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水洞沟古人类体质形态
水洞沟人的体质形态介于图中左起第三和第四的人类的体制形态,看当时的体貌特征就是如图所示了。
德日进和桑志华发掘到了300多公斤石器,有石叶、尖状器、石核、端刮器、刮削器、砍斫器等;此外还有动物化石野驴、鬣狗、羚羊、牛、犀牛、马等,以及比较多的鸵鸟蛋碎片。
这些出土的遗存中,最能代表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就是它的石器,而最能代表水洞沟石器工业技术水平的石器,其制造的精致程度和欧洲的莫斯特石器工业的石器几乎相同。
5年后的1928年,德日进、桑志华和另外两位法国史前学家步勒、步日耶在他们共同著述出版的《中国的旧石器》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承认了中国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欧洲法国的莫斯特旧石器时代文化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水洞沟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方面。
当法国人提出了这样明确的观点以后,水洞沟文化就笼罩在了一层迷雾之中。因为水洞沟文化位于东方的中国,而莫斯特文化位于西方的欧洲,相隔几千公里。如此遥远的两个地方,在2万年以前,怎么会出现相似的文化呢?
难道水洞沟文化和莫斯特文化之间曾经有过来往和交流,导致水洞沟文化来源于莫斯特文化?如果是这样,它是如何传播来的呢?
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人,因此说到水洞沟文化的来源,其实也就是在说水洞沟主人的来源。
有可能的解释是两种:第一,水洞沟文化的主人和当时创造了莫斯特文化的尼安德特人之间有来往和交流;第二,水洞沟文化的主人就是从莫斯特地区迁徙过来的,很有可能就是尼安德特人。
❷ 以文字说明水洞沟古人类文化的历史变迁
水洞沟是宁夏之旅最不可错过的景区,是中国唯一从长城通向三万年文明的时空隧道,它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地处鄂尔多斯台地西南边缘,西至首府银川市24公里,西距黄河12~18公里,距离河东机场11公里,有远离闹市、临近首府银川的地理优势,景区总面积7.8平方公里,是迄今中国在黄河地区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之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地质公园,水洞沟还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万里长城立体军事防御体系。因为这里有常年流淌不息的河流,有流水最终汇入黄河而经过的石拱洞,有流水冲刷形成的边沟,所以名为“水洞沟”。
水洞沟是三万年前远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圣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探寻史前人类足迹,膜拜先人智慧;水洞沟有五百年前峡谷军事防御的地下兵城,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边塞军事文化,惊叹古人才智。水洞沟独特的雅丹地貌还鬼斧神功的造就了魔鬼城、大峡谷等奇绝景观,它们和蓝天、碧水、淡云、陡崖、芦苇、鸳鸯、野鸭共同构成了宁静逸然的室外桃源。景区内交通工具多种多样,长城驼队古朴沧桑、红柳滩马车悠然自得,大峡谷驼车稳健自如;同时还能看到感受竹筏漂流的灵动、峡谷飞索的惊险、鸵鸟舞姿的曼妙、驯鹿温顺的跟随、神兽四角羊的神奇、西北鳄鱼观光的稀有……水洞沟,探寻人类起源,感受军事文化,体验西北风光;来水洞沟旅游,是一次知识与心情全面的收获过程…
人类演化史之食物来源与工具演变
人类从原始人进化到现代人,历经了漫长的过程,这里您可以看到人类进化的立体演绎场景:向我们打招呼的古猿告诉我们,采摘树上的果实是古人类最早的食物来源之一,发明了石器以后才有了狩猎活动,铁器的出现促进了农耕的发展,现代人生产工具的多样性,使得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信息时代,生产已经达到了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的程度,追求的是时间和效率……工具的不断更新促使人类文明的脚步不断地加快!
从人类进化场景可以看出在人类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类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依次是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水洞沟人属于晚期智人阶段,距今约3万年-1万年,他的体貌特征介于第三四个模型之间,也就是说水洞沟人经历了旧石器晚期和新时器时代,主要从事采摘和狩猎活动,生产工具开始从打制石器向磨制石器变革。
水洞沟古环境
根据水洞沟更新世晚期地层出土动物化石所反映的自然环境,可以认为,在水洞沟文化时期,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地势平缓的草原荒漠地带,贺兰山云杉曾有一定量的扩展,曾经还活动着披毛犀、普氏野马、野驴、鹿、水牛、普氏羚羊、鸵鸟等动物,我国北方东部河谷、平原区的冷湿环境也影响到了水洞沟地区,形成流水与湖泊相连的小环境。三万年前,地球属于第四纪冰期时代,当时的水洞沟水草丰美,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碧绿的湖面波光粼粼,周围草木葱茏,犀牛、野驴、原始牛在湖边的草丛中悠然地吃着青草,羚羊、转角羊在湖与沙漠之间的灌木丛中觅食着饱含露珠的肥美嫩叶,成群的鸵鸟在沙丘中急速行走。湖边、草原上,青壮年不分男女都要手持棍棒和石器去打猎。他们使用的武器太原始了,有时,奔波一天,连一只野兽也猎获不到,只好靠挖些植物的根茎和采摘野果和草籽度日。一旦捕到动物,他们如同过节一样喜笑颜开,剥去兽皮,大家围坐在一起,在熊熊篝火上烤食,吃到高兴,便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由宁夏银川去往陕西,于横城古渡东渡黄河,沿着“宁盐大道”途经今灵武临河镇时,在黄土层中发现了个披毛犀的头骨和一件石英石器,1923年,肯特在天津遇见了桑志华,便把自己在水洞沟的发现告诉了时任中国天津北疆博物院院长的法国古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桑志华。1923年6月11日,桑志华连同他的同窗好友德日进从天津出发,沿着黄河左岸西行,穿过乌拉山到达水洞沟,住进了“张三小店”,对水洞沟进行了科学考察和发掘。
当天晚饭后,桑志华和德日进就耐不住内心的急迫,沿着沟底往里走,当他们走到与长城并行的一处断崖时,突然发现断崖上有磷火闪现,丰富的考古知识使他们立即判断出那里一定有尸骨。他们很快返回小店,找到张三,给了他5块银元,要了一把大梯子,在夜色中爬到崖上去挖。第一个晚上,他们就挖到了一件动物头骨化石。后来十几天的时间里,桑志华和德日进雇当地农民一共挖出了300多公斤的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打制石器,由于当时中国身处战乱年代,无法提供先进、适宜的研究条件,他们将石制品精心编号后,装入木箱,运回法国进行深入研究。1928年,他们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科学事实向世界宣布:水洞沟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标志着“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这一论断的终结。水洞沟的此次发现震惊了欧洲考古界,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从西方迁徙而来的民族。张三小店就此成为水洞沟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洞沟五次考古发掘
第一次考古发掘是在1923年,也是我国第一次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水洞沟因此被称为“中国史前考古发祥地”。此次考古发掘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揭开了中国史前考古的新篇章。第二次考古发掘是由中国和苏联组建的中苏古生物考察队,于1960年开始,并于同一年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而结束。这次从水洞沟发现的石器,在类型上既有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性质,同时也具有后期的特征;1963年,裴文中先生率领中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察队,对水洞沟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在众多出土的石器中发现了磨光的石斧与石磨盘,从而证明水洞沟遗址包含了旧石器与新石器两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存。第四次考古发掘是在1980年,由宁夏博物馆和宁夏地质局区域调查队组成联合发掘队,进一步肯定水洞沟遗址即属于旧石器时代,也属于新石器时代。第五次考古发掘为期五年,于2003年开始到2007年结束,出土了制作精致的鸵鸟蛋皮装饰品化石,发现了史前水洞沟人用火的遗迹,同时运用了与国际接轨的新型考古方法,使用了先进的科学仪器,被中国第四际研究的泰斗刘东生院士高度赞誉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艺复兴’的标志”。
鸵鸟蛋皮装饰品
水洞沟出土的环状装饰品共有69件。用骨片和鸵鸟蛋皮制成的精美环状装饰品,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批量生产的磨制工艺品,其精美程度为我国旧石器文化中所仅见,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的文化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演化、艺术品加工使用情况及其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资料。
迁徙
在古人类历史研究中发现,人类在某一地方生活一个时期后,就会消失不见。那么,距今1万年之后,水洞沟的哪里去了,一直是考古界的一个谜,一种说法认为认为他们因环境的恶化或与当地已有人群发生竞争而走向灭绝,也不能排除他们与土著文化发生了融合从而丧失了独特的标志,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们又打道北归,到达蒙古、俄罗斯等欧亚大陆北部,之后一部分人因追逐水草丰美的环境到达美洲大陆,还有一部分人继续迁徙……流浪。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或许水洞沟人在后来的迁徙中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遵循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融合于某个民族中,由于出土资料研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水洞沟遗址专题研究也会逐渐深入,在以后的研究报告中,或许能够揭开谜底。
❸ 水洞沟古人类的体质形态
水洞沟人的体质形态介于图中左起第三和第四的人类的体制形态,看当时的体貌特征就是如图所示了。
德日进和桑志华发掘到了300多公斤石器,有石叶、尖状器、石核、端刮器、刮削器、砍斫器等;此外还有动物化石野驴、鬣狗、羚羊、牛、犀牛、马等,以及比较多的鸵鸟蛋碎片。
这些出土的遗存中,最能代表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特征的就是它的石器,而最能代表水洞沟石器工业技术水平的石器,其制造的精致程度和欧洲的莫斯特石器工业的石器几乎相同。
5年后的1928年,德日进、桑志华和另外两位法国史前学家步勒、步日耶在他们共同著述出版的《中国的旧石器》一书中,第一次正式承认了中国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和欧洲法国的莫斯特旧石器时代文化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主要表现在水洞沟文化和莫斯特文化的石器工业方面。
当法国人提出了这样明确的观点以后,水洞沟文化就笼罩在了一层迷雾之中。因为水洞沟文化位于东方的中国,而莫斯特文化位于西方的欧洲,相隔几千公里。如此遥远的两个地方,在2万年以前,怎么会出现相似的文化呢?
难道水洞沟文化和莫斯特文化之间曾经有过来往和交流,导致水洞沟文化来源于莫斯特文化?如果是这样,它是如何传播来的呢?
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人,因此说到水洞沟文化的来源,其实也就是在说水洞沟主人的来源。
有可能的解释是两种:第一,水洞沟文化的主人和当时创造了莫斯特文化的尼安德特人之间有来往和交流;第二,水洞沟文化的主人就是从莫斯特地区迁徙过来的,很有可能就是尼安德特人。
❹ 水洞沟古人类的审美
在现代水洞沟遗址的发掘中,文化遗物除石制品、动物碎骨外,大量精美的鸵鸟蛋皮装饰品的出现,使人们眼前一亮。据宁夏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惠民介绍,这些用鸵鸟蛋皮制成的环状装饰品完整、残缺、成品、半成品各种类型都有发现。它们外观小巧、规范;制作技术琢制、磨制、钻孔相结合;其中有的饰品表面还被染成红色。据测算,其出现时代应在2、6万年-8万年之间。它们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同类遗物中制作最为精美的装饰品,极大地丰富了水洞沟文化的内涵,为研究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行为模式和审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据王研究员介绍,水洞沟外,鸵鸟蛋皮在我区其他地方,如中卫、青铜峡、惠农等地的地表前层也发现过,但它们都是未经加工过的。而旧石器时代的水洞沟文化中,古人类能将鸵鸟蛋皮加工为一种精美的装饰品,则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审美情趣。
水洞沟遗址中发现的鸵鸟蛋皮装饰品反映出当时人类掌握的器物加工制作技术已比较完备。表明古人类掌握了钻孔、磨制技术的旧石器遗址在中国有若干,如山顶洞人用小动物的肢骨制成的骨管、东南沿海一带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用蚌壳等海生软体动物的壳制作的器物,还有其他旧石器遗址中发现的角制品,都使用了钻孔、磨制技术,但它们的出现时间都不足1、9万年,而距今2、6万年,具备打磨、钻、甚至涂彩工艺的装饰品,除水洞沟外未发现全国其他地方有。
据王研究员介绍,2000年后,对水洞沟的考古发掘中,共发现了八九十枚鸵鸟蛋皮制成的饰品。它们都很小,中间钻孔,单面磨平,四周呈环状,直径在0.5厘米到0.9厘米之间,多数直径为0.6厘米、0.7厘米或0.8厘米,其中一少部分用赤铁矿(可能也有粘土岩的成分)涂上了红色。
鸵鸟蛋皮饰品在水洞沟 1963年的考古发掘中曾发现过一枚,但不完整,考古专家们无法断定它是原生的还是次生的,因此未做深层研究。2000年后在水洞沟发现的这些鸵鸟蛋皮饰品出自3个层次,分别为水洞沟第二、第八、第七层位,属3个未扰乱的恒定的层位。由于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些标本目前保存在中科院的标本库中。
❺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介绍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位于宁夏灵武市临河镇水洞沟村,距银川市19公里,专占地7.8平方公里。民属国十二年(1923年),由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这里发现,通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水洞沟因此而成为中国最早发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1988年,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8月,被公布为国家地质公园。2015年,水洞沟景区成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❻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发掘历史
1919年,比利时传教士肯特在途经水洞沟时,在水洞沟断崖上发现了一具犀牛头骨化石和一件经过人工打制的石英岩石片。
1923年6月,法国地质古生物学家桑志华得知肯特发现后和著名学者德日进来到水洞沟,发现了裸露在地表的哺乳动物化石。随后开始发掘,总共发掘出了300多公斤石制品和动物化石,主要包括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旧石器。
1960年夏季,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开进水洞沟,对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
1963年,被称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之父”的裴文中亲自带队,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
1980年宁夏博物馆、宁夏地质局联合考古队对水洞沟的第四次考古发掘。
2003年至2007年,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水洞沟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参加人数最多、历时最长、发掘范围最大,收获也最丰硕。这次,不仅调动了GPS定位仪、全站仪、摄像机等先进设备,而且邀请了地质学、年代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的专家到现场研讨、授课。
2014年6月10日至7月10日,宁夏水洞沟遗址举行第四届文化旅游节以及第六次考古发掘。来自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宁夏考古所的专家,对水洞沟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2年开始建设,2006年4月对外试营业,2007年4月28日对外正式开放。
❼ 水洞沟古人类距今多少年
水洞沟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时代古人类遗址,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水洞沟遗址距今约为4万年~距今约1万年。
❽ 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的遗址价值
由于水洞沟遗址中曾经出土了大量具有欧洲莫斯特、奥瑞纳文化特征的石回器,与西方出答土的石器技术风格极为相似,有学者便据此提出了水洞沟文化“西来说”。同样的,水洞沟某些地点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中国北方小石器传统的石制品,又与其同期或稍晚的华北细石器文化存在某种关联,这两种类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说”。
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水洞沟在三四万年前具有丰富的水源和动植物资源,也具有比较优越的生产、生活条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研究员据此推测,大约在4万年前,有一群原来生活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先民受冰期严寒的逼迫,辗转来到水洞沟繁衍生息,并利用已经掌握的技术,就地取材制作了大量锋利的石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