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中医证候名。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脾虚阳气不足,多引起大肠功能失调,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脾肾阳虚常见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脾肾阳虚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有:
1.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
4.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5.脉沉细无力。
脾肾阳虚证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脾肾久病,耗气伤阳。
2.久泻久痢,损伤肾阳,脾肾两伤。
3.水邪久踞,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
4.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
以上原因均可导致脾肾阳气俱伤,形成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多由脾、肾久病耗气伤阳,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导致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脾阳,或脾阳久虚不能充养肾阳,终则脾肾阳气俱伤而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须借助肾阳的温煦,肾脏精气亦有赖于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与化生。脾与肾,后天与先天是相互资生、相互影响的。《医宗必读·虚劳》:“……脾肾者,水为万物之元,土为万物之母,两脏安和,一身皆治,百疾不生。夫脾具土德,脾安则肾愈安也。肾兼水火,肾安则水不挟肝上泛而凌土湿,火能益土运行而化精微,故肾安则脾愈安也。”
2. 怎么样调理脾虚虚寒体质
脾虚怎么调理
1、注意保暖
老中医告诉我们,身体中出现的大部分毛病都是由于没有做好保暖工作造成的。特别是现在春寒料峭的时候,脾胃虚弱的患者更是要注意保暖工作,如果有胃痛的患者要避免手冷;腹泻的患者最好在肚脐的地方进行有效的保暖。日常要少吃一些生冷的果蔬或者饮品,女性可以多喝一些姜茶。
2、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积极向上、轻松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体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神志清楚,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或促使疾病痊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如果你能坚持做到上面这几项,那么恭喜你,你的脾胃功能就会不断改善,脾胃虚弱也能够逐渐好转和痊愈。中药建议平时也可以喝德甫的甞胃寳茶健脾和胃,疏肝理气。
3、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的方法有很多,慢跑、爬山、瑜伽、气功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有效的促进肠胃蠕动,提高身体的消化能力和营养的摄取能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排除身体毒素。
脾胃虚弱怎么调理,可以在每天睡觉之前按摩腹部,这样有助于脾胃的顺利运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保健方法。
4、科学饮食
养成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每天定时、定量的吃饭,并且要做到荤素搭配、粗细搭配,不能够出现偏食、挑食的现象。出了主食之外,还应该适当的增加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的社区,这样有利于消化能力的提高
日常生活中,少吃一些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例如大蒜、油炸食物、辣椒、膨化食品等等,同时生冷食物也要少吃一些,因为这些食物都是比较难消化。
3. 体质虚寒的人是什么样的
病情分析: 虚寒体质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静等特点的体型类型。体质特征为:形体适中或偏胖,但较弱,容易疲劳;面色偏白而欠华;食量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时畏寒喜热,或体温偏低;唇舌偏白偏淡,脉多迟缓;性格内向,喜静少动;精力偏弱,动作迟缓,反应较慢,性欲偏弱。容易生病。
4. 体质是虚寒,脾肾阳虚,又有肝火,怎么改善
补阳,不要吃太阴的食物,还有太冷的食物。
5. 脾肾阳虚体质的表现
就是怕冷!冻不得,吃不得凉食物,四肢不温。桂附地黄丸、桂附理中丸。
6. 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如何治疗
香砂养胃丸顾名思义,就是养胃的,尤其是有气胀的人。
补中益气丸是用于补益专脾气,一般用于脾属运化失司,不能分清辨浊,你的大便要是要是稀,那就说明消化不好,用补中益气丸挺好的。另外也可以用于内脏下垂。高血压的人慎用。
附子理中丸是用于脾胃虚寒,用于温暖脾的,一般你可以配合参苓白术散或者补中益气丸用。
健脾丸嘛,就是用来消化食胀的。
归脾丸是养血安神,可以养心脾两脏。
保和丸用来治食滞胃脘,一切东西吃下去导致的食胀都可以消化。和健脾丸不同的是,健脾丸多了补的作用,可以攻补兼施。
参苓白术散是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是挺好的补益脾的方剂。
脾虚寒的人一般容易大便稀,吃下去的东西都不会消化,长期下去就会没精神,爱困,气血不足,推荐用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或者补中益气丸。
嗯哼
肾阳虚推荐用肾气丸。
7. 冬季收藏:脾肾阳虚肾精不足虚寒体质的人如何进补
冬季收藏:脾肾阳虚肾精不足虚寒体质的人如何进补??老中医
8. 脾肾虚寒就是脾肾阳虚吗
中医理论
中
寒症
多与
阳虚
有关,但脾肾
虚寒
有可能是脾肾
气虚
、脾肾
阴虚
、
脾肾阳虚
等症所表现出的寒症表现,所以说但脾肾虚寒与脾肾阳虚不完全一致。
9. 脾胃虚寒与脾肾阳虚有什么不一样的啊
1、定义不同
脾胃虚寒指脾胃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包括脾阳虚和胃阳虚。
脾肾阳虚是体质虚弱而引起的寒邪侵入,或者久病缠身导致的脾肾阳气不足。
2、引发原因不同
脾胃虚寒多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脾肾阳虚多由于体质虚弱而感受寒邪较重,或久病耗损脾肾之阳气,或久泻不止,损伤脾肾之阳,或其他脏腑的亏虚,累及脾肾两脏等引起。
3、表现症状不同
脾阳虚证可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
脾肾阳虚表现为或腹泻,或便秘。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常出现或伴有此症。脾肾阳虚常见于虚劳、泄泻、痢疾、水肿、鼓胀、肾风,以及西医的慢性肠胃炎、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
4、治疗方法不同
脾胃虚寒治疗原则采用温中健脾,代表方剂为理中汤。但在中医不少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证、理中汤证、香砂六君子汤证、香砂养胃丸证统称为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
脾肾阳虚治疗原则:温补脾肾。代表方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常用中药:附子、白芍、白术、干姜、茯苓、桂枝、党参、炙甘草等。
拓展资料:
中医理论基础: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通过对现象的分析,以探求其内在机理。
因此,中医学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10. 请问:脾胃虚寒,脾肾阳虚的体质可以吃制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咨询情况来看可能是脾胃虚弱有影响引起的。可医生面诊后确诊。
指导意见:首乌粉是没有作用的。可用理中丸加健脾丸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