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质舞蹈 > 以学生体质出具运动处方

以学生体质出具运动处方

发布时间:2021-02-13 21:52:58

㈠ 运动处方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运动处来方一般分成三自类:
1、健身运动处方:健康人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
2、竞技运动处方:专业运动员进行运动处方训练,以提高专业运动成绩为目的。
3、康复运动处方:对患者应用运动处方以治疗和康复为目的。
运动处方一般包括五个要素:
即运动形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

㈡ 如何根据健康体适能的测定结果,制定运动处方

一、 体适能的概念
目前,关于体适能的定义有很多种提法。世界卫生组织将体适能定义为:“指身体有足够的活力和精力进行日常事务,而不感到过度疲劳;并且还有足够的精力享受休闲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国港台学者将其定义为:“体适能是指一个人的身体适应生活、运动环境(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的综合能力。”
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体适能又分为“运动体适能”和“健康体适能”。运动体适能是运动员在竞赛中,为了夺取最佳成绩所需要的体适能。健康体适能则是一般人为了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效率所追求的体适能。全美运动医学学会关于“健康体适能”定义是:一种具有以下特征的状态:1有充足的精力和能力从事日常活动;2运动不足性疾病早期发生的危险性较低的品质和能力。
健康体适能,是在制订运动处方前应当测定的内容,并将成为确定预防健身性运动处方锻炼目标的主要依据。
二、 体适能的内容及提高健康体适能的意义
尽管体适能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对体适能应包含的具体内容的意见却比较一致。运动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健康体适能包括心肺耐力素质、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身体成分。
(一) 心肺耐力
心肺耐力的适应能力,是健康体适能中最主要的因素。带表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摄入、运送、吸收利用氧气,进行新陈代谢,产生能量的能力。良好的心肺耐力的适应能力,是以充足的精力和能力从事日常活动,防治某些慢性疾病,促进身心健康的基础。
(二) 肌肉力量和耐力
对一般人群来讲,身体各肌肉的力量应当得到适度的、均衡的发展,同时还需要有能够重复多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耐力,这样才能适应日常生活、工作、休闲活动和应付突发事件的需要。
(三) 柔韧性
良好的柔韧性素质,保证肢体有较大的活动范围,可自如地完成各种动作,提高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并可在意外的情况下,预防肌肉拉伤、关节韧带扭伤的发生,或减轻损伤的程度。
(四) 身体成分
身体成分是指人体总体重中的脂肪组织和去脂组织(瘦体重)重量的百分比。身体成分中脂肪的成分增加,肌肉成分必然下降。身体中没有收缩功能的脂肪组织较多,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下降,基础代谢水平降低,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脑卒中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所以身体成分也是健康体适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之,如果健康体适能中的每一种素质都保持着良好的状态,那么疾病或功能性障碍的发病危险性就会大大降低。因此,通过规律性的运动及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来提高、保持良好的健康体适能,对于个人整体健康的维护和健康促进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健康体适能可以使人体有充足的体力来适应日常的工作、生活及学习等活动,有精力享受休闲娱乐生活,又有应付突发的紧急情况的能力;有助于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并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 我国当前评价健康体适能的标准
根据健康体适能包括的内容,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测试方法和评价标准,这些测试结果成为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健身的基础。目前,我国有关健康体适能的评价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
国家体育总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有关法规,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规定每5年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国民体质监测,获取我国国民体质状况的资料,并在这些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制定了《国民体质检测标准》,用于指导全民进行科学健身锻炼。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建立了3—69周岁人群的测试指标体系和评定标准,按照年龄分为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4部分。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测试指标包括:形态指标、机能指标、素质指标3部分。包含了健康体适能中的心肺耐力素质、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等。这一监测标准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评价国民体质的标准,可以用于制订运动处方,确定处方中的锻炼标准。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各项指标的测定结果分为1—5分,共5个级别。建议凡某项素质达不到“4”或“5”分者,该项素质应当被纳入运动处方的锻炼目标之中。
(二)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研制的,为《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手段,并为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该标准体系中,也包含健康体适能所要求测定、评价的内容,可以作为制订运动处方的依据。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4个级别。凡能达到“优秀”水平的素质,可以暂不作为锻炼的重点。
(三) 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
《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也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一部分。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对197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补充、修改而成。《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主要适用于20—59岁的成年人群,补充了我国成年人锻炼标准的空白。该锻炼标准的测试项目,包括了耐力指标、速度指标、柔韧性指标、灵敏指标和力量指标5大类,其评价标准也可作为制订运动处方的依据。
《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的测定结果与《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评价方法相同,分为5个级别。凡达不到“4”或“5”分者,应纳入锻炼目标。
(四) 其他
除了以上3个评价标准体系外,《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还包括《军人体育锻炼标准》、《军人体能标准》、《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等。其中有关健康体适能的评价结果,也都可以作为制订运动处方的参考。
上述各评价标准,包含了对健康体适能中心肺耐力素质、肌肉力量和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的评价,但均缺乏对身体成分的测试与评价,需要另行测定。

㈢ 运动处方包括哪些内容

竞技运动、体育学教学、预防保健(健康、健美、长寿运动处方)、临床治专疗(如肥属胖症、高血压、糖尿病人运动处方)

按照构成体质不同,运动处方又可以分为改善身体形态的(如身高、体重、胸围)、增强身体机能(如心管功能、肺功能)、增强身体素质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调节心理状态的(如意志品质、个性特征),提高适应能力的(如抵抗能力、应激能力)

㈣ 运动处方的内容包括

运动处方的内容应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运动进度及注意事项等。

一、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

运动处方的运动种类可分为三类,即:耐力性运动、力量性运动及伸展运动和健身操。

1、耐力性运动

耐力性运动是运动处方最主要和最基本报运动手段。

在治疗性运动处方和预防性运动处方中,主要用于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的康复和预防,以改善和提高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

在健身、健美运动处方中,耐力性运动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保持理想体重的有效运动方式。

2、力量性运动

力量性运动在运动处方中,主要用于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等肌肉、神经麻痹或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以恢复肌肉力量和肢体活动功能为主。

在矫正畸形和预防肌力平衡被破坏所致的慢性疾患的康复中,通过有选择地增强肌肉力量,调整肌力平衡,从而改善躯干和肢体的形态和功能。

3、伸展运动和健身操

伸展运动及健身操较广泛地应用在治疗、预防和健身、健美各类运动处方中,主要的作用有放松精神、消除疲劳,改善体型,防治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疾病。

二、运动处方的运动强度

1、耐力性(有氧)运动的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运动处方的核心及设计运动处方中最困难的部分,需要有适当的监测来确定运动强度是否适宜。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的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量/运动时间。

而运动量是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的乘积,即: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绳索度可根据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数、代谢当量、心率、自觉疲劳程度等来确定。

(二)力量性运动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力量练习的运动强度运动量:力量练习的运动强度以局部肌肉反应为准,而不是以心率等指标为准。

在等张练习或等动练习中,运动量由所抗阻力的大小和运动次数来决定。在等长练习中,运动量由所抗阻力和持续时间来决定。

在增强肌肉力量时,宜逐步增加阻力而不是增加重复次数或持续时间(即大负荷、少重复次数的练习);在增强肌肉耐力时,宜逐步增加运动次数或持续时间(即中等负荷、多次重复的练习)。在康复体育中,一般较重视发展肌肉力量,而肌肉耐力可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得到恢复。

3、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量

一般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

小运动量是指做四肢个别关节的简单运动、轻松的腹背肌运动等,运动间隙较多,一般为8~12节;

中等运动量可做数个关节或肢体的联合动作,一般为14~20节;

大运动量是以四肢及躯干大肌肉群的联合动作为主,可加负荷,有适当的间歇,一般在20节以上。

三、运动处方的持续时间

1、耐力性(有氧)运动的运动时间

运动处方中的运动时间是指每次持续运动的时间。

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为15~60分钟,一般须持续20~40分钟;其中达到适宜心率的时间须在15分钟以上。在计算间歇性运动的持续时间时,应扣除间歇时间。

间歇运动的运动密度应视体力而定,体力差者运动密度应低;体力好者运动密度可较高。

运动量由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共决定(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在总运动量确定时,运动强度较小则运动时间较长。

前者适宜于年轻及体力较好者,后者适宜于老年及体力较弱者。年轻及体力较好者可由较高的运动强度开始锻炼,老年及体力较弱者由低的运动强度开始锻炼。运动量由小到大,增加运动量时,先延长运动时间,再提高运动强度。

2、力量性运动的运动时间

力量性运动的运动时间主要是指每个练习动作的持续时间。

如等长练习中肌肉收缩的维持时间一般认为6s以上较好。促最大练习是负重伸膝后再维持5~10s。在动力性练习中,完成一次练习所用时间实际上代表动作的速度。

3、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时间

成套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时间一般较固定,而不成套的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时间有较大并异。

如:24式太极拳的运动时间约为4分钟;42式太极拳的运动时间约为6分钟;伸展运动或健身操的总运动时间由一套或一段伸展运动或健身操的运动时间、伸展运动或健身操的套数或节数来决定。

四、运动处方的运动频率

1、耐力性(有氧)运动的运动频率

在运动处方中,运动频率常用每周的锻炼次数来表示。运动频率取决于运动强度和每次运动持续的时间。

一般认为:每周锻炼3~4次,即:隔一天锻炼一次,这种锻炼的效率最高。最低的运动频率为每周锻炼2次。运动频率更高时,锻炼的效率增加并不多,而有增加运动损伤的倾向。

小运动量的耐力运动可每天进行。

2、力量性运动的运动频率

力量练习的频率一般为:每日或隔日练习1次。

3、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频率

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运动频率一般为每日1次或每日2次。

五、运动处方的运动进度

一般根据运动处方进行适量运动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练习后(大概6~8星期左右),心肺功能应有所改善。

这时,无论在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方面均应逐渐加强,所以运动处方应根据个人的进度而修改。在一般情况下,运动训练造成体能上的进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进展阶段和保持阶段。

1、初级阶段

指刚刚开始实行定时及有规律的运动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并不适宜进行长时间、多次数和程度大的运动,因为肌肉在未适应运动就接受高度训练很容易造成受伤。

所以,以大部分人来说,最适宜采取强度较低、时间较短和次数较少的运动处方。例如选择以缓步跑作为练习的运动员,应该以每小时4公里的速度进行,而时间和次数则因应自己的体能而调节,不过每次的运动时间不应少于15分钟。

2、进展阶段

指运动员经过初级阶段的运动练习后,心肺功能已有明显的改善,而改善的进度则因人而异。

在这个阶段,一般人的运动强度都可以达到最大摄氧量的40%~85%,运动时间亦可每2~3周便加长一些。这个阶段是运动员体适能改善的明显期,一般长达4~5个月时间。

3、保持阶段

在训练计划大约进行了6个月之后出现。在这个阶段,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已达到满意的水平,而他们亦不愿意再增加运动量。运动员只要保持这个阶段的训练,就可以确保体魄强健。

这时,运动员亦可以考虑将较为刻板沉闷的运动训练改为一些较高趣味的运动,以避免因沉闷放弃继续运动。

六、注意事项

1、耐力性(有氧)运动的注意事项

用耐力性(有氧)运动进行康复和治疗的疾病多为心血管、呼吸、代谢、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在按运动处方进行锻炼时,要根据各类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每个参加锻炼者的具体身体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注意事项,以确保运动处方的有效原则和安全原则。一般的注意事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a、运动的禁忌症或不宜进行运动的指征在耐力性(有氧)运动处方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运动禁忌证。

b、在运动中应停止运动的指征在耐力性(有氧)运动处方中应指出须立即停止运动的指征。

c、运动量的监控在耐力性(有氧)运动处方中,须对运动量的监控提出具体的要求,以保证运动处方的有效和安全。

d、要求做充分的准备活动

e、明确运动疗法与其他临床治疗的配合如: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疗法须与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相结合,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运动的进时间应避开降糖药物血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在运动前、中或后,可适当增加饮食,以避免出现低血糖等。

2、力量性运动的注意事项

a、力量练习不应引起明显疼痛。

b、力量练习前、后应做充分的准备活动及放松整理活动。

c、运动时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d、必要时给予保护和帮助。

e、注意肌肉等长收缩引起的血压升高反应及闭气用力时心血管的负荷增加。

有轻度高血压、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应慎做力量练习;有较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忌做力量练习。

f.经常检修器械、设备,确保安全。

3、伸展运动和健身操的注意事项

a、应根据动作的难度、幅度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b、指出某些疾病应慎采用的动作。如:高血压病患者、老年人等庆不伏或少做过分用力的动作及幅度较大的弯腰、低头等动作。

c、运动中注意正确的呼吸方式和节奏。

㈤ 什么是运动处方它有那些内容

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疾病的康复训练的开展,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么是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根据参加健身活动者的体质和健康情况以处方的形式确定运动的种类、时间、强度、频率与注意事项,它与临床医生开方取药有相似之处,但不同点是,一个是用药作为治疗手段,另一个是用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主要措施。
运动处方一般分成三类:
1、健身运动处方:健康人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
2、竞技运动处方:专业运动员进行运动处方训练,以提高专业运动成绩为目的。
3、康复运动处方:对患者应用运动处方以治疗和康复为目的。
运动处方一般包括五个要素:
即运动形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

㈥ 学习运动处方的好处

学习运动处方的好处:


1、符合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更具针对性

学校体育教学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耐力较差,有的学生速度较差,有的学生灵敏性较差等等。由于办学条件受限,大部分学校实行的仍然是大班化教学,一个班级少则40-50,多则60-70。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每名学生都增强体质如同天方夜谭,难以实现。但是由于学生体质状况有很大的共性,如,我们把男、女生按同质分组的方法分开,把同一个能力层次的人看作一个大的“个体”就简单得多了。


2、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需求,更具科学性

新课标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安排进行练习的机器人,只是在一定程序下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被重视,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更别说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会被满足了。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恰好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锻炼,相对传统体育教学而言,更具科学性。


3、激发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具灵活性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就算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也不能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果一味地只是统一要求,统一目标,很可能会造成能力好的“吃不饱”,能力差的“吃不下”。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浓厚也会消失殆尽了。而运动处方教学则可以根据学生体质、爱好、特长等差异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兴趣的 “大个体”,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教学。教师每次只需重点辅导一、两个“个体”或直接充当技术顾问。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试想,这样的教学氛围会差到哪里去?好的氛围还能带到学生自律地进行活动组织,有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学生,而且收效很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4、防止运动损伤的突然发生,更具安全性

体育课上最忌讳的就是运动损伤,这也是为什么体育课上有些教学内容被令行禁止的原因。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统一安排学生做一定量的准备活动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的准备活动未必能预热每个学生的身心,损伤还是在所难免。而运动处方的制定是有针对性的。在制定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实施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诊断和体力测试,以保证运动处方所确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不会超过锻炼者极限体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并且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有监督和运动效果评价,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伤病。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更具安全性。


5、注重弱势群体的合理需求,更具公平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统一内容和统一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呆板无趣的。教师碰到有残疾、有疾病或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一般都安排见习,这样对这一部分同学来说就丧失了享受体育运动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的快乐,同时也违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这个理念。而运动处方模式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它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设计处方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让这部分“见习生”有自己的练习内容和发挥空间,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6、发挥家校互联的关键作用,更具宣传性

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对孩子的体质状况达成明确的共识。在引起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起居、饮食和锻炼等方面的重视以外,还有利于家长本身健身意识的养成,提高健身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这也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科学地安排运动内容,充分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运动处方教学更好地发挥体育的功能,让“体育的强身、育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宣传性。

㈦ 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做运动处方

学习运动处方的好处:1、符合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更具针对性学校体育教学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差异大,有的学生耐力较差,有的学生速度较差,有的学生灵敏性较差等等。由于学条件受限,大部分学校实行的仍然是大班化教学,一个班级少则40-50,多则60-70。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每名学生都增强体质如同天方夜谭,难以实现。但是由于学生体质状况有很大的共性,如,我们把男、女生按同质分组的方法分开,把同一个能力层次的人看作一个大的“个体”就简单得多了。2、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需求,更具科学性新课标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安排进行练习的机器人,只是在一定程序下掌握某种运动技能。由于学生情感体验不被重视,他们根本无法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更别说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会被满足了。而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恰好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锻炼,相对传统体育教学而言,更具科学性。3、激发参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具灵活性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就算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由于个体差异的不同,也不能采取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如果一味地只是统一要求,统一目标,很可能会造成能力好的“吃不饱”,能力差的“吃不下”。时间一长,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浓厚也会消失殆尽了。而运动处方教学则可以根据学生体质、爱好、特长等差异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兴趣的“大个体”,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教学。教师每次只需重点辅导一、两个“个体”或直接充当技术顾问。学生“解放”了,教师也“解放”了,试想,这样的教学氛围会差到哪里去?好的氛围还能带到学生自律地进行活动组织,有利于体育习惯的养成。这样的教学模式适用于各个年龄层的学生,而且收效很快,具有很大的灵活性。4、防止运动损伤的突然发生,更具安全性体育课上最忌讳的就是运动损伤,这也是为什么体育课上有些教学内容被令行禁止的原因。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统一安排学生做一定量的准备活动来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统一的准备活动未必能预热每个学生的身心,损伤还是在所难免。而运动处方的制定是有针对性的。在制定运动处方前,首先要对实施人进行全面的健康诊断和体力测试,以保证运动处方所确定的运动负荷和运动量不会超过锻炼者极限体能,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并且在运动处方实施过程有监督和运动效果评价,可以有效的防止运动伤病。运动处方教学模式,更具安全性。5、注重弱势群体的合理需求,更具公平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统一内容和统一形式的教学对学生而言是呆板无趣的。教师碰到有残疾、有疾病或者不宜参加剧烈运动的学生一般都安排见习,这样对这一部分同学来说就丧失了享受体育运动和参与集体活动的的快乐,同时也违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学习中受益,不仅是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且是学生的权利”这个理念。而运动处方模式就弥补了这个缺陷,它可以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设计处方来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让这部分“见习生”有自己的练习内容和发挥空间,从而体现教育的公平性。6、发挥家校互联的关键作用,更具宣传性运动处方教学模式能够使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三方对孩子的体质状况达成明确的共识。在引起学生家长对学生的起居、饮食和锻炼等方面的重视以外,还有利于家长本身健身意识的养成,提高健身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激发其参与活动的内在动力,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这也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的有效手段。同时,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体质状况,科学地安排运动内容,充分体现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运动处方教学更好地发挥体育的功能,让“体育的强身、育心”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具宣传性。

㈧ 大学生运动处方示例

运动处方是指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其特点是因人而异,对“症”下药。20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1960年日本的猪饲道夫教授先用了运动处方术语,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了运动处方术语,在国际上得到确认。前西德Holl—mann研究所从1954年起对运动处方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制定出健康人、中老年人、运动员、肥胖病等各类运动处方,社会效果显著。

仰卧哑铃臂屈伸。

仰卧在气垫球上,头与背稳定支撑。屈膝,双脚分开着地。这个桥型姿式要保持稳回。两手直臂握哑铃于肩上方,手心相对。腹与臀部收紧,上臂保持不动,屈肘慢慢下降哑铃至头两边,在哑铃触肩之前用力把哑铃上举至原位。要点身体要始终保持稳定,臂伸直后注意不要绷紧肘关节。

俯卧撑 两臂距离同肩宽或略宽于肩

要点:两臂伸直撑地,手指向前,两臂距离同肩宽或略宽于肩。两腿并拢伸直,脚趾支地。身体垂直,从头到脚成一直线。臀部和腰部既不能弓起,也不能塌下。然后屈臂,身体降至与地面平行,随即伸直两臂,撑起身体,胸大肌极力绷紧,稍停,再屈臂重做。身体撑起时吸气,下降时呼气。

直臂支撑的开始姿势,应使肩部的垂线在手掌支撑面之前,这样才能使胸大肌得到充分的锻炼。身体下降时,除两手、两脚趾支地外,身体其他部分都不得接触地面。身体下降与撑起时,动作应平稳,从头到脚应始终保持一条直线。只有在最后一二次撑起时(即力竭的情况下),才允许塌腰,俯卧撑时上臂应靠近体侧。

为了提高锻炼效果,可以在肩部负重,也可用提高脚的位置(如搁在凳子或台阶上)来增加难度。两手撑地的距离可宽可窄。而体力较差的初练者,则可在身体下降到一半时即撑起,或采用提高手的位置(手撑凳或台阶)来减小难度。

俯卧撑除了锻炼胸大肌外,还能锻炼前锯肌、三角肌前束、肱三头肌及前臂肌群,也能使腹直肌、腹内斜肌、腹外斜肌、骼腰肌、股四头肌及小腿三头肌等到锻炼。

引体向上

起始姿势 两手用宽握距正握(掌心向前)单杠,两脚离地,两臂身体自然下垂伸直。
动作过程 用背阔肌的收缩力量将身体往上拉起,直到单杠触及或接近胸部。静止一秒钟,使背阔肌彻底收缩。然后逐渐放松背阔肌,让身体徐徐下降,直到回复完全下垂,重复再做。
呼吸方法 将身体往上拉时吸气,下垂时呼气。
注意要点 上拉时意念集中在背阔肌,把身体尽可能的拉高,上拉时不要让身体摆动。下垂时脚不能触及地面。可在腰上钩挂杠铃片来加重

㈨ 运动处方的内容有哪些

运动处来方一般分成三类:
1、健身运源动处方:健康人进行运动处方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
2、竞技运动处方:专业运动员进行运动处方训练,以提高专业运动成绩为目的。
3、康复运动处方:对患者应用运动处方以治疗和康复为目的。
运动处方一般包括五个要素:
即运动形式、运动强度、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

阅读全文

与以学生体质出具运动处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