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述人体质的来源
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也称“自然人类学[1]
”或“人体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和结构的剖析,来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的形成及其类型特点,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分类等问题。
体质人类学源于16世纪。1501年,德国学者M.亨德发表了以人类学一词为书名的著作,论述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1871年 ,英国学者始将人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的领域称为体质人类学。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仅限于认识人自身的身体构造、人体测量和人种划分。伴随考古学[2]
的发展和生物进化论[3]
的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自身的起源和进化、演变等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于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对人的发色、发型、眼色、
肤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态、唇部厚度、头型、身高等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测量、分类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人种体征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遗传频
率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并开始倾向于根据基因分布情况,把家庭、家族或其他一些地域性种群,而不是把种族当作为具有研究意义的单位。
体质人类学阐述人类生物学上的发生及其进化方面的课题;确定人类同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差别;还要给各人种之间体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类。现代体质人类学开始形成於19世纪前半期,自从达尔文《物种源始》于1859年发表后,进化论对
体质人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达尔文的另一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别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871)也是一本重要论著,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人类起源的有科学根据的假说。到1859∼1900年之际,人类学者承认,人种发展进化的历史可溯
至几十万年以前,而不是像过去所想的只有几千年。20世纪早期,科学家揭示出遗传学上的各种原理和ABO血型,这有助於体质人类学者们对不同人种之间的变异和差别进行研究,同时由于相对的和绝对的年代测定方法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学者们能够确定人类化石和其他人造器物的年龄。
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重点是人种进化的过程。这方面包括发现过去人类化石遗存并加以描述以及分析这些骨化石明显特点的重要意义,因为遗传物质是进化史高度可靠的「指示器」,所以,对於不同人种之间和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遗传密码、染色体、粒线体去氧核糖核酸进行比较分析,已证明在广泛的人类学研究领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体质人类学对於至少可以上溯200万年这一段时期内的人类体质方面的进化情况,提出了很多解释。
Ⅱ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口号是由哪位伟人提出来的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口号是由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
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新中国体育工作题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2个大字。这一题词,是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所作的。
在全国体总成立大会前夕,体总筹备会副秘书长黄中给筹备组全体人员传达了毛泽东这个题词。当时,一些看不起体育工作的知识分子,听了传达后,精神为之一振,逐渐转变了体育不过是“打打球”“玩一玩”的肤浅认识。
(2)人们体质扩展阅读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这句口号的意义:
题词强调增强人民体质,特别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旧中国,中国人被人诬蔑为“东亚病夫”,炎黄子孙无不为之痛心疾首。毛泽东早在《体育之研究》这篇文章中就为改变中华民族体质孱弱的状况而大声疾呼。
毛泽东的题词,把着眼点放在增强人民大众的体质上,使中国的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广大群众不再是被体育遗忘的对象,而成为体育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发展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此,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蓬勃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比解放初期延长了许多。
Ⅲ 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哪一年
毛泽东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1952年。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新中国刚一建立,毛泽东同志就针对当时学生的健康状况,指示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先生:“要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并强调“全国一切学校都应如此”。
1951年1月15日他再次致信马叙伦部长:“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1952年,毛泽东同志又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毛泽东同志和当时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还多次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积极倡导劳卫制,开展群众性的学校体育活动。
(3)人们体质扩展阅读:
“健康第一”,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毛泽东同志早在1917年就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体育之研究》的论文,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体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和民族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
他深深忧虑于“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有感于“三育并重,然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大声疾呼体育的重要性,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进而深刻地指出:“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他对学校体育更是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小学之时,宜专注重于身体之发育,而知识之增进、道德之养成次之”,“中学及中学以上,宜三育并重,今人则多偏于智”,其中还谈到学校教育中影响学生健康的诸多因素,如“饮食不求洁,无机之物、微生之菌入于体中,化为疾病;
室内光线不足,则目力受害不小;桌椅长短不合,削趾适屦,则躯干受亏”。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今天读来,依然发人深省、令人深思。
青少年的健康是国家的财富,更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有了健康的体魄,就能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更大贡献,拥有更加幸福的生活。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坚持锻炼、热爱运动,保持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的好榜样。
他们在青少年时代练就的健康体魄,为他们实现远大的革命理想打下了基础,伴随他们走过艰难困苦的战争年代,保证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承担繁重工作任务。
学校体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大事,也是体育工作的大事。从事教育工作,必须重视体育;从事体育工作,必须重视学校体育。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完全人格,首为体育”。体育不仅强健体魄,而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集体主义教育的极好舞台,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极好形式。
从乒乓球夺冠、女排五连冠到奥运争金,每一项有影响的体育赛事都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民族传统文化活的载体。
学生经历的每一节体育课、每一次体育活动和竞赛都在潜移默化地教育熏陶着他们,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坚强、献身和友爱的高尚情操。对于今天独生子女一代,体育更是培育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意志的有效途径。
体育独特的魅力,还在于集中地展现了人类的力量、智慧、自身的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体育的内涵、体育的文化、体育的魅力!体育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多年前,孔子总结了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证明了在春秋以前已经有了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教育。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劳动和斗争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以健身修身为特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强健了民族的体魄和精神,也塑造了民族的性格。
Ⅳ 当下人们的体质状态存在哪些问题
抵抗力问题。
Ⅳ 人的体质分为哪几种
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
1、 平和质:精力旺,很健康,很灿烂
平和质人群如果自恃身体健康,不注意合理饮食、规律生活,也会使身体远离平和状态走向偏颇。由于环境、生活、工作等多方面的影响及自然老化的过程,平和质的比例随着人们年龄的增大而减少,会出现各种亚健康状况和不同类型的健康问题。所以,平时应顺应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变化而平衡自身,增强体质,正本固元,保持平和。
2、气虚质:免疫差,易疲乏,常虚喘
气虚质人群肌肉松软,容易气喘吁吁,讲话的声音低弱,易出虚汗。性格偏内向,胆小,不喜欢冒险;容易感冒,发病后病情不容易好转。所以,平时要注意补中、益气、培元,补充能量。
3、阳虚质:手脚凉,全身冷,不耐寒
阳虚质人群皮肤偏白,肌肉不结实,手脚发凉,尤其是上腹部、颈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吃饭、喝水总喜欢热的,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少;性格大多沉静内向型,喜欢安静。平时应注意保养阳气,温阳祛寒。
4、阴虚质:水缺乏,五心热,口咽干
阴虚体质是体内正常需要的水分、津液、精血等阴液不足,机体相关的脏腑组织失去濡养,出现内热的一种体质状态。原因一是水分不足,二是产生内热。
阴虚质的人体形大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有种烘热的感觉,面颊潮红或偏红,皮肤比较干燥,受不了夏天的暑热,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经常大便干结,容易失眠,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少;性格外向好动,平时要注意养阴润燥。
5、痰湿质:身体胖,大肚腩,油光脸
与痰湿体质密切相关的脏腑主要是脾。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湿。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的说法。痰湿质人群体型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容易出汗,且多黏腻;经常感到肢体酸困沉重、不轻松,脸上易出油,嘴里黏腻,嗓子老有痰,舌苔较厚,性格比较温和。应注重化痰祛湿。
6、湿热质:易长痘,常口臭,大便黏
湿热质人群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脾气比较急躁。所以,湿热质应注意清除体内湿热,清热化湿。
7、血瘀质:血黏稠,易忘事,常长斑
血瘀质人群面色偏黯,嘴唇颜色偏黯,舌下静脉曲张、瘀紫;皮肤比较粗糙,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皮肤瘀青,眼睛里的红丝很多,刷牙时牙龈容易出血,容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应该注意活血化瘀。
8、气郁质:很脆弱,常郁闷,多伤感
气郁质人群体形偏瘦的人较多,常感到闷闷不乐,情绪低沉,容易紧张,焦虑不安,多愁善感,感情脆弱,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感到乳房及两肋部胀痛,有胸闷的感觉,常无缘无故地叹气,咽喉部有堵塞感或异物感,容易失眠。所以,应注意疏肝解郁,注重情绪养生。
9、特禀质:易过敏,常喷嚏,起风团
特禀质人群中有一种是过敏体质,这种体质属于中医可调范围内。这类人即使不感冒也经常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容易患哮喘,容易对药物、食物、气味、季节过敏,皮肤一抓就红,并出现抓痕。所以,应注意过敏体质的调理。
Ⅵ 人们常说的体质好,“体质”究竟是什么含义
体质,是指人体由于先天禀赋因素和后天诸多因素影响,形成的个体在形态和功内能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很早容以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质的个体差异。如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体液,按其比例不同而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优郁质四型。这是世界公认最早的体质分类。至今大约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祖国医学亦十分重视体质的差异性。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中,对体质便有详细的研究。不仅注意到个体的差异性,并将体质划分为若干类型。其体质学说贯穿于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Ⅶ 人们一共有几种体质
人们一共有9种体质,分别是平和型、气虚型、阴虚型、阳虚型、湿热型、气郁型、痰湿型、血瘀型、特禀型等等。
Ⅷ 人们通常把身体素质分为哪五类
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
Ⅸ 人体有哪些体质
体质,即机体素质,是指人体秉承先天(父母)遗传、受后天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它反映机体内阴阳运动形式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由脏腑盛衰所决定,并以气血为基础。前人对体质有许多论述,在国外,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十多种体质类型学说。古希腊西波克拉底的气质学说,曾被公认为世界最早的体质学说,其气质学说认为人体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其比例决定了人的气质,并依此把人分为多血质型、胆汁质型、粘液质型、忧郁质型。但是至今国外医学对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实践与养生康复,惟有中医体质学说与医疗实践、养生长寿密切结合。 中医一贯重视对体质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对体质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可以说,《黄帝内经》是中医体质学说理论的渊薮。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结合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以及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特征,归纳出木、土、火、金、水五种不同的体质类型,再根据五音太少,阴阳属性以及手足三阴经的左右上下,气血多少的差异,将上述每一类再分为五类,即五五二十五种体质类型。根据人体体质的阴阳盛衰,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五种类型。 这都是后来体质分类的依据。 体质形成的机理是极其复杂的,它是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地理环境因素 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由于受着不同水土性质、气候类型、生活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地区人的体质。 2.先天因素 先天因素即“禀赋”,先天禀赋就是指父母先天的遗传及婴儿在母体里的发育营养状况。总之,形体始于父母,体质是从先天禀赋而来,所以父母的体质特征往往能对后代产生一定影响。 3.性别因素 《灵枢·五音五味篇》提出“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的论点,对妇女的体质特点作了概括说明。中医认为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女子由于有经、带、胎、产的特点,所以体质与男子不同。 4.年龄因素 体质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因为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代谢是随着年龄而发生改变的。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便是这个道理。 5.精神因素 强烈的精神刺激可直接损伤人的机体结构,使健康体质的基础发生动摇。 6.饮食营养因素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这说明体质不仅与先天禀赋有关,而且依赖于后天水谷的滋养,水谷是人体不断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不当,也会引起人体发病。 此外,体质形成的差异,还与社会因素、体育锻炼因素、疾病因素有关。如人们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因此情志、劳逸各不相同,物质生活也有优劣之分,从而导致了不同的体质特征。 由于先天禀赋有强弱,饮食口味有厚薄,方位地势有差异,贫富贵贱苦乐各不相同,从而导致了个体差异。因此,祖国医学非常重视对不同人体特征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对体质进行分类。 古代的分类有:阴阳五行分类,阴阳太少分类,体型肥瘦分类,形志苦乐分类,禀性勇怯分类。 现代中医根据临床上的症候表现、脉象、舌苔,提出了以下八种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阳盛体质、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气郁体质,这种分型以身型脉证为主要指标,对临床辨证、遗方、摄生防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