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对提高体育素养的意义
1)、关于快乐体育
日本学者高桥健夫指出,“统治世界半个世纪之久的身体教育论
于60年代成了被批判的对象,70年代前后出现了替代它的若干新理论,其中联邦德国提出的活动体育论,是把人体运动的内在价值摆到教育的高度上来进行评价,体育教学是为了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和表现运动所必备的主要能力”。活动论对日本学校体育影响很大,吸收其思想,赋予其新意,快乐体育便在日本产生了。“快乐体育论把学校体育作为终生体育的一个阶段,把运动置于最终的目的,让人们从运动中体验快乐,并把它作为终生追求的目标”。留日博士毛振明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主的学习,充分理解运动和自己的关系,充分理解运动中内在的本质,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从而热爱运动,养成习惯以至终生”。从这些权威性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快乐体育所追求的是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由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情境。目前,许多教师试图在改善理想的教学环境,想方式法创设体育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中的乐趣,但由于对体育教学理论等认识不足,一味追求“快乐”,致使课堂教学实施中出现了“放羊式”的教学现象。同时,也相应的淡化了体育课的“三基”教学,忽略了“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
(2)、关于终身体育
终身体育的概念,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而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有人说“终身体育是指坚持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也有人说:“终身体育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其实,依终身教育的概念理解,终身体育就是人生各时期所接受的体育教育、所参加的体育活动及所坚持的体育锻炼的总和。这就是说,“终身体育”是一个集合概念,不能单称任何一个时间段的体育为终身体育,而只能说它是终身体育的某一阶段。在学校体育中讲终身体育,就是要使学校体育放眼未来,而放眼未来,就是要使普通成人有意识有能力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这在表面上看是与体质教育思想颇为接近,实际了却是与技术教学思想息息相通的――为终身受益,学生时代理当在运动技能方面多受点化。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以及自我体育锻炼等终身体育思想,也不能忽视运动技能训练。但目前,课堂中往往很多教师重课的形式,轻课的实用价值,一味在追求“新”而忽略“实”。本人认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不忽略课的形式,更不能忽略课的实用性。
(3)关于创意体育
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实施创新教育,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千百万劳动者的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意体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活动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意教学既然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重学生学力、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教育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
㈡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参考书都 有哪些
我是20考研上师大小学教育的学姐,根据之前查的情况,参考书如下:
学硕: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00分,全国统考)
(1)《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3版,第三版(重点推荐);
(2)《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7版;
(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版;
(4)《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版;
(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版;
(6)《教育研究方法导论》,裴娣娜,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版。
专硕:
333教育学综合:(150分,统一大纲,学校自主命题)
① 《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7版
②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版
③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3版
④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3版
956小学教育学:(150分,学校自主命题)
参考书目
1.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黄甫全,《小学教育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4.关文信.《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版。
5.蒋蓉,李金国,《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组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
7.丁炜,陈静逊,《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二版。 (本学院不提供上述参考书及其它复习资料)
希望对你能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