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濂善谏文言文翻译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版有?座中的权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② 清乾隆皇帝时期,哪一位大臣最善对,被称为"风流才子
纪晓岚
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专县(今河北沧州属市)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③ 春季饮食如何养“生”
大家都知道一年有24节气,那什么是节气,节气的“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黄帝内经》的第二篇文章叫做《四气调神大论》,文章也是着重讲“气”。在《黄帝内经》里,黄帝曾经问过岐伯,什么是“气”。岐伯告诉黄帝“此先帝秘之”,意思是说,这是不让外传的东西。在让黄帝斋戒几日后,岐伯告诉黄帝说:气是“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候就是物候的一个表现,“五日谓之候”,意思是食物一般五天会出现一个变化,那么到了十五天的时候,天地之气就会出现一次转换。“节”还是和节气有关。膝关节就是人体最大的一个节,膝盖是胃经所过,膝盖的病与胃经有关。膝盖由24块骨头组成,24块骨头跟24节气有关。古人认为小孩子一定要到一年以后才能走路,早走就会伤肺气,因为正常节气的转化与肺气相关。在饮食方面也是一样,要按照24节气来,这才叫“饮食有节”。
一、春季六节气饮食养生
春三月,也就是农历一月份、二月份、三月份,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是阳气一步步生长、壮大的阶段。《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之一就是顺时养生,春季饮食养生也应该按照节气来做。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季的开始。此时气候转暖,气温渐渐上升,阳气始发,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随之上升。《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肝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酸味入肝,具有收敛的特性,不利于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应该投其所好。因此,立春饮食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的特点,应该吃一些发散的食物,像辣味的、甜味的,而不要去吃酸味的,因为酸味的主收敛。民间一直有着咬春的习俗:比如吃春卷、吃春饼甚至吃萝卜等等,春卷、春饼、萝卜,这些都是发散的,比如春卷,春卷是什么做的?是鸡蛋、韭菜,当然还有面粉。韭菜、鸡蛋都是生发的,人在生发的春季吃,就符合了养生的原则——吃当令的蔬菜,也应了春天的生发之气。
雨水时节气候转暖,这个时候多风,气候干燥,人们经常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皮肤及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但是,在雨水节气中,我国北方虽然雨水仍然较少,但是地湿之气渐渐上升,并且早上会有浮霜、飘露出现。针对这一节气特点,饮食调养应该侧重于调养脾胃和去除风湿。由于此时天气依然比较寒冷,按照阴阳八卦理论,此节气属阴,阴具有收敛的性质,所以在这个特定的季节里,是可是适当进补的,但是要轻补。如蜂蜜、打造就是很适合这一节气的补品。
《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就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容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十分重要。由于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不但各种动物开始活动,各种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所以这个时候人们需要进行饮食调养,增强体质以抵御细菌的侵袭。惊蛰的饮食原则是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也可以适当选用补品,提高免疫力。
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因此人们保健养生也应该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
清明节气中,不宜使用“发”的食物,如笋、鸡等。《本草从新》说:“虚人食笋,多致疾也。”鸡能动风助肝火,春季正值肝阳上升世界,吃鸡就容易阴气肝木偏克。
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块过去了,按照中医“春季养肝”的观点,要抓紧时机耀肝血。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就不能上注于目,就看不清楚东西。此时的饮食要点重在养肝明目。
二、春季食用野菜注意事项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饮食观念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在日常餐桌上,吃野、吃素、吃粗、吃杂已成为时尚。但是,大家一定要明白什么是“野”,野主要指新鲜、无污染、无毒的。《黄帝内经》中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野菜比栽培蔬菜好的原因就是,野菜吸收大自然之气,没有化学肥料的污染。
去年春天,王大妈见公园里的各种野菜长势喜人,就采摘了一些回家食用。晚餐过后,王大妈开始腹泻,最后经医生确诊是食物中毒。其实王大妈就没有弄明白,长在公园里的野菜虽然看上去很鲜嫩,实际上已经受到了污染,已经不是几十年前的那种长在田间地头上的野菜了。
苦苦菜、荠菜、马齿苋等野菜都被称为“天然之珍”,春天是吃野菜的时令季节。但在工业废水流经的草地、公路两边生长的野菜,因遭受废水、汽车尾气等污染,导致其中汞、铅等重金属含量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高,服食不慎或服食过多,很容易造成食物中毒。公园里的野菜虽然看上去绿油油的,但实际上,每到春天,公园会喷洒药物预防病虫害,使生长在其中的野菜受到污染。因此,采摘野菜最好到开阔的郊外,远离垃圾场和废弃的建筑工地。不认识的野菜不要吃。有些野菜含有剧毒,错食后,会感到胸闷、腹胀、呕吐,甚至危及生命。
另外,多数野菜性寒,多吃会损伤脾胃,出现胃痛、恶心等症状。如蒲公英、苜蓿等野菜含有可导致过敏的物质,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可能出现全身发痒、皮疹等症状。
④ 体质阳虚最容易得什么病
阴虚和阳虚也分很多种的,首先,我们来说说阳虚吧! 某些阳虚质的人,明明阳虚,偏偏要装“热”,出现长痘、口臭,甚至心烦失眠一类的“热火朝天”的症状。其实这是假象,是由于下焦阳虚,导致根基不牢,出现阳气虚浮的现象,虚浮的阳气飘到人体的上部,于是出现牙痛、口臭、心烦失眠、面部发红、皮肤油腻甚至冒痘等诸多貌似上火的症状。这种特殊的阳虚类型中医称之为“上盛下虚”或者“上寒下热”。同时,身体下半部分则表现出中医所谓的“寒像”:夜尿多、大便不成形、白带清稀、腰膝酸软等。这类人千万不可盲目败火,动不动就吃清热解毒药,一定要致力于解决阳虚这个根本,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阳虚分为脾阳虚、胃阳虚、心阳虚、肝阳虚、肺阳虚、肾阳虚、胞宫虚等等。 所谓阳虚,就是阳的缺乏,所以阳虚质的人需要补充体内阳的元素。另外,由于身体长期缺乏“阳光”的温暖,这类人的身体往往处于一种寒冷的状态。温阳散寒是这类人保健养生的关键所在。《黄帝内经》将人体看做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而在五脏之中,肾和脾分别被称为“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补益从它俩下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认为,肾乃一身阳气之根,脾为阳气生化这源,脾肾阳气足,身体自然就安泰了。因些,治“冷”要治本,脾肾施补是重点,还要提醒的是,补讲究的是温补,不能急于求成,动不动就上大热的补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这类人不仅要顺应时节,在春夏季节重点养阳,平日的调理也重要。一日三餐要合理安排养阳的食物、药膳,尤其是早餐,与一天阳气的生发紧密相对,更要多多安排养阳的食物。 在进食温热性食物的时候,这类人要少吃甚至不吃生冷、性寒的食物和油腻难以消化的东西,不然你的温补工作就泡汤了。像兔肉、鸭肉、鸭血、柿子、苦瓜、香蕉、西瓜之类的食物,在中医看来都是性寒凉的,要少吃,甚至不吃,罗汉果、金银花、野菊花、薄荷等,虽说是夏季清凉败火、解暑消渴的好东西,却不适合这类人服用。沙冰、刨冰、冰淇淋、冰镇啤酒等也是他们无福享用的。 特别注意用药,抗生素、清热解毒的药物应尽量避免使用,以免使体内本就不足的阳气遭受打击。 除了通过进食来补充阳气,运动、良好的情绪、保暖都能帮助你累积和节约身体的阳气,如此日积月累,增强体内阳性能量,就能达到积少成多、量变到质变的效果,脱离阳虚质的行列。 阳是向上的元素,而阴是一种趋于沉降的元素。如果说阳相当于自然界的太阳的话,阴就相当于自然界的月亮;如果说火代表阳的话,那么水就代表着阴。阴给人的感觉就像月亮那样安静,就像水那样清凉;如果说阳性热,可以蒸腾化生为气。那么阴就是性寒,可以凝聚成形。也就是说,阴具有凉润、安静、内守、向下的趋势。在中医学中,阴被看做人体内一种具有滋润、濡养作用的物质,津液、血液等这类有形物质都被划分为阴。 阴虚就是人体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阴液少了,机体缺乏滋润和濡养,阳也就无法被正常地克制了,阴阳一失衡,身体就会产生一系列不健康的变化。最显著的就是干燥和虚热。 这种干燥的感觉就像缺了水的大地,干涸,热气蒸腾。外显在身体上,则表现为皮肤容易出现细纹,鼻子老觉得干燥,它们都是身体缺乏滋润而发出的求救信号。 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的,阴如果不足虚弱了,就不能制约阳气,于是阳就会相对的偏多,偏亢,阳盛则热,出现热的表现:嘴巴干干的,老想喝水,大便干干的,不好解。这种热尽管是一种虚热,却炙烤着人体,它不仅扰乱了人的心神,也致使体内缺乏阴这种让人静下来的元素,合得阴虚质的人老是睡不好,睡不安稳。身体缺乏滋养,同时又被虚火消耗,晚上又得不到充分的休整,这类女性自然想胖也胖不起来了。阴虚质的女性如果不善于调理,任其发展的话,就很容易向病理转化,患上失眠、虚劳、高血压、性冷淡一类的疾病,感受外邪生病也容易“从热化”,也就是说,生病后容易表现出舌苔黄,发热,甚至生疮等以热为特点的症状。 阴虚可分为,肺阴虚、心阴虚、胃阴虚、脾阴虚、肝阴虚、肾阴虚,导致阴虚的因素有很多:热性的冷热病、太过的情绪、过度的房事、吃太多的辛辣食物、滥用温燥的药物。这些都会损耗人体宝贵的阴液,致使体质向阴虚型发展。 阴虚质是阴虚火旺造成的,自然要滋阴清热。其中,又以滋养肝肾两脏的阴为重。《黄帝内经》说“肝藏血”,“肾藏精”。血和精都是人体内重要的阴液组成,体内阴液足了,五脏六腑和各个官窍能够得到足够的凉润和滋养就不会干渴,虚热和干燥的症状自然迎刃而解。 阳虚应吃:狗肉、鸡肉、韭菜、核桃、荔枝、桂圆、肉桂、花椒、姜、蛤蚧、仙灵脾、鹿茸、鹿角、冬虫夏草、人生等 阴虚应吃:银耳、木耳、百合、甲鱼、鸡蛋、沙参、天冬、生梨等 阳虚症状:面色白、口淡不渴、自汗、小便多、大便稀、精神不振、耐冬不耐夏、性情静、舌淡苔白滑等 阴虚症状:怕热、干吃不长肉、舌头瘦瘦的、皮肤容易缺水、经常觉得烦燥、经常便秘、盗汗、脾气暴燥等
⑤ 古代言情,,男主体质特殊不能吃常人吃的东西,需要泡一个特殊的药池,是什么小说
在美食这一点上,皇上吃的并没有人们想象中辣么好,或许还不如平常百姓人家。为啥?
首先,“不可持续发展”的美食吃不到
古代科学技术还不发达,那时还没有温室大棚栽培技术,如果皇帝夏天要吃冬笋,冬天要吃新鲜蚕豆,供膳太监弄不到就可能掉脑袋了。所以,那些一年只有一两个月才有的果菜,皇帝一般是吃不到的。
再者,民间美食皇帝也难吃到。众所周知,美食常藏匿于民间的各种犄角旮旯里,皇帝想吃,难道还能找不到?关键是太监们就已经把那些个民间美食屏蔽掉了,他根本看不到。
好不容易乾隆年间,扬州盐商美食名满天下,也传到乾隆帝耳边了,他下江南时还真就专门要尝尝盐商们的手艺。可这吃了半天也没尝出什么不一样来,原来还是太监 们搞的鬼——所有的菜统统都被多加了一大勺糖,那味道可就变奇怪了,如何还能称得上美味?太监们只怕万岁爷回宫后还想吃,做不出来,小命又是不保。
其次,“面子工程”太误事
溥 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 “传膳”。到了吃饭的时间,皇帝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一 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整齐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 来。进入明殿里,由套上白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不过,御膳房做的菜只是摆着看的,因为皇帝一叫传膳,就马上得上那些个菜,来不及做,那些菜都是事先做好,然后一直放在灶上热的,这就是为了排场。这种菜基本很难吃,皇帝也不爱吃。
所以,溥仪自己吃的基本都是太后和太妃们送的食物。(Ps:就算是现做的,大家也知道,就古代房屋那建筑面积和布局,等饭菜从御膳房到皇帝跟前的功夫,现炸的春卷,刚出锅的包子,才烤好的肉串……都早凉了!)
再次,自己一个人吃饭,好吃还不能多吃
身为一个吃货,多吃美食的欲望,也绝对是“美食”的一部分。但 皇帝喜欢的菜品可不是想吃就能多吃的,清廷就有“吃菜不过三匙”的家法。还有一说,皇帝吃过的两口的菜,几个月内不能上桌;皇帝吃过三口的菜,这辈子都不 可能上桌,就怕被人知道了万岁爷喜欢吃什么,往里面下毒!(不怕一万,就怕万一,银制品测试、太监试吃啥的,还是不能百分百确保食品安全。诶,其实皇帝吃 的每一口,也都是小太监吃过的剩菜了……)
另外,皇帝一般都是一个人吃饭,除非设宴请客,要么就是叫来后妃一起吃。可妃子们来陪膳时,也必须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很没意思。
⑥ 既登帝,连称善.的翻译
原文有误,应为:“既登陛,连称善。”
意思是:“(岳正)登上大殿台阶以后,(皇帝)连连称赞说好。”
⑦ 说皇帝应该做到寓至善于无形,“寓至善于无形”什么意思,求教
善不是说出来的,说出来的善叫伪善,因此无形的善才是真正的善。
⑧ 皇帝用膳后,剩下来的饭菜可以给谁吃
皇帝吃剩下的东西,有可能会被太监吃也可能会被赏赐给大臣,或者卖到宫外,毕竟这个东西是皇帝吃过的,就算是吃剩下的,希望能吃上一口的人也是络绎不绝,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一种对皇帝的一种崇拜,有的时候就像我们对自己的偶像一样崇拜,喜欢吃偶像吃的东西,用偶像用的东西穿偶像穿的衣服看偶像看的电影,就是希望自己能够沾点偶像的福气。
很多人都想吃皇帝吃过的菜,包括皇帝身边的小太监,我才想在皇帝吃完之后小太监们肯定会偷偷的尝一点,如果宫外的大臣正好在皇帝吃饭的时候,前来觐见皇帝,皇帝还可能会把菜赏赐给大臣,但是更多时候是卖到宫外去。
⑨ 体质虚弱怎么办
体虚的食补和药膳食疗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
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
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谨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下面简要介绍一些体虚的食补食品和药膳食疗方:
1 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低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1.1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1.2补气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玉珍鸡:母鸡一只洗净,鸡肚内放人桂圆、荔枝干、黑枣、莲子、枸杞各30g,加调味蒸食,可补气养精。
黄芪蒸鹌鹑:黄芪6~9g,鹌鹑2只共蒸食,可补气虚。
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2.1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
2.2补血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当归乌骨鸡:当归、黄芪各15g放入纱布袋中与乌骨鸡一只共蒸煮,吃鸡肉喝汤,可补血虚。
阿胶糯米粥:阿胶9g(打碎)与黑糯米 60g共煮粥服食,可补血虚。
3 阴虚:又称阴虚火旺,俗称虚火,阴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怕热,易怒,面颊升火,口干咽痛,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或黄,舌少津液,五心(二只手心、二只脚心与头顶心)烦热,盗汗,腰酸背痛,梦遗滑精,舌质红,苔薄或光剥,脉细数等。进补宜采用补阴、滋阴、养阴等法,补阴虚的药物可选用生地、麦冬、玉竹、珍珠粉、银耳、冬虫夏草、石斛,龟板等。
3.1 补阴虚食品:甲鱼、燕窝、百合、鸭肉、黑鱼、海蜇、藕、金针菇、枸杞头、荸荠、生梨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3.2补阴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银耳红枣羹(或百合莲子羹):银耳、红枣(或百合、莲子)适量共煮羹当点心服食,可补阴虚。
甲鱼二子汤:甲鱼1只与女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汤,加调味,食甲鱼饮汤,连食数剂,可补阴虚和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痛,遗精、头晕、目花等症。
石斛河鱼;石斛6g,河鱼1条共蒸食,可滋阴。
虫草老雄鸭:虫草9g与三年老雄鸭1只共煮,吃鸭肉喝汤,可补阴虚。
4 阳虚:又称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阳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除有气虚的表现外,平时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体温常偏低,腰酸腿软,阳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进补宜补阳、益阳、温阳:补阳虚的药物可选用红参、鹿茸、杜仲、虫草、肉桂、海马等。
4.1 补阳虚食品:黄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参、淡菜、胡桃肉、桂圆、鹌鹑、鳗鱼、虾、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经常交替选服。
4.2补阳虚药膳食疗方举例:
海马童子鸡:海马9g,童子鸡1只,共蒸食,可补阳虚。
韭菜白米虾:韭菜200g,白米虾(或虾仁)100g,共炒,加调味,常服食,可补阳虚。
5 两虚:体虚者亦常出现两虚之体,两虚之体有以下几种:
5.1气阴两虚:既有气虚又有阴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这种体质称气阴两虚体质,进补宜采用益气养阴之补法,即在进补时应同时考虑补气和补阴。
5.2 阴阳两虚:既有阴虚又有阳虚,称阴阳两虚,其主要表现为;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这是阴阳失调或阴阳两虚之体质,进补宜采用阴阳并补,养阴温阳和滋阴壮阳等补法。
5.3气血两虚:气血两虚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其主要表现为;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进补宜采用益气生血、培补气血、气血并补。
对两虚之体的食补可分别选用上述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食品及药膳进行辨证辨体施补,更应根据虚弱的轻重交替选服,通过进补待虚弱的表现消失,恢复健康后应停服进补食品及进补药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无虚不须补,避免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进补不当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反而对健康不利。
摘自:《药膳食疗》文/鼎坤
用福龙口服液效果更好!
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58/317220.html
福龙口服液以灵芝和蛇和其他几味上品中药为主要原料,经科学加工提炼精制而成,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灵芝所含成分的种类和相互配合的比率几乎天衣无缝,可以从整体上调整人体的生理机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蛇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两者结合经科学加工,使福龙口服液对记忆障碍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中老年人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本产品还具有预防白细胞降低的保健作用。福龙口服液中含有丰富的功效因子——腺苷。而腺苷是人体免疫调节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具有扩张冠状动脉,镇静中枢神经的作用。经国家体委兴奋剂检测中心及国家
教委体卫中心检测:福龙口服液无毒、无害、无副作用,不含激素类物质和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其它违禁药物。
《神农本草经》云: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从上面的分类和使用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上品中药才是对人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可以放心大胆不限量食用的产品。而对于传统的中药药方,由于遵循了“宜用一君二臣五佐,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的配伍方法,所以如果是按照这个方法配制生产的药品和“保健品”,对人体也不是绝对的安全,因为里面肯定有中、下品中药,吃的时候必须注意量的限制。是药三分毒也正是由此而得。而只有跳出中药配伍原则,源于中医中药理论而又不囿于理论限制的,全部用上品中药生产的保健品,才是最安全的。而福龙口服液就是这样的一款中医中药文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极致产品。
在中药的四气归经中,蛇归脾经,益脾气,就是可以使脾胃从里向外恢复功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是治本。《本草纲目》中早就记载了“蛇肉甘、平、无毒”。主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瘘瘾疹、疥癣、热毒风、皮肤生癞,眉毛脱落等疮。而且蛇表皮内含有一种透明脂酶,有生长因子,对伤口愈合有奇效,若经高温蒸煮就可能被破坏。”
中医中脾的功能是消化水谷,脾和胃相表里,二者的功能是吸收和输送营养精微,为营血生化之源,脏腑肢体各部的营养物质皆来源于脾的运化,所以为“后天之本”。“一日不食气虚,三日不食气衰、七日不食气绝”,可见脾的强身健体功能至关重要。而福龙口服液的健脾功效可看下面药理实验报告。
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510/365937.html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灵芝:味苦、性平、无毒。益心气,增智慧,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等。而灵芝最有营养时应在菌丝体阶段,因为孢芽阶段的灵芝还未将营养成份转化,此时,我们就在低温下将它水解,99%地保留了它的活性成份,这也与传统的蒸煮有很大区别,因此吃蛇芝液比自己买灵芝去煮、泡酒更补。
灵芝归心经,益心气,使你心血充盈,又可直入五经,调理五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为神之主,脉之宗,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心气旺盛,才能维持血液在脉内正常地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心气不足,可引起心血管系统的诸多病变。心是人体这部机器的发动机,决定着生命的存在,心停止了活动,人的生命也就终结了。而福龙口服液的补血效果功效又是很神奇的,可与补血精品——阿胶相媲美。可看下面的药理实验报告。
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510/365837.html
另外,福龙口服液中的其他几味中药都是调理肾经的上药。而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为“先天之本”。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有赖于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实壮大,“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由脾胃化生,转输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精。
蛇为动物的四灵之一(四灵为龙、蛇、麒麟、龟),而灵芝俗称“仙草”,为植物之灵,福龙口服液是将动植物之灵合二为一,取天地之精华而成。而且,口服液不是蛇与灵芝简单的相加,而是经过了三年时间耗资200多万研制成的,如今的效果不是蛇或灵芝单方面产生的,而是“复合作用”,“复合作用”的比例不是可以随意更改的,但效果却远离于单方面的作用,此外还产生了许多单方面所没有的功效,因此不能单独分离蛇或灵芝来评判它的效果。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们中医中药中用相同的药材可以配伍好多不同效果的方剂,甚至用相同的药材、相同的剂量,其炮制过程和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差距甚远的,这就是专有技术。
福龙口服液中蛇、灵芝和其他几味健肾上药的完美结合,食用后可以使人气血得充足,肾精之充盈,五脏有所养。气通血足,先天之本得以滋养,则人体经络必将得以贯通。精足气血旺而使各脏腑的功能正常发挥、协调共济。正如《黄帝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可见,精足则正气旺,抗病能力强,不易受任何病邪的侵袭,是从根本上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让生命得到健康活力。
福龙口服液详细介绍
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510/359581.html
参考资料:http://fulong.yourblog.org/
⑩ 在黄帝内经中关于八正神明论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一、阐明四时八正对人体气血盛衰、针刺补泻的关系。
二、“上工救其萌牙”,“下工救其已成”,说明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三部九候的诊断价值,不但要注意外在的形征,更重要的要分析它的本质。
三、阐明针刺补泻,必须掌握“方”,“圆”的关键;并指出更要注意病人形体的肥瘦和营卫气血的盛衰,给以适当的治疗。
四、指出诊断疾病,要把望、闻、问、切四诊结合阴阳四时虚实来加以分析,并要掌握到“形”和“神”的病变及其症状。
【原文】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日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日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人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日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日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日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歧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日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日形。
帝日;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译文】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它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么方法,什么准则呢?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黄帝道:愿详尽的了解一下。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观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月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因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疑;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针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所以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么?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异常八方之风,是什么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不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五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致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黄帝道:讲得好!
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岐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验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理,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的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候之脉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候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候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候,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而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补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的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泄去而正气运行。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行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荥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一个技术高超有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黄帝道:多么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到形和神,究竟什么叫形?什么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因,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么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做形。黄帝道:什么叫神?岐伯说: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的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迅速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病时,若以三部九候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