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对中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教师问卷
专业数据分析,我做过很多
你这太笼统了啊
② 当前初中体育教学有什么特点和热点
在全面推行课程改革,贯彻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与教学理念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曾一度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出现了种种问题,我们称其为 “病症”,这些病症如不加以治疗,将会蔓延,会对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严重的影响,本课针对这些病症的临床表现、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出了“处方”,旨在引起大家的警醒,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顺利进行。 体育教学改革正处在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时期,广大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认识,有些体育教学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惯性”的影响下,仅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良,远未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些体育教学又有些矫枉过正,为了追求“改”而改革,外表上看有改革的做法但实际上并没领会到课程标准的真谛。 病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否定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思想与说法: 学生是上帝,要加强“学生主体性”淡化“教师主导性”。 学生是上帝,教师是服务者、指导者、捧场者。 学生是超市的顾客,教师是导购员,教材就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学生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 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 2. 否定体育课学科性质与教学价值的现象 体育课中没有运动技术教学过程或锻炼的过程 体育课中没有合理的练习密度 体育课中没有必要的运动量 体育课中没有任何体育知识传授 体育课中没有让学生体验到任何运动的乐趣 体育课中没有安全教育和安全措施 3.体育课脱离实际 体育课要用很大的场地 体育课要用过多的器材和器具 体育课前要进行复杂的场地设计和布置 体育课中要用复杂的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每节体育课都要进行探究、合作教学法 体育课的教案过于复杂和花哨 4.不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手段 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棋类、电子竞技、魔术、等非体育类的内容,在教学手段上运用了非体育的服装(八路军服装、农民服装)和道具(南瓜、白菜、扫帚),也出现了没有意义的装饰、挂图和照片等。 5. 错误的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没有提出要淡化运动技术教学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或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过接受性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过体育课要有运动负荷(适宜的强度和密度) 课程标准没有提倡脱离体育性质的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标准没有否定过教师主导的结果性评价 举例说明: 病症一:表面化的“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构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错误地理解和不恰当地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急于体现探究性学习的形式与效果,结果出现了表面化的、形式化的研究性学习。否定了体育教学的效率和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既失去体育教学的实质性的公平,也失去了体育教学的形式上的公平。 临床表现:每节课都要用“探究学习”,一节课中利用大部分时间进行讨论、探究,有些非常浅显和简单的问题也要学生分成小组“认真研究、讨论”;而对于真正需要学生探究的教学内容却象征性的给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这样的讨论只是走形式,忽视了技能的学习,忽视了体育课“身体练习”的特性。 病因:并未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追求的是外在的“探究形式”。 对策: ①正确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②学习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课程性质与价值的阐述,正确认识研探究性学习给学生带来的是终身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而不是唯一的方法; ③与学生交流意见,听取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感受,改进教学; ④做一些实验,将所谓的“探究性学习”与普通教学二者的教学效果进行比较,从结果分析问题的症结,加以改进。 正确、有效地运用探究学习、接受式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前提是:在教学中体育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和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地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学生经过努力就可以找到解决方法的,即学生“跳几下就能够得着”,这就要求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贴近学生思维的实际,最好能在创设问题的情境中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并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探究,也不是什么问题都能引起探究,没有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是不可能发生的,牵强的探究学习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探究呢?一般来说: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是现实的问题,而不是凭空编造的问题,要使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这样的问题一般能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进行探究。 那些单纯追求探究的外在形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是需要“加强”和“提倡”的教学方式,但不是“主要”的教学方式,更不是万能的教学方式。 病症二:貌似“自主练习”的“放羊”课 自主学习是学生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达到一定学习目标而采用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实践,自主学习知识技能的一种学习方法。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注意了学生的“自我实践”,忽视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指导,形成了无序、放任、涣散的“放羊”现象。 临床表现:学生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有的学生活动,有的学生做看客,秩序混乱,教师成了高级观众,不去管理,也不做教学指导;不恰当地夸大非主体性的教学方式的作用,如“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不恰当地淡化了主体性的班级体育教学型式,使体育教学形式趋于松散和低效率。 病因:片面理解了“自主练习”的含义,未能将教学目标与任务贯彻教学的始终,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兴趣。 对策: 事先为学生制定较为详细、具体的任务与目标。
教学中加强管理和指导,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病症三:放松教学管理的“氛围宽松” 体育教学要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积极、欢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想学、乐学、学乐”。有的教学课只注意了“宽松”而放松了“管理”。 临床表现:管理放松、教学不严谨,不敢要求、不敢批评、放任自流。 病因:未处理好宽松的教学环境与严格课堂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策: ①根据教学任务认真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适宜教学方法,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②加强教学管理,认真执行课堂常规; ③教学设计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病症四:一切服从学生兴趣却说“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是体育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有的教师却把“以学生为主体”片面的理解为体育课就是只满足学生的兴趣,只要学生高兴了,随便怎样都行。 临床表现:缺少技能的学习,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内容,随意的“玩”,教师是被动的、从属的,主导作用丧失殆尽。 病因:只从兴趣出发,没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 从教的角度说,学生学得好坏,教师是关键;从学的角度说,学生懂得了学习的价值,自主性提高了,学得好坏,学生是关键。 对策:认清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好,越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细、科学、实用的课堂教学设计中,表现在精炼、准确的教学语言上,只有对教学对象的身心发展实际有深刻的理解,深入的研究教材及教材和学生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学生活跃的思维活动,积极的参与锻炼等一系列学生主体性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课堂中的锻练、思考、学习、掌握、发展上。 病症五:用“淡化技能教学”克服“低级重复”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低级重复”,有些教师在技术教学中采用了一带而过、蜻蜓点水的做法,试图以此来强调“打破以单纯传授运动技能的教学体系”,这种避重就轻、走走过场的现象一旦蔓延开来,就失去了体育教学的实际意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等因素就失去了依托,也就无法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学习领域中运动技能的水平目标。 临床表现: 课上游戏占了绝大部分时间,技术的教学只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
一节课中总是让学生“讨论”、“探究”,技能的教学时间少得可怜;课的运动负荷偏小, 甚至没有运动负荷。
病因: ①未能正确认识技能教学的“载体”、与“平台”作用; ②对教材缺乏科学的分类,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将应该“仔细教”的教材混同于“粗教”或“体验”类教材。 对策: 科学的将教材分类,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与对学生发展的作用,合理的安排教学时数与教学方法;
应该对那些对学生发展作用大、趣味性强、学生喜闻乐见又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教材,加大教 学比重与时数,更应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强化运动技能教学。
病症六:不切实际的运用“课件”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在有条件的学校体育教学也运用了“课件”进行互动式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有些学校不具备运用“课件”的条件,教师为了追求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形式,上课时一会儿让学生在教室里看课件,一会儿又让学生到操场上练习,反复折腾,搞得一节课零零散散,时效性很差。 体育“课件”是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技能,如果牵强附会的运用“课件”,就会适得其反,不如不用。 临床表现: 1.一节课中反复在操场与教室之间穿梭,时间浪费严重。 2.原本可以通过教师直观的示范动作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让学生观看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动作录像。 病因: 1.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方法的运用缺乏针对性; 2.未考虑到本校的教学条件,追求的是表面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策: 1.根据教学任务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根据学校条件选择合理的教学手段; 2.加强教师示范的准确性,掌握好示范的时机。 病症七:放弃要求的“多样评价方法” 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一直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过去的“绝对评价”、“一刀切”的评价方法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压力,也欠公允,已经不再适应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了,我们的评价方法也应由绝对评价向相对评价转变;由只重结果评价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转变;由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而有的教师在评价时却放宽了要求或者说没有了要求,人人都可得高分。这样,学生在学习时没有目标、没有任何压力与动力,也不知道自己该在哪些方面提高,形成体育课技能没掌握、体能没提高,自己不需努力就可得到较好成绩的错误导向。 临床表现: 1.测试标准过低,随便比划两下就能过关; 2.多元评价时,教师并未指出学生的不足与需要改进之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 病因:片面的理解评价的意义,未能处理好评价与教学的关系。 对策: 1.正确理解评价的目的和意义,要通过教学评价让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 2.制定出科学的、具体的、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 3.评价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出其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希望,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出运动处方,让学生更加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并根据教师的建议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体能与运动技能水平。 在评价时教师要特别注意: 1.结果评价是精确的评价,是评价的主体;过程评价是相对模糊的评价,是即时的评价,是评价的辅助; 2.教师是评价的第一主题,其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他的评价是辅助、是参考。 3.体能和运动技能是评价的主体。应占到整个评价的60-80%。还有几种倾向是需要警惕的,不能任其发展: 1.健康知识与理论过多地占用了体育课的时间,忽视了体育课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作用。 2.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被严重削弱。 3.体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4.体育课堂教学变得比以前松散,主要反映在课堂常规松散、课的结构松散、运动负荷的要求松散、考核与评价松散。 综上所述,在体育教学中,有些倾向值得我们广大教师注意,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应把握住健康的发展方向,以免误入歧途。
③ 如何提高中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分析
近年来,许多大众媒体通过对中学、大学在校生的实际调查,得出结论:在校生的身体素质较之二十年前下降了近30%。学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家长与社会的关注。国民的身体素质往往标志着本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的体育工作者,笔者深感责任重大,更应努力地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然而要上好中学体育课,提高教学质量并不是很容易。笔者在此就如何提高中学体育课教学质量谈几点看法。
1.端正思想,提高质量
多年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潮下,学校体育教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被鄙视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粗人,得不到尊重。特别是在中学,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一个学生,都把升学率看做头等大事,认为只要在语文、数学等升学考试必考课上下功夫,体育成绩不好没关系。因此有的体育教师自暴自弃,上课不认真,放羊式教学。而学生觉得体育课不重要,又枯燥无味,认为与其上这样的体育课,倒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对自己将来升学还有好处。所以,体育教学实际上处于一种不规范的状态。因此,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思想,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生作正面引导,在向他们讲解体育课重要性的同时,征求他们合理的要求,开设一些他们较喜欢的项目,发挥他们的主观性;同时要争取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支持,把学校体育摆在学校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增大体育教学的投入。另外,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认真做好备课,合理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提高自我素质及业务水平
2.1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精神饱满,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积极地投身到运动中。
2.2正确地示范与清晰地讲解
体育课与其它课不同,课堂上必须有示范。一个优美的示范动作,不仅能让学生对你敬佩不已,而且会使课堂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主要基本技术动作进行研究,做好示范,在确保示范动作的正确规范的基础上,达到漂亮优美。选择示范的位置、角度、速度、次数和运用示范的时机等方面都应有科学性,以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讲解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讲解的内容要与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相吻合,语言简单扼要,使讲解既精练形象生动,又能突出重点,有条不紊。用好讲解时的语言,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水平、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体育项目的理解程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教师在讲授技术动作要领时或清脆有力,或深沉浑厚(同时要通俗易懂),且具有平易亲切之感。
2.3较强的组织能力
课堂上,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与练习,一但课堂组织不好,教学脱节,学生的一些错误动作将得不到及时纠正,定型后改正极为困难,这样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一堂课组织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教学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教学工作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成绩。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的心理、生理都已趋向于成熟,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并不一样,因此体育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而且应当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及对知识的要求。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师才能正确安排一堂课的运动量;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才能正确钻研业务,吸收新的信息和科研成果;只有充分了解了学生,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安排,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教法合理,调动积极性
许多中学生来自农村,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体育教师选择和运用教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要非常注意举止言谈,做到风度翩翩、教态亲切、谈吐文雅、要求严格、教学规范,同时要讲究教学有方,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游戏性、竞赛性等。这样能使学生自觉与教师配合,在体育课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自然也就提高了。
5.注意知识更新
任何知识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老化的过程,知识一旦老化,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并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去。
实践证明,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能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就能够上好中学体育课,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④ 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正确分析学生特点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紧箍咒一下难以摘除,学生每天的课业繁重,但是良好的身体是所有学习和生活的基本保障,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事情,它和很多方面有关联,所以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师生的共同完成。意志品质的培养既包含身体方面也包含心理方面。初中的体育教学,将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参与性相辅相成,通过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和改变教学方式和内容,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⑤ 求一份中小学体操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不少于2000
体操运动不仅能培养人们勇敢、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更能提高人们力量、柔韧、灵敏等各项身体素质及各种基本活动能力。然而目前体操课程在中学各水平阶段开展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在大部分中学出现萎缩的趋势,其前景令人担忧,这不仅影响到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也严重影响到了中学体育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体质状况。能否根据这种现状深入分析各中学的影响因素,找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座谈访问、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别对西安市20所普通中学(其中高中部15个,初中部15个)的体操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西安市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通过对西安市各中学体操教学情况的调研,确定了影响西安市中学体操教学开展的因素,通过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寻求解决方法,提出改善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合理化建议及对策,希望能为西安市普通中学体操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对西安市普通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西安市普通高中及初中都有较好的体育师资队伍,但体操专项教师缺乏,年龄结构及男女教师的比例较不合理,体育教师的体操专项水平有待提高。 2.大部分学校体育经费不足,体操场地、器材等设施较落后,不能满足体操教学的需要,阻碍了体操教学的顺利开展和课程改革的实施。 3.学校主管领导重视度不够,教育主管部门对体操教学的指导、监督、检查措施实施的不够完善。 4.大部分普通中学的体育教师对体操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都没有统一标准,内容单调且随意性较大、教学时数不足,导致教师及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积极性不高,影响了体操教学的顺利开展。 5.学生体质相对较差,缺乏相对的体操基础,学生学习体操动作时容易受伤,且教师教学方法手段较为陈旧,以致学生没有较高的体操学习积极性。 6.西安市各中学缺乏科学的体操综合性教学评价方案及完善的评价体系。 7.西安市中学体操相关竞赛、表演活动较少,影响了体操教学的开展与体操运动的普及。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以及西安市各中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提高教师的体操教学意识和专项技能水平,增强教师的体操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 2.通过体育经费投入的多渠道和管理的科学化,逐步改善且提高体操的场地、器材和设施的完备化,确保体操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应提高重视度,加强体操教学的指导、监督、检查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评估体系,使体操教育工作评价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高教师的体操教学积极性。 4.加强国家课程建设,确定不同学段体操类项目的具体内容,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定足够的体操教学时数,保证体操课不同阶段目标教学效果的充分体现。 5.加强体育院校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加强体操基础技能和知识的全面培养,培养出适合中学体育教育的复合性人才。 6.建立完善、科学合理且具有综合性体操教学的评价体系,积极带动教师及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7.适当开展一些与体操内容相关以及学校之间的课外表演、比赛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动作创新能动性、培养其团结、友爱、合作的高贵品质。仅供参考
⑥ 浅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应试教育的弊端已经暴露无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传统落后的应试教育模式,实现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每一名教师的职责和使命。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初中体育教学也应如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体育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因此,教师不仅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学生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共同提高,才能促进我国人才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笔者立足初中体育德育教学现状,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德育教育概述
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从狭义上讲,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简而言之,学校德育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有目的的教育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
二、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一定的基础和原则。
1.学生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哲学角度讲,教学活动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强调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方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全面性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不能只将眼光局限在部分学生身上,而应当面对全体学生。德育教育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德育渗透与各项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此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于一些学生的思想偏差问题,应当予以及时纠正。时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发生偏离。
3.系统性原则
德育渗透的系统性原则指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应当有一个系统规划,不应该零零散散,毫无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制订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规划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分析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德育渗透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1.通过体育发展史感染学生
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体育发展史,介绍历代中国运动健将在世界舞台上的魅力与拼搏,介绍他们为国争光的故事,以感染和鼓舞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民族意识在学生心目中成形,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目标。中国的发展需要人才,中国的未来依靠人才,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少年,德育渗透是促进中国发展和中华民族自主独立的有力途径。
2.通过体育运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运动是一项技能运动,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由于当前初中学生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因此,日常生活中容易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惯。而体育运动中,教师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例如,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可以通过耐久跑,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结合教材内容,立足教材,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刚毅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3.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体育运动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良好阵地。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团队合作是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取胜的法宝。体育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深刻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团队意识和集体意识的队伍,将永远不可能成功。集体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体育运动中,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懂得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
总而言之,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当前,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了各学科教师的共同追求。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还是促进初中体育教学理念创新的需要。就目前初中体育教学来讲,德育教育渗透还一片空白,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贯彻实施德育教育,是众多初中体育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现状阐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