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1.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学生分析性思维的氛围
通过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专断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沉闷,学生精神抑郁,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在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教学氛围活跃,学生精神振奋,心情愉快,学习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学生对教学产生依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反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
2.创设活动情境,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铺垫
利用活动内容,通过教师生动有趣的讲解、引导和氛围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想象的天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对某项运动感兴趣时,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探求,如在进行耐久跑教学时,不让学生枯燥地跑圈,而是走出校园,到户外进行学习,上课的前一天,我预先告诉学生本课的学习目的:利用我校优越周边环境(河堤、凉亭)分组竞赛跑至河堤,搜集纸条(问答题、谜语等),闯关取胜,学生们听了兴奋不已,都在想象第二天的课会如何有趣,上课时,大家迅速自由结合,推选组长,商量取胜办法。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娱乐了身心,还培养学生的顽强,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优良品质,很受学生欢迎。
3.适时进行激励,激发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使人快乐,求美能使人愉悦。因此体育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想象力,培养创造思维能力,是能自主地经历生疑、思考、联想、想象的认识过程,最终得到“自我实现”。
二、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创造力和右脑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大脑的左右脑功能得到平衡发展,两个半脑的活动相互密切配合,人的创造力才能得到高度发展。在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传统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左脑化现象较为严重的现象,无论是在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式上,都重言语思维而轻非语言思维,重抽象思维而轻形象思维。这些被轻视和忽视的思维方式,恰恰是创新力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正是靠右脑的功能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学应在继续发展左脑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注重右脑潜能的开发,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设计一些以左侧肢练习为主的活动。
1.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
人的创造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培养和锻炼得来的,要求学生对周围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在体育运动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顽强的意志力。所以体育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环境,一个能够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与场所,给他们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更高的境界。
(1)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性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形成氛围使学生思维,努力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用设问的方式提出,可以从新旧教材的联系中引入,还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经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生就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因此,体育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如个人比赛、小组竞赛、班级比赛等,可以让他们一展才华,在奋发向上的竞争心态下发挥各自优势。
(2)创设美的环境,启发学生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对人的创造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往往是构成创造力的动力,直接成为科学创造的重要因素或为科学研究提供必要手段,审美教育发展着人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把美渗透到教学中,是培育全面发展的创造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的时候,要适当从美学角度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队形是否合理、均衡,教师是否大方、简练等等,教师要教学审美化的原则,做到语言美、形体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课堂环境学习,并享受体验美、憧憬美好的未来,进而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动力,成为一代有文化、有理想、热爱生活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分组层次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保持相对稳定,在主体性为分组分层次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得到发展;体育技能差异较大,假如习惯性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进行教学,很难解决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这个矛盾,主体性分层次教学结合快乐体育教学方式,是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训练,同时还辅以成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语言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在能力,对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可以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释放他们的能量,对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看到了同组之间运动量的差异,给学生本身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同时迫其压力变动力,使学生各尽其能,为实现自己的锻炼目标而努力。
在教学中宜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提高,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例如在1000米跑的练习中,我要求学生按跑道进行,这样素质好、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充分发挥和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觉良好,心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提高,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课的快乐,使之经常参与体育运动,扭转了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⑵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
就如何提高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正确理解新课标,确定目标和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应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所阐述的学习内容、要求和组织方式,细心研究、分析教材,正确处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舍,应充分考虑小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能力基础,结合本校特色,确保最基本内容的落实,如低年级的走、跑、基本跳跃、掷轻物、滚动、爬行、悬垂、攀爬、跳绳和律动等,要有机融入其他基本内容的教学,体现确保基础、简中求精、贴近生活和增进健康的原则。优化组合教学内容,科学理顺教学过程。要改变单一的跑、跳、掷等练习内容,尝试将跑、跳、掷、攀爬、滚翻、民间体育、韵律活动、队列队形训练等内容,结合校本教材的地方特色,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组合,分别确定出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二、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需要队伍调动。从队伍调动的效果来看,可以分“有效调动”与“无效调动”,“有效调动”是为了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需要,强调路线短、时间短。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充分,设计要合理,空间感和临场反应能力要强。“无效调动”则是指挥不清,路线不明,费时费力,且不能满足讲解、示范和练习的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经常能发现由于教师平时训练不够,调动队伍时不用口令指挥,而是用“过来”、“过去”的随意语言,让学生不知所云,从而出现队伍始终处于游动状态,不能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体育课一般都是40分钟的时间,如果队伍调动需要花掉十几分钟,那么学生练习时间就更少了。因此,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强调组织、调动队伍的简约性。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新颖
面对如今心理和生理都在大幅度提高的新时期学生,教学手段一定要迎合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心理,做到教法灵活多样,针对性强,富于趣味性,使课上得严而不死,活而不乱。例如一节体育课的准备部分,要求用较短的时间,迅速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中注意力,明确内容与要求,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时,可采用游戏法、竞赛法以及多种多样的趣味性练习,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热情,达到教学效果。
四、课的组织要严密紧凑,宽容对待学生
一堂高质量的课要靠教师精心设计,妥善安排,使得每个教学步骤与环节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分钟的效益。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小、知识少、经验不足,但他们有着旺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教学中要科学安排课的密度和运动负荷,同时也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学生的“越轨”行为,对学生的越轨行为决不能责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一堂课下来既不影响下一堂课的学习,又达到发展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健康的目的,真正体会体育的快乐。
五、师生关系须有效融洽
建立有效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上得协调而有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哪怕是一个动作、表情或眼神,还是一句话,都会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心理和态度。比如,当学生害怕尝试新动作或练习动作失败时,教师要用亲切的语言,信任的目光,反复的示范去鼓励他们,引导他们,让他们能重新鼓起勇气,增强信心,相信自己也能做好。当然,和谐的气氛并不意味着上课不需要纪律,放任自流。反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提醒学生遵守纪律,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组织纪律是组织教学的前提,而和谐的氛围则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心情舒畅中上好体育课。
⑶ 对如何创新体育课堂教学的探讨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以游戏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过程微弱,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能力较差;体育又多在室外进行,往往经受不住外界条件的引诱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传统的队列、广播操、跑步等技能练习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练习——巩固——再现,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单一、枯燥、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体育教学游戏化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相互合作,为了有效地促进发展,避免压力给学生造成的心理损害,教师采用游戏的特点来组织教学活动,将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带入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以求一种寓教于乐的境界;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游戏活动中,他们的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及交往能力都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于竞争、勇于创新的良好品质。因此,加强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二、国内外有关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点:罗杰斯的“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优化方法,择优学习;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倡导“发现学习”;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法”,创设情境,愉快学习;杜威的“儿童中心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目前,从不同角度对游戏、课堂教学的研究也渐渐多了,如“快乐体育教学”“成功体育教学”“合作教学”“创新教学”等等,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结构分析的理论性文章,也经常可以在刊物上看到,这些都值得本课题借鉴。但对于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谋求游戏与教学相通的研究,即教学的游戏化,却没有专门的论述和探讨,所以开展这项课题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三、选题的意义 1.课题组成员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丰富教学理论知识及创新与运用游戏到教学中的水平,提高学生对游戏教学的兴趣和技能水平,提高一线教师的创造游戏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 2.在实验过程中还能发现游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从而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为进一步谋求游戏与教学的相通打好基础。四、本课题预期目标、研究内容预期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小学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练、在游戏中受教育、在游戏中成长。研究内容 (一)体育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 (二)体育教学游戏化设计的研究(1)自然情景下的自由游戏自由游戏又称自主游戏,在教师创设的自然情景下,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的选择器材,自由结伴,自主游戏,自由游戏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自由游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如拔河、爬竿、踢毽子、丢手娟、老鹰捉小鸡等。(2)技能、技术类的改装游戏改装游戏主要是将体育技能、技术以游戏的特点进行包装,在教学的过程中谋求游戏般的乐趣,使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游戏的心理体验。如“双脚连续向前跳”包装为“青蛙过河”;队列变化转化为“孙悟空变魔术”。(3)自编自导的创新游戏创新游戏即学生的自创游戏,由学生单独或多人合作,在掌握创编游戏的方法与技巧后,自编游戏,经师生讨论修改,在课堂上由创编者自行导演示范,全体学生参与游戏,并最终评比,入册。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创编,不断增进了对体育游戏课的兴趣,并从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丰富了学校体育的游戏内容。(三)体育游戏在不同教学过程中应用的研究 1.教学和游戏的相互结合教学和游戏的结合是指在同一目标引导下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的游戏活动之间的相继关系。 (1)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活动将游戏作为教学的先导,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经验以后,并在其经验基础上进行理性升华,抽象出一般的道理,从而使学习具有豁然开朗的效果。如投掷教学前先“玩纸飞机”;跳跃教学前进行“仿生”游戏等。 (2)游戏作为教学的后继活动游戏作为教学的继续,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和技能在游戏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和灵活运用,可以获得充分的发展。如《认识自己的身体》室内课教学后安排“指部位”游戏;投掷教学后进行“打靶”、“投准”游戏等。
⑷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力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造力
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我们小学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一个挑战、一次很好的尝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促进形态,全面协调发展,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体育运动本身的根本特征就是创造力。那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就成了体育教学追求的目标。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不仅使学生们对体育教学没有兴趣,而且扼杀了学生创造力,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是那么的重要。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例如400米耐久跑这一教材,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跑,如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8往返跑等。适当难度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造力。譬如学生初步掌握后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教师提出问题,翻滚时用什么方法使两腿夹住,学生的兴趣很高,大家纷纷讨论,最后学生一致通过让两腿间夹住红领巾,一堂课下来不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创造力。
二、了解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造动机
体育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教师不仅要备课,设计教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根据学情随机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些课的内容和课外活动,充分展示体育特长生的指挥才能和组织活动能力,教师在整堂课的组织上,应该抓住开始和结束部分的教育引导和总结评比,以调控课堂教学秩序。在常规训练和具体练习中,教师可适时地讲解、示范和纠正动作,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地尊重和信任他们,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要领和技能后,教师要机智的点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启发学生采取什么办法较快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呢。如在教学《前滚翻》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刺猬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果树旁有很多小果子,它怎么才能把果子运回家呢?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一致提出让小刺猬蜷缩身子在地上翻滚,让果子扎在刺猬的身上带回家。这时候有意思的场面出现了,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把果子扎在身上,大多数学生主动练习蜷缩身体、向前翻滚,但有的同学还翻不过去,于是我演示了鸡蛋和乒乓球在地上滚动的情景,学生一下子明白了,人只有蜷缩身体才能成功的在地上滚翻。由于学生置于情境中,联系生活经历和已有经验积极开动脑筋,使难点得到突破.通过创设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尊重学生,集思广益,训练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以及成长经历的不同等原因,他们对新知识的了解、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少数学生由于天生身体条件较好,对新知识领会快一些,但由于他们对新动作不是理解,而是机械接受,这样做的结果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到需要灵活运用时,学生就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了。如何让学生把掌握的新动作记得牢并能灵活或创造性的运用呢?我充分的尊重学生个性,使他们感悟、理解,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做法,同时充分发扬学生民主,让学生自己来讨论、评判,谁的动作最合理,最有效,同学们不但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且学起来最简单,最容易掌握。这样集思广益,学生不仅要掌握新动作的要领,还要充分地想象、创造,使大脑飞转起来,设计更多规范的动作。
四、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果留心观察学生课下做的“编花篮”“跳皮筋”等游戏,不仅发现这些游戏是学生自编的,而且游戏编的很好。即锻炼了身体,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充分说明学生有编游戏的能力,有潜在的创新意识。如何把它释放出来呢?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提供场地与器材、说明创编的类型,提出锻炼的身体部位等条件,充分考虑教学的安全性.让学生创编自己喜欢的体育游戏。如:给学生几个实心球,创编类型是接力,要求锻炼上下肢,学生就创编出夹球接力、运球接力等游戏。如:给学生一些跳绳,要求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学生就创编出单人跳、双人跳等游戏。通过创造机会和条件即使学生潜在的能力得到发挥,又唤起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急中生智,培养学生创造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疑点,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从中发现其中的不寻常,产生疑问,再进行深入分析、思考。如在《支撑跳跃》教学时,我启发学生用什么样的动作跃过跳箱,老师教的方法最好吗?于是学生纷纷动手动脑,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方法,在排除了不安全的方法后,允许学生亲身体验,依次实验各种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学生列举的方法即使与教师所讲有出入、有不同,也要加以肯定,以为这是学生想象创造的体现,教师应呵护并有目的地加强培养。在课堂中,教师还要多设计比赛,强行提高难度,用强迫的方法使学生进行训练,挤出智慧。这种急中生智在一些对抗性练习中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并且对观察者来说也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总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认真钻研教材,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特点,还要深入挖掘教材中培养创造思维的因素,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加体育的兴趣爱好。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落实课标要求,关注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关注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
⑸ 小学体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何谓创新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学习、活动环境和场地,以及充分地进行观察、思维、操作和表现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素是思维的活跃。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的氛围。在教学中,我们努力创设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主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教学高年级《篮球》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检测内容:利用篮球场地,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学生做往返运球、转身、上篮的测试。其中,在往的过程上,做2次转身——上篮;在返的过程上,再做2次转身——上篮。标准计分为:每次转身计10分(共40分);每次上篮投中计30分(共60分)。在宣布完标准计分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都积极地分组准备练习。突然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可以不做第二个转身,直接运球上篮吗?此言一出,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我一愣没有及时表态,而是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样做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运球上篮,提高投篮的命中率,从而争取高分。我当场支持了那位学生的想法。事后我就想: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想法,为什么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哄笑呢?结果是:传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早已形成一种定势的心理,“老师规定的学习内容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
二、巧妙利用想像,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创造
想像是创新的基础,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创新起端于想象”。想象,就是充分运用头脑的想象力来构想、设计、创新新事物。想象不仅是创新的方法,同时也是创新的一种动力。如我利用废旧报纸进行教学:提问:旧报纸在体育课中有什么作用?你可以有什么玩法?学生在充分的想象后想出了很多玩法:撕、拍、抛、吹、卷、折……。然后经过我的因势利导,学生积极地展开活动:1、顶报纸;(头顶报纸,边跑边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培养平衡能力。)2、拉报纸跑;(边拉报纸边跑去兜风,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协调能力)3、贴报纸跑;(利用报纸往同学的背上粘贴,培养奔跑能力)4、利用报纸做成纸团做下冰雹;(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各种各样的抛接练习)。5、利用报纸做成纸棒、纸球、纸飞机等做投掷练习,(培养正确的投掷姿势)。
小学生的想像力丰富,且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而想像力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定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创作动作。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和激情,如果没有适当的机会表现出来,一切也会等于零。而创新总是和自主学习结合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敢于放手,给学生适度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自我锻炼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支配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自主选择的余地,充分展现自己的空间,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如:在游戏教学中,我分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定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出大家喜欢的、具有新意的、有利于锻炼身体的体育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和选择,同学们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跑”、“叫号接球”、“打活动目标”、“接球击人”等多种游戏方法。
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交流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带动、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进行篮球“三攻三、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占位,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使得个体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进而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方法,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特定的活动环境中,使情、景、人物在活动中融为一体,让学生达到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创新能力。如:“织鱼网”,教师先创设情境,“海上有很多鱼,我们要去捉它们,怎么办呢?“有学生说用鱼网捕捉,我们一起来“织个鱼网”捕鱼,学生跃跃欲试的准备着。于是我把学生平均分成人数相等的六个小组,进行织鱼网游戏:学生每人手拿一根布条,教师预先拿两根标枪插在泥地上,上面平行地系着两根绳子,让学生听到口令后,跑过去织鱼网,最先把布条系完,又结实的那一组为胜,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织好的鱼网捕鱼;最后庆祝,分享收获的快乐!
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心理与教师之间距离缩短,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使学生在现实和生活场景中,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获得了主动发展。使学生在现实和生活场景中,培养思维、想像和创新能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也达到了体育教学的目的。
六、利用音乐教学,创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为音乐是一种非语义的信息,它所描述的形象通常带有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给学生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上课了,先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欢快的乐曲中愉快地玩耍着;忽然乐曲变成了“马儿跑”和“青蛙叫”的声音,学生的情绪受到了感染,随着音乐的变化,一会儿学马儿跑,一会儿学“青蛙”跳,动作十分逼真,身心十分投入;接着乐曲变成汽车马达和火车汽笛声,操场上顿时出现了另一番情景,几个人手握方向盘,三五成群排成行,嘀嘀嘀,轰隆隆,好一派繁忙壮观的场面;紧接着“西游记”的旋律响起来了,学生就更加活跃,你扮“孙悟空”:他扮“猪八戒”,群猴雀跃,真是百相丛生,好热闹……课上创设的音乐与活动场景以及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利于充分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陶冶,进而达到了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有无创新意识。作为21世纪的新型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大胆尝试,从各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向出发,切实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积极探求创新教育,使自己成为创新教师,真正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⑹ 如何创新小学体育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论。课堂教学评价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45分钟课内的表现,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从而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改造自我等能力,进而学生不断成长。
促进教师成长:根据新课程评价目的的要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在于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这是一种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它建立在评价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
以学论教:“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生评价教师的教。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的状况。新的评价标准包括全新的教学观念,从课堂教学上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