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社会体育这个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答: 呵呵! 我就是江苏一名学社会体育专业的 去年刚毕业 我们班40个人现在没几个找到版对口的工作 社会体权育听起来好象就业范围挺广的其实都是骗人的 空而大的专业啊 近几年实践证明这个专业是比较失败的啊 例如天津体育学院就在xx年取消招收该专业的学生了。因为毕业生工作实在难找,很多人毕业后都做的不是和体育相关的专业 目前国内发展最好的社会体育专业就是在浙江,因为那里经济发达,人民舍得在健身上消费所以就业还可以,其它都不怎么样 我建议你首选考研(我们班考上一个)起次公务员(考上一个公安我宿舍的)再次考教师资格证(好的学校只要师范的,非的有证都不看) 再次就像我(通过关系进事业单位) 好好学啊社会体育路很艰险(打的好累啊!希望我的四年感受能给你点帮助啊 虽然是各例,但我了解了一下,好象都不太乐观。
Ⅱ 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具体如下:
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Ⅲ 社会体育学的发展前景
就业前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旅游管理、健身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未来几年我国社会体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社会体育事业必然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就业方向:
1、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可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适宜于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2、本专业主要面向各体育健身场馆(高尔夫、网球、马术、羽毛球、游泳等俱乐部)、体育彩票中心,或五星级酒店、饭店的健身会所。
3、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包括: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初中体育教师、物流监管员、电话销售、小学体育教师、业务代表、客户经理、管理培训生、储备干部、医学检验业务代表、特检业务代表等。
Ⅳ 大学读“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第一、健身俱乐部
第二、公务员(条件限制非常多)
第三、改行
我是大四毕业在即的学生,个人认为这个专业在中国为时尚早,还需要时间发展和磨练
当老师建议你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在教师招聘时,根本不会被考虑在内,即使授的教育学学士
公务员只能去不限或者体育类的,基本上公务员单位要的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训练学。
所以我不建议后辈们来学习这个目前在体育学中的鸡肋专业。
孩子选择其他的体育专业或许对你有好处
如果你对某一项体育运动有特别的爱好,建议你学运动训练
如果你想未来生活有固定保障建议你选体育教育。
Ⅳ 讨论分析我国社会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结合实际提出社会体育专业大学生如何服务社会
个人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或者维度去考虑
城镇与农村
学校与社会大众
职业体育与业余体育
男女或者老幼等
Ⅵ 体育专业就业前景
作为一个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的方向大概是学校体育,搞老师的,但是现在体育这专业就业形势很严峻,因此你不断学好自己专项外,还要掌握及熟练几门项目,即一专多能,掌握多项目裁判能力。
体育专项上有两个方向:学校和社会健身,学校:足球、田径,篮球永远是传统项目,随着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进一步对学校足球四级联赛的重新开打,重视足球体育人才,从学校抓起的思路,足球还是不错的项目.
如果以后想在社会体育健身方面发展,就必须在健美操,网球,游泳,羽毛球,有氧运动项目有所进一步学习深造。
同时必须要考出国家体育总局和社会劳动人力资源部规定体育工种的执业资格书。即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
Ⅶ 健身产业给社会体育的发展带来什么意义
健身产业对于社会体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1、增强人民体质。
2、开拓体育产品市场。
3、增加就择岗位等。
基本原则:市场主导,创新驱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转变职能,优化环境。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健身休闲产业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等问题;加强统筹规划、政策支持、标准引导,改善消费环境,培养健康消费理念,使各类群体有意愿、有条件参与健身休闲。
(7)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扩展阅读:
消费方式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健身休闲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目前健身休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产业结构失衡,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大众消费激发不够、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器材装备制造落后、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
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是推动体育产业向纵深发展的强劲引擎,是增强人民体质、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
对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Ⅷ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前景
社会体育是指职工、农民和街道居民自愿参加的,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训练,掌握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日趋高涨,旅游管理、健身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生活时尚。健身房、大众健身器材、各种体育场馆日益增多,这为社会体育发展创造了机会。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未来几年我国社会体育事业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社会体育事业必然有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
二、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方向:
1、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可掌握指导大众体育、养生健身、休闲娱乐及特殊人群体育的运动技术,适宜于政府各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2、本专业主要面向各体育健身场馆(高尔夫、网球、马术、羽毛球、游泳等俱乐部)、体育彩票中心,或五星级酒店、饭店的健身会所。
3、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包括:销售代表、销售经理、初中体育教师、物流监管员、电话销售、小学体育教师、业务代表、客户经理、管理培训生、储备干部、医学检验业务代表、特检业务代表等。
三、社会体育专业主要课程:
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概论、社会体育测量方法、社会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导论、社会调查理论方法等专业基础课;中华养生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市场营销学、社区体育指导、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专业方向主干课;社会体育场馆与管理、体育产业与经营管理、运动处方、社会体育竞赛与编排、体育法规、运动保健按摩、健美运动、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太极拳、网球、羽毛球、门球、游泳、棋牌知识、体育广告等专业必修课。
Ⅸ 社会体育的前景,到底怎么样
中国城市社会体育演变的特征与发展前景
在我国,社会体育(或称大众体育、群众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前。城市中的社会体育基本上代表着我国社会体育的全部领域,其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也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典型的“单位体育”,即仅仅在“单位”这一范畴内,以单位职工为主要对象进行组织、实施、管理的一种体育活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步伐加快,改革逐渐涉及到经济领域以外更宽广的领域如社会领域。在这种背景下,社会领域在不断地进行相应的改革和适当的调整时,作为城市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体育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很深的影响。概括地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根木上改变了城市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和形成以及活动范围,标志着“单位体育”制度必然走向瓦管解,同时也宣告城市社区体育兴起的历史必然。那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种变革到底使城市社会体育受到了哪些影响?两种经济体制下有什么样的发展特征?新世纪的发展前景又怎样呢?
1、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社会体育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国情需要,中国城市基本管理和调控系统就是“单位制”。一般认为,“单位制”是指广大社会成员被组织在国家设立的各种组织中,并以此为中介发生多方面联系的制度,也就是指由单位这一实体所构成的社会调控体系。因此,任何单位在不同程度上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行政级别,且级别与权利成正比,这就保证其拥有的资源、利益和机会也就愈多,从而在无形中为单位能够自由分配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组织和管理资源创造了优越环境,最终单位自然也就拥有“管”和“办”社会活动的无限权利。具体地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从个人角度看,单位是个人社会化和价值实现的唯一场所,个人的福利、就业、住房等都须经单位全权管理,因此个人实际上是单位的个人;从国家角度看,单位又是国家统一管理和调控的基本联系点、落脚点,是实施国家大政方针、落实政策的最终行为者和支持者。因此,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是中国城市社会最根本的组织和管理形式,单位活动成了个人行为和利益的代表和反映。在这种背景下,城市社会体育主要表现出以下4个基本特征:
1)城市社会体育完全由政府管理。由于社区功能的缺位,开展城市社会体育也就只能由政府完全承担。包括城市社会体育的活动内容安排、场所选择、时间分配、资金投入以及具体运作等等。
2)管理中心偏高。由于我国城市管理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但在政府派出机构一一街道办事处中却没有社会体育管理部门,也没有设置该项职能,从机构配置上看,缺少具体事实体育管理、组织的实施和执行机构,因此,城市社会体育活动自然也就不是经常性的,而是完全依靠单位的积极性来开展。
3)城市社会体育仅仅是各单位的体育。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单位制,因此城市社会体育一也必然为单位式的,或称作行业体育,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必然结果。
4)体育社团发展缓慢或形同虚设。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既承担了宏观管理职能,又承担了微观管理职能。政府、单位职能的强化和扩大极大的抑制了体育社团尤其是民间体育社团的广泛形成和快速发展,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办体育的积极意义和巨大潜力,从而使城市社会体育依附性极强,缺乏独立组织、管理、运作的功能和配套服务系统。
2、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对城市社会体育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以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全面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标志着社会领域也将发生巨大转变。总的说来这种转变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使社会领域面临一种全新的发展环境;二是政府从根本上发生职能转变,开始实行政企分开,必然要求分解单位的部分职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30多年以“单位”为社会核心的管理惯例,政府的社会服务功能得以强化和加强,同时城市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在这一环境下也逐渐凸显出来并承担了个人进行社会整合的历史重任,社区逐渐成为城市社会活动的真正舞台,这种变化对企业和事业单位来说,就要求他们必须强化企业的经济功能和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性功能,实现单位职能合理分解和设置,还社区本来面目。
随着经济体制变革的深入,在单位职能逐渐分解的同时,单位的专业性职能也得到了强化,从而使城市社会体育格局受到一定的影响。
其一,市场经济规律使“单位体育”逐渐瓦解,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于社会体育的现状相应地得以减轻,也不用花费大量的时间组织职工的体育活动,而是转移到单位所在的社区、街道和居委会等来具体组织实施。
其二,随着社会对体育功能和作用的认可和推崇,部分企业开始把体育活动作为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和增加员工之间沟通的重要方式,不断地支持和参与社会体育的运作和推广。
其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流动人口增加,迫使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资料显示,1989年我国民工流动5000万人,1993年达到6450万人,1997年超过7000万人,而2001年则多达6000万人。尤其是离退休人员、民工、下岗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均处于“单位体育”之外,因此,这就给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新的挑战,其中也必然包括社区体育的组织和管理。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和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1993年国家体委下达了《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极大地加快了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而1995年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广泛实施,使人们的体育意识和需求都不断增强。一些社会团体和私有企业也积极参加和推广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从而在客观上使计划经济时的“单位体育”功能越来越弱化,社区体育的管理、组织功能自然也就逐渐凸显出来。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这种背景下由街道、办事处共同组织的社区管理委员会率先成为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组织核心和活动基地,而在此范围内开展的体育活动便被称为“社区体育”。可见,在我国社会体育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社会经济体制演变的一种新兴体育形悉。
3、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特征
1)与“单位体育”相互交织,计划经济烙印仍明显我国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仅仅20年,比较来说,转轨较快,时间较短,很多方面还处于不断摸索、完善和改革时期,尤其是像社区这样的新发展起来的社会领域更需要一定时间的探索和研究,而作为社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体育同样也需要政府、社区管理者以及居民的广泛参与,出谋划策,但事实上,社区体育仍与单位体育交织在一起,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从客观上看,虽然市场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己经确立并形成了系统的运行机制,发挥了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但是我们还应看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体育”思维仍然存在,并对居民体育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社区并未真正发挥其应具备的体育管理职能和协调作用,而是徘徊于单位与政府之间,依靠单位来“办”和“管”的意识仍存在,缺乏基本的市场运作意识和独立发展动力。
从主观上看,如上所述,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间较短,人们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方式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主观上“靠”和“等”的思想明显存在,而社区功能和职能目前还没有完善,还没有及时填补转型留下的职能空缺,再加上居民体育意识和观念相对不强,积极性并不高,社区资源没有有效利用。所以,目前把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活动的一个关键环节,还缺乏良好的社会协调环境和运行机制。
2)社区体育组织形式,主要是行政主导与居民自理相结合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脱困计划,这个计划使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下岗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在当地又难以找到适合他们再就业的机会,这就使许多人的关系归属到了他们所居住的社区,社区自然也成为就业、社会稳定等问题比较突出的地方。从实际上看,“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移,包含了居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教育、文化等等日常生活,可以说是革命性的,然而,由于这种转变并没有及时明确“社区”的职责和管理权限,致使社区管理工作日趋繁重,困难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从宏观上、全局上协调和促进社区与居民与社会的积极互动,己然构成了行政主导与居民自理组织管理格局。
城市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脱不了这一组织管理格局。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形式大体上可分两种:一种是以街道辖区为单位和居委会为主要团体成员构成的行政主导型的体育组织,即街道式社区体协;另一种是个体自主、直接参与性的体育组织,如各种社区体育项目协会、社区体育服务中心、俱乐部、早晚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站等。其中,早晚体育活动点和社区体协是我国社区体育最普遍的组织形式;而街道式社区体协则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由街道所辖的单位和下属各居委会积极参与共同组成,它是一种街道辖区内的体育联合体。这两种组织形式互相配合,协调运作,共同发挥了社区开展体育活动的作用。
但是,同于社区职权的模糊,致使其合理有效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没有形成,社区居民日常文化活动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空白,一些消极、低俗、不健康的娱乐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大有蔓延之势。因此,如何利用和发挥体育对居民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养成的积极作用和价值,营造一个和睦成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是对社区管理提出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
4)社区体育活动的地点、场所分布尚不合理由于社区体育首先是界定在社区这一范畴内,因此,不但其组织管理要依靠社区的积极配合和协调,社区体育活动场所和大部分参加者也必定在社区内。公从体育活动场所来看,社区体育一般集中在离居民居住地较近的公园、广场、街头空地和江河湖畔等地,而离居民居住的社区较远的体育场和体育馆就不能满足他们体育活动的需要。这种小区域性体育活动虽然保障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方便和安全,但也框定了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广泛性。
首先,由于社区发展的差异,一些有条件的社区能够建设各种体育场馆和场地,为居民提供优良的体育活动环境,而那些没有条件的社区就不能提供这样的体育活动环境。
其次,社区中有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和单位,并未真正把其场地提供给居民,社区与学校与单位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从而影响了居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及学校体育场开放程度小等因素的影响,使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速度缓慢。
4 、21世纪中国城市社会体育发展的前景
1)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使“单位体育”彻底消解21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同时,我国城市化也得到了较快发展。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己经超过660个,建制城镇超过17000个,城镇地区的人口有3.6989亿,城市化水平超过30%7城市化已对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因此,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使“小单位大社会”的畸形现象逐渐消亡,其产物“单位体育”也随之彻底消解,而社区体育将成为新世纪社会体育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正如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所说,我国社会正以较快速度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化社会转变。城市化加快和社会结构转型是体育发展的契机,同时要加快体育工作方式变革和相应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
因此,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确立了“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必将使城市社会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2)政府领导、依托社区、居民参与的新城市社区体育格局将普遍形成,并成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新亮点纵所周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组织体系,是新世纪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总目标。由于社区能够为居民参加体育活动提供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与人际环境,因此,它成为家庭、学校、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舞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把两个文明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所以,抓好居民所在社区组织的建设,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无疑有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这对于防止邪教和不法分子的侵扰,防止体育人口的流失,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引导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和意义。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社区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完善和功能的强化,尤其是“四进社区”活动的广泛开展,城市社会体育将成为“由社会成员自己支配的社会生活事物”成为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新亮点。
3)人口老龄化趋势将极大地促进社区体育功能的完善和增强21世纪我国社会将近入老龄化时期,老龄人口大幅度增加。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128亿,约占总人口的1/10;按此基数预测,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有165亿,2020年将达到231亿,2030年将达到335亿,而到2050年将有412亿老龄人口。因此,人口老龄化趋势己经给我国社区体育功能提出了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社区一要迅速改善社区体育服务功能,加强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系统得体与服务网络和保障体系;二要组织多样化‘多样形式的社区活动,丰富居民余暇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三要广泛宣传、积极倡导体育活动,想方设法增强居民体育意识,减少和制止消极的、低俗的、不健康的社区体育活动;四要积极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和支持,扩大社区筹资渠道,使社区及社区体育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化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4)社区与学校的积极互动以及社区学校的逐渐兴起,将为社区体育提供有利的发展环境。21实际全面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有效增强国民体质,社区活动是重中之重,而关键环节则在于社区与学校体育开展、协调的好坏。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特殊性与学校交往不多的局面,因此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不紧密,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与学校互不往来的局面将被彻底打破,学校与社区的联系配合将越来越紧密,学校将成为体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组织者。因为其一,学校有较好的健身、休闲、娱乐需要;其二、学校还可以为社区培养一些素质较高专业体育指导员,加强社区体育组织和服务质量,尤其是,社区学校的广泛兴起拥有的体育资源和文化教育优势,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咨询和继续学习机会。
社区与学校的广泛的互助合作将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
参考文献
[1]孙葆丽,等。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历史回顾[J]。体育科学2000,(1):13—16。
[2]夏建中,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J]。江海学刊2000,(5):4—8。
[3]揭爱花,单位:一种特殊的社会空间[J]。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22):97—102。
[4]夏建中,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组织与服务[J]社会学2000,(7):5—10。
[5]国家体育总局,2002—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中国体育报。2000—12—19。
[6]王广虎,“生活世界”与社会体育的生活文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1—4。
[7]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Ⅹ 社会体育专业的就业方向
社会体育专业就业方向有:
1·中小学体育教师
对应专业:体育教育
职业说明:同普通教师
初始职位:教师
职业人格:管理型、服务型、事务型
学业规划:学好本专业,锻炼好身体。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职业发展:高级教师
2·国家体育教练
对应专业:运动训练、运动人体科学
职业说明:在国家各类体育运动的专业机构从事训练教学或培训的专业人员。
市场趋势:体育事业在我国一大部分还在由政府操办,因此其需求量比较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在国家举办的体育机构从业,一般都需要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录考试。
初始职位:助理教练
职业利弊:工作稳定、收入一般。
职业人格:管理型、工具型、服务型
学业规划:学好本专业,锻炼好好身体。大学四年规划:在求学期间,应该懂得主动求变,借助具有同行职场经验的职业指导,借助他们的职场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的求职能力,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职业发展:高级教练
(10)社会体育专业发展扩展阅读:
社会体育专业在校期间需:
专业概述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
依托长安大学多学科综合的优势,通过多次参加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中心,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形成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的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社会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经济学、休闲体育理论与实践、体育市场运作与管理、运动保健学、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健身与健美训练方法、户外运动、球类等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