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当今大学生体育锻炼有什么看法及建议
建议培养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应将学校与学生紧密联系起来。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首先在学校应积极倡导体育锻炼, 号召广大学生进行锻炼,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和广播等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加大鼓励措施,实 施精神和物质上的激励,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只有产生了兴趣后,大学生 才不会随着求知欲得到满足和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减弱和消失。其次,拓宽学生体育锻炼的场 地,改善体育锻炼的环境,配备标准的体育锻炼器材,定期更换和增加锻炼器材,使每个学 生在扩招的形式下也都能进行正常的体育锻炼。再次,学校应多举办一些体育活动,增加活 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还可以和学生会以及社团合作,在经费和器材方面给予一 定的支持,各学院也可自办一些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竞赛性活动和趣味性活动相结合,校 内活动和校外活动相结合。最后,作为学校,应充分发挥督促者的作用,督促学生积极参与 体育锻炼,学校可以设置打卡进操场或运动馆的方式,做好每一个学生锻炼的记录,学期结 束进行总体评价,但这种评价体系不是统一的,每个人是不同,评价的标准是建立在学生本 有的不同基础上的,是一种发展性评价模式。
㈡ 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及意义是什么
1、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强身健体,学习体育技能,减脂塑形,排遣压力,追求全面发展,培养品德。
2、大学体育活动能使校园师生明确人的全面发展,明晰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
3、大学体育能对学生个人心理发育有着正面影响,能舒缓压力,减少焦虑、失落等情绪。
4、大学体育活动能激发竞争意识,大学体育课过程中身边的榜样能激发其对体育的兴趣。
5、通过大学体育的训练,对自身的身体素质与中学阶段相比有所提升,坚持体育锻炼使工作、学习效率更高,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亲身体验到团队带来的快乐。
6、大学体育有“塑造功能”“规范功能”“激励功能”“调适功能”。作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具体存在类型,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寓于大学体育之中,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相融互通,能让受教育者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生活,通过精心创设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能让受教育者沉浸其中,教育效果良好。大学体育课程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也是社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这一层面上,大学体育不仅受生物属性的制约,也受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㈢ 大学生体育锻炼计划
不知道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必须制定适合自己的计划才是。但在我看来,无论谁,以下计划应该比较用得上:
1、每天早上六点在操场跑步,坚持一个学期,效果必佳。
2、多参加有氧运动,比如游泳、网球、健美操等。
3、可以适当参加散打、跆拳道等活动,加强力量训练。
针对以上活动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相信会取得很好的成效,不光锻炼了身体同时提升了气质。
㈣ 坚持长期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有哪些影响
长期、科学、规律地坚持体育锻炼能够使人获得积极的身心效益、提高运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体育锻炼坚持性如何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更是涉及到高素质人才塑造的质量问题。本课题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问题进行研究,将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坚持性,不断增强其身心健康,对提高高素质人才的质量等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 展开 长期、科学、规律地坚持体育锻炼能够使人获得积极的身心效益、提高运动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体育锻炼坚持性如何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更是涉及到高素质人才塑造的质量问题。本课题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问题进行研究,将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和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对策,从而进一步促进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化,有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坚持性,不断增强其身心健康,对提高高素质人才的质量等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进行了选题、资料的收集与分析。通过调查研究法,对苏州市6所高校的955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相关教师、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现状堪忧,部分院校未落实大学体育课程相关政策,项目开展不均衡;半数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频率、时长、强度达不到体育人口相关要求。 (2)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有着积极的影响,认知水平、自尊水平及情感体验水平较高,灵敏、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和体育达标成绩良好。 (3)主观方面:个人的余暇时间和精力,客观方面:场地设施条件、周围锻炼氛围、课业或兼职、被指导情况均影响着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 (4)男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坚持性优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由好至差分别为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一年级;医科和理科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相对其它学科较差。 (5)个体参与体育活动与健康、协调、运动能力、整体身体、外表、力量、灵活和耐力等身体素质或生理特点的相关具有显著性;健康状况自评良好的大学生,其体育锻炼坚持性也较好。 (6)认知、情感体验、意向、态度、动机、行为控制感、自尊等心理水平均影响着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 (7)国家的政策、家庭、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的人等社会环境,锻炼的场地设施、教师(锻炼指导员)、锻炼团体等锻炼环境,体育项目的选择影响着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 (8)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对策:消除不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人口统计学因素;纠正不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认知偏差因素;提高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心理因素;强化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因素;落实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相关政策。
㈤ 浅谈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以及体育锻炼途径
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19.3%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59.0%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有21.7%的大学生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相似的研究成果有:天津7所高校12.3%的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65.9%的大学生有时参加体育锻炼,而21.8%的大学生从未参加体育锻炼;长春市大学生经常锻炼的占22.2%,有时锻炼的占60.0%,几乎不锻炼的占17.8%。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有学校体育教育、体育氛围和政策法规的实施等:首先,目前学校体育的“应试教育”现象十分突出,教学围绕考试圈,为了考试而教学。体育锻炼追求的只是眼前利益和近期效益,体育考试及格、体育达标、中考体育加分等,而诸如体育素养,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技能这些能使学生受益的体育素质被忽略。其次,周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气氛和情调作为一个外界刺激因素,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对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有较大影响的是学校“体育群体”,笔者通过对大学生课余体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主要依靠大学生自发组织。这种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不利于学校资源的利用,也不利于高校体育的科学指导和发展。因此我们要想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参与率和质量,必须促进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最后,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历来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曾多次以不同法定形式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进行规定。1990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指出:“要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包括体育课)。国家体委于1995年6月23日发布了《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强调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要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开展二次远足、野营活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1995年颁布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开展课余训练和竞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但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领域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想把体育政策法规落到实处,而不仅仅留于形式或行政口号,要依赖于法律监督、学校领导教师的重视以及有效的舆论宣传和导向。
4大学生体质健康等级调查结果与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大学生总的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及格率为31%,良好率为51%,优秀率为17%。合格率达到了教育部预计值(98%),其中及格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23%)8个百分点,良好率超出教育部预计值(50%)1个百分点,优秀率低于教育部预计值(25%)8个百分点,可见,大学生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相似的研究成果有:“湖北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2.17%,及格率为37.21%,良好率为47.29%,优秀率为13.27%”(吴建喜,陈伟,曾吉等);“辽宁省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0.25%,及格率为58.68%,良好率为21.13%,优秀率为9.94%”(刘贺,孙德瑞,高亭昕等);“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学生体质健康不及格率为1.45%和0.2%,及格率为2O.57%和28.7%,良好率为51.95%和5O.5%,优秀率为26.02%和20.6%”(胡湖,颜飞卫)。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运动不足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主要因素;其次,饮食不合理,部分大学生热量、脂肪摄人过多,有些大学生为减肥营养摄入不足;再次,不吃早餐、过度上网和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5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逐渐趋于平和,运动效果显著。”“健身锻炼每星期至少3次,如每周少于3次,效果就不显著。而全身持久性锻炼(耐力锻炼)的效果与频度有关,频度越多,收获越大。”
为什么经常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率和良好率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大学生组呢?由于体育锻炼能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产生全面的效应。首先,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生理功能:体育锻炼能改善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和灵活性,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器官的调节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体育锻炼能提高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包括改善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减少脂质在血管壁的沉积,保持和增强血管壁的弹性;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呼吸系统的功能,使呼吸次数增加,呼吸加深,使肺通气量大大增加;体育锻炼能增强人体运动系统的功能,包括使骨密质增多,骨壁增厚,骨松质排列有序,并能延长骨化时间,从而增强骨的抗压和抗扭曲性能,能使肌肉力量增强,并能使关节变得灵活坚固,使人体健壮健美;体育锻炼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使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彻底,代谢排除得更干净;体育锻炼能使内分泌活动更加旺盛等。
其次,Taylor(1985)对体育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发现:体育锻炼可增加或提高学业成绩、自信心、情绪稳定性、独立性、心理控制源内控倾向、良好心境、知觉能力、身体意象和身体能力感;Berber(1993研究报道,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HRn~ax的6O%一75%)活动的锻炼者每次活动20—60min,有助于情绪改善;McDonald&Hodgdon(1991)对有氧健身锻炼与特质人格关系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有氧健身运动在人格与评价上有积极型效果。最后锻炼还能改善大学生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种长期、系统、不懈追求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6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与体质健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组体质健康优秀和良好率高于偶尔锻炼的大学生组。
2)建议对学生体育锻炼实施干预策略。严格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制定更为严格的实施细则,明确校长为学生体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校长实施“以运动锻炼为核心的健康管理模式”的轮训,考核校长的健康管理绩效。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督促学校树立“培养:生体育锻炼习惯优先”的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工作实施“运动锻炼参与率”、“运动习惯巩固率”和“体质健康指标改善率”的三项考核。整理人论文网:www.bfblw.com
㈥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好处
体育运动对人体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增进身体健内康容。身体健康是指人体不但体能正常、没有疾病、躯体无残缺,而且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体能,而良好的体能有助于预防疾病,精力旺盛,增进身体健康;
二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很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情绪稳定、性格开朗、意志坚定、自尊和自信等。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你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降低心理紧张和焦虑水平,提高自信心和自制力,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三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在交往中有自信心和安全感,能与人友好相处,心情舒畅,少生烦恼。
㈦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
不容乐观。如果现状好国家能提出冬季长跑的要求吗?总的讲男生比女生强,大一大二比大三大四强,春夏季节比秋冬季节强,绝大多数人都怕耽误学习。关键在自己呀。外面的空气越来越不适宜锻炼,没办法。但更不能不练。
㈧ 为什么调查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
因为目复前许多大学生,制其余经学习而忽视了,体育锻炼,所以,对大学生是否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就是要求大学生,必须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才能够在将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服务于社会,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