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质舞蹈 >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质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质

发布时间:2021-02-25 15:44:15

『壹』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系的特点

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它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十月革命前夕,列宁对于革命胜利之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只是有过大致的想法。
十月革命后,为了战胜国内叛乱和国外干涉,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体制中建立垂直领导的行政体制,而政治上则尽可能地集中权力,从人民直接参与转变为党管国家,从多党合作转为一党专政,党中央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治局。局势平稳之后,列宁又主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允许一定范围的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存在。与此同时,还在党内采取了一些措施健全党内的民主生活制度。
列宁逝世后,苏共党内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一直到20年代末斯大林获得胜利为止。在斯大林任苏联领袖期间,他公开抛弃了新经济政策,而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的理论,并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在这些政策中,不仅要消除私有制和市场的影响,而且要进一步地加强中央计划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列宁晚年重视党内民主的作法被忽视,斯大林表现出个人专断的作风,对党内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加以打击,形成了自己的绝对权威。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将政治经济上的这些模式合法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胜利,其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大地提高了。而且世界上又出现了一大批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新出现的国家大多数都照搬苏联的经验,而苏联又乐于摆大党大国的架子,把苏联模式当做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正确模式,强加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得苏联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成为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唯一基本模式。

苏联模式有以下特征:

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1)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合型所有制形式。
(2)在国民经济管理方面,按集中计划原则管理经济,从根本上排斥市场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挥安排,忽视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自主权,一切由国家统一分配、调拨和安排;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忽视经济杠杆的作用。
(3)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苏联的政治体制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
(1)党对国家实行统一领导,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政企不分,以政代企的现象十分严重;
(2)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机关和少数人手里,形成个人专断独裁;
(3)干部管理系统虽然很严密,但普遍实行任命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选举制度流于形式;
(4)建立了必要的监督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程序,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
(5)建立了必要的民主法律制度,但过分强调专政和国家的镇压职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长期不健全,以人治代替法治的情况比比皆是;
(6)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出对思想文化的严格控制和严重的个人崇拜。在学术、理论方面缺少正常的探讨和争鸣,通常以政治批判的方式处理思想观点的分歧和学术争论。

苏联模式有一定的优点,它能在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在短时间内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可以依靠大量的消耗资源使经济高速增长,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技术手段和经营手段作为有力支撑的时候,它就显出明显的后劲不足。所以苏联东欧这些国家在经历一段较快的经济增长之后,或多或少地出现发展停滞的现象,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政治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官僚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特权和个人专权问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引起群众的不满和抗议。
所以,当苏联传统体制在各国推广时,它的弊端在各国也都有所暴露。为了纠正这些弊端,社会主义国家则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改革。

『贰』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影响及形成原因

了解不多,谈谈自己的愚见吧
经济上:否认价值规律和市场,以行政命令来管理回经济,企答业活力差。但是在紧急状态下,比如苏联卫国战争,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可能利用起来的资源进行斗争。
政治上:独裁统治,且存在个人崇拜现象,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同时还否认了集体领导、人民代表大会等制度。但是在紧急状态下,比如苏联卫国战争,有利于战略抉择和指挥。

影响:
两分法,先说好的一方面吧,使苏联在短时间内成为工业和军事强国包围了苏维埃,打赢了卫国战争。
不好的一面,损害了人民利益(尤其是农民),加剧了社会矛盾,为最终解体埋下种子

形成原因:
一、封建残余(中国与之类似):人们潜意识里的“沙皇情节”是形成高度集中政治体制的温床
二、国际环境,自苏联建国起,苏联就始终处于战争准备和战争期间,国家利益要求必须最大限度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保卫国家。

『叁』 如何理解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以前的前苏联现在已经解体了,俄罗斯和其他几个国家这根据他以前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系是分不开的。

『肆』 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是在什么时候

1936年苏抄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苏联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经济方,建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

『伍』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法律文献是什么

1936年12月5日,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该宪版法是在斯大林参加和指权导下制定的,故又称《斯大林宪法》。它以资本主义在苏联已经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已经胜利为出发点,规定,“苏联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苏联的经济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及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宪法规定,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苏联最高苏维埃。宪法还对苏联共产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作了明确规定。新宪法的规定,宣告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陆』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什么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也称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执政期间形成

『柒』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背景是

C、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因为俄罗斯是一个比回较落后的资本主答义国家,其无论工业,经济,政治普遍落后。而前苏联是利用国内矛盾和一站的契机,通过所谓的共产主义运动才建立的,立国之初就将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推到对立面,声言要解放全世界。因此陷入到国际孤立之中,先后经历了数次武装干涉,列宁虽然求稳,力图经过民族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为其心中的社会主义理想奠定基础,再实行共产主义。并认为当时苏联不具备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但是强敌环饲并不能消除人们的危机感和快速强大的愿望。因此斯大林上台以后,就推行了计划经济,依靠国家行政力量完成了苏联的工业化

『捌』 苏联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到底是什么样的它为什么会导致苏联解体

就和咱国文G时期一样,人们高度崇拜斯大林,认为他的政策都对,并且盲目专的尊崇,事属实上呢?有很多的政策弊端,当时的优秀建议也不接纳,什么都以斯大林的观点为主。导致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个原因,重点是戈尔巴乔夫的由一党转为多党的错误改革。

『玖』 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表现

苏联重视发展重工业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

『拾』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具体内容是什么

二、高度集权政治体制下联邦制的变形

1922年12月苏联成立之后,经过逐步发展、变化,最终形成了由53个民族国家实体——15个加盟共和国、20个自治共和国、8个自治州和10个自治专区组成的联盟国家。在苏联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苏共、苏联各族人民“进行了创立多民族国家的实验”并取得了成功。毫无疑问,联盟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有力地加强了无产阶级专政,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然而,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联邦制这种具有明显分权性质的国家体制,往往受到苏共领导人有意无意的排斥,实际上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联邦制国家体制方面的种种缺陷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苏共及其领导人对苏联民族问题的复杂性、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民族问题的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忽视发展联邦制国家体制问题

对于苏联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民族问题始终伴随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渗透和反映在日常社会生活中。它既带有历史的种种印迹,同时也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民族、民族问题、民族矛盾与阶级、阶级问题、阶级矛盾有一定的联系,但绝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苏联的成立从社会政治制度和法律上确认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只有在苏维埃阵营之内,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它把大多数人民都团结到了自己的周围——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彻底消灭民族压迫,建立起相互信任的环境而奠定各族人民友爱合作的基础”。显而易见,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保证,但并不等于民族问题的解决。 苏联建立之初,在从法律上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在国家体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逐步形成了后来的国家体制。主要措施有:

1、在斯大林执政初期根据民族地域原则,建立了一些民族自治主体,使一些少数民族有了自己的国家组织或享有自治权。先后建立了一些自治共和国、自治州和民族专区。每个自治共和国有自己的宪法、有自己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最高苏维埃和最高行政管理机关——部长会议。在苏联及所在的加盟共和国的权限之外,各自治共和国有权解决归它管辖的问题。自治州不是国家组织,没有自己的宪法和国籍,但与一般的州不同,它在行政上和经济上有相当大的自治权。而民族专区是俄罗斯联邦境内以特定的民族成分和风俗习惯为特征的民族区域组织形式,隶属于该共和国的州或边疆区。民族专区1977年改称自治区。此后,又将一些自治州升格为自治共和国。

2、根据1924年苏联宪法,苏联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实行两院制,以扩大少数民族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苏联最高苏维埃由享有平等权利和代表人数相同的联盟院和民族院组成。联盟院不分民族、按地区选出,以“反映所有劳动者的阶级利益”,民族院“由各加盟共和国和各民族地区选出”,以“反映纯粹民族要求”,两院享有平等权利,都有立法权。 苏联政治体制、苏维埃国家体制形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苏联领导人开始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过高的估计,对民族关系、民族问题的认识上出现不符合实际的片面性,往往把民族问题混同于阶级问题。早在1936年斯大林就认为,既然“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即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和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不存在,反对一切奴役而忠实地实现国际主义思想的工人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各族人民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一切方面已经切实实行互助”,“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即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文化,已经有了蓬勃的发展”,“我们现在有了完全形成的、经住了一切考验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这个国家的巩固,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洲的任何一个单民族国家都比不上的”。显然,从阶级观点、无产阶级政权性质来讲,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但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苏联领导人却忽视了民族问题的特殊性。国家政权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并不等于在国家体制方面就没有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中央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联邦制国家体制有名无实,更谈不上研究、发展联邦制的问题,一切决定权实际上都集中在联盟中央,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被限制在狭小范围,各种自治实体的自治权利受到削弱,地方的积极性始终得不到发挥。中央统得过死,伤害了地方的、民族地区的积极性。 此外,把民族矛盾归结为阶级矛盾,用阶级斗争方式处理民族问题给原本难以解决的民族问题增添了不少新问题,造成了一些少数民族、一些加盟共和国与以俄罗斯为核心的联盟中央之间的隔阂。

阅读全文

与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