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和大众体育有什么区别
从用途上分:运动训练是偏于竞技 体育教学就是基本的教授体育类知识的。 大众体育是面上大众的体育事业。
B. 如何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种相互尊重、互相爱护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在年龄、经历、个性、认识和技能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对许多问题的见解就很难形成共识,倘若教师不能掌握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去调节其中的关系,固执己见,师生之间的认识和感情通道就会形成隔阂。因此,教师只有真诚、坦率、主动、热情,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练习氛围,使学生在不受拘束的环境中学习和锻炼。
二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体育技能从学习到定型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学生,对体育课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兴趣和要求,甚至个别学生会对体育课没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欲望。多采用事例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进行学习,这样才能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好铺垫。
三 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门户,想象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高校体育教学中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力,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所学的运动技术获得正确的动作表象,进而来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来感知技术动作的形象,然后通过触觉和肌肉的本体感觉来感知动作的要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从而认识技术动作结构,掌握技术动作。
四 发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上好体育课,就必须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运动基础、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和能力等。在教学中应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及时掌握信息的反馈,因为学生中的运动技能基础程度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掌握技术动作的快慢也有所不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教师的语言要运用恰当,一语点中要害。这样就能进一步强化和巩固正确技术动作和技能的形成,防止错误的产生,使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个动作的形象更加清晰、明确。
五 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和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这些条件对于学生全面地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培养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起着直接的作用。特别要注重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传,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的责任心、积极的教学态度,以及坚韧不拔、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等优秀品质,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教会学生成才之前,先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将教书育人的涵义身体力行地表现出来。
六 改革教学法,促使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
体育教师是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体育兴趣,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体育实践活动的需求,从而调动学生追求知识,激励学生探索体育科学奥秘的强烈愿望。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使体育运动能力和知识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水平,通过师生之间的教与学、语言交流,互相启发,积极思维,开阔学生的思路,明确教学目的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念。
七 提供优美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活动中一系列的主要物质因素,是教学的主要外部条件。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周围的一切外部条件都可能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体育教学活动亦不例外,同样离不开教学环境这一因素。它是教学得以实施的必要条件,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消除学生的疲劳,缓和紧张的心理等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八 改善当前学校体育工作落后状况的建议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从根本上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用品和器材,建立和完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的维修、保养和使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思想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的力度;改善体育教师待遇,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此鼓励他们为体育事业多做贡献。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自我做起,掌握有效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就会使学生摆脱“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苦学境况,达到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游戏、竞赛开发学生的智能和体育能力,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体现知识性、活泼性、趣味性,使学生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掌握技术、方法、能力并增强体质。
C. 体育教育与运动人体科学
体育教育:
一、本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专长,能在中等及以上学校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本专业培养要求:
1、领会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2、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德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3、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4、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6、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主干学科与专业方向
主干学科:教育学、体育学。
专业方向:体育教育
四、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
专业核心课程: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美操、武术、体育教学论。
主要实践环节:专业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
五、就业
毕业后,可到各类学校从事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毕业生也可根据社会需要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群众体育的指导工作、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运动人体科学
生物学、临床医学、体育学
D. 体育运动专业与体育教育有什么区别
体育运动专业:
1.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逐步开展起来的有意识地对自己身体素质的培养的各种活动。
2.采取了各种走、跑、跳、投以及舞蹈等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这些活动就是人们通常称作的身体练习过程。
3.其内容丰富,有田径、球类、游泳,武术、健美操、登山,滑冰,举重,摔跤,自行车等多种项目。
(4)体育教学与运动能力扩展阅读:
体育的意义:
1.体育具有强身健体、娱乐,另外还有教育、政治、经济等功能。
也可以说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体育就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是自从体育产生以来,强身健体及其娱乐自始至终是体育的主要功能。
2.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及其培养人的各种心理品质为目的。
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们对精神方面的需要高于对物质方面的需要。人们对于体育的认识不只限于强身健体的方面,希望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例如,人们观看体育比赛,优美的体育动作,扣人心弦的竞赛等都给人们以美的享受,还有在比赛现场,随着比赛的进行,人们可以大声的叫喊,可以尽情的发泄自己的情感,使人们在精神上有一种轻松感。
一次成功的射门,一个漂亮的投篮,随着快节奏的音乐跳健美操等,不只是健身,更重要的是给人们的一种精神与神经方面的释放感,愉快感、成就感和心情的舒畅感。
这些都是体育带给人们精神方面的价值。生活水平越高,人们越是注重体育精神层面的价值。
3.健身长跑可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 科学实践证实,较长时间有节奏的深长呼吸,能使人体呼吸大量的氧气,吸收氧气量若超过平时的7—8倍,就可以抑制人体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4.其次长跑锻炼还改善了心肌供氧状态,加快了心肌代谢,同时还使心肌肌纤维变粗,心收缩力增强,从而提高了心脏工作能力。
参考来源:
网络-体育教育
网络-运动训练专业
E. 体育教育与竞技运动、游戏的区别和联系
一、本质不同
1、体育教育是以运动训练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体育教练员,以及从事专项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科研与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2、体育竞技是以取得优异成绩为目的,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体质,游戏是以娱乐为目的。体育的本质是文化活动,运动更集中指身体的锻炼,偏向竞技性,游戏则偏重娱乐性。
3、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和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体育活动。
4、游戏是为了发展游戏者的体力和智力,或是为了娱乐。
二、发展方向不同
5、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内容一般有球类游戏、活动性游戏、旅游、棋类以及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等。按活动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个人的、家庭的和集体的。
6、按活动条件可分为室内的、室外的;按竞争性可分为竞赛性的和非竞赛性的;按经营方式可分为商业性的和非商业性的;按参加活动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活动和运动性活动。开展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
三、面向人群不同
7、亦称“社会体育”、“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
8、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体育之家、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棋社,以及个人自由体育锻炼等。
9、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应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等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四、医疗体育:
10、指运用体育手段治疗某些疾病与创伤,恢复和改善机体功能的一种医疗方法。一般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
11、通常采用医疗体操、慢跑、散步、自行车、气功、太极拳和特制的运动器械(如拉力器、自动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为治疗手段。宜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配合药物或手术治疗和心理疏导。
(5)体育教学与运动能力扩展阅读:
体育的本质;
1、体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体育的本质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
2、体育运动是培养孩子们的能力与习惯。运动既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从行为模式的角度看,某些运动能力还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比如会游泳,在遇到突发事件落水时就是一种救命的能力;会骑自行车,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能锻炼身体,也是一种很好的交通手段;由运动练就的机敏灵活的反应、巧妙的双手和强健有力的臂膀,到了工作岗位上就有可能转化为许多劳动或工作的基础性能力。
F. 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之前,为什么要分析学生的体育态度和认知运动能力
一、评价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情况。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反映学生学习及身体健康状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2.掌握并分析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过程;3.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难,帮助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了解学生的健康成长情况(使学生养成终身坚持锻炼的习惯)。评价中应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既要注重锻炼的结果,更要关注锻炼的过程。二、评价方法1.评价要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突破以往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倾向;淡化评价的鉴别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与激励功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评价的方式要多样化,具体做法应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年龄特征、认识能力等。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除了教师评价(公布评价结果)外,同时开展自评、互评、小组评价,还要动员家长提供评价建议作为参考,真正体现出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民主化。3.既注重终结评价,又注重过程评价评价的依据不能只看运动成绩的好坏,而应结合学生课堂表现以及课后锻炼情况的全部过程,既要看最后的结果,也要注重运动进步的幅度,同时建立好个人健康成长记录袋。4.评价要从实际出发评价要因人而异,切合实际,对于那些素质较差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标准,要参考运动进步的幅度,多用一些鼓励的话语激励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三、评价的内容1.课堂表现(附表)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还要观察他们是否积极参与锻炼,与他人团结合作等等。2.体育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情况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单靠问答的方式进行,应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应变能力,要看知识的积累是否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是否真正做到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3.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及锻炼中遇到困难,能否与他人合作交流去克服,养成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精神,养成独立自主、科学锻炼的习惯,教师可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给予评定。4.健康成长记录袋将学生的个人情况,进步状况,不足之处,存在问题,及时改进的情况等作为评价的依据。5.阶段性评价应从学生每月甚至每星期的多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学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从而激发追求上进的动力。总之,每种评价的方式各有特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多听取学生们对评价的具体建议,使评价体系更加切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从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得以健康的成长。
G. 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是否一样
二者属于相近专业,但是不一样,具体区别如下:
1、主干课程不同
体育教育: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统计学、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等。
运动训练:体育新闻、体育英语、体育旅游、体育管理等
2、知识能力不一样
运动训练:
①掌握运动技术学科、运动人体学科、教育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掌握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③具有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④熟悉我国体育工作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⑤了解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发展动态。
体育教育:
①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③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力法;
④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⑤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⑥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7)体育教学与运动能力扩展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背景及发展前景:
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可到各类学校从事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毕业生也可根据社会需要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群众体育的指导工作、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H. 简述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要遵循教学的一般要求,但在许多环节上不能拘泥于一般教学的规则,因为体育教学有体育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二)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和教学组织的多样化为其特征。
(三)体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体育教学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学生认识活动的一般特征。由于体育这门学科技术性强,体育教学又有它自身的特点,认识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严密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I. 论述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技术学习和体能发展过程的区别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特性的描述是这样的:“……特性之一就是健身性——强调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过程中,通过适宜负荷的身体练习,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促进健康成长……”基于这一解释,可以看出是通过运动技能和方法等这些主要内容,通过运动技能等的的学习与应用来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目的目的。
目前的体育课堂教学我认为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由于对运动技能的教学理解偏颇,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分学段、不考虑年龄特点,严格按照竞技化模式、成人化规则进行学、练。其结果是运动技能掌握一般化,学生没有获得运动的快乐体验,学的不高兴,久而久之,不喜欢运动技术的学习,甚至厌学导致体能下降。二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运动技能教学的过分随意化,一味的让学生去学习、体验、感受,人文性目标关注较多,忽视了运动技能教学的设计与指导。结果是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技能,充其量是身体进行活动,体验不到掌握技能提高后的快感。正如北京体育大学姚蕾教授所说:新一轮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不尽如人意的,多年过去了,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有说服力的教育实验报告至今未能看到,很多体育老师无所适从,不少地方的体育课不能正常开展。这场改革初期,有专家主张未来的体育课要实现“三自主”,学生愿意玩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给体育教学留下了极坏的后遗症……这足以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这说明运动技能教学仍然是新课程理念下体育与健康教学的主干领域,它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性质。教学中,我们应避免以往的极端做法,在体育运动技能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体能。
如何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发展学生体能
2.1采用学生愉悦接纳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技能、体能训练的兴趣。
没有体能的发展,体育课就变成了休闲课,只有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才能达到掌握知识、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因此,首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能训练的兴趣,采用游戏、趣味球类或绕图形跑等学生悦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在练习中享受到快乐,从而提高其练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体能。如乒乓球运动是中学生普遍喜爱的运动,但对专项的体能训练,学生不感兴趣。在安排体能练习时,教师可利用游戏、竞赛等方法,并结合技能进行教学,运动量、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使学生通过乒乓球的练习和各种有关的专项练习,体能进一步得到发展。
2.2采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有效地加强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能。
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创新体验和练习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又提高体能水平。如在快速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进行分组,对起跑慢的学生可采用各种预备姿势、突发信号的反应起动练习,对动作速度、灵敏性差的学生可采用快速站立跑、蛇形跑、快速仰卧起坐、抢绳子等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发展体能的同时,体会到体育练习的乐趣,从而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
在教学生一项新的运动技能时,教师首先要把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讲清楚,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解决。如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技能教学,应教会学生正确的持球技术、预备姿势和最后用力及发力后怎样维持身体的平衡。通常最后用力阶段是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的核心环节,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投掷距离的远近。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掷实心球技术编成顺口溜,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后腿蹬,前腿撑,抬头、挺胸要收腹,直臂前摆把指拨,最后换腿保平衡。通过几句话把整个投掷技术贯穿在一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技术要点。再如,跳远的技术动作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技术部分组成。快速的助跑和正确有力的起跳结合技术是跳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让学生反复体会摆腿摆臂的相互配合和摆腿时的送髋动作。摆臂要注意提肩、拔腰、向上顶头,摆腿要向前上送髋。起跳后要将起跳腿的髋、膝、踝关节充分蹬伸,起跳腾空后不忙于弯曲或向前抬起跳腿。要待身体越过抛物线最高点以后,再做放摆动腿和向前收起跳腿的动作。掌握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后,学生能树立信心,从而取得优秀的成绩。
2.3采用体育和德育并重的方式,加强运动技能教学,发展学生体能。
运动技能训练是长久而辛苦的,学生容易产生厌恶的情绪而不能坚持下去,因此在体育训练的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表现,不失时机、恰如其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地投入到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教育学生要正视各种困难和问题,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可根据不同情况,充分地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使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能够达到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如在耐久跑教学中,加强意志品质的教育尤为重要。可开展班级间的长跑通讯赛、象征性的长跑比赛,并不断公布班级的团体成绩,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又能激发学生进行长跑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把教学和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的体质增强、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道德品质的形成在实践中互相促进、同步发展。
3.注重运动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体能的有机结合
学生的体能是运动技能学习的基础和保证,运动技能是人体体能的发挥和拓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又发展体能。如在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教学中,容易出现下列错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发展体能的方法。(1)持球时手心没有空出。说明学生手臂和手指的力量太差、手拿不住球,对这部分学生要加强手指和手腕及上肢的力量练习,如握力练习,利用手指的斜体俯卧撑等。(2)预备姿势一是背弓不足,说明背肌力量差,应让学生背对肋木练习拉伸技术,背拉肋木形成满弓,俯卧垫上的两头起等;二是后腿弯曲不够,说明下肢力量较差,应让这部分学生练习蹲跳起、单足跳或跪姿推球等,体会下肢的发力动作。(3)投掷实心球时向下砸球,实心球在空中没有飞行弧度,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实心球技术的原理,出手时间过晚。教师可在投掷墙上画一定高度的投掷线,或拉一根2-3米高的皮筋,使学生将实心球投过皮筋,纠正学生出手角度不对,出手过晚的现象。对于在投掷过程中出手过慢的学生,可让他们利用轻器械如软排来替代实心球练习。在实心球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单纯用上肢发力的现象,说明这部分学生的协调性差,对技术理解不透彻。所以在运动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一些协调性的练习,如仰卧两头起体会腰腹发力的感觉,前抛后抛实心球体会投掷过程中身体协调用力的感觉,还要加强理论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技术的理解程度。
教学中体能练习是手段和方法,运动技能学习是目标要求。以下提供一种运动技能教学的设计思路。
案例:耐久跑
1.教学目标:初步掌握耐久跑的途中跑技术,发展耐力素质,形成相互鼓励的意识,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对耐久跑的信心。
2.教学内容:途中跑
3.教学步骤:
(1)自定2分钟的慢速节奏跑,要求学生在跑的过程中体会技术动作、呼吸方法、呼吸节奏和慢跑节奏
(2)2人一组自定慢跑速度的5分钟伴同跑,要求学生2人一组,跑速一致,快者应鼓励慢者,并肩跑进,跑下来后,交流体会。
(3)教师提问:影响坚持跑下来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速度的控制、耐力水平、同学的鼓励、坚强的毅力和信心等)
4.评析:本案例以耐久跑为载体,设计多目标的达成,努力使学生不断掌握耐久跑的途中跑技术,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坚强的毅力、信心等)和社会适应能力(如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