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质舞蹈 > 广西体质人类学

广西体质人类学

发布时间:2021-02-20 17:19:45

⑴ 广西发现16000年前的人头骨化石,会不会将我们的5000年文明提前

所谓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其实主要指的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如果算上史前时代的话,其实早已超出5000年的文明范畴。而这次广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主要是可以填补华南地区体质人类学的空白,对研究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群的多样性、人群的迁徙与交流以及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埋葬习俗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一)娅怀洞遗址

一般来说,史前时期尤其是直立人和智人时代,基本上都是利用天然的山体,进行生活或者安葬死者。在我国境内有许多著名的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北京人洞穴,其年代可追溯到70万年限。而这次发现的的娅怀洞遗址,位于广西省隆安县乔建镇博浪村一个偏僻的山丘上,距离隆安县城13公里。娅怀洞遗址于2014年发现,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是继山顶洞人墓葬后在中国发现的第二处旧石器时代墓葬,填补了右江流域史前文化缺环。

此外,科研人员还发现了1.6万年前的稻属植硅体,说明在距今16000多年前,史前人类就开始利用野生稻,为研究史前人类利用野生稻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⑵ 纯黄种人有一个隐性高智商基因,矮黑人有一个隐性高智商基因。日本人是黄种人和矮黑人混血,所以有的日本

从形态学角度将日本只有阿依努人属于蒙古人种同澳大利亚人种混血专,日本本土属于属标准黄种人东亚类型,常染色体是比中国更纯粹黄种人

从考古来讲南方汉族南方少数民族是东南亚矮黑人和黄种人混血后裔按照吉林大学朱泓指导中国南
朱泓:中国南、北地区的古代种族
朱泓:中国古代居民人类学类型
编者按:12月1日,吉林大学朱泓教授应邀为我校历史学院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古代居民人类学类型》的学术报告。

新石器时代古华南人骨体质特征和美拉尼西亚人以及巴布亚人等传统大洋洲黑色人种类聚,在体质人类学考古范畴将,两广福建属于黄种人与东南亚矮黑人混血后裔

从分子人类学角度讲,如果父系基因D代表矮黑人,那么矮黑人是中国氐族既白马藏族,藏族属于黄种人和矮黑人混血后裔,蒙古族属于黄种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混血后裔


从常染色体角度讲
东亚常染唯一具备尼格利陀矮黑人长期色体仅存在两广,而常染色体决定外貌体质,因此两广人在人种学上属于蒙古人种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混血后裔具备黑色人种特征

⑶ 能推荐基本人类学入门的书吗

《人类学是什么 》作者:王铭铭
《文化人类学》作者:(美)哈维兰
《文化人类学》是为大学本科水平的人类学导论课程设计的。本书首先讨论文化人类学,介绍各分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同时引入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相关材料。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准确,学术味浓厚,但它写得简明扼要...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人类学是什么

作者:王铭铭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08月
学习一门学问,一如学习做人一样,需追求它的道理、规则、价值和技艺。怎样才能获得这些东西呢?我们一般要翻阅一些入门书,通过了解基础知识来接近学科。可是了解和把握学科所需要的东西,比书本知识能告诉我们的多。...
¥18.00¥15.30折扣:85折节省:¥2.70
--------------------------------------------------------------------------------
文化人类学(第十版)

作者:(美)哈维兰 著,瞿铁鹏,张钰 译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1月
《文化人类学》是为大学本科水平的人类学导论课程设计的。本书首先讨论文化人类学,介绍各分支学科的关键概念和术语,同时引入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相关材料。本书内容全面、新颖、准确,学术味浓厚,但它写得简明扼要...
¥68.00¥57.80折扣:85折节省:¥10.20
--------------------------------------------------------------------------------
西方人类学名著提要

作者:王铭铭 主编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05月
本书以提要方式介绍了西方人类学家代表作46部,读者从其精当的提要中,可以把握西方人类学的演变脉络、理论革新概貌及方法转变过程,从中理解这门学科的研究成果,人类学家的思想视野。 本书的主旨,是向读者介绍...
¥38.00¥30.00折扣:79折节省:¥8.00
--------------------------------------------------------------------------------
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
作者:容世诚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0月
本书以戏曲及剧场研究为出发点,探索表演艺术与宗教仪式间的紧密联系。在剧场的拟真幻象及祭典的天启神召之间,观众与信众,演出者及祭祀者的角色之间产生微妙的交换。而一个社群的凝聚力量由此一再接受洗礼。本书以新...
¥19.80¥9.90折扣:50折节省:¥9.90
--------------------------------------------------------------------------------
人类学概论(附光盘一张)——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

作者:庄孔韶 主编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07月
本书定位于大学人类学专业课和公共课使用。特点有三:一是涵盖了国内外人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例如对影视人类学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且介绍者为该领域的体验者,具有较高的信度。二是突破一般教材纯文字静...
¥35.00¥29.80折扣:85折节省:¥5.20
--------------------------------------------------------------------------------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人类学的表述系列丛书

作者:王铭铭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年07月
本书概述了西方人类学家在中国研究领城中获得的主耍成就,梳理了汉学人类学从民族志范式转变为宗教与市场--社会结构范式,进入民间宗教研究时朗,回归于民族志范式,再进入“后现代人类学”的心路历程。书中述评的种种...
¥23.00¥18.20折扣:79折节省:¥4.80
--------------------------------------------------------------------------------
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⑷ 中国南方地区哪几个省的人相貌与体态最像东南亚人

从人种学的角度来划分,北人属于蒙古人种,南人则多为马来亚种。马来亚种也是蒙古种的一个分支,所以叫“亚种”。

人种,是体质人类学的话题,与民族有关,但有分别。

居住于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与北方汉族属于同一种群;居住于南方的少数民族与南方汉族地也同属于一个种群。南方汉族与北方汉族的遗传基因相距较远;南方少数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遗传基因相距也比较远。北方种群,包括居住在北方的汉族、维吾尔族、裕固族、满族、藏族、回族、锡伯族、保安族等。其中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东乡族和回族中混有高加索人种的遗传特征。另外,属于北蒙古利亚种的分布,还包括北美洲的阿塔帕斯卡人、爱斯基摩人和皮马人,日本人,朝鲜人,蒙古人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少数民族。这里面,特别有意思的是美洲印地安人的遗传因子与蒙古利亚种北群一致,提示这个类型的人种经朝鲜、日本,通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并成为美洲印地安人的祖先。这一点与上世纪兴起的玛雅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以及印地安文化与中国商文化的同质研究结果不谋而合。为中华文明的古代传播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启迪。

南方种群,包括南方汉族,土家族、白族、彝族、苗族、布依族、水族、畲族、仫佬族、壮族、侗族和京族等等。除了中国南方人,还包括泰国人,印度尼西亚人和菲律宾人。这一区域,正是蒙古利亚种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化区”。

这种“混化”,绵延了很长的过程,而且在局部地区有差异。例如有史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就导致沿海地区不断有南亚、中东人来往和留居。汉代以后到宋元时期,从粤西徐闻而粤中番禺而闽省的漳、泉二州,这些通商口岸都有不少阿拉伯——波斯商人留居下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闽南地区还有这类报告。这些人口往来无疑对局部地区的人种带来影响。

东南亚人人种和中国人不同。

中国人多炎黄血统,当然多年的民族融合,基因中也有少量外来成分。
南边确实有不少人基因里有古越血统。

以前一个抽样调查,南方尤其是女性,基因里百分之七十多,为炎黄人种,还有百分之二十多有古越人种的特征。

但是古月人种和东南亚又有很大的不同,相反那儿的人在人种上要略为单纯些,毕竟在古代那儿太偏僻了。
东南亚人瘦小敏捷,这是和他们所居住的环境分不开的(多山,潮湿,炎热),体形较大的人种根本不易在那种环境下生存

东南亚人他们皮肤深黑,下巴较长。外貌上,那边人颧骨高,眉角分明,倒是颇像皮肤不那么黑,嘴唇不那么厚的黑人。

在很久前,他们要算“褐色人种”的,那时候人种分黄褐黑白,而不是现在的黄白黑。现在这个标准大概是90年代中后期定的。
后来褐色人种的一部分就划分到黑人里了,另外一部分也划到黄白里,所以现在有搞笑得事情,黑的像柏油的印度人(南次亚大陆)还算白人。。。。

从这个角度说,差别就是相当大的了。

⑸ 张海洋的教育科研

1.专著
《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民族出版社2006.
2.教材
《社会人类学讲义》,与王晔合编林耀华教授遗作,鹭江出版社,2003。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理论轨迹”,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1949年以来的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载与王建民、胡鸿保合著《中国民族学史》下卷,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
“体质人类学与民族学”、“语言学与民族学”,载宋蜀华主编《民族学理论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语言与民族文化”、“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载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7年修订再版。
“进化学派”、“博厄斯学派”、“结构人类学派”诸条,载《中国大网络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1。
“地理环境与民族教育”、 “民族地区的文化模式与民族教育”,孙若穹等主编《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3.译著
《中国文化经典名言》英译,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
张小明:《藏传佛教》,中国画报出版社,(汉英)2004
郝瑞:“人类学研究的种种困惑”,民族艺术,1-4/2004,连载。
黄树民:“比较方法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与滥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第3期。
郝瑞:“人类学调查的种种困惑”,《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2003.
王庚武:“论海外华人的中国文化中心”,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高斯明:“论人类学科学的整体性”,中央民族大学学报5/2000。
高斯明:“人类学与美国”,《民族译丛》1/1989。
李济:《中国人的形成》,与胡鸿保等合译,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李光模编《李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与王曼萍合译,华夏出版社,1989。
4.学术论文
汉语民族一词的语境中性与皮格马利翁效应,《思想战线》2011年第4期
中国文明结构:少数民族发展与国家安全社会和谐,《文明》2010第1期
汉族:不断飘移的民族,《中国国家地理》,2010年第2期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起草,2009年7月31日通过。
“少数民族发展与中国社会和谐”,《中国民族报》,2009
“少数民族看奥运,多少祈盼在心中”,《中国民族报》,2008年8月9日第6版。
“第四代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和谐”,《文化产业》,2008年5月,创刊号。
“民族文化传统与川北灾区震后重建”,《中国民族》6/2008
“社会和谐与民族文化公平传承”,《中国民族报》,2008,4月11日,第6版
“好想的摩洛哥与难说的拉比诺”,《摩洛哥田野作业代译序》,商务印书馆,200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民间文化研究”,《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2期,第11-15页。
“重建有神的社区”,《中国民族报》2007年3月23日第6-7版.
“简论中国的多元文化与和谐社会”,《思想战线》,2006年第2期。
Putting the Shattered World Together Again,China’s Ethnic Groups, Vol. 02, No.2, 2004.
“人类学视野下的东西方文化比较”,《民族艺术》,2003,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
“搭建跨文化理解的新平台”,《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3年11月21日第12版。
“民族学的学科内涵与人才培养”,《光明日报》,2003年6月17日B4版。人大报刊复印转。
“试论民族学的知识结构与应用领域”,《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3/6/第1-4页。
“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Wrestling with the Connotations of Chinese Minzu”, in Gyanendra Pandey and Peter Gescheire ed.: The Forging of Nationood, Manohar Publishers and Distributors, New Delhi,India, 2003
“弱势群体的主体性与现代社会的互主性”,《中华读书报》,2002/5/15第17版
“在开放中守护传统:斯洛文尼亚的民族和民族工作”,《世界民族》2001第6期。
“‘民族概念’与中国民族研究的可能范式”,载《人文世界》2001年第1卷,第204-19页。
“凉山彝族婚改文献的民族学解读”,与胡英姿合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5;
另载《凉山民族研究》2001年年刊(内部)。
“我所理解和从事的人类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3/2001
“学界泰斗,人世楷模-林耀华教授祭文”,《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2001
“林耀华教授与少数民族和民族研究”,《中国民族》,1/2001。
“中国的西部开发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亚洲报告2000》。
“涂尔干及其学术遗产”,《社会学研究》,5/2000。
“林耀华教授的学术生涯”,《民族教育研究》,3/2000。
“马林诺斯基与中国人类学”,《民族艺术》,3-4/1999(连载)。
“1949年以来的台湾民族学”,《广西民族研究》,2、4/1999(连载)。
“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学的中国化”,《满族研究》3/1995。
“关于中国多元文化的事实、理解与表述”,马启成等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研究-纪念林耀华教授从教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与人合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1988。
“中国民族学的南北特色”,何龚等编《中国民族历史与文化》,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论中国的民族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宁夏社会科学》4/1985。
5.会议论文
“百年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2-5;日本滋贺县立大学2012-12-8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语言社区”,2007-11-11日,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讲课。
“从穷则思变到富而好礼:和谐社会的人类学思考”, 2007,10月31日,水利部移民局黄山培训班讲课。
“构建和谐社会与重建有神的社区”,2006,12,18,北京师范大学
“传统社区文化与少数民族公共卫生安全”,2006,7,10,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的‘两区’开发与少数民族权益保护”,2005,3,5,中央民族大学
“公民、居民、城乡、贫富与族群:凉山农村流动人口问题的人类学分析”,2002年12月14-17花莲,台湾东华大学原住民民族学院。
“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中国民族学的研究范式转换”,2002年7月恩施,中国民族学会年会
“概念、政治与历史文化-也谈‘民族’一词的用法与译法”,1998年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讨会。
“中国统一的维系力量”,1997年6月13日美国Palo Alto高等中学国际活动日讲座。
“中西民族概念比较”,1997年2月4日,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讲座。
“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1997年3月5日,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讲座。
“重建后中国民族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995年5月14日在青年民族学者座谈会发言。
“中国民族概念的确切含义”,1995年2月6-9日新德里SEPHIS WORKSHOP论文。
“传统中国的社会家族主义与文化天下主义”, 1994年11月25-27日香港科技大学东亚种族认同研讨会论文。
6.承担学术课题撰写的研究报告
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宗教事务管理改革前沿探索,乐施会、国家民委(2012)
“自然资源开发与社会文化和谐”,中国-瑞士国际研讨会,(已执行),2011.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口双向流动和景观、机制和政策管理需求研究”,民大,2010
“世界主要国家民族识别和民族政策资料收集和比较研究”,国家民委,2010
“人类学民族学国际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昆明宣言起草,国家民委,2009
“中国民族学导论”,中宣部、教育部马工程、主要参与人
“中国少数民族水电移民补偿安置体系研究”,中国水电集团,2008
“贵广高速铁路社会评估和少数民族发展计划”,世界银行、铁道部2008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保护与发展”.2006,12月,国家民委文宣司,执笔人之一。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调查报告提纲”,2004.3,国家宗教局、执笔人之一。
“从社会发展史到文化生态学”,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内参2003刊登。
“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2002
“论弱势群体的主体性及其在当代语言中的缺失”,2002
“民族-西方概念与中国事实”, 1996
“与时俱进的中国民族概念及其含义”,1995
7.在编写论著
《中国各民族网络全书》中方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与英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
《中华民族文化》,黄河出版社集团,30万字
《东西方文化比较》-教材20万字
《民族学/人类学通用教程15讲》-教材20万字
《体质人类学》教育部部颁教材,20万字

⑹ 徐林的个人简历

1985年9月——1990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就读本科。
1990年7月——1991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见习助教。
1991年7月——1995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助教,担任本科和专科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教学。
1994年参与莫世泰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青少年生长发育长期趋势的研究”,开始体质人类学研究工作。
1994年9月——1998年7月在职读广西医科大学解剖学专业体质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完成“广西玉林地区女性中小学生头发微量元素含量的年龄变化特征的研究”。
1995年11月——2001年11月,广西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讲师。担任硕士研究生、本科和专科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教学。
1998年10月——2003年任广西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管教学工作。
1999年参与魏博源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青少年头发微量元素含量与生长发育关系的研究”和自治区教改立项项目“解剖学多媒体教学局域网建设”。
2000年学习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始进行分子人类学研究,参与广西侗族和苗族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多态性研究。
2001年12月至2007年11月被聘为副教授,担任外国留学生全英班、担任本科和专科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教学。
2003年参与魏博源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少数民族15个STR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多态性研究”,同年11月魏教授去世后,负责主持该项目研究,2008年该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被聘为教授。

⑺ 广西灌阳井下现多具头骨疑似红军烈士遗骸吗

是的,广西灌阳井下现多具头骨 ,疑似红军烈士遗骸。

9月16日,灌阳县在酒海井旁举行悼念仪式,将在井下寻获的骸骨装入骨灰坛后起运到地面。从8月13日起,灌阳县开始组织人员在新圩镇酒海井进行勘探和打捞作业,寻找红军烈士遗骸。


至于骨头的年代,则需要进行碳14测定。

⑻ 我国古代如何称呼壮族人目前,全国共有多少壮族人口

壮族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土著民族。早在远古时代,今壮族地区已有人类居住、繁衍。迄今发现的柳江人、麒麟山人、西畴人等近20处人类化石地点,100多处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桂林甑皮岩、柳州鲤鱼嘴、横县西津、邕宁长塘、南宁豹子头、扶绥敢造、隆安大龙潭等3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还有田东、宾阳、武鸣、恭城、平乐等地的大批春秋战国墓葬,以及左江流域和云南麻栗坡发现的一批具有地方民族风格的原始崖画等,都说明了壮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广西史前人类骨骼和现代壮族活体的调查和研究,也支持壮族是我国南方土著民族的科学论断,研究我国南方发现的大量的史前古人类化石的体质特征表明,壮族与历史上岭南的古代居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在人种上属蒙古利亚人种华南人类型,其祖先最早应追溯到柳江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己具有鼻孔宽阔等热带人类的一些特征,体骨与股骨显示出其身材矮小,与现代东南亚人比较接近。专家认为,柳江人与北京山顶洞人比较接近,都是原始蒙古人种的代表,但其体质特征已出现南北异形的现象,到了新时器时代进一步发展为不同的地方变异类型。桂林甑皮岩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其体质特征与柳江人有着继承和发展关系,而且与蒙古人种南亚型接近。这一类居民广泛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沿海一带,很可能是古越人的祖先。通过颅骨测量项目的比较,罗泊湾人与甑皮岩人和现代壮族比较接近。其他体质特征与华南人类型最接近,应属华南人类型,而且可能是长期生活在本地的土著民族。总之,柳江人、甑瓦皮岩人等,与现代壮族人都有着较多、较明显的相似体质特征,说明他们都有可能是壮族的直系祖先。

据研究,壮族系古百越族群支系西瓯、骆越的后裔。据史书记载,其族称又多有变化。周秦时期称骆越、西瓯、南越、濮人等,汉代以后称乌浒、俚人、僚人、蛮夷、百越等,唐宋后有僮人、侬人、侬蛮、侬徭、俍人、沙人等称呼。各地壮族自称也不同,在布越、布土、布侬、布傣、布曼、布僚等2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后,统一称为壮族

广东省 7779 20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 1609 21人 海南省 399 22人 重庆市 1605 人

⑼ 中国南方 人种 概况

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的区别

从外观上,能很明显的分辨出两者的区别。 北方汉族种族上属于远东人种,南方汉族属于南亚人种与远 东人种的过度种族。 但从一个更大的角度讲,东亚各民族,都属于蒙古利亚人种 ,既黄种人。亚洲的黄种人,可以大致的分为北方蒙古利亚 人种和南亚蒙古利亚人种两种。而这里所说的远东人种,实际上是两者的混血人种。 但远东人种也具有一定的独有特点。如身材比两者都高,颧骨靠近眼睛,肱骨粗壮,头发最粗,最直,最硬等等。
具体的讲,北方汉族具有以下特点:
1 身材高大,华北,西北,东北人普遍比南方人高6—10cm 是东亚身高最高种族,也是除巴塔哥尼亚印第安人外,最高 的黄种人。
2 皮下脂肪厚,这与气候寒冷有关。
3 肤色较浅。
4 鼻骨高,鼻翼不发达,鼻指数小。
5 颧骨位置靠近眼眶。
6 眼裂小,既小眼睛。且多单凤眼,既单眼皮多。
7 内眼角低,外眼角高,既眼睛向上倾斜。
8 眼角内侧有蒙古褶,既内侧上眼皮在眼角处向下遮盖泪腺, 而形成的褶。
9面骨宽。
10 第二期被毛(性毛)比南方人少,这是与我们的一贯印象不 同的。
11 头指数小,所谓头指数,既头骨的左右宽占前后长的比例。 北方人头指数794,属于中头型,与北亚和蒙古草原上各族 相似。南方人头指数80以上,与朝鲜81,日本84相似,属于 短头型。
12 唇薄。
13 骨骼轮廓模糊。

相应的,南方人具有以下特征:
1 身材较矮。
2 皮下脂肪薄。
3 肤色深。
4 鼻骨低,鼻翼发达,鼻指数大。
5 颧骨低。
6 眼裂大,既大眼睛,且多双眼皮。
7 内外眼角在同一水平线上。
8 只有南方人中的"北方人",和少部分人有蒙古褶。
9 面骨窄。
10 性毛比北方人发达。
11 头指数大。
12 唇薄。
13 骨骼轮廓清晰。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总体上有此趋势。何况还有“北人而南 相,客籍者”,当然不在此列。 南方人与北方人的巨大差异,不仅与气候有关,还与汉族的 历史发展有关。
六千年前,中国的大地上,人种与现在差别较大。
1 在今天的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生活着讲汉语的部落, 种族上接近远东人种。
2 河套地区和蒙古草原西部居住着讲突厥语的民族,人种上属 于北亚人种,他们创造了鄂尔多斯文化。
3 蒙古草原东部和辽河流域居住着讲蒙古语的民族,人种上也 接近远东人种,他们创造了夏家店文化。
4 东北地区居住着讲通古斯语(满语)的民族,人种上也接近 远东人种,他们创造了红山文化。
5 青海等地居住讲藏缅语的各族,人种上与汉语部落最接近。
6 黄河中游生活的一支古老的民族,文化上非常先进,语言上 属于汉藏语系,并且更接近汉语。但种族上却或多或少的具 有南亚人种的特点。
7 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居住着马来人,种族上是南 亚人种。
8 汉江流域居住着讲泰语的民族,人种上是南亚人种。
9 广阔的南方居住着南亚人种,他们的语言除南亚语系的柬埔 寨语河和孟语外,几乎都没流传下来。
10 蒙古草原北部,贝加尔湖南岸生活着北亚人种,他们的语言 除古亚西亚语系的勘察加语,都没流传下来。
11 以上各地的居民都是黄种人,而在中国的新疆地区,居住着 讲原始利雅安语的白种人,具体的讲,属于北欧人种波罗的海类型。
从那时起,讲汉语的各部开始向西,东,南各地迁徙。除向 西的一支被同化外,到距今两千年前,讲汉语的民族已经遍 布黄河流域。他们种族上是远东人种。而原来的部落,多迁 徙到南方。于是形成了北方远东人种,南方南亚人种的局面 。汉族在这一时期,被秦帝国统一。从此后的上千年中,汉 族不断南迁,形成了南方人是远东人种与南亚人种的过度人 种的特点。而北方汉族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由于同化了大 量的异族所至。但种族上任属远东人种。 汉族这一历史被汉族的血型分布诚实的记录了下来。在20多 种血型划分方法中,从MN血型系统来看,北方是M型,南 方是N型。从ABO系统来看,比较混杂,尤其是城市。但由 于该系统大家比较熟悉,就以此分析吧。从大范围讲,长江 以北各地A型血为多,大概传统汉族的大部分人血型既是如 此吧。长江以南B型血占多数,主要是汉化的南方各族因素 。而南方的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省,O型血比 例则最高,而这几省也最俱南亚人种特点。在北方,也不是 A型血一统天下,在长城两侧,O型血和B型血的比例非常高 。而且具有越往东,B型血越多。而延长城向西,则B型血 比例逐渐减少,O型血比例逐渐增多。这是北方各族大量汉 化的结果。据说,民族学家已经找到达斡尔族是契丹人后代 的证据,其中一个竟是和华北北部汉族血型相近。可见这种 同化的剧烈。
北方汉族和南方汉族的种族虽然不同,但共同点远多于不同 点。这里告诉你两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是铲型门齿, 既门齿断面呈‘['型;另一个是哺乳期长奶藓,又叫胎迹, 学名蒙古斑。这两个形状汉族中98%的人都有。当然,和汉 族相近的藏族,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中90—95%的 人也都有。毕竟我们都是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吗。
刘邦和李世民,两个世界闻名的汉族人。我们可以以此为例 进行说明,刘邦是典型的江淮人,但他更接近今天的西南, 江浙一带的汉族人。李世民这个有3/4鲜卑族血统的明君,种 族上是典型的远东人种,更象一个西北人。 不用说,如果你长的想他们的话,你可是典型的汉族人了

⑽ 汉族是雅利安人的后裔

华夏文明的白种雅利安人来源——为白种汉人正本清源

今天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大多都呈现出明显的黄种人特征。而这大多数人也以古代华夏文明创始者的传人自居。那么,创造了中国地区最初的华夏文明的那些古代民族,他们是什么人种呢?事实是,他们却是白种的雅利安人。
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谈。事实上,有大量的考古发现和以DNA检测结果为依据的体质人类学以及比较语言学上的证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这个历史事实一直都是中国史学研究的一个禁区。
因为现在的中国一直都是以古代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的,而这个历史事实却会把现在的中国政府和中国的这些伪“民族主义者”置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原来他们一直都是在乱认祖宗。

证明这个历史事实的主要证据有以下这些: 山东,河南,四川,陕西,甘肃,内蒙,新疆等地出土的大量具有高加索人种(白种人)特征的古人类遗骨,干尸,以及雕像文物等;古文献中关于古代华夏民族及北方游牧民族中具有高加索人种(白种人)成分的大量记载;古汉语中与英语等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语言同源的大量原始词汇。等等。
在详细阐述这些证据之前,首先我们来大致了解一下种族和语族这两个概念,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通常我们都简单地把人种分为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不过这只是一种通俗的说法,并不准确。而且按照皮肤颜色把人分类也不太科学,因为肤色受外界影响很大,恰恰不是最重要的人种特征。通常应该按照眼睛颜色,毛发颜色,毛发形状,鼻形,眼形,头形指数,等等区分。

照此大概可将人种分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蒙古利亚人种(黄种人),尼格罗人种(黑种人),俾格米人种(小黑人)等几大类,其他一些过渡种族和混和种族以及难以归类的不重要的种族这里不再赘述。
人类的语言,则大概可分为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闪米特语系,含米特语系,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等几大类。(美洲印地安语和非洲黑人班图语等除外)

而按照语言将人分类,就可以将人类分为印欧语系民族(广义的雅利安人),闪米特语系民族(包括犹太人,阿拉伯人,古巴比伦人,古亚述人,腓尼基人等),含米特语系民族(包括古埃及人,北非柏柏尔人),汉藏语系民族,阿尔泰语系民族(包括蒙古,突厥,通古斯[女真]三大语族)等几大类。

这种按照语言分类的语族并不等同于按照体征分类的种族,但是两者(种族谱系树与语言谱系树)大体上是吻合的。所以本文中可视为等同。不过印欧语系民族与闪米特语系民族同属于高加索人种,所以本文将属于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民族作为广义上的雅利安人单独归类。

然后我们来看看具体的证据:
(一)。山东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和中国古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所,通过对山东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山东临淄古墓群中古人类遗骨中提取的DNA样本所做的检测,研究表明,儒家的发源地--山东,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春秋战国晚期,当地人的人种特征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白种人),进而可推知:儒家的创始者--孔子,毫无疑问也是属于高加索人种的成分。
一直到了隋唐时期,山东当地人的人种特征才开始转变为高加索人种与蒙古尼亚人种的混合成分,近似于今天新疆中亚的黄白混血种人;然后到了明清时期,山东当地人的人种特征才开始转变为较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
这个研究结果曾经在2000年“21世纪中国考古学和世界考古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公布过,2002年的《齐鲁晚报》《山东商报》也曾有过报道。

(二)。从殷墟遗址,中国地区最早的文明--商文明的遗迹中发掘出来的遗骨中,有高加索人种的遗骨。(关于文明的定义等问题请参考《所谓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无稽之谈》等文章)

同时也有蒙古利亚人种和尼格罗人种(黑种人)的遗骨,一般都来自于殉葬坑和祭祀坑,应该是战俘或者奴隶。
(三)。中国古代史书上记载的周边民族--西戎,北狄,南蛮,东夷,都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并且直接构成了商,周,等中国地区早期文明的人种来源。比如商文明的两个来源之一就是东夷--也就是上文第一条所提到的当时山东各部落和民族。东夷应该是一个游猎部落。(《说文》:夷从大从弓,意即弓箭手。)
而生活在山东的东夷,既然是高加索人种的成分,来源于东夷的商,当然也毫无疑问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的成分的,并且也被考古发现所证实。两者关系非常密切,而孔子也是商的遗民后裔。
郭沫若也曾考证过,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东夷人,体貌特征为胡须体毛较浓密,鹰钩鼻,这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北狄中也含有浓须,蓝眼,高鼻的高加索人种成分(《中国史篇》)。

另外,东夷可能也含有部分通古斯人(属蒙古利亚人种)的成分。

(注意:古史上所说的戎,狄,蛮,夷,是与西,北,南,东四个方位严格对应的。)

(四)。中国地区的第二个文明--周,也是来源于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西戎(说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周人始祖名为弃,号为后稷,其母为姜嫄,系出自羌人部落(姜,羌同源),而羌人为西戎的一支。周人直到灭商入主中原之后才开始“贬戎狄之俗”逐渐摆脱游牧文化的影响。(《说文》:羌从羊,意即牧羊人。)

不仅西周墓葬中发现有很多高加索人种特征的颅骨,而且,1976年在甘肃灵台白草坡一座西周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尊青铜鼓上的人头像具有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1980年陕西扶风西周宫殿遗址出土的蚌雕人头像,雕像高鼻、狭面、深目,也具有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其中一个头顶上还刻有一个“╋”字(“巫”字),这个符号来源于公元前5500年前的西亚哈拉夫文化。

(五)。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尧,舜,禹等人,并不是实有其人,只是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才陆续由方士文人根据神话传说虚构出来的人物,但是其所对应的考古年代上相应的氏族部落,如尧,舜,禹所对应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据中国学者考证,都是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民族,而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各民族基本上都属于高加索人种。

关于此问题可参考余太山等人的相关著作,如《塞种史研究》及《说大夏的迁徙——兼考允姓之戎》《有虞氏的迁徙——兼说陶唐氏的若干问题》等论文。

来源于西北的北狄的,传说中的黄帝部落,也是一个说吐火罗语的印欧语系氏族。姜姓的炎帝部落也是源于印欧语系的羌人(姜,羌同源。)

周灭商之后,狄戎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分封,建立了一些小诸侯国,其中最大最长久的是中山国,而这个“中山人”据史书上的记载就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夏”是夏后氏的自称,“大夏”与“吐火罗”对音近似,据王国维,顾颉刚考证,来源于印欧语系。周灭商之后,因为周与来源于东夷的商不是同一民族,而与夏后氏同为西戎系统,于是以传说中的夏的继承者自居,也称自己为“有夏”,称其同盟部落为“诸夏”;而“华”本也是周人的自称,于是此后生活在中原一带的人就自称“华夏”,与此区别于其原来的本家--西戎,北狄,南蛮,东夷,这就是汉人的前身--华夏族名称的来源。

周谷城先生也说过:“夏,商,周并不是三个相续的朝代,而是三个不同的部落或民族”(《中国通史》)。
(六)。与我们通常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前,即匈奴开始向西迁徙之前,整个欧亚大陆上,不仅欧洲,中亚,伊朗,印度河恒河流域,西域(新疆),阿尔泰地区,而且通过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今天的甘肃,陕西,乃至河套地区的鄂尔多斯高原的整个范围,都是被属于高加索人种的使用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的广义上的雅利安人占据着的。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 古史记载的生活在中国西部包括西域以及甘肃陕西及河套地区的月氏,乌孙,楼兰,龟兹,犬戎,猃狁,羌(羌方,羌戎,姜戎),人方,鬼方等,都是说吐火罗语或者东伊朗语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在四川,山东等地也有印欧语系的高加索人种分布。

中国中西部及河套地区说吐火罗语的印欧语系各民族来到中国的时间相当之早,因为吐火罗语属印欧语系中的centum语组(与日尔曼语相同),即印欧语系中较为原始的颚音类语言;而西域中亚一带说东伊朗语的塞人,则是属于印欧语系中的satem语组,即印欧语系中后期成熟的丝音类语言,很显然吐火罗人来到中国的时候是在其途经的中亚印欧语系各民族的丝音类语言还未分化出来之前,由此可知这个时间大概在公元前4300年前印欧语系民族的第一次大迁徙的时候。通过对新疆出土的大量高加索人种古人类干尸的DNA检测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而那时候,中国地区的早期文明还未出现,属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雅利安语系)各民族已经来到了中国腹地,包括早期的吐火罗语各族以及后期的东伊朗语各族,并逐步带来了中东西亚先进的生产技术,小麦,大麦,及驯养牛马,车轮,两轮战车,青铜冶炼术,及后来的冶铁术等等技术,而且受中东的楔形文字影响发展出了早期的甲骨文,直接创造了中国地区的早期文明--商,周。
(七)。从文化上来说,从商周青铜器上的双马族徽,到新疆天山和内蒙古阴山古代岩画上的双马神像,以及中国北方草原和农牧交界地带的双马纹艺术品,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共有的多神教神祗之一:双马神偶像,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毫无疑问地都是来源于印欧语系各民族。

另外,商人是政教不分的,有很强烈的宗教性。这一点正是古代印欧语系的雅利安民族各分支共同的特征。

来自羌戎的周人,信仰阴阳,与印欧语系民族最早的宗教--祆教很相似。岑仲缅先生认为周人是祆教徒,《易经》也来源于祆教。
楚人苗人的祖先--南蛮,也是深受印欧语系民族的影响,甚至也可能含有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民族的成分。楚人的神话系统与雅利安人的神话系统很接近。

吐火罗人的一支,羌人,在文化上继承了很多印欧语系民族的风俗,例如火葬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先秦时期的文献如《墨子》《列子》等都提到,氐人羌人是实行火葬的,火葬就是源自印欧语系民族,例如印度-雅利安人就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实行火葬,而伊朗-雅利安人在祆教流传前也是实行火葬的。
与羌人并称的,后来南迁的氐人,也混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其与月氏人一样都将其国王称为“诏”,其与百越诸族融合的西南后裔白蛮、乌蛮等族建立的政权也称作“六诏”,其后建立暹罗的泰人也称其王为“诏”。
根据体质人类学的研究,彝族中有一支部族有高加索人种的特征,而彝族正是氐人的后裔,而且今天的彝族仍保留着火葬的习俗。

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在文化上对早期华夏文明的影响还大量表现在语言方面。祁连山的“祁连”这个名字就来自于印欧语言,意为“神圣的”。佛教经典最初也全是经过印欧语系的吐火罗语译成汉语的。 汉代设立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其中武威,张掖,敦煌的得名都与吐火罗语有关;“张掖”为“昭武”的同名异译,昭武城曾经是吐火罗人的一支月氏人的活动中心,后来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人至唐朝时仍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根本;“敦煌”则与“吐火罗”或“大夏”一名有关;而武威的原名或者另一名“姑臧”也出自吐火罗语;“姑臧”与“高昌”同源,也是吐火罗人的活动区域,而高昌的原住民车师同楼兰、龟兹、焉耆一样都为吐火罗人的一支。
(八)。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通常被归为汉藏语系,但是这种分类法一直都是有争议的。实际上,在上古时代,汉语也是多音节语,后来因为受单体方块字影响,逐渐演变成为了后来的单音节语。
有学者通过比较汉语与英语等印欧语系语言的原始词汇的发音异同,提出了汉-印欧语同源的理论,将汉语归为汉-印欧语系的一种。
关于此问题可参考谈济民的《汉英词汇的近源探秘》以及周及徐的《汉语印欧语词汇比较》等著作。
例如,据林梅村先生用比较语言学所做的分析,“剑”这个词最早就是来自于吐火罗语,它与后来武王斩纣所用的“轻吕”以及匈奴人的“径路”等都是古印欧语中“剑,刀”的同源词,但后者晚出,来自东伊朗语。

(九)。四川广汉出土的三星堆文化,更是典型的外来文化,其出土文物中大量的人像,面具,都是高鼻深目,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其出土文物中的金王杖,青铜神树,以及明显的牛崇拜,石头崇拜,建筑样式,以及悬棺丧葬这些文化特征,都是古代闪米特人,雅利安人的文化特征,也是犹太文化中重要的丧葬现象。有学者推测这是闪米特语系的古犹太人的文化遗存。

(十)。华夏族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在东周以前,因为不断有世界范围的印欧语系雅利安人的迁徙运动作为补充,所以仍得以保存。其后,印欧语系雅利安人的迁徙活动逐渐减弱,失去了补充的源泉。而中原本土土著以及蒙古高原腹地和东北亚的蒙古利亚人种源源不断的人口补充开始使得蒙古利亚人种成分在中国地区占了上风,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来源于西戎的秦,已经表现为明显的蒙古利亚人种特征,与中原华夏诸族具有了明显差异,故此中原诸族一直把秦当作异族看待。秦入主中原之后,通过种族屠杀和文化同化等手段,于是开始了中国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
(十一)。而中原汉人的高加索人种特征一直到汉末两晋时都还有很大残留。如,河北老山汉墓女墓主的头骨经过面部复原之后,发现其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晋书》和《世说新语》就记载东晋明帝为“黄须”“黄头”,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并称其为“鲜卑奴”,称其母为“燕代人”(今北京地区),称其与其母貌相类似。由此可知,当时的鲜卑部落中,乃至华北地区当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

另外,熟悉三国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当时很多人都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如孙权是“碧眼”“紫髯”,曹操的儿子曹彰是“黄须”,关羽,太史慈,程昱等人,都是“美须髯”(就是大胡子),这些在《三国志》的记载中比比皆是,从中可看出,当时汉人的体毛很重,毛色较浅,这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的特征。而这不仅跟现在中国地区的伪汉人体貌特征大不相同,也跟当时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的体貌特征不同,倒是跟突厥,鲜卑等具有高加索人种成分的北方游牧民族很相近。
而且有意思的是,跟后来明清时已经杂化得很厉害的伪汉人时期相比,汉晋时的《三国志》中并不象明清时的《三国演义》那样把这些看作是很怪异的现象来描写,只是叙述人物生平时作为一种绰号顺带提一下,可见这种高加索人种特征在当时汉人中是很普遍的现象。
(十二)。不仅如此,秦汉后以至隋唐,中原周边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本属蒙古利亚人种的部落中,也含有大量的高加索人种成分。如古文献中记载的白夷,白狄,长狄,赤狄,白匈奴,黄头鲜卑,黄头室韦,黄头女真,等等。

前面说过,《晋书》和《世说新语》都记载东晋明帝为“黄须”“黄头”,这是典型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并称其为“鲜卑奴”,称其母为“燕代人”(今北京地区),称其与其母貌相类似。由此可知,当时的鲜卑部落中,乃至华北地区当地人,是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成分的。
据考证,鲜卑人中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独孤氏诸部中具有高加索人种成份的应该就是慕容部。
唐朝时在西北有一支被唐王朝皇室认做是本家的民族:黠嘎斯(吉尔吉斯)人,又称为坚昆,因其曾建立古坚昆国。其人种特征就是:赤发,白面,绿瞳,也是高加索人种特征。

这进而可推知,唐朝李氏皇室的来源也可能是含有高加索人种成分的。事实上,隋唐两代皇室,杨氏,李氏皆为鲜卑血统,杨李二家是表亲,杨氏,李氏与宇文氏,独孤氏家族世为婚姻,宇文氏,独孤氏都是鲜卑姓。唐高祖李渊本姓大野,是鲜卑姓,母亲独孤氏。李渊李世民都是鲜卑血统。李世民祖母,母亲都是鲜卑人,李世民身上至少有四分之三是鲜卑人血统。

此外,象什么长孙,令狐,尉迟,都是胡人姓氏。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与《旧唐书》《新唐书》的《室韦传》都记载室韦诸部中有“黄头室韦”,也称“黄头部”,而室韦即是蒙古诸部的前身。

成吉思汗和他父亲也速该也是蓝眼睛,他们的氏族名“勃儿只斤”就是“蓝眼睛”的意思(一说灰眼睛)。

《三朝北盟会编》记载有一部女真人“多黄发,鬓皆黄,目睛绿者,谓之‘黄头女真’”;《松漠纪闻》“黄头女真”条称其“髭发皆黄,目睛多绿”;《契丹国志》卷《诸蕃国杂记》“黄头女真”条记载其相貌特征是“髭发皆黄,目睛多绿”,这显然是高加索人种特征。

《新唐书》卷110《李多祚传》记载“李多祚,其先靺鞨酋长,号‘黄头都督’,后入中国,世系湮远”,说明唐代靺鞨人中也有黄发碧眼的部族。
唐朝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史思明等人及其部族也是来源于高加索人种成分,《旧唐书》称安史叛军为“羯贼”,羯即“五胡乱华”时的羯族,史书记载即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成分。

来自于贝加尔湖以北的丁零-铁勒诸部,据考证原本也是属于高加索人种,或者可能是塞种人-蒙古人混血。
原本就生活在蒙古高原和东北亚的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又分为突厥,蒙古,通古斯三个语族),虽然各自都含有一定的高加索人种成分,但是仍是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但是其中生活在西部的突厥语族,因为与当地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各族融合混血程度最深,其融入的的高加索人种成分也越来越加深,中世纪向西迁徙之后,最西边远至欧亚交界处的突厥人的一支(土耳其),已经完全转变为高加索人种成分。
突厥部落联盟中最强大的阿氏那部落很可能就是突厥化的塞种人(属高加索人种)。

而生活在中部和南部的突厥人,如历史上的克烈部和乃蛮部,也是信仰景教(基督教的一支)的以高加索人种为主的。他们占据了整个蒙古高原面积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另外的三分之一才是生活在大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之间的蒙古人,后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的战争几乎消灭了一半的突厥部落,才使得蒙古高原上蒙古利亚人种的成分又占了上风。而成吉思汗本人也含有四分之一的突厥血统,前面也提过,他本人可能也是蓝眼睛的高加索人种成分。 而中国地区早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据学者研究,是属于古突厥民族的文化,在华北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各种文物,据分析具有明显的古突厥族文化特征,古突厥文化特征为:

一。陶器上画有鱼纹或人身鱼纹;
二。杀马祭天;
三。彩文陶器;
仰韶文化与此完全吻合,所以其根源应在中亚一带,而不是中国地区。

(十三)。古代诗歌中也有大量关于高加索人种特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记叙。

唐代诗人张籍的《永嘉行》一诗中记叙有“黄头鲜卑入洛阳”;

苏轼题唐人韩干的画赋诗曰“赤髯碧眼老鲜卑”;
杜甫的《悲青阪》诗记叙有“黄头奚儿日向西”;
白居易诗《西凉伎》记叙“紫髯深目两胡儿”;
岑参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记叙“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

李白诗《幽州胡马客歌》记叙“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张说诗《杂曲歌辞·苏遮幕》记叙“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 ,
丁仙芝诗《戏赠姚侍御》记叙“重门启锁紫髯胡”;

寒山《诗三百三首之二四四》记叙“大有碧眼胡”;

吕岩《七言》记叙“碧眼胡儿手指天”。
证据实在是太多了,举不胜举。
除了大量史料中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古代的传奇,志怪,小说,平话等等文学作品中,谈到异能之士,也往往喜欢描述为“碧眼,黄须,赤发,红脸”等等,而这都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
虽然这只是文学描写,但是却真实地反映出了古时候很多智勇突出的人物都是带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仔细想想其实也很正常,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也是,高加索人种不论是在体能上还是在智力上普遍都比纯粹的蒙古利亚人种要强得多,正因为这样,在古时候,具有高加索人种血统的人在能力上表现得很强,所以文学描写中往往很自然地把具有特异才能的人描写为具有高加索人种特征的形象。

(十四)。不仅中国,而且远至日本北海道,当地土著人阿依努人(虾夷人)也是明显的高加索人种特征:多体毛,胡须浓密,头发卷曲,皮肤白皙,与属于蒙古利亚通古斯人种的日本主体民族大不相同。 甚至远至美洲墨西哥,也发现有高鼻深目形象的雕像文物,说明高加索人种以东亚为跳板曾经远徙至美洲。美洲印地安人虽然属于明显的蒙古利亚人种特征,但是人种学的研究表明,北美印地安人大部分部落的父系血统中都含有数千年前的某个高加索人种的因子。
(十五)。中国地区古代居民除了含有大量高加索人种,蒙古利亚人种的成分之外,甚至还含有不少的尼格罗人种(黑种人)和俾格米人种(小黑人)的成分。
如《山海经》就屡屡出现中国南方有黑色人种的记载。考古发现也证实了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柳江人,河姆渡人,昙石山人的人种特征都与尼格罗人种相似。
《小雅·天保》《虞书·尧典》中记载的“黎民”,据郭沫若考证:“黎,大约就是中国古代的先住民族,这种人或就是马来人。‘黎民’就是最早被汉(中原)民族征服了的棕黑色皮肤的先住民族。这种民族被征服了以后便被当成奴隶使用……一天一天地消失了”(《郭沫若全集》)。

中国古代的濮族,被商人征服,尔后演变为“仆”的意思,而濮就是指一种黑种人。

还有古史中记载的“昆仑奴”,也是一种黑种人。

现代中国地区的人种极为复杂,特别表现在南北汉族的种族巨大差异上。简单说来,秦淮以北基本上是蒙古利亚人种中较为纯粹的北蒙古亚种,也就是几千年来不断迁徙南下并被汉化的北方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等阿尔泰语系各族的后裔,并混有一部分早期高加索人种的华夏族成分。
而南岭以南,则是蒙古利亚人种中混有大量尼格罗人种和俾格米人种(都是黑种人)成分的南蒙古亚种(又可称为马来人种),也就是古代被迫南迁的百越各族的后裔。
夹在中间的,长江流域一带,就是南北两端这些北方游牧民族与早期华夏族及汉人以及百越南蛮等族融合混血的后裔。
北京中科院遗传与发展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通过对南北汉族人群的线粒体DNA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所做的分析鉴定,证实了南北汉人在种族上遗传基因上存在着巨大差异。而且南北汉族在血缘上的差异比南北汉族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大,

另一个比较直观的现象,就是南北汉人在血型上区别很大,北方人A型血居多,南方人B型血居多。
通常我们都说“我们是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人”,但事实上并不确切。皮肤颜色就不用说了,因为前面说过了,这恰恰不是重要的特征,而且很多中国人的皮肤白得比世界上某些地区的高加索人种还要白(如印度,中东,北非)。头发的颜色也不用说了,很多人都是天生的浅色头发。而眼睛的颜色,却是个很重要的特征(因为受外界环境影响小),很多人却并不是真正的黑色,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它实际上是棕灰色的,或棕黑色。
另外,诸如铲形门齿,蒙古斑,蒙古褶这些特征,通常被当作是广义的中国人的共有特征,实际上并不准确,这些特征在高加索人种和尼格罗人种中同样也存在,只是数量多少的差别而已,在中国南方的百越系汉人中很多人却没有。

所谓人种这个概念,只具有相对性,并不存在所谓纯粹的某种族,各种族之间都存在着一个交叉混和的边缘,具体到个体身上,只能说其遗传基因中那种种族成分较多一些而已。
要从遗传学的角度分辩出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中到底包含有那些人种的成分是很复杂的事情,不过有一些外貌上的简单识别方法可以参考一下:如果一个人是单眼皮,细小的眯缝眼,面庞较扁平,颧骨较突出,那么通常来说,这个人的蒙古人种的成分相对较多一些;如果一个人是双眼皮,眼窝较深,眼眶较大,额头较高,鼻梁较高而挺直,则高加索人种的成分较多一些。

另外,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以前曾经被通缉的那个广西籍杀人犯马加爵,他的长相,跟拳王泰森有很多很相像的地方,典型的特征,都是扁扁的塌鼻子,外翻的厚嘴唇。而岭南的广东广西一带很多人都是这种外貌特征,这就是马来人种的特征,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南方的马来种汉人(百越人的后代)以及东南亚一带马来人种都是混有大量尼格罗人种和俾格米人种(都是黑种人)的血统。

实际上,完全可以把蒙古利亚人种看作是高加索人种的一个分支,国外的学者认为,高加索人种中金发碧眼的诺迪克亚种和黑发黑眼的蒙古利亚人种都是高加索人种中黑发白肤的暗白人种(伊比利亚亚种)分别向西北方和东方发展而产生的两个分支,为了适应西北欧当地寒冷的森林环境,和东北亚的风沙环境,而各自产生了后来的体貌特征上的差异。关于此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韦尔斯的《世界史纲》一书。

高加索人种的分布如此广泛,是与其远古时代几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紧密相关的,而这种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属高加索人种的印欧语系民族最早掌握的两项技术发明:驯养牛马和冶铁术(当然并非所有的情况都是如此),以及源自中东中亚的青铜冶炼术,车轮,两轮战车等等技术。
高加索人种的发源地通常认为在今天俄罗斯南部的黑海北岸及高加索一带,故称之为高加索

阅读全文

与广西体质人类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