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师个人教学理念格言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育格言从教理念
1、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快乐的情绪中时,他的智力和潜能就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不会带来好的结果。
2、问号是打开任何科学大门的钥匙,要想走进这扇大门,只有在不倦的劳动中才能找到这把钥匙。
3、我愿用我的百分百的爱换您百分百的满意,我愿用一颗充满责任的爱心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让孩子们享受阳光,享受快乐。
4、诚实地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感情。
5、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这确乎是所有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
6、今天的积蕴,是为了明天的放飞,还有什么比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得更高更快更远,更令教师欣慰的呢?
7、我们总是太急了,不愿意给孩子等待的时间了。我们总是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孩子的焦虑。
8、给孩子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孩子收获希望的人生。
9、居处必恭,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
10、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11、教育学生,从爱出发,爱是一种特持久而深刻的感情。
12、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13、意识是成功教育的基矗。
14、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
15、处处为孩子着想,已经成为不少家长溺爱孩子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16、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
17、谷穗越饱满就越低垂,学识越渊博就越谦逊。
18、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
19、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20、爱心献给孩子,诚心送给家长,信心留给自己。
21、教师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路人似的朋友,是心灵、智慧的双重引路人。
22、我愿化作-爱的天使,用真情浇灌小天使的心灵。
23、主善为师德业所资,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亦趋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无涯。
24、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我愿执着地“众里寻他千网络”。
25、我愿将自己全部的爱献给孩子们,让他们在人生起跑线上跑好第一步。
26、爱是最好的教育,而表达爱的最好的方法是欢喜鼓励和赞赏。
2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28、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既有苦,也有乐。
29、付出是收获的沃土,关爱是动力的源泉,微笑是学生心目中的一缕温暖的阳光,更是他们走向成功的阶梯。
30、有时候,一步就是一生,一念之差就是天壤之别,几秒就可以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
31、历史是生活的教师。
32、教师要具有圪育人的方法,有对每个学生的爱心,有对后进生的耐心,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师德也就是有方法,有爱心,有耐心,有奉献精神。
33、教师的工作是激发学生对人生无限的好奇心。
3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5、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依靠明天!
3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37、师爱,能成就孩子的未来;施爱,是教师迈向成功的阶梯!
38、将一切美好传递给孩子!
39、给学生一个世界,给老师一片天空。
40、让师爱在教诲中闪光,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贰』 体育新课标教学理念是什么
初中是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学生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
高中是体育模块学习,让学生动起来,在快乐的练习中学习一项运动技术和技能.
『叁』 什么是体育教学理念
即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增强其体质,培养其道德、意志、品质等。
1、对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体的匀称、协调发展,并且是按照生长发育的先后有序而全面地发展。
2、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快乐的教学,重过程的主动参与,重情绪的积极体验,重个性的独立解放,使人际关系宽松和谐,使学生在轻松明快的环境中,在欢快愉悦的心境下,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不知不觉地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
3、强凋运动技术学习的工具功能,即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达到养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目的,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体育老师教学理念集锦扩展阅读:
体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不仅需要观念上的转变,也需要各类软硬件的配套,更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理解和配合。
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是写在课程表上就行,还需要有关各方跟进各种软硬件配套。首先就是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这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也是家长、社会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教育部门要真正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扭转不正确的理念和风气,把“指挥棒”指对方向。
『肆』 如何引领体育教师树立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 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增强体育课程意识
传统的体育课程强调“全面锻炼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陶冶学生情操”。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与创新能力。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由此可见,新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继承了传统体育课程有关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等方面的课程目标。
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利于教学大纲的落实,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管理和实践操作。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忽视了学生对于运动乐趣进行成功体验的感受;③学生跟着教师“练”的意识超过了主动“学”的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贯彻“寓教于乐,乐中求学,学中益智,练中健体”的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及主动与探究合作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勇敢创新,大胆实践,使学生在合作与研究的过程中追求成功的快乐,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使学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例如:在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投篮比赛,比传统的单一一接一投篮教学方法更有效果,课堂气氛更活跃。
转变体育教师角色意识
体育新课程强调“健康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新课标下的体育课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可选择的空间,既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练习充满情趣,让发展学生终身意识的目标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从空间上延伸到校外。因此,我们可以站在学生角度与立场上来开展教学工作。并根据学习手段的多样性,可以让作为主体的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进行练习。这样,体育课的学习对学生才会有一种约束力,让不同学生可以实现自己不同的目标,让学生在实现学习目标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学生的选择性与创造性的表现,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的合作意识、团体精神,师生之间的交流等。例如:学生学练兴趣正浓时,就可适当增加练习时间;相反,有的环节学生不大感兴趣,则应及时缩短或调整。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考虑好如何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学练,同时又能巧妙的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以保证教学既有实效,又能达到一定的“质”和“量”。再如:在学校开展趣味性运动会期间,学生自发式组织的“懒惰自行车”、“跳大绳”等活动,取得较好效果。
充实与更新体育与健康知识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教师也同样如此。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老师”必须“一辈子学做老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时代要求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德才等各方面的素质。体育教师还要十分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
『伍』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哪几种
一、能力综合: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属性特征
“小学全科教师”作为一个学理性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中国,目前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小学全科教师是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的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按照这个定义,为区别于传统的分科教师,小学全科教师的特殊规定性往往被界定在胜任小学阶段多门课程的“全科教学”能力上。但是,“全科教学”是否足以成为小学全科教师质的规定性呢?
(一)认识误区:当前我国全科教师是农村小学教育应时之需下的“被全科”
与西方不同的是,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实践并非完全是社会经济与教育理念发展的产物,相反,其最早的政策设计与实施大多集中于中西部地区,是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应时之需。2006年,湖南省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科计划”,首次提出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的“全科型”小学教师。由此肇始,江西、贵州、重庆、广西等省(自治区)相继把培养全科师范生作为解决农村教育现实困境的突破点,并逐渐将其学历层次提升至本科。
全科教师首先面向农村小学成规模定向培养,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居住分散,使农村小学点多面广,而且规模小,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庞大的农村人口流动使本地常住人口减少,学校生源也直线下降,许多学校不得不采取“小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另一方面,农村小学师资缺乏、年龄老化,且学历层次、学科结构不合理,以至跨年级、跨年龄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实际已经充当着‘全科教师’的角色,一个教师身兼多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情况非常普遍”。因此,相关省市在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时,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尤其是解决“音体美等小学科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全科教学”被视为小学全科教师岗位胜任力的主要特征,小学全科教师也往往被简单地描述为“语数外通吃、德音体美全扛”,或者“样样通、科科行”。
审视“全科教学”特征下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被全科”,其教育实践在本质上仍然是“分科教学”,因为它所依托的课程形态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学科课程,所追求的价值存在仍然是各个学科逻辑知识体系的纵深传授,只是在任教科目上有数量的增长而已。这种“全科教学”定义下的全科,并没有在传统分科教学之外建立起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师角色的独特理解,也没有基于自身教育哲学而设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它只是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应时之需的一种误读。
(二)理念溯源:“综合能力”是西方发达国家小学教师的专业核心素养
如果“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并非“全科教学”,那么什么又是其区别于传统分科教师的质的规定性呢?溯源国际范围,发达国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小学全科教师这一概念,但一般都是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如美国在“博雅教育”的传统下,十分注重小学教师通识能力的养成,并明确提出初等教育教师以承担多学科教学为原则;法国认为小学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小学教师进行资格认定时要考查其多科教学的能力;英国小学教师是不分科的,要求能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德国要求师范生必须掌握执教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能够从事小学综合理科或文科的教学工作;日本则要求小学教师在国语、数学、手工、体育、音乐等领域都要擅长。
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采用小学师资全科培养与实践的模式,是认为“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作为综合职业的小学教师,他们需要胜任“包班制”的教学与管理。“包班制”是一种小班化的教育组织形式,每班学生数20人左右,由1~2个教师全面负责一个班级除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西方早期“包班制”的雏形,是希望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势的同时也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而开展研究的结果,主要孕育于19世纪末出现的选择法教学形式,如美国的巴达维教学法。到20世纪50年代,包班制已在美国小学占据主导地位,被认为是儿童中心教育思想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体现。以激活学生主体性为基点,“包班制”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都较班级授课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乃至于教学空间都得以重组。在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小学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将分裂的学科知识与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以“导航者”的角色、用“全景视角”引导儿童探究真实存在的生活世界。同时,在增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亦能以综合而非割裂的评价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因此,胜任“全科教学”——准确地说是“多科教学”只是小学教师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教师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则是在一定宽度的知识上形成相关的“综合能力”。
(三)未来取向:“走向综合”是我国未来小学教师培养与实践的发展趋势
小学全科教师要走出“全科教学”的误区,真正建立起自己的专业特征,则应“走向综合”。实际上,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经验及反思国内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我国小学教育已提出了综合课程的改革走向,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就提出课程结构要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课程内容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课程实施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纲要》同时明确规定“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而小学阶段则应“以综合课程为主”。适应综合课程的改革需要,《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小学教师“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和“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从实践层面来看,1989年杭州大学和卖鱼桥小学首先合作开展了“小学低年级包班教育实验”,实验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为目的,探讨通过支持型课堂氛围的形成,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课桌椅也改变了传统的固定行列,可以进行灵活的组合。实验结果认为“包班制”对学生个性的最优化发展和学习态度、兴趣、情感因素提高等长期效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面临着师资数量、质量以至教室布局等推广实施的现实制约因素。
就目前来看,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广泛实践还主要是面向农村教育,但随着经济发展以及适龄入学儿童的减少,小额包班制已逐渐成为可能,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地于近年相继启动了“包班制”的教学探索。因此,小学全科教师不仅是解决农村教育的应急之策,也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的改革之路。但作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小学全科教师,已不能再简单地界定为胜任“全科教学”,它在价值诉求及能力特征上都被赋予了更为丰富和独特的内涵。
二、回归启蒙: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价值诉求
如果课程综合、能力综合是未来我国小学教育及小学教师的发展趋势,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存在价值的合理性进行论证,而这种论证应建立在对小学教育特征及小学教师角色的反思与再诠释基础之上。虽然研究者和实践者均认为教育应以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但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依然缺乏对受教育者在不同学段身心发展特征及其发展任务的清晰分辨与定位。学生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都被纳入知识逻辑体系传授的轨道中,知识,更多的是文本知识获得被作为教育目的,而“人的发展”这一根本任务则被遮蔽了起来。小学全科教师的价值诉求就在于重新回归“人的发展”,理解和尊重小学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独特的启蒙地位与作用,立足于“整个孩子”的心智与德性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全科教师的视野里,“小学教育是全面素质性、基础素质性、综合素质性的教育”。因此,小学要提供的教育,不只是割裂了的、碎片化的文本知识教育,而应是一种整体性的启蒙教育,这种启蒙教育不仅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知识启蒙,同时也是兴趣的启蒙与人性的启蒙。
(一)知识启蒙:立足生活世界
真实的“生活世界”是立体而丰富的,它并不是任何一个学科,也无学科之分,不同学科只是诠释了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使用了不同的诠释方式;知识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有在诠释和改造“生活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将人类在漫长历史中积累的各类直接经验整理为间接经验,转化为知识并进行传承、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而将知识学科逻辑化则被认为是一种更有效的传承路径。
但这一传承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是,学科知识渐行渐远,逐渐远离了真实的“生活世界”。在小学,我们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课程与教材,“课程被‘剁碎’,一次让儿童学习一块,以为儿童得到所有的单独碎块以后,就会有了整体。这样,儿童的学习只是努力记住了别人对经验结果的叙述”。学生最终获得的只是“书本”和“文字”的知识。而知识从哪里来?为什么要学习知识?知识和生活有何关联?怎样才能用更多的知识理解和改造更丰富的世界……这些在启蒙阶段本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却统统被悬置了起来。其结果是,学校并没有将学生引至世界本源与发展的探寻之路,却造就了“脑力消耗,神经衰弱,独创力麻痹,对于周围事实之观察力迟钝,并在那种竞争名次的狂热中使理想的精神遭到衰灭的学生”。
因此,回归启蒙教育的小学,应用“有机的课程”代替各门学科堆积而成的课程,这些课程不是割裂、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关联,为儿童构建起一个关于世界的、丰富的立体图视;它们尊重儿童的身心特征与现有经验基础,能够与儿童真实的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对儿童而言,这些知识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存在,而是以问题为中心,能够整合起来并解决现实困惑,为他们打开通往“生活世界”背后秘密的一扇大门。
(二)兴趣启蒙:激发主体自觉
如果知识启蒙需要我们回答“教什么”,那么兴趣启蒙则需要我们回答“怎么教”。当我们为儿童打开认识“生活世界”的大门时,其本身的方法不应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足以激发其兴趣,使其对周围事物产生主体自觉的参与和探究意识。
笔者曾走进小学调研,很多一线校长都谈到小学作为人生启蒙的第一步,孩子们萌发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参与”的意识很重要,也即需要对世界、生活、新事物有“兴趣”。同时,纵观中外教育史,很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关注儿童的“兴趣”培养,因此,兴趣启蒙应是小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兴趣是影响儿童知识学习深度与专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持续的内生动力。“只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孩子的天赋素质便能得以发展,他们的爱好、才能、志向、禀赋就能得以确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使人厌倦就是教学的最大罪恶”。另一方面,小学也是个体兴趣的重要发展期,儿童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究是人类早期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孩子精神生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教育所要承担的责任,就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天性,帮助儿童发现探究的乐趣,并发展其在某些领域所具备的特殊潜力,实现自我设计与自我超越。
因此,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权威传授者和教学过程的单方控制者。教师所要做的是创造一种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参与问题提出与解决的全过程,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产生对所处世界广泛的好奇心,从而开启其积极的思维、智慧和潜能。
(三)人性启蒙:发展健全人格
“使人发展成为人”是教育的终极目的,而人性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教育所关照的人,不是学科知识所割裂的、以学业成绩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单向度的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在教育史上,无论人们对于人性本善、本恶还是非善非恶存在多少争议,但在教育应使人“向善”这一问题上始终是一致的,所谓“育,养子使作善也”,就突出了人以及人的教育的伦理本性。
小学是个体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人性萌芽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的性格开始养成、品格开始塑造,人性发展就“如同种子,不长成香花,就会成为毒草”。中国古人所言“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很形象地诠释了人性萌芽对于未来人生轨迹的隐含意义,而这种轨迹亦将会在长远的意义上影响到未来世界的形成方式。因此,“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去唤醒沉睡于儿童灵魂中的人性”。
关注儿童心灵、洞启其人性需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使“儿童在‘有准备的环境’下借助‘吸收性心智’来达到‘精神或心理胚胎’的不断完善”,换言之,“儿童利用他周围一切塑造了他自己”。这个“有准备的环境”需要为儿童提供爱、温暖、理解、关心、礼貌等良好的成长生态与营养源,这本身对教师的健全人格和专业情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就教育的内容与方式而言,则要求教师不仅能进行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亦能关注儿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能突破学科本位,在跨学科领域里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德性与心智同步发展。回归启蒙的小学教育,任何学科都不应是孤立的知识存在,而应是关切人类安全与幸福、能以儿童理解的人性方式的存在,这是因为“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与人性离得有多远,他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
三、“GSP”能力:胜任启蒙的全科教师素养愿景
综上所述,开端于我国中西部,为解决我国当前农村教育困境而定向培养的小学全科教师,在走向以启蒙教育为主旨的未来卓越小学教师培养目标时,其内涵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并非只是追求教授科目上的“全”,更重要的是他们要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小学启蒙教育发展的需要,能以“全人理念”和“全景视角”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基于这样的素养愿景,我们可以尝试从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小学全科教师自身的“GSP”能力模型,以描述其岗位胜任力的基本特征。
(一)通识能力:理解世界与他人的叙事想象力
“G”指通识能力,它是以“育人”而非“制器”为目的,培育儿童成为素质全面、人格完善的公民所应具有的能力。通识能力要求教师在面对学生源于生活世界的各种困惑与兴趣时,能以足够丰富的知识进行回应,这样的知识不必是精深的,但应该是广博的。
同时,仅仅是知识视域的扩展尚不足以形成通识能力,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说过:“知道很多事情并不一定就能了解。”对全科教师而言,通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知识宽度上沉淀形成人类的“叙事想象力”,即具备足够的智慧以阅读别人的故事,能通过另一个人的眼光观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叙事想象力”,我们才可能走出狭隘的自我视野,建立起对世界丰富性与复杂性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认知与同情。
培养“叙事想象力”是儿童发展、人性启蒙的重要任务,而小学生独特的向师性和依赖性,决定了教师在其成长中扮演着言传身教的关键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形成以“叙事想象力”为内核的宽阔思维、气度以及人文情怀,在教育教学活动以及与儿童的日常交流中,能以自然润化的思维方式、言行举止引导儿童在整体世界——而非自我的视野中认识自我,正确理解自己与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建立起参与社会、承担责任的意识以及正直、同情、仁爱等美好的品性,以濡染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发展成为具备完整人性的“人”。
(二)学科能力: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力
“S”指学科能力,是全科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学科知识以及相关能力。学科能力上的“全”,并不是要求全科教师均衡掌握小学各学科的精深知识。实际上,小学教师也很难在所有学科领域都达到精通,尤其是音、体、美等技能学科,即使是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实行包班教学的情况下,四年级以上的班级也往往配备有专门的单科教师。
因此,所谓学科能力上的“全”,更重要的是形成与启蒙教育相适切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这种综合性知识不只是简单的文理交叉,也不只是对知识总量做简单的加法,而是要形成一种多学科的跨界诠释与重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全科教师能以“全景视角”打破学科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技术实践问题来整合、诠释知识,以对小学生进行整体性的知识启蒙。目前我国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其职后专业发展政策支持环境(如职称评审)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其学科能力可预设为“1+1+N”,即系统发展“1”门语文或数学学科能力,并以此为核心分别形成较强的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能力;选择发展“1”门技能(音乐、体育或美术)学科能力,形成初步的技能特长和相关的鉴赏、应用能力;全面了解“N”门与小学教育教学相关的各学科知识,能满足基于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探究整体世界需要的综合教学设计。
(三)专业能力:胜任全人启蒙的教育创造力
“P”指专业能力,是全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其区别于其他职业的主要特征,具体内容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即“TRM”能力。
无论是分科教师还是全科教师,“TRM”都是其作为教师的重要专业特征。作为全科教师,其同时还应以更为丰富的“全景视角”发展自己的教育创造力,为儿童的“全人”启蒙营造更为完整的成长生态。因为包班教学组织形式下的师生、生生互动将更为密切,并产生更为深刻的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全科教师应具有更强的班级文化建设意识与能力,以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促进儿童的身心和谐发展。在突破单一学科视野之后,全科教师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以发现、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能力。同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特点,如对教育、教学活动的外在表现胜于对内容本身的兴趣,全科教师应提升自己的教育亲和力、感染力和艺术性,发展自身在儿童教具、玩具制作和游戏创编等方面的创意能力,以胜任儿童兴趣启蒙的需要。
『陆』 体育教学有什么理念
1.教育激励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所选用的指标可以反映与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功能、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等要素的基本状况。
体育教学的实施将使学生和社会能够对影响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一个更加明确的认识和理解,引导人们去积极追求身体的健康状态,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2.反馈调整
体育教学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各校应将每年测试的数据按时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按各种要求进行统计、分析、检索的功能,并定期向社会公告。
3.引导锻炼
体育教学对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具有较强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学生还可以查询到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用于自身因地制宜的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6)体育老师教学理念集锦扩展阅读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体育教学效果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体育教学的每一个构思和步骤,将直接影响学生成长。
一个对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身上的体现,不仅是外在肌肉的力量和肌肉线条的流畅,骨骼的完善发育,内脏器官的健全,而且也包括整体的匀称、协调发展,并且是按照生长发育的先后有序而全面地发展。
体育教学内外合一的健身系统性,体现了身体发育的有序性和全面性。
有序性:表现在学生身体形态发展的“序”和身体主要器官发展的“序”。
全面性:体育教学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的过程,不仅具有使学生精力充沛、顺利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而且具有奠定终身体质基础、延年益寿和提高民族素质的长期效益。
『柒』 教师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教师教育理念名言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1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15、“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
16、对待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所做的一切要向他们负责。
17、爱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创新是教育的希望。
18、和学生共同成长,是新世纪赋予教育和教育者的新的要求。
19、“蹲下”一词是多么贴切的词语,只有“蹲下”才能和孩子的视线保持同一水平,才能看到孩子看到的一切,才能从孩子的位置出发去理解世界。
20、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中“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21、和学生交朋友,才能听到他们的心里话。
22、给学生一片蓝天,他们会让它繁星点点;给学生一片绿地,他们会让它春色满园。
『捌』 体育教师如何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论。课堂教学评价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45分钟课内的表现,教师要认真地研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对评价过程的全面参与,从而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成长,发展学生认识自我、激励自我、改造自我等能力,进而学生不断成长。促进教师成长:根据新课程评价目的的要求,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方向是面向未来,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在于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这是一种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是一种双向的教师评价过程,它建立在评价双方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和谐的气氛贯穿评价过程的始终。以学论教:“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生评价教师的教。体现“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以学论教”的教学评价强调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论教的状况。新的评价标准包括全新的教学观念,从课堂教学上学生的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来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