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质舞蹈 > 体质人类学书籍

体质人类学书籍

发布时间:2021-03-02 07:06:01

Ⅰ 王铭铭的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全书一共有九章。第一章“人看人”,讲人类学主要研究的两大方面:内人类的体质特征和文化创造,容而认定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核心。第二章“他者的目光”,以“文化互为主体性”如何成为学科基本观念的经过,讲述了近代人类学学科的历史。第三章“离我远去”,通过对民族中心主义和现代中心主义的介绍,强调了人类学方法——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并且指出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亲属制度、经济人类学、政治人类学和宗教人类学。第四章“迈进人文世界”,介绍了在以上这四个方面人类学的主要观点。第五章“生活的节律”,讲到人类生活的这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以时间为线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第六章“天的演化”,讲到社会制度的变迁,以及人类学对这种变化的思考。第七章“看别人,看自己”,以作者在法国的一项微型研究为例,展示了人类学家的工作。第八章“人类学家的成年”,主要讲个“人类学家是如何炼成的”,也讲述了20世纪以来的人类学历史。第九章“ 富有意义的洞察”,探讨了人类学的作用,也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以及中国人类学家的使命。

Ⅱ 关于人学书籍.著作.研究成果及其他观点

个人推抄荐经典书籍----从人类学发展阶段排序
1.19世纪末 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普遍简单到复杂,低级向高级发展,像生物一般
《 金枝 》 弗雷泽 (英国 长于巫术文化研究 不过太长——)
2.19世纪末 文化传播论:认为文化一次产生于某处,而后四散传播,流行“泛埃及论”,即人类天生创造力缺乏,文化都是从埃及这个中心传播出去的
3.20世纪初开始
历史特殊论:搜集一个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进行实证研究,而不考虑它的过去未来。个人建议参考年鉴学派的理论基础。
《 种族、语言、文化 》 博厄斯,又译鲍斯boas(美国 重视语言)
4.20世纪20年代初 文化功能论:以文化为一个整体,强调各个部分对整体的贡献和相互关系。
《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 马林诺夫斯基(英国 重实践)
《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拉迪克里夫

Ⅲ 请推荐人类学(人口学)的经典通识读本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布局、分布、迁徙等的一种学科,人类学中的体质人类学在中内国属于容医学,是研究遗传、基因、人类种族体质特征的学科,而大多数学校开设的人类学、民族学则一般是指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学科,此外,考古人类学在中国属于历史学,语言人类学在中国属于语言学。你说的喜欢的东西算什么学科?估计属于历史吧,去读历史书就可以了

Ⅳ 民俗文化算不算人类学有没有完整记载世界上所有民俗的书籍民俗和宗教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

民俗学属于社会学下的学科分支,社会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人类社会构成与活动的学科。人类学研究则历史久远,对人的生物属性、文化特征都有全面的研究。人类学也有很多分类,像语言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等,分别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人类的本质。人类学与社会学下的民俗学,两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是有交叉的,研究成果也常常彼此借鉴、相互印证。我们国家的民俗学研究开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的研究者,也就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者们许多都有留学美国、日本、法国的经历,如中国民俗学界的泰山北斗费孝通先生、林耀华先生、钟敬文先生、闻一多先生等,都在当时人类学研究的前沿阵地伦敦大学、哈佛大学等学校学习,并将西方国家的人类学、社会学研究方法系统地引入到中国,展开了许多的研究,贡献了巨大的成果,这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社会学和民俗学。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民俗,完整记载全世界各种民俗的书是没有的,但想要了解民俗,途径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涉及各国、各地区历史文化的书中都可以看到,甚至小说、民间故事都是反应当地民俗的重要资料。民俗展现的是一个族群的社会文化,体现的是族群中人们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认同,文化对历史的生成影响颇大,历史事件也有可能推动社会风尚的形成。宗教的诞生源自人类的原始崇拜,原始的神灵偶像与祭祀仪式原本就是重要的民俗事项。宗教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日益复杂、多样,并不断地被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生发出丰富的民俗。宗教与民俗二者相伴而生,宗教诱发民俗,民俗活动则是宗教内涵的体现和宗教文化传承的方法。民俗学当中有专门的“宗教民俗学”,专门研究人类宗教与民俗之间的相互关系。
采纳哦

Ⅳ 能推荐基本人类学入门的书吗

《人类学是什么 》作者:王铭铭
《文化人类学》作者:(美)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是为大学本科水平的人类学导论课程设计的。本书首先讨论文化人类学,介绍各分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同时引入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相关材料。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准确,学术味浓厚,但它写得简明扼要...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人类学是什么

作者:王铭铭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学习一门学问,一如学习做人一样,需追求它的道理、规则、价值和技艺。怎样才能获得这些东西呢?我们一般要翻阅一些入门书,通过了解基础知识来接近学科。可是了解和把握学科所需要的东西,比书本知识能告诉我们的多。...
¥18.00¥15.30折扣:85折节省:¥2.70
--------------------------------------------------------------------------------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

作者:(美)哈维兰 著,瞿铁鹏,张钰 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文化人类学》是为大学本科水平的人类学导论课程设计的。本书首先讨论文化人类学,介绍各分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同时引入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相关材料。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准确,学术味浓厚,但它写得简明扼要...
¥68.00¥57.80折扣:85折节省:¥10.20
--------------------------------------------------------------------------------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

作者:王铭铭 主编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本书以提要方式介绍了西方人类学家代表作46部,读者从其精当的提要中,可以把握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脉络、理论革新概貌及方法转变过程,从中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人类学家的思想视野。 本书的主旨,是向读者介绍...
¥38.00¥30.00折扣:79折节省:¥8.00
--------------------------------------------------------------------------------
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
作者:容世诚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本书以戏曲及剧场研究为出发点,探索表演艺术与宗教仪式间的紧密联系。在剧场的拟真幻象及祭典的天启神召之间,观众与信众,演出者及祭祀者的角色之间产生微妙的交换。而一个社群的凝聚力量由此一再接受洗礼。本书以新...
¥19.80¥9.90折扣:50折节省:¥9.90
--------------------------------------------------------------------------------
人类学概论(附光盘一张)——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作者:庄孔韶 主编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本书定位于大学人类学专业课和公共课使用。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对影视人类学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且介绍者为该领域的体验者,具有较高的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
¥35.00¥29.80折扣:85折节省:¥5.20
--------------------------------------------------------------------------------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的表述系列丛书

作者:王铭铭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本书概述了西方人类学家在中国研究领城中获得的主耍成就,梳理了汉学人类学从民族志范式转变为宗教与市场--社会结构范式,进入民间宗教研究时朗,回归于民族志范式,再进入“后现代人类学”的心路历程。书中述评的种种...
¥23.00¥18.20折扣:79折节省:¥4.80
--------------------------------------------------------------------------------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Ⅵ 《人类学是什么》读后感

为什么选择读这本书呢?选择《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我们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专业课老师会在课上讲到很多关于人类学的专业知识、著名学者、理论。单单是去硬背这些知识,是很困难的。但是《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就能很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程。相对于教材来说,这本书算是人类学的入门书籍。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人类学这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前人学者的贡献。这本书能在专业课程之外给我们梳理人类学的知识。同时,这本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教授,他毕业于厦门大学,后留学英国获得人类学博士,相信以他的知识积累能带给我们很好的人类学的入门。
《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适合很多年龄层的人阅读。作为一名大学生,而且是修了文化人类学这门专业课的大学生,这本书就十分适合我们。这本书分为九个章节,九个章节是有层次递进性的,可以给阅读的人深入浅出地理解人类学。首先第一章“人看人”,讲的是人类学中一些重点概念的梳理,比如说“人”、“文化中的人”、”不一样文化中的人“、“价值观”。第二章”他者的眼光“,讲的是各人类学家的观点及人类学观点的发展。从”人“的发现讲到现代人类学。第三章”离我远去“,讲的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在这里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离我远去”,是一个人类学家要培养的能力,就是去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人的生活的面貌。这其中的“我“是”自己“,但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第四章“迈入人文世界”,讲的是人文世界、社会的构成。不同的人类学家认为的构成的因素不同,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亲属组成的社会,有的人类学认为人文世界是基于互惠、分配与交换的,有的人类学家认为权力与权威是一些社会的骨架,有的人类学家认为信仰、礼仪与秩序也是构成人文世界的因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讲的是人类学中的三个具体的内容,通过讲解的方式,来让读者明白人类学的发展。第八章“人类学者的成年”,讲的是如何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如果想要成为一名人类学家,就要完成“学院-田野-学院”这个程序。第九章“富有意义的洞察”,讲的是人类学的人文主义、用途、还有它的“中国心”。
这本书中的第一到第五章的内容相对后面的几章来说,读起来比较吃力,因为这几章的内容比较多专业的理论知识,但是也是极其重要的内容。在第一章的第三部分“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文化”中,有一句话是作者说得非常好的。“在世界上众多的人类学家当中,可能由于社会观念、理解方式和价值观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取向的和风格的人类学。有些人类学家注重研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和不同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创造性,他们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他们的成就显示出一种强烈的人文学追求。另外一派的人类学家则更像社会科学家,他们有的注重从经验事实。如果脱离于社会科学理论的推理便无法解释。”作者阐述了这两类人类学家的分支,也让我们正视到人类学家的分支和我们接触到的人类学理论是由这两类人类学家得出的结论。但是无论是哪一派的人类学家,他们的共同关注点都是关注文化。现在,“人类学”这个名词,一般就是指作为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人类学,通常不需要以“体质”和“文化”来区分。书中,作者也说到“当一个学者告诉你他是一名人类学家,你就知道他也是人文学和社会科学家。”
总的来说,《人类学是什么?》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全面的视角去理解人类学这门课。在专业学习之余,阅读这本书也能够加深我们学习专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积累上面也有所体现。但是这本书也有美中不足,就是这本书的知识过于庞杂,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梳理,但是整本书的条理有所欠缺,让人感到疲惫。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阅读笔记和思维导图,不然就会被冗长的专业知识击败阅读的兴趣。

Ⅶ 费孝通写过哪些书

费孝通著述浩繁,其作品《乡土中国》和《江村经济》是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必读之书,他的主要论著收入《费孝通文集》。
《Peasant Life in China》,London:Routledge (1939年,该书译为江村经济)
《禄村农田》(1943年)
《Earthbound China:A Study of Rural Economy in Yunnan》,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45年)
Chinese Gentry(1945年)
《内地农村》上海:生活书店 (1946年)
《生育制度》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
《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48年)
《乡土重建》上海:上海观察社(1948年)
《Toward a People's Anthropology》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1年)
《Chinese Village Close-up》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1983年)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1983年)
《小城镇四记》北京:新华出版社(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论文集》(1985年)
《费孝通社会学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
《Small Towns in China》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86年)
《论小城镇及其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
《边区开发与社会调查》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年)
《费孝通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行行重行行(乡镇发展论述)》宁夏出版社(1989年)
《费孝通文集》(1999年)书籍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1957年3月24日《人民日报》。
《社会变迁 重庆》,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初访美国》 上海:生活书店
《民主·宪法·人权——民之作》 上海:生活书店
《工党一年》 上海:生活书店
《美国人的性格》 上海:生活书店
费孝通(图5)
《皇权与绅权》 上海:上海观察社

《兄弟民族在贵州》 北京:三联书店
《China's Gentry(中国绅士)》 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世界史》(上、中、下) 北京:三联书店
《访美掠影》 北京:三联书店
《民族与社会》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非洲的种族》 北京:商务印书馆
《世界史纲--生物和人物的简明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
《杂写甲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美国与美国人》 北京:三联书店
《社会调查自白》 北京:知识出版社
《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 日本,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
《杂写丙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中国农村四细密画》 日本:日本研文出版社
《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杂写丁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沿海六行》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乡镇经济比较模式》 重庆:重庆出版社
《山水·人物》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选集》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学术精华录》 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费孝通外访杂写》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逝者如斯-费孝通杂文选集》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人的研究在中国》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芳草天涯》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言以助味》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学术文化随笔》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学术自述与反思:费孝通学术文集》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从实求知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士绅》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天津社会科学》1982年第3 期
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三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 《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第3 期
费孝通(图6)
中国城乡发展的道路——我一生的研究课题 《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1 期 1-1-93

从史禄国老师学体质人类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 第5 期
个人、群体、社会——生学术历程的自我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1 期 1-1-94
略谈中国的社会学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 期
关于人类学在中国 《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 期
论中国小城镇的发展 《读书》1995年第8 期
家底实创新业——再访温州 《瞭望》1995年第5 期
农村、小城镇区域发展——我的社区研究历程的再回顾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2 期 4-1-95
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 期
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 期
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一 《读书》1997年第9 期
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 《读书》1997年第10期

Ⅷ 有哪些看完觉得很神奇的书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在书本里汲取知识和能量,不断给自己充电。我们也会看一些书,读完之后会让人觉得特别神奇。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几本,我个人还是很喜欢的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是一个法医人类学家经验的奇迹,介绍各种各样的奇闻轶事关于体质人类学和冷知识,通过分析案件的身体采矿、有趣和教育是强大的,可以说是在这方面最让我感到神奇的书。

Ⅸ 社会科学类图书都包括什么

历史、哲学、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文学。

1、历史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2、哲学

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哳表达、系统抅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

哲学是元理,科学(以及玄学、艺术)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3、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并称"科学三大领域",它是以定量作为手段,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4、文学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5、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的各学科总体或其中任一学科。它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如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主要是当代),政治学研究政治、政策和有关的活动,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

Ⅹ 为什么人类学家写的书没人看

为什么人类学家写的书没人看?

1.人类学家有故事, 包括诗和远方优雅情怀,和毁人三观的劲爆思考。他们跟什么人都聊得上。课堂上, 田野中, 人类学家讲故事, 被围听。参加过几次人类学家的追悼会, 每次都听到很多故事。几天前, 系里组织纪念Sydney Mintz ,就有“Sydney Mintz :一位会讲饮食故事的人类学家”的发言. 主讲深情回忆, 听众如痴如醉, 欢乐地想象着。这是人类学家留下的世界 ——田野遭遇让人痴迷,多样世界挑战思维的极限。好多年轻人就这样奔着人类学来了。可惜,奔的过程没那么快乐。从听人类学家讲故事到读他们的作品,欢乐凝固,想象沉积。民族志过目即忘,让年轻人迷失。人类学家倒记得清楚, 因为民族志承载了自己的田野、生活、感觉、和情感。为什么爱讲故事的人类学家写出没人爱读的民族志? 没了人味,被理论和方法折磨得支离破碎。2.2016年, 我给本科生开<从民族志到人类学>, 立足田野个案探讨时代、社会和人类。我们阅读<江城>, 追问为什么民族志不好读?《江城》是美国作家彼得·海斯勒作为“美中友好志愿者”在四川涪陵两年支教的生活。从最初进入遭遇不适、茫然挣扎,到最后离别依依, 海斯勒回看九十年代中国的变迁、感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幽默风趣,也透出苍凉无奈。他交朋友,学方言,平静地喜欢涪陵的山水,想象中国的过去, 同情而批判“棒棒军”的麻木和涪陵人对三峡水满的漠然。异国他乡的新奇带来了麻烦和尴尬,也充满温情和感动. 书的第一部分轻松愉快。后来,他理解了更多,学会忍受无处不在的思想控制,看到“我觉得自由和文化的东西,在他们眼里是苦难和无知”(231页),明白学生在课上的质朴恍如海市蜃楼,心伤被他喜爱的学生监控汇报。第二部分有点沉重。再后来, 他学会更多汉语,找回了当初的自如 —— 课上, 英语被监控,课后, 与监控他的人用汉语吐槽。他以为理解了中国。离开前,他终于发现,自己从开始就被排斥在一定距离之外,如同“凝视一张不带任何表情的空洞笑脸,突然发现一生的忧伤都凝在嘴角”(428页)。 他回到了刚来涪陵的原点。送别前夕, 海斯勒明白,接纳与排斥的张力,分裂与认同的微妙都写在中国人无处不在的隐忍微笑中:“她竭力想挤出一丝微笑,也就是中国人那勇敢的微笑,掩藏了所有感情,受着压抑,受着控制,被挤进了边沿——也许是嘴角一翘,或眉头一皱”。(427页)游走于中美文化之间,作者把自己分裂为两个人: 海斯勒以美国人应对他熟悉的世界,何伟以中国人应对他陌生的中国。“我从未改过中文名. 我察觉到,我的中国身份与美国自我区别显著,给我带来了便利。最终,我把自己想成两个人,何伟与彼得·海 斯勒。在涪陵的第二年,何伟才变成一个真人。随时间流逝,他成为我的主要身份:除学生、同事、及其他外国人,所有人都只把我当何伟,从中文语境认识我。何伟与我的美国自我截然不同:他更友善,渴望与人交谈,从中获得极大乐趣,即便是最神经的交谈。何伟用方言说几个词,就给涪陵人民带来无穷乐趣。他很蠢,这也 是我最喜欢他的部分。说话带口音,语法很糟糕,对自己犯下的小错笑个不停。跟蠢人打交道,人们很放松。跟何伟聊天很容易,即便经常要说两次,或在他的本子 上写下新词。何伟总在兜里揣着笔记本,学习新词,记下句子。何伟回家后,把笔记本放在彼得·海斯勒的桌上,后者把一切打入电脑。”(257页)离别一刻,何伟和海勒斯都学会了中国人隐忍的笑容:“我猜想自己看起来估计也是那副模样—— 两年的友谊多少掩藏在我嘴角边”。(431页)《江城》在美国引起轰动:“如果只读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就这本了”。译回中文后, 更激发国人阅读的热情.学生很开心,课堂阅读超越常规, 再也不是经典中的经典, 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头都贴书了.他们说, 在海斯勒笔下,涪城美景与恶劣现实,像一块飘香的水果蛋糕被放进了满目疮痍的铁盒。阅读<江城>让他们“关切”自己,随第一人称的叙述,进入情境, 扮演外国人,带着遥远的目光回看自己的生活。3.对照《江城》,我们讨论为什么许多民族志让人读不下去。为培养气氛,我邀请了两位从外专业考来的研究生,分享把她们引入人类学的著作。在《金枝》中, 学生看到自己做过的梦,开启了对人类学的想象 —— 到意想不到的地方,收集奇闻异事。读研接触专业著作后,反失去这种入心。相反,文学让人对未知产生情感。从《我的名字叫红》的文字中,她对中亚、波斯地区的文化和艺术产生感觉。她总结说,“人类学家应该向文学家学习,让读者从文字中感觉到未知”。另一学生谈起用自己的照片讲述故事,跳出自身,看到过往。“如果阅读民族志能带来这样的经历,该多美妙!”似乎,人们自然地被文学触动,细节深入人心。在 《江城》中,我们听到涪陵的喇叭声:“驾驶员喇叭摁得挺勤快。这儿车不多,但也够多。不管哪个方向,车辆发疯一样,你追我赶。多半是出租车,都改装了汽车喇叭线路,在变速档杆把手处装个触发开关,便于摁喇叭。这儿山多,驾驶员不停变档,手抓变速档杆即可触发喇叭开关。遇到其他车辆,摁喇叭;遇到行人,摁喇叭;即将超车或被超,摁喇叭;前方无人但驾驶员觉得有人要过马路,摁喇叭;前方道路空空,要超车或可能被超的念头闪过,要摁喇叭。就这样,摁喇叭纯粹是未经考虑的条件反射. 驾驶员频繁地做这动作,丝毫没察觉手指下的触发开关。行人和驾驶员都对此习以为常,充耳不闻。在涪陵,一阵汽车喇叭声就如森林里倒下一棵树——几乎是悄无声息。”(70页)喇叭声中,棒棒军麻木地看着一切。“涪陵是一个腿的城市——棒棒军青筋毕露的腿,老人佝偻如弓的腿,年轻小姐细如柳枝的腿。爬坡上坎,留心脚下的石阶,低头就看见走在前面的一双腿。在涪陵,逛了一个上午的商店而没 有抬头看一眼建筑,不但可能,而且是件非常平常的事。这城市全是石阶和腿”(31页)离开喇叭声、石阶和腿,作者跑步到乡下。虽然空气污染,不利健康,但“跑步让我心绪平静,沿途的田野宁静安逸,跑步给我熟悉的感觉–胸口发紧,双腿打沉—— 将我生活过的地方串联起来:密苏里、普林斯顿、牛津、和涪陵。在山间奔跑,思绪如行云流水,穿越时光隧道。我记起沿着古老密苏里-堪萨斯-德克萨斯铁路奔 跑,野猪山上盛开的油菜,和丽溪河古老的廊桥。随时间推移,我意识到,即是四川满布陌生古墓和梯田的山峦,也有了家的感觉”(81页)。读者也有了感觉,不自觉跟着海斯勒的琐事一直看下去, 尤其到过四川重庆的, 更唤起了生活的感觉和记忆。相比而言,民族志中质感描写少,客观叙述多,拒绝情感和感官,不带读者入情境,而把细节整合成社会文化体系。田野中,人类学家都被触动过,但读者似乎要师友引导才发现民族志的精致。例如,英国人类学家埃文斯-普理查德在<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法>中说, 当灾难发生时,阿赞德人不关心什么时候什么事必然发生, 而追问在特定时间地点特定事件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这思路与现代科学迥异, 初读之下,只觉兴味盎然。但作者穷尽可能,罗列所有,连串例证,民族志沦为地方生活的使用手册,读者落荒而逃。作者说, 当地人被巫术侵扰时会恐惧。但读者感受不到。阅读不只理性的,更是感觉和情感的。恐惧也是情感的,情感是身体的。看到爱人,我们会瞳孔放大、血液加速、声音颤抖、手足无措。如果文字只讲情感的逻辑,读者会离开。课上,我跟学生讲马丁堂的鬼故事,外面晴空灿烂,室内欢声笑语,大家觉得鬼好可笑。深夜,我把学生带到马丁堂,关灯,走到体质人类学实验室的骷髅边, 说它会穿上衣服,荡在空中,发着微光,对你笑,还问你问题。你的身体会恐惧,然后恐惧抓住你.细节带读者进入情境, 让他们热情跟随。人类学家构建了一个精致的文化体系, 但直接砸给读者。没有学术规训, 读者不会被纯粹逻辑抓住。需要感觉和情感, 勾住读者, 逻辑和体系才有了意义。后现代以来,人类学家也是作者,不只记录者。作者触动人心,记录者呈现事实。为强调此, 课上还做了个小游戏, 让学生朗诵最喜欢的诗歌。第一遍, 所有人闭眼听;第二遍,睁眼,看朗诵配着身体节律和声音韵律, 体会诗的力量。盛行欧洲的华德福幼儿教育,教师根据诗的节律和情感, 编造情景和动作,孩子读诗, 配上身体运动节奏和情感波动。诗歌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民族志作者先讲好一个故事,让故事上身、入心。课上,学生说,“人类学能这么文艺吗?”4.人类学需要文艺,将读者引入情境,心甘情愿随作者去看细节组成的体系,即经典民族志的逻辑体系。学生看到,海斯勒展示了一种有意思的材料组接方式。每章始于涪陵城见闻,过渡回到学校琐事,最后游历涪陵山水人文,循环往复。国家和时代的跌宕起伏,个体命运的回肠荡气,如浪与舟,摇曳交织。每 一章中,主章和附章形成反讽。经历鲜活事件后,作者适当抽离,叙说理解事件必需的时代、地理和历史背景,让枯燥背景中流淌着生活。如《钱》一章,江城人谈钱是习惯。主章中,钱联系生活、工作、感情、品味、男性气质、男女关系、和人格。附章中,孔老师家庭的时代际遇,反讽着谈钱的时代。我们讨论学生最喜欢的一章,站在作者立场,看细节如何连接成整体。在《农历新年》中,作者以或隐或现的压力为线索,联系了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延续与断裂、大陆和台湾的藕断丝连、以及中国和外国的似友非友。统一背后是张力,也是何伟被接受与不接受的弹性。统一被张力侵蚀,侵蚀促成新的统一,循环往复。在<一春又一春>中, 敏感性的泛化与策略,连缀着用英语被监控用汉语可吐槽的政治、学生入党、学校和国家口号等琐事。关键是,这些关联没把琐事连成时间因果逻辑。隐喻和反讽中,联系若有若无。置身事外,琐碎毫无关联,但在当事人和作者的情感和感觉中,一切相关,富有意味。对比民族志写作,背景材料往往被塞在一章,枯燥乏味,读者直接跳过。接下各章,细节被融入当地历史背景、社会结构、观念体系,以及时代和区域的政治经济,人类学家由此建立逻辑完备的社会文化体系。在《努尔人》中,牛、生态、时空观、和社会组织,彼此同构。理解了一个,就理解所有。而《西太平洋航海者》按库拉圈流程,从制作独木舟、祈求保护仪式、一直写到航海交易。逻辑很清澈, 但也错失动人情感、牵人神经的东西?那不可言传的不可或缺感。情感和身体体验能让我们把握地方的状态,触摸生活在体系下的生命。理解,除了理性,还有感性和情感。伯格森说,'现实生活归根结底是精神领域的, 不是物理学范畴。只有直觉之路才能引领我们走向事物本真”。实证,让我们看到生命演化和表现,通过诠释,我们体味演化的意味。当代完整的民族志开始整合逻辑的严密与感性的微妙。在《野鬼的时代》中,作者描述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运动后, 人们如何回忆过去。回忆是理性逻辑的,更是身体的,不可言传, 时刻在场,如飘荡的野鬼,让人畏惧,却来自死去的亲属。整本书的细节按空间扩展连成整体。从身体开始,作者讲述计划生育对女人的伤害,引出鬼神;到人鬼共居的房屋结构被运动改变;再到庭院、村落,维系社区关系的仪式消亡;出了村子是峡谷,那里驻扎着行政机构;最后出峡谷,进城市,想象的国家实体若隐若现。每个阶段,人与鬼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整本书读来有《江城》的舒适代入感,也有人类学的味道。可惜,这样的民族志不多。它需要精致的逻辑和感性的想象,书写鲜活生命与精密体系的碰撞。5.讨论完<江城>, 我让学生写个十句话书评, 既作读者,也作作者, 体会作者的抽离,读者的投入,讲好一个故事。结果不尽如人意。有非常学术化的, 逻辑清澈,但丧失趣味, 也有奔放如潮的, 迷失在情趣中。人类学家要平衡感性细节和理性体系。学术写作什么都说清楚了,以至透明,丧失韵味, 理性得愚蠢。早期人类学家科学地抽离,把当地人客体化, 表达外在客观。后现代以来,人类学家追求韵味,带着所由来的世界,只写自己经验到的世界。历史似乎重演,学生各自继承了传统和后现代,抽离或投入。但是,纯粹抽离的上帝目光是虚假的,无人是上帝;全然投入当地情感和感觉也不深沉,人类学家不永远活在当地。海斯勒开篇就说,“一旦开始动笔,哪怕刚开始第一页,我就明白,有些东西不一样了。文字汩汩涌出,一切在我脑中活灵活现:当我重读那些段落章节时,它们宛如珠玑,叮当作响。写作意欲已完全改变,调子更深沉,增添了新的信心,描述和幽默信手拈来。我明白,在涪陵面对的那些挑战迫使我成长,写作有了新的深度。”(4页)他在中国生活,没成中国人,也不再全是美国人。人类学家也一样,田野是生命和世界之间的碰撞, 我们记录和思考,看见他者, 也看见自己。在民族志中, 我们带读者经历碰撞,在精神上重新活过而成长。人类学家投入而抽离。做得好时,我们在实践“冰冷的热情”,不好时,我们有可能精神分裂。

《厨房里的人类学家》

作者:庄祖宜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2012-12

内容简介:

阅读全文

与体质人类学书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