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元杂剧的六大体质特点
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质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而且一韵到底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4、宾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
5、科范,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⑵ 元杂剧的舞台体制是什么
元杂剧的舞台体制基本分为五点:
一: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
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幕,场",一折即一个剧情段落,暗含了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段落。
二:以唱为主,说白只起到次要作用,一角主唱的演唱形式。
一角主唱即一个剧本由一个主要角色从头唱到尾。
三:曲、白、科和题目正名组成的剧本形式。
元杂剧以"曲"为主,主要用于抒情、叙述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也起渲染气氛、描写景物的作用。固元杂剧有"元曲"之称。"白"是说,有"宾白、韵白、散白"之称。"科",主要是演员的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
四:元杂剧的角色分为末、旦、净、外、杂五个大类。
五:从音乐角度,元杂剧的曲调与词及诸宫调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曲的最基本单位为单支曲,这些单支曲的曲调又按照各自的音乐特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宫调。
⑶ 关于元杂剧的体制问题
【】、〖〗标示均为曲牌;【】前标有『』为宫商角徵羽曲调。一个曲牌有其曲式、调式和调性,以及本曲的情趣。写剧本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曲牌有几句、每句几个字,字的平仄……还有这曲子的基调。
一折戏中不同的曲牌组成一套,即所谓“套曲”,这些“套曲”有其一定的组合传统和规律。
比如【端正好】一套分别由【端正好】、【滚绣球】、【脱布衫】、【叨叨令】、【小梁州】、【倘秀才】、【白鹤子】、【灵寿仗】、【煞尾】等曲牌联套组成,主要曲牌为“滚绣球”。
当然也不是绝对的固定,中间会有一定变化。
曲牌后的唱词就是曲词,其中包含一些衬字。(具体可在网络里查阅“衬字”条目)
要说宾白,其实南曲里用“白”比较多,杂剧一般用“云”。“某人云”之后就是他的念白。
科泛一般就是“某人啥啥科”,就是这个人作了什么样的动作。
节选王实甫《西厢记》里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的第三折(即大家熟悉的《长亭送别》)为例。
————————————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中间略)。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略)。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略)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略)
(下略)
————————————————————
前面“夫人、长老上云”就表示夫人、长老上场说:“今日送张生赴京blablabla”
“旦、末、红同上。旦云”就表示旦(莺莺)、末(张生)、红(红娘)一起上场。旦说:“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南北东西万里程。”然后开唱。
唱的套曲就是前面说的“【端正好】一套”,宫调是“正宫”。
【滚绣球】中,我打[ ]里的字就是衬字:“[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略)。[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顺,【滚绣球】是这一套的主要曲牌。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即:红娘说:“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说:你那知我的心里呵?”下面接着唱。
唱完【叨叨令】,“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表示几个人走到了(走到夫人安排的筵席处),做了见夫人的动作,夫人说:……
⑷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是由什么组成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一般是由四折组成。如四折对剧情的表现还不够充分,必要时再加一个楔子(即一个较短的独立段落,有如木匠做活在夹缝间楔人一个楔子),放在剧本前面,也有的放在中间以衔接剧情,类似一种过场。一剧基本由正旦或正末一种脚色演唱到底,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四折一楔子体制在音乐上则是每折为一个宫调的若干曲牌所组成的套曲,四折共用四个宫调的套曲,称四大套。第一折多用仙吕,第二折多用南吕或正宫,第三折多用中吕或越调,第四折多用双调。这样四折一楔子的体制既符合事物从发生发展到转变、结束的四个阶段的顺序,同时也体现剧中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的起、承、转、合四个部分,用来安排情节和场面。四大套曲子的安排,对于戏剧情节需要更好的熔炼和剪裁,故而元杂剧剧本的结构,一般都比较严谨和完整。个别的剧本则以多本多折安排情节、结构故事,如《西厢记》就是5本21折。元杂剧的曲辞按音乐体制采取曲牌联套体的形式,即在同一宫调的范围之内,按歌唱的惯例,联结不同的曲牌为一套,每套曲辞要一韵到底。曲辞主要是用以描摹场景、抒发剧中人物情感,间或用以交代事件,对答发问。曲辞多用白话口语,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富有文采,将抒情和叙事相结合。宾白(即人物的话白)包括人物的定场白、对白、唱词中的带白以及背向别人面向观众的背白,具有浅显流畅的特点。有时,为了配合剧中人物的身段和适应音乐的节奏,还使话白具有节奏和韵律。科范也叫科泛,是剧本中用以指示剧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如“做笑科”、“做调阵子科”和舞台效果(如内做风起科)的内容。
⑸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是什么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一般是由四折组成。如四折对剧情的表现还不够充分,必要时再加一个楔子(即一个较短的独立段落,有如木匠做活在夹缝间楔人一个楔子),放在剧本前面,也有的放在中间以衔接剧情,类似一种过场。一剧基本由正旦或正末一种角色演唱到底,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⑹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版展而权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⑺ 简述元杂剧在体制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元曲:元杂剧和元代散曲的合称。均以当时的北曲配乐,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专为“四大元曲作家属”,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尤为突出。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先祖《傅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⑻ 元杂剧的体制有什么特点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专本的基础上孕属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⑼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是什么古代文学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专它在金院本属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