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进行体育教学评价
一、总体评价思路:
1、教学整体设计,能渗透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念和理论。
2、说课与上课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3、教学设计具有新颖、独特和创新。
4、说课、上课具有艺术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
5、评分分为说课、上课两部分,部分总分为100分,分值为各一半。具体见以下评分细则:
二、说课评分细则:
分类 内容 要素 评价
A B C
说课内容 教材分析 大纲计划处理搭配 重点难点 价值内涵 深化创新 3 2 1
学情分析 基础起点身心特点 条件习惯 与课联系 3 2 1
教学目标 确切合理 具体 可操作 3 2 1
教法、学法 教师教法:紧扣目标切实有效 探索创新 体现主导
学生学法:充分活动 明白道理 学会学习 体现主体 10 8 6
教学过程 设计合理过程清晰 优化组合 目标达成
理论与过程结合 16 12 10
场地器材 充分利用变化新颖 一材多用 改革创新 3 2 1
说课艺术 讲述 普通话脱稿 清晰 激情 时间(20’) 4 3 2
艺术 教态节奏 表现力 感染力 4 3 2
媒体 合理实效现代技术 4 3 2
加分因素 有特色有创新 效果显著 酌情加分
三、上课评分细则:
分类 内容 要素 评价
A B C
教师教学能力 教材 教案与说课内容的衔接,说课的思想、理论在教案中的体现。---创意。 5 4 3
教学目标 符合纲要符合实际 合理明确 可操作 有评价 达成度。 5 4 3
教学过程 内容、方法、手段、场地、器材、组织、教与学的优化整合。
---流畅紧凑。 10 8 7
教学效果 目标达成德育渗透 体育与健康教育 运动负荷。 --明显 10 8 7
教学特色 模式、方法、思维、创新。 5 4 3
学生学习表现 学习态度 注意力集中积极参与 自学锻炼 思维活跃 听从指挥。
---体现主体。 3 2 1
意志情绪 进取精神克服困难 情绪饱满 体验乐趣。 3 2 1
目标达成 学习目标达成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3 2 1
师生关系
同学关系 师生融洽、同学合作、和谐民主、 相互尊重。 3 2 1
思维能力 思维活跃认知、思维、活动相结合, 有创造意识。 3 2 1
加分因素 有特色 有创新效果显著 酌情加分
B. 如何正确理解体育教学评价的目的
一、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体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判定,它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从整体上控制、调节着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体育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从体育教学计划到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如果没有教学评价这一重要操作步骤参与其中,就不能说是—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实行富有弹性的学习评价,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体育课堂蕴含着多种价值和多种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享受成功,就会把体育的价值、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受益终生.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视角下的体育课堂不完全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更多地强调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身体、精神等方面受益,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工作,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直观的反应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一堂好的体育课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技能、享受成功、体验体育课独有的魅力.一堂差的体育课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等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能直观的反应出来.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是否尊重差异,是否满足学生的要求,是否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议,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成功,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协助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才有成效.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将着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才能真正满足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
三、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唱主角,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的教学思想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体现教师教、学生学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行,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使每一堂课都能有创新,充分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贯穿“情知”与“情感”教学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展开互动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使学生敢说敢做.这样既避免了体育教学中“情知”、“情感”的分离,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学习中.
四、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实施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教学管理是基于教学、科研和管理与一体的“人性化”科学管理,应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实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去的体育教学管理,仅仅强调教师承担多少教学工作量,忽视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体育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服务于学生.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主体发展,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行,转变了体育教学管理理念,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在“评教”与“评学”的同时,把“评学”作为评价的重点.“评教”可有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人翁的形成,促使教师做好教学
C.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主要有哪些功能
小学是基础教育时期,在打好孩子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三个核心习惯是关键。这三大核心习惯是:阅读习惯、问题意识和合理安排时间,其中阅读习惯甚为重要。
在新颁发的新课程标准中对各科教学目标作了详细讲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
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
的应用技能;
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3.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数学思考
1.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4.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解决问题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上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三.小学科学教学总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四.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课程目标结构如图2所示。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如下表所示。
组别 目标总体描述
一级
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说简单的英语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能书写字母和单词。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感兴趣。
二级
(1-9'ELA'2.2) 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三级 对英语学习表现出积极性和初步的自信心。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语段和简短的故事。能与教师或同学就熟悉的话题(如学校、家庭生活)交换信息。能读懂小故事及其他文体的简单书面材料。能参照范例或借助图片写出简单的句子。能参与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活动。能尝试使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能意识到语言交际中存在文化差异。
四级 明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目标,对英语学习表现出较强的自信心。能在所设日常交际情景中听懂对话和小故事。能就熟悉的生活话题交流信息和简单的意见。能读懂短篇故事。能写便条和简单的书信。能尝试使用不同的教育资源,从口头和书面材料中提取信息,扩展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并描述结果。能在学习中相互学习帮助,克服困难。能合理计划和安排学习任务,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五级 有较明确的英语学习动机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供7~9年级学习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能根据提示起草和修改小作文。能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并报告结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能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学习方法。能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 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六级 进一步增强英语学习动机,有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能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能有效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个人经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计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英语学习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能根据自我评价结果调整学习目标和策略。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的背景。
七级 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及自主学习意识。能就较广泛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习阅读的英言语原著改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如通知、邀请活动。有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八级 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能就熟悉的话题与讲英语的人士进行比较自然的交流。能就口头或书面材料的内容发表评价性见解。能写出连贯且结构完整的短文。自自主策划、组织和实施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商讨和制订计划、报告实验和调查结果。能有效利用网络等多种教育资源获取和处理信息。能自觉评价学习效果,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九级 有自主学习能力。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演讲、讨论、辩论和报告的主要内容。能就国内普遍关心的问题如环保、人口、 和平与发展等用英语进行交谈,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能做到日常生活的口头翻译。能利用各种机会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能借助字典阅读题材较为广泛的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能用常见应用文体完成一般的写作任务,并具有初步使用文献的能力。能自主开拓学习渠道,丰富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六.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其分目标是: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七.小学音乐教学总目标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培养音乐兴趣,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
3.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5.尊重艺术,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通过学习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2.模仿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5.综合
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以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4.音乐与相关文化
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八.小学美术教学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其阶段目标如下:
本《标准》的阶段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加以描述
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第一学段
(1~2年级)
(1-2'FA'2.2.1) (1-2'FA'2.2.1.1)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1-2'FA'2.2.1.2)
▲尝试不同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等方法进行简单组合和装饰,体验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 (1-2'FA'2.2.1.3)
▲观赏自然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1-2'FA'2.2.1.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像、创作、表演和展示。
第二学段
(3~4年级)
(3-4'FA'2.2.2) (3-4'FA'2.2.2.1)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3-4'FA'2.2.2.2)
▲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3-4'FA'2.2.2.3)
▲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3-4'FA'2.2.2.4)
▲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学段
(5~6年级)
(5-6'FA'2.2.3) (5-6'FA'2.2.3.1)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5-6'FA'2.2.3.2)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 (5-6'FA'2.2.3.3)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5-6'FA'2.2.3.4)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D. 如何评价体育与健康课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_______(新授)和_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育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
E. 为什么要进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
一、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体育教学活动及其效果的评价判定,它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从整体上控制、调节着体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着体育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从体育教学计划到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如果没有教学评价这一重要操作步骤参与其中,就不能说是—个完整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实行富有弹性的学习评价,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主动的发展。体育课堂蕴含着多种价值和多种精神,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启发,享受成功,就会把体育的价值、精神迁移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使学生受益终生。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视角下的体育课堂不完全是以发展学生的运动技能为主,更多地强调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与学习动机,使学生在情境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同时,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在身体、精神等方面受益,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通过对体育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使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现状,不断改进体育教学工作,增强业务能力,提高教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能直观的反应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一堂好的体育课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会技能、享受成功、体验体育课独有的魅力。一堂差的体育课则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等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能直观的反应出来。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是否尊重差异,是否满足学生的要求,是否采纳学生提出的建议,让所有的学生都享受成功,也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过程中各自质量的动态综合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协助者,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学才有成效。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将着重点放在教师教学质量上,忽视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或者说根本就不对学生进行学习质量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从观念上就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因而这种评价是片面的、不完善的。只有将对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评价结合起来,将“评教”与“评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科学地、全面地反映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才能真正满足提高学习质量的需要。
三、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增进师生情感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唱主角,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的教学思想忽略了学生的存在,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只体现教师教、学生学的单项信息传递过程,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行,强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拓了教学方法的新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教学环境的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启发学生思维,尊重学生人格,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的体验。使每一堂课都能有创新,充分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贯穿“情知”与“情感”教学方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展开互动教学,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相互信任,相互尊重,使学生敢说敢做。这样既避免了体育教学中“情知”、“情感”的分离,也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学习中。
四、新课程体育教学评价有利于实施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管理
体育教学管理是基于教学、科研和管理与一体的“人性化”科学管理,应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实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过去的体育教学管理,仅仅强调教师承担多少教学工作量,忽视了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体育教学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体育教师的教是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服务于学生。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最终都要在学生那里得到体现,不考虑学生主体发展,教学不会有好的效果。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行,转变了体育教学管理理念,从“质”与“量”两个方面综合评价,在“评教”与“评学”的同时,把“评学”作为评价的重点。“评教”可有助于调动教师积极性和主人翁的形成,促使教师做好教学工作为己任,把教学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使教师能参与到体育教学管理中来。“评学”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当主角,从而使学生成为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管理中,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都能得到发展,对实施科学化的体育教学管理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新课程视角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的重心从关注“教”到关注“学”,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应从提高教学质量着手,重在学生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工作的对象,他们经历教学活动全过程,对教学活动实际情况了解最全面、感受也最深,他们更具发言权,把学生的评价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中,应贯彻“以评促改”的指导思想,明确“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的目的,对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不能简单地给教师定等级,对教师要进行指导,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帮助教师对授课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总之,体育课程教学评价应合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把握好评价这把“尺”,对教学评价工作从培养目标、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教学环节等方面实事求是地提出评价意见,使评价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客观,以便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F.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中难点问题有哪些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意义上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首先要求多元主体的参与,在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主要包体育教师、学生同伴、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多元评价主体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化与民主化,并且能从多个视角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我们取得的宝贵理论成果。
2.要求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任务、目标划分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2]。在这五个领域目标指引下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体系,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评价、体能评价和情意评价三个部分,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评价归于情意评价,把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提高到了与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概括地说,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过渡,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正沿着全面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讲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新评价理念在课程领域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实践,“表现性评价目标”亦称“相对评价目标”或“定性评价目标”,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指不易测量的抽象目标,如情感、意志、性向、态度、兴趣、价值观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学习评价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现在的“表现性评价”“学习契约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相对性评价”等都体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思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相结合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评价方法。
4.重视评价过程的全程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外评价理论传入我国,并且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受到重视,“全程化”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在经过了近十年时间的认识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已经被广大教育评价实践者所接受。可以说,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相结合的转变是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史上的一个跨越。
5.关注评价双方民主化
随着新课程理念在实践领域的日益深化,这种以“高压控制”为主要手段的教育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民主、和谐时代的需求[4]。新评价理念强调,体育学习评价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民主协商,共同构建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控制过程。评价双方不是自上而下的关系,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和尊重的关系。他们可以就评价的目标、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结果等开展对话与交流,允许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然后通过民主磋商,达成共识。目前我国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双方的关系基本实现了由“专制”化向民主化的转变。
二、迷思——现阶段我国体育学习评价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如何界定多元评价主体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
合理界定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并有效发挥其功能,是体育教学学习评价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体育教师处于主导、指导的地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最了解,评价手段也最有效(如技能项目的现场测试),其评价结果能够客观反应学生学习的状况[5]。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切实参与到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体育教师、学生本人和学生同伴。在现阶段的评价实践中,有些地方完全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不参与体育学习评价,有些地方过于注重学生的评价,而体育教师的评价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学习评价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但是如何来确定多元的评价主体在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是当前体育学习评价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如何选择体育学习评价的重点内容
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实现了由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取得的发展性成果。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对学生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评价,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涉及很少。如今《课标》中明确提出了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不太强调对体能、知识的记忆、单个技术水平、最终成绩的评价”“强调对态度行为、社会适应、技术运用、运动参与、过程和进步幅度的评价”等。纵观近些年来我国的体育课程评价内容重心的转换,出现了由一个极点“重视知识技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点“重视情感态度”的发展趋势。在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领域中,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情意的评价、知识技能的评价和体能的评价三大部分。但是,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评价实施过程中如何确定评价的重点内容又成为当前一个困惑。
3.如何处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关系
长期以来,终结性评价一直是体育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其优点是操作起来比较简便易行,能够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正是其受到大多数体育教师青睐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情况,没有考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态度、表现,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过程性评价的优点是采用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育兴趣、态度、情意表现、价值观领域进行全面、深入、灵活的评价。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参与者的主观感情色彩难以保证评价的公平与公正,再加之学习过程的连续性与可变性,使得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大大降低。新课程评价理念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当前体育教学评价实践中遇到的一大问题。 4.如何选择体育学习评价的方法
2001年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在理论领域开始倡导由定量评价向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过渡。继而,也伴随产生了如“学习契约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苏格拉底式研讨评价方法”“即时表扬与评价方法”“相对性评价方法”等等一系列新型的评价方法。多种新型评价方法的产生理论上增加了评价主体选择的空间,但是,在体育课学习评价中如何把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融会贯通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是非常困难的,提高各种评价方法在实践过程中的可操作性是当前我们要考虑的。
5.如何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
目前关于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定也引发了一些争论。很多体育教师走进了“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评价成绩只能好不能坏”的认识误区,最终导致了评价效果是“人人都可得高分,很多学生产生骄傲自负心理,形成体育课技能没掌握、体能没提高,自己不需很努力就可以得到较好成绩”的现象。如何来看待“评价成绩的优劣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在现实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求解
1.关于评价主体的定位: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应该有主有次
体育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两者的评价缺一不可。但是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评价的主体应该有主有次。对于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的评定,我们可以选择以体育教师评价为主,学生本人或学生同伴的评价作为体育教师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参考,这样做是因为一些学生受知识经验、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感情色彩。对于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的自我了解与相互了解较深,我们可以选择以学生的自我评定与相互评定为主,这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通过不同的评价内容来界定各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的主次地位理论上能够有效地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
2.关于评价内容的重心:“情感态度”与“体能、技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在对学生体育学习评价时,“情感态度”与“知识技能”两者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也不是谁主谁次的关系,两者作为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同等重要。新课改之前,我们过于重视对学生体能、技能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课程改革之后,健康第一、终身理念的提出,评价开始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的发展,但是,却无意识的忽视了对学生体能、技能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学学生体质一直不断下降,这也许会让我们把目光再一次聚焦到重视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的发展上。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实践者在评价实践中要做到“重视情感态度”必要,“重视知识技能”也必要,两者是缺一不可的,但两者都不能过激,关键是要把握好两者的平衡关系。
3.关于评价的过程: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
就目前来看,终结性评价还是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主导形式,过程性评价的实施依然非常困难。客观的说,当前体育学习评价过程中对“过程性评价”的忽视并非是评价者意识上的疏忽,而是在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内容进行过程性评价时操作性差、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这才是导致忽视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原因。设计出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合作精神等内容具体的操作性评价方案,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才是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关键所在。
4.关于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体现一种“真实性”“可操作”及“有效性”
体育学习评价方法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能够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只有能够实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才是科学的、有效地评价方法。其次,要充分考虑其现实可操作性及体育教师工作量的问题,只有易于操作的、教师工作量和效果相统一的评价方法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评价方法,否则就不会长久,最终被广大的体育教师所放弃。因此,具体评价方法的选择不应该追赶“时髦”,而是要体现一种“真实性”“可操作”及“有效性”。
5.关于学生的评价成绩:充分考虑与运用评价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双向作用
“好的评价成绩对学生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差的评价成绩对学生有很强的警示作用,同样也是一种激励”。作为学校体育实践者应该特别注意评价成绩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学生的反应,优良的评价成绩对身体素质一般或稍差的学生鼓舞很大。评价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常首先是抱怨,但通过体育教师与他们讨论分析后,能有效地引起他们的反思,在新的学期里往往表现出更加积极努力。因此,在评定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时,应该做到实事求是,重客观事实,重视评价成绩对学生发展的双向作用。
G.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教学评价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回主体意识,必须鼓答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应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与肯定,并做出正确的解释。
H.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评价中的难点问题有哪些
1.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现代意义上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首先要求多元主体的参与,在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领域中,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主要包体育教师、学生同伴、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有效地促进了多元评价主体的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使得评价的结果更加科学化与民主化,并且能从多个视角观察学生的表现,进而获得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学生的体育学习评价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是我们取得的宝贵理论成果。
2.要求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2001年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任务、目标划分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目标[2]。在这五个领域目标指引下重新构建了体育课程评价内容体系,评价的内容包括知识技能评价、体能评价和情意评价三个部分,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评价归于情意评价,把重视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提高到了与重视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概括地说,我国体育学习评价的内容从一元化向多元化的过渡,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全面发展的体育教学目标,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正沿着全面化、合理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3.讲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随着新评价理念在课程领域的广泛传播与不断实践,“表现性评价目标”亦称“相对评价目标”或“定性评价目标”,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是指不易测量的抽象目标,如情感、意志、性向、态度、兴趣、价值观等。现代意义上的体育学习评价注重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的结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现在的“表现性评价”“学习契约评价法”“学习档案袋评价”“相对性评价”等都体现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思想。“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两者相结合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评价方法。
4.重视评价过程的全程化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外评价理论传入我国,并且经过不断地探究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受到重视,“全程化”评价模式强调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并重,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自2001年新课程改革至今,在经过了近十年时间的认识与实践,全程化评价思想已经被广大教育评价实践者所接受。可以说,由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者相结合的转变是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史上的一个跨越。
I. 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
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