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医怎么辨别一个人属于何种体质
中医说人的体质通常分为三种:平性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大多数人都是平性体质。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盛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希腊西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体质学说,其气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
中医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渊薮。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盛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 这都是后来体质分类的依据。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3.性别因素
《灵枢·五音五味篇》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论点,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中医认为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4.年龄因素
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
5.精神因素
强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损伤人的机体结构,使健康体质的基础发生动摇。
6.饮食营养因素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这说明体质不仅与先天禀赋有关,而且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水谷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不当,也会引起人体发病。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由于先天禀赋有强弱,饮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势有差异,贫富贵贱苦乐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个体差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对不同人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
古代的分类有:阴阳五行分类,阴阳太少分类,体型肥瘦分类,形志苦乐分类,禀性勇怯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这种分型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⑵ 中医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中医对致病因素(病因)的认识,常常分为外因、内因。 外因有“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四季的主气,在正常规律时,没能影响到人体脏腑发病,这时称为“六气”。一旦六气“太过”或“不及”,打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发病,才称为六淫。六淫的发病,多具有季节性。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段里,有时六淫太过或不及,为何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其原因很简单:有的人抵抗力强,有的人抵抗力弱。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顾护“正气”的重要性。 内因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咋成了病因?这不奇怪,关键在于“适度”。七情过度,会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失调而为病。君不见:“林黛玉”长期忧愁过度,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咳血等症。其原因何在?中医七情理论认为,“忧思伤脾”之故;“范进”中举后欣喜若狂,出现神志错乱,这是因为“过喜伤心”。中医“心”的功能,是与神志有关的。成语不是有“心神不定”、“心神恍惚”么? 七情致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长期患病的人,如遇上不顺心的事,情绪不畅,病情就可能加重;素有高血压病史者,一旦恼怒,可能出现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喎邪(中风);而一个老病号某天遇上高兴的事,心情舒畅,病也减轻了几分!妇科病的月经不调,多数是由肝气不疏、气血不和引起,中医常用疏肝理气的“消遥散”治疗而奏效。心态平和是健康的保证,一个患者犹应明白此理。 中医的病因学说,除外因、内因以外,还有“不内不外因”,如饮食、劳倦、烧伤、烫伤、虫蛇伤等。(重楼)
⑶ 国家新出《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具体文件内容是
2009年4月9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正式发布,该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
《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制订工作2006年6月正式启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编制完成。标准共分为范围、术语和定义、中医体质9种基本分类和特征、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附录(中医体质分类和判定表)5个部分。中医体质学者根据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特点及反应状态,对人体体质进行了分类,制订出中医体质量表及《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该标准应用了中医体质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心理测量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体质专家、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多次讨论论证而建立,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出良好的适应性、可行性.
该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H型)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中医体质分类的判定
判定方法
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一问题按5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依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原始分=各个条目分值相加。
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 /(条目数× 4 )〕×100
判定标准
平和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见下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
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可判定为基本是平和质,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分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专家答疑
判断出体质后如何调理?
中医体质课题组成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倪诚副教授:体质是可以调整的。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
药物及有关治疗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是体质可调的实践基础。比如我们创制的化痰祛湿方能减少体内脂肪积聚,改变脂质代谢,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痰湿体质,使病理性脂肪肝得到逆转,并能防止肝纤维性变。
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如阳虚体质怕冷的人,在饮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还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
⑷ 中医体质的相关看法
体质是人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
体质包括体格、体能和适应能力几个方面。
体格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包括人体生长发育的水平,身体的整体指数与比例(体型)以及身体的姿态。
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素质(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等)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走、跑、跳、投、攀登、爬越、举起重物等能力)。
适应能力是指人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的机能能力,它包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体质,是指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简要地说,体质是指人体自身的质量,是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运动能力的水平,因此是选择健身运动的依据。身体运动是人的自然属性,同时又是生命活动得以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反映着人的社会属性。
"体质"和"健康"的概念是不同的。同样是健康的人,其体质却千差万别,对一个人的体质强弱要从形态、功能、身体素质、对环境气候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体质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格、体型、姿势、营养状况及身体组成成分等。
(2)生理生化功能水平:即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及各系统、器官的工作效能。
(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即身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等身体运动能力。
(4)心理发展状态:包括本体感知能力、个体意志力、判断能力。
(5)适应能力:例如对外界环境条件的抗寒、抗热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
影响体质强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与遗传、环境、营养、体育锻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遗传只对体质的状况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或前提条件,体质的强弱则有赖于后天环境、营养、卫生和身体锻炼等因素。因此,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科学的锻炼,又是增强体质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体质:人体的质量,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括:
体格→人体的基本“规格”,人体的生长发育水平、体型、身体姿态。
体能→人体在身体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机能→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
适应能力→人体在适应内、外环境改变时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精神状态→人的身体状态和心理状态综合的外部表现。
附:体质测定的内容和指标
(1)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坐高及身体组成测定;皮脂厚度、体脂比重、去脂体重等。
(2)功能指标:安静时心率、血压,肺功能及心血管运动试验等。
(3)身体素质指标:力量,爆发力,柔韧性,灵巧和协调性平衡性,耐力项目。
(4)运动能力指标:,跑,跳,投掷。
⑸ 在中医上,人有哪九种体质分别存在哪些健康问题
下面来介绍一下,在中医上所说的九种体质和存在的健康问题
一、平和体质
平和体质是最稳定的、最健康的体质!一般产生的原因是先天禀赋良好,后天调养得当。平和体质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脏腑功能状态强健壮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中医体质养生状态。平和质所占人群比例,约为32.75%,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年龄越大,平和体质的人越少。
存在的健康问题:患病几率很少
九、特禀体质
特禀体质又称特禀型生理缺陷、过敏。"特"指的是什么?就是特殊禀赋。是指由于遗传因素和先天因素所造成的特殊状态的体质,主要包括过敏体质、遗传病体质、胎传体质等。
存在的健康问题:凡遗传性疾病者,多表现 为亲代有相同疾病,或出生时即有缺陷;若 为过敏体质,易出现药物过敏、花粉症、哮 喘等过敏性疾病
⑹ 中医认为影响健康的因素
不良的生活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
不爱运动,缺乏锻炼
不卫生
⑺ 中医的健康标准是什么
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4月9日发布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该标准是应用了流行病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数理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经中医临床专家、流行病学专家、体质专家多次论证而建立的体质辨识的标准化工具,并在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中得到进一步完善。通过21948例流行病学调查,该标准具有指导性、普遍性及可参照性,适用于从事中医体质研究的中医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并可作为临床实践、判定规范及质量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该标准曾在多家“治未病”中心及中医药科研单位以及26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等)试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旨在为体质辨识及与中医体质相关疾病的防治、养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据,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体质分类概述:平和质(A型)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气虚质(B型)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舌边有齿痕,脉弱。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阳虚质(C型)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阴虚质(D型)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偏瘦。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痰湿质(E型)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湿热质(F型)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血瘀质(G型)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胖瘦均见。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心理特征:易烦,健忘。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气郁质(H型)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特禀质(I型)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判断出体质后如何调理?中医体质研究课题组的专家指出:体质是可以调整的。体质既禀成于先天,亦关系于后天。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由于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会使体质发生变化。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基础。药物及有关治疗方法可纠正机体阴阳、气血、津液失衡,是体质可调的实践基础。重视不同体质对疾病与证候的内在联系及对方药等治疗应答反应的差异是实施个体化诊疗、贯彻“因人制宜”思想的具体实践,根据不同体质类型或状态,或益气,或补阴,或温阳,或利湿,或开郁,或疏血,以调整机体的阴阳动静、失衡倾向,体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及早发现、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进行病因预防、临床前期预防、临床预防,实现调质拒邪、调质防病及调质防变,以实践中医“治未病”。如阳虚体质怕冷的人,在饮食上,可多食牛肉、羊肉、韭菜、生姜等温阳之品,少食梨、西瓜、荸荠等生冷寒凉食物,少饮绿茶,还可食当归生姜羊肉汤等,进行个体化健康管理。
⑻ 中医体质学的作用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⑼ 中医,求从身体表征看体质及脏器的问题
人是生理与心理,即形神的统一体。人有着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功能活
动,也有着神、魂、魄、意、志,以及怒、喜、思、悲、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但不同的个
体在生理、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生理上的特性可简称为体质;心理上的特性即个
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中医学中涉及最多者为气质与性格。
体质与人格,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
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也影响着个体对治疗
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化的特异性。因此,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都必须了解体质与人格的个体差异性。
体质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应用
性学科。它既是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临
床医学中一门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在《内经》一书中,对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
异规律,体质的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类型与分型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
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与治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所论述,初步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从
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用药以及疾病预后关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清温病学家
则从温热病学角度,对体质与温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用药的关系作了新的探讨。
历代众多医家也从不同角度对体质问题进行研究,不断丰富、发展了中医体质理论。
中医体质学,其理论虽形成于《内经》时代,但《内经》中并没有体质的明确概念,常
用“形”、“质”等词以表体质之义,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五形之人”,《素问·厥
论》中的“是人者质壮”等。其后,唐《千金要方》称之为“禀质”,《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称之为“赋禀”,明·张介宾在以“禀赋”、“气质”称谓的同时,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
食门》中说:“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明确提出了“体
质”一词。赵献可则称之为“气禀”,明清时代亦有医家称之为“气体”、“形质”等。大约
明末清初,人们渐趋接受“体质”一词,普遍用它来表征个体的生理特性。
关于体质的概念,体质人类学、解剖学、医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所下定义不尽相同;即
使在中医学领域,各家认识亦不完全一致。《辞海》的定义为:“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以此为基础,可以认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这一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因此,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⑽ 冷体质即中医所说的虚寒体质,那么导致冷体质的原因有哪些
阳虚之人会怕冷,所谓阳虚,就是人体的生命之火不足。究其原因,可能有父母遗传的体质,也有过食寒凉导致的阳气受伤,也有吃多了寒凉的药物,导致伤阳,还有过度消耗等。
总之,这样的人,周身怕冷,一年四季都四肢冰冷,风吹草动就着凉,身体总是感觉疲倦欲睡,脸色苍白或者黧黑,小便清长,大便容易溏薄,性欲和性功能都减退,舌质淡白,脉迟弱。
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