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四课时
三.教学重点
同上一
四.教学方法
1.传统讲读法。
2.网络资源辅助法。
3.计算机媒体实用操作法。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之一
(一)导课问题设计
1.笔名叫鲁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树人的人,他的笔名是什么?
2.请给鲁迅先生的身份一个合理的定位?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
3.《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将近八十年,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
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
具体讲有以下六个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 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三)回答问题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
这时候,…………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2. 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全体诵读。体悟与点拨。
3. 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哦,我记得了。…………
所有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我们都能读出什么信息来?
原来至少那时的社会还是比较令人过得去的。故乡好,故乡的人也不赖。
第二课时整体感知之二
今天我们来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7. 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
8. 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生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我应声说:
“这好极!他,——怎样?……”
“他?……他景况也很不如意……”
9. 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
二十年前的故乡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应当变得更好,然而却不然。是什么原因?请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第三课时课外延伸阅读
(一) 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学习。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集
1. 打开网上语文课堂
2. 查找《故乡》专题
3. 进行阅读
4. 进行思考:小说的技巧何在?价值何在?
对比。加深印象。
(另见局域网:网上邻居。)
5. 练习解答。
(二) 小结
小说写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开放性回答。
1. 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2. 高超的艺术技巧———对比方法的运用。
第四课时媒体操作
(一) 问题设计
上一节课已经把《故乡》的有关艺术技巧进行了分析。这节课请用Word把这篇小说改编成一篇普通的叙事文章。
(二) 操作过程指导
1.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语言训练专用表(表1、表2)。
2. 选中,复制。
3. 粘贴到一个新的Word里。
4. 存盘到D区。
5. 打开网上邻居——教师频道——语文——金传富——共享区——《故乡》原文
(网上语文课堂《故乡专题》)
6. 选中,复制。
7. 粘贴到表格的后面
8. 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 在适当的段落中间补上适当的连接词,使它们成为一篇新的《故乡》。
10. 把两篇《故乡》进行对比。
11. 同学诵读。
12. 得出结论:
适当地运用对比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 练习处理略。
故乡》教案2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 学习在前后对照中展示人物性格变化,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3 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人民生活艰辛的根源,而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二、体裁:小说
三、背景:
1、请问鲁迅的故乡在哪?浙江绍兴。
2、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是他对故乡的什么情感?留恋、喜爱、思念之情。
3、对鲁迅的故乡你了解多少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了我们一些关于鲁迅故乡的信息,从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到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可以看出鲁迅的故乡如何?不仅景美,而且人淳朴、善良、友好。
4、在这一篇《故乡》中,作者抒发的是这种留恋、喜爱、思念之情吗?为什么?
不是,因为故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很糟糕。
5、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应不断发展变化进步,可为什么故乡会越变越糟了呢?联系课文背景思考。
时代背景: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注:课文中的“我”是不是鲁迅呢?
当然不是,小说中的人物是虚构的。文艺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四、生字词(略)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结构
1、回故乡(1--5) 少年闰土
2、在故乡(6--77) 杨二嫂
3、离故乡(78--结尾) 中年闰土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把握全文感情基调
1.看提示,请问本文线索?“我”的见闻和感受。
2.那么贯穿全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悲哀
3.千里迢迢地赶到二十年不见的故乡,不是激动、兴奋,而是悲哀,为什么?故乡发生了变化。
4.那么故乡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才使“我”一踏上故土,就惊呼“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下面我们就通过“我”的见闻来具体分析故乡的变化,从而体会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悲哀情绪。
二.变化
(一)景
1. 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2. 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结: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让我感到悲哀?
“横着”进一步体现萧索和没有活气,反映了故乡的荒凉和冷落。
第二节写“我”初回故乡所见到的萧索、衰败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 “我”的悲凉心情,为主人公闰土展示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的典型环境。
(二)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描写:健康可爱:外貌描写
淳朴:初见,离别时的表现 小英雄
聪明勇敢:捕鸟、刺猹
和我的关系:好朋友
中年闰土:——木偶人
描写: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
和我的关系: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本义为阻隔的墙,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隔膜)
闰土四次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产生了震惊、同情、悲哀。
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反映迟钝、麻木,无法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
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英雄变为了一个木偶人,使两个情同手足的好伙伴变为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明确: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封建等级观念,是社会的折磨
(三) 杨二嫂
1.分角色朗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哈,这模样了……出去了”
2.根据作者的描写语句说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泼辣
外貌:精瘦、放肆(“圆规”: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征)
语言:尖酸刻薄、虚伪
行为:明讨暗偷、顺手牵羊
3.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杨二嫂虚伪奉承、尖酸刻薄的话,顺手牵羊、明讨暗偷的行为,说明她已经从20多年前招揽顾客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潦倒无聊的可鄙女人。
着重语言及动作描写,前后对比,衬托主要人物闰土,也反映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下层人民。
(四)小结
从这两个人物、三个形象中可以体会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作者在《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了景与人的变化。
景: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人: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豆腐西施 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与闰土 好朋友 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当我离开故乡时,我不留恋故乡的山水,是因为故乡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与童年好友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高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见了。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
除了悲哀之外,“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希望
关于“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你找到了吗?
二.“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 解释原文。
“无所谓”——“说不上”。
2. 你认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与否,作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隐藏在这句话里?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
前后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实、有力。
3.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辅导。
4. 小结:罗列观点,其实在这句话中,重要的并不是希望的存在与否,而是后面关于“路”的论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阐明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 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三.扩展阅读
这样类似的句子,这样的思想,在鲁迅先生其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如:关于“希望”——《祝福》《《呐喊》自序》《药》
关于“走”——《过客》
建议同学们在课后,或放假时把这些文章读一读,了解一下先生的思想。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组成一个研究小组,把这个作为一个课题,从你自己的角度出发,探究一下这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贰』 高中语文 《祝福》教案
《祝福》合作探究性学习流程
一、探究目标和角色定位 1、探究目标: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③、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 2、角色定位:①、祥林嫂案件专家调查组(职责:调查祥林嫂的生平事迹,给出性格概括,列出犯罪嫌疑人名单);②、无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为犯罪嫌疑人进行无罪推理和辩护。辩护主题:“黑夜的黑不是我的错”)③、有罪推理辩护律师团(结合文中事实,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有罪推理和为受害者辩护。辩护主题:“谁说黑夜漫漫无尽头”)④、《真理报》记者团(负责跟踪报道、采访和点评,写出简讯。报道宗旨:“给事实一个真相”)⑤、道德法庭审议团(职责:在调查、辩护的基础上,给出总结和道德审判。审议原则:“不冤枉一个好人,但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二、探究重点和难点 1、重点:①鲁镇社会人物形象分析;②、祥林嫂悲剧性命运探究; 2、难点:对人物性格命运和社会环境两者之间关系的深层理解; 四、探究流程 1、明确角色,组内分工,研读教材,合作探究; 2、交流意见,形成材料; 3、展示调查结果,完成辩护和审判; (记者团的采访、报道穿插整个流程) 五、探究成果 1、《祥林嫂生平事迹和人物性格的研究报告》(成员每人写一份); 2、《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无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3、《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四婶、大伯等涉案人员的有罪推理和辩护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4、《祝福》写作目的的分析(成员每人写一份); 5、《祥林嫂一案判决书》(成员每人写一份); 6、有关本次审判的几则简讯(成员每人写一份); 六、基础知识检测和写作拓展(附活页练习)
『叁』 幼儿英语单词jumpcrawl教案
活动目标: 1. 乐意参与英语游戏,体验英语游戏的乐趣。 2. 学习英语单词climb、fly,能通过多种感官感知各种动作的变化,听懂英语问句“what’s it doing ?”,并尝试根据各种动作(walk, jump, run, climb, fly)来回答问句。 3. 能主动大胆地与同伴、客人、老师进行交往。 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1)幼儿已学习了英语单词walk, jump, run,接触过 “what’s it doing ?”的英语句型。 (2)幼儿已会唱英语歌曲《walk, jump, run》。 2.物质准备: (1)表演舞台(大纸箱外面贴上小草和鲜花)6个;各种动物纸偶若干(蝴蝶、小鸟、乌龟、兔子、马、鸭子等等); (2)纱巾一条,自制乌龟壳一个; (3)电教设备一套;制作课件:蝴蝶飞,乌龟爬; (4)录音机;音乐磁带:蝴蝶飞、乌龟爬。 教学过程: 一、 热身运动,复习英语歌曲《activities》,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教师和幼儿做关于歌曲《activities》的各种动作,边唱歌边跳舞进入活动室,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 t:boys and grils,let’s singing and dancing 《walk, jump, run》! (音乐起,幼儿与教师一起边唱边跳进入活动场地) 二、运用多种游戏,引导幼儿学习新单词:climb 、fly,感受并练习发音。 (一 )、听辨游戏:who’s coming ? 1.音乐起(轻快的音乐),蝴蝶飞入活动室。 t:oh!look!who’s coming ? c:butterfly! butterfly:i’m butterfly.i can fly!fly-fly-fly! 幼儿和蝴蝶一起飞,边做动作边练习说。 2.音乐起(低沉的音乐),乌龟爬入活动室。 t:oh!look!who’s coming ? c:tortoise! tortois:i’m totors.i can climb! climb -climb -climb ! tortois:chlidren,let’s read after me“climb”. 幼儿和乌龟一起爬,边做动作边练习说。 3.交替放乌龟爬和蝴蝶飞的音乐,蝴蝶与乌龟与幼儿一起游戏。当听到乌龟爬的音乐,乌龟就带着幼儿边爬边练习说“climb”;当听到蝴蝶飞的音乐,蝴蝶就带着幼儿边飞边练习说“fly”。 (二)、木偶人游戏:start-stopt:children, do you want play a game? c: yes! 游戏玩法:教师发令:“climb!”幼儿边爬边说“ climb! climb! climb!”,当教师发令:“sotp!”幼儿立即停止动作,原地不动。教师发令:“fly!”幼儿边爬边说“fly!fly-fly-fly!”,当教师发令:“sotp!”幼儿立即停止动作,原地不动。交替出现。 (三)、猜猜猜游戏:guess t:children,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ok? c: ok!
『肆』 《祝福》教案
一、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本文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在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重点,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课后自己研读。
二、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几篇课文教有所重,形成一个疏密有致浓淡互补的单元教学整体。
三、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五、布置作业
1.写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祥林嫂的故事》。
2.画出文中祥林嫂前后几次的肖像描写,并体会其作用。
3.做“思考和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交流作业,由两位同学读《祥林嫂的故事》,在学生互议的基础上,教师简要评议。
二、理解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来的部分。
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年轻,勤劳,朴实,新寡)
眼睛:顺着眼。(善良温顺)
表现:整天地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做工不懈,食物不论,力气不惜。(勤快耐劳)
变化: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要求极低,反衬出在婆婆家的遭遇)(择其要点板书)
2、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皱眉,讨厌她是寡妇。
3、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鲁四老爷估计祥林嫂是逃出来的,“皱一皱眉”表示反感,却没有丝毫同情心。寻人时,也仍然是“踱”。 发现祥林嫂被抢走,鲁四老爷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我们细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发现,里面没有丝毫是对祥林嫂的同情。第一次“可恶”的是婆婆“抢”的举动,给自己带来了麻烦。“然而”是书面语重转连词,后面隐含的意思是:祥林嫂私自逃出,礼教不容;婆婆作主,理所当然,而且表示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第二次说可恶是针对卫老婆子的,对卫老婆子先荐祥林嫂然后又合伙劫她,闹得沸反盈天,有损鲁家的体面。“然而”找到像祥林嫂这样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三、讲析祥林嫂被迫改嫁一部分。
默读、思考并讨论:
1、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祥林嫂似乎从人们记忆中消失了,四婶还问起她,也仅仅因为后来再也雇不到像她那样不懒不馋、勤快能干的佣人。为后文收留祥林嫂打伏笔。
2、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婆婆强迫祥林嫂改嫁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以八十千的价格“卖”掉了。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在当时的社会,她的反抗不可能有结果。这部分最后交代了祥林嫂嫁了勤劳朴实的贺老六,并有了一个儿子。读者读到这里,往往会稍松一口气。但祥林嫂的命运究竟如何呢?我们继续研读。
四、讲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这一部分。
1、速读这一部分内容,概括主要情节:
①祥林嫂再次到鲁镇做女佣。②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③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④祥林嫂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被赶走沦为乞丐。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眼睛: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前面第一次来时比较,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作者正是用白描手法,在对比中显示人物内心的痛苦和悲哀。
3、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是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在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这些,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4、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化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林嫂思想上更加痛苦。祥林嫂花了12元鹰洋去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所以捐了门槛以后“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祥林嫂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五、理解“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一段。
朗读、思考、讨论:
1、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不济”,胆怯,惴惴,是一个木偶人(比较,体会其对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的作用。
2.思考小说取名《祝福》的深刻含义。
3.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课时
一、肖像描写
1、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2、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讲析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鲁迅先生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配合,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几个过程,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逼到绝境的,也是对罪恶的封建社会无声的控诉。
二、关于祥林嫂的疑问
1、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祥林嫂的三个问题有一个核心,死掉的一家在地狱能否见面。她希望其有,这样就可以和阿毛及贺老六见面,又希望其无,因为害怕被锯成两半。这是长期困扰她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祥林嫂提出这个问题,是在遭受一连串的摧残和折磨后对封建传统观念的怀疑。祥林嫂对生活本无多少希求,只想用自己辛勤的劳动换得起码的生存条件,可是尽管她不断努力地追求,拼命地抗争,却得不到这起码的满足,反而成了有罪的人。所以,她对整个传统的封建观念发生了怀疑。
2、对祥林嫂的发问,“我”的态度怎样呢?
明确:“我”是意外、踌躇、吃惊,回答是吞吞吐吐、支支吾吾。实际上,正是“我”同情祥林嫂,才更觉得难以回答,只得含糊其辞,不作正面回答。
后面几段,是:“我”的自我剖析,反映“我”既同情祥林嫂,又不敢正视现实。有些议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否定与批判,阅读时仔细体会。
三、关于祥林嫂的死
祥林嫂的死,引起了什么反应?
明确:没有人关心,长工是漠不关心的,唯有鲁四老爷还要大骂“谬种”。这个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是如此冷酷无情,他把祥林嫂逼至绝境,到死后还是如此残忍无情。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1、“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2、这一段景物描写与最后结尾的景物描写在时间上衔接,那么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
阅读、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更加严谨完善。
五、讨论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
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
六、讨论、归纳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人物。
“我“是一个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反感鲁四老爷,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但另一方面又是软弱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小说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反映,“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七、布置作业
1.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短文,反映过年时热烈欢乐的气氛。
2.课文中作者没有写出鲁四老爷的肖像,请你通过想象,选择一个场景,刻画鲁四老爷的肖像,特别是眼睛。字数为200字左右。 本文由教改先锋网收集整理!寒江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