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体育新课标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摘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抓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是弄清主体性的概念。主体性,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诸如:自觉性强;意志力持久;有练习策略;好强好思等特征。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要有主体教育观;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健体的方法等。另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兴趣与能力,明确锻炼目标,做练习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树立“人本”观念,我们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关键词:主体性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真探索,不断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你会发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有许多鲜明特征:
1、学习主动积极,自觉性强
学生在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把学习的目的明确为自身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高水平动机上后,就会表现出学习积极主动,自觉性很强。
2、好强、好奇、好思、好问
好强,表现为任何事情不甘落后,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与自我,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好奇,再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好标新立异,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现为好独立思考,琢磨学习中的问题,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甚至经常关注老师的教,发表自己的见解;好问,好向教师质疑提问,好追根问底,寻根溯源。
3、在支配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表现出意志力持久
体育学习不是娱乐,它不可能时时生趣,处处有乐,学生的体育学习总是在有趣与无趣交织,欢乐与困难同在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体育学习需要意志支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表现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坚持不懈上。
4、能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
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是学生主体性高水平发挥的重要特点。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必备的条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确立主体教育观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受训和盛纳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过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主体教育观正是要纠正这一偏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主体性的发挥水平 “欲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可见体育的功效与主体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动机水平,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大小。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个基础的训练与培养。
3、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感情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之中时,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让学生敬畏三分,教学语言总是命令式的,那么教学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窒息,主动性消失,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注意主动营造课堂的良好气氛,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效。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讲解示范独占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全力灌输下,进行接受收式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压抑和阻碍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虽然讲解示范是基本教法,但绝不可视为是唯一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防止单一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训练和学习的兴趣疲劳。可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法、分析比较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者变成主动求知者。
5、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精神动力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成功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出欢乐与喜悦,而且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坚定“我行”的信念,使学生对未来学习充满期待。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强化主体动机,激发主体性的发展。
6、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与健体的方法
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健体,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学习与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学自觉的学习锻炼品质,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学生会学习、会健体是主体性发挥的高质量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与健身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依据客观实际选用学习健身方法及内容;再次,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和计划;最后要教会学生对学习与健身过程进行自觉有效地调控,客观地检查与评价学习与锻炼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安排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品质习惯。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
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每节课前,教师可先公开教学内容,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想学哪些内容,或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怎样组织才最受欢迎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因为内容不适合自己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节目。如上肢力量训练,学生同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诸如上面的训练可以这样安排:事先多选择准备多种训练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项目,让学生从几个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练习,运动量以达到自己最大强度的百分之多少来确定。学生从“训练项目超市”中,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其练习的兴趣和锻炼实效将大大提高。
3、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开放化
在体育教学中纵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横向的扩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经验,从各种思维角度去研究,去理解,从而解决体育学科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内容选择与制定上综合化,促使师生将体育学科的教与学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适应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教与学更具开放性,更适应时代需要。
四、让学生明确目标,做体育练习的主人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若不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中就会漫无目的,充满盲目性,处于被动练习状态。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及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过去教学中目标抽象、模糊,空洞,让教学中的训练程度和评价都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学生投准能力”,改为“用沙包向8米远,直径为1米的地面目标投准,命中度一级指标为70%以上,二级为60%以上,三级为50%以上。这样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练习起来学生目标明了,心中就有数了,不在把练习当作应付老师的负担,就会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次练习,做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总之,在如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不能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会因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师主动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自然生存发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要教师来创造和提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发生转变罢了。
❷ 简述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有哪些
简述新课标对体育课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坚持目标统领教学,提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学生健康的主题,把教学的精力集中投放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健康问题上,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以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近几年来,我校始终坚持以教育部健康体育课程标准思想指导,体育教研组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与分析,完善了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融洽的师生关系、优化了教材内容、推行了教学组织和教法的改革,在高中体育课新课标的道路上,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得到深层次的落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正确教学理念,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体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执行力,把教学计划转化为教学实际,这是我们实践的重要经验总结。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的解读,并灵活运用,在现有的高中体育教学条件下,进一步提高体育课教学效益,无疑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诠释。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强调要将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旨在说明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促进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学习和掌握操作性很强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是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体育学习的主要途径。尽管这里还有运动文化传承的问题,但从体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来看,应该更强调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如果想终身保持健康的体魄,我们锻炼身体,进行体育活动的一整套方法都需要彻底改进,应把那些十几岁的学生在完成中学学业后仍一直乐此不疲进行很长一段时间的个人体育锻炼活动,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之中。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它充分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需条件。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这样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学生如果不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常常遭遇学习的失败,他们就不可能也根本不会喜欢体育课,也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到运动中来。
五、新体育课程理念与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往教学表现为主体性缺失,以教师主体作用压抑学生自主发展,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多数课仍然停留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单纯竞技运动技术传习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只是采用单一的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学生处于被动练习之中,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新体育课程理念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关键在于要将新体育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教学行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大面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新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课程改革的目的。
六、将新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教师应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实践,设计课的教学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体育的兴趣爱好,选择搭配教材。教学方式上,采取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根据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享受平等的体育教育。注重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凡是学生知识、经验、能力可及之事,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指导帮助,使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创造,从而达成育体、育心、育人,身心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
1.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主动选择带来主动学习,提供学生选择的教育,才是可能有效和成功的教育。要保证学生的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学生的身体差异较大,活泼好动,兴趣爱好广泛,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在教学中应安排一些选择性活动,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独立地进行练习。选择性学习活动使不同身体条件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发展的空间。例如,进行投掷教学,常见的练习形式是学生分成两队,面对面投掷,这样的练习学生很快就会感到疲劳。采用选择性的练习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选择练习的器材和场地,体力强、力量大的学生,可选择实心球,在一号场地上练习;体力弱、力量小的学生,可选择小沙包、降落伞、纸飞机等,在二号场地上练习;喜欢投准的学生可选择配有目标装置的三号场地上练习。整个练习过程,学生都可以自由变换练习器材和场地,也可以自由组合练习的伙伴。选择性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时空,学生每变换一种器材,每更替一次场地,都会有新鲜的感觉,都会产生新的兴趣和一种自主支配学习的激情,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学会选择,形成个性,体验成长的快乐。
2.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在学生本人。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教学的实效性在于学生是否自主、能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并从中获得充分的学习体验,以促进身心发展。从学习环境中得到体验,环境是教学中学生获得体验的载体。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感是从他接触的周围环境中得到的。体育教学中的学习环境有两类:一类是显性的学习环境,另一类是隐性的学习环境。显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场地、器材、教具、学具的布置、安放和使用,以及教学过程的实物情景等;隐性的学习环境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心理关系以及教学中的模拟情景等。小学生爱听故事、好表现、善于模仿。喜欢在故事情景中游戏玩耍。他们的学习环境往往需要把显性环境和隐性环境有机结合组成具有情节的故事和具有主题的学习情景,使他们身处生动活泼的情景之中锻炼身体学习动作,体验学习的快乐。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单、双脚跳”教材时,教师把教材内容通过“小青蛙与小花猫”的故事展开,让学生扮演他们喜爱的小动物的故事,通过游戏贯穿全课。课的导人采用图片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视、听和本体感觉一起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一上课就感到生动有趣、形式新颖,情景交融,整个练习过程处于“乐中练、动中练、玩中练”的氛围之中。
3.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以往,人们常常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以及增强体质方面。而新的课程除重视这些方面外,还十分重视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强调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和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有学习本身给学生造成的问题,例如身体锻炼过程中的体力问题,学习动作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也有学习环境给学生带来的问题,例如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个人与群体的协调问题,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发生冲突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灵活多样、富于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勿庸置疑,以往单一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应积极采用探究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❸ 什么是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新课标下制定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方式有两种:1.按照水平来制定。体育课共分五个领内域(运动参容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一般只选其中三个即可。因为选择的教学目标越多越难实现,所以必须按照符合水平条件制定教学目标。2.按照学生的发展观(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来制定目标。
比如在教学目标制定中,不光要写清楚教的内容,关键还要把教学重点写清楚。如:上立定跳远课要制定教学目标。立定跳远看似简单,其实做好它并不容易,它分起跳,腾空,收腹,落地四个步骤,光一节课不可能掌握,因此要根据所学课时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❹ 如何理解和认识体育新课标
摘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抓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是弄清主体性的概念。主体性,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诸如:自觉性强;意志力持久;有练习策略;好强好思等特征。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要有主体教育观;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健体的方法等。另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兴趣与能力,明确锻炼目标,做练习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树立“人本”观念,我们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关键词:主体性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真探索,不断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你会发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有许多鲜明特征:
1、学习主动积极,自觉性强
学生在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把学习的目的明确为自身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高水平动机上后,就会表现出学习积极主动,自觉性很强。
2、好强、好奇、好思、好问
好强,表现为任何事情不甘落后,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与自我,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好奇,再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好标新立异,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现为好独立思考,琢磨学习中的问题,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甚至经常关注老师的教,发表自己的见解;好问,好向教师质疑提问,好追根问底,寻根溯源。
3、在支配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表现出意志力持久
体育学习不是娱乐,它不可能时时生趣,处处有乐,学生的体育学习总是在有趣与无趣交织,欢乐与困难同在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体育学习需要意志支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表现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坚持不懈上。
4、能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
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是学生主体性高水平发挥的重要特点。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必备的条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确立主体教育观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受训和盛纳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过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主体教育观正是要纠正这一偏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主体性的发挥水平 “欲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可见体育的功效与主体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动机水平,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大小。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个基础的训练与培养。
3、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感情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之中时,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让学生敬畏三分,教学语言总是命令式的,那么教学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窒息,主动性消失,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注意主动营造课堂的良好气氛,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效。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讲解示范独占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全力灌输下,进行接受收式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压抑和阻碍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虽然讲解示范是基本教法,但绝不可视为是唯一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防止单一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训练和学习的兴趣疲劳。可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法、分析比较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者变成主动求知者。
5、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精神动力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成功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出欢乐与喜悦,而且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坚定“我行”的信念,使学生对未来学习充满期待。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强化主体动机,激发主体性的发展。
6、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与健体的方法
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健体,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学习与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学自觉的学习锻炼品质,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学生会学习、会健体是主体性发挥的高质量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与健身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依据客观实际选用学习健身方法及内容;再次,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和计划;最后要教会学生对学习与健身过程进行自觉有效地调控,客观地检查与评价学习与锻炼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安排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品质习惯。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
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每节课前,教师可先公开教学内容,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想学哪些内容,或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怎样组织才最受欢迎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因为内容不适合自己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节目。如上肢力量训练,学生同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
追问:
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诸如上面的训练可以这样安排:事先多选择准备多种训练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项目,让学生从几个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练习,运动量以达到自己最大强度的百分之多少来确定。学生从“训练项目超市”中,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其练习的兴趣和锻炼实效将大大提高。
3、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开放化
在体育教学中纵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横向的扩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经验,从各种思维角度去研究,去理解,从而解决体育学科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内容选择与制定上综合化,促使师生将体育学科的教与学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适应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教与学更具开放性,更适应时代需要。
四、让学生明确目标,做体育练习的主人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若不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中就会漫无目的,充满盲目性,处于被动练习状态。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及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过去教学中目标抽象、模糊,空洞,让教学中的训练程度和评价都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学生投准能力”,改为“用沙包向8米远,直径为1米的地面目标投准,命中度一级指标为70%以上,二级为60%以上,三级为50%以上。这样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练习起来学生目标明了,心中就有数了,不在把练习当作应付老师的负担,就会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次练习,做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总之,在如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不能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会因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师主动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自然生存发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要教师来创造和提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发生转变罢了。
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比较实际点的方法:负重换腿跳,负重大步走,负重跑,负重跳台阶,跑台阶,大幅度的跨步跳(要求摆动腿积极下压和小腿由前向后积极着地),蛙跳,单足跳等练习,提高跑时的后蹬能力。最好多练习下坡跑,可以有效提高频率.发展力量耐力时,可采用负重连续跳、较长距离的跨步跳、单足跳、高抬腿跑等练习方法。
坚持就是胜利!加油啊!
短跑50米跑步训练方法:
(1)20—40米行进间快跑练习。(2)4*25—50米接力跑,加速跑,追赶跑练习。(3)下坡跑练习。(4)顺风跑练习。(5)各种短段落的变速跑练习
(1)行时间跑30—60米,3—4次X2—3组。
(2)短距离接力跑2人X50米或4人X50米,3—4次X2—3组。
(3)让距离追赶跑60—100米,3—5次X3组。
(4)短距离组合跑(20米+40米+60米+80米+100米)X2—3组。或(30米+60米+100米+60米+30米)X2—3组。
(5)顺风跑或下坡跑30—60米,3—4次X2—3组。
(6)短距离变速跑100—150米(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0米快跑+20米惯性跑),3次X2—3组。
(7)胶带牵引跑(30—60米,4—5次X2—3组。
(8)反复跑30—60米,4—5次X2—3组。
发展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1
❻ 体育新课标内容是什么
摘要: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体育老师在教学中应“扮演”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关系到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要抓住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要是弄清主体性的概念。主体性,指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觉参与学习和自身发展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诸如:自觉性强;意志力持久;有练习策略;好强好思等特征。其次,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需要教师具备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条件;要有主体教育观;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综合运用优化的教学手段、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精神动力和学习健体的方法等。另外,丰富教学内容,培养体育兴趣与能力,明确锻炼目标,做练习的主人的做法也可以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要求我们树立“人本”观念,我们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才能彰显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作用,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教育需要。
关键词:主体性
正文: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体育,在教学中更应该注意弘扬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教师要改变过去全控性的教学模式,主动转变角色,由“主宰”变为“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真实情感体验,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练的空间,教师作以适时点拨引导。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认真探索,不断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抓住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特征
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认识客观世界主体地位的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自身的发展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主观能动性。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你会发现学生主体性发挥有许多鲜明特征:
1、学习主动积极,自觉性强
学生在对体育学习有正确的认识,把学习的目的明确为自身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这种高水平动机上后,就会表现出学习积极主动,自觉性很强。
2、好强、好奇、好思、好问
好强,表现为任何事情不甘落后,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与自我,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好奇,再现为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好标新立异,好奇思妙想;好思,表现为好独立思考,琢磨学习中的问题,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办法,甚至经常关注老师的教,发表自己的见解;好问,好向教师质疑提问,好追根问底,寻根溯源。
3、在支配与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时,表现出意志力持久
体育学习不是娱乐,它不可能时时生趣,处处有乐,学生的体育学习总是在有趣与无趣交织,欢乐与困难同在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体育学习需要意志支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正表现在能以持久的意志力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坚持不懈上。
4、能掌握并运用学习策略
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能根据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是学生主体性高水平发挥的重要特点。
二、学生主体性发挥必备的条件
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取得教学的成功,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确立主体教育观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求教师树立主体教育观,确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明确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受训和盛纳知识的容器。传统教育,过重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结果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抹杀。主体教育观正是要纠正这一偏差,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立人格,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2、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强弱直接关系到主体性的发挥水平 “欲图体育之功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自觉不可”,可见体育的功效与主体意识有直接关系。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一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教育,提高动机水平,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学习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大小。主体意识是主体性发挥的前提,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这个基础的训练与培养。
3、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证明,愉快的感情是认识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机制。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学练、质疑,尝试探究的前提条件。学生置身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之中时,情绪就会受到感染,激励,主动性也油然而生。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高高在上,让学生敬畏三分,教学语言总是命令式的,那么教学气氛沉闷、呆板、压抑,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窒息,主动性消失,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注意主动营造课堂的良好气氛,重视感情投资,把自己的爱传递给学生,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理解等去熏陶感染学生,点燃学生的求知探究之火,树立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以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效。
4、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讲解示范独占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全力灌输下,进行接受收式学习。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心理,压抑和阻碍了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虽然讲解示范是基本教法,但绝不可视为是唯一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防止单一的方式使学生产生训练和学习的兴趣疲劳。可运用发现法、讨论法、尝试法、分析比较法、游戏法等多种方法的合理运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者变成主动求知者。
5、让学生体验成功,获得精神动力
成功是激励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动力源泉。成功不仅能让学生体验出欢乐与喜悦,而且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坚定“我行”的信念,使学生对未来学习充满期待。因此,教师教学中充分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功,避免一生多受失败而产生消极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目标努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及时恰当的激励评价,强化主体动机,激发主体性的发展。
6、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与健体的方法
只有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健体,学生才能真正具有学习与锻炼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形成科学自觉的学习锻炼品质,在任何环境与条件下从事科学的身体锻炼。学生会学习、会健体是主体性发挥的高质量的体现。因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与健身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依据客观实际选用学习健身方法及内容;再次,要教会学生制定学习和锻炼的目标和计划;最后要教会学生对学习与健身过程进行自觉有效地调控,客观地检查与评价学习与锻炼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和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做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服务者”,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安排内容,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被激活状态,养成主动学习的品质习惯。
1、教学内容的公开化
每个学生各有自己的特长与特点。因此,每节课前,教师可先公开教学内容,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最想学哪些内容,或对哪些活动最感兴趣,怎样组织才最受欢迎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有利于消除学生因为内容不适合自己而产生的消极、被动心理,使学习更具主动性。
2、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的兴趣爱好,要求教师精心选编多种教学内容让学生选择。如素质练习,一般都由教师安排固定节目。如上肢力量训练,学生同做多少个俯卧撑;腰腹力量练习,学生共做多少个仰卧起坐等。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因此,诸如上面的训练可以这样安排:事先多选择准备多种训练上肢力量或腰腹力量的项目,让学生从几个项目中任选一个项目练习,运动量以达到自己最大强度的百分之多少来确定。学生从“训练项目超市”中,自由选择练习内容,其练习的兴趣和锻炼实效将大大提高。
3、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开放化
在体育教学中纵向发展的基础上注重横向的扩展,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科的知识经验,从各种思维角度去研究,去理解,从而解决体育学科中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内容选择与制定上综合化,促使师生将体育学科的教与学的成果重新整合,有效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要适应的个性化发展,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选择,使教与学更具开放性,更适应时代需要。
四、让学生明确目标,做体育练习的主人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也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学生若不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练习中就会漫无目的,充满盲目性,处于被动练习状态。
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及评价的功能。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促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练习。体育教学目标一是要明确具体;二是要通过学生努力,可以实现,先让学生看到希望,再提高要求,注意目标梯度。过去教学中目标抽象、模糊,空洞,让教学中的训练程度和评价都很难把握,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教材中把“提高学生投准能力”,改为“用沙包向8米远,直径为1米的地面目标投准,命中度一级指标为70%以上,二级为60%以上,三级为50%以上。这样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练习起来学生目标明了,心中就有数了,不在把练习当作应付老师的负担,就会积极认真的做好每一次练习,做学习和锻炼的主人。
总之,在如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不能降低教师的作用和地位,而且会因向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而使教师主动具备更高的职业素质。因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可能自然生存发生,需具备相应的条件,而这些条件要教师来创造和提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能降低,只是角色发生转变罢了。
❼ 小学体育新课标与老课标有何区别
一、体育新课标与体育教学大纲比较
1.教学目标的比较
(1)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
体育健康的教学以育人为宗旨,与德育、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好准备。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为:
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用技能;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3)突破:
课程标准确立了课程目标层次体系: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平目标。
从而使课程目标更明确、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了以往习惯用的客话和套话。
2.教学内容的比较
(1)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规定:
必修:基本运动、游戏、基本知识、田径、体操、武术;
限选: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游泳;
任选: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
必修:内容的提高与拓宽,可由学校置换其他内容。
(2)体育新课标教学内容:
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只是划分了五个学习领域:既运动参与领域;运动技能领域;身体健康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
(3)突破:
新课标突破了以往大纲的规定性,实施目标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有助于挖掘课程资源。
3.教学评价的比较
(1)体育教学大纲:
评价与遗传因素相关较大的体能项目为主;强调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记忆和文化素养;强调掌握运动技术水平;重视考勤、必修、限选内容的评价;以教师评价为主,重结果评价。
(2)体育新课标评价:
强调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等同评价;强调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等;强调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既重视终结性评价,又重过程评价和进步幅度评价;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及教师评价的结合。
(3)突破:
课程标准突破了评价内容的规定性,改变了以运动技术、身体机能为重点的评价,强调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和对技术和知识的应用能力评价;突破了以往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参与评价过程,改变了以往教师为主的"盖棺式"评价方法。
二、比较结果分析
1、体育新课标的课程目标具有层次性
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目标结构,即原体育大纲规定总的学科目标,直至划分到各个学期,是一种垂直目标体系。这种目标体系单一、机械,具有对教师教学实施的极强的指令性和约束性,教师在教学中缺乏自主调控和创造空间。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是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视角所形成的立体化目标结构体系,并具有调控性和创造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计划中,必需要教师个体自己去搭配,选择并确定整体落实课程目标。这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
2、体育新课标的教学内容具有选择性
新课程教材构建体系有别于原有教材模式。教材的不规定性,尊重了体育运动的客观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过去传授向全面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理念。尊重了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权,扩大了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体育教学带来了生机。
新课程教材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是一种目标管理。这种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新课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实现课程的不同目标,即通过教材媒介达到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使体育教师由被动执行教学大纲向主动参与课程教材建设决策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初中、高中体育教材各仅一本,对教师如何把握、分布、选择以及教材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实践操作中急待解决的课题。
3、体育新课标的教学评价具有多元性
课程标准改变了原大纲的评价体系,强化了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功能。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综合评价。在新课程教学评价中,不仅关注学生体能的增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体育行为、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养成,也要重视竞争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以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综合功能。强调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不仅注重结果性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以及充分考虑学生进度幅度和态度的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了以学生自我评价、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一体的评价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盖棺式评价。新课程评价的特点,给教师实施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的设计和操作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三、实施策略
从体育新课标与体育教学大纲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新课标与大纲主要突破表现为: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根据上述比较分析的结果,建议实施以下策略,仅供大家参考。
1、对体育新课程目标的实施策略
(1)合理安排目标
新课程目标的层次性的特征,决定了在落实中要合理分配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依据课程整体目标,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充分考虑目标的层次性、可接受性并合理的划分安排在各个学年及学期里。这些目标的划分都需要执教者个体去操作。这对于普通的教师也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在施教前必须认真研究和落实领域目标以及水平目标。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工作量,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作的如何将对后续的教学有直接的影响。
安排领域目标应全面考虑分布情况。要均匀的贯穿在在各个学年及学期里并适当的侧重某些领域目标。在水平目标的选则上,应根据难易程度考滤渐进的原则。如选择运动参与领域目标教学时,应先考虑落实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低级目标,再考虑安排如何科学锻炼方法的高级目标。使教学目标有秩序地逐步实现。
(2)兼顾五个学习领域目标
新课程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不同。在落实各项学习目标时,各项目标要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课程规定了五个领域目标,而不同领域目标又不是孤立的,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在特定教学实践中,在突出特定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兼顾发展其他目标。如在落实心理健康领域目标时,选择耐久跑教材的教学,就应兼顾运动技能领域和身体健康领域目标。通过耐久跑的教学,既可提高心肺功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又可学习掌握长跑的动作技术;还可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实现以某个目标为主兼顾其它目标的原则。
(3)情感领域目标与实践相结合
体育新课程增加了运动参与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目标。实际这些都属于情感领域。这些学习领域并安排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讲授内容。身体健康和运动技能领域也不例外,同样有理论知识内容。在实施这些目标时,一方面要加强理论课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运动与健康的基本常识和运动与情感的关系等;另一方面要在实践课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运动特点,可将理论知识学习与运动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合理地搭配,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断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运动参与、心理和社会领域的大部分目标,只有安排在运动技能实践课中才能得以实现
2、对体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
(1)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体育各个项目都有不同的运动特点、运动方式和锻炼价值。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并根据不同的领域目标,去考虑恰当的选择教材以及其它教学资源的开发,确实选择有实用价值的并能为目标服务的教材。
(2)遵循实用性原则
认真研究体育教材,熟知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掌握显形和隐性因素。要掌握教材的特点、知识点和教育因素,提高驾御教材的能力,才能与教学目标"对号入座",选择教材时,还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充分考虑是否受学生欢迎和贴近生活,遵循实用原则,真正实现教材的价值和发挥教材选择的作用。
3对体育新课程评价多元化的实施策略
(1)加强过程评价
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强调了过程评价。实施中必须将评价贯彻在教学过程始终。新课程加强了过程评价,评价的内容较多,所以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习领域设计考核内容,制定考核方案,评价标准。并在平时加强评价数据的积累。从课堂参与态度、行为表现、技能提高等需随时进行评价,并投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为综合评定作好先前准备。
(2)注重前置性评价
新课程重视激励性、发展性评价,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评价应加强前置性评价,注重对个体实施纵向比较评价,看进步幅度的提高,予以评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实现评价的激励性功能。
(3)评价形式多元化。
要改变过去教师为主体的评价形式,实现学生参与评价过程。加强学生自我评价、互评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改革。根据新课程评价多元化的特点,要认真研究自我评价,互评教师评价内容和标准的设计,尤其是运动性参与和情感领域,必须精心制定可观察、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和评价量表。为学生学习成绩评定提供依据,这也是新课程教学评价环节中一个艰巨的任务。
纵上所述:体育新课标有别于体育教学大纲。课程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选择性,评价体系的多元性是凸显的主要特征。由于以上的特征,决定实施新课程的对策。合理安排课程各领域目标、相互兼顾、全面落实,是对新课程目标的实施策略;依据课程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对号入座"、认真研究教材,加强针对性、以人为本,遵循实用性原则。是对新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策略。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是新课程的评价原则;加强过程评价、注重前置性评价、多元评价形式是对体育新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❽ 体育新课标教学理念是什么
初中是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学生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
高中是体育模块学习,让学生动起来,在快乐的练习中学习一项运动技术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