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保障措施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留归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使用的彩票公益金,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主要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
(二)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有关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三)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实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引导和支持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加强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特别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保证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设计和建设公共体育设施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无障碍设计建设规范标准。基层政府要监督落实。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建设力度,拓展服务功能,规范管理建设“全民健身路径”,继续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和山水等自然条件,建设公共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步道、登山道等户外运动设施。
(四)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并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学生、老年人和残疾人优惠或者免费开放。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便于向公众开放。维修改造各类体校体育设施,使其成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公园每天安排固定时段免费向公众体育健身开放。要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对露天体育场,要创造条件免费开放;已经开放的,不得改为收费经营。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对体育设施的维护更新,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使用效率。防止公共体育设施闲置浪费或被挤占、挪用。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作用,做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建立投入和激励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优化结构、增强活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提供培训经费,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质量,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和便利。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以对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进行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必须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并持证上岗。鼓励和支持退役运动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拓宽就业渠道,为全民健身服务。
(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和社会热心人士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丰富全民健身的内容,扩大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体系,健全注册管理和培训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质量。立足基层,示范推广活动与日常健身指导服务活动有效结合,推广实施多元化服务项目,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树立崇尚互助、强健体魄的良好社会风尚。
(七)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健全体质测定服务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技术健身指导。依托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各类综合性体育中心,建立国家、省、市三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网络,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提供运动健身指导。宣讲科学健身知识,赠送运动健身书籍,教授运动健身方法,普及运动健身科学知识,并对群众体质水平和运动健身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和科学研究。
(八)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继续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充分发挥体育科研机构和院校的作用,加强全民健身科研工作,组织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研攻关,研制推广体育健身新项目、新方法,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加快制定《全民健身条例》配套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完善全民健身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督检查。
2. 甲亢能运动健身吗
甲亢患者在日常生活上,虽然会存在很多注意事项,但是在身体状态允许的情况下,是可以在健身房锻炼并改善体质的状态。只是在健身房锻炼期间,必须要对锻炼时间和锻炼量要做好相关的调整,以防止身体过于劳累之后而影响到调节功能的正常运转。
甲亢是指甲状腺激素亢进的疾病,在形成期间是会导致激素分泌量出现异常增多,从而导致脖子部位出现肿大或眼睛出现突出等症状。通常在患有甲亢这个过程中,由于身体激素的分泌状态较为异常,所以在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的方式,更好地针对身体状态做相关的治疗后,才能避免病情持续加重并影响到功能的运转情况。
甲亢患者在处于激素分泌紊乱且量化出现波动时,虽然会导致身体体征上出现各种不适,但这种影响并不会导致运动锻炼等行为出现异常,所以在患有甲亢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并在健康房进行适当的锻炼,这种锻炼行为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样的刺激或影响,只是过度锻炼会导致身体吃不消,因此在锻炼时必须要针对锻炼项目和锻炼量做相关的调整,通常在有效、适当锻炼的情况下,并不会加重病情或影响到激素的分泌状态。
虽然在患有甲亢期间,健身房锻炼的行为并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性,但是生活上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并避免身体过度劳累,要知道身体上的细节变化,也会容易导致自我调整的功能受到影响,所以在锻炼时也要适当休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上的均衡,并定时作息少熬夜,从日常行为和习惯做相关的调整和注意情况下,自然就能使体质有效得到改善和修复后,就能使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后期再通过认真治疗之后即可有效治愈。
综上所述,甲亢患者是可以在健身房锻炼的,只是在锻炼这个过程中,必须要针对锻炼量有所做相关的调整和注意,避免身体过于劳累而影响到调整功能的正常运转。通常在患有甲亢期间,一方面要做到劳逸结合、定时休息少熬夜并饮食均衡,另一方面也要根据个人病情而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才能有效取得治疗性效果。
3. 今年的民生工程是什么
1、脱贫攻坚工程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采取发展生产、社会保障兜底、易地搬迁、发展教育、生态补偿“五个一批”措施,扎实开展单位联百村和干部带万户“联带”扶贫行动,分类施策,落实责任,细化措施,力求实效,打响脱贫攻坚战,全年扶贫工作取得全面突破。
2、创业就业工程
全面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建设“章丘青年创业创新园”,积极开展创业指导。设立回乡创业专项资金,引导优秀人才回乡建设家乡,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突出抓好各类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就业实现更大成效。
3、优质教育提升工程
加快四中新校区建设,新建东方实验小学、诺德实验学校初中部,改扩建绣水中学,完成新城实验学校新建、五中二期工程建设,有效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做大做强章丘特色现代教育。提升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办学水平,推进职成教中心建设,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级农村职成教示范市。
4、健康章丘工程
启用市医院病房楼、中医院综合楼,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加强优生优育服务,完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施体育公园二期工程,更新完善一批村(居)群众健身器材,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创建省级健康教育促进示范市。
5、公共交通提升工程
实施章莱路南段、南外环二期明埠路至○九路段改建新建,积极推动省道102线绕城段(北外环)改建;做好350公里县乡道路安全生命防护和隐患治理,确保农村道路安全畅通;全部回购市内班线客车,新增60辆纯电动公交车,实现镇驻地城乡公交全覆盖,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全面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
6、水资源综合保障工程
继续实施引黄综合水系工程,进一步打造互通互济、引排有序的生态水系。改造完善相关设施,提升中水、地表水利用水平。加快实施圣井水源地扩容,强化泉域内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站水厂,完善月宫水厂配套设施。实施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做好用水困难区域打井供水保障工作,确保全市饮水有渠道、水质有保障。
7、生态章丘建设工程
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建设,提高治霾成效,改善大气质量。更大力度实施各项治理措施,严管严控,实施铸锻行业污染治理,全面淘汰“黄标车”,严控施工、渣土运输扬尘。完善城中山绿化规划布局,完成林荫公园和龙盘山公园建设,启动唐王山公园规划建设,新增荒山绿化、水系沙化造林及退耕还果等2万亩。
8、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继续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实施村庄街巷硬化、排水排污、绿化美化等基础建设工程。健全农村专职保洁体系,加大农村厕所改造和污水处理力度,启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夯实农村环卫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推动一村一品、多村一品发展,增强产业支撑能力。继续强化示范村和“新村风、新家训、新乡贤”乡村文明建设。完善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扶持民间文艺队伍,推进“村村响”工作,修缮一批古迹和特色建筑。开展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章丘”,争创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9、村级组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以全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为契机,深化支部“1+3”成果,持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完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机制,加快基层班子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等村级集体经济新型经营机制,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新增加120个以上。
10、平安章丘建设工程
继续完善“天网”工程,新增1800个高清监控,建设市级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中心,完善打
4. 国务院46号文件为什么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要点
1、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
2、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
3、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4、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
5、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
6、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
7、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8、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9、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主要任务
(一)创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清理不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规定,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加快全国综合性和单项体育赛事管理制度改革,公开赛事举办目录,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有关政府部门要积极为各类赛事活动举办提供服务。推行政社分开、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加快推进体育行业协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
推进职业体育改革。拓宽职业体育发展渠道,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进职业联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将赛事功能需要与赛后综合利用有机结合。鼓励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规模化、专业化运营。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经营能力,拓展服务领域,延伸配套服务,实现最佳运营效益。
(二)培育多元主体。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完善政策措施,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优化场馆等资源配置,提升体育产业对社会资本吸引力。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加快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体育用品、体育服务、场馆建筑等行业发展。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办好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
引导体育企业做强做精。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和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支持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提升服务贸易规模和水平。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大型体育赛事充分进行市场开发,鼓励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挖掘品牌价值。扶持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中小企业。
(三)改善产业布局和结构。
优化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壮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集群。支持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地、沙漠、草原、冰雪等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业。
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大力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支持各地打造一大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传统体育用品的质量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抓好潜力产业。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集体项目,推动产业向纵深发展。对发展相对滞后的足球项目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以冰雪运动等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促进健身休闲项目的普及和提高。制定冰雪运动规划,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一批冰雪运动场地,促进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形成新的体育消费热点。
(四)促进融合发展。
积极拓展业态。丰富体育产业内容,推动体育与养老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教育培训等融合,促进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体育广告、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以体育设施为载体,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推动体育与住宅、休闲、商业综合开发。
促进康体结合。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积极研发运动康复技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鼓励交互融通。支持金融、地产、建筑、交通、制造、信息、食品药品等企业开发体育领域产品和服务。鼓励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运动健身指导技术装备、运动功能饮料、营养保健食品药品等研发制造营销。在有条件的地方制定专项规划,引导发展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
(五)丰富市场供给。
完善体育设施。各级政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用于体育健身。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发展健身休闲项目。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攀岩、射击射箭、马术、航空、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
丰富体育赛事活动。以竞赛表演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各类体育赛事。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
(六)营造健身氛围。
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一小时。鼓励单位为职工健身创造条件。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监测报告。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鼓励实施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计划,促进青少年培育体育爱好,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
推动场馆设施开放利用。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等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安全保障,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将开放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提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设施使用率。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各级各类媒体开辟专题专栏,普及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效果,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体育消费观念、养成体育消费习惯。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推广体育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 什么是531行动计划
531行动计划是指通过实施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普及健康知识与技能,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进健康自我管理,促进医患共同决策,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531主要内容如下:
1、开发一套家庭健康自测工具。开发一个融健康自测量表和健康实用技能学习于一体的家庭健康APP,覆盖家庭全体成员、生命全周期,寓健康于娱乐,实现健康自测与早期发现相结合,建立家庭健康学习网络,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2、建立一个公共卫生科普中心。结合苏州市健康教育园升级改造,利用VR、AR等新技术,打造融卫生与健康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于一体的公共卫生科普中心。每年开展多部门协作的健康科普宣传,大力推进青少年暑期实践教育活动。
3、开展一系列健康公益活动。依托各级健康教育讲师团,开展健康公益活动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特殊人群等“五进”活动,开展需求服务调查,每年开展千场健康公益讲座,普及健康素养知识与技能。探索建立网络预约健康讲座系统,方便基层单位菜单式选学。
4、建设一批健康示范场所。以制定实施健康策略、提供健康服务、营造健康环境为主要内容,开展健康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健康场所标准化建设,着重建立单位健康讲堂、建设健康小屋、开展健康自我管理活动、应用站立式办公系统和建成无烟环境。
5、建设一批运动健身指导站。完善监测网络,探索建设一批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市民健康自测、体质测定服务,打造集健康自测、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等为一体的运动健身指导站,继续开展“全民健身大课堂”“三进工程”等健身指导服务。
6、播放一批健康宣传公益广告。继续完善与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机制,在全市形成健康苏州建设的浓厚氛围。加强公益宣传,与苏州广电合作,每月1个主题,在有线电视机顶盒开机画面播放一批健康宣传公益广告,提高市民对健康相关内容的知晓程度。
531行动实施方法:
1、加强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实施领导。在健康城市531行动计划领导小组领导下,成立健康素养提升工程实施小组,落实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确保经费落实。各地要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根据国家卫计委颁布的《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建齐建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
2、加大社会力量参与力度。积极引入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在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健康自我管理、全民健身、控烟、全民健康教育资金设立等方面积极参与。
3、加强专业队伍能力建设。通过培训、竞赛、评比等方式,加强健康教育专业机构队伍、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组长队伍等能力建设。联合体育部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探索建立健康生活指导员队伍,为全民健康素养提升工程顺利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6. 新冠疫情期间,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处理日常学习与运动健身的关系
平时戴好口罩,少去人员比较多的地方,吃饭时和同学要相距一米的距离,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消毒,这样就可以处理好日常学习与运动健身的关系。
原来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肾上腺素,这三种神经传导物质都和学习有关。多巴胺是种正向的情绪物质,人要快乐,大脑中一定要有多巴胺,快乐中心伏隔核里面都是多巴胺的受体。我们看到运动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奋,脾气都很好。
1、勤洗手和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2、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并且关注症状: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诊。
(6)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挂牌扩展阅读:
防控疫情方式:
健全防控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本级政府领导下,加强对本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组建防控技术专家组,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指导、及时救治"的工作原则,组织有关部门制订并完善相关工作和技术方案等,规范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