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儿童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一、先天禀赋决定了小儿体质的基调
体质是先天禀赋加后天养成,先天是什么?先天就是两性结合,然后孕育生命,胎儿在娘胎里生长发育,直至呱呱坠地这段时间。新生命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基因,延续着前辈的生命。每个人无不带着父母、家族、种族的烙印,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不会变的,先天赋予体质的稳定性。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你是什么体质,要认命,要认父母、家族、种族给自己的命、给自己的体质。
二、后天因素影响小儿体质的形成
小儿体质向好还是向坏的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与孩子个人的修为。
1.年龄
俗话说“一岁年龄一岁人”。婴幼儿因稚嫩脆弱,呈现出“心肝有余,肺脾不足”的体质特性。“心肝有余”就容易兴奋、发烧、惊厥、抽搐;“肺脾不足”则容易感冒、患呼吸道感染,容易消化不良、食积。婴幼儿“脏气轻灵,随拨随应”,因而,虽相对大人很容易生病,但得病之后,只要治疗及时得当,很快就好。
2.衣食
当今小儿,锦衣暖被,将养过温,加之小儿动多静少,易致汗出过多,耗气伤阴,肺卫不固,腠理疏薄,易于感触外邪;稚阳之体,同气相召,化火生热。这样的小儿易于形成易发生发热、便秘、咳嗽,甚至易发惊风的体质。
小儿脾常不足,而饮食不能自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营养不足:促生气虚或阳虚体质;营养过剩:促生气虚或痰湿体质;饮食过咸:促生阳虚间夹痰湿、瘀血体质;常食辛辣:加重湿热和阴虚体质;常食寒凉:促生阳虚或瘀血体质;不吃早餐:促生气郁或痰湿体质;常吃夜宵:促生痰湿体质。
3.环境
《医学源流论·五方异治论》亦有类似的论述:“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随地而不同⋯ ⋯ 西北之人气深而厚⋯ ⋯东南之人气浮而薄。”这些地理环境的不同也造成小儿体质特点各异。人文环境亦很重要,处于一个积极乐观、活泼开朗的生活团体,生活在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的小儿,和处于一个被人歧视、受人欺负的生活团体,生活在一个经常吵架、分居、闹离婚的家庭的小儿相比,他们的心理素质是绝对有差别的,这样将会影响他们的自身调节,造成他们体质的差异。
4.药物
《温病条辨·解儿难》日:“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他乡。”如果长期用药过于温燥,则易伤稚阴,使小儿有阴虚生内热的体质特点;如果长期用药过于苦寒,则易伤稚阳,使小儿有阳虚生内寒的体质特点。抗生素的不正规的滥用,亦是导致小儿体内菌群失调,抵抗力降低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小儿体质特点。还有,小儿一得上呼吸道感染,马上到医院输液,几天下来,烧退了,但孩子小脸青白青白,小手冰凉冰凉,有时还拉肚子,这是典型的一派阳虚之象。而滥用保健品、乱补益,则促生或加重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
2. 人的体质一般都有哪些,都有些什么特征
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人类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个体体质的不同,表现为在生理状态下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和适应上的某些差异性,以及发病过程中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和疾病发展的倾向性。所以,对体质的研究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和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虽然在中医学中近年才明确提出“体质”的名称,但中医学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蕴涵着丰富的对人体体质认识的内容。早在《内经》中即对体质的形成、分类,以及体质与病机、诊治的关系都有论述。后世《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等医著中也都包含有体质的内容。但论述零散,且缺乏整理,一直未能形成系统的学说。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医对体质的研究逐步展开,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已由整理古人有关认识转为社会调研及临床应用,并结合现代生理、生化、免疫、遗传等科学方法和手段,使中医对体质的研究出现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临床分析与理论探讨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发展前景。有人更倡导建立“中医体质学说”,以加强加深这方面的研究。
影响体质的因素体质的形成受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状态、生活及饮食条件、地理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先天因素即禀赋,还包括某些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特异体质。年龄是影响体质的一个重要因素,体质随年龄而呈现时限性,如小儿体质具有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但生机蓬勃的特点,老年人则有脏腑功能低下、日趋衰老的特点。男女体质之间存在差别,现代生理病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发现,染患严重的呼吸道感染、中枢神经病毒性感染、病毒性肠胃炎和肝炎,男性比女性更为敏感,患病率更高。其原因主要是女性产生免疫力的基因比男性高一倍。情志活动贵于调和,如果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遭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调节的范围,就会影响体质,引起机体阴阳、气血失调,脏腑功能活动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不良的性格和个性对体质也会带来不良的影响。体质的构成还与不同地理区域有明显关系,不同的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的体质。一般说在中国,北方人比南方人阳虚质和见寒象者为多;南方人病多火热,体质多阴虚。此外,生活条件的优劣,是否注意饮食宜忌,以及疾病因素、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对体质都有一定的影响。
体质与发病外界致病因子虽不断侵袭人体,但能否发病,一般取决于体质。再则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对某种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例如易病寒的人,多为阳气素弱之体;易病热的人,多为阴气素衰之体;胖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瘦人多火易得劳嗽;老人肾气虚衰,多病痰饮咳喘。体质还影响着疾病的性质和转归,例如同是感受湿邪,阳热之体得之,则湿从阳化热,而为“湿热”;阴寒之体得之,则从阴化寒,而为“寒湿”。其原因在于禀性有阴阳,脏腑有强弱,机体对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热、化湿、化燥等不同转化。当然,人体致病随体质阴阳偏颇而转化的“从化”现象是相对的,因为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患者的体质还可能受到各种因素(如治疗恰当与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体质与辨证“证”是某一特定情况下,某些明显的、易变的病理特性之总括,而“体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但证和体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体质的辨识有助于对证的判断。如以小儿体质特点为例,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致病易由表入里,易见寒证,也易见热证,且以急证、里证、虚证为多。又小儿因脏腑娇嫩,特别是肺脾肾常显不足,故应多注意肺脾肾之证。再,胖人多痰、瘦人多火等体质特点也给临床辨证提供了参考。可见,通过辨体质,能对错综复杂的病证获得更全面、更精确的诊断。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常需要对体质进行分型。曾有过多种分型方法,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把禀赋不同的各种体形加以归纳,再进一步分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但目前的分型方法主要集中为以下两种:①以体态观察、形神结合、舌脉合参、性格类型和饮食习惯为依据,分为正常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七型。②以临床所见宏观形证、脉色特征为依据,以临床机能为主,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热质、迟冷质、倦
3. 小儿体质的健康型:
这类小儿身体壮实、面色红润、精神饱满、胃纳佳、二便调,饮食调养的原则是平补阴阳,食谱广泛,营养均衡。
4. 小儿体质的热型:
形体壮实、面赤唇红、畏热喜凉、口渴多饮、烦躁易怒、胃纳佳、大便内秘结。此类小儿易容患咽喉炎,外感后易高热,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清热为主,宜多食甘淡寒凉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萝卜、绿豆、芹菜、鸭肉、梨、西瓜等。
5. 小儿体质的介绍
分为健康、寒、热、虚、湿五型。健康型:这类小儿身体壮实、面色红内润、精神饱满、容胃纳佳、二便调,饮食调养的原则是平补阴阳,食谱广泛,营养均衡。寒型: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不爱活动、胃纳欠佳,食生冷物易腹泻,大便溏稀。此类小儿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温养胃脾,宜多食辛甘温之品,如羊肉、鸽肉、牛肉、鸡肉、核桃、龙眼等,忌食寒凉之品,如冰冻饮料,西瓜、冬瓜等。热型:形体壮实、面赤唇红、畏热喜凉、口渴多饮、烦躁易怒、胃纳佳、大便秘结。此类小儿易患咽喉炎,外感后易高热,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清热为主,宜多食甘淡寒凉的食物,如苦瓜、冬瓜、萝卜、绿豆、芹菜、鸭肉、梨、西瓜等。
6. 小儿体质的寒型:
形寒肢冷、面色苍白、不爱活动、胃纳欠佳,食生冷物易腹泻,大便溏稀。此类小儿饮食调养的原则是温养胃脾,宜多食辛甘温之品,如羊肉、鸽肉、牛肉、鸡肉、核桃、龙眼等,忌食寒凉之品,如冰冻饮料,西瓜、冬瓜等。
7. 如何辨别孩子的体质
孩子的简易体质分类方法:
1,热性体质:这类孩子常面色红、唇色红,往往喝水比较多,喜食冷饮。容易口臭,眼屎多,便秘,睡眠不安,脾气躁,爱生气,活泼好动,显得精力旺盛。这种孩子容易因为吃煎炸烧烤食品或饮水减少而生病。常见病有扁桃体炎/发热/口疮/皮肤红肿瘙痒等
2,虚型体质:这类孩子常面色不好,肤色黯淡或肤色不均匀,往往食欲不佳,或食欲好但生长发育却慢,精力不佳性格安静,或好动但容易累,容易出汗(此类出汗往往是大汗淋漓/汗出难止/一动就汗或不动也出汗)。各种小毛病都容易有,症状反复,恢复时间长。这种孩子容易因为疲劳/饱食不节制/接触病人而生病。
3,寒性体质:这类孩子常面色发白、唇色淡,喝水量少,喜食煎烤类食物。小时候在添加辅食期间就常出现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等情况,体型常较胖而不结实,手足容易凉,这种孩子容易因为饮食生冷/受寒而生病。常见病有变应性鼻炎/哮喘/尿床/湿疹等。
4,实型体质:这类孩子从小生长发育都在平均水平以上,饮食睡眠较好,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大便长期偏干结。生病往往症状发生快,表现重,属于“不病则已、一病吓人”的类型,常见病有扁桃体化脓/高热惊厥/皮肤脓包等。
5,平和体质:所谓平和,就是身体状况平稳,生长发育水平正常,平素生病少,生病了也容易恢复——这些不让爸妈操心的孩子,中医认为就是阴阳调和,脏腑平衡的表现。
对照以上典型表现,爸爸妈妈可以学着给自己的孩子辨别一下大致体质倾向,是偏热的多,还是偏寒的多,是较为偏向虚,还是偏向实?现实生活中,典型体质是少见的,往往我们能看到一个孩子既有热性特点又有虚的表现,或者有时候热有时候寒,这种体质偏盛和变化很正常,因为人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正在生长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根据倾向特点,我们能针对性合理搭配饮食,调和寒热,平衡阴阳,达到平和体质的状态。还能在疾病期间辅助合适的食疗方法,有利于身体康复。
8. 如何增强小儿体质
1.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使皮肤中的一种物质转变为维生素D,可抗枸楼病,使骨骼正常发育。阳光中的红外线,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促进新陈代谢。所以经常让孩子晒太阳大有好处。
(1)1—3个月的婴儿,在暖和的晴天,气温22℃以上,可在室外接受阳光的锻炼,每星期6次,每次20—30分钟,适应后可渐增。夏季可在树荫下进行。
(2)戴上白帽,防眼受到刺激。尽量裸露身体。日光浴之前,先空气浴5—7分钟;之后休息3—5分钟,再淋浴,喝些糖开水。
(3)倘若阳光照射中,皮肤发红、出汗多、虚弱不适应者停止;浴后头疼、头晕、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脉搏次数超过正常1/3者,停止。
2利用空气进行体格锻炼。夏季开始,空气由22—24℃逐渐降至16—14℃(幼儿可降到14—12℃,学龄前儿童可到12—1l℃下进行。湿度:60—70%为宜。时间不超过10分钟,逐渐适应后可延长至20一半小时。初只上、下肢裸露,以后裸体。婴儿可配合婴儿体操;儿童可配合游戏和体操进行。
3.利用水温和较强水流的机械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增强对冷暖变化的适应能力。
(1)冷水擦浴:室温不低于18℃时,用温毛巾擦身至皮肤发红为止,所有用时6分钟。最初水温33—35℃,以后逐渐降至16、18℃。(2)温水浴:婴儿脐带落后,即可进行。水温37—37.5℃为宜,室温不低于18℃,每天1次,每次7—12分钟。
(3)冲洗或淋浴:适应于3岁以上的儿童。开始水温35℃,每4—5天下降1℃,以后降至26—28℃,除头部外,全身冲洗,用毛巾擦至皮肤发红。
(4)游泳:出生2周后,可开始在大浴盆中仰泳(在大人托抚下进行)。水温不低于20℃,气温在26℃左右。还可带到江、河、湖、海,在大人的指导下游泳。开始3—5分钟,以后逐渐增至一刻钟。
注意:空腹或饭后半小时内不要游泳;出汗时不要下水;下水前先淋湿头部和胸部;泳中若有寒冷感觉时,停游,上岸迅速擦干身体,以防感冒;身体不舒服时不要游泳。
4.活动身体。
(1)两个月后,仰卧、握手、帮婴儿两臂做各方向运动,以活动胸、肩、上肢等部位的肌肉。再握足踩关节处帮婴儿做两腿上举、屈曲、伸直,并活动腕、膝关节。
(2)半岁以后,做被动体操的同时,帮助做些主动体操,如坐起、跪立、翻身、扶持站立、双手扶持婴儿腋下轻轻跳跃等。
(3)幼儿体操可结合游戏进行,如玩球、跳皮筋、立定跳远等。学龄儿童可做儿童广播操。总之增强体质主要在于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