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法
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法的四个环节: 1.学生编组 2.分层备课 3.分层授课 4.分类指导扎实工作,认真组织,周密实施,稳妥操作,搞好分层次教学
『贰』 体育课的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在体育课中把学生按年龄、性别或健康状况和身体训练水平等,分为若干个小组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可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组教学可分为:
分组不轮换是在体育场地、器材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各组都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按教材顺序进行练习,它可以较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合理安排教材的顺序和运动负荷,灵活地掌握教学时间。但这种形式不适于一个班学生较多,场地、器材条件较差的学校。
分组轮换是在场地器材少的情况下,把学生分为若干组,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小组长的协助下,各组分别学习不同的教材,按预定时间,互相轮换学习项目。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场地器材,使学生有较多的练习时间。但是这种形式,教师不能全面地指导学生,不便合理安排教材顺序和灵活掌握教学时间,各组的运动负荷也不能都符合逐步上升的原则。
『叁』 体育课的分组教学分为哪两种形式
分组轮换以及分组不轮换。
『肆』 小学体育教学如何分组
每6人一组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呀
『伍』 体育课中什么是分组轮换教学
什么是组距分组
组距分组是将全部变量值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区间,并将这一区间的变量值作为一组。组距分组是数值型数据分组的基本形式。
在组距分组中,各组之间的取值界限称为组限,一个组的最小值称为下限,最大值称为上限;上限与下限的差值称为组距;上限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它是一组变量值的代表值。
组距分组的步骤
例如,某生产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如下(单位:个)。试对数据进行组距分组。
117
108
110
112
137 122
131
118
134
114 124
125
123
127
120 129
117
126
123
128 139
122
133
119
124 107
133
134
113
115 117
126
127
120
139 130
122
123
123
128 122
118
118
127
124 125
108
112
135
121
采用组距分组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组数。一组数据分多少组合适呢?一般与数据本身的特点及数据的多少有关。由于分组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因此组数的多少应适中。如组数太少,数据的分布就会过于集中,组数太多,数据的分布就会过于分散,这都不便于观察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组数的确定应以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目的。在实际分组时,可以按Sturges提出的经验公式来确定组数K:
其中n为数据的个数,对结果用四舍五入的办法取整数即为组数。例如,对前例的数据有:,即应分为7组。当然,这只是一个经验公式,实际应用时,可根据数据的多少和特点及分析的要求,参考这一标准灵活确定组数。
第二步:确定各组的组距。组距是一个组的上限与下限的差,可根据全部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所分的组数来确定,即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例如,对于前例的数据,最大值为139,最小值为107,则组距=(139-107)÷7=4.6。为便于计算,组距宜取5或10的倍数,而且第一组的下限应低于最小变量值,最后一组的上限应高于最大变量值,因此组距可取5。
第三步:根据分组整理成频数分布表。比如对上面的数据进行分组,可得到下面的频数分布表,见表:
某车间50名工作日加工零件数分组表
按零件数分组 频数(人) 频率(%) 105-110
110-115
115-120
120-125
125-130
130-135
135-140 3
5
8
14
10
6
4 6
10
16
28
20
12
8
合计 50 100
采用组距分组时,需要遵循“不重不漏”的原则。“不重”是指一项数据只能分在其中的某一组,不能在其他组中重复出现;“不漏”是指组别能够穷尽,即在所分的全部组别中每项数据都能分在其中的某一组,不能遗漏。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变量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例如,在表的分组中,120这一数值不计算在“115-120”这一组内,而计算在“120-125”组中,其余类推。当然,对于离散变量,可以采用相邻两组组限间断的办法解决“不重”的问题。例如,可对上面的数据做如下的分组,如表:
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表
按零件数分组 频数(人) 频率(%)
105-109
110-114
115-119
120-124
125-129
130-134
135-139 35
8
14
10
6
4 6
10
16
28
20
12
8
合计 50 100
而对于连续变量,可以采取相邻两组组限重叠的方法,根据“上组限不在内”的规定解决不重的问题,也可以对一个组的上限值采用小数点的形式,小数点的位数根据所要求的精度具体确定。例如,对零件尺寸可以分组为10-11.99、12-13.99、14-15.99,等等。
在组距分组中,如果全部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与其他数据相差悬殊,为避免出现空白组(即没有变量值的组)或个别极端值被漏掉,第一组和最后一组可以采取“××以下”及“××以上”这样的开口组。开口组通常以相邻组的组距作为其组距。例如,在上面的50个数据中,假定将最小值改为94,最大值改为160,采用上面的分组就会出现“空白组”,这时可采用“开口组”,如表:
某车间50名工人日加工零件数分组表
按零件数分组 频数(人) 频率(%)
110以下
110-115
115-120
120-125
125-130
130-135
135以上 3
『陆』 体育课分组教学有哪几种
体育教学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但对一般普通学生来说运动强度不需要太大,娱乐与学习相结合就行了。。
『柒』 举例体育三种分组轮换教学
“分组轮换”是分组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骨版干,加强集权体观念。
分组轮换 教学应注意教材的选择搭配和分组的科学性。
分组轮换教学主要有:
两组一次轮换、
三组或三组以上轮换,
先合(分)组,后 分(合)组轮换和部分学生分组轮换等方法。
满意请采纳,谢谢。
『捌』 论在高中体育课中如何实施分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以往的分组教学大部分是按学生性别分组或者按队形自然分组,学生做练习时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做练习时会觉得吃不饱,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却觉得吃不消,这样既不利于老师的课堂组织,又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学习和有效的身体锻炼,使课堂效率降低。 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指出,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要处理好一般与个别、集体与个人、点与面的关系,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教育心理学又指出,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和良好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使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助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结合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我进行了体育课按学生能力与兴趣等因素将学生按层次分组的教学和考核的尝试,并在课堂中为各层次的学生努力创设一种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情境,制定出学生课堂中的个性化教学目标,取得了一定成效,以下谈一谈具体做法和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制定教学目标科学化是搞好分组教学的前提: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做到全面具体和区别对待,即总体目标统一,而具体要求不同,目标的设计应包括教材规定的身心发展目标和三基学习目标,虽然教材中教学目标是统一的,但学生实现课堂目标时所接受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速度、理解知识的层次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各种练习及练习中的指导与帮助时,应根据学生在身体素质、运 动能力、体育素质及个体心理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区别对待。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总目标下合理地设立若干个分目标,这些目标的设立实际上是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的要求,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是学生通过付出一定的努力所能达到的。例如可以分别制定教学目标为创新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基本性目标。创新目标是指学生在熟练掌握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教材范围能有所拓宽,对教材内容有所深化;发展性目标是指学生在掌握所学内容基础上,对拓宽的内容有大致了解;基本性目标是指学生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内容。所以在设立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求授课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分析学生学情。认真备好课,使课时中的各教学目标具有周密的计划性和显著的针对性。 体育教学实践中要按学生层次设立分目标,同一教材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分目标和不同的组织形式,同一教材新授课和复习课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其能力、兴趣、动机、学习方式、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均有所不同,所以分目标的设定应该是低起点,多层次,还要有试探性练习及设立初级目标过渡,要合理地安排练习中教学目标的梯度,按照目标等级设置辅助性和诱导性练习的内容,编制好练习顺序,让学生反复练习。教学中各个分目标的设立决定了体育教学中运用怎样的组织形式,在实现阶段性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随时随地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由于体育课程内容不是唯一的,它设置了多种多样的学习任务,因而学生分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练习层次的变化因人因时制宜,及时调整教学。 二、深入了解学生,客观分组,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将学生分组或分层次的依据首先是了解学生。教师可先根据上学年学生的体育成绩初步认定学生的层次,也可以根据平时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考察摸底,进行综合能力评判,然后以动态的视角来观察学生所处的层次。并根据学习的目标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尽量使教学系统进入相对平衡状态,因为此时的教学目标是常规教育与准备活动,没有较大的难度和较强的技术性。而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对各层次学生设立教学目标,打破平衡,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应很好地利用上课的时间与空间,对能力强的学生要尽量使他们有充分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对身体和运动能力稍差的学生要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展和提高;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好有心理障碍、体弱或有生理缺陷的学生。可通过观察教师示范、动作的录像重放及听教师分析讲解动作等重温技能、练习体会,进而使他们对所学技术动作产生类比、联想,逐步通过试探练习过渡并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 对于学习技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项目,教师可多安排辅助练习内容并注意合适的梯度,逐渐增加难度因素,或把某一动作进行适当分解和降低难度。例如在支撑跳跃的教学中,动作为纵厢的分腿腾越,开始我们并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可以事先设置三个练习场地,按梯度分为山羊的分腿腾越、低一格的纵厢分腿腾越、正常高度的纵厢分腿腾越。在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练习由低一级向高一级逐渐迁移,教师要随时搜集与评定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将会按练习的结果自动分层,这就是有针对性地组织练习。课堂中学生通过完成教师设置的梯度练习自动分层,这种分层是自由的和动态的也是临时的、可变的,教师应该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其实不论是体育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或者是体育考核课,都可将学生按运动能力分成三个等级,同一层次的学生在做练习时可以相互竞争,互相促进,而学生所在的层次和组别的变化也可以由教师来灵活调配,这类似于体育竞赛中的甲、乙、丙三个组别,这样一来给每位学生都带来了一定压力,这钟压力是可以促使这些学生提高运动成绩的。体育教学不同于运动竞赛,制定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应该相互衔接和相互接近,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耐心细致地做好学生的领路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很棒的,要给予不同层次学生以细心的关怀和耐心地帮助。对学生有效地实施个别指导。无论是指导尖子还是辅导差生,都要伴之以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不断地给予鼓励与支持,使他们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建立起取得优异成绩的信心,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跳起摘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实践表明,在体育课中实行分层分组次教学,抓两头促中间,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了质量的提高,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玖』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分组教学
一、自然分组。根据体育课的固定队形或简单的报数方法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练习或比赛。此法简单、快捷,适用于一些竞争性不强的集体活动项目或游戏。二、同质分组。将体能和技能大致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组进行练习或竞赛。比如在跳远课的练习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选择不同的远度进行分组练习。短跑课上,将速度差不多的同学分在同一组进行练习。此法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练习效果。
『拾』 体育课分组教学过程中有几种
分组教学一般是一组进行复习内容,一组进行新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