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谈谈对体育课的认识
学生这么喜欢上体育课,我对上体育课的认识是否明确呢?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向学生内提出了一个容问题,让学生选答。
1、你对健康是怎样理解的?
2、你认为上体育课的目的是什么?
3、你认为体育课对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大不大?
从对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到,学生健康的含义理解是正确的,上体育课的促进作用是有效的和显著的,他们已经充分认识到锻炼的重要性,这对我们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非常乐观的条件和重要性保证。
另外,从中还可以看到,学生认为在体育课的锻炼,强身健体,磨练意志,掌握运动技术,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把体育课的成绩好更实际得多,“健康第一”比什么都强,所以,如果把体育课看到学生就是“贪玩”的观点是错误的。
『贰』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运动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只有激发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
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
不在于传授本身,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
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
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只有我们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兴
趣,让学生爱上体育课,并积极主动参与到体育课中去,才能进一步把体育与健康课和自己的
生活、学习、将来工作联系起来,最终达到终生体育的目的。
一、兴趣的培养
学校体育中贯彻快乐教学,宗旨是让学生在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中体验到快乐,满足,由此对
体育产生兴趣.体育教学中贯彻快乐教学法关键是教师,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文化艺术的修养,
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教材的意义、任务、特点,内容及要求,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根
据教学任务、对象,抓住教学关键,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做到形式多样、有兴趣、针对性、科学性;由潜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完成
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教学中教师就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及现有的场地器
材,出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导,以愉悦身心为前
提,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的。除此之外,教师教学语言生动形象,通
俗易懂,精练扼要,用词确切,示范正确熟练,轻松优美等。“美的东西,总会唤起人的审美
感情和愉快的情绪”,这样学生会用一种审美的心态对待教学,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使体育课向理性、文化性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以学生为主体法
学生是主体,是教学的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和差
异,根据他们的特点去组织教学。俗话说:“口动百遍,不如手动一遍”。体育课的学习更是
如此,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中,发挥其主动地位,成为教学的核心,才能最
终达到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目的。我认为:在教学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形式多样的
方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自己对教学进度和其他学生的积极影响,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来。
理想与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关怀与帮助激励。学生来源不一,体育基础千差万别。因
此,我们要因人而异,分阶段制定出不同的运动处方。将运动处方引入教学课堂,因人而异的
建立个性化运动模式,把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有机结合起来,实行体育课内外、校内外相结
合,把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相贯通,课内突出教学课程,让学生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课外突
出生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提高体育意识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习惯
的养成贵在坚持,体育教学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就要重视个体差异,采
用个别化教学、个性化教学方法等等,使每个学生都能为获得进步而感到满足,通过组织早锻
炼和课外活动及各种活动形式的单项比赛,吸引并促使每个女生参加体育活动,从中发展兴
趣,培养爱好体育的情感,引导她们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二)“引趣”法
体育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环境因素的诱发。教学中坚持“引趣”是引起学生愉快学习
并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条件。我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引趣方法。教学用语引趣:生动
形象的讲解,热情幽默的用语。情境引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绪,启发想象,把学生带到
大自然中。师范动作引趣:师范动作准确、熟练、规范、轻快、舒展。设疑引趣:开始上课设
疑,教学难点设疑,新学动作设疑。竞赛引趣:在教学中设臵适当比赛。体育明星引趣:优秀
运动员为国争光事迹、图片等。
(三)成功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中,细心的教师会观察到,每当要做一个新的练习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有
的学生心理也想去练,但不表现出来,还有少数因怕完不
成动作或是事实上难以完成动作的学生不愿意练,表现的很被动。作为教师应该清楚的了
解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虽然他们好像是要逃避练习,但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法“我要是
能同大家一起去完成动作那该多好呀!”这正是一种获得成功的愿望。所以学生在求知欲望基
础上努力参与并获得进步时,教师要及时肯定、倍加关心。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让
每个学生都拥有一份成功。
二、组织教法得当是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
我们在教学中发现一节课如果教法组织的好,学生的积极性
和兴趣会有很大的提高,即使是枯燥的教学课。反之,如果教法组织不当,即使是游戏等
一些学生爱玩的运动,学生玩起来也如同嚼蜡。因此在教学中我
『叁』 浅谈如何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1、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打破常规、树立新意
在教学大纲要求的范围内体育教师自由地,随机地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授课内容,用简单,富有乐趣的内容吸引学生。注重简单的技巧练习,培养学生的协调性,灵活性。
其次,教师要用和风细雨般、耐心地说教、优美及悦耳动听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的了解体育锻炼的普遍性和 “快乐体育”的内涵。例如:在做准备活动时让学生和教师一起做一些简单地韵律操、热身操等,在欢快地旋律中翩翩起舞,这样既起到热身的目的又不使学生感到厌倦。
再次,打破原有体育课的常规。没有必要强调队伍如何整齐,只要能够听到教师的讲话,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即可,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伙伴,平等、和谐地一起参加锻炼。
2、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配以生动形象的讲解
体育教学中如何用语言进行讲解,是技术问题,也是艺术问题。技术动作上的修养,技术动作的讲解可以编成几个步骤或者是几句顺口溜,让学生好学也好记,比如:我前几天讲的公开课“前滚翻”,在组织上就有些乱,听了很多老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下来我反复思考,我觉得可以再讲动作要领的时候把它分解成5步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掌握,这样有助于学生各个环节清晰、快速的掌握与学会,也可以把动作要领编成顺口溜让学生对动作要领的熟记,让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会。有了5步教学法就可以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一步步的练习,教师也能全面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后在进行分组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在语言艺术上的修养,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比如:开始的激情导课很重要,好的导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整节课充满期待,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因此,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有句名言说得好:“一个好的老师,同时应当是一个语言大师,否则是很难懂得教育艺术和技巧的人”。语言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媒介,是沟通师生感情的桥梁,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是教师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学语言要规范正确,又要生动鲜明,尤其在讲解动作要领时,语言必须清晰、准确、形象、简洁明僚,切忌拖泥带水。所以,有时我们老师将教学内容和要求编成口诀,教学中既节省时间,学生又容易掌握。因为教师既要通过语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通过语言调动学生的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对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没有一定的艺术手法是不行的。其次是教学语言要富于变化,这包含着词汇的变化、语调的变化、感情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要随教材的需要和课堂实际予以灵活处理。
3、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展现准确优美的示范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示范,比如:我在这次公开课上讲“前滚翻”只是自己做了几个漂亮的动作,而没有很好地运用上完整与分解结合,正确速度与慢速度结合的方法,所以学生对动作只是走马观花而没有深入掌握导致练习时错误的发生。也可以正确示范与有代表性的错误示范结合,也可以用直观教具来进行示范等。还可以适时改变示范面,因此,准确优美规范化的示范动作是体育教学的无声语言,对学生有强大的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结构等实际情况。把握好示范的时机、位置、角度、方向、速度等方面的艺术性,借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准确优美的示范,能使学生较快理解动作要领和建立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因为教师准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常常会引起学生的钦佩和赞美,学生由此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欣赏==羡慕==向往==跃跃一试,从而起到良好的激励效应。示范能力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4、一节好的体育课必须体现重视安全教育
伴随体育运动的是不可避免的意外伤害,因此科学锻炼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的本质任务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如果体育课教学忽视安全与安全教育,就很有可能发生伤害事故,影响学生学习、生活健康。因此,体育课教学必须重视安全教育,切实加强安全措施,首先应做好充分准备活动,其次是体育器材要检修,再有就是组织工作要周密,检查学生的服装、配饰等等,这都是预防伤害事故的重要保障。体育课以室外课为主,教学环境多变,学生流动性大,注意力易分散,课堂上有时会遇到预料不到的情况。因此。在活动中要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以防事故发生,不能让孩子们在寻求健康中却损害了健康。要时刻谨记 “教育无小事,安全问题重于天”。
5、一节好体育课必须体现采取多样话的教学手段
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确定和教学手段的选择。必须要符合学生本身,教材本身的结构特点,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等。因此。一般说来,教学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静到动、由慢到快、运动量由低到高再到低等循序渐进的原则,并紧密结合教学任务和
『肆』 谁知道谈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特别重要,因为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即使学生对其他课程(语文、数学)没兴趣,他也会迫于社会、家长、教师等方面的压力,强迫自己去学,而体育课程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你说,他会在体育课上好好学吗?在课后会去练习吗?会有多少家长督促他们去练?所以,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反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上课时候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了。因此,对于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几年在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来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一、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教学的艺术性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如何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家第斯多德曾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他的品德意志、修养、举止言谈,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保持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以优美、熟练的动作示范,生动、有趣的讲解去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的服装穿着、精神气质、形象表情都能给学生予视觉上的美感,使学生喜欢体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从中感到欢乐,并在欢乐中接受学习。体育教学环境是一种情绪场景,它能给学生从情绪感染的体验,进而产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体育教师要用自己积极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热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欢乐的情境中积极地学习和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编排一些竞赛性游戏去练习,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能创造热烈的体育氛围。丰富多彩的课堂游戏避免了动作练习的枯燥感和单调感,使学生增添了其乐无穷的新鲜感,从而达到爱好体育活动学习的目的。 二、培养体育骨干 教育家埃德加富尔说过:“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因此,每次上体育课,我都有意培养一名体育骨干,即由教师讲变为学生讲,由培养一个逐渐变成两个、三个…最后发展变成全班都是“小体育教师”。这样让整个体育课堂都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之中增强了。整队的时候,“小体育教师”要检查队员们的穿着。队员们必须按照体育课要求穿戴;而且要严格遵守体育课的队列要求:队伍整齐、报数宏亮、队列的精神面貌要好。如发现不遵守要求的队员,“小体育教师”要及时提醒并严格要求。这样,“小体育教师”在要求别人的同时更会注重自己的言行举动,更会对自己严格要求,既提高了自己的体育素质,又锻炼了自己的组织指挥能力。培养体育骨干者的方法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既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三、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施教 学生在学习体育课的过程中,常常要产生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自尊性需要和创造性需要。体育教师如能及时准确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适时进行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够健康地发展,而且对体育课的兴趣自然会提高。于光远先生在90年代初就曾提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没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如何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如何发生体育兴趣。学生在学习某一动作取得进步时。会产生“我的动作很优美,老师会表扬”的想法,和等待、希望得到赞扬、合理评价的情感性心理需要。此时体育教师若适当给予成绩的肯定,对这名学生将会是巨大的鼓励。对待学生的每一点一滴的进步,教师都应该做到认真分析和对待,要及时给予合理评价并做出适当的赞扬,同时指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这样学生情感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就会更加努力去学习。例如,学生在本次课中锻炼比以前更加认真,动作学习得更好,体育教师都应该及时肯定他的成绩,或者邀请该学生当场示范,学生的自尊性心理就得到满足,从此更加自觉地练习。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认真训练及进步不重视,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产生厌恶体育课的现象。或者是教师只重视优生而对差生不闻不问,也会让他们产生“教师看不起我”、“我是一个毫无用处的人”等想法,从而形成了心理障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我会独立完成这个动作”、“我不要别人帮助”等独立性、创造性的心理需要。对于所教的动作,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动作出类拔萃。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学生有发挥、表现、创造的机会。应该注意的是,学生心理需要常常是隐蔽的,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才能发现和掌握。在施教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艺术的运用,更要把握好学生心理需要适时施行教育,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兴趣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建立学校运动队,组织校运动会,让学生展示水平,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后、在家里练习等等。我们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使小学生在一种轻松活泼的体育氛围中自觉地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伍』 体育教学中如何去提高学生的自我锻炼的能力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表现在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独立完成身体锻炼以及教师布置的练习任务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锻炼的自觉性、目标程度、内容以及方法,独立处置锻炼中出现的问题等能力,是学生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那么,下面我就重点谈谈如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1.根据学生差异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
目前,在我国普通中学体育课整个教学过程中,仍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近几年来学生体质普遍下降,而学校对素质达标要求比较高,制定了一些措施。传统的教学形式秘方法,是按照固定的课时计划、形式、结构和教学程序,由教师教授、学生学习动作、锻炼身体,实现和达到统一规定的标准。如果学生在某一项目一旦达标,此项体育教学即告终结,这种终结性严重影响学生从事和继续活动的兴趣,影响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爱好和独立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爱好、兴趣给学生较大的选择性,开设多种形式的选修课和选项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科学的安排教材内容,在教法上要采用竞争性、趣味性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体育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很自然地就找到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规则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显得非常关键。体育教师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日日创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重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习惯的形成都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即有一个把信念变成悌性,把整体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设法将学生从被动锻炼中解放出来。变被动锻炼为主动锻炼,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目的。由被动锻炼转化为主动锻炼,需要很强的锻炼自觉性和自觉能力。因此,体育教师不但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良好锻炼习惯,而且教师还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晓之以理,鼓励他们从顽强的意志进行持之以恒的实践。当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初步形成后,要根据他们的实际制订有个性特点、具体切实的个人锻炼计划。同时教育学生要认真锻炼,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锻炼计划的实施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不断提高学生积极参与锻炼的自律性,从而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
4.教学中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于不经意间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5.教会学生自觉锻炼的途径和方法
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新的理念与教学目标,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并将教学思路及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理念的沟通,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充分利用序言课,将新的思路与新的要求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并要求学生针对目标与理念进行书面理解与建议,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定期通过书面交流形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如近期学生自己的表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对教师的建议等方面进行书面交流,以此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意识,为教学活动及习惯的培养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创建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淋漓尽致地挥自己的体育技能;做到尽心尽兴、心情舒畅,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自觉锻炼的习惯。
6.运用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能动性
体育锻炼和文化课的学习一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知识和技巧。但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为体育又不是一门主课,没必要那么重视,因此本来有热情的学生也会不注重了。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应该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应该像文化课一样进行一定的奖励政策。文化课学习成绩好可以得到老师、学校的表扬,体育锻炼坚持得好的也应该得到老师的奖励,同时学校每学期也应评出"体育之星",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的正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自觉的去锻炼。
7.结语
总之,在培养初中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时候,老师要改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来进行自我锻炼,找到动作的要领,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自由活动的时候,可以轻松自如地进行锻炼。在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时候,老师还要进行相应的检查以及讲评。只有这样,教和学密切配合,才能调动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积极性,进而达到学生主动进行自我锻炼的目的,培养了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陆』 谈谈你对体育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当别人推着孩子“鸡血”那些长大后根本用不着的课程时,更有远见的家长愿意花重金送孩子玩运动。尽管他们心里有数,大部分孩子都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但是他们知道,从体育运动中学到的东西,够孩子受用一生。
让孩子积极上好体育课并不代表你希望他未来能凭体育特长获得奖学金,或者成为专业的运动员。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童年还是青春期,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运动能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联系,让他们学会珍惜和成年人之间的关系,获得自信心,以及为自己设立目标、完成目标。
然而研究却表明,从体育运动中学得的其他东西,是孩子能够受用一生的。
『柒』 谈谈在体育课上开展体能练习的策略有哪些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捌』 谈谈你对大学体育课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不知不觉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了,在这一学期的文化课中,我学习到了大量的文化知识,而在体育课中,我锻炼了身体、提高了身体素质。
从高中步入大学,不仅文化课程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体育课等素质培养课也是如此。在高中的体育课上,男女同学都一同上课,由同一个老师教。但由于男女同学身体素质、生理结构、运动偏好等诸多方面存在的不同,导致了这样的上课形式存在不少弊端。其次,高中的体育课都由学校规定课程,忽略了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的权利,打击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高中体育课显得死板、不活泼。在此,由于学校要考虑学生在高考中的升学率,而升学率主要由文化课成绩决定,所以学校经常以牺牲体育课为代价换来学生一节课的复习文化课的时间。长此以往,同学们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同时,对待体育课和锻炼身体也不那么重视了,这些都是高中体育课的弊端造成的后果。(这段乱编的,在zx读书都知道zx体育课不到最后一周不停课..我不能冤枉她..)
然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体育课也可以很有趣。老师在对同学们亲切关怀的同时又严格要求。还记得我第一次在体育课上跑了五圈下来几乎站都站不起来了,于是我晚上去操场跑步锻炼(瞎编..瞎编..)。渐渐的我跑长跑没那么吃力了,平时精神头也足了,甚至晚上的失眠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还有,大学体育课不仅分男女同学上课,还分内容上课,男生与女生共勉,长拳与健美操同舞。听说到了大学二年级我们还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体育课程,这让我长久以来向往的游泳可有机会得到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同学们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大学没有升学率的压力,所以体育课是实打实的上,不用顾及对文化课的影响,相反,体育课占的一定学分也让学生没有逃课的理由和机会。
总之,在这一个学期的体育课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是学会了北方的长拳。我曾在高中体育课上学过太极,但是由于老师对我们不作要求所以几乎已经忘光了。而这次的长拳老师要求我们平时多练习,所以我牢牢记了下来。我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复习和练习长拳来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和锻炼身体。其次是长跑进步了,在高中的体育课上我的长跑几乎没有及格过(怎么可能呢?!),而这个学期我超过了及格线十几秒,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再次是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了,原来体育锻炼对我们的好处远胜于疲劳时睡觉的好处。我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把自己建设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为标志的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竞技体育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和不断提高人们在体格、体能、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能力,并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而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及其体系的可开发性、作用的适用性、影响的广泛性,成为整个体育运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部分,它的发展对体育文化的发展起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同时它也是促进各类体育活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种特有现象,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资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1]。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学校体育这片沃土,学校体育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运动兴趣及习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等功能。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目前仍然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轴线的教材体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就主体而言,人们认为竞技体育仍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 所以从高校体育入手,探讨竞技体育的社会学所蕴涵的各种因素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认识竞技体育的价值。 二、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竞技体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社会文化和民族文化,具有强烈抗争的性质,是体育活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矗一方面一个国家竞技体育的水平甚至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它的社会影响力巨大;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竞技体育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和关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NBA、亚运会、甲A足球赛,几乎都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选修热门运动项目的学生日渐增多。 正因为竞技体育已远远超出本身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之一。竞技体育文化是构成体育文化的核心,因此向学生传授基本运动技术、战术、规则,是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水平的需要。我国学校体育中竞技运动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已延续了几十年,它是师生课余体育锻炼,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毫无疑问竞技体育已经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的竞技体育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形象,同样一所学校也往往会由于他们的高水平的竞技体育而被大家所熟知或更加著名。发达国家的不少大学都致力于培养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来为其学校争创知名度。目前我国高校体制正在进行改革,几乎所有高校的改革方案都已经注意到了它的巨大潜力和影响力。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先后建立了几十所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大学和近300所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试点中学,并定期召开全国大学生、中学生运动会,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这种以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来带动学校体育的全面开展,既提高了学校体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又大大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高校体育运动代表队的性质已从原来作为培养学校体育骨干、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作用方面逐步向半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态势已经跨出校园,面向社会,走向世界。 早在20世纪初期,竞技体育就被国外一些专家看作是一种公民的素质,一种文化生活,一种独特的精神崇拜。他们深信,竞技体育可以培养青年人进入社会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青年人的身体素质、培养青年人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质。国外的竞技体育始于儿童时期,他们在大量的业余时间里动员、引导儿童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体育课中也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入大学后,有的竞技体育的水平就已达到了国际水平[2]。因此,校园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的文化生活,也为社会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才和队伍。而我国由于对竞技体育认识还存在许多与时代发展不一致的看法和观念,没有正确地认识竞技体育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导致竞技体育在学校中的教育功能没有能够得到很好发挥。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在高校的普遍开展,不仅能够普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而且能够活跃、丰富高校的文化生活,同时在提高高校竞技体育的水平,发现、培养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竞技体育与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观念之关系 最近,国内体育主管部门正有意将体育工作与教育系统“嫁接”,走教育与体育相结合的道路,这是我国体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这将为学校体育工作带来新的研究课题。“嫁接”成功将对体育教学工作、学校竞技体育水平、场馆建设以及学校名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并将大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但学校中的竞技体育毕竟与职业竞技体育有着很大的区别。竞技体育所包涵的教育功能成分更应在学校工作中被强调,而人们往往容易把竞技体育的其它非教育因素扩大化后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使其发生畸变。这是体育教育改革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果对体育教育功能没有正确认识,体育教育改革就会失败,学校中竞技体育的开展就有可能步入歧途。为此,我们应从文化的角度重新来认识高校竞技体育的作用,正确发挥竞技体育的文化功能。 1、竞技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满竞争的社会,而竞争的意识又是与竞技体育息息相关,在体育运动中,不讲门第、不分尊卑;在竞赛活动中,不存在除个人身体、心理以外的任何不平等,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在运动中、在竞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力量。体育运动中最讲法制,不徇私情;最讲现实,不论资历;最讲务实,不图虚妄。这就要求每一个参加者都尽应当自己最大的能力去竞争,特别是一些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从而渐渐增强了学生们的竞争意识和顽强毅力。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道德与合作精神 在竞技体育中,各项运动都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则,人们只能在规则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创造成绩,任何违反规则的行为都会遭到谴责和惩罚。同时,在一个集体项目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每一角色都有其特定的行为要求,必须依角色要求行动,这就十分有利于人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人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竞技体育始终遵循着“机会均等、优胜劣汰”的基本原则,严格的规则和公正的裁判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观念;通过竞技体育也可以学习和锻炼如何正确对待竞争中的失误和失败,磨练坚强的意志,增强抗挫折能力,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中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学生通过参与竞技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进而养成优良的社会公德。即如何对社会群体、组织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怎样提高社会意识、怎样发展对别人的权力和感情的尊重和理解。竞技运动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社会生活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和场所。 3、有助于培养优良的个人品行 竞技体育有助于培养人的乐观精神和自信心,敢于竞争,敢于胜利,要求改革自我、超越自我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行;通过竞技体育还能培养领导与服从和充分展示与自我约束的良好行为。有实验证明:有竞赛经历的学生能显示出较好的个人修养和社会适应性,表现出更高的组织领导能力。因为竞技体育为承受责任、作出决定、影响他人等领域的重要品质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竞技体育又具有培养服从的一些品质的趋向,如尊重、遵守规则,服从裁判等。学生从竞技体育中也能培养应当无敌意或无怨恨地接受批评意识,不应有超越规定,严重伤及对手的行动。竞技比赛有时需要有自我约束或自我牺牲的精神,不仅建立在意志和取胜的欲望上,还必须建立在豁达的宽容心理上。这些品行都是个人立足于社会的重要条件。 4、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参加竞技性比赛,能扩大学生的兴趣,放开性情,增加与他人结识的机会。同时在激烈的对抗中,在努力拼搏的奋斗中,接受成功或失败、表扬或批评的心理锻炼。在与他人交往和冲突中,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受到很大磨练,使学生得以从学习压力、心理伤痛等方面解脱乃至超越出来,从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更充沛的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对社会现象是与非评价、道德标准与做人原则等在社会认识上的价值取舍,都可以在运动中受到检验,因此人们认为竞技体育运动能测试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5、竞技体育对校园体育文化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竞技运动也不例外。它在对学校教育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它可能导致错误的价值观的出现。高校体育教育的最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后才是从中发现、培养高水平的体育人才。一些错误的价值观比较容易产生在那些运动员甚至存在于他们的崇拜者身上。荣誉、成就可能使他们更多地关心个人的得失,更多的关心能使他们获得荣誉的各种活动,进而引起他们对处世哲学观的转变,不能正确面对社会、正确认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导致产生与社会生活规范、道德观念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在某些人身上甚至会导致人性的丧失,滑向犯罪的深渊。 众所周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旦教师、教练员把运动员、学生所获得的荣誉仅仅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就可能产生教育上的畸变。这些畸变主要表现在:为使运动员尽力争取去达到成人的目标而不断地给予他们过分的名利刺激,使他们的身心受到有害的压力。对学生参加竞技体育的思想意识和目标上的错误灌输,主要来自教师与教练员。为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运动队,他们会更多地强调自己工作的成败、队员、资金、设备等等与其相关的各个方面的重要性,导致过分特殊化,甚至不惜违反体育道德、社会公德、法律、法规而弄虚作假,有可能致使教育的养成因素受到削弱、淡化甚至发生畸变。 竞技体育还可能带来暴力行为的产生。因为攻击性是竞技体育的特点,由于青年好斗、好胜的心理,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接触或对规则的理解不准确,就有可能在平常的争论中转化为暴力的行为。所以,在竞技体育的教学中还应当有道德规范的内容,以提高学生辨别、应付和化解暴力的能力。 6、高校竞技体育教育的正确之路 竞技体育在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校园体育文化也对竞技有深远的影响。如许多竞技体育项目就产生或萌芽于学校体育,而且伴随国家体育战略方针的转变,竞技体育与高校联合办学的实施,最终会形成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孝中、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中学作为培养奥运冠军的基地,高校则是大部分运动员攀登世界体育高峰的必由之路,由此形成强大的人才培养体系。 但学校面向的毕竟是普通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体育教学不能采用纯竞技运动,对那些技术复杂、难度较高的技术性竞技运动,应当从学校体育的实际出发,对其进行加工改造,修改规则,降低难度,改进教学方法,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目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俱乐部,利用专门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学校的竞技体育运动,既能把有运动潜力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的运动训练,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又能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保证学生受到正常的体育教育。 四、结束语 竞技体育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社会学影响所蕴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可轻视的。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竞技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防止对青少年施加没有必要的压力和无教育根据的训练。助人成才、防微杜渐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理解和掌握的教育原则。对竞技体育的社会蕴涵要有深刻地认识,并能把握好教育、训练学生的方法和尺度,使竞技运动的开展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水平,享受运动的乐趣、学会身体锻炼的方法、培养良好思想品质的同时,又要对学生今后将面临的社会生活和压力给予有益的帮助,更好的为社会服务,这才是在学校中开展竞技体育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高校办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应尽快与国际接轨,让真正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甚至是奥运会。
『玖』 谈谈体育教学实际中怎样坚持“健康第一”的
历史意义。其实增进健康是100多年来民族体质衰弱屈辱地位形成一种自强意识的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体育社会功能的反映。尽管20多年来学校体育思想对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指导思想也是大家所共识的,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总是欠缺和偏差。做为体育工作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在贯彻、实行时一定要对其进行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实质,转变与其不符观念,找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法,面向全体学生坚决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潮流富于当代体育教师的使命。
2 健康的释义与理解
2.1 什么是健康
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健康主要是身体的健康,体质好,没有疾病就是健康,其实不然。现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生理的、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这一权威定义,使我们有了新的健康观,也就是说对健康的理解应是全面的,是包含了身体、精神和社会3个方面。
2.2 健康第一的含义是什么?
健康第一是针对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而言的。对于二者的关系,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都有过论述,尽管具体语言的表达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健康或健壮的身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体育应优先于智育,“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健康与教育和学习的关系是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说教育和学习不如健康重要,只是说明教育和学习应在健康的基础上进行,失去健康的教育和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幸福,而构成幸福的因素便有健康。
2.3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含义是什么?
指导是指点引导之意,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用健康第一作为引导教育工作的思想,其具体含义之一是指健康第一思想要辐射、要引导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含义之二是指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都对学生的健康负有责任,当然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责无旁贷地对健康承担着自己应当承担的、并且是能够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
3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方法
体育教师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是指如何把健康第一思想引导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使体育教育不再成为与世隔绝的“净土”,使每个体育教师用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冲破传统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为21世纪中国培养出一代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的个性,培养出一批能终身体育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3.1 以转变观念为向导,大力提倡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人的行为受观念的支配,一个好的观念必然会带来勃勃生机的未来。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教师一定要改变观念,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学生也要转变观念,领会体育文化,养成终身锻炼习惯。
3.1.1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健康是每个人生存、文明生活、高效率学习与工作的前提。体育教学过程各环节,都要以健康第一思想的要求进行思考、设计和操作,使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教学全过程中得到体现和落实。当学生的学业、社会工作与他们健康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服从健康;在学校体育内部各种关系发生矛盾时,也要以健康第一为出发点。
3.1.2 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过去的思想观念,更多的是考虑教师如何教教材,课外活动常以少数人参加的体育竞赛训练代替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工作,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育思想,致使高中生68%同学不喜欢体育课,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我们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之以渔、而不是捕之以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全体学生都能成为体育锻炼的主人。
3. 1.3 体育文化,养成锻炼习惯。
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将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师应当采用理论课、海报、讲座、交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理论知识传授。使学生懂得体育与人体生命的关系、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身心健康的标准,做到“懂体育、爱体育、学体育、会体育,并养成终身体育习惯。
3.2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促进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是指身体各大器官功能正常,没有任何疾病。身体是人的物质性支柱,它能否强壮健康的生存,能否充满活力地运动,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幸福和成就。对于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学生,能在这个阶段引导他们的身体既在内质上、又在外形上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毛泽东也说过“德、智、皆寄于体,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所以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堂设计要考虑让学生得到尽情的活动,有一定的心理负荷,增强生理功能。
3.2.1 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
体育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过程和手段可以提高同学锻炼的积极性。教学内容,要从“以运动技术、技能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强调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开展游戏、健身操、武术、球类、传统健身项目。教学手段从单一的技术教学向技能开发运用教学过程转变,实现多种运动技能迁移,如以多个项目体验跑的过程,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倾心投入,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3.2.2 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
一堂课让所有学生都能尽情活动必须进行分层次教学,否则就会有同学吃不饱有同学吃不了。区别对待就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象体育尖子可以强度大点、量多点、要求高点,提供给他们更多的自由表现机会;体育差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的群体,其身心素质和与伙伴的协作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对他们的要求应低一点,教师应更多的指导他们,制造机会让他们有偶然的胜利,对他们的进步及时评价和表扬,这样同学才会各抒以长尽情活动。
3.3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已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一个长期心理不健康的人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而心理健康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总会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也使生理更加健康。
3.3.1 加强心理健康的维护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被称为“在育体中育心”。我们有计划地、有意识地设计体育活动的情景,和谐有机的、巧妙艺术性把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融入基础理论与教学中,通过体育教学活动蕴藏的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达成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期望与失望、羡慕和嫉妒、优势与劣势、个体和群体、平等和差别、公正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的多元体验,引导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个人的需要,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调节法、激励调节法、自我宣泄法、心理归因法,让同学在乐中练、乐中学增加愉快体验,以培养学生坚韧顽 强、镇定自若、勇于拼搏、团结协作、积极自信及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维护心理健康。
3.3.2 宽容对待心理有障碍的学生
近年来,心理失衡和心理障碍构成了人们健康的最大威胁,有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抑郁症造成的负担已排在各种疾病的首位,现代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占20%,焦虑、压抑 、猜疑、沮丧等消极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在课堂上这些有心理障碍的同学常表现为:言语冲撞、孤芳自赏、爱理不理、情绪低落、任性不配合、承受挫折的能力差。对于这些同学一般体育教师会觉得生厌或无奈,同学们把他们归为异类并不愿接近。其实这些心理障碍的同学内心非常孤独和无助,同学与教师如不友好对待,他们的情绪会更糟以至恶性循环,后果不甚设想。体育锻炼场面对心理障碍防治有着得天独厚的意境,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说过:“啊!体育您就是快乐。”体育课中对心里障碍,千万避免过分的批评与刺激,要以热爱宽容为主。爱一个学生等于培养一个学生,讨厌一个学生可能会毁掉一个学生。心理障碍的同学在教师正确的爱生观下,使他们在真爱中体会真诚、在愉快交往中滋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减缓心理障碍。比如教师在设计课堂自由分组时一定要首先安排心理有问题的同学,条件允许的话让他们尝试各种游戏角色,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师生沟通,拓宽视野,使心情变得开朗。
3.4 利用体育课堂的小社会效应,培养同学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以人行为的社会意义及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他人和自我态度与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来考察健康与否。生理和心理健康固然重要,但健康的社会属性即社会适应能力,如协助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自我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关心他人、积极的生活态度等等同样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较强,反过来社会适应能力强的人他的心理总比较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教育旨在帮助学生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互助、友爱、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社会化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3.4.1 利用体育教学中“小社会”效应,以适应大社会
体育课堂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其社会化的过程。小社会中教师要通过讲授渗透、创设情景、启发引导、活动肢体、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正竞争、群体意识、法规道德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比如采用小组合作、结对学习、游戏活动、竟赛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倡相互观察纠正,鼓励学生合作式竞争;树立学习榜样,把原来较多采用的固定体育小组长改为非固定式,把过去期末常设的“优秀学生奖”,改为每一堂课中的,“最佳进步奖”、“最佳努力奖”、“最佳助人奖”等。让同学在小社会的熏陶下从容步入大社会。
3.4.2 提高学生在末来社会竟争中的生存能力
21世纪是一个激烈竟争的世纪,末来的竟争取决于生存能力的高低。要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生存教育”将成为学校体育的主题。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适当提倡挫折教育,严格要求学生不断战胜自身与外部的困难、懦弱和惰性,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中创设激烈的对抗与竟争,学生们将体验到奋斗的艰辛,失败的痛苦,奋起的可贵,胜利的喜悦,这些难得的心理体验,将使年轻人更快地成熟起来,使他们能够坦然面对末来的生存竟争。
4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应注意的问题
4.1 健康教育面及全校
健康第一是指整个学校教育工作要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体育只是其中最能体现和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学科。健康教育不只局限于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中单打独斗,而是体育教师应取得学校领导的支持, 配合学校各个部门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健康工作, 大力营造健康教育的氛围,改变我国健康教育相对薄弱的现状,把健康第一落实到实处。
4.2 健康教育并不放弃“三基”教学
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提倡快乐教学,很多体育老师把贯彻健康第一,片面理解成就应淡化或放弃体育课的“三基”教学,把有严格理论与方法要求的体育教学变成了以快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活动,这是及其错误的思想。“三基”教学是中学体育课的学科任务,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学科任务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取掉“三基”教学的体育课就不是教育意义上的体育课。“三基”教学是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方法措施与实施过程,快乐只是提高学生完成体育任务兴趣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4.3 健康教育面及个人的所有方面
一个人的健康如只靠运动来维护是不科学的,健康需要乐观的心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和均衡的营养。其中运动和营养是维护健康的两大重要因素。现今环境污染严重,化学肥料滥用,精制食品、垃圾食品摄入过多以及不正确的饮食习惯已导致很多青少年营养不均衡。如某种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不仅会导致生理上的疾病,而且也会导致心理疾病,从长期的维生素B摄入不足来看,不仅会产生水种、蛋白质吸收率减弱、人体免疫力减弱,而且会使人失眠心情烦燥记忆力下降;又如很多学生不吃早餐,这对健康非常不利,早餐是一天营养摄取最重要的一餐应占一天总营养的40%,长期这样会使智力下降。民以食为天,正确的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会帮助更多的青少年走向身心健康。
4.4 加强学生身体监测与评价
传统的体育教学对体育课的评价限于对体育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学生的体质没有纳入评价之中。体质健康和体育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的同学身体素质好、体育成绩好并不等于身体没病;有的素质差并不代表身体不健康。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因融进学生体质监测,尝试把体育健康教育理论、体育项目技术、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程度、身体素质达标等做综合评价,引导体育教学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关注人类的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趋势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们已经把培养一个健康的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能够健康的工作和生活,体育老师科学合理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必须更加注重体育教学的知识性、技能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使体育教学改革出现一个全新的局面,使21世纪的青少年更加茁壮成长。
『拾』 根据篮球这一体育项目,从该项目的特点,健身功能,教学效果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主要锻炼,柔韧性和腰背强肾。弹跳,但是不同的位置锻炼的主向也不一样,中锋练力量和脚步。后卫练传球和投篮,小前锋跑位。大前锋抢篮板意识。好根据个人的特点发挥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