碍。

或者

体育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

情绪有积极乐观情绪和消极悲观情绪,由消极悲观情绪引起的疾病极大地危害着人的身体健康。美国耶鲁大学门诊部对所有就诊的病人作了病因分析,结果因情绪不良而致病的占76%;还有资料显示,80%的溃疡病患者有情绪压抑的病史。体育锻炼能转移不良情绪,使人的头脑从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同时为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奠定生理基础。

消除疲劳,恢复体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疲劳已成为一种社会文明病。一个人若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损坏自己的健康,得不到控制的疲劳会逐渐影响和破坏机体各组织器官及神经的正常状态,导致功能紊乱,直至积劳成疾。怎样消除疲劳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适当休息。休息有两种,一种是安静的休息,一种是活动性的休息。现代生理学研究发现,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给疲劳的大脑输送更多氧气和养料,有利于驱除脑力疲劳和提高思维效率。同样,重体力劳动后进行轻微的运动,比安静休息时更能较快地消除肌肉中积聚的乳酸等代谢产物,从而加速体力恢复的过程。

提高应激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应激是由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现代人由于生活紧张、竞争加剧、压力加大、人际关系复杂,普遍处于应激状态。过度的应激常引起身体不适,还会导致人的免疫功能下降,诱发各种疾病。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锻炼者的心理应激水平,使人在遇到外界的强烈刺激时,能迅速作出反应,采取果断措施,以健康的心态从容应对。

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自信心是个体获得成功的保证。进行体育锻炼和竞赛时,参与者在身体完成各种复杂动作的过程中、在与队友的默契配合中、在与对手的竞争拼搏中、在取得胜利的喜悦中、在失利挫折的反思中,能不断增强自信心。一次次的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参与者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模式,使他们不断地得到自我完善。

※※※※※※※※※※※※※※※※※※

论述体育对自己的影响

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有句至理名言:“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而引起的。现代社会科技的发展除了要求人精神充沛奋发向上、思维敏捷、情绪良好外,还要有追求之志,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专注之境,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能力。
然而,人类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全世界有将近13亿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压抑是21世纪最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目前我国青少年收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恶性事件,如北京某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马加爵案、中学生杀母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件以及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
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作为学习领域的心理健康,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持的意志和品质。
a、改善情绪
情绪一般比较不稳定,随情境而不断地变化心理状态,情绪显现于外在。如果能够满足我们的某些需要,我们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快乐、兴奋、赞叹、敬慕或爱恋等情绪体验;如果不能满足或妨碍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恐惧、厌恶、憎恨、忧虑和悲哀的情绪体验。
然而由运动引发的情感活动,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给人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如我们在比赛场地上经常看到比赛获胜的队员们欢呼跳跃,甚至抱成一团的情境,还有的将教练员抛到空中的情绪,在这时即使有矛盾也化解了。如果是失败的结局,痛苦无声、哭泣、相互埋怨。就是观众也会随着比赛的进行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映。容易出现运动暴力,运动员闪为裁判员不公,会表现出过激的举动,如打裁判。有时候运动员相互不谦让大打出手,而这些运动暴力的发生不是运动直接导致的,而是人内在情绪借助运动的状态发泄。一个心情好的人是不可能出现运动暴力的。
这此,对于每一个来说,有一个健康的、稳定的情绪则显得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每一个都会有好心情,那么这时就要求我们能够学会自己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有一个好的情绪体育活动就可以帮助他们消除挫折、胆怯、恐惧、抑郁及烦躁的情绪。因为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加强,增加了肾上腺分泌量,调节能了由低肾上腺素分泌的抑郁症状;身体的锻炼,控制和自我控制得到发展,心理的认识和自我概念提高,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了解,使人摆脱了心理的障碍。为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得到升华或转移,可以消除情绪障碍,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疾病等。
b、培养意志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的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
(1)、果断性
意志的果断性体现在一念间,应培养他们在一念间去用功夫。当一念间意志行动能够毫不犹豫,当机立断,绝不放弃,也许事态的发展会有奇迹发生。当一念间屈服了,一切的身心防线都会崩溃,身体的运动效能、技术的表现都不会有杰出的表现。果断性来自于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多在各种情境下训练和总结。
(2)、主动自觉性
体育运动中的行为需要自觉主动的意志过程。球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没有机会让人去依赖他人,它需要靠自己作出一个又一个的抉择并实施计划。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你去实现计划,没有技术技巧可以不通过自己的体验而掌握,没有健康可以通过给予而获得。一切都有是需要经过自我的努力与实际的体验。
(3)勇敢
真正的勇者不仅能够正确地对待其他人或事物,而且能够对待自我。有时候征服自我要比征服其他外在的困难都要难。因为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所遇到的种种危险和困难,能够无所畏惧地行动,首先需要他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甚至有些人走过的千山万水,有些人击败过世界强手,发现还有自己没有征服。一个人只有正确的面对自己,才能开发最大的潜力,为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
(4)自制性
学会不放弃的意志努力,需要宵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自制性表现在第一、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并且能够战胜与执行决定有妨碍的因素。如犹豫、恐惧、懒惰等。第二、善于在实际行动时抑制消极的情绪和冲动行为。自制性所具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及情感的稳定性是可以通过各种机会去学会把握的。
(5)、顽强性
要体育比赛中,我们看到势均力敌的比赛场面,意志品质强的队常常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一种顽强的表现,另一种顽强是在平凡的生活工作不习中,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够长期向目标努力。因为人生事业的成功,不是一帆内顺的。常常是大的成功前都有大的困难,就看有没有顽强的意志去在对困难,顽强需要人充分认识自己的行动的目的、意义的价值。认识越深刻,激励性越大。这是一种坚韧性表现,需要长期艰苦的训练与磨练。
c、人际关系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过程中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的相互交往性。这种交往可以使群体中的成员,在体育运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产生情感上的相互感挚、沟通,从而增进了解。由于体育运动的集体性和公开性,在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交往能够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融洽关系、团结协作,这也有助于心理健康。
d、自我认识正确
一个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就意味着他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体育运动有助于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的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运动还可以有助于自我教育,在体育运动中暴露自己的缺点发现自己的优点,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对自己的潜能和长处发扬广大,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改正和克服,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e、行为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反应适度。行为协调是指人的行为是一贯的统一的,而不是反复无常的,也表现为在相同或类似情况下的行为一致性。体育运动大多是在规则的规范要求下进行的活动,是在“公开、公正、公平”的宗旨下进行的活动,要体育运动中,每一位成员都会受到规则的约束,个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则要求,因此,体育运动对培养人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f 、培养合作与竞争意识
合作与竞争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运动是在规则的要求下,使双方在对等的条件下进行的体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较量,同时,体育运动又包括个人和集体项目,在一个集体中,每个成员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因此,要求每位成员的一切行为都要有整体的意识,要从全局出发,要抛弃个人的和心杂念,为加强和发挥整体力量而努力。当然,这种合作不局限于同一集体内,还应包括对手、观众等方面的合作。不尊重对手、观众,不服从裁判的判罚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地培养人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总之,体育活动不仅能使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锻炼自己的意志,并且通过群体活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使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谐。并且在运动过程中,提高了对自我的认识,使得人群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更加有序。而且又能克服心理方面的障碍,形成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

2. 体育问题 简洁点

一、
基本活动能力是指维持人体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活动技能。有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支撑、负重、搬运、涉水等。由于这些技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故被视为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一般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经常潜在地表现在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劳动中,自然也表现在体育锻炼方面。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二、
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所造成的肌肉细微损伤或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称为肌肉拉伤。在体育运动中发生率较高。
(一)原因和原理
在体育运动中 , 由于准备活动不当 , 某部肌肉的生理机能尚未达到适应运动所需的状态 ; 训练水平不够 , 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差 ; 疲劳或过度负荷, 使肌肉的机能下降 , 力量减弱 , 协调性降低 ; 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时注意力不集中 , 动作过猛或粗暴 ; 气温过低 , 湿度太大 , 场地或器械的质量不良等都可以引起肌肉拉伤。
在完成各种动作时 , 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 ; 或突然被动的过度拉长 , 超过了它的伸展性时 , 都可发生拉伤。如举重运动弯腰提杠铃时 , 骶棘肌由于强烈收缩而拉伤 ; 在作 " 压腿 " 、 " 劈叉 " 等练习时 , 突然用力过猛 , 可使肌肉过度被动拉长而发生损伤。
在体育运动中 ,大腿后群肌肉的拉伤最为常见 , 此外 , 大腿内收肌、腰背肌、腹直肌、小腿三头肌、上臂肌都是肌肉拉伤的好发部位。


( 二 ) 征象
局部疼痛、压痛、肿胀、肌肉紧张、发硬痉挛、功能障碍。当肌肉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加重 , 肌肉收缩抗阻试验阳性 , 即疼痛加剧或有断裂的凹陷出现。如果肌肉完全断裂者 , 受伤当时可感到或听到撕裂声 , 且肿胀明显 , 皮下淤血严重 , 局部可触及凹陷或一端异常隆起。
( 三 ) 处理
肌纤维部分断裂者 ,早期用冷敷、加压包扎、外敷新伤药 , 把损伤肌肉置于放松位置以减轻疼痛。 24 或 48 小时后开 始在伤部作轻推摩 , 伤部周围作揉、揉捏、搓等按摩手法。开始手法宜轻 , 以后用力逐渐加重 ,并可在伤部进行按摩 , 同时点压周围的穴位。亦可局部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 以抑制结缔组织增生 , 减少疤痕形成 , 但组织断裂者禁用。
对肌肉、肌腱完全断裂者,可局部加压包扎,固定患肢后,立即送医院手术缝合。
(四)预防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在训练中应加强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使屈肌和伸肌的力量达到相对平衡。合理安排运动量,纠正和改进技术和动作的缺点。
三、
通过心率来调控运动强度
心率可以在运动帮助了解和控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运动强度,触压桡动脉和颈动脉就可以测量心率。触压脉搏时不要用力太大,以便保证血液的正常流动。为了准确的测量运动试的心率,必须在运动结束后的5秒钟内开始进行测量,测量10秒钟的心率再乘以6,做为运动时1分钟的心率。
最高心率:是指人体作极限运动时的心搏频率。无论人们的年龄大小还是性别有所差异都可以采用下列公式来估计自己的最大心率:
最大心率=220—年龄
靶心率:是指通过有氧运动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机能时有效而且安全的运动心率范围,常用它来调节运动负荷。下列公式可以帮助你计算或检测运动时自己适宜的心率范围。靶心率:最大心率*60%和最大心率*80%之间的范围。

锻炼强度公式:
220-年龄=运动中所达到的最高可能心率(以R表示)

四、身体成分指的是身体脂肪组织和非脂肪组织的含量在体重中所占的百分比。通常状况下,人的身体主要是由水、蛋白质、脂肪、无机物四种成分构成,普通成年人的正常比例是:水占55%,蛋白质占20%,体脂肪占20%,无机物占5%。也可以说,这是实现人体成分均衡和维持身体健康状况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定期监测体成分,密切观察自己身体构成的变化,明确脂肪,肌肉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可以针对薄弱部位,塑造完美身材。
五、取消过
板球、槌球、高尔夫球、网球戏、兜网球、汽艇赛、马球、罗克球、墙网球、橄榄球。 网球自从第一届奥运会列入比赛项目,1928年第九届取消,1988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又恢复为正式比赛项目。
六、
2012年伦敦奥运会设有26个大项、36个中项、302个小项。分别是:
1 游泳(包括游泳46个小项、跳水8个小项、花样游泳2个小项、水球2个小项)
2 射箭 4个小项
3 田径 47个小项
4 羽毛球 5个小项
5 篮球 2个小项
6 拳击 13个小项
7 皮划艇(包括皮划艇静水12个小项、 皮划艇激流回旋4个小项)
8 自行车(包括场地自行车10个小项、公路自行车4个小项、山地自行车2个小项、小轮车2个小项)
9 马术 6个小项
10 击剑 10个小项
11 足球 2个小项
12 体操(包括竞技体操14个小项、艺术体操2个小项、蹦床2个小项)
13 手球 2个小项
14 曲棍球 2个小项
15 柔道 14个小项
16 现代五项 2个小项
17 赛艇 14个小项
18 帆船 10个小项
19 射击 15个小项
20 乒乓球 4个小项
21 跆拳道 8个小项
22 网球 5个小项
23 三项全能(铁人三项) 2个小项
24 排球(包括排球2个小项、沙滩排球2个小项)
25 举重 15个小项
26 摔跤 18个小项

和北京奥运会相比,伦敦奥运会的大项减少了2项,即男子棒球和女子垒球,从28项减少为26项;小项数目相同,都是302项,减少了3个小项,增加了3个小项。具体是:男子棒球、女子垒球各减少1个小项、帆船项目减少了1个小项、拳击增加了2个小项、网球增加了1个小项。
中国的强项 体操 跳水 乒乓 羽毛球 游泳勉强 举重
七、

中国发展

1992年10月7日,中国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我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
1994年5月,在河北省正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和裁判员学习班。
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当时共有15个单位1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
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
1995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国跆拳道协会,魏纪中当选为第一任协会主席。
1995年11月,中国跆拳道协会被世界跆拳道联盟WTF(The World Taekwondo Federation)接纳为正式会员。
1998年5月17日,在越南举办的第13届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北京体育大学97级学生贺璐敏为中国赢得了第一枚亚洲比赛金牌,实现了我国在正式国际比赛中金牌零的突破。
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我国女运动员王朔战胜多名世界强手,获得女子55公斤级冠军,这是我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跆拳道世界冠军。
近来在中国福建南安又有以跆拳道为基础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
2005年11月5-6日在北京市“跆协杯”跆拳道比赛上巨人少儿跆拳道获得三等奖,和第五名!
2010年10-26日武汉姑娘伢勇夺跆拳道世界铜牌
我国跆拳道奥运冠军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陈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罗微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级冠军
陈中 跆拳道 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吴静钰 跆拳道 女子49公斤级冠军

3. 体育理论知识试题

大学体育理论知识试题
一、 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4分)
1、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以▁▁▁▁▁▁▁▁为基本手段,既是以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为目的的教育,又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的体育内容。
3、竞技运动是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体力、智力与运动才能,以取得▁▁▁▁▁▁▁为目标而进行的科学训练和各种竞赛活动。
4、体育的娱乐功能,主要是满足人们精神和▁▁▁▁▁▁▁▁ 生活的需要。
5、精神健康实质是指维持▁▁▁▁▁▁▁▁▁▁ 的一种能力,人们往往把精神健康视为身体的重要支柱而予以充分重视。
二、 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 6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根据我国体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育用于广义时,通常就是指
A、竞技体育
B、体育教育
C、健康教育
D、体育运动
2、学校体育在解决与之有关的各项任务中,应以下列哪项任务为中心
A、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B、提高体育意识
C、增强体质
D、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
3、教育功能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它的作用除表现在学校这个特定领域,也深刻影响着
A、政治领域
B、军事领域
C、经济领域
D、整个社会
4、体育之所以具有军事功能,主要由于下列何种需要
A、娱乐与游戏
B、战争和训练士兵
C、保健和养生
D、竞技和运动
5、体育的娱乐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下列哪方面的需要?
A、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B、提高生物潜能的需要
C、精神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D、增强体质的需要

三、 问答题:(共50分)
1、 试述运动“极点”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15分)

2、 简要说明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15分)

3、简述体质测定与评价的作用与意义?(20分)

4. 人体的各种运动都是由肌肉的什么带动什么而实现的

人体的各种动作来都是由源肌肉收缩牵动骨骼绕关节而实现的。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种器官组成。骨以不同形式连结在一起,构成骨骼。形成了人体的基本形态,并为肌肉提供附着,在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牵拉其所附着的骨,以可动的骨连结为枢纽,产生杠杆运动。
运动系统主要的功能是运动。简单的移位和高级活动如语言、书写等,都是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实现的。运动系统的第二个功能是支持。构成人体基本形态,头、颈、胸、腹、四肢,维持体姿。运动系统的第三个功能是保护。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形成了多个体腔,颅腔、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脏器。从运动角度看,骨是被动部分,骨骼肌是动力部分,关节是运动的枢纽。能在体表看到或摸到的一些骨的突起或肌的隆起,称为体表标志。它们对于定位体内的器官、结构等具有标志性意义。

5. 体育理论题(谁能帮我做啊~~万分感激!)

一、阐述健康的概念及健康的标志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作出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总称。”这是健康观发展的结果,它提示“健康”是指个体生理、心理和精神与内外环境处于良好的适应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又规定了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十大准则: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且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二、试述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体育法》规定,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社会体育活动应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锻炼要取得良好的效果,要做到主客观统一,必须遵循增强体质的生理规律和心理活动规律。其基本原则规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认识,自觉锻炼
提高认识,指锻炼者必须提高对体育锻炼重要意义的认识和体育健身的意识。自觉锻炼,指进行体育锻炼要出自锻炼者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行动,亦称自觉积极性原则。自觉来自对体育价值有正确的认识和发自内心的需要。在不断深化认识体育价值的过程中,提高直接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激发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由“要人锻炼”转化“我要锻炼”。才能克服自身的惰性,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培养对某项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只有提高体育活动的意识,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能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达到理想的锻炼效果。此外,定期检测锻炼效果,获得信息反馈,经常了解自己锻炼的结果和进步,增强自信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锻炼身体的自觉性积极性。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循序渐进的原则,是指要遵循人体发展和适应环境的生理规律。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功能,有一个逐步适应,逐步提高的过程。锻炼身体的运动量要由小到大,运动的持续时间、距离、次数、速度、频度和强度等要逐渐增加,锻炼的内容和方法也要由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提高。
每星期至少要锻炼3~4次,每次不少于一小时。

三、适量负荷、因人而异
适量负荷,指体育锻炼要承受适宜的生理负荷。因为锻炼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动刺激的强度,运动量太小,对机体的影响轻微,不足以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锻炼效果不佳。运动量过大,反而有损身体健康。引起运动性疾病。
普通健康人锻炼身体的适家具负荷量,一般采用心率百分数来确定,即有氧锻炼,以本人最高心率的70~80%的强度;无氧锻炼以本人最高心率的 90%的强度进行锻炼。最高心率的直接测量比较困难,一般用(220—年龄)来估算每分钟的最高心率。例如:20岁大学生的适家具负荷量应控制在心率为(220-20)*(70~80%)=140~160次/分的范围内。

四、全面发展,讲求实效
全面发展是要求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使身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各种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塑造健美的体形体态。
人体是由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机能的提高,必然促进机体其他机能的改善;当某一素质得到发展时,其他素质也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发展。但每一项运动项目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体育锻炼的内容和方法单一化,机体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长期只从事力量练习和健身运动,心肺功能和耐力素质就不会得到较大的提高;长期只从事长跑锻炼,虽然会获得良好的耐力素质,而速度、力量素质的发展会相对较差;长期以某一侧肢体活动,则会影响整个机体的匀称发展。
锻炼身体要讲求实效,不追求运动的外部形式,每个人从自己身体的实际或职业需要出发,选择一些锻炼效果大,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为主,辅以其他运动项目或各种辅助练习,使身体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五、因地制宜,讲究卫生
因地制宜,指体育锻炼应根据不同地区和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安排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各个地区、学校之间,甚至同一学校的各系之间,可供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等条件都会有所差异。锻炼身体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因素,靠近江河湖海的地方,应开展多式多样的水上运动。靠山的地方,可开展登山、越野等各种活动。校园环境,林荫小道,学生宿舍的楼梯、天台,亦可用于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总之,只要提高了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有自觉锻炼的愿望,“运动场就在你身边”。我国高等学校学生人数较多,供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设备普遍不足,更要利用各种可以利用的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简单易行的各种体育活动,以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增强与讲究卫生密切相关,体育锻炼要与运动卫生、环境卫生和饮食卫生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效果。讲究卫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加强医务监督,定期检测身体状况,按合理的运动处方进行锻炼。
2.遵守生活作息制度,运动与休息交替间隔必须合理安排,要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疲劳。
3.注意饮食卫生,合理补充营养,以促进运动后体力迅速恢复。
4.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新鲜的空气、温暖的阳光、清洁的水质、合理的运动场地、器材和运动服装是运动卫生的环境因素。此外,还要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养成吸烟喝酒等不良习惯,这对提高锻炼效果,预防运动性伤病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包括哪些内容?
1、身高
2、体重
3、肺活量
4、立定跳远(50m)
5、台阶实验(1000m男)(800m女)任选一项;
6、握力、座位体前屈(男)任选一项;仰卧起坐、座位体前屈、握力 (女)任选一项。

四、24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名称
第一段:
一、起势
二、左右野马分鬃
三、白鹤亮翅
四、左右搂膝拗步
五、手挥琵琶

第二段:
六、右倒卷肱
七、左揽雀尾
八、右揽雀尾
九、单鞭

第三段:
十、云手
十一、单鞭
十二、高探马
十三、右蹬脚
十四、双峰贯耳

第四段:
十五、转身左蹬脚
十六、左下势独立
十七、右下势独立
十八、左右穿梭
十九、海底针
二十、闪通臂
二十一、转身搬拦捶
二十二、如封似闭
二十三、十字手
二十四、收势

五、
1.体育锻炼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体育锻炼时,由于肌肉代谢的增强,产生的热量也随着增加。虽然神经系统的调节加强了散热过程,但仍然慢于产热过程,因此体温升高。运动时体温适度升高对机体是有利的:首先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酶的活性,促进代谢过程的进行;其次加强了呼吸、血液循环机能;另外还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从而有助于肌肉收缩的力量及密度的发挥,并可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体温升高程度同运动强度、时间和气象条件以及个体锻炼程度有关。
2.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时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骨小梁的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骨骼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更加明显,这些变化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从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面的能力。
(1)体育锻炼目的的水同,对人体各部分骨骼的影响也不同。
(2)体育锻炼既可增大关节的稳固性,对于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3)体育锻炼可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增大。正常人的肌肉约占体重的35%-4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的人肌肉约占体重的45%-55%。
3.体育锻炼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体育对心血管的形态结构和机能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良好影响。体育锻炼时,心脏的工作量增加,心肌的血液代谢过程加强。久经锻炼的运动员心肌纤维增粗,心壁增厚,心脏增大,并以左心室增大为多见,而且训练水平越高,这种变化越显著。这样不但使心脏具有更大的收缩力,而且还能增加心脏容量,从而使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增加。心容量可由一般人的765~785ml增加到1015~1027ml。每搏输出量由安静的50~70ml,增至100ml左右。到中老年时,还可延缓肌纤维退化过程。
(1)体育锻炼影响血管的结构,改变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
(2)体育锻炼能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心肌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身体大量贮备着的毛细血管开放。
(4)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含量。
(5)体育锻炼可以使脉搏徐缓和血压降低。
4.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时要消耗能量。体力活动愈剧烈,氧的消耗愈多,于是呼吸活动就会通过各种调节方式明显得到加强。运动对呼吸机能的作用是复杂的,除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人体的吸氧能力,降低呼吸中枢对乳酸和二氧化碳的兴奋性和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外,据称还能促使呼吸机能出现"节省化"。实验证明,由于运动员呼吸机能的高度发展,呼吸和动作配合的协调完善,在进行定时活动时,呼吸系统的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比一般人要小。
(1)体育锻炼能提高呼吸机能(呼吸肌发达,收缩力增强、最大通气量大、肺活量增大、呼吸差区别较大)。
(2)体育锻炼能提高缺氧耐受力、氧的吸收利用率,调节呼吸的节奏和形式的能力增强。
5.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体育锻炼对消化器官的机能有十分良好的作用,它能使胃肠的蠕动加强,消化液的分泌增多,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从而增加食欲。但是,食后立即进行比较激烈的运动,或比较激烈运动后立即进食,都对消化有不良影响。因在激烈运动时,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兴奋占优势,以致减弱和抑制了其他部位的活动,使消化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因而减弱了胃肠的蠕动,并减少了消化液的分泌。
6.体育锻炼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和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使中枢神经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使得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皮层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增强机体适应变化能力和工作能力。如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和运动员灵活性高,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短。
体育锻炼对心理(情绪)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可以调解情绪,陶冶情操,提高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体育活动作为人的生活内容,可使人生活愉快,精神饱满,心情舒畅,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谈谈自己的体会:
长期进行健美锻炼,能够发达肌肉、增长力量;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改善体形体态、矫正畸形;调节 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意志品质。
(一)发达肌肉,增长力量 健美运动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发达全身肌肉,增长力量。在人体中,由肌肉、骨骼、关节和韧 带等共同组成了运动器官,使有机体得以进行各种各样复杂精细的运动,而一切运动的原动力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肌肉。
(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经常从事健美锻炼,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各内脏器官的功能产生良好的影响。 健美锻炼可使心肌增强。心脏容量增大,血管弹性增强,从而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舒张能力,使心搏有力,心输出量增加。由于心脏的工作能力和储备能力都提高了,这就能承受更大的负担最。健美锻炼还能使血液中的红血球、白血球和血红蛋自增加,从而提高身体的营养水平、代谢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 力。 健美锻炼对呼吸系统的机能也有良好的影响。健美锻炼还能提高消化系统的机能,同时,肌肉的活动可促使胃肠的蠕动增强,消化液分泌增多,使消化和吸收能力得到提高,食欲增加。综上可见,健美运动能有效地增进人体 的健康水平,增强体质。
(三)改善体形体态。 矫正畸形体形主要是指全身各部位的比例是否匀称、协调、平衡和谐,以及主要肌肉群是否具有优 美的线条。体态主要是指整个身体及各主要部位的姿态是否端正优美。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体态,强 调一个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俗话说“站如松、生如钟”。
(四)调节心理活动,陶冶美好情操 人的心理活动,其本质乃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现代生活的紧张节奏,会使人产生紧迫感、压 抑感,而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又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健美训练所带来的形体美、姿态美的良好变化.他也使人变得活泼 开朗、朝气蓬勃。所以,健美运动是一种青春常在的运动,它可以调节人的心理活动,陶冶人的美好情操。
(五)提高神经系统机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构成,而共最高指挥机关则是大 脑皮层。 它一方面担负着管理和调节人体内部各器官系统的活动,保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另一方面则维持人 体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健美运动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下进行的。反过来,进行健美锻炼也能提 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水平。它能够提高神经过程的强度和集中能力,提高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 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 健美训练中,肌肉经常要工作到极限,运动员要经常克服由于大运动量训练所带来的肌肉酸疼等疲劳感 觉和各种困难,长期的刻苦训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可以培养顽强的毅力,培养不怕苦、不怕累 、不怕疼痛、不怕枯燥的顽强意志品质!

6. 发展最大力量和发展力量耐力有哪些区别

力量素质概述
人体的任何活动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力量,它维持着人体的基础生活能力。丧失肌肉活动力量的人,生活将无法自理。当人体从事体育运动时,则需要特殊的肌肉力量能力,这些特殊的肌肉能力是通过运动训练获得的。它是掌握运动技能、技巧,提高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力量素质呢?
力量素质是指人的机体或机体的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收缩和舒张)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外部阻力是指物体的重量、支撑反作用力、摩擦力以及空气或水的阻力等。内部阻力包括肌肉的粘滞力、关节的加固力及各肌肉间的对抗力等。外部阻力往往是发展力量素质的手段,人体在克服这些阻力中提高、发展自身的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对人体运动有极大影响,是人体运动的基本素质,也是衡量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其重要意义如下:
一、力量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础
我们所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都是由作为主动运动器官的肌肉以不同的负荷强度、收缩速度和持续时间进行工作而带动了被动运动器官骨骼的移动来完成的。如果没有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而产生的力量牵拉骨骼进行运动,则连起码的行走和直立也不可能,更不要说进行体育活动了。每个人跑、跳、投及攀登爬越等各种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均离不开力量素质。
一个人想要跑得快就需要具有较好的腿部后蹬力;想要跳得高、跳得远就要有较好的弹跳力;要想投(掷、推)得远就需要发展上肢爆发力;攀爬和提、拉重物等也离不开上肢、腰腹部及腿部力量,所以说力量素质是人体最基本的身体素质,是进行一切体育活动和体力劳动的基础。
二、力量素质影响并促进其他身体素质的发展
任何身体素质都是通过一定的肌肉工作方式来实现的,而肌肉的力量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基础。力量素质决定速度素质的提高,耐力素质的增长,柔韧素质的发挥和灵敏素质的表现。
首先,力量素质的增长有助于速度素质的提高。因为肌肉的快速收缩是以其力量为前提的。一名短跑运动员如果没有两条强有力的腿,那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我国百米曾跑过10秒2的优秀运动员余维立,深蹲达到180公斤。
其次,力量素质也有助于耐力素质的增长。从生活常识中可以得知,一个强有力的人总比体弱者能持续活动更长的时间。
此外,力量、速度的提高会增加肌肉的弹性,促进灵敏素质和柔韧素质的发展。
三、力量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运动员力量素质的增长,直接反映了运动技术掌握的快慢及运动成绩提高的程度。例如体操运动员要是没有足够的上肢和肩臂等部位的肌肉力量,就无法完成十字支撑、慢起手倒立等用力动作。球类运动中的各种急停、闪躲、变向、空中的高难动作等也都是以一定的肌肉力量为基础的。力量和爆发力是田径运动技术之外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除长距离跑的主要因素是耐力之外,其他运动项目的高水平运动成绩都与力量素质的发挥紧密相关,尤其在投掷项目中更是如此。

四、力量素质是衡量运动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各运动项目选择人材的重要依据
力量素质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往往作为判断运动训练水平、评定参加何等级比赛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判断某些专项运动潜力的一种手续,也是一些体能性运动项目选材的依据。体操运动员在完成各种动作时,虽然要借助外力的作用,但是在其动作的所有阶段,都要求运动员按照动作技术的要求,协调地运用自身的力量完成动作。
因此,对力量素质的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速度力量,往往作为选拔运动员苗子的重要指标。在篮球比赛中,突然起动、快速冲跑、连续跳跃、传球、投篮、抢篮板球以及不可避免的身体接触,都要求运动员具有爆发性的快速力量。由于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的重要身体素质,为此我国各级篮球队,都将“仰卧起坐”、“原地纵跳摸高”、“助跑摸高”、“负重半蹲”等动作作为衡量一名运动员身体素质好坏和评价运动训练水平的指标。

发展力量素质的注意事项

力量素质发展水平是影响身体训练水平的关键因素。在实施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为达到优化控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一、力量素质的发展要全面而又有重点
在发展力量素质的过程中,一方面应使四肢、腰、腹 、背、臀等部位在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锻炼、提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发展那些薄弱的小肌肉群的力量。因为体育运动中的许多动作是很复杂的,需要身体各部位许多大小不同的肌群协同工作才能完成,所以发展不同类型的力量素质也不意味着面面俱到,平均发展,应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又针对项目特点而有所侧重。
二、练习时要使肌肉充分拉长和收缩,练习后要使肌肉充分放松
每次练习时,应使肌肉先充分伸展拉长,然后再收缩,动作的幅度要大。因为肌纤维被拉长后可以增大收缩的力量,同时又可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力量练习以后,肌肉常会充血,胀得很硬,这时应作一些与力量练习动作相反的拉长动作,或者做一些按摩、抖动,肌肉充分放松。这样既可加快疲劳的消除,促进恢复,又可防止关节柔韧性因力量训练而下降,同时也有助于保持肌肉良好的弹性和收缩速度。
据肌电研究证明,肌肉越是工作到接近疲劳时其放电量越大。这说明此时肌肉受到了较深的刺激。这种刺激能促使机体发生良好的生理、生化反应,有助于超量恢复而使力量得到增长。所以在进行力量练习时越是最困难的最后一、二次动作,越地要坚持完成。
三、进行力量练习时,要全神贯注,念动一致,注意安全
肌肉活动总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进行的,练习时要全神贯注,练习哪里就想到哪里,使意念活动与练习动作紧密配合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肌肉力量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进行大负荷练习时不能说说笑笑,注意力应高度集中,否则容易受伤。因为笑的时候肌肉最容易放松,而力量练习的负荷又大,不当心就易造成损伤。此外,为了平安练习,达到期望的效果,还应注意加强自我保护和互相保护。尤其在举或肩负极限重量时,更应该注意加强相互保护。
四、紧密结合专项特点安排力量训练,注意正确的技术动作规格
不同的专项动作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结构,要求参加工作的肌肉群力量也不同。如跑要求竭尽全力连续快速蹬地向前推进的力量;投掷要求竭尽全力使运动器械获得最大加速度的爆发力量;体操项目既有慢起用力动作,又有爆发力的推手、踏跳,还有回环力、翻转力等动作。因此,力量训练时首先要根据专项技术的动作结构来选择恰当的练习,以发展有关的肌肉群力量,其次要通过肌电研究了解主要肌群用力特点、工作方式、用力方向、关节角度等,来确定力量训练的方法。只有紧密结合专项特点来安排力量训练,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每一个力量练习动作,都有各自的技术规格要求,练习者只有按照技术规格要求去操作,才能够真正发展肌肉群的力量。否则,技术动作变了样,参与活动的肌群也就有所改变,就势必影响力量训练的效果。例如,臂弯举的正确动作是身体直立,两臂贴于体侧,只依靠肘关节的充分屈伸来完成,保证屈肘肌群力量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很多练习者做弯举时,为了贪图省力举得重,往往依靠身体的前后摆动来帮助完成动作。这样表面看起来似乎举得还重一些,但实际上发展肱二头肌的效果反而要差一些,因为身体摆动时腰背肌肉、臀部和大腿后面的伸髋肌群也参与了工作。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技术动作,还可以防止伤害事故。比如做深蹲练习,正确的动作要求挺胸直腰,腰背肌收紧以固定脊柱,主要依靠膝关节的屈伸,同时也伴随着髋关节的一定屈伸来完成动作。即使站不起来,腰背肌也要一直保持收紧,等待同伴的保护帮助。这样既安全可靠,又能保证伸膝肌群力量得到很好发展。可是很多练习者往往总是弓腰练习深蹲,尤其是当站不起来时,腰弓得更加厉害,这样就比较容易造成腰部损伤。
五、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由于憋气有利于固定胸廓,提高腰背肌紧张程度,因此可提高练习时的力量,所以极限用力往往要在憋气的情况下进行。有的学者进行背力测定研究发现,如一人憋气时背力最大为133公斤;在呼气时为129公斤;而在吸气时力量最小,为127公斤。虽然憋气可提高练习时的力量,但用力憋气会引起胸廓内压力的提高,使动脉的血液循环受阻,而导致脑贫血,甚至会产生休克。
为避免产生不良后果,力量练习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当最大用力的时间很短,但有条件不憋气时就不要憋气。尤其在重复做用力不是很大的练习时,应尽量不憋气;
第二,为避免用憋气来完成练习,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所给予的极限和次极限用力的练习不要太多,并让其学会在练习过程中完成呼吸;
第三,在完成力量练习前不应做最深的吸气,因为力量练习时间短暂,吸的气并不会立即在练习中产生作用,相反,深度吸气增加了胸廓内的压力,此时如再憋气就可能产生不良变化;
第四,用狭窄的声带进行呼气,几乎也可达到与憋气类似同样大的力量指标。因此,做最大用力时可采用慢呼气来协助最大用力练习的完成。
六、训练中要采用大负荷与循序递增负荷
大负荷是指训练的负荷强度和训练总量,一般要用某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或接近最大负荷来进行训练。因为采用大负荷能迫使肌肉进行最大收缩,能刺激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适应性变化,从而导致肌肉力量的增加。为了达到大负荷,训练时无疑要保持较大的强度,或者要保持较大的数量(次数和组数)。
在力量训练过程中,当力量增长后,原来的负荷(主要指重量)就逐渐地变为小负荷了,因此为了继续保持大负荷,就必须循序渐进递增负荷。比如训练开始时,某人用20公斤做臂弯举,反复举8次出现疲劳,而他能用20公斤连续举起12次时,这时就可以增加负荷至又能举起8次的重量,从而使其上升一个新的负荷。这样,就可使有关的肌肉群始终在大负荷状态下工作。进行负重练习是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要求。
优秀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建立在“超负荷训练”的基础上。所谓“超负荷训练”就是指要求肌肉完成超出平时的负荷。“超负荷训练”通常会引起肌肉成份特别是肌蛋白的分解。“超负荷训练”会导致超量恢复的产生。在超量恢复的整个过程中,肌肉的成份会重新组合,肌蛋白含量得到提高,从而使肌肉更加粗壮有力。应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超负荷训练”以引起超量恢复,达到迅速发展力量素质之目的。
七、力量素质训练要系统科学安排,不间断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力量素质训练应全年系统安排,不能无故中断。科学研究表明,力量增长得快,停止训练后消退得也快。如果停止了力量训练,已获得的力量将会按增长速度的三分之一消退。通过训练获得的力量,停止训练后虽然会逐渐消退,但一部分力量会保持很久,甚至会永远保持下来。然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不宜在疲劳的状态下进行,这种状态下的练习不是发展力量,而是发展耐力。
力量素质练习应因人、因项、因不同训练周期和训练任务而异,负荷的安排应是周期性、波浪式的变化。力量训练课的次数取决于一系列因素:训练课的主要任务,训练课处于的阶段和周期,各力量素质的发展水平及训练特点,运动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能力及训练水平等等。其中训练水平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实验证明,对刚开始训练的人,每周3次课要比1~2次课或5次课的效果更好。而对训练有素的运动员来讲,训练课的次数则可安排得稍多一些。这是因为刚参加训练的人与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相比恢复过程不同,适应性变化也不相同。根据优秀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每周进行1~2次力量训练,可保持已获得的力量;每周进行4~6次力量训练,力量可获得显著增长。
由于大肌肉群的工作能力恢复相对较慢,通常在比赛前7~10天,训练中不宜安排用极限负荷进行较大部位肌肉群的练习。
在每个小周期中,尽量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力量训练交替进行。在一堂课中,可先安排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练习,最后安排发展力量耐力的练习。
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的训练课中应使各肌肉群交替“进行工作”。例如训练课开始时,先进行下肢肌肉群的综合练习,之后躯干肌肉群,然后进行上肢和肩带肌肉群的练习。在一堂课上安排发展某些肌肉群练习时,应先促进大量的肌肉群投入工作,然后才可以起动部分或局部肌肉群投入工作。
八、要偏重摆动的动力性练习
在进行发展力量素质练习时,应偏重于摆动的动力性练习,尤其要注意动作的振幅。这样做可使练习者获得用力感和速度感,增强技术动力力量,培养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同时也改进了关节的灵活性。为了增大动作的振幅,要注意结合肌肉的放松和伸展练习,以使肌肉保持弹性和柔韧性。

力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

各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完成的动作不同,所以表现出的力量也不同。球类运动员要有改变方向、急停急起、滞空及控制身体随意运动的力;跑的运动员要有快速向前推进力;跳跃运动员要有踏跳的腾空力;投掷运动员要有器械出手时的全身爆发力;摔跤、柔道运动员要有僵持力,能借力发力;游泳运动员要有手的快速划水和腿脚的快速打水、蹬水力;棋类运动员要有静坐力、脑的反应力;武术运动员要有快慢、动静结合的控制力;体操运动员要有翻转力、回环力、慢起用力等。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以及力量的不同表现形式,力量素质可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根据肌肉收缩的形式,可将力量划分为静力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根据力量和体重的关系,可分为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根据力量的表现,又可以分类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根据和专项的关系又可以分为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
然而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往往按体育运动不同项目对力量素质的要求,从力量的训练特征来划分。一般将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
一、最大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最大力量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最大内外阻力的能力。亦是指参与工作的肌群或一块肌肉在克服最大内外阻力时,所能动员出的全部肌纤维中最多数量的肌纤维发挥的最大能力。
(二)特点
最大力量是个变量。它取决肌肉收缩的内协调能力,骨杠杆的机械效率和关节角度的变化。
通过合理训练,一方面使参与工作的那些肌纤维内部结构、机能发生变化,一方面又可动员较多的肌纤维参与工作,从而使最大力量有所增长。但最大力量的增长,根据每个人训练水平的高低、训练方法是否合理而有所不同。每个人的最大力量由于遗传、年龄、性别、训练水平等因素具有很大个体差异,同一个人由于各部分肌肉功能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力量也不同。
最大力量的表现一般是指在各种姿势时,如站立、坐、卧、仰、蹲等身体姿势时,身体或身体某一部分所克服的最大阻力,以重量来衡量,可用测力计、杠铃、拉力器等来测定。最大力量是其他力量的基础。
二、相对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是指人体每公斤体重所表现出最大力量值的能力。它主要反映运动员的最大力量与体重之间的关系。
(二)特点
衡量一个人相对力量通常采用力量体重指数,即每公斤体重的力量来表示。(指数)
如果一个人的最大力量不变或变化较小,但体重增加,则相对力量就会减少;反之相对力量增加,而体重保持不变,则其相对力量也随之而增大。
相对力量对于竞技体操、举重、摔跤、柔道等运动项目均具有很大的意义。特别是举重比赛(110公斤以上级别除外)实质上就是比运动员的相对力量。为此对有重量级别要求和内在关系的运动项目,在发展力量素质过程中,在提高最大力量的同时还必须注意控制体重。
三、速度力量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速度力量也叫快速力量,是指人体在运动时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出肌肉力量的能力。也可指运动员在特定的负荷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动作速度。
(二)特点
速度力量取决于人体肌肉的收缩速度和最大力量水平。增长速度力量时,既有速度要求,又有最大力量的要求,需要由速度和力量两个因素相结合完全。例如,跳高运动员和跳远运动起跳时的踏跳动作。
各运动项目对速度力量的要求不同,速度力量包括起动力、爆发力、制动力。
起动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最快地发挥出的肌肉力量。
爆发力是指在最短时间内(0.15秒以内)以最大的加速度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它是速度力量性项目提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制动力是指以较高的加速度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能力。
四、力量耐力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力量耐力是指人在克服一定外部阻力时,能坚持尽可能长的时间或重复尽可能多的次数的能力。也就是无论运动员在静力或动力性工作中,能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用力而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能力。
(二)特点
力量耐力好坏取决于神经过程的强度、灵活性和延续性,以及肌肉供能过程顺畅性。
根据不同运动项目中力量耐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动力性力量耐力和静力性力量耐力。
动力性力量耐力又可分为最大力量耐力(重复发挥最大力量的能力)和快速力量耐力(重复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两种,如田径、球类、游泳、体操等项目所需要的力量耐力。
静力性力量耐力则主要表现在射击、射箭、速度滑冰、摔跤和支撑性运动项目中。

7. 运动生理答案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
17.单收缩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
18.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23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中长跑介于其中。
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力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 C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
28.血液的功能:血液的机能通过循环系统完成的。
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B运输作用。 C调节作用。 D防御和保护作用。
29.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透吸引力。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
30.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0。9%。氯化钠5%葡萄糖。
31.正常人血浆的PH 值7。35--7。45 平均7。4
32最主要的缓冲对 NaHCO3_----- H2CO3 20/1
34.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功能: A运输气体 O2、CO2 B缓冲血液酸碱度。
35.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12-15克%;女子11-14克%。
36.运动性贫血: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
原因:A红细胞破坏增多, B蛋白质补充不足 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
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
37.合胞体: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合胞体”
38.心肌的生理特性:A自动节律性。B传导性。C兴奋性。D收缩性。
39.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A对细胞外液Ca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耐性。B全或无的同步收缩C不发生强直收缩。
41.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安静时60-100次之间。
42。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R、S、T。 P波表示:左右心房除极化时所产生的电变化。P-R(R-Q)期间: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变化。S-T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变化。Q-T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的时间。
心电图仅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仅反映心肌的兴奋,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
47.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
48.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49.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
50.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脉。
5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管的弹性。E循环血量
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脏收缩。B呼吸运动。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重力和体位E静脉管壁的收缩。
53.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作用是一种快速控制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自身调节。
54.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促使人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表现以下几个方面:A窦性心率徐缓。B运动性心脏增大。C心血管机能改善。
55.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A外呼吸。(通气过程和换气过程)B气体运输。C内呼吸。
56.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呼吸形式: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式呼吸)、混合呼吸。
57. 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
63.氧离曲线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氧分压在60-100 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从98%降至96%。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
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
影响因素:CO2升高。PH值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反之氧离曲线左移。
68。血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上升、O2的下降、H的上升都促进呼吸。
70。运动后过量的氧耗:a满足因剧烈运动后体温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b满足心脏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c满足肺功能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d血液中茶酚胺仍处于较高水平, 也导致较多的氧。D最主要是消除乳酸氧债。
71。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A减少呼吸道阻力。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
75.影响糖酵解能力因素有:A人体对缓冲酸性产物能力的大小。B人体各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对酸的耐受能力大小C可能与体内糖原的含量有关。
78.散热过程:A绝大部分的热量由皮肤散发。B小部分由呼吸道蒸发散热。C少量的热量用来加温吸入的冷空气或冷饮冷食D随尿和粪排泄而散发。
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
80.应激: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
81.感受器的生理特性: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
82.视杆细胞对暗光有感受能力。视锥细胞对强光和颜色有感受能力。
83.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折光系统。
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淡紫红色的结合蛋白质称视紫红质;
86.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
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
87.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若用双眼视物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
88.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或紫。
89.正视: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
斜视: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
隐斜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
92.眼球震颤:身体绕着纵轴旋转时,就可以看到眼球有规律的运动,起先朝旋转方向相反的一面逐渐慢移动,隔一定时间就回跳一下,这个现象叫做眼球震颤。
9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由刺激前庭器官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强度叫前庭器官的稳定性。
94.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方法: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
95.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张力大小。
9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兴奋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 的通透性,产生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EPSP
9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相结合后,提高了K和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这个局部电位叫做IPSP
98.突触的传递过程: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兴奋。 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抑制。
99.反射中枢――细胞群
兴奋通过反射中枢的特征:a单向传导b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d兴奋后作用e兴奋的扩散f兴奋的节律化
100.突触后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
101.交互抑制: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叫交互抑制
10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两种类型-腱反射、肌紧张。
103.Y-环路:当肌肉收缩时,这种由于Y运动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引起支配同一肌肉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Y-环路。
104.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肌肉紧张性的收缩,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对于维持躯体的姿势非常重要。
105.姿势反射: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紧张张力的重新调整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
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
状态反射;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
状态反射的规律:A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因此四肢伸直,背部挺直。B头部前倾: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因此四肢弯曲。C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紧张性减弱。
翻正反射:当人或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翻正反射。
106: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a先天的遗传的b种族所有的c任何条件下发生的d固定的神经联系e大脑皮质下部位可实现。 条件反射: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实现。 两者a都是反射活动。B都是完整的反射弧。
107.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b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间出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C条件反射建立快慢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D建立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108.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抽象的语言信号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信号的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的意义:a极大地丰富了人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B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区分出来。C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的意义。
109.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正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
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关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要求人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在于运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了,对进一步改善运动技能又打下了基础,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111.运动动力定型,学会运动技能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 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
112.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过程。
115.身体素质:通常把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
116.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基础: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C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F年龄和性别。G体重。
117.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a动力性练习能更快地发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练习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b。能有效地发展肌肉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C动力性练习可使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静力性练习则需不断更换位置,但亦可发展某一位置时的力量d动力性联系可使神经肌肉协调加强(结合动作技能的巩固)e静力性练习省时间,能量消耗较少,间歇少,使用器械也较少。
118.等动练习: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的力量练习。
超等长练习:肌肉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如果紧接着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称超等长练习。
120.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a大负荷原则b渐增负荷原则c专门性原则d负荷顺序原则e有效运动负荷原则f合理训练间隔原则。
121.RM(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
12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
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
123. 反应速度的决定因素a感受器的敏感程度b中枢延隔c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24.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A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B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克服阻力,C肌纤维兴奋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25.跑速:步长—肌力、腿长、柔韧性。 步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快肌及面积、肌肉放松能力、运动技能巩固能力。
126.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肺呼吸b氧运输c心输出量。
127.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
128.有氧训练的方法:持续性练习、间断性练习、高原训练法。
129.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提高。B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C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 三个因素:a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b血液中缓冲能力。C脑细胞耐受“酸”的能力。
130.机能变化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
131.赛前状态: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影响因素:A兴奋性过高(过度紧张)B适宜的兴奋性C过低(情绪低落)
132.准备活动:在正式比赛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目的: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作用;a代谢水平提高,使体温上升b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机能水平c促进参与运动有关中枢的协调d可调节赛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处于适宜水平。
如何作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和强度应较正式的运动小,以避免由于运动影响运动成绩,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动开为宜。控制好间隔时间,是准备活动经休息后,身体机能水平正好处于超量恢复的上升阶段。 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134.进入工作状态:无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或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 产生进入工作的原因:人体生理的惰性。A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a时间b工作性质c个人特点
13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精神低落、简直不愿再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极点。
第二次呼吸:出现极点后,如果运动者不停止运动,而是靠意志和毅力坚持下去,同时稍放慢动作速度,有意识地呼吸,过不久就会度过一难关,难受的感觉减轻或着消失,呼吸又变得轻松自如而有节奏,运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136.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供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假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机体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供能,使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假稳定状态。
137.疲劳:机体不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
138.疲劳产生的原因:a“衰竭”学说b堵塞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保护抑制学说e突变学说。
139.判断疲劳的方法:a生理学指标(肌力、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活量、血压体位反射、皮肤空间阈、视觉闪光融合阈等测定)b运动医学检查(台阶试验、联合机能试验)c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
140.恢复过程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
141.恢复过程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当时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使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这个阶段也叫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又回到原有水平。
142.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变化及良好反应。
143.评价训练程度时应注意:a运动员的个性特点。B运动项目的特点c运动年限特点d生理指标“变异性”特点e生物节律特点。
144.安静状态时训练程度的生理指标(某一系统评价)A运动系统a骨骼与关节b肌肉B氧运输系统a血液b心脏血管c呼吸。
145.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体对定量负荷的反应。A有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快B有训练者工作时生理机能反应较低,而且是稳定状态C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a中枢神经系统b运动器官c心肺功能。
146.最大运动负荷时训练程度的标志:a最大摄氧量和氧脉搏b氧债和无氧阈c连续心音现象。
147.连续心音:运动员在进行特殊的剧烈的机能测验时,在恢复期内呈现1-3分钟的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即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
148.为什么要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如何进行运动机能评价?
A生理指标检查;晨脉、血压、体重、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定量负荷b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
15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a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b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c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D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E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发展与年龄特征。
152.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在体操练习中,有很多支撑、悬垂,折体、回环等动作,常常要求胸廓与腹壁等部位同时或交替固定,因而使呼吸肌的活动受到限制,造成运动困难,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发现,在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方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名词解释
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
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
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
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
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

8. 体育理论试题答案

  1. 高校体育的任务有哪些: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以及我国的国情,高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高等学校体育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1)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2)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和卫生知识,学会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受益奠定基础。
    (3)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
    (4)发掘大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适应国际大学生比赛和交往的需要。

  2. 体育运动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影响:体育活动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运动系统是人们工作、劳动和运动的器官,是由肌肉、骨骼和关节所组成。运动是在中枢神经控制下产生的,便运动又强化了神经系统,使神经系统的调节更为灵敏和精确。

    1)、 体育活动对骨骼结构与机能的影响

    骨骼是人体内最坚实而又具有一定弹性的部分。由于经常的体育活动,促进了血液循环,加强了新陈代谢,使骨的结构及性能发生了变化。表现在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骨小梁由于受到肌肉的牵拉和外力的作用,排列更加规则。加强了骨的坚固性。经常性的运动,韧带在骨骼上的附着部位:结节、粗隆和其他突起,变得更粗糙明显,这有利于肌肉、韧带更牢固地附着在上面。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骨骼承受更大的外力作用,也就是说提高了骨的抗弯、抗断和耐压的性能。经常参加体育锻练不仅使骨变粗,还可以骨骼增长。身材的高矮是由骨骼发育成长决定的。经常运动的青少年,比同年龄的青少年,身高平均高出4—7厘米。

2)、 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既能增强关节的牢固性,又能使关节更加灵活。这是因为体育锻炼中的许多动作都需要关节具有很大的活动幅度才能完成。体育锻炼可以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以及提高关节周围韧带、肌肉的伸展性能,从而扩大关节运动的幅度和提高关节的灵活性,也同时加强了关节的稳定性。

3)、 体育活动对肌肉结构和形态的影响

人体在安静时,肌肉每立方米毫米内,开放的毛细血管只不过有80条左右,肌肉中能源的含量也较少。当肌肉经过较大负荷的运动之后,不仅毛细血管的口径增大,而且,也大量开放“备用”的毛细血管。这时每立方毫米肌肉内开放的毛细血管可增至2000~3000条,比安静时增加30多倍。因此,血流量大增,使肌肉血液供应良好,新陈代谢旺盛。另外,在运动过程中,机体内产生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肌肉中的水分减少,蛋白质以及肌糖元等物质增多,这就使肌肉能得到更多、更充分的营养物质的供应,从而使肌纤维变粗,肌肉体积极大。这样,肌肉就发达而有力量。

3 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适当的运动是心脏健康的必由之路,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减慢静怠时和锻炼时的心率,这就大大减少了心脏的工作时间,增加了心脏功能,保持了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可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要的营养,可使心脏病的危险率减少。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使心肌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增加,心肌纤维增粗,使得心肌收缩力量增加,这样可使心脏在每次收缩时将更多的血液射入血管,导致心脏的每博输出量增加,长时间的体育锻炼可使心室容量增大。
(2)体育锻炼可以增加血管壁的弹性,这对人健康的远期效果来说是十分有益的,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逐渐下降,应而可诱发高血压等退行性疾病,通过体育锻炼,可增加血管壁的弹性,可以预防或缓解退行性高血压症状。
(3)体育锻炼可以促使大量毛细血管开放,因此加快血液与组织液的交换,加快了新陈代谢的水平,增强机体能量物质的供应,和代谢物质的排出能力。
(4)体育锻炼可以显著降低血脂含量(胆固醇、b-蛋白质、三酰甘油等)、改变血脂质量,有效地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5)体育锻炼还可以使安静时脉搏徐缓和血压降低。

4 心脏机能活动的特点和心脏锻炼的原则:

5.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和肌肉锻炼的原则:

1.肌肉体积的增大

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从外表看,明显的变化是肌肉体积增大,主要表现在各种围度的增加上,不同专项运动对不同部位肌肉体积增大的影响不同。肌肉体积的增大是由于肌纤维增粗,还是肌纤维数目增加,至今尚无足够实验证明。罗西发现,力量训练对肌原纤维绝对体积增加了10%,威廉用猫上肢负重训练34周后,发现肌纤维数量显著增加。肌纤维数量及直径增加,被认为与训练时间密切关系。不过肌纤维的增粗还应包括更多的细胞内含物的增多和增大。

2.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

线粒体是细胞的供能中心。他参与细胞内物质氧化和形成ATP。在耐力性练习如长跑,自行车运动中,快缩肌纤维和慢缩肌纤维线粒体数量都有所增加,其中以前者由为明显,线粒体的增加,为肌肉提供更多的能量,以适应耐力的需要。凯西琳曾对14名专门受过耐力训练的18~25岁男青年进行研究,在进行长跑训练前,训练第14周,第28周时,在股外侧肌三次活体取样,结果表明,随训练时间的加长,每100平方微米的线粒体个数及线粒体体积都不断在增加,第28周线粒体的数目,大小接近优秀运动员。

通过大运动量和超常运动量的急性实验,表明随运动量的加大,肌纤维内超微结构有显著变化,主要是线粒体内的变化,由浓集到膨胀,基质电子绝对数量,外膜面积,膜蛋白及膜磷脂含量显著增加,以适应训练需要。

3.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增多

运动实验证明,体力活动(动力,静力负荷)可以使骨骼肌内毛细血管不论在数量或形态上都有所改变,肌纤维间的毛细血管平均分配数量在系统训练后增多,其中静力负荷组比动力负荷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要多。静力负荷组毛细血管迂曲的行程明显,分支吻合丰富。动力负荷的跑步和游泳训练,主要促使毛细血管分支吻合,对毛细血管的形态影响不明显。运动后单位体积肌纤维毛细血管表面积增。

原则:

一、做好准备活动:在进行体育锻练前做好充分的体育活动,对于体育锻练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1、提高肌肉温度,克服肌组织的粘滞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锻炼前进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可使肌肉的代谢过程加强,肌肉温度升高,这样即可以使肌肉的粘滞性下降(不发僵),还可以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减少由于肌肉剧烈收缩造成的运动损伤。2、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适应身体运动的需要。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是生理惰性较大,适当的准备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使正式锻炼一开始时内脏器官的动能就达到较高水平,这样还可以减轻开始运动时由于内脏器官的不适应所造成的不舒服感觉。3、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体育锻炼前的准备活动可将锻炼者的心理状态调整到体育锻炼的情景中来,同时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1、体育锻炼力戒急于求成,必须根据锻炼者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运动负荷的大小,做到量力而行,尤其要注意锻炼后疲劳感的适度。2、运动负荷应由小到大,逐步提高。开始从事体育锻炼或中断体育锻炼后恢复锻炼时,强度宜小,时间宜短,密度适宜。
3、注意提高人体已经适应的运动负荷,使体能保持不断增强的趋势。一般应在逐步提高“量”的基础上,再逐渐增大运动强度,使之适应感到胜任的愉快,然后作相应地调整。随时加强自我监督,密切注意身体机能的不良反应。三、讲究运动卫生1.饭前饭后不要立即进行剧烈运动。饭前的剧烈运动,会使胃肠的蠕动减弱,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降低,从而妨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经常这样,就容易发生胃肠疾病。饭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会使血液从内脏各器官流向四肢,造成内脏器官,特别是消化器官的相对“缺血”。这样,不仅妨碍消化器官的正常工作,容易引起腹痛和消化吸收功能的抑制,而且易出现心脏血管系统的不良症状。另外临睡前做剧烈运动也是不好的,会因精神过度兴奋而引起失眠。
2.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静止休息。因为人在进行剧烈运动的时候,心脏跳动较快,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而肌肉节律性地收缩,挤压小静脉血管,促使血液又很快地回流心脏。如果在剧烈运动后忽然停下来休息,肌肉的节律性收缩就减弱或停止,原来流进肌肉的大量血液就不能通过肌肉的节律收缩流回心脏,致使大部分血液在肌肉中积存。这时,心脏里的血液就会出现暂时性减少,造成血压降低。同时,供给脑部的血液也相应减少,出现暂时性脑贫血。这样人就会感到心慌气短、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甚至发生晕倒的现象。所以,剧烈运动后,应该继续做一些慢跑、轻跳或边走边做些帮助呼吸的肢体动作,使运动量逐渐由大到小,内脏器官的活动由快到慢,待身体的神经、血管、肌肉等都恢复到了正常状态之后,再停下来休息。

9. 你认为体育运动会对人体运动器官产生哪些良好影响

运动对全身肌肉有很大好处。人体大约有60亿条肌肉纤维,共有肌肉639块,分为随意肌和不随意肌两大类。体内一切运动都是由于肌肉的收缩而进行的。人的体力亦是由肌肉收缩而产生的。若坚持运动可使肌肉纤维逐步变粗且坚韧有力,其中所含蛋白质及糖元等储量增加,血管变丰富,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得到改善,又可使肌肉的动作耐力、速度、灵活性和准确性均提高,从而防止肌肉的老化。
运动不仅能达到健美的目的,而且可以不断美化身体外貌。这是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身体需要充足的热量来维持消耗所需,这样身体多余的脂肪能够不断消耗掉。还有一方面是运动能够不断紧实身体肌肉,美化身体线条。经常参加运动锻炼的人,身体新陈代谢旺盛,体内毒素能够有效排出体外,自然是精力充肺,面色红润有光泽。

阅读全文

与各种体育活动都是作为主运动器官的肌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