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体育馆规章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发挥体育场馆的健身功能,现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服务范围
本实施办法所指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服务,是指体育场馆一次性及连续使用期不超过一个月的短期出借使用,及面向校内师生员工和校区内其他单位人员的有偿开放服务。连续使用期限超过一个月(含一个月)的出借使用,以及体育场馆所属房屋及建筑物租赁使用,均不属于本实施办法规定的范围。
1.体育场馆主馆场地(含看台),以及健美操房、健身房、乒乓室;
2.田径场(含看台)、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等室外运动场地;
3.室外游泳池。
上述均为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服务范围。未作明确规定的房屋及建筑物(含暂时闲置房),均不属体育场馆有偿开放服务范围。
(二)开放服务管理责任部门
1.体育馆、体育场地等使用管理的责任单位为学校体育部,并负责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服务管理工作。
凡在党办、校办确定的使用时间,以及体育教学活动安排的时间,体育馆、体育场地不得对外开放服务。
2.后勤服务公司应配合体育馆、体育场地的开放服务,做好生活后勤的服务工作,负有后勤保障服务的责任。
3.资产管理处系学校房屋及建筑物管理的职能部门,行使体育场馆、体育场地监督管理的责任。
4.财务处负责体育场馆开放服务结算和财务监督。
5.保卫处系体育场馆开放服务安保工作审批和监督的责任单位。
(三)体育场馆出借办法
(一)校外企事业单位或社团借用办法
1.校外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一次性或短期借用本校体育场馆举办群体性活动,需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须具有企事业法人或社团法人资格,自发性的组织和个人不予以接待;
(2)须事先说明用途,不得从事迷信活动或举办有拗于四项基本原则和精神文明的活动;
(3)须承诺遵守本校体育场馆使用管理规定和校园治安管理规定,承诺承担举办活动的安全责任和物资损坏赔偿责任。
2.具备上述基本条件的借用单位,应至体育部办理借用手续。体育部根据场馆安排情况,同意后即与借用方签订出借合约。签约时应事先说明有关规定及收费标准。
3.借用方使用体育场馆时,场馆管理中心应有专人在现场服务管理,并通知后勤服务公司安排好安保人员和卫生清洁人员。
4.借用方每次使用结束,场馆管理中心应会同借用方共同验收设备设施,如有损坏应双方签证并由借用方负责赔偿。
5.按事先约定办理出借费用的结算手续。
(二)校内各部门或社团借用办法
1.各部门和校内各社会团体使用会议活动场所,应事先填写体育场馆使用申请单,送体育部场馆管理中心统筹安排。
2.申请借用体育场馆的单位,使用时申请单位必须要有专人负责,进行现场管理,直至活动结束。使用单位如无专人负责进行现场管理,场馆管理中心有权终止或暂停今后借用体育场馆进行活动。
3.校内各部门及社团借用体育场馆进行活动,均按体育场馆出借收费标准的二分之一支付场馆服务管理费。
其他规定和要求同校外企事业单位借用体育场馆的规定。
(三)有偿开放服务
在不影响校部安排和教学活动的前提下,场馆管理中心应为师生员工提供健身和进行体育锻炼场所,实行有偿开放服务。使用者按标准付费入场。
(四)体育场馆出借收费标准
1.团体租借收费标准
(1)团体租借体育场馆,均以每4小时为1个使用单元时间,不足4小时,按4小时计。
(2)每使用单元时间收费标准见附件。
2.个人使用体育场所收费标准
个人使用体育场所收费标准见附件。
(五)体育场馆开放服务费用结算办法
1.体育场馆出借费用及有偿开放服务费用,一般不予减免或全免。特殊情况,应由校领导或借用单位的协作部门负责人签证,减免或全免的数额在相应的学校或部门的办公费中支付。
2.场馆管理中心应至财务处办理缴款手续,全部收入上缴学校财务处,由学校财务处出具票据。场馆管理中心出借费用及有偿开放服务收入应单列科目进行财务管理。
3.体育场馆出借和有偿开放服务收入的40%,由财务处核定总体安排。
4.体育场馆出借和有偿开放服务收入的60%由财务处核定划归体育场馆管理中心,以支付场馆管理中心的服务管理费。
(六)其他
1.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执行。
2.学校相关规定如与之有拗之处,均以此规定为准。
3.本规定的解释权属校长办公室。
⑵ 体育课考核包括哪些内容
体育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既能增强学生体质,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鉴于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当重视完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客观、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核评价体系并不重视学生的个人差异。这会使得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体育的兴趣。二是并不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参与了体育活动。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是以期末的最终考核为主,显然这只是是结果性的评价。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测试法,且只重视对体育学科知识的考核。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高校对于评价体系的认识并不充分。
二、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改进
(一)转变评价观念
目前大学体育课程的评价体系过于定性,并不重视评价主体。随着我国新课改教学理念的逐渐深入,传统的评价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体系。鉴于此,大学体育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评价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评价体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目标。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制定评价体系。尤其是在体育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逐步增加的背景下,更应当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评价体系为体育课程服务。根据现有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将体育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相统一,并尽量根据体育课程设置和学生实际,对教学评价标准进行调整,从而提高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可行性,充分发挥出评价体系应有的作用。如可以在增加应急处理能知识培训,并将其纳入理论考核体系,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体育理论教学的评价体系。
(二)从科学评价体系入手
大学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必需的科目,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终身体育理念和新课改的推行,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体育课程的改革也进行的如火如荼。这也意味着体育教师也应当加快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以适应体育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真正落实终身体育目标。
既然要改革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就应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实施分层评价,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等标准,建立相应评价体系,既不挫伤学生学习的自尊心,也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乐趣。分层教学能照顾到所有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这样就能够真正践行素质教育。在具体实施时,可以从整体上设置统一的评价要求,但是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另外,教师还应当重视从多维度出发,完善体育评价体系。也就是从教师、学生等角度出发,设定评价标准。如在体育理论知识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大纲规定内容+自选内容,即规定内容为主要考核内容,自选内容可以在考核中占一定比例,这样既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内容也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在评价体系中可以制定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在日常的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中,教师可以进行课堂提问并保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水平等方面的评价。或者是在整个学期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考核进行拆分,分割成阶段性测试和评价。这样利于督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总的来说,大学体育教师应当重视从科学的评价体系方面入手,从学生角度出发,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评价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
(三)保证评价内容的合理性
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也应当合理、科学,尤其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现代教育体制下,设置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保证教学正常开展的关键。这也就意味着体育教师应当教学理念,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设置体育评价内容。
首先,教师要从人文角度出发,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人文理念。然后以体育为媒介传达给学生正确的人文思想。而人文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它还对进一步创新体育理念、优化培养方案以及完善评级体系更为重要。除却人文评价外,还应当重视真实性评价,就是要求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设定符合体育教学内容的评价标准。如明确体育课程考核的要求,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体质健康、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尤其是结合实践教学,形成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但是在我国体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重点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考核,避免学生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对于提高体育课程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因而体育教师应当从多个角度出发,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准则,完善体育课程考核评价。这不仅我国素质教育推行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不断发展的客观需求。
⑶ 小学体育有哪些规章制度
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一、体育课教学
1.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实施体育课教学活动。
2.体育课教学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内容应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学生年龄、性别特点和所在地区地理、气候条件。
3.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学生因病、残免修体育课或者免除体育课考试的,必须持市级医院证明,经学校体育教研组审核同意,并报学校教导处备案,记入学生健康档案。
二、课外体育活动
1.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生动活泼。
2.在学生中认真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达标活动和等级运动员制度。
3.根据季节特点,开展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体育锻炼和竞赛。每学年开展体育节活动,冬季体锻的内容包括拔河、跳绳、踢毽和长跑,并组织拔河、跳绳、踢毽等比赛。春季开展形式多样的趣味运动会,形成锻炼热潮。
三、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1.学校对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应当安排好文化课学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2.运动队每周训练三次,教练员应制订运动队训练计划,明确具体训练要求,并作好有关运动员素质、技术、成绩的资料整理。
3.坚持教练工作记录制度。有完善的运动员档案,做到“三全”(运动员名单健全、运动员登记表健全、运动员学习成绩登记健全),全面关心运动员的成长。
4.教练员要做好每次参加各级比赛运动员的赛前动员和赛后总结工作。
5.教练员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加强科学训练方法的研究,争取各项比赛获优异成绩。
四、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应当热爱学校体育工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掌握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2.按照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授课时数所占的比例和开展课余体育活动的需要配备体育教师。
3.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进修培训。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
五、体育常规管理工作
1.学校有校长分管体育工作,在制定计划、总结工作、评选先进时,应当把体育工作列为重要内容。
2.班主任、辅导员应当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一项工作内容,教育和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学校的卫生部门应当与体育管理部门互相配合,搞好体育卫生工作。总务部门应当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后勤保障。
3.在体育课备课中,应将学生安全保护措施列入计划,课前认真检查本课所用场地器材、教学步骤、教材安排,运动量要科学合理,切合学生实际。
4.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前教师应检查学生的穿着。学生上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应穿运动服和运动鞋。
5.认真做好学生课间操的组织管理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若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应立即采取措施,在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或治疗、转诊,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通知家长。
6.积极组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