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有没有小学体育学科,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有的,主要是组织学生做各种游戏,要设计到位,注意安全。
B.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小学体育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运动技能并受到教育。
二、教材选定:
1.各种方式的跳跃2.游戏:保龄球比赛3.组奥运五环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跳跃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形。
2.通过保龄球练习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形成群体合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人际交往,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课的结构:
1.开始部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组织学生进行转法、行进间转法的练习,培养学生集体行为,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2.准备部分:
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自编健身操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然后和老师一起做诱导性练习。通过小游戏练习,提高学生起跳的判断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基本部分
在练习各种方式的跳跃教学中采用小组练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练习、观摩、探讨的机会,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游戏《保龄球比赛》,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下,通过对学生的诱导、使学生了解奥运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更好地完成预定的任务,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懂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互相支持帮助的重要性,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部分
最后,通过组奥运五环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奥运意识、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放松。
小学五年级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本学期我所教的教学班级是五年级8个教学班,每班学生都在50人以上,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
2、技能情况: 高年级学生喜欢跑、跳、投、跳绳、踢毽子、游戏等活动,但有些学生因身体原因如:肥胖等,学习动作显得僵硬呆板。
二、教材分析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试用课本:体育与健康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从小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进一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学校里,你会获得有助于你强壮体魄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方法,有助你身心健康的运动心里小知识和卫生小常识,有助你于你与人成功交往的各种小游戏和团队活动,有助你于你感受成功快乐的体育竞赛游戏。。。。。。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游戏活动,你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发现更多的新方法、找到更多的新答案: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你将会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你将会发现体育运动增予的益处,你将会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同时你还可以不断地发展和张扬你的个性,充分地展示你的特长与你的聪明才智,让你的童年生活更绚丽多姿!让你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加有趣,更美好!
四、教学措施
1、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逐步提高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体育对学生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注意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
六、重难点及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
(1)体育卫生保健基本常识(2)田径(3)游戏(4)技巧(5)球类(6)韵律操
2、重难点
在以上六点内容中,(1)体育卫生保健基本常识(2)田径(4)技巧(5)球类为重点内容,其中(2)田径(6)韵律操为难点。
C. 小学体育课教学计划(1-6)年级
小学体育课特别注意的应该是气氛, 因为如果气氛不好, 不活跃的话, 可能会影响孩子以后对体育回课的情答绪. 应该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去进步, 去成长. 用一些游戏的方式教会他们一点体育上的基本领会. 对于一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学生应该多多鼓励, 不要用那些体育上比较占有优势的来比, 这样会导致学生们对体育的厌恶与自卑. 还有就是公平, 一定要公平, 不要对于某些学生做过多或过少的运动量, 要求也不要太高, 应该以那些比较差的作为标准, 让差的学生们进步从而跟上那些体育方面较好的同学. 课上内容已能太统一, 不要没上一次体育课内容都是一样, 这样会使学生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减退. 应该多元化, 而且课题应该新鲜, 每次尝试不同的项目, 让学生们每次都新鲜, 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 体育课上可以教学生们做一些早操, 或者教会他们怎么掌握好某些体育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注意的事项, 多多的讲一些故事, 体育方面的 , 从故事上让他们懂得体育的常识, 发掘学生们的体育精神.
D.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哪几种
一、能力综合: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属性特征
“小学全科教师”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中国,目前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为区别于传统的分科教师,小学全科教师的特殊规定性往往被界定在胜任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全科教学”能力上。但是,“全科教学”是否足以成为小学全科教师质的规定性呢?
(一)认识误区:当前我国全科教师是农村小学教育应时之需下的“被全科”
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并非完全是社会经济与教育理念发展的产物,相反,其最早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应时之需。2006年,湖南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首次提出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由此肇始,江西、贵州、重庆、广西等省(自治区)相继把培养全科师范生作为解决农村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点,并逐渐将其学历层次提升至本科。
全科教师首先面向农村小学成规模定向培养,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居住分散,使农村小学点多面广,而且规模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农村人口流动使本地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直线下降,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师资缺乏、年龄老化,且学历层次、学科结构不合理,以至跨年级、跨年龄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实际已经充当着‘全科教师’的角色,一个教师身兼多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相关省市在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音体美等小学科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全科教学”被视为小学全科教师岗位胜任力的主要特征,小学全科教师也往往被简单地描述为“语数外通吃、德音体美全扛”,或者“样样通、科科行”。
审视“全科教学”特征下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全科”,其教育实践在本质上仍然是“分科教学”,因为它所依托的课程形态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学科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存在仍然是各个学科逻辑知识体系的纵深传授,只是在任教科目上有数量的增长而已。这种“全科教学”定义下的全科,并没有在传统分科教学之外建立起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角色的独特理解,也没有基于自身教育哲学而设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它只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应时之需的一种误读。
(二)理念溯源:“综合能力”是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
如果“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并非“全科教学”,那么什么又是其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师的质的规定性呢?溯源国际范围,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但一般都是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如美国在“博雅教育”的传统下,十分注重小学教师通识能力的养成,并明确提出初等教育教师以承担多学科教学为原则;法国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小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时要考查其多科教学的能力;英国小学教师是不分科的,要求能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德国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执教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能够从事小学综合理科或文科的教学工作;日本则要求小学教师在国语、数学、手工、体育、音乐等领域都要擅长。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是认为“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作为综合职业的小学教师,他们需要胜任“包班制”的教学与管理。“包班制”是一种小班化的教育组织形式,每班学生数20人左右,由1~2个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除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西方早期“包班制”的雏形,是希望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势的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而开展研究的结果,主要孕育于19世纪末出现的选择法教学形式,如美国的巴达维教学法。到20世纪50年代,包班制已在美国小学占据主导地位,被认为是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以激活学生主体性为基点,“包班制”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都较班级授课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乃至于教学空间都得以重组。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将分裂的学科知识与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导航者”的角色、用“全景视角”引导儿童探究真实存在的生活世界。同时,在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亦能以综合而非割裂的评价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胜任“全科教学”——准确地说是“多科教学”只是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则是在一定宽度的知识上形成相关的“综合能力”。
(三)未来取向:“走向综合”是我国未来小学教师培养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小学全科教师要走出“全科教学”的误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特征,则应“走向综合”。实际上,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及反思国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我国小学教育已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改革走向,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纲要》同时明确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而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适应综合课程的改革需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和“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实践层面来看,1989年杭州大学和卖鱼桥小学首先合作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包班教育实验”,实验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目的,探讨通过支持型课堂氛围的形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课桌椅也改变了传统的固定行列,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实验结果认为“包班制”对学生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和学习态度、兴趣、情感因素提高等长期效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以至教室布局等推广实施的现实制约因素。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广泛实践还主要是面向农村教育,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小额包班制已逐渐成为可能,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地于近年相继启动了“包班制”的教学探索。因此,小学全科教师不仅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应急之策,也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之路。但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小学全科教师,已不能再简单地界定为胜任“全科教学”,它在价值诉求及能力特征上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内涵。
二、回归启蒙: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
如果课程综合、能力综合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存在价值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这种论证应建立在对小学教育特征及小学教师角色的反思与再诠释基础之上。虽然研究者和实践者均认为教育应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依然缺乏对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发展任务的清晰分辨与定位。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被纳入知识逻辑体系传授的轨道中,知识,更多的是文本知识获得被作为教育目的,而“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则被遮蔽了起来。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就在于重新回归“人的发展”,理解和尊重小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独特的启蒙地位与作用,立足于“整个孩子”的心智与德性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全科教师的视野里,“小学教育是全面素质性、基础素质性、综合素质性的教育”。因此,小学要提供的教育,不只是割裂了的、碎片化的文本知识教育,而应是一种整体性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不仅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知识启蒙,同时也是兴趣的启蒙与人性的启蒙。
(一)知识启蒙:立足生活世界
真实的“生活世界”是立体而丰富的,它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科,也无学科之分,不同学科只是诠释了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使用了不同的诠释方式;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有在诠释和改造“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将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各类直接经验整理为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并进行传承、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而将知识学科逻辑化则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承路径。
但这一传承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是,学科知识渐行渐远,逐渐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小学,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课程与教材,“课程被‘剁碎’,一次让儿童学习一块,以为儿童得到所有的单独碎块以后,就会有了整体。这样,儿童的学习只是努力记住了别人对经验结果的叙述”。学生最终获得的只是“书本”和“文字”的知识。而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知识和生活有何关联?怎样才能用更多的知识理解和改造更丰富的世界……这些在启蒙阶段本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却统统被悬置了起来。其结果是,学校并没有将学生引至世界本源与发展的探寻之路,却造就了“脑力消耗,神经衰弱,独创力麻痹,对于周围事实之观察力迟钝,并在那种竞争名次的狂热中使理想的精神遭到衰灭的学生”。
因此,回归启蒙教育的小学,应用“有机的课程”代替各门学科堆积而成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割裂、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关联,为儿童构建起一个关于世界的、丰富的立体图视;它们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与现有经验基础,能够与儿童真实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对儿童而言,这些知识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而是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整合起来并解决现实困惑,为他们打开通往“生活世界”背后秘密的一扇大门。
(二)兴趣启蒙:激发主体自觉
如果知识启蒙需要我们回答“教什么”,那么兴趣启蒙则需要我们回答“怎么教”。当我们为儿童打开认识“生活世界”的大门时,其本身的方法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足以激发其兴趣,使其对周围事物产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和探究意识。
笔者曾走进小学调研,很多一线校长都谈到小学作为人生启蒙的第一步,孩子们萌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参与”的意识很重要,也即需要对世界、生活、新事物有“兴趣”。同时,纵观中外教育史,很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培养,因此,兴趣启蒙应是小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兴趣是影响儿童知识学习深度与专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持续的内生动力。“只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孩子的天赋素质便能得以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就能得以确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另一方面,小学也是个体兴趣的重要发展期,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是人类早期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天性,帮助儿童发现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其在某些领域所具备的特殊潜力,实现自我设计与自我超越。
因此,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权威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单方控制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产生对所处世界广泛的好奇心,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和潜能。
(三)人性启蒙:发展健全人格
“使人发展成为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人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教育所关照的人,不是学科知识所割裂的、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单向度的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在教育史上,无论人们对于人性本善、本恶还是非善非恶存在多少争议,但在教育应使人“向善”这一问题上始终是一致的,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就突出了人以及人的教育的伦理本性。
小学是个体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性格开始养成、品格开始塑造,人性发展就“如同种子,不长成香花,就会成为毒草”。中国古人所言“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很形象地诠释了人性萌芽对于未来人生轨迹的隐含意义,而这种轨迹亦将会在长远的意义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形成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去唤醒沉睡于儿童灵魂中的人性”。
关注儿童心灵、洞启其人性需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下借助‘吸收性心智’来达到‘精神或心理胚胎’的不断完善”,换言之,“儿童利用他周围一切塑造了他自己”。这个“有准备的环境”需要为儿童提供爱、温暖、理解、关心、礼貌等良好的成长生态与营养源,这本身对教师的健全人格和专业情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就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而言,则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亦能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能突破学科本位,在跨学科领域里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德性与心智同步发展。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任何学科都不应是孤立的知识存在,而应是关切人类安全与幸福、能以儿童理解的人性方式的存在,这是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三、“GSP”能力:胜任启蒙的全科教师素养愿景
综上所述,开端于我国中西部,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困境而定向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在走向以启蒙教育为主旨的未来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时,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并非只是追求教授科目上的“全”,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小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需要,能以“全人理念”和“全景视角”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素养愿景,我们可以尝试从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小学全科教师自身的“GSP”能力模型,以描述其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特征。
(一)通识能力:理解世界与他人的叙事想象力
“G”指通识能力,它是以“育人”而非“制器”为目的,培育儿童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完善的公民所应具有的能力。通识能力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源于生活世界的各种困惑与兴趣时,能以足够丰富的知识进行回应,这样的知识不必是精深的,但应该是广博的。
同时,仅仅是知识视域的扩展尚不足以形成通识能力,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说过:“知道很多事情并不一定就能了解。”对全科教师而言,通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知识宽度上沉淀形成人类的“叙事想象力”,即具备足够的智慧以阅读别人的故事,能通过另一个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叙事想象力”,我们才可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视野,建立起对世界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认知与同情。
培养“叙事想象力”是儿童发展、人性启蒙的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独特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成长中扮演着言传身教的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形成以“叙事想象力”为内核的宽阔思维、气度以及人文情怀,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与儿童的日常交流中,能以自然润化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引导儿童在整体世界——而非自我的视野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参与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及正直、同情、仁爱等美好的品性,以濡染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成为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二)学科能力: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力
“S”指学科能力,是全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能力。学科能力上的“全”,并不是要求全科教师均衡掌握小学各学科的精深知识。实际上,小学教师也很难在所有学科领域都达到精通,尤其是音、体、美等技能学科,即使是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实行包班教学的情况下,四年级以上的班级也往往配备有专门的单科教师。
因此,所谓学科能力上的“全”,更重要的是形成与启蒙教育相适切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不只是简单的文理交叉,也不只是对知识总量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全科教师能以“全景视角”打破学科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技术实践问题来整合、诠释知识,以对小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启蒙。目前我国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职后专业发展政策支持环境(如职称评审)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其学科能力可预设为“1+1+N”,即系统发展“1”门语文或数学学科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分别形成较强的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能力;选择发展“1”门技能(音乐、体育或美术)学科能力,形成初步的技能特长和相关的鉴赏、应用能力;全面了解“N”门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满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整体世界需要的综合教学设计。
(三)专业能力:胜任全人启蒙的教育创造力
“P”指专业能力,是全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其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征,具体内容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即“TRM”能力。
无论是分科教师还是全科教师,“TRM”都是其作为教师的重要专业特征。作为全科教师,其同时还应以更为丰富的“全景视角”发展自己的教育创造力,为儿童的“全人”启蒙营造更为完整的成长生态。因为包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师生、生生互动将更为密切,并产生更为深刻的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全科教师应具有更强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与能力,以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在突破单一学科视野之后,全科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发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能力。同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胜于对内容本身的兴趣,全科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艺术性,发展自身在儿童教具、玩具制作和游戏创编等方面的创意能力,以胜任儿童兴趣启蒙的需要。
E. 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内容
小学的体育教学主要是让孩子有体育认知水平,足篮拍的基本认知技能,跑步跳跃的基本认知以及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通过体育游戏达到体育锻炼的初步掌握。
F. 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有哪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体育教师用书
(水平三)内容介绍(供小学五~六年级使用)
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本书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自2003年9月进入全国各实验区进行实验以来,许多实验学校获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使正在进行的教学实验工作更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综合了各实验区学校对新教材试行中的经验和建议,对新教材作进一步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帮助五、六年级教师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中对新教材有所感悟,有所把握,有所创意。
水平(三)《教师用书》全书共有十一章,根据内容性质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
第二方面,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常识学习内容;
第三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建议;
第四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建议。
现将四方面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方面,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
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在水平(三)《教师用书》的十二章中占了七章,由第二章至第八章构成。这一部分内容,是水平(三)《教师用书》的主体部分。请见下表:
以上七章学习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教学内容的游戏性、活动性、选择性和范例性。为了体现这些特点,这部分内容较多地采用了生动、形象、活泼的练习动作、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教师用书提供的许多图例(包括活动场景图、动作过程示意图、技术原理图),也都带有学习和生活的趣味。选编的教材内容都是示例性的,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自主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各章节教材内容中,还提供了相关教材内容的“教学案例”,这又为教师创造性地选择与组合教材内容拓宽了思路。这套新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仍然以“田径”、“体操”、“球类”冠名教材,体现出水平(三)《教师用书》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中,对体育文化属性的一种继承。
下面我们把这七章内容分别加以介绍。
第二章 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介绍
1.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
水平(三)基本体操教材由三部分组成:队列和队形、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基本体操对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矫正不良体态,促进机能发展,增进健康,以及提高学生合作交往与协同动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集体意识和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平(三)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成以下4项:
(1)学会简单的基本体操动作方法,培养身体的正确姿态;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活动的兴趣;
(3)促进身体协调、匀称发展,增进健康水平;
(4)提高学生集体活动的意识与行为,体验个人与群体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体操的特点
水平(三)的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在水平(二)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和难度,其特点是:队列队形练习中的向左、右、后转走动作,自然、流畅、活泼,不要求按《队列条令》的转法和节奏操练。行进中裂、并、分、合队走的练习,是一组纵队行进间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队形变换的练习。预令(口令词)较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集体动作协调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学生广播操》第二套,是国家专为全国小学生创编的。这套操具有与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点,如,操节多(共12节),各节操的节拍多(每节操4个8拍至8个8拍);变化多(每一节拍要做一个以上动作,而且左右肢体动作不绝对对称,只在前后4拍或8拍的反复中动作相同)。整套操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全套操的动作,还应启发学生理解和表现该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活泼欢快、朝气蓬勃等丰富内涵。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础上发展的,是轻器械操的一种。它借助变换握棍的位置和动作,增大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肩带的灵活、坚韧性,以及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等;同时对于纠正身体不良姿态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结构简单、节奏鲜明,易学易练。学生可以识图自练。
3.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
(1)队列和队形——① 向右(左)转走;② 向后转走;③ 行进间列队、并队走;④行进间分队、合队走。
(2)徒手操和轻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学生广播体操;② 轻器械操:棍棒操(共八节)。
4.基本体操的教与学法
(1)基本体操内容丰富,练习的形式和动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与学应针对教材的特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能力而定。
(2)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多采用探究法,自学自练法、合作交流法、结伴练习法等教与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3)基本体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加强指导,适时进行示范与点评。必要时,教师可改变动作的结构、内容的组合、运动量的大小、组织形式的变化或采用游戏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4)队列和队形练习,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和整体协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队列和队形的动作方法,又要提高与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
(5)教材中的徒手操选用了原第二套小学生广播体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新的小学生广播体操进行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广播操进行创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进行棍棒操教学时,教师应建立收发器械的常规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径教学内容介绍
1.田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五、六年级田径教学内容是一项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性教材,虽然冠名为“田径”,与田径运动项目名称一致,但它的教材内容仍是一些较为简单的跑、跳、投动作,没有过细的技术和规定过严的方法。教材的内容与形式突出了多样性、游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特点,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全面达成。通过田径教学,要达到以下五条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田径运动的意识与行为,提高学习田径的兴趣。
(2)掌握跑、跳、投的动作方法,培养学生身体正确姿势,学会田径运动的简单技术和技能。
(3)发展灵敏、协调、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促进身体机能正常发育。
(4)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5)培养群体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合作与竞争能力,体验田径运动的乐趣。
2.田径教学内容的特点
(1)小学五、六年级的田径教学内容是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发展的,主要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跑、跳跃、投掷练习和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田径运动的正确方法和合理动作。
(2)选编的田径教学内容,无论是分解动作还是连贯动作,个人练习还是集体协作练习,都力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思想,如“小小设计师”、“抢占奔跑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生活。
(3)教学内容淡化了竞技性,增加了游戏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内涵,如“青蛙过河”“学习解放军,争当神投手”“欢庆申奥成功”。这些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既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跃、投掷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使田径教学内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径教材的教学内容
(1)跑
① 发展快速跑能力的练习(包括:各种快速起动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垒”游戏;障碍赛跑;不等距离的追逐跑)
② 发展耐力跑能力的练习(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
(2)跳跃
① 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包括:各种方式跳绳;跳竹竿:“协同跳”游戏;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练习;助跑起跳,直腿摆动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远(包括:立定跳远;“青蛙跳荷叶”游戏;助跑几步,一脚跳起双脚着地;急行跳远)
(3)投掷
① 发展投掷能力的练习(包括:滚;抛;掷;投;推;撇等)
② 发展掷远能力的练习(包括:原地及自然跑几步肩上投掷;原地及自然跑几步背后过肩投掷;推掷实心球等)
③ 发展投准能力的练习(包括:固定目标投准;活动目标投准)
4.田径的教与学法
(1)重视学生的体验。在一些比较简单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只要提示动作要领、方法与要求,对于动作细节不要提出过高、过细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引导他们自主选择练习内容,自己参与动作演练,自我感受活动过程,主动探索练习方法和比赛战术,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积极的运动体验。
(2)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教师要运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充分体现田径教学的多种功能,达到全面锻炼、愉悦身心的目的。如,在学习“抢占奔跑空间”游戏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完成;进行“消灭老鼠”游戏,可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场地完成。
(3)不断变化练习的方式。在教学组织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练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调整练习的距离、高度、速度、重量,对前进的路线,器械的摆放,分组的形式,合作的组合等等都可以进行变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4)创设个性发展和群体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教材中有许多发展学生个性和群体合作学习的练习,如“个人抢占空间”、“集体抢占空间”、“障碍赛跑”、“三人追拍”、“四人协作跳”和“提速火车”等等。这些活动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的培养,如自我展示、顽强意志、互相帮助和集体精神等。
(5)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贯彻因人而异的原则,尤其是高年级女生中许多同学已进入青春发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适合她们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练习中的各种生理指标、心理状态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都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都获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6)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小小设计师”是将单一的往返跑与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设计跑步图形;又如“青蛙跳荷叶”,是把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与蛙跳的动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模仿青蛙轻巧落地的动作,从而帮助他们掌握跳远落地的缓冲动作。
(7)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材中多数教学案例都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发现、实践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这一段时间内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角,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难易程度,自己掌握学习进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包办代替。
第四章 技巧与器械体操教学内容介绍
1.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目标
水平(三)《教师用书》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材内容分为四项:技巧、支撑跳跃、低单杠、实用性攀爬。这些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实用性强,项目较多,器械的高低、宽窄变化较大。有些动作要使身体倒置、跳起、腾空或在杠上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引导学生锻炼,首先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群体的帮助,克服种种不适、紧张等心理障碍,不仅掌握了技术动作,而且提高了学习情绪,增强了意志品质,并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练习程序和群体活动规范,也为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作了一次很好的演练。再次,当学习获得成功和进步以后,学生在体验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会产生自我展示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五条:
(1)初步掌握技巧与器械体操的内容,在单个动作基础上,学会做组合动作。
(2)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增强肢体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机能水平。
(3)培养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体验在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克服胆怯、畏难等心理障碍。
(4)增强保护与帮助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群体学习生活的乐趣。
(5)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促进身体、心理的和谐发展。
2.技巧与器械体操的特点
(1)五、六年级既是小学最高的年级段,又要为即将升入初中作好各种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五、六年级教学内容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内容有所增加,难度有所提高,是三、四年级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和重新组合。同时,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教学内容在某些具体的名称上更趋于接近,体现了小学技巧与器械体操教学与初中体操教学内容相衔接的特点。
(2)随着文化知识学习和社会经验的逐渐增加,五、六年级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不再满足于表面上粗略的学习,而是开始追求动作内在关系的把握,表现出教学内容的技术因素有所增加。尽管这些技术要求还是很简单的,但反映了该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种倾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传授技术的“度”,既不能过多地追求技术细节,偏离小学教学的实际,又不能否定技术动作的规范,使学习缺乏深度。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五、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学内容各个项目的力量要求增加了,如出现了以静力性练习为主的倒立动作,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的难度和强度都比三、四年级有所加大;同时,又要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差别。开始进入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的男女生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逐步明显,在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中,把男女生的学习内容加以分列,男生更突出刚性,女生更突出柔性,使学习内容更适合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4)教学内容的选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五、六年级的技巧与器械体操教学内容有许多动作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从高处跳下,从低处跳上,攀登和爬越各种障碍,出现意外或失去重心时的应急措施等。这些贴近生活的模拟性练习,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
3.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内容
(1)技巧
① 各种滚动与滚翻动作(包括:发展滚动能力的练习——握踝前后滚动、抱球前后滚动、夹物前后滚动、抱头直体左右滚动、抱球直体左右滚动、抱头屈体左右滚动、抱球跪撑屈体左右滚动、屈肘跪撑左右滚动、抱脚团身左右滚动等;发展前滚翻能力的练习——双手握踝前滚翻、双脚夹球前滚翻、双手抱球滚翻、一手抱球,一手支撑前滚翻、双手抱球肩侧前滚翻、跳箱盖上前滚翻、滚翻时低头,以单肩支撑由高处向下前滚翻、连续前滚翻、高处跳下后接前滚翻、模拟被绊倒接前滚翻、前滚翻分腿起、慢跑急停,重心前移做前滚翻、越过障碍前滚翻、双人“车轮”前滚翻等;发展后滚翻能力的练习——双手握踝后滚翻、双腿夹物后滚翻、连续后滚翻成直线、“波浪”式后滚翻、高处跳下后接后滚翻、后滚翻接球等)
② 各种简单的倒立动作(包括:肩肘倒立——双人配合练习、脚蹬墙成手倒立、脚蹬墙手倒立后作前滚翻等)
③ 保护与帮助下做手倒立(包括:靠墙手倒立、靠高垫手倒立、有人扶持手倒立等)
(2)支撑跳跃
① 发展支撑跳跃能力的练习(包括: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练习;分腿立撑练习;分腿立撑,推手挺身跳起练习;上步助跑,起跳练习;“撑骆驼”练习;助跑,起跳,支撑,分腿练习;助跑起跳,分腿跳上模仿跳箱练习等)
② 山羊分腿腾越(包括:在保护与帮助下练习;在安全条件下练习;完整动作练习)
(3)低单杠
① 发展悬垂能力的练习(包括:仰卧悬垂臂屈伸;屈臂蹲悬垂摆动;屈腿悬垂摆动;穿臂前后翻;蹲悬垂,穿杠成倒悬垂;高杠屈臂悬垂)
② 发展支撑能力的练习(包括:双杠支撑移动;低单杠支撑左右移动;跳上成正撑,前翻下;跳上成正撑,上体前翻慢下成蹲立等)
(4)实用性攀爬
① 各种攀爬练习(包括:爬斜梯,跳下成前滚翻起立跳箱;攀爬2米高的障碍物;攀爬轮胎架)
② 手脚并用爬竿(绳)(包括:爬垂直竿(绳);爬斜竿(绳)等)
4.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与学法
(1)关注每一位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包括体育能力较强的、较差的和一般的学生。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因为成绩好,并经常作为教师的助手而受到重视;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是教师传统关注的对象。而作为班级人数占大多数的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因为人数多,又没有更多的特殊情况需要教师“操心”,会有意无意地被教师所忽视,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虽然从表面上看,对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的忽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些学生大多数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但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分析,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注意、关怀和帮助。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不仅要关注那些体育能力较强和较差的学生,也不能忽视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例如,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中建立了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期都当一回体育委员。这就改变了以往体育委员由一人“承包”的做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值日委员”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沟通、锻炼自己、展现自我。
(2)注重讲解、示范的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到哪儿为止,都是讲解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技巧教学时提问学生“什么时候交叉腿”,“转体方向怎么判断”,“后滚翻推手时间和方法”。这些带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讲解时,还要讲清动作的重点,指出难点。要防止主观臆断讲解。还必须钻研在课的哪一环节,用多少时间、什么方式、怎么精讲,要随时反馈讲解的效果。还要善于运用术语,例如,教学初,可结合挂图讲解动作的术语,使学生初步了解动作术语的形象概念;演示时,可结合动作,重点提示术语,使学生看见动作后,知道“是什么名称,在身体什么部位,该怎么做”;练习中,可让学生根据术语做出动作,使他们建立从术语到动作的联系。
示范方法的运用也要讲究启发性。示范时,应力求稳、轻、美,使学生在动态的示范中得到健与美的享受。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例如,练习初的完整示范或边示范、边讲解;改进动作时的重点示范;小结时的演示性示范等。
(3)重视练习的帮助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练习活动,往往都是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进行的。由于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内容大多数与学生平时生活和学习的正常身体姿势和位置不同,学生在练习时会产生不习惯的感觉;有些动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练习时会产生犹豫和害怕心理。因此,练习的帮助性是学生在学习动作和锻炼身体过程中,增强信心、增添勇气的必要手段。同时,在互相帮助的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或同伴的互相协作、互相磋商和互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群体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做好专门性准备活动。
技巧与器械体操教材内容对柔韧性和协调性要求较高,除了做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外,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专门性准备活动,特别应加强头、颈、肩、腰、腕、踝等部位的活动。
第五章 小球类和球类游戏教学内容介绍
1.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目标
球类活动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项目。孩子们都喜欢玩球、打球和赛球,著名的球星也往往是他们羡慕和崇拜的偶像。球类活动不仅具有对抗性、趣味性等特点,而且强调集体合作,灵活多变地运用各项技战术,对锻炼人的体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智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条件的限制,难以运用成人规范的场地、器材和严格的规则进行球类活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缩小了场地与用球、简化了规则,称之为“小球类和球类游戏”。本章选用了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项作为水平(三)的教学内容。
本章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五条: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球类活动的意识与行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性。
(2)学习简单的球类活动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简单的球类活动基本技术和技能。
(3)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与协调素质,提高与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
(4)通过球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自尊与自信心。
(5)增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关心集体、尊重对手、遵守纪律的良好体育风尚。
2.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特点
(1)在水平(二)的基础上,提高了小球类的基本技术、集体配合和简单规则的要求,并逐步建立战术概念。
(2)加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抗性活动和游戏,逐步向小球类的简易教学比赛过渡。
(3)球类教学内容突出了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注重学生的运动参与、自主学习、集体意识、合作交往、情绪调控的能力培养。
(4)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保留了球类活动的特征,降低了技术难度要求,体现对体育文化的传承。
3.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内容
(1)小足球
① 足球基础知识(包括:小足球场地及设备规格、足球基本规则——掷界外球、踢球门球、踢角球、罚点球、任意球)
② 足球基本技术与游戏(包括:颠球与游戏;运球与游戏;踢球与游戏)
(2)小篮球
① 篮球基础知识(包括:篮球场地及设备规格;篮球基本规则——推人犯规、拉人犯规、阻挡犯规、脚踢球违例、拳击球违例)
② 篮球基本技术与游戏(包括:耍球游戏;传球游戏;运球游戏;投篮游戏)
(3)羽毛球
① 羽毛球基础知识(包括:羽毛球场地;羽毛球基本规则;发球违例的几种情况)
② 羽毛球基本技术与游戏(包括:握拍法;耍球游戏;低手击球游戏;高手击球游戏)
(4)乒乓球
① 乒乓球基础知识(包括:台面的区域;击球时间划分;握拍法)
② 乒乓球基本技术与游戏(颠球游戏;挡球游戏;发球游戏;攻球游戏)
4.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与学法
(1)五、六年级的小球类教学,教师要有目的地提高体育文化的内涵,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学习规则,掌握安全活动的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安全地参加球类活动。
(2)五、六年级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学习正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球,让学生在熟悉球性中提高控球能力。对场地器材条件较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开发代用器材,例如可以自制麻绳球、藤球、棕球等用于小篮球、小足球活动。
(3)充分发挥球类游戏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要讲究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4)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互相观察、互相模仿、互相帮助的同时,应提倡师生之间共同参与,互相交流,在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5)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例如,针对小球类活动对抗性较强,运动量较大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针对小球类活动对熟悉球性、控制球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信、自强,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针对小球类活动的群体性特点,教师可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同伴和群体之间的协作配合,以增强他们对人际和社会交往的适应能力。
G. 小学体育的基本教学流程是什么
一般包括教师指导、 学生做练习、 相互观察与帮助、练习后的休息、组织措施。这 5项活动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核心是学生做练习,只有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体育的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其他各项活动都应围绕并有利于学生做练习。
最有效地、合理地使用上课时间,提高教学质量。但是,由于体育课的情况复杂,各项活动中什么算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难以判断和掌握。实践中一般不去严格区分哪些是不合理的运用时间,而是客观地把5项活动所用的时间记录下来,求出其比重,供教师改进教学参考。
小学体育课的课堂运动比例,一般以20~30%为宜,在适宜的条件下,高于这一标准更好,但不要单纯追求运动密度。
(7)小学体育基标教学扩展阅读
课程计划
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有助于全面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克服教学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便于及时地检查和总结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制定计划的基本要求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贯彻全面锻炼身体的原则,注意教材之间的纵横关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季节气候、场地、器材等条件来安排教材。教学工作计划一般有以下几种:
①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即把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材,合理地安排为两个学期的教材,并确定各项教材的教学时数、考核项目及其标准。
②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即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合理地安排每学期每次课的具体内容。为了使各项主要教材有系统地进行教学,还可制订按项的单元计划,提出该项教材的教学任务,和每次课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它是制订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一种辅助计划。
③课时计划(教案),即根据教学进度和单元计划所提出的内容,确定上课的具体任务,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选择相应的组织教法。
课前准备
对上好体育课而言,钻研教材、编写教案、培养体育骨干、布置运动场地器材、教师本身的准备,以及进行课的评价等,也都有其一定的规律、明确的要求和方法。中国现行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随着年级的增长,选用教材的比重逐年增多。
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教材,约占总授课时数的70~80%。这部分教材,既能够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又简便易行,方便教学。
选用教材约占20~30%,是在完成基本教材的基础上,为适应各地区和各学校的不同需要编选的,如游泳、滑冰、爬山、越野跑,以及基本教材以外的球类、田径、器械体操和女生的韵律(艺术)体操等项目。
除体育教学大纲外,还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的《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内容包括动作要领、图解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是供教师使用的教学指导书。
H. 小学体育水平三的教学内容
本书是由课程教材研究所体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自2003年9月进入全国各实验区进行实验以来,许多实验学校获得不少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使正在进行的教学实验工作更符合体育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综合了各实验区学校对新教材试行中的经验和建议,对新教材作进一步的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帮助五、六年级教师在一个更广泛的空间中对新教材有所感悟,有所把握,有所创意。
水平(三)《教师用书》全书共有十一章,根据内容性质可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
第二方面,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常识学习内容;
第三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建议;
第四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指导建议。
现将四方面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方面,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
学生的运动实践学习内容,在水平(三)《教师用书》的十二章中占了七章,由第二章至第八章构成。这一部分内容,是水平(三)《教师用书》的主体部分。请见下表:
以上七章学习内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教学内容的游戏性、活动性、选择性和范例性。为了体现这些特点,这部分内容较多地采用了生动、形象、活泼的练习动作、组织形式和学习方法,教师用书提供的许多图例(包括活动场景图、动作过程示意图、技术原理图),也都带有学习和生活的趣味。选编的教材内容都是示例性的,这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自主选择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同时,在各章节教材内容中,还提供了相关教材内容的“教学案例”,这又为教师创造性地选择与组合教材内容拓宽了思路。这套新教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仍然以“田径”、“体操”、“球类”冠名教材,体现出水平(三)《教师用书》在全新的课程理念中,对体育文化属性的一种继承。
下面我们把这七章内容分别加以介绍。
第二章 基本体操教学内容介绍
1.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
水平(三)基本体操教材由三部分组成:队列和队形、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基本体操对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矫正不良体态,促进机能发展,增进健康,以及提高学生合作交往与协同动作能力,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集体意识和心理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水平(三)基本体操的教学目标,可以归纳成以下4项:
(1)学会简单的基本体操动作方法,培养身体的正确姿态;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活动的兴趣;
(3)促进身体协调、匀称发展,增进健康水平;
(4)提高学生集体活动的意识与行为,体验个人与群体合作交流的感受。
2.基本体操的特点
水平(三)的基本体操教学内容,在水平(二)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内容和难度,其特点是:队列队形练习中的向左、右、后转走动作,自然、流畅、活泼,不要求按《队列条令》的转法和节奏操练。行进中裂、并、分、合队走的练习,是一组纵队行进间由多变少或由少变多的队形变换的练习。预令(口令词)较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以及集体动作协调一致的能力。
徒手操,也就是《小学生广播操》第二套,是国家专为全国小学生创编的。这套操具有与一般徒手操不同的特点,如,操节多(共12节),各节操的节拍多(每节操4个8拍至8个8拍);变化多(每一节拍要做一个以上动作,而且左右肢体动作不绝对对称,只在前后4拍或8拍的反复中动作相同)。整套操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和表现力。可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全套操的动作,还应启发学生理解和表现该操所具有的健身、育心、健美的功能,以及活泼欢快、朝气蓬勃等丰富内涵。
棍棒操是在徒手操基础上发展的,是轻器械操的一种。它借助变换握棍的位置和动作,增大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和关节、肩带的灵活、坚韧性,以及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等;同时对于纠正身体不良姿态具有特殊的功能作用。本套棍棒操结构简单、节奏鲜明,易学易练。学生可以识图自练。
3.基本体操的教学内容
(1)队列和队形——① 向右(左)转走;② 向后转走;③ 行进间列队、并队走;④行进间分队、合队走。
(2)徒手操和轻器械操——① 徒手操:小学生广播体操;② 轻器械操:棍棒操(共八节)。
4.基本体操的教与学法
(1)基本体操内容丰富,练习的形式和动作的方法各不相同,教与学应针对教材的特色、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能力而定。
(2)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大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多采用探究法,自学自练法、合作交流法、结伴练习法等教与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3)基本体操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和加强指导,适时进行示范与点评。必要时,教师可改变动作的结构、内容的组合、运动量的大小、组织形式的变化或采用游戏方法来提高学习效果。
(4)队列和队形练习,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和整体协同一致上。既要掌握队列和队形的动作方法,又要提高与改善学生的精神状态。
(5)教材中的徒手操选用了原第二套小学生广播体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新的小学生广播体操进行教学。还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广播操进行创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进行棍棒操教学时,教师应建立收发器械的常规要求,以取得安全、有序、快捷的效果。
第三章 田径教学内容介绍
1.田径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
五、六年级田径教学内容是一项发展学生基本活动能力的基础性教材,虽然冠名为“田径”,与田径运动项目名称一致,但它的教材内容仍是一些较为简单的跑、跳、投动作,没有过细的技术和规定过严的方法。教材的内容与形式突出了多样性、游戏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特点,注重学生学习目标的全面达成。通过田径教学,要达到以下五条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田径运动的意识与行为,提高学习田径的兴趣。
(2)掌握跑、跳、投的动作方法,培养学生身体正确姿势,学会田径运动的简单技术和技能。
(3)发展灵敏、协调、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促进身体机能正常发育。
(4)营造生动、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
(5)培养群体意识,增强责任感,提高合作与竞争能力,体验田径运动的乐趣。
2.田径教学内容的特点
(1)小学五、六年级的田径教学内容是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发展的,主要是通过形式多样的跑、跳跃、投掷练习和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些情境性或主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田径运动的正确方法和合理动作。
(2)选编的田径教学内容,无论是分解动作还是连贯动作,个人练习还是集体协作练习,都力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思想,如“小小设计师”、“抢占奔跑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生活。
(3)教学内容淡化了竞技性,增加了游戏性、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和教育性内涵,如“青蛙过河”“学习解放军,争当神投手”“欢庆申奥成功”。这些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既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跑、跳跃、投掷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使田径教学内容具有更大的活力。
3.田径教材的教学内容
(1)跑
① 发展快速跑能力的练习(包括:各种快速起动的跑;追拍跑;接力跑;“攻克堡垒”游戏;障碍赛跑;不等距离的追逐跑)
② 发展耐力跑能力的练习(包括:自然地形跑;定时跑;定距跑)
(2)跳跃
① 发展跳跃能力的练习(包括:各种方式跳绳;跳竹竿:“协同跳”游戏;摸高跳)
② 跳高(包括:跨跳练习;助跑起跳,直腿摆动坐上跳箱;急行跳高)
③ 跳远(包括:立定跳远;“青蛙跳荷叶”游戏;助跑几步,一脚跳起双脚着地;急行跳远)
(3)投掷
① 发展投掷能力的练习(包括:滚;抛;掷;投;推;撇等)
② 发展掷远能力的练习(包括:原地及自然跑几步肩上投掷;原地及自然跑几步背后过肩投掷;推掷实心球等)
③ 发展投准能力的练习(包括:固定目标投准;活动目标投准)
4.田径的教与学法
(1)重视学生的体验。在一些比较简单动作的教学时,教师只要提示动作要领、方法与要求,对于动作细节不要提出过高、过细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引导他们自主选择练习内容,自己参与动作演练,自我感受活动过程,主动探索练习方法和比赛战术,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积极的运动体验。
(2)精心设计练习的形式。教师要运用多样化、游戏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励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以充分体现田径教学的多种功能,达到全面锻炼、愉悦身心的目的。如,在学习“抢占奔跑空间”游戏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完成;进行“消灭老鼠”游戏,可采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场地完成。
(3)不断变化练习的方式。在教学组织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改变练习的方式与方法,如调整练习的距离、高度、速度、重量,对前进的路线,器械的摆放,分组的形式,合作的组合等等都可以进行变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4)创设个性发展和群体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教材中有许多发展学生个性和群体合作学习的练习,如“个人抢占空间”、“集体抢占空间”、“障碍赛跑”、“三人追拍”、“四人协作跳”和“提速火车”等等。这些活动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和群体意识、群体行为的培养,如自我展示、顽强意志、互相帮助和集体精神等。
(5)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贯彻因人而异的原则,尤其是高年级女生中许多同学已进入青春发育期,更要注意安排适合她们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内容。练习中的各种生理指标、心理状态和同学之间的关系,都要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都获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6)注意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思维力。教学中教师要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注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小小设计师”是将单一的往返跑与创造性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设计跑步图形;又如“青蛙跳荷叶”,是把双脚连续向前跳的动作与蛙跳的动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模仿青蛙轻巧落地的动作,从而帮助他们掌握跳远落地的缓冲动作。
(7)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教材中多数教学案例都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发现、实践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这一段时间内学生是真正的课堂学习的主角,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难易程度,自己掌握学习进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搭建充分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包办代替。
第四章 技巧与器械体操教学内容介绍
1.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目标
水平(三)《教师用书》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材内容分为四项:技巧、支撑跳跃、低单杠、实用性攀爬。这些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实用性强,项目较多,器械的高低、宽窄变化较大。有些动作要使身体倒置、跳起、腾空或在杠上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引导学生锻炼,首先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其次,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群体的帮助,克服种种不适、紧张等心理障碍,不仅掌握了技术动作,而且提高了学习情绪,增强了意志品质,并得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遵守练习程序和群体活动规范,也为学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作了一次很好的演练。再次,当学习获得成功和进步以后,学生在体验到自我价值的时候,会产生自我展示的愿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五条:
(1)初步掌握技巧与器械体操的内容,在单个动作基础上,学会做组合动作。
(2)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灵敏、协调和平衡能力,增强肢体肌肉力量,改善身体机能水平。
(3)培养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体验在运动时的心理感受,克服胆怯、畏难等心理障碍。
(4)增强保护与帮助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群体学习生活的乐趣。
(5)培养勇敢、顽强、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促进身体、心理的和谐发展。
2.技巧与器械体操的特点
(1)五、六年级既是小学最高的年级段,又要为即将升入初中作好各种准备,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五、六年级教学内容在三、四年级的基础上,内容有所增加,难度有所提高,是三、四年级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和重新组合。同时,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教学内容在某些具体的名称上更趋于接近,体现了小学技巧与器械体操教学与初中体操教学内容相衔接的特点。
(2)随着文化知识学习和社会经验的逐渐增加,五、六年级学生对动作的掌握不再满足于表面上粗略的学习,而是开始追求动作内在关系的把握,表现出教学内容的技术因素有所增加。尽管这些技术要求还是很简单的,但反映了该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种倾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传授技术的“度”,既不能过多地追求技术细节,偏离小学教学的实际,又不能否定技术动作的规范,使学习缺乏深度。
(3)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五、六年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教学内容各个项目的力量要求增加了,如出现了以静力性练习为主的倒立动作,单个动作和组合动作的难度和强度都比三、四年级有所加大;同时,又要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差别。开始进入生长发育第二高峰期的男女生之间的生理、心理差异逐步明显,在一些难度较大的教材中,把男女生的学习内容加以分列,男生更突出刚性,女生更突出柔性,使学习内容更适合男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4)教学内容的选取更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五、六年级的技巧与器械体操教学内容有许多动作接近学生的生活,如从高处跳下,从低处跳上,攀登和爬越各种障碍,出现意外或失去重心时的应急措施等。这些贴近生活的模拟性练习,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
3.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内容
(1)技巧
① 各种滚动与滚翻动作(包括:发展滚动能力的练习——握踝前后滚动、抱球前后滚动、夹物前后滚动、抱头直体左右滚动、抱球直体左右滚动、抱头屈体左右滚动、抱球跪撑屈体左右滚动、屈肘跪撑左右滚动、抱脚团身左右滚动等;发展前滚翻能力的练习——双手握踝前滚翻、双脚夹球前滚翻、双手抱球滚翻、一手抱球,一手支撑前滚翻、双手抱球肩侧前滚翻、跳箱盖上前滚翻、滚翻时低头,以单肩支撑由高处向下前滚翻、连续前滚翻、高处跳下后接前滚翻、模拟被绊倒接前滚翻、前滚翻分腿起、慢跑急停,重心前移做前滚翻、越过障碍前滚翻、双人“车轮”前滚翻等;发展后滚翻能力的练习——双手握踝后滚翻、双腿夹物后滚翻、连续后滚翻成直线、“波浪”式后滚翻、高处跳下后接后滚翻、后滚翻接球等)
② 各种简单的倒立动作(包括:肩肘倒立——双人配合练习、脚蹬墙成手倒立、脚蹬墙手倒立后作前滚翻等)
③ 保护与帮助下做手倒立(包括:靠墙手倒立、靠高垫手倒立、有人扶持手倒立等)
(2)支撑跳跃
① 发展支撑跳跃能力的练习(包括: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练习;分腿立撑练习;分腿立撑,推手挺身跳起练习;上步助跑,起跳练习;“撑骆驼”练习;助跑,起跳,支撑,分腿练习;助跑起跳,分腿跳上模仿跳箱练习等)
② 山羊分腿腾越(包括:在保护与帮助下练习;在安全条件下练习;完整动作练习)
(3)低单杠
① 发展悬垂能力的练习(包括:仰卧悬垂臂屈伸;屈臂蹲悬垂摆动;屈腿悬垂摆动;穿臂前后翻;蹲悬垂,穿杠成倒悬垂;高杠屈臂悬垂)
② 发展支撑能力的练习(包括:双杠支撑移动;低单杠支撑左右移动;跳上成正撑,前翻下;跳上成正撑,上体前翻慢下成蹲立等)
(4)实用性攀爬
① 各种攀爬练习(包括:爬斜梯,跳下成前滚翻起立跳箱;攀爬2米高的障碍物;攀爬轮胎架)
② 手脚并用爬竿(绳)(包括:爬垂直竿(绳);爬斜竿(绳)等)
4.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与学法
(1)关注每一位学生,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包括体育能力较强的、较差的和一般的学生。这里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体育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因为成绩好,并经常作为教师的助手而受到重视;体育能力较差的学生则是教师传统关注的对象。而作为班级人数占大多数的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因为人数多,又没有更多的特殊情况需要教师“操心”,会有意无意地被教师所忽视,这个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并加以改进。虽然从表面上看,对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的忽视不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些学生大多数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但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分析,这种忽视是不能允许的。因为,每一位学生都需要教师的注意、关怀和帮助。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不仅要关注那些体育能力较强和较差的学生,也不能忽视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例如,有的教师在体育课中建立了体育委员“轮岗值日”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期都当一回体育委员。这就改变了以往体育委员由一人“承包”的做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值日委员”岗位上,学习服务、学会沟通、锻炼自己、展现自我。
(2)注重讲解、示范的启发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到哪儿为止,都是讲解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技巧教学时提问学生“什么时候交叉腿”,“转体方向怎么判断”,“后滚翻推手时间和方法”。这些带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动脑筋,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意识。讲解时,还要讲清动作的重点,指出难点。要防止主观臆断讲解。还必须钻研在课的哪一环节,用多少时间、什么方式、怎么精讲,要随时反馈讲解的效果。还要善于运用术语,例如,教学初,可结合挂图讲解动作的术语,使学生初步了解动作术语的形象概念;演示时,可结合动作,重点提示术语,使学生看见动作后,知道“是什么名称,在身体什么部位,该怎么做”;练习中,可让学生根据术语做出动作,使他们建立从术语到动作的联系。
示范方法的运用也要讲究启发性。示范时,应力求稳、轻、美,使学生在动态的示范中得到健与美的享受。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示范方法,例如,练习初的完整示范或边示范、边讲解;改进动作时的重点示范;小结时的演示性示范等。
(3)重视练习的帮助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练习活动,往往都是在教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进行的。由于技巧与器械体操的教学内容大多数与学生平时生活和学习的正常身体姿势和位置不同,学生在练习时会产生不习惯的感觉;有些动作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在练习时会产生犹豫和害怕心理。因此,练习的帮助性是学生在学习动作和锻炼身体过程中,增强信心、增添勇气的必要手段。同时,在互相帮助的练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与教师或同伴的互相协作、互相磋商和互相交流,把自己融入到群体之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做好专门性准备活动。
技巧与器械体操教材内容对柔韧性和协调性要求较高,除了做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外,教师应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专门性准备活动,特别应加强头、颈、肩、腰、腕、踝等部位的活动。
第五章 小球类和球类游戏教学内容介绍
1.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目标
球类活动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项目。孩子们都喜欢玩球、打球和赛球,著名的球星也往往是他们羡慕和崇拜的偶像。球类活动不仅具有对抗性、趣味性等特点,而且强调集体合作,灵活多变地运用各项技战术,对锻炼人的体力,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个人和集体的聪明智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条件的限制,难以运用成人规范的场地、器材和严格的规则进行球类活动。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缩小了场地与用球、简化了规则,称之为“小球类和球类游戏”。本章选用了小篮球、小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四项作为水平(三)的教学内容。
本章的教学目标有如下五条:
(1)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球类活动的意识与行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性。
(2)学习简单的球类活动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简单的球类活动基本技术和技能。
(3)发展学生的速度、灵敏与协调素质,提高与改善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
(4)通过球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树立自尊与自信心。
(5)增强同伴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关心集体、尊重对手、遵守纪律的良好体育风尚。
2.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特点
(1)在水平(二)的基础上,提高了小球类的基本技术、集体配合和简单规则的要求,并逐步建立战术概念。
(2)加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对抗性活动和游戏,逐步向小球类的简易教学比赛过渡。
(3)球类教学内容突出了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注重学生的运动参与、自主学习、集体意识、合作交往、情绪调控的能力培养。
(4)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保留了球类活动的特征,降低了技术难度要求,体现对体育文化的传承。
3.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内容
(1)小足球
① 足球基础知识(包括:小足球场地及设备规格、足球基本规则——掷界外球、踢球门球、踢角球、罚点球、任意球)
② 足球基本技术与游戏(包括:颠球与游戏;运球与游戏;踢球与游戏)
(2)小篮球
① 篮球基础知识(包括:篮球场地及设备规格;篮球基本规则——推人犯规、拉人犯规、阻挡犯规、脚踢球违例、拳击球违例)
② 篮球基本技术与游戏(包括:耍球游戏;传球游戏;运球游戏;投篮游戏)
(3)羽毛球
① 羽毛球基础知识(包括:羽毛球场地;羽毛球基本规则;发球违例的几种情况)
② 羽毛球基本技术与游戏(包括:握拍法;耍球游戏;低手击球游戏;高手击球游戏)
(4)乒乓球
① 乒乓球基础知识(包括:台面的区域;击球时间划分;握拍法)
② 乒乓球基本技术与游戏(颠球游戏;挡球游戏;发球游戏;攻球游戏)
4.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与学法
(1)五、六年级的小球类教学,教师要有目的地提高体育文化的内涵,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基础知识,引导学生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学习规则,掌握安全活动的方法,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懂得安全地参加球类活动。
(2)五、六年级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学习正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球,让学生在熟悉球性中提高控球能力。对场地器材条件较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开发代用器材,例如可以自制麻绳球、藤球、棕球等用于小篮球、小足球活动。
(3)充分发挥球类游戏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要讲究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采用主题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4)小球类和球类游戏的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合作的互动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互相观察、互相模仿、互相帮助的同时,应提倡师生之间共同参与,互相交流,在融洽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5)在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例如,针对小球类活动对抗性较强,运动量较大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体验身体疲劳时的心理感受;针对小球类活动对熟悉球性、控制球能力要求较高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自信、自强,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针对小球类活动的群体性特点,教师可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同伴和群体之间的协作配合,以增强他们对人际和社会交往的适应能力。
第六章 游戏与游戏教学内容介绍
1.游戏与游戏教学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体育《教师用书》,没有将游戏作为单独一类教材内容,而是把游戏教材内容与各项体育教材内容相结合,分散在各项身体锻炼实践内容之中,这是新教材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因为小学体育教材内容,特别是在小学的中低年级应以游戏为主线,使基本教材游戏化,又多运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与学。
这一章“游戏与游戏教学”教材,虽然也介绍了一些游戏,并尽可能不与各类教材内容中的游戏重复,只是在举例时,联系到五、六年级的教材内容,介绍如何进行游戏教学。本章所列举的案例,也是为说明如何教游戏而选编的。这些方法仅供老师教学时参考。
水平(三)《教师用书》的游戏教学,是以课程标准目标导向来确定的,它有具体的游戏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特定的情节和活动方式、活动规则和活动结果,有别于其他教材中的游戏教学,是实施教学评价的“主体性”游戏。这些游戏是以自身特有的编排体系,以游戏教材为主线,以身体活动为载体,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游戏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意志品质,满足心理需求,体验群体学习的乐趣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因此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独特的意义。
I. 小学体育课教学大纲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本课依据《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自主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合作学习的实践中逐步掌握运动技能并受到教育。
二、教材选定:
1.各种方式的跳跃2.游戏:保龄球比赛3.组奥运五环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各种跳跃的技术动作,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性形。
2.通过保龄球练习发展学生上肢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形成群体合力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促进人际交往,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课的结构:
1.开始部分;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组织学生进行转法、行进间转法的练习,培养学生集体行为,团结合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2.准备部分:
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进行自编健身操的练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然后和老师一起做诱导性练习。通过小游戏练习,提高学生起跳的判断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基本部分
在练习各种方式的跳跃教学中采用小组练习的形式,为学生提供练习、观摩、探讨的机会,通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采用多鼓励、多表扬的评价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
本课游戏《保龄球比赛》,在教师创设的游戏情境下,通过对学生的诱导、使学生了解奥运五环代表着世界五大洲的团结,学生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从而更好地完成预定的任务,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懂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互相支持帮助的重要性,为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束部分
最后,通过组奥运五环游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奥运意识、合作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充分得到放松。
小学五年级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体育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本学期我所教的教学班级是五年级8个教学班,每班学生都在50人以上,大多数学生身体健康。
2、技能情况: 高年级学生喜欢跑、跳、投、跳绳、踢毽子、游戏等活动,但有些学生因身体原因如:肥胖等,学习动作显得僵硬呆板。
二、教材分析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试用课本:体育与健康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以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教学工作,传授基本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和体育文化知识,从小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在传授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和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进一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是我们的目标,在学校里,你会获得有助于你强壮体魄的体育运动项目和方法,有助你身心健康的运动心里小知识和卫生小常识,有助你于你与人成功交往的各种小游戏和团队活动,有助你于你感受成功快乐的体育竞赛游戏。。。。。。到操场上,到阳光下,到大自然中去吧!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游戏活动,你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发现更多的新方法、找到更多的新答案:在体育游戏中不断地尝试与体验、练习与思考、互学与互评,你将会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你将会发现体育运动增予的益处,你将会体验到战胜困难、获得进步的成功喜悦。同时你还可以不断地发展和张扬你的个性,充分地展示你的特长与你的聪明才智,让你的童年生活更绚丽多姿!让你在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更加有趣,更美好!
四、教学措施
1、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逐步提高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社会责任感。
2、运用体育对学生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文明行为,逐步提高培养遵守纪律,尊重他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
3、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勇敢、顽强、朝气勃勃和进取向上的精神,注意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五、学生方面:
1、学习目的明确,积极自觉的上好体育课。注意听讲,积极学习掌握必要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上体育课,着装要轻便,整齐,做到穿轻便运动鞋上课,
六、重难点及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
(1)体育卫生保健基本常识(2)田径(3)游戏(4)技巧(5)球类(6)韵律操
2、重难点
在以上六点内容中,(1)体育卫生保健基本常识(2)田径(4)技巧(5)球类为重点内容,其中(2)田径(6)韵律操为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