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怎样给学前班上体育课
【摘要】根据幼儿园教育任务和体育在幼儿身心发展上所能起的作用不同,幼儿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幼儿未来的成长打好基础。为实现此目的,只有上好幼儿体育课,才能实现幼儿 “快乐体育”的目标。“生命在于运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人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人们更加重视下一代身体的锻炼,更要教育孩子树立“终身体育”的信念。我认为应从上好每一堂体育课开始逐步实现孩子“终身体育 ”的构想。在体育课教学中,(1)我 充分发挥幼儿的表现力和模仿力,提高幼儿对体育的兴趣;(2)用带入法,把学生带进活动的意境中去。(3)运用儿歌,把培养儿童节奏感与发展身体素质相结合。(4)唱游结合,促进手、脑发展,打好基础,强化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体育课;兴趣;教师;儿歌;唱游 学前体育课不同于小学体育课,课时为三十分钟。学前幼儿的课主要为一年级的课打基础,使幼儿能更快地适应小学体育教学,是一个过渡阶段。 一、 提高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和模仿力 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形象具体、模仿性强。大脑皮层的神经过程容易泛化,所以对具体动作难以掌握准确。有的幼儿肌肉发展落后于骨骼生长,所以动作不灵敏、不协调、不平衡,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都很差,做动作时摇摆不稳,还会有多余动作出现。鉴于以上特点,我在给学前班上体育课时,准备活动采用的是模仿动作为主的模仿操。有一节准备操是这样的:“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小燕子怎么飞呀?小朋友学一学,好!飞起来,动作优美一点,跟老师一起飞。”幼儿在我的带领下,两臂侧平举,屈膝下蹲,同时两臂上下煽动着,,象一只只快乐的小燕子在天空自由的飞舞。还有风吹杨柳,鸭子、企鹅走路等动作。先是启发幼儿想每个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然后模仿着做它们的动作,发挥幼儿的想像力,提高了幼儿的锻炼兴趣,使每个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同时运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在模仿中学会了基本动作,完成了准备活动. 二、 用带入法,把学生带进活动的意境中去 所谓意境,就是主导者通过一定的画面,语言的渲染,把内情于外境高度结合所创造出来的一种完美和谐的境界。引导学生入境,就是教师运用儿童化语言,把活动的人、景、事物在头脑里“活”起来,让 幼儿进入情景。有一节课的整理活动,我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核心组成互相紧密关联的故事进行“故事化体育教学”,把 上肢、下肢、全身运动组成一书“快乐的星期天”,以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过周日为主线,连成早上推着自行车去公园,路上看到小鸟在飞→然后给自行车打气→骑自行车时看到风吹柳树边→到公园划船等一连串的 动作模仿,给幼儿以完美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想像材料。具有形象性,具体性,可感性等特点,让幼儿展开联想,并随之运动,使孩子身心都得到发展。 三、 运用儿歌,把培养儿童节奏感与发展身体素质相结合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不仅对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幼儿智力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幼儿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很大的。儿歌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形象的经过艺术提炼的幼儿化语言,可以帮助孩子迅速熟练动作,掌握技能,缩短学习过程,使动作正确美观,协调一致,同时儿歌中的内容和动作形象联系紧密,音节强弱和动作节奏一致,又有助于减少和消除幼儿练习中的多余动作。 四、唱游结合,促进手、脑发展,打好基础,强化过渡 唱游是学前课的重要教学形式。如果单纯教动作,幼儿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而配合唱诵儿歌,游戏则能很快学会动作,而且学得快、记得牢。因此在选择游戏时力图和主教材有关。在教连续单双脚时,我选的游戏是“找朋友”,幼儿围成圈,两脚交换地跳着,边唱边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 好朋友,警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幼儿特别喜欢这种边唱边做动作的游戏形式。在配合儿歌学习动作时由于多次重复,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和语言中枢,产生反复规律性,建立了条件反射。 由于儿歌的语言—词语在这里也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强化动作的作用,这就易于使幼儿记忙、巩固动作。 总之,这几点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玩中学”,“学中玩”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从而促进了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幼儿升入一年级打好基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② 大班户外游戏及玩法
一、蹲蹲孵小鸡
1、游戏玩法:
参加者站成一个圆圈,两手握拳伸向前方,一个幼儿自左往右挨着每一个幼儿一边指点,一边说:“蹲蹲孵小鸡,捉不牢就要飞”。“飞”字落在哪个幼儿身上,哪个幼儿就做抓小鸡的人,其余幼儿做小鸡,在规定场地内自由的飞、跑。这时抓鸡的人就可以去抓。
2、游戏规则:
当小鸡蹲下时,就不能抓了。抓到二、三只后,计算一下被抓的人数(小鸡数),游戏可重新开始。
二、贴烧饼
1、游戏玩法:
幼儿扮演烧饼围成一个圆圈。一人做贴烧饼的人,一人去追贴烧饼的人。
2、游戏规则:
贴烧饼的人在被追的时候可以贴在圈上的任何烧饼,被贴的烧饼必须马上逃跑,如果被抓到则交换角色继续游戏。此游戏可以做多层的烧饼进行。
三、炒豆豆:
1、游戏玩法:
两人相对而立,手牵手,边念儿歌“炒、炒、炒豆豆,炒好了豆豆翻跟头”,边有节奏地向左右协调摆手。儿歌念到最后一句时,两人举起一侧的手臂来共同钻过翻转身体180度,还原姿势。游戏反复进行。
2、游戏规则:
当儿歌念完时,才能翻跟头
四、结冰
1、游戏玩法:
幼儿分散在场地上,自由做走、跑、跳及其他动作练习,并听老师数1-10,当数到10的时候老师说:“结冰”。全体幼儿就不动了。(可以两人或三人拥抱)老师说“冰化了!”幼儿散开继续自由做动作,如此重复游戏。
2、游戏规则:
结冰的时候要求幼儿抱在一起不乱动,不可以随意自由走动。
五、追皮球
1、游戏玩法:
教师将纸箱中的皮球全部抛在塑胶场地上,让幼儿追逐皮球,追到皮球后,跑回原处把皮球投入纸箱。教师可把幼儿追回的皮球继续扔出去,幼儿反复将皮球追回并投入纸箱。
2、游戏规则:
每位幼儿每次只能追一个皮球,并把皮球投入指定的箱内。
③ 幼儿园大班体育课教案射太阳
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积极感受故事中的语言艺术,并尝试运用。 2.会按图意和页码的顺序阅读多页的图书,在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网的发展过程中理解故事内容。 3.喜欢听中国神话故事,喜欢勇敢、关心别人的后羿形象。 准备: 1.幼儿已了解太阳的作用以及与人们生存的关系。 2.人手一本《后羿射日》的故事书、故事中人物的形象图片。 活动过程:、 1.交流对太阳的已有经验,引发倾听故事的兴趣。 ★指导语: ①太阳有什么用处?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②天上有几个太阳,如果是十个太阳会怎么样? 2.在人物和事网的关系中理解故事内容。 (1)观察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形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指导语:看看这些图片上都是谁?在这本书里,他们发生了一网什么事呢?我们仔细看一看。(2)自由阅读图书,理解故事内容。 (3)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 3.完整地欣赏、讲述故事。 (1)完整地欣赏故事。(2)尝试和同伴讲述故事。 (3)讨论:你喜欢后羿吗?为什么? 活动延伸:幼儿制作道具进行表演,幼儿用植物做阳光方面的科学试验。 资料链接:后羿射日 很久以前,东海外的一个峡谷里有一棵高几千丈、粗一千多米的桑树。树上住着十只金鸟,它们是天帝的儿子,有三只脚。因为它们的身体会散出极大的热量,所以天帝规定每天只能有一只金鸟飞到桑树项上,用身体的热量给世界带来光明和温暖,使动植物得到生长。 开始的时候,十只金鸟都能遵守规定,轮流到桑树顶上去。后来,金鸟们发现在桑树顶上海阔天空,心情舒畅,而桑树下的峡谷太窄太深,让人感到气闷。因此,谁也不愿呆在下面,大家都争着天天要到桑树顶上去。争来争去,谁也不肯让步。最后,它们干脆一起飞上了桑树顶。 十只金鸟一起出现在天空,散发出了巨大的热量,地上的庄稼烤焦了,树叶烤黄了,石头爆裂了,河水烧沸了,许多人都被烧伤了,甚至被蒸死了、烤焦了。活着的人只好逃到深深的国洞里,晚上才敢爬出国洞,到河边、国林去捡一些白天被煮死的鱼虾、被烤死的禽兽当食物,勉强填饱肚子。由于地上的热量还未散掉,有的人一出洞就热死了。如果碰上出来找食物的野兽和怪物,有些人就会变成它们的食物。 有一个叫后羿的天神,看见人间在遭殃,就去劝金鸟按规定轮流出来。金鸟们不但不听,反而发了脾气,一齐扇动翅膀,散发出更大的热量,使得大地上有好几处国林起火,好几座高国崩裂。后羿赶紧去找天帝,天帝让后羿传旨,命令金鸟们遵守规定,退回树下。后羿向金鸟们宣读过天帝的圣旨后,金鸟们纷纷飞过来向后羿又抓又啄,大声叫骂。后羿只好回到天宫,把情况告诉了天帝。一些天神也纷纷支持后羿,要求惩罚金鸟们。天帝只好命令后羿去惩罚金鸟并下界辅助人们。 后羿是天神中勇敢的神箭手,接到天帝的圣旨后,他带上自己的弓箭,来到人间。他站在海边的高国顶上,对着天空大吼:“金鸟们听着,天帝让我命令你们赶快退下九个到峡中去,只留一个在桑树顶上。如果不听,今天一定要惩罚你们。”金鸟们听了,大声骂道:“我们是天帝的儿子,你敢惩罚我们?”后羿拿起弓箭,“嗖”地一声射出一箭,只听“当”的一声,空中坠下了一团火球,只剩下九团烈焰,空气立刻清凉了一些。 剩下的九只金鸟,看见死了一个兄弟,非常生气,一起猛扇翅膀,满天红光,热气腾腾,大地上惨叫声一片。后羿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气愤,“嗖——嗖——嗖——”一连射出八箭,空中又坠下了八只金鸟,只剩下一只金鸟。 大地顿时一片清凉,人们浑身舒畅,大声欢呼起来。剩下的一只金鸟,再也不敢胡来了,它每天按时爬到桑树顶上,完成自己的使命。人们因为它的辛勤劳动,不再叫它金鸟,而把它称为“太阳”。 后羿杀了天帝的九个儿子,为人们除了害,是人间的大英雄。
④ 大班语言艺术教案《热闹的天空》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教学准备
多媒体幻灯片(五张)
(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导语: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重点学习了课文一、二节,了解到作者从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这几方面来具体写的。
2.朗读一、二节。教师引读:
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
(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
(2)说话练习:
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
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我拿着风筝。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
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
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
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5.有感情朗读第五节。
6.分工读第六节,在朗读中体会并总结相似的句式:
什么,怎样,好像在干什么。
7.再次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用以上句式练习说话:
那美丽的“花蝴蝶”,( ),仿佛( )。
那灰褐色的“蜈蚣”,( ),好像( )。 那碧绿的“大蜻蜒”,( ),犹如( )。
8.有感情朗读第五、六节。
9.背诵五、六两节。
(1)出示多媒体幻灯片(4),辅助背诵:
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蜒”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
天空中的风筝越来越多,热闹极了。那金黄的“小蜜蜂”,( ),好像( )。那鲜红色的“大金鱼”,( ),好像( )。还有那精致的“小卫星”,( ),仿佛( )……
(2)独立背诵。
(3)集体背诵。
四、总结全文
1.总结语:“天空中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显得更加鲜艳,更加美丽。”多么美丽的风筝,多么美丽的天空,多么快乐的心情。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更是一种心情:舒畅、满足、快乐、无忧无虑……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⑤ 幼儿园进入大班后,开始进行“幼小衔接”,取消了艺术课、科学课和体育课。 (1)
幼儿园进入大班后开始进行幼儿接取消了艺术和各门的话,那样是不会的,每一个学校或幼儿园进入时都会学习一些艺术课和科学课。
⑥ 幼儿园大班 美术活动 教案
美术活动:毽子(手工) 活动目标: 1、进一步了解毽子的外形特征。 2、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毽子。 3、在做做玩玩中体验活动的乐趣,萌发制作玩具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制作毽子的材料如鸡毛、毛线、剪刀、布条等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激发幼儿制作玩具的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有趣的玩具,它的名字叫毽子,看看它是怎么玩。 2、出示实物,了解毽子的外形和制作材料。 提问:毽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用什么材料制作成? 3、学习制作毽子的方法。 与幼儿共同探讨制作毽子的方法。 教师讲解示范制作的过程:将毛线、编织绳或布条剪成长短一样的线段,中间扎紧,然后在下面绑一个扣子。 4、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毽子。 提醒幼儿注意底部捆扎的基本方法。 5、展示幼儿作品,相互欣赏、评议。 活动反思: 幼儿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来制作毽子,能按老师教给的方法制作,但在捆扎时都不够牢固,需教师的帮助。活动后,可以将幼儿制作的毽子放在体育活动区,让幼儿自由练习踢毽子的技能,体验做做玩玩的乐趣。
⑦ 幼儿园学前班美术:游泳真开心的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各种泳姿的动作特点;了解游泳时头、身体及四肢的动态的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亲身展示游泳的动作,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了解人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初步学会画游泳时的情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创作的乐趣,体验表现人物泳姿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发展学生对造型人物的把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游泳时各种姿态的动作特点。
难点:抓住各种泳姿的动作特点,学会表现动态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范画、教学光盘。
学生:纸、彩笔、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水立方是我国这次奥运会特别建造的运动场馆,你们知道在水立方里面有些什么比赛吗?(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放投影,让学生感受比赛情景。)
二、新授:
1、想一想游泳时的各种姿态。
2、教师请学生上台来模仿游泳时的动作,并请学生体会动作的变化。
3、教师播放多媒体,让学生学习游泳动作的画法。
4、构图是完成整张作业的关键,让学生仔细思量。
5、教师示范:学生注意游泳时人物的动作变化。
6、布置作业:
(1)、定位:确定画面中人物的位置关系。
(2)、画出游泳时人物的动态。
(3)、涂色:以表现画面主题为主。
三、评价:
1、引导学生讨论出优秀的作业。形象生动、构图饱满;色彩丰富、想象奇特。
2、分组交流作业,评出优秀作品。
3、教师讲评:同学们的画都很美丽,平时我们要多参加体育活动,把我们的身体练得棒棒的。
教学反思:
人物绘画一直是学生比较难掌握的一个绘画本领,游泳时人物的动态变化较多,首先要让学生知道竞技游泳的分类:自游泳、仰泳、蛙泳、蝶泳,让学生分清各种动作下游泳时手和脚的不同变化,掌握手、脚的基本画法。学生通过自己模仿,看别人的演示,已经对游泳的动作有所了解,再加上老师的规范演示,学生对人物绘画掌握得较好,但加上色彩后,由于学生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整个画面有所凌乱。
多媒体的演示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让学生比较清晰地就能看清楚人物绘画的关键地方。在作业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前面实物投影仪上作画,更能带动全体学生比较好地完成作业。
本节课结合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人人都来参加体育运动。
⑧ 如何改变大班艺术活动集体教学的方式方法 案例
“万事开头难”,想必我们大家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的,教学活动亦是如此。若要使教学活动一举成功,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那么精彩的导入必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根据平时对导入活动的重视与经验积累,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明确导入活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地位。
导入活动的目的是吸引幼儿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或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或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同时,又起到了顺利过渡的作用。虽然,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但是要把握它的配角地位,绝不可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在活动中只占三分之一比例,更多地时间要留给幼儿学习新的内容,让孩子有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否则会失去导入活动的作用,比如,在有一次的看图说话的教学中,老师设计的导入环节过度暴露了图片内容,过于繁琐,冗长,使得幼儿对随后的看图环节丧失新鲜感和兴趣,情绪懒散,当然使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从针对性入手,体现导入活动的个性化、艺术化。
(一)要针对目标。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紧凑,导入活动应防止信口开河的现象,一定要根据教学的既定目标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二)导入方式要符合领域及具体内容的特征。
导入形式丰富多样,有谜语导入、解题导入、复习导入、游戏导入、设置悬念导入、讲述故事导入、直接导入等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教育价值,充分展现教材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而选择合理的导入方式。?
比如,一般来说,歌曲引入、情景导入、诗歌及故事导入就不适合于数学和科学的教学活动,因为科学、数学活动要求幼儿的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比较高,活动本身的探索性强,并且要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做准备,但由于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还未较好发展,仍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在组织这类教育活动时,比较适合的是经验导入、材料导入、环境导入、复习导入这些导入方式。比如:我们可以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尽管孩子们积累的只是些比较直观、肤浅的经验,但是幼儿亲身感受的,和他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总能很好地激活幼儿的兴奋点,使探索活动顺利展开。也可以由复习已学过的知识点出发,让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活动。也可以先给出材料,幼儿通过看看、摸摸、捏捏、敲敲等摆弄活动,会产生很强的探索欲望,可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在组织《蜗牛》这一活动中,我请幼儿回忆:你在哪里找到蜗牛的?你捉蜗牛的时候它正在干什么?蜗牛是怎样爬的?你在蜗牛爬过的地方发现了什么?由于课前老师布置过请孩子利用周末捉蜗牛的任务,所以孩子对这些现象都不觉得陌生,有话可说,幼儿回答很积极,通过互相的交流,也帮助幼儿了解到蜗牛的生活环境。当幼儿注意到这些问题后,再引导幼儿探究其中的原因,对更深层次的或自己还不知道的一些问题,有了探究的愿望,探究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沉和浮》这一活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纸、塑料积木、木头、铁钉、棉花、石头、弹珠、小船、乒乓球、装满水的玻璃盆等许多材料,爱玩水是每个孩子的天性,看到这些材料,许多孩子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我赶忙说: “小朋友,请把这些东西放在水里玩一玩,你会发现什么?”幼儿很高兴,纷纷挽起袖管玩了起来。通过导入部分的操作,幼儿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沉与浮的感性经验,这就为教师接下来分析材料的质地和沉浮之间的关系作了准备。
又如:谜语导入、谈话导入、欣赏介绍导入比较适合艺术领域。在美术活动《春姑娘》中,我先向幼儿介绍:传说天上有位美丽的春姑娘,黑头发,圆脸蛋,穿着漂亮的衣服,随着微风飘呀飘,她飘到哪里,哪里就会变出绿色的草地,美丽的花朵,树叶也发芽了,因为她有一条奇妙的裙子。然后展开讨论:春姑娘的裙子和我们的裙子有什么不一样?她有一条用什么做的裙子?你觉得她长得怎么样?她会给我们带来什么?这样自然进入了画春姑娘的主题和意境中去,使孩子不仅明确要画春姑娘,还知道可以用柳树、绿草地、小花、蝴蝶等添加美化画面,通过想象绘画美丽的春姑娘的同时,让孩子有一个美丽的享受。在美术活动《蜻蜓》中,我先请孩子们猜个谜语:“一双眼睛圆又鼓,身体就像细细棒,翅膀两对薄又轻,飞得高来又飞低,水面一点画个圈,还是捕蚊的小能手。”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在猜谜的过程中,对蜻蜓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老师拿出范图的时候,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都集中在蜻蜓上,仔细地观察以求对证,因为谜面里揭示了蜻蜓的身体特征,还对生活习性有了一定的描述,所以就能自然进入示范画画环节,并且不用作生硬的讲解,而是扼要明了,孩子们最后的画面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当然,各种导入方式在各领域中的运用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这里要把握相对的特征性问题。比如,情景导入比较适合于健康领域、社会领域的教学,但也同样适用于某些艺术领域、语言领域的教学,甚至也可运用在某个科学、数学的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而即便同样是故事教学,也可以选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比如,在主题《我家和我家附近》的其中一个语言活动《大黄猫进城》中,由于这个故事对中班孩子来说,情节发展较为繁复,为了减少琐碎、麻烦的程序,我就采用了直接导入法,即将故事直接呈现出来给幼儿欣赏。让幼儿完整地了解和体验故事的发展脉络,在全神贯注地完整倾听和观察图片中,了解故事的内容,并能跟着故事的进展,细心注意画面上的标志、路标、招牌、建筑等。特别是对一些篇幅较长、蕴意丰富的故事来说,这种方式可减少不必要的铺垫导入,如在欣赏儿童文学《胡桃夹子》时,我直接讲故事,把孩子带入到了故事本身的意境和悬念中,重点去体验贯穿在整个故事中的情感变化,从开始到发展、高潮,直至结束,这样将更有利于保持其参与活动的专注性和注意力。但直接导入方式也不是在所有些故事教学中都是万能的,如在组织幼儿开展《猴子学样》活动时,老师若还是采用直接导入方式,那么孩子在听完故事后容易失去对故事的新鲜,而情绪兴奋,不能很好地静下心来思考老师所提的问题,所以我就对这个表演性强的故事采用了故事表演导入法。先在活动前编排好情景表演剧,请一名幼儿扮演老公公,请另外几名幼儿扮演猴子,让大家观看。通过观看表演,幼儿对故事的整体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老师可以再提问:“表演的对象是谁?”“看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最有趣?”“猴子在做什么?”……幼儿在表述时会在所看到的情景剧中又加入自己的思考,这时老师只需让幼儿完整欣赏一遍故事内容,在幼儿对故事情节、故事语言都能很好地理解以后,就可以请幼儿参与表演故事了。故事表演导入法不仅可使幼儿在专注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故事的结构和氛围有所了解,同时还能通过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的小猴子表演,将幼儿的兴趣点更大程度地激发和调动起来,让活动真正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之上。
(三)导入方式体现不同的年龄特征。
不同年龄的孩子注意力及感兴趣的事物和思维特点等都会有所不同,教师在导入活动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比如:在体育游戏《跳高跳低》中,要求小朋友能学皮球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发展相对应的跳跃能力,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由于3—4岁孩子对皮球的这种特性还未能充分建立起相关的经验,这个阶段的孩子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导入中最好能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形象的图片、手偶或情景表演直观呈现,如果以谈话的方式不能迅速集中注意力,不能有效唤起以往经验的记忆。所以我在活动时向孩子们呈现了一只有眼有嘴巴的皮球宝宝,并以拟人的口吻介绍:“我呀是一个听话的皮球宝宝,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皮球宝宝”一下子激发了孩子活动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愿意与皮球宝宝交朋友。这下就能顺利过渡到让孩子们都作皮球宝宝,来参加游戏的目的,达到了理想的活动效果。
4岁孩子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他们能理解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所以可以试着从凭借教具导入转入到语言导入,引导孩子积极联想。比如:在分享阅读《小狗的一天》,我用读本联系法来设计导入活动:“亲爱的小读者,今天又到了阅读时间,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读本《毛毛虫去散步》、《小海龟》的内容,这两个读本讲的都是某个小动物的所做的事情,今天读本中的主人公在《跑呀跑》中出现过。”这样孩子就会积极思索该读本的主人公是——小狗,然后请孩子们回忆你见过的小狗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都愿意分享有关小狗的经验的。这个导入既对以前的读本有概括性的回忆,又一下子激发了幼儿产生学习新读本的兴趣,也促进了幼儿的联想能力。
5岁的孩子思维时依赖的是表象,具有了一定的概括性,但只是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6岁的孩子开始认识事物发展的逻辑或因果关系。所以对于中大班的孩子在导入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加入概括、逻辑思维为特征的导入活动。比如在数学活动《认识梯形》中,我采用复习导入法: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观察这些长方形,你能说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吗?然后教师指着梯形,请幼儿辨认:这个图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根据幼儿的回答,就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进行比较。
所以导入时若根据不同幼儿年龄发展水平,客观的分析幼儿素质和能力,并适时的进行引导,满足各阶段幼儿的发展需求,符合最近发展区的规律,不仅能受幼儿的喜欢,顺利导入主题,而且能促进幼儿分析、比较、理解、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三、导入设计要注意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不能追求表面上的热闹。有一位老师在上分享阅读《我爱运动》时,足足花了6分钟时间播放了一个介绍运动项目的专题片,该片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但播完后,教师并没有针对该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仅仅轻描淡写地说道:“今天我们要学一本有关运动的读本《我们爱运动》”。这样使导入与孩子与读本没有产生互动,如同虚设。在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导入部分问题的设计,我们往往会出现把握不好问题的指向,有时还会重复提问,以至于产生“看似热闹,却没有什么价值”这一现象,有时,我们设计的问题指向太过笼统,指导不明确,使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有的脱离了幼儿生活的积淀和知识经验,更使他们无从着手,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解决;有时指向太过狭窄,使得幼儿回答呆板,禁锢了他们思维,抑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所以在课堂活动的开端要注意问题设计的把握,从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启发性、层次性方面去考虑,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回答,步步深入提问,巧妙设问,从而引导幼儿很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导入活动也要注意”情绪状态的铺垫“。
有次在期中开课时,我听了两位老师进行的《小海龟》这个读本教学。两位老师以出示一张图片或玩偶进行导入:“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呀?”然后在一番问候之后,老师说:“今天我们要看的书就是讲了有关小海龟的事。”然后出示第一页:看到了什么?(蛋)蛋怎么了?怎么看出来的?紧接着看第二页:看到了谁?(小海龟)有只小海龟出生了。可能我们的两位老师都看了教师指导手册,但是这样的导入似乎有些平白,如果再能考虑到情绪的导入就会更好些。因为这个读本从意境和语言上来讲都是非常优美的,尤其是小海龟刚出生,它对周围的一切是陌生的,是带着新奇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一切。所以我们不妨这样设计:课前先请家长们像宝宝谈谈宝宝是如何出生的?宝宝出生时的样子怎么样?让孩子对出生问题产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直接出示第一页:你们看到了什么?(蛋)这个蛋在哪里?(让孩子观察背景)蛋怎么了?你是怎么发现的?这时,教师可以边防浪花的背景音乐,边讲述:在大海边,沙滩上,有一枚大大的蛋,过了好久好久,有一天,啪,蛋裂开了!原来有一个宝宝要出生了!你们猜,蛋里面会出来哪个宝宝呢?小孩子都会很愿意猜,老师可以请3、4个幼儿来猜,不做肯定或否定。然后出示第二页:看,谁出生了?(小海龟)这个时候,孩子们会拍手欢呼小海龟的出生。小海龟刚出生时是怎么样的?慢慢地,眼睛睁开了,会看到些什么?这样就调动了孩子对作品保持优美、新奇的这份状态,其实,情感是进入读本学习的基础,如果,孩子与读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然后才会有更多地自主的思考和遐想,虽然现在孩子或许还不能完全地表达出来,但避免了这种为看图而看,为读而读的外在性的阅读现象。
在故事、儿歌、歌曲等一些作品中,教师要反复地通过吟诵,与文本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思想情感,了解作品的情绪基调:或欢快、或喜庆、或优美、或轻柔、或悲伤、或缓慢……..并自然运用于导入活动中,使老师的情绪与创设的意境、氛围都与作品本身相交相融,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理解作品的情感,并正确运用情感表现作品。在这里,老师要学会跟着孩子的发现、跟着孩子的惊喜要一道惊喜。
五、面对同一批孩子,导入设计要讲究风格、形式、语言上的变化和新颖。
很多老师喜欢或已经惯用了“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或“嘿,大家好,我是小熊。”“今天,我们的教室来了两位客人”等等,每天雷同,缺少激情和变化,也必定影响孩子对活动的兴趣,情绪懒散。
六、从细节处入手,追求导入活动的更精彩。
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要成竹在胸,导入活动也不例外,但不能照案宣科,也许孩子的回答或孩子的已有经验跟自己的设计不一致,所以教师要提前作好充分的“应急预案”。
如果把整个教学活动比喻成船的航行,那么设计好精彩的导入活动,就如船儿扬起了美丽的帆,它将充满激情,满载美好的向往,或一帆风顺或激流勇进,愿小船在海上一路留下亮丽的风景线,一路无限精彩,最终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