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体育教学 > 北京体育大学77届校友

北京体育大学77届校友

发布时间:2021-02-14 10:04:07

⑴ 北京体育大学好吗,介绍全面点 谢谢

基本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国家体育总局唯一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 教学楼筹建于1952年,1953年举行开学典礼,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校位于海淀区信息路,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占地面积1340余亩,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1]
[编辑本段]办学规模
学科设置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7所学院,体育传媒系、外 北京体育大学 大门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等4个系,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附属中等体育专业学校2所附属学校。学校还设有国际交流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等二级教学单位。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该校。[2]
学科发展
截止2009年,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部级优秀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学科门类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学科门类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师资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产业管理、新闻学、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运动康复与健康等12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2个专业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3]
人才培养
截止2009年,学校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约15000名,其中本科生7700名 北京体育大学,硕士生1448名,博士生324名。 学校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45所高等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在全国21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设立了36个成人教育教学站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15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学共同体,共享优质教学资源。2007年学校以全优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该校2002年后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硬件设施
截止2009年,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科研楼,教学楼内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共有座位7470个。学校还拥有室内训练馆21个、室外运动场69个,图书馆藏书83万册。[1]
师资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汇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截止2009年,有教师和研究人员54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42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94人,博士导师38人,硕士导师92人,国际裁判30人,国家裁判159人。另外还有聘请的客座教授40人。 主要的知名学者有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联合会执委会执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副理事长金季春;亚洲运动医学学会科学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杨锡让;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主任委员田麦久;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邢文华等。[4]
[编辑本段]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重点学科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运动人体科学 国家重点学科 2002
体育教育训练学 国家重点学科 2007
体育人文社会学 国家重点学科 2007
民族传统体育学 国家重点学科 2007

省部级重点学科
学科名称 重点学科授予单位 授予时间
体育人文社会学 北京市重点学科 2002
运动生理学 国家体委优秀重点学科 1988、1993
排球 国家体委优秀重点学科 1988、1993
体育统计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8
艺术体操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8
田径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8、1993
游泳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8、1993
运动训练学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8、1993
运动生物力学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8、1993
运动医学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9、1993
运动解剖学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9、1993
体操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9、1993
乒乓球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89、1993
足球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93
武术 国家体委重点学科 1993
[5]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北京体育大学创建于1953年11月。1956年3月根据上级指示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1月正式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 1960年中央确定北京体育学院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之一,是全国唯一的重点体育院校。
创业时期
1952年教育部遵照国家政务院关于“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学校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的指示精神,决定创办中央体育学院。同年7月,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成立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徐英超教授任筹备处主任。 直属教育部领导,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业务指导。 1952年11月国家体委成立,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在国家体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5 1953年8月高等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体委联合通知,确定“以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为基础在北京成立中央体育学院”。9月中央派钟师统同志任院长。 学校归国家体委直接领导。
文革时期
1966年6月11日北京新市委派国家体委工作组进驻该院。并成立“北京体育学院革命委员会”。自此,学院进入了动乱时期。 1967年3月造反派夺取该院党、政、财、文大权宣布成立“院革命委员会”。自此,该院全面陷入瘫痪,教学、训练、科研和招生等工作均告中断。美景一览1968年8月,工人、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该院,实行领导。总指挥:张昭勋(军宣队)。次年11月调整革委会成员、主任:魏新民(军宣队)。 1972年2月28日国家体委军管会撤销,该院归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 1970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下达通知,责成该院举办青训大队,为国家培养优秀青年运动员。1971年招收学员398名。这批学员中有曹慧英、杨希。 1972年招收两年工农兵学员,设72级办公室。 1973年6月经北京市委批准,成立中共北京体育学院核心组,恢复党对学校的领导。核心组第一组长:钟师统;第二组长:赵斌。 1973年行政机构有院办公室、政工组、教改组、后勤组、72级办公室、体育系、运动系、短训班、外训班、射箭队。
恢复与全面发展时期
1974年12月16日国务院同意将原来由国家体委领导的北京体育学院,改由国家体委和北京市双重领导。分工是:北京市负责领导教育改革和党政工作;国家体委负责领导干部调配、专业设置、招生、毕业生分配、科学研究、财政经费、基建、设备和器材供应等工作。美景一览197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统一领导,分散管理的决定的报告》,该院又列为全国重点学校,隶属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领导,以国家体委为主。 1985年9月,调整院级领导班子,实行院长负责制。学院由此建立院长全面负责,党委保证监督,群众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群众民主管理主要由教职工代表大会体现。行政机构设院长办公室、图书馆、教务处、科研处、外事处、保卫处、总务处、财务处、教学设备处、和附属医院;系科设体育系、运动系、基础理论系、武术部、研究生部、进修部、运动竞技学校。自1986年起,大部分教研室归各系领导。 1992年,国家体委党组和北京市委决定该院领导体制改为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即党委集体领导,院长全面负责。 1993年12月北京体育大学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努力建设一流的北京体育大学时期
为适应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该校已具备相应的办学规模与实力,1993年12月1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 1994年1月国家体委党组正式任命该校领导班子成员:金季春为中共北京体育大学委员会书记;王世安为北京体育大学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任命张思温、孙克宜、田麦久、谢亚龙为副校长;张万增为党委副书记;徐焕之为纪委书记。 1995年7月金季春任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元伟、邢文华为副校长。 1995年1月9日学校对部分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高教研究室合并为校长办公室,对外挂三块牌子;党委组织部与统战部合并为党委组织部,对外挂两块牌子;成立学生工作处,将教务处、人事处的职能部门有关学生工作的职能划归学生工作处;老干部管理处更名为离退休人员处。 1995年9月根据国家体委体人字(1995)356号文件,撤销“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将其职能划归北京体育大学;成立“国家体委干部培训中心”,由北京体育大学管理。撤销北京体育大学管理系,成立“北京体育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学院与培训中心为一套机构,对外挂两块牌子。 1996年1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培训中心。该中心与武术系为一套机构,一套领导班子,对外挂两块牌子。 1996年4月成立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中等武术学校。 1996年5月在原训练竞赛科的基础上,成立训练竞赛处。 1997年生物科学系更名为人体运动科学系。 2001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党委任命张万增为党委书记,科教司司长史康成兼任校长。 2002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党委任命杨桦为校长,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调该校领导班子成员:党委书记张万增,校长杨桦,党委副书记李寿山,钟秉枢、何珍文、池建为副校长,纪委书记彭晓吉,工会主席迟荣传。2004年4月任命杨桦兼任校党委书记。 2004年底学校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对部分机构和职能进行了调整,中层干部聘任工作启动,并于2005年初完成聘任工作。2004年启动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学科建设和教研室建设工作;增设本科英语、表演专业;成立“项目部”标志着设在该校的备战北京2008年奥运会部分项目的国家队训练、科研、生活等设施建设全面启动。 2004年该校师生校友共计161人入选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获得金牌9枚。[6]
[编辑本段]校园文化
办学理念与使命:增强民族体质 弘扬体育精神 探索科学真理 引领文明进步 北体精神与校风:爱国 拼搏 求实 创新
[编辑本段]学校领导
现任
2009年在任校领导为[7]: 杨桦(党委书记、校长) 李寿山(党委副书记) 何珍文(党委副书记)
钟秉枢(副校长) 池 建(副校长) 程建平(副校长)
彭晓吉(纪委书记)

历任
历任校(院)长[8]: 姓名 职务 任职期
钟师统 院长 1953.9 —— 1982.8
钟师统 名誉院长 1982.8 —— 1993.12
马启伟 院长 1982.8 —— 1985.9
杨福鹿 院长 1985.9 —— 1992.6
王世安 校长 1992.6 —— 1995.7
金季春 校长 1995.7 —— 2001.6
史康成 校长 2001.3 —— 2002.9
杨桦 校长 2002.9 —

[编辑本段]相关荣誉
学校全面参与北京奥运会筹办、备战和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了竞技备战参赛、科技攻关服务、场馆服务保障、奥运人才支持、奥运遗产传承、平安奥运行动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学校有近百名师生作为运动员、教练员、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举重、艺术体操、田径、跆拳道、摔跤、柔道、拳击、击剑、赛艇、皮划艇、乒乓球、体操等10多个项目的竞赛,荣获14枚金牌、6枚银牌和2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2008年9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学校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3人被授予“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学校始终践行“增强民族体质、弘扬体育精神、探索科学真理、引领文明进步”的办学理念与使命,秉承“追求卓越”的校训,发扬“爱国、拼搏、求实、创新”的校风,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高级管理干部等优秀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际奥委会曾分别授予学校3任校长“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研究奖”和“运动教育奖”。 学校先后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7届奥运会贡献奖”(获3金2银2铜)和“28届奥运会贡献奖”(获10金3银),75人获“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全国体育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等。

⑵ 北京体育大学有哪些名人

奥运冠军:许海峰、周继红、钱红、孙淑伟、乔红、占旭刚、黄旭、王丽萍、陈中、张国政、张怡宁、刑慧娜、孟关良、杨昊

世界冠军:贺璐敏、李佳军、王春露、张霞、张秀云、陈颖、顾原、黄玉斌、李娜、刘霞、乔云萍、钟红燕、付天余、江永华、李永波、田秉毅、王海滨、杨阳

教练员:陈立人、练国富、茅袆勋、盛浩明、王国新、卢秀栋、熊凤山、许奎元、钟波、白远韶、柴岭、何新中、李隼、马文辉、孟昭瑞、万兴化、王润强、王永庆、杨代明。

⑶ 北京体育大学简介

【学校名称】
[编辑本段]
北京体育大学 简称 北体,体大,北体大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SU

【成立时间】
[编辑本段]
1953年8月31日

【地理位置】
[编辑本段]
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毗邻圆明园遗址公园、13号线上地城铁站。占地面积1340余亩,建筑面积约40余万平方米。
【邮政编码】
[编辑本段]
100084

【学校简介】
[编辑本段]
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国内体育学科、专业齐全,体育硕士、博士点最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训练成绩显著,声誉远播的全国重点学府。
中国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创建于北京,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90年代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开始办有两年制专科,1951年设中专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55年设4年制本科。1956年设干部训练班、教师进修班。1957年陆续设体育系、运动系和研究生班。1960年设田径、体操单科函授班。北京体育大学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体育生物科学系、体育管理系、研究生部和成人教育部,还附设竞技体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

【发展】
[编辑本段]
50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了高层次、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7所学院,体育传媒系、外语系、体育艺术系、运动康复系等4个系,北京体育大学附属竞技体育运动学校和北京体育大学附属体育中等专业学校2所附属学校。学校还设有国际交流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学实验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等二级教学单位。此外,国家体育总局干部培训中心设在我校。学校现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重点学科、2个国家体委优秀重点学科、10个国家体委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个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体育总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校设有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3个学科门类6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和5个学科门类10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高校师资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新闻学、体育产业管理、应用心理学、英语、表演、运动康复与健康等12个本科专业。学校现有各级各类在籍学生约13000名,其中本科生6500余名,硕士生950余名,博士生300余名。
学校拥有现代化教学楼、科研楼,教学楼内全部为多媒体教室,共有座位8723个。学校还拥有室内训练馆25个、室外运动场39个,图书馆藏书83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958名,其中师资510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44名,博士生导师60人,硕士生导师142人,在国际国内各类体育组织任职人员100多人。
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1980年以来,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0余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17名在校运动员、7名教练员参加7个大项13个小项的比赛。取得4金、1银、1个团体第六名、1个第七的的优异成绩;在籍学生64名奥运健儿、毕业校友8名奥运健儿,总计72人参加了第28奥运会比赛;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参加了雅典奥运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近十年间,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经费2106万元,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2000余篇。
学校与22个国家和地区的43所大学和体育组织建立了校际关系和友好合作关系,并开展了师生交流、远程教学等合作;在全国21个省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设立了31个成人教育教学站点;与北京学院路地区16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教学共同体,使北体大的学生可以到这些重点高校学习,共享优越的教学资源。近三年学校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2%以上。
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享誉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高级管理干部等优秀人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国际奥委会曾分别授予学校三任校长“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体育运动研究奖”和“运动教育奖”;国家体育总局曾分别授予学校“27届奥运会贡献奖”(获3金2银2铜)、“28届奥运会贡献奖”(获10金3银),授予366人“新中国体育开拓者”称号以及75人“全国体育运动(工作)荣誉奖章”等。学校有41人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及“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60多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十一五”期间,北京体育大学将乘中国体育事业的东风,搞好“211工程”建设,加快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创建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目标,为中国体育事业、高等教育事业的更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办学理念与使命:增强民族体质 弘扬体育精神 探索科学真理 引领文明进步
北体精神与校风:爱国 拼搏 求实 创新
北体校训:追求卓越

⑷ 北京体育大学走出过哪些体育名人

1、张怡宁

1981年10月5日生于北京,前中国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现任中国乒乓球学院院长助理。张怡宁6岁时开始打球,1991年进入北京队,1993年进入国家队 。

2000年,张怡宁在第45届世乒赛上获得女团冠军与女单亚军。2001年张怡宁获得第46届世乒赛女团冠军,同年,张怡宁还拿下世界杯女单冠军和九运会女团冠军。

2004年,张怡宁在雅典奥运会上与王楠合作获得女子双打冠军,并夺得女单冠军。 2005年,张怡宁夺得第48届世乒赛女单冠军,实现了个人世锦赛、奥运会和世界杯的大满贯。

2、罗雪娟

罗雪娟,1984年1月26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中国女子游泳运动员。1995年,罗雪娟进了省游泳队;2000年6月入选国家队;2003年7月,在世锦赛中获得女子50米蛙泳、100米蛙泳、4×100米混合泳接力赛三枚金牌 ;

2004年8月17日,在雅典奥运会上罗雪娟夺得女子100米蛙泳冠军,并刷新女子100米蛙泳奥运会纪录 。

3、魏秋月

作为近年来中国女排的象征,魏秋月在赛场上发挥了稳定的作用,同时拥有一张非常漂亮的脸蛋,很受大家欢迎。去年春天,魏秋月一直在北体校园上课。此外,奥运女排冠军丁霞和闫妮、世界女排冠军杨俊晶和张晓娅、世界女排冠军薛晨都是北体学生。

4、李小鹏

北京体育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2000年悉尼奥运会,李小鹏获得团体冠军,男子体操双杠冠军;2008年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得体操男子团体冠军,双杠冠军。运动生涯共荣获4枚奥运金牌和16个世界冠军,正式超越了“体操王子”李宁,成为中国体操史上获得冠军最多的第一人。

(4)北京体育大学77届校友扩展阅读:

体育竞技

研创平台

据2015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学校拥有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体能训练与身体机能恢复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应激适应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运动训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机能评定与基础分析重点实验室 。

国家体育总局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市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运动营养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

科研竞技

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7月,学校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300多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81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数千部。

在雅典奥运会备战中,该校有69名师生直接参加了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为水上、射击、重竞技等项目获得金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竞技成绩

截至2009年7月,该校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

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该校自己培养的学生运动员分别取得了1金1银2铜和4金1银的优异成绩;在校学习的运动员学生也取得了7枚金牌的成绩。在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学校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在雅典奥运会男子双人划艇5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孟关良、杨文军夺得金牌。这是中国水上项目在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京体育大学

⑸ 请问北京体育大学的操场校外的人可以进去吗我想找个地方踢踢球有北体的同学了解吗

可以,主要不是N多人的比赛,自己去踢没事,不过田径场中间的草坪貌似不能随便踢球,你可以自己在那练球,但是不能在那打比赛,有5人制的球场,你可以随便去玩,也可以比赛啥的。
乒乓球有场馆,只要没有课都能去打

⑹ 北京体育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一、冠军之路

冠军之路,其实就是北体校园内的一条路,但是这是一条布满脚印的路。很多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我们入学时还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参观了,走在这条路上,你能亲身感受到一代一代运动员为母校、为祖国争得的荣誉,也能体会到成功背后的不易。去年,冠军班的武大靖也在这儿留下了他的脚印。

二、网球综合训练馆

综合馆是学校最大的篮球比赛的场地,位于毛门边上,旁边有一个侧门可以进出北体,我在大一的时候在综合馆看了中澳的篮球比赛,综合馆也是学校举办新生开学典礼、体检的场所,很多学校的大型活动都是在这里举行的,是大学生活动中心。

看台分为两层,旁边有一个附属馆是用来羽毛球培训,在拍单招的时候有机会进去了解了一下,综合馆的图片也印在我们校园卡的背景图上。

三、英东田径场

英东田径场是北体最大的田径场,被东西两个田径场包围着,是霍英东先生为北体大捐赠的,很多周围的居民和学生每天晨跑的打卡点,每年的运动会都是爱这里举办的,作为有小亚运会之称的北体校运会在这个田径场一年又一年的发光发热延续下去。

去年的流星雨,英东田径场也成为了北体学子一起打卡流星雨的必去点,凌晨两三点,好多人聚在英东田径场一起等待流星雨的到来。

四、大鹏馆

这个场馆的特别之处我是从别的学校的学生口中听说的,惭愧惭愧。作为某一届全北京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篮球联赛(BUBA)的球队经理,和其他学校球员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将大鹏馆视为一种荣耀和向往,或许是因为大鹏馆走出过许多人才的原因。当然啦,也走出一群群帅气的小哥哥。

五、国家队训练基地

国家队训练队这是北体非常高大上的一个地方,首先从外观来看非常漂亮,非常适合拍照。而且这里也是国家蹦床队、艺术体操队等国家队训练的地方,同时这里还设有非常高规格的室内田径场,去年就举办过国家级的高水平室内田径赛。

六、北京体育大学西门(正门)

最后要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体育大学的西门,也就是正门。对于每个我们北体学子来说,都是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北体生活,因此这里对我们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走进校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中国传统式建筑风格的牌匾,正面是“北京体育大学”,反面则是北京体育大学的校训“追求卓越”。每逢开学季,学生与自己的父母都会选择在这里合影留念,纪念孩子大学时光的正式开始。

⑺ 那位校友有现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学生会的联系方式,敬请提供,不胜感激!

我只知道吉利大学的情况。吉利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际动回手能力,积极推进校答园文化建设。通过党委、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组建100余个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经常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卡拉OK校园歌手大奖赛、形象大使选拔赛、文艺汇演、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参加北京市大学生电影节、参与凤凰卫视《鲁豫有约》、CCTV《绝对挑战》、BTV《创想之夜》、《我们的城市》等节目的录制活动。通过广泛的对外交流和社会实践营造学生展示自我、完善自我、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学会负责,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大学生。

⑻ 北京体育大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学校简介】 北京体育大学是全国重点高校之一,是全国“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中国体育的最高学府,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学校原名中央体育学院,筹建于1952年7月,1953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1953年11月3日学校在北京先农坛举行开学典礼,1954年迁入现址,1956年3月14日,学校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1993年12月11日,学校改名为北京体育大学,校庆日为11月1日。 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已成为国内体育学科、专业齐全,体育硕士、博士点最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训练成绩显著,声誉远播的全国重点学府。 中国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195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的基础上创建于北京,原名中央体育学院,1956年改名为北京体育学院。90年代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开始办有两年制专科 , 1954 年设中专科 ,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55 年设4年制本科。1956 年设干部训练班、教师进修班。1957年陆续设体育系、运动系和研究生班 。1960 年设田径、体操单科函授班。北京体育大学设有体育教育系、运动训练系、武术系、体育生物科学系、体育管理系、研究生部和成人教育部,还附设竞技体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发展】 50年来,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立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注重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了高层次、多规格、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学校现有7个学院2个中等专业学校。即:研究生院、教育学院、竞技体育学院、武术学院、管理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成人教育学院以及附属竞技体校、附属体育中专;共有24个教研室;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12个部委级重点学科;设有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一级学科\"体育学\"博士授予权单位,拥有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公共事业管理(体育管理)、新闻学(体育新闻)、应用心理学(运动心理)、英语(国际体育)、表演(体育艺术)等10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生近6000名,其中硕士、博士生650余名,本科生4000余名,留学生200余名,竞体和中专学生约1000余名,另有成人教育学生4000余名,全校在籍学生共9800余名;共为国家培养高质量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各级各类体育专门人才3万余名。 学校艰苦创业,加强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进。近两年来,学校累记投资近两亿元进行校园建设,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现拥有1座现代化的教学大楼;1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26个教学、科研、训练实验室; 13个附属研究、培训中心;16个室内训练馆;68块室外运动场;一个藏书43万册的校图书馆,形成了以体育为特色的多科性藏书体系;一个我国大学出版社中唯一一家体育专业出版社,10余年来,累计出版新书1520余种。特别是今后几年,国家及国家体育总局将投资十多亿元在我校进行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学校基础建设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学校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支个体素质强,群体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正副教授228名、讲师264名、博士生导师40余名、硕士生导师100余名、国际级裁判37名、国家级裁判210名。在国际、国内学术组织机构和体育单项协会担任重要职务的有36人,在国家二级学会任常委以上职务的有44人。在国家队担任主教练的有15人,有8位教师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有4位教练员被确认为全国100名跨世纪优秀中青年教练员。 学校始终保持较高的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国体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自1980年以来,学校培养了国际运动健将50余人,运动健将500余人。1980年以来,在世界大赛中获冠军50余人次,亚洲大赛中获冠军60余人次,刷新亚洲纪录10余人次,在全国正式比赛中获冠军600余人次。尤其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校自己培养的17名在校运动员、7名教练员参加7个大项13个小项的比赛。取得4金、1银、1个团体第六名、1个第七的的优异成绩;在籍学生64名奥运健儿、毕业校友8名奥运健儿,总计72人参加了第28奥运会比赛;师生、校友共有163人参加了本届奥运会,占中国体育代表团总人数的25.75%。 学校形成了多学科、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相结合的综合研究优势,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立项289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2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60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近十年间,共引入外源性科研经费2106万元,出版专著、译著、教材、科普著作近千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各类论文2000余篇。 学校一直重视与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日本体育大学等16个国家的28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关系或友好合作关系;与国际上许多体育社会团体和人士长期开展了各类交流活动。 学校先后有4人次获得国际奥委会奖章,5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62人获得全国体育工作荣誉奖章和运动荣誉奖章,366人获得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学校还获得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奥运会特殊贡献奖等荣誉。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有时,在新的世纪里,北京体育大学将以党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下,乘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之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与时俱进,加快发展,加速综合性、高水平的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基地建设,向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发展目标迈进,努力为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没有分校区。。。。。。

⑼ 北京体育大学有哪些非体育类专业

作为北京体育大学17级体育传媒系广告专业的学生想说北体并非只有练体育专项的同学

⑽ 在北京体育大学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值得报考吗

阅读全文

与北京体育大学77届校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西安最大的体育馆 浏览:601
省体质检测 浏览:4
长春马拉松全长多少 浏览:825
茂名体育馆周围旅馆 浏览:927
庐江沙溪中学体育老师 浏览:595
拳击裁判知乎 浏览:965
适合小学二年级的体育活动 浏览:137
s7比赛炼金 浏览:224
2016齐鲁弈友比赛通知 浏览:817
lpl有些什么比赛 浏览:943
武汉体育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怎么样 浏览:632
梅州体育学院杜院长 浏览:906
宿城文化体育中心 浏览:435
小班体育活动捉小鱼 浏览:876
2020年高中篮球特长生招生 浏览:221
北京户外运动圣地 浏览:330
跑马拉松能长寿吗 浏览:846
学习钢琴不能练哪些体育项目 浏览:785
大班体育活动龟兔赛跑 浏览:770
我的体育老师田野的结局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