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成都体育学院好考吗
成都体育学院位于蓉城成都,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回,2001年划转地方,答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截至2013年,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1个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8系18个本科专业、7大学科门类;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
分数线如下:
② 成都体育学院历史!回答正确的给分!
成都体育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西南地区唯一的高等体育学府。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设有15个本科专业、6大学科门类。
学院简介
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睿智健体”的校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人才培养为第一使命,立足体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学院长期坚持“注重内涵发展-以精取胜、强化育人使命-以用为上、优化人才资源-以师为先”的教育思想观念;形成了“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坚持以特色谋发展、坚持以学科铸品牌、坚持以师资拓优势”的办学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鲜明办学特色。
学院目前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校园网完善实用,运行良好,在2006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校园网检查评估中获优秀等级。学院图书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体育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四川省高等学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优秀图书馆,目前拥有文献资源总量80多万册,已建成覆盖成都体育学院所有学科、专业的中外文文献保障体系,并提供不间断的网络信息服务。
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共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00 多人,高级职称200多人,中级职称200多人,助教和实验员100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运动健将30余人。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系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在“大区布局”的历史背景下,成都体育专科学校全建制转为中国六大体育学院之一,时名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更新,学院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在中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
专业设置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等8系,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保健、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6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为中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大学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管理科学、中医学等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中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竞技体校及其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③ 成都体育学院有新校区吗
新校区在靠近双流,但是新校区比老校区差,也很小,环境也不好。距离西南民大新校区还是有点远【也不是特别远
老校区在一环路西一段,不在南一段
④ 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
简介:成都体育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系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更为现名。学校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划转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校占地总面积48万平方米,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以师资拓优势,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经过70余年的积淀发展,学校现已成为在西南地区享有盛誉, 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体育院校。当前,学校正朝着建设“体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240余人,中级职称270多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运动健将各100余人。学校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共70余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0余人。 学校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现设6院(足球运动学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武术学院、艺术学院)、7系(体育教育训练一系、体育教育训练二系、体育教育训练三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休闲体育系)、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附属中等体育运动学校、附属竞技体校共16个教学单位,有体育史研究所、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郑怀贤骨伤研究所和郑怀贤武学研究所等4个研究教学机构。以本科教育为主,开设了18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3个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四个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有1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等三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 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成绩突出,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体育学学科整体水平位列第五,居西部第一。在近两届全国体育院校教学成果奖评审和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9项;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得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学校科研水平稳步提高,2000年以来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4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有3个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在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中,有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之中的重点建设项目。“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各1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来源期刊。学校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还建有以体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 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2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八大赛事中,共获得金牌271枚、银牌249枚、铜牌241枚 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也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地区及台湾省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目前,学校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余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邮编:610041 电话:+86/028- 85092752 85098011 传真:+86/028-85092752 网址: http://www.cdsu.e.cn
⑤ 成都体育学院谁知道,请介绍
学院现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等8系
,开设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保健、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15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6大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4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现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具有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为中国首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大学联合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管理科学、中医学等专业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中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竞技体校及其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和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还创建全国体育院校首个综合性博物馆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⑥ 谁有成都体育学院的照片最好是全图谢谢!!!
成都体育学院景区介绍 成都体育学院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前身系建于 1942 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 1953 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 1956 年 2 月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 1961 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协调发展,以培养一专多已成为以体育学为主体,体、医、人文能的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体育学府。 学院占地总面积 50 余万平方米,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学院教学训练场馆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现拥有图书文献资源总量 80 多万册,已建成以网络数据库、本地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为支撑的网上图书馆服务体系。 60 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蜚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四川省和国家体育总局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博士生导师 50 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20 余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 700 多人,其中专任教师 500 余人,高级职称近 200 人,中级职称 200 多人,助教和实验员 100 余人,国际、国家级裁判 60 余人,运动健将 30 余人。 学院本科教育层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及航空港校区等教学单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 济方向)、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 13 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 5 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具有 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 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新闻学 7 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 为全国首批体育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单位, 可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 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本专科学生;学院附设有 3 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 学院形成了体、医、人文协调发展的学科特色。体育史学、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的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四川省学术理论类质量一级期刊、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优秀学报,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录)》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学院办学质量优良,教学、训练和科研成绩显著。 1999 年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9 门课程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有体育保健学、武术、全民建身概论、运动生物力学、田径、新闻采访与写作等 6 门四川省精品课程。获 2004 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3 项,获 2005 年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被批准为英语专业四、八级考点。“十五”期间毕业生保持了 90 %以上就业率。 近年来,学院的竞技体育成绩显著,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项目 上 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十运会”学院共有 69 名师生参加了 12 个大项的决赛和一个表演项目的比赛,获得金牌 3 枚,银牌 6 枚(含 2 枚奥运银牌),铜牌 5 枚,总分 318 分。在第四届东亚运动会和第八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男子武术散打比赛中,我院选手共获得 3 枚金牌。 74 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获 1 枚金牌、 2 枚银牌的优异成绩。附属竞技体校被确定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
⑦ 成都体育学院有那些专业,越详细越好,谢谢
成都体育学院有:复体育教育专业制、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方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运动康复与保健专业、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方向)专业,经济学(体育经济方向)专业、英语(体育外语外事方向)专业、旅游管理(体育旅游方向)专业、表演(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专业、舞蹈学专业、康复治疗学专业。
(7)成都体育学院建设得扩展阅读:
截至2013年,学院设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艺术系等8个系。
截至2013年,学校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体育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学
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专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
四川省特色专业:中医学专业 、体育教育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 、新闻学专业 、社会体育专业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
参考资料:网络-成都体育学院
⑧ 成都体育学院航空港校区怎么样,教学质量,方法,学校样子,建设求解答。
读航空港还来不是只读自3年,新校区肯定好啊,大部分都是新的。老师和本部一样的啦,大学老师很爽的,课特别少,学生一天也就2节课,你说如何啊?,,读3年就来本部读哦!我考上的是本部,,嘻嘻!专业满分啊,奶奶的读成体,,有点憋屈!但是都考上了,就读吧,。毕竟也是我未来的大学嘛。母校嘛,呵呵。尝试着喜欢吧!
⑨ 成都体育学院怎么样
成都体育学院全国闻名!是一个“医体渗透”,“文体结合”的特色体育学校,现今排名不断上升,在全国体育院校中排名已居第三,成都体育学院总的来说分为5个部分---一环路本部区,三环路航空港校区,成体竞技体校,中专篮球部,成体附属体育医院。
成体建设不是很好,但是教学质量全过数一,数二,可以说是全国唯一没有欠国家钱的学校,其中医骨伤专业乃全国著名专业,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也被附属医院医生王强医治过!在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体育界名人很多很多。
北京体育大学的校长是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的,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院长是成都体育学院毕业的…………话都到这份上了,你说这学校怎么样呢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