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等都有哪些发展
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版到其他民族文化的权影响而有重要的发展。唐代在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10部乐曲。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等也来自西域。
❷ 中国传统艺术 音乐和舞蹈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对全代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支施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咱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恶劣各国,如朝鲜、日本等国)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赵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因此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
一、中国传统舞蹈多产生于先民巫术、宗教仪式的需要
从舞蹈的产生来看,是适应巫术和原始宗教仪式的需要产生的。这可以从舞蹈之“舞”的原始意义中得到理解。早期甲骨文中,“舞”与“巫”的形状十分相似。在早期社会“舞”、“巫”所指是同一事项,即女巫师的巫术仪式以及巫师祈祷神灵时的姿态。后来,用“舞”指称巫师的姿态,“巫”‘指称巫师这一类人员,其意义才渐渐分离。可见,这种姿态就是“舞蹈”的原始形态。尽管“舞”姿态从“巫”中分离,但早期舞蹈事实上还是直接服务于巫术活动的,这可以从“舞”与“雩”二字的关系中看出一些痕迹。甲骨文中有“辛巳卜宾乎舞有雨”的记载。这其实是一次祭祀求雨活动的记录,其中有舞蹈的仪式行为。《说文解字》释“雩”曰:“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于声。雩,羽舞也。”所以,舞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通“雩”,指求雨巫术仪式中的“羽舞”。《周礼·春官·乐师》曰:“凡舞有拨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即所谓周代的六小舞。这些舞蹈都是周代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性舞蹈。《周官·舞师》载:“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拔舞,帅而舞社樱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嗒之事。”羽舞、皇舞皆为祭祀求雨的仪式舞蹈。后来的《庸舞》、《奏舞》、《龙舞》等皆是旱祭求雨的巫术仪式舞蹈,其中《龙舞》至今不衰。
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乐舞图中,许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巫术性质,是先民巫术性仪式活动的记录。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舞蹈纹,内蒙古狼山原始岩画,甘肃嘉峪关黑山原始岩画,广西花山崖原始壁画中的舞蹈场景,经专家研究皆具有很强的巫术性质和仪式特征。
为什么中国早期舞蹈会有如此明显的仪式特征?其实这跟舞蹈在当时的社会功能有关系。早期舞蹈产生于早期先民巫术图腾活动,是巫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是巫术图腾文化的产物,它必然具有巫术的文化属性。从早期舞蹈言,其直接作用就是实现其沟通人神、祈福免灾、五谷丰登等巫术性目的的。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功用性、仪式性是早期舞蹈的第一属性,舞蹈的娱乐性是从巫术活动的娱神目的衍生的,从娱神到娱人再到自娱,是舞蹈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尽管后来的舞蹈也许并不用于祭祀,但是中国舞蹈自产生时就存在的仪式性传统却被积淀下来了,已经渗透到舞蹈的动作、结构和独特的抒情方式等内容之中。
二、中国传统舞蹈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面
从表演场合看,中国传统舞蹈多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合。大到国家的祭祀、朝会、出战、庆功、王室更替,小到百姓婚丧嫁娶、往来聘问、播种收割等等均有若干的仪式内容。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社会性仪式、宗教性仪式、生产性仪式、人生成长性仪式等类。中国古代根据舞蹈的使用场合和社会功能将宫廷舞蹈分为雅舞、杂舞两类。雅舞在后来的历代王朝宫廷中皆是最重要的舞蹈,虽然各代帝王皆制作自己的舞蹈,名称也各不相同,以示不相袭用,但是仅改歌词而舞曲依旧不变,其祭祀的仪式性功能也没有改变。正所谓“自周以来唯改其辞,未有变其舞者也”。这部分舞蹈用于国家的祭祀场合,显然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特征。
杂舞的仪式性特征从《乐府诗集》中可以看到,书中很详细地记载了自西周以来到隋唐时期民间方俗舞曲流入宫廷,以及在宫廷宴会等重要集会场合表演的历史事实。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统舞蹈中,尽管有些舞蹈从其产生说,并未直接服务于巫术和国家祭祀活动,但是往往被统治者用来在其他仪式活动中表演,作为仪式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也使之具有了很强的仪式特征。
没有进入宫廷的传统舞蹈则在民间流传。从其表演看,也大多在重大的节日活动中进行。如春节、三月三、火把节、泼水节、播种节等等,构成了这些舞蹈强烈的仪式性特征。如土家族每年农历正月要祭祀始祖“八部大王”跳摆手舞、毛古斯舞,藏族每年藏历2月29日的“跳神节”要跳《羌姆》,青海黄南同仁地区藏族每年的“六月会”祭祀山神、二郎神,跳((龙鼓舞》等等。这些舞蹈均具有极强的仪式性特征。这种仪式性特征一方面是这些舞蹈本身就具有的,其产生之时就是为仪式而服务的;另一方面,在这些仪式性场合表演的舞蹈,也许本身的仪式性内容并不强,有些就是娱乐性舞蹈,但是,一旦进入某种仪式性场合表演,它便具有了很强的仪式性。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舞蹈表演的仪式场合也是其形成仪式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三、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仪式性内容
现在尚流传在很多地方的摊戏摊舞,就具有很强的仪式性。滩是一种与人类巫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事物。现存于贵州、湖南等地的摊戏如撮泰吉、地戏、摊堂戏都有极强的巫术仪式性质。摊戏之所以为摊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逐摊”的含义和意味,包含驱逐鬼神和瘟疫的内容。根据周显贵老师的调查,在今天安徽贵池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一还有摊戏表演。整个仪式分三部分:启圣仪式、摊戏表演、送神仪式。在启圣仪式中有迎神的内容,迎神卤簿(仪仗队)到河边水口敬请二郎神牌位,供于宗祠内,烧香、鸣炮、行祭礼,一长者吟诵祭词。然后,族长为二郎神做仪式性表演,舞滚灯,锣鼓齐鸣。紧接着几名男子与族长共同跳起摊舞《舞滚灯》。摊舞在启圣仪式中的表演,是请神仪式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仪式特征。
又如土家族祭祖跳的《毛古斯》舞。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的“调年”活动尽踞手舞时加毋毗舞。届时设祭场,由代表土家先祖的“拔步卡”(意为老公公)带领子孙毛古斯赤足而舞。舞者头罩尖顶遮面齐颈茅草束,上扎五根冲天辫,全身用稻草、茅草或树叶遮盖,以象征先人。舞蹈内容有做阳春(刀耕火种)、抢新娘、围猎、捕鱼、甩火把等,生动地再现了原始土家部落的生产、生活场景。生殖崇拜是贯穿舞蹈始终的主题,每个毛古斯扮演者的腰间都扎有一根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火把,称“粗鲁棍”,火把顶端用红色土涂抹,或包红布。表演围猎、甩火把等内容时,舞者要夸张地作出“示雄”、“撬天”、“搭肩”、“转臀”、“挺腹送胯”等显示阳具的动作。舞蹈到高潮时,毛古斯的火把可随意触及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被触及者则视之为祖神对生育能力的恩赐。这典型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狩猎生活和男根崇拜意识,具有很强的仪式性。
以上所举民族民间舞蹈的仪式性特点仅是几个案例,其实尚有很多民间舞蹈保留着大量的仪式性内容,说明民间舞蹈的仪式性特征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
四、结论
巫术内容和图腾信仰的印记不可避免地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早期舞蹈的基本内核诸如舞蹈动作、舞蹈结构、舞蹈表情方式等的仪式性因素通过各种途径被积淀下来,成为后来舞蹈制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料被消化和渗透。如舞蹈艺术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动作的虚拟性、情节结构的程式化、抒情方式的象征性等特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早期舞蹈仪式性内容的影响,可以视为早期舞蹈仪式因素在舞蹈方面的积淀。从这一意义说,仪式性不仅仅是中国早期舞蹈的根本属性,也是整个舞蹈艺术的根
❸ 传统舞蹈音乐可划分为那两大类
传统舞蹈音乐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纯歌唱或以歌唱为主(另加少量乐器伴奏)配合版舞蹈权表演的舞蹈歌曲,简称“舞歌”;一类是用纯器乐演奏配合舞蹈表演的舞蹈器乐,简称“舞乐”。舞歌和舞乐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内,因舞种和音乐形式的差异,又常常可再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舞歌种类和舞乐种类。
❹ 我国传统舞蹈音乐有哪些种类
传统舞蹈音乐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纯歌唱或以歌唱为主(另加少量乐器伴奏版)配合舞蹈权表演的舞蹈歌曲,简称“舞歌”;一类是用纯器乐演奏配合舞蹈表演的舞蹈器乐,简称“舞乐”。舞歌和舞乐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内,因舞种和音乐形式的差异,又常常可再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舞歌种类和舞乐种类。
舞歌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秧歌、灯歌、茶歌、打歌调、果谐、萨满调等。
❺ 传统舞蹈音乐可划分为几类
传统舞蹈音乐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纯歌唱或以歌唱为主(另加少量乐器伴奏)配合舞蹈表演的舞蹈歌曲,简称“舞歌”;一类是用纯器乐演奏配合舞蹈表演的舞蹈器乐,简称“舞乐”。
❻ 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关系
相辅相成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中,音乐和舞蹈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名中国民族民间舞音乐伴奏教师经过多年的实践,越发觉得专业教师与学生加强音乐知识的学习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深入意义重大,所以提出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形式以供舞蹈实践的同仁们参阅。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回归舞蹈本体过于关注动作自身的路途上进行一番探索后,猛然发现许多东西是不能丢弃的,特别是作为一个传统舞种,许多做法应有别于现代舞和当代舞,例如在对舞蹈传承问题上,现代舞倡导离经叛道时,中国民族民间舞到必须讲究尊师重道,必定作为流传了千年的舞蹈形式.在现当代被颠覆,不能说是一种前进。所以教学中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需要保留.与舞蹈相关的服饰、道具、音乐在不同层面上都要保存下来,因为他们是舞蹈发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舞蹈动力定性和风格审美的核心。
当许多舞蹈进行无音乐或弱化音乐作用时,中国民族民间舞却必须强化与音乐的关系,首先,是训练职业舞者表现力的需要。因为在许多为舞蹈伴奏的民间音乐里,不但有完整的乐曲形式.也有相当的情感表达内容。可以说一个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精髓,有可能全部凝练在一首传统的民间音乐中。因此.在一些组合的编创中.教师会通过动态形象表达民间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和节奏风格,并以此训练学生的表演能力。民族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对音乐中阐发的民族情感内容的体认,最容易与该民族的内在心理或集体无意识产生沟通.使得学生可以充分体验一个民族的性格与情感表达方式。
特别是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即兴舞蹈练习上,在音乐中即兴是训练学生感悟力及其听觉视觉化的一种主要方式。它可以以一种想象的、自发的、和个性表现的方式,1、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应音乐的能力。2、拓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3、培养学生耳、眼、身体、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4、培养学生大量储存由听觉和动觉所获得的信息能力。通过身体运动对音乐加以反应,从而促进人的各种感官和技能的发展,并不断挖掘出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冷永铭女士在《舞蹈表演基本训练》一文中指出:“舞蹈表演的音乐性要求演员的舞台情感音乐化要求演员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对乐曲所包含的情感、语汇、意境发自内心深处的直接体验、直接感受。对此她提出了体验、发展舞台情感能力与技巧的训练,1、音乐激发、推动舞台情感的方法:2、舞姿动作激发、推动舞台情感的方法;3、多次重复的动作发展情感的方法;4、相对稳定的动作发展情感的方法;5、自娱性舞蹈的自娱性练习。”4
其次,是风格浓郁新动作开掘的需要。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挖掘整理中,沈阳音乐学院东北秧歌专家李瑞林、战肃容二位教授提出了一个较有新意的做法.就是在民间的音乐中捕捉典型的舞蹈动态。他们认为。一个地域的民歌、乐曲就如同哪个地域的方言一样.能够准确无误、淋漓尽致的反映哪个地域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特征。如虽都说的是汉语,但是四川人说与江苏人说的则截然不同,一听就知道其中的差别。这说明语言有一种语法与语音结构规则,而不同的结构是不同地域语言差异形成的原因,这种差异导致一个方言特点的形成.而这种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格。所以受音乐制约而形成捕捉到的舞蹈动态与原有地域文化场景下形成的动态应相差不远。因为它符合这个地域文化的生成结构规则,而这种规则是由音乐提供的,所以它再跑也不会跑出太远。二位教授依据音乐特点编创出来的《气死龙王》、《月牙五更》、《五匹马》、《东北风》等组合可以说是这种方法的典范。
再次,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编创的需要。如现有舞蹈编创技法中.就有一种音乐编舞法,这种技法的一个特别典型的特点就是对音乐形象捕捉产生的舞蹈动态。这与原初文化场景下生成的舞蹈动态在风格审美与情感表达上相差不远。当然.也有一种逆向处理音乐的编创方式。但是.能够忠实反映音乐主体精神的动态基本上符合一个地域文化特征。这种教材编撰方法在民间舞教学中被称之为音乐集合法。
“音乐集合法”。,即按照音乐的段落、层次和节奏的变化安排不同类型的动作,同时根据音乐或节奏的不同情感表现安排动作幅度、力度、流畅度的组合编排方法。这类组合的产生有其原始的文化原型,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民间舞都是乐舞不分的,音乐时间的长短也就是舞蹈时间的长短,音乐情感的表现也就是舞蹈情感的表现。如欢快基调的音乐、节奏对应的是一些幅度较大、身体相对略为开放的动作,情感悲壮的音乐则对应的是质感比较沉重、以内敛式身体语言为主要特征的动作。可见,按照音乐整编舞蹈动作,不是当代人突发奇想的产物,它本身就是原初民间舞蹈文化形式的遗存。
现今舞蹈教学课堂中,依然有许多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是以音乐集合法整理、编撰的.如藏族舞蹈教材踢踏舞部分的库玛拉、却非突西、松则亚拉组合,维族的齐克提麦,赛乃姆组合,朝鲜族的古格里、安旦、许摩里、查津摩里组合等。这类组合中音乐或节奏的名称,也就是组合的名称。组合的内容是根据音乐或节奏的特点来编排的,随着音乐的长短、节奏的快慢、情感的内涵调整动作的层次与顺序.同时表达音乐的情感,是这一组合编创模式的共同规律。因而。用此种方法编排出的组合具有以下特点:风格性强,情感表达丰富,能很快地将学生带人到组合所体现的民族地域文化场景中去。其不足之处是,由于音乐和节奏类型的限定,编排出来的组合无法很好地体现动作本身的价值意义,对动作多种可能性的开发也不是非常得力。
最后,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舞蹈创造的需要。在舞蹈编创中音乐或说音乐的交响化给了不少编舞大师创作灵感,为编舞创造出极大的信息量,而此信息量使得作品产生奇异的艺术效果,对观者又极大地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产生不是依据文学性逻辑,而是音乐性的,是舞蹈本体的,不能言传只可意会的效果,使作品更具包容性。舞蹈编导可以直接运用作曲家的创作技巧来创作舞蹈作品,也就是采取舞蹈与音乐对位的做法,以音乐的曲式结构来构建舞蹈.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音乐编舞,如北京舞蹈学院教授赵铁春的《东方红》、《鼓语无声》,高度的《读梁祝》、《一片绿叶》以及郭磊的《沂朦情怀》、《红河谷的拉姆》.在创作中不约而同的使用或局部使用完整的音乐作品.并采取舞蹈与音乐对位的方式,这就是一些典型的例证。
三.发扬传统、改进不足“载歌载舞”教学形式的展望
发扬传统、改进不足”载歌载舞”教学形式展望的关键,首先是开设完善相关的音乐课程,来保证中国民族民间舞中专、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过去只是用口号强调重要性没有具体的行为做法是不符当前教学形式发展的。在具体的课程中,将《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乐理知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打击乐》、《中国民族民间舞组合音乐试唱》、《中国民族民间伴奏歌曲演唱》等四门课程,在中专、本科的必修与选修中固定下来是极为必要的.同时课余时间尝试让学生学习一门民族乐器当作课程的补充。特别是在中专时期学生的可塑性强,教学任务不是过于繁忙,学习时间充沛的情况下,强化音乐修养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教学课程的如此安排不仅可以缓解学生自身音乐修养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现时代的学生,许多不仅具有舞蹈表演才能.同时还具有歌曲演唱的才能。作为一名北京舞蹈学院的音乐教师,在与本系本科班与研究生班同学的一些毕业聚会和班级聚会上,学生的演唱常常让我们这些专职音乐人所惊叹,可以确信的一点是现在的学生们具有这方面的才能,所以我们就要尽可能给他们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尽情的展示.一方面有利于教学的深化.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❼ 中国传统舞蹈音乐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中国传统舞蹈音乐历史久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华夏祖先便创造出与舞蹈合为一体的歌唱艺术与器乐艺术。《尚书·益稷》所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以及《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内容,所述即舞蹈与器乐相结合和舞蹈与歌唱相结合的概况。先秦时期,载歌载舞颂扬领袖业绩的乐舞形式得到奴隶主阶层极大重视,宫廷中相继出现六部集古乐古舞之大成的乐舞作品——黄帝时期的《云门》、唐尧时代的《大咸》、虞舜时代的《大韶》、夏禹时代的《大夏》、商汤时代的《大瀵》、周武王时代的《大武》。这些作品在周代经乐舞机构“大司乐”整理、排练,常在宫廷礼仪程序中表演,并同时成为教习贵族子弟的基本教材。源于远古“伊耆氏之乐”、用于祭祀活动“腊祭”的乐舞,此期亦得到广泛传播。云南江川李家山出土春秋战国墓葬实物,亦有当时边疆少数民族所用芦笙舞乐和铜鼓舞乐的显示。秦汉以来,包含乐舞表演的综合型艺术散乐百戏得到迅速发展,随后在相和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大曲,使舞、歌、器并存的乐舞形式显露出高级大套结构的特征。隋唐时期,各民歌乐舞在长安交相辉映,九部乐和十部乐恢弘的结构、艳丽的格调,体现出此期舞蹈音乐进入全盛阶段。宋元以后,各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蓬勃发展,至近代汉族的秧歌、花灯、采茶歌、花鼓调,少数民族的打歌、锅庄、萨满调、鼓舞乐、弦子舞乐、芦笙舞乐、器具舞乐、动物舞乐等,各盛一方,传统舞蹈音乐遂形成千姿百态的繁荣局面。
❽ 传统舞蹈音乐分为哪几类
传统舞抄蹈音乐可划分为两大类,一袭类是用纯歌唱或以歌唱为主(另加少量乐器伴奏)配合舞蹈表演的舞蹈歌曲,简称“舞歌”;一类是用纯器乐演奏配合舞蹈表演的舞蹈器乐,简称“舞乐”。舞歌和舞乐在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内,因舞种和音乐形式的差异,又常常可再划分为若干不同的舞歌种类和舞乐种类。舞歌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秧歌、灯歌、茶歌、打歌调、果谐、萨满调等。
❾ 传统音乐有哪些
1、器乐音乐
中国的器乐音乐可以划分成两个类别:独奏和合奏。独奏音乐中再次划分成弓弦、弹拨、吹管、打击等类别。 同样,合奏类音乐也可进一步划分成弦索乐、丝竹乐、吹管乐、鼓吹乐和吹打乐。这五种合奏乐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2、戏曲音乐
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划分成四个类别:(1)皮黄腔;(2)梆子腔:(3)昆腔;(4)高腔。京剧属于皮黄腔。
3、说唱音乐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说唱音乐很丰富的国家。说唱就是指曲艺中所含的音乐成分。这类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演唱中往往要叙述故事情节。根据初步的调查,全国有三百多种地方说唱曲种,它们可以划分成八个类别:(1)鼓词;(2)琴书;(3)弹词);(4)渔鼓);5(牌子曲;(6)走唱;(7)杂曲);(8)板咏。
4、民歌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
5、民间舞蹈音乐
中国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灯;(5)采茶;等等。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204191.htm
❿ 1、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由哪些部分组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内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容有形态特征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由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组成。
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
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
(10)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体育扩展阅读: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