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在元代元杂剧有什么特点
这一时期杂剧的创作思想较为复杂。由于元代文人地位低下,失去了仕进的道路,版大多处在生活底层,对黑权暗的现实生活有着清醒认识,与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接近,因此,其作品的主流多能正视现实,揭露黑暗,反映人民的愿望,歌颂人民的斗争精神。
㈡ 元杂剧的体制特征是什么古代文学
元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专它在金院本属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㈢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特色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孕育发版展而权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
㈣ 以《西厢记》为例,分析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二)演剧角色可分末,旦,净三类.末分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分正旦,副旦,贴旦,搽旦,小旦等.
(三)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不相重复,而且一韵到底.
(四)全剧只能由正末或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更详细参考http://cache..com/c?word=%D4%AA%3B%D4%D3%BE%E7%3B%B5%C4%3B%CC%E5%D6%C6%3B%CC%D8%B5%E3%2C%CE%F7%CF%E1%BC%C7&url=http%3A//211%2E64%2E240%2E9/wljp/sjjp/gdwx/zw/%B5%DA%C1%F9%B1%E0%2520%2520%D4%AA%B4%FA%CE%C4%D1%A7%2Edoc&b=0&a=41&user=#0
㈤ 元杂剧的六大体质特点
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质特点
1、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有的再加一个楔子,每折相当于今天的一幕
2、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下的一套曲词演唱,而且一韵到底
3、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4、宾白,唱词中穿插的说白
5、科范,各种动作的舞台说明词
㈥ 元杂剧有怎样的特点
元杂剧用七声音阶,多四度以上的上下跳进,并有其常用的特性音调,形成高下跌宕的旋律特点。这和北方语言的声调、语调有关。剧词用韵以北方语音为准,分平、上、去三声(入声分别并入这三声),每折为一套曲,其所用曲牌均用一韵。
它的节奏质朴紧促,具有“促处见筋”的效果。句间灵活自由地加用衬字;句尾常使用底板,以增强唱腔的动势。此外,字多腔少的词曲结合形式易于突出词情。
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运用,形成它闪赚顿挫的唱腔特点。它的板式比较自由,板数无定,下板的位置也不固定。节拍有散板、一眼一板、三眼一板3种,其速度相对较南曲为快。
㈦ 简述元杂剧在体制结构上的主要特点
元曲:元杂剧和元代散曲的合称。均以当时的北曲配乐,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专为“四大元曲作家属”,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杂剧尤为突出。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基础上融合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成熟的戏剧形式,它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主要剧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郑先祖《傅女离魂》、王实甫《西厢记》。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㈧ 南戏的体制特点是什么与元杂剧有哪些不同
南戏,北宋末年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种较成熟的戏曲形式内。南戏又有戏容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南曲戏文等名称。
与杂剧、传奇相比,南戏有如下一些特点:
南戏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杂剧。一本南戏长的可达五十多出,短的则为二三十出。如《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张协状元》长达五十三出,《宦门子弟错立身》最短,只有十四出。一般在第一出前有四句“题目”,概括介绍剧情大意。
南戏运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乐器以鼓板为主。南曲柔媚婉转的特点使南戏更适于演唱情意缠绵、脂粉气较重的故事。温州南戏形成后,在东南沿海各地传播,由于各地方俗唱的不同,又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南曲声腔,如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
南戏的脚色主要有生、旦、净、末、丑、外、贴等七种,演唱的方式比较自由,富于变化,各种上场的角色都可以唱,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这种演唱方式比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要合理得多,更有利于表达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
㈨ 元杂剧的体制有什么特点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个部分,它在金院专本的基础上孕属育发展而形成的,正当南戏盛行之际,北杂剧走向成熟.13世纪后半期是元杂剧雄踞剧坛最繁盛的时期.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是其显著的特色之一,“一人主唱”是元杂剧的又一显著特点.元杂剧唱与说白紧密相连,“曲白相生”.远杂剧还有一些特点,如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漠视生活外部形态真实,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剧作的内在情绪,作家流逸的情思与本质性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等等.完全具备了戏曲的本质特征,它走完了戏曲的综合历程,是严谨、完整、统一的,又是个性鲜明的戏曲艺术.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比之以滑稽取笑为主的参军戏或宋杂剧可说已起了质的变化.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元杂剧在内容上不仅丰富了久已在民间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的文艺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