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质与性格的相关度 请推荐一本专门论述此问题的书或者权威机构发表的研究论文。
谬论 没有多大关系的,平时注意一点就行了
2. 各国国民的体质排名
我国和日本国民体质研究之比较
内容提要】对中、日两国的体质研究状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两国体质研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体质概念的理解、研究方向、指导思想和评价内容等方面;两国对体质研究的相同点表现在:体质研究均随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深入;研究对象均由学生开始,逐渐转向全民,并建立了相应的锻炼标准和健身计划。据此,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质研究的建议。
【关 键 词】体质/研究/健康/评价/中国/日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种文明病随之而来,人类健康受到极大威胁,于是健康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体质作为衡量健康的重要内容,也必然受到关注。许多国家都想通过重视体质研究来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美、日等国在19世纪末就以学生体质测试率先开始了研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各国的体质研究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相同的发展趋势,从体质的概念、体质评价的内容、体质测试指标的变更等到学校体育的改革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等都各有其特点,本文拟从日本体质研究的比较分析中得到一些启迪,以完善我国的体质研究。
1 日、中体质研究状况
1、1日本
日本是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资料最全的国家,他们把体质称为体力,并积累了1898年以来100多年的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全部资料,其研究突出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在此也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年以前):战前酝酿阶段。日本在明治12年(1879年),就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身体活动能力的调查,检测了身高、体重、胸围、上臂围、下肢围、饮食量、肺活量、握力8项指标,以后又增加了力量(悬垂屈臂)及疾病状况的检查。1939年为战争所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民体质测定,以期实现对外扩张政策。
第二阶段(1945-1960年):战后调整阶段。日本战败后,为恢复国民健康,对其进行了“体力测定”,分别在1949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7年、1959年都曾以8~18岁男、女青少年为测定对象,进行了跑、跳、投、悬垂及灵活性的测定。
第三阶段(1960年以后):快速发展与改革完善阶段。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突飞猛进,使日本社会向着信息化、国际化、多样化、老龄化方向发展,国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影响,而先进的科技水平和社会环境也为国民体力测定的研究和学校体育的变革提供了条件。于是,于1963年文部省在对6~9岁学生颁布了《小学低、中年级运动能力测验实施要案》后,1964年开始为10~29岁的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专业学校、短期大学、大学和劳动青年颁布了运动测验实施要案。《要案》中规定,10~29岁的青少年必须进行“体力诊断测试”和“运动能力测试”。从1967年开始,对30~59岁壮年进行体力测定,并且更加注重国民体质测试的开放性,每年5~6月份在全国范围内分别按各自《实施要案》对国民进行统一的体力测定,并由文部省提出年度的《体力、运动能力报告书》,以此公布全国体力测定的概况和结果。在施行多年后又于1999年进行了修改,施行了新的测试指标。新的测试指标与过去相比有3个方面的变化:1)减少了测定指标数量。如10~29岁年龄段的测定指标原来共有14项之多,新的测定指标在各个年龄段只规定5~8项;2)设置了各年龄组通用测定指标是:握力、仰卧起坐和坐位体前屈;3)重新划分了年龄组,分为小学、中学、20~64岁、65~79岁共4段,加大了低年龄段的跨度。
1.2 中国
我国对国民体质的研究也非常重视,从政府颁布的法规和政策以及领导人的讲话到国民体质测评工作的要求、规模等都能充分体现出来。本文也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前):测试探索阶段。在近代外国入侵的历史背景下,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国民体质极度衰弱,从而倡导“强国强民,尚武救国”,并以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确立了重要地位为标志,我国许多学者对部分青少年儿童身体发育(主要是形态发育测量)做了调查。但是,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测试样本和指标都无法反映中国青少年儿童的身体特点。因此,仅代表我国早期对体质研究的探索。
第二阶段(1949-1978年):体质研究的酝酿阶段。在这一阶段,尽管有规模的体质测试有15次之多,共测试了40多万学生,且学校体育也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任务,但此时并未对体质进行明确的界定,它所包含的内容也很模糊,并受当时社会、经济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或缺乏统一组织、统一方法与要求,或测试指标太少,或年龄段不齐等问题,材料难以进行比较,也无法得到代表中国人身体发育特点的综合资料。第三阶段(1979-2000年):规范化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很大变化,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强了对体质的研究,在1979年对全国16省(市)大规模体质测试的基础上,于1985年、1991年和1995年由我国原国家体委、教育部和卫生部等部门联合组织,对我国7~22岁学生进行了形态、素质、机能和健康20多项指标的大规模体质调研,同时,每年还进行小规模的抽样测试,且从1979年以后,每5年就对其做大规模测试;1997年还对我国成年人第一次进行了大规模的体质调研;此后,2000年又进行了有史以来年龄最齐(3~69岁)的国民体质调研,并在测试中增加了问卷调查。从而加快了我国体质研究的发展,在研究论文的数量、质量、方法等方面都取得可喜的成果,并推动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在学校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已开始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评价的指标也从身体运动素质指标向健康素质指标过渡。这表明我国体质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2 日本体质研究与中国体质研究的比较
2.1差异
2.1.1 对体质概念的理解的差异
日本和中国对体质的理解大致相同,均包括了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几方面,仅在形式和提法上有所不同。日本认为体质是身体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综合。身体因素指身体的体格、体型、体能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而精神因素指某些心理因素,如意志、气质、智力、判断等。
中国则在1982年的泰安会议中对体质作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与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因素、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1.2 在科研方向和与社会的联系上的差异
日本有明确的科研方向,有严密的科研计划、多渠道的课题来源,以及专门的学术机构,并通过这些机构和社会的紧密联系,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推动学科不断发展。
我国体质研究在与医学、生物、遗传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不仅在研究范围上有局限,而且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也显单薄;在社会联系上,也显得脱节,并且还没有一个方便快捷的体质评价系统对社会体育参与者的体质进行测量和评价。这不仅使体质的科研工作力量显得异常薄弱,而且无法保证体质评价与研究的质量。
2.1.3 在指导思想和目的性上的差异
日本的体质研究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它将青少年体力测定作为中学体育课法定内容,在每年5、6月进行,倡导“快乐体育”和“生涯体育”,通过“生存潜力”和内在动机来唤醒和激发个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使每个学生能要校期间掌握1种以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自觉参与活动的习惯,从而实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真正用强烈的自我锻炼意识去倡导终身体育,通过体力测定来检测锻炼效果,以实现终身健康。
我国在这一点上不如日本,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中与目的不吻合。我国体质测试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其身心健康。在实践中却把重点放在测试的过程和结果上,仅着眼于大群体青少年儿童或国民体质的整体评价,而不涉及个体评价,甚至个体就不知道自己的测试成绩,更不可能知道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而在学生达标测试中,又将运动素质成绩的好坏与体质水平高低对等起来。实际上,运动素质成绩好,并不一定体质好。这就不利于个体合理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不利于人们更新思想和树立正确、合理的健康观念。因此,我国在体质研究中,对个体测试结果的评价和激发个体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指导思想方面显得不足。
2.1.4 在评价内容和评分方法上的差异
日本测试内容由体力诊断测试、运动能力测试两部分组成。在评分方法上采用标准百分,可以反映出个体成绩在集体中的位置,利于设计未来的锻炼计划。
美国,体质评价内容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身体组成4方面,它随人们对体质内涵的理解而经历了由掌握运动的基本必备素质,逐渐扩大到身体健康所必需的机体适应能力的变化过程。在评分方法上,采用常摸标准和效标参考标准,能快速判断被测个体某一指标的水平是否适宜,而且能判断个体与他人的差距如何,并决定是否参加锻炼等。这种评价方法有众多可借鉴之处。
中国的体质评价内容在5次测试中没有太大改变。主要分为4部分:形态、机能、素质、健康(健康指标始于1985年),心理评价内容在测试中未曾涉及,但有部分学者在其它研究中作过调研。在评分方面跟日本有相似之处,也采用百分位法进行评价,但未能建立适合中国人自身特点的健康标准。
2.1.5 在运用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上的差异
以日本为例,体质研究是筑波大学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日本东京体育大学所属体育科学研究所,是日本著名的科技中心,也把体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研究,他们不仅有各学科的专用仪器,还有体力测定与分析的配套的综合性测试仪器,许多仪器都与运算、显示系统相连接,能及时得到运算和分析结果。我国仪器、设备相对落后。
2.2 相同性
2.2.1.各国对体质概念的研究都较晚,体质研究的内容随着各国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化,才逐渐丰富起来,并逐步引起重视;衡量体质的指标经历了由身体形态——素质与运动能力——兼顾机能——健康指标,最后逐渐趋于合理化的变化过程。
2.2.2.各国体质研究的目的均受当时的历史、政治、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研究的结果也对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法规、政策的颁布起到重要作用,从而也设立了相应的锻炼标准和健身计划。
2.2.3.各国体质研究的对象均由学生开始,并且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因此,对学生的体质研究都较为系统。但由于测试仪器、设备、方法的变化和学生是否发挥出真实成绩等原因,在测试的可靠性和评分方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争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对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都落后于生理方面的研究,对其体质某些指标下降的原因分析不足,对提高体质水平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也不足。在学生体质发展趋势上,各国的研究都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学生耐力素质不同程度的下降,肥胖率和心理疾病患病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2.2.4.各国体质研究的最终目的都转向全民健康。目前,普遍认为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软性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人们学习和工作乃至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现在,身体健康素质这一概念及其评价指标,包含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柔软性等越来越多应用于各国的学生体质健康乃至全体人群的国民体质健康的评价之中。在体质研究中也增多了医学指标的探讨,想通过体质研究与健康研究紧密结合和加强与国际的联系来改善各国国民健康。
3建议
3.1加强交叉学科的研究和国际间的合作,对各国的体质研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体质研究在推动人类健康工程中的作用。
3.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意义
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的意义在于抓住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的情况,然后给以应对的对策
4. 体质人类学的简介
体质人类学源于16世纪。1501年,德国学者M.亨德发表了以人类学一词为书名的著作,论述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1871年 ,英国学者始将人类学中研究人类体质的领域称为体质人类学。早期的体质人类学研究仅限于认识人自身的身体构造、人体测量和人种划分。伴随考古学 的发展和生物进化论 的确立,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人类自身的起源和进化、演变等问题成了关注的焦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对于人种体质特征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对人的发色、发型、眼色、肤色、面部平度、鼻部形态、唇部厚度、头型、身高等外显的体征形态进行测量、分类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对人种体征的研究已深入到基因遗传频率和生物化学等领域,并开始倾向于根据基因分布情况,把家庭、家族或其他一些地域性种群,而不是把种族当作为具有研究意义的单位。
体质人类学阐述人类生物学上的发生及其进化方面的课题;确定人类同其他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差别;还要给各人种之间体质上的差异进行分类。现代体质人类学开始形成於19世纪前半期,自从达尔文《物种源始》于1859年发表后,进化论对体质人类学的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达尔文的另一著作《人类的由来及性别选择》(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1871)也是一本重要论著,第一次提出了有关人类起源的有科学根据的假说。到1859∼1900年之际,人类学者承认,人种发展进化的历史可溯至几十万年以前,而不是像过去所想的只有几千年。20世纪早期,科学家揭示出遗传学上的各种原理和ABO血型,这有助於体质人类学者们对不同人种之间的变异和差别进行研究,同时由于相对的和绝对的年代测定方法的发展,也使得人类学者们能够确定人类化石和其他人造器物的年龄。
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重点是人种进化的过程。这方面包括发现过去人类化石遗存并加以描述以及分析这些骨化石明显特点的重要意义,因为遗传物质是进化史高度可靠的「指示器」,所以,对於不同人种之间和人类与其他动物之间的遗传密码、染色体、粒线体去氧核糖核酸进行比较分析,已证明在广泛的人类学研究领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体质人类学对於至少可以上溯200万年这一段时期内的人类体质方面的进化情况,提出了很多解释。
5. 有关体质养生。怎样将特禀体质(过敏)调整为平和体质,各位体质研究专家,谢了!
看过一本中医养生的书,上面提到改善体质可以蒸灸三关达到目的,就是从后颈一直做到后背,推荐张悟本的关于中医养生的书,自己可以去看看。
6. 体质人类学的分类
根据所探讨的问题来和所采自用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传统上体质人类学再被细分成灵长目学、古人类学、种族人类学、人种测量学等分支学科。灵长目学主要通过比较人与其他灵长类动物在身体构造和行为上的异同来探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古人类学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古代人类骨骼、古人类及与之近似的动物化石来研究人类的起源和进化、演变过程。种族人类学主要研究种族分类、种族的起源和演变、种族体征差异的意义。不同种族的人体测量学主要对人类各种群的体质进行测量,对各种族的肤色、发型、头型和体质进行分类和比较研究。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体质人类学不断同有关学科相结合,又产生了诸如优生学、营养人类学、医药人类学、分子人类学等边缘分支学科。
7. 有谁知道哪些古医书是研究人体质胖瘦的,我知道有本脾胃论,还有有一本是出自清代的不知是什么书。
本人也比较爱好医学 虽然其实接触的医术不多 但你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比较好办 方法如下:
你是大学生吗?如果是的话就去学校的图书馆查下,搜索下,应该可以找到。特别是如果你是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就更好,馆藏图书应该不少哦。 如果不是大学生的话可以看看有没有认识的大学生,让他帮你查。 还有,你在北京吗?可以去国图看看。 以上是个人想到的一些或者说是一些不大好的办法,依然望你采纳。
8. 中医体质的相关问题
邻邦韩国和日本,也加大了他们本土医学———韩医和汉医在此方面的投入,意欲成为“21世纪体质个体医疗的中心国家”。虽然韩医和汉医源于我国的中医,但由于政府较大的支持力度,他们的体质研究频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扩大了他们的国际影响。而我国体质研究却仍然单兵作战,王琦甚至欠债做研究。专家担心,我国的中医体质研究会再次出现类似“端午祭”的归属之争。
用新方法研究东方传统医学
中医体质研究:用新方法研究东方传统医学
王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30年前开始对中医体质学发生兴趣。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学里,有很多是对人体个体差异———体质的描述,如果按照这种方法把人群分类,就可以建立一种适用于大规模人群看病、防病的模式。先辨明体质种类,再和疾病联系起来,根据哪类人群易患哪类疾病,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预防。“但是中国中医古书对体质的描述,未形成理论体系,不便于临床应用。”王琦说。近代,有许多中医想要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研究,但是都未成熟。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体质辨认重点研究室的调查,既往中医界对体质类型的研究,由于缺乏方法学的支持,缺少精确地、可重复性的资料和数据,缺少标准制定的相关要素,故分型虽多,却难以规范。
王琦决定用西方惯用的方法学对中国体质学进行研究。他带领课题组采用国际前沿的研究个体差异的方法———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拷贝数变异(CNV),为人群体质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解释。经过三十年对全国21948例中医体质分类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掌握国人不同体质类型、不同年龄、性别、地区人群的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掌握了每种体质易患疾病种类。在此基础上,课题组把中国人分为9种基本体质类型,即平和质(A型)、气虚质(B型)、阳虚质(C型)、阴虚质(D型)、痰湿质(E型)、湿热质(F型)、血瘀质(G型)、气郁质(H型)和特禀质(I型)。
该项研究被纳入国家973计划,研究成果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4月,课题组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已被认定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标准,使体质分类科学化、规范化,为实施个体化诊疗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我们是以中医为理论基础,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论证。所以体质学虽然研究的是中医内容,但能够得到国际的认可。”课题组组长王琦说。王琦举例说,我们发现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与平和质比较具有独特的基因表达谱。阳虚质甲状腺激素受体β(TRβ)表达下调,为阳虚质不耐寒冷的表现提供了分子生物学解释,为人群的客观分类提供了生物学依据。有人评价王琦的研究是用西方的表达方式,说出了中医的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多年前就提出,今后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个体化诊疗,但世界医学界却未能找到方法。看到中医体质的研究,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等一批学者认为:“我们西方医学只是刚开始考虑这个问题……而王琦教授开创的中医体质学,却可用于干预、预防和治疗疾病,这将有利于全球性的公共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中医体质学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研究方向。
日韩两国各有侧重
然而,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加大了在体质学研究方面的投资,向我国发起了挑战。韩医四象医学是韩国惟一的民族医学,它依据人体内阴阳含量的多少,将人分为四类,类似于中国的体质学,其理论源于中医的《灵枢·通天》。韩医学研究院2006年启动体质医学研究计划,即李济马计划,到目前为止已投资6600万元人民币进行体质研究,并计划增加投资量至6亿元人民币,其目标是使韩国“四象医学”在2015年占据全球替代医学领域10%的份额。目前,李济马计划已经建立了体质信息银行,开发了体质诊断及治疗仪器,并对体质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韩医学研究院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韩国“成为21世纪体质个体医疗的中心国家”、“世界第一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国家”。日本一贯堂医学也创立了独自的体质医学体系。1950年成立日本体质医学会,2008年成立未病解析应用研究部门,构建未病预防医学体系。2003年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和日本电气公司联合研究小组,从遗传信息的个体差异入手,开发出了能预测药物疗效的系统,帮助患者获得最适合本人的治疗方法,取得了个体化医疗的新突破。同时,日本也是青少年儿童体质调研资料最全的国家,积累了一百多年来的青少年儿童体质资料进行研究。
中医体质研究条件窘迫
中国进行中医体质研究的并不多,王琦的研究组是我国规模最大的课题组,并且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认可。然而他们的状况却很窘迫。王琦课题组30年共用资金不足500万元。“由于许多研究资金不到位,至今我们还欠债几十万元。”王琦说。目前多个国家的体质研究都欲获得国际认可,抢得先机,从而取得主导地位。王琦说,地位的确立要看在世界权威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平台,课题组无法进行大规模、大样本地研究和实验,“现在我们有很多课题,本可以出成果,写成论文在世界权威杂志上发表。但就是因为这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完成。”王琦担心这样下去,在国际上的地位将会被日韩取代。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组负责人陈其广认为,日、韩两国体质研究都有国家支持,并且做了长期规划。我们国家则是单兵作战,没有体系和完整方案。陈其广说:“中医是我国内涵丰富的遗产,不要等其他国家在国际上做出影响了,我们才开始重视。不要让其他国家在这方面捷足先登。”他希望“端午祭”事件不要再次上演。
方法与途径
为大面积人群“治未病”提供方法与途径
王琦说,中医讲究针对个体的辨证论治,很难用一种模式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体质学采取分类指导的方法,先辨明体质种类,再和疾病联系起来,根据哪类人群易患哪类疾病,有针对性的治疗和防治。他们编制推出的量表通过大量实验,表明是可以重复的。我国中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认为,这是对中医学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我们以前总是让疾病牵着鼻子走,而没有注意到这些疾病的共同背景。”王琦说,抓住了体质就抓住了根本。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中风属于痰湿质多发病症。明白自己属于何种体质,就可以提前预防这种体质易发疾病,并通过干预使人的体质偏颇失衡状态得到改善与调整,从而恢复健康。“我们的中医体质研究人员提出体质三级预防学说,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为大面积人群治未病提供方法与途径。”王琦说。首先是生命前期的防护,即把“治未病”提到在母体中时。其次是临床前期的调控,即对亚健康人群的防护。再次,在个体化养生保健中,改善体质,提高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目的。用这种方法,可以更好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寻找通过“治未病”的途径,以减轻国家医疗经济负担。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疾病预防中心的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开始注意行为和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开展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健康教育,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脑卒中下降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使美国人均预期寿命延长10年,而用于这方面的费用仅为同一时间医疗费用的1/10。目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全国41家“治未病”中心,均应用9种体质分类建立体质辨识中心、体质调整方案,运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在普通体检和住院体检内进行体质辨识,心理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等,使受检者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易患疾病、健康状态,并提出相应的健康保健原则,实现中医治未病“治其未生、治其未成”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