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样理解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课余体育运动
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
因此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
Ⅱ 课余体育的形式有哪些
长期以来,由于受陈旧的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教学课大多仍沿袭前苏联教学结构的模式,其教学过程在教师的主宰和严格控制下,学生被动的学习主体。学校课外活动过程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与体育教学课在知识、技术、技能方面的实践相脱节,这与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大相径庭。因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练,培养自主实践能力,已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管理中,体现这一思想,实现主体性教育。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体育活动课概念的定位
学校体育课分学科类课程(体育与保健)和活动类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二类课程,在终极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人的身心两方面的和谐发展;体育与保健课主要是通过系统的知识技术传授,使学生掌握体育学习方法,继承优秀的当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活动课学习的基础。而课外体育活动是指在教学大纲以外,或以学科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外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学生中开展各类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一部分兴趣、爱好相同的组成的兴趣小组、社团等从事自主的、独立的活动,它不是全体学生必须的课程,也不是课程限制选取修或任意选取修的内容。课外活动中有的教师参加,有的是学生自已组织活动。另一方面讲,它也是体育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但它有弊端,在于它仍然是以单一学科课程模式看待,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与部分有特长的学生进行课余运动训练,都属于课堂以外的教育活动,都是在“课外”进行的,但他们是有区别的。那种把教师精心指导下的课余运动训练,也笼统地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成部分,认为有待进一步商榷。
2、课外体育活动课的目标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重视学生在大量的体育活动中,加深对体育原理的理解和运动体验,以提高体能、活跃身心,培养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同时要求把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与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需要的满足、情感的体验相协调,使之和谐发展。
3、当前课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课外体育活动计划的制定、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的调控是整个活动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教师对活动课的认识不全面,活动评价体系不健全。活动反馈调整不及时,活动管理体制不完善,随意更改和取消活动;尤为普遍的是活动过程比较散乱,较普遍的“放羊式”的活动过程。
3.2学校对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比较薄弱
目前许多学校的体育工作,都是在主管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学校对活动过程缺少思想上的导向,对课外体育活动无计划、总结,对活动过程和组织人员没有检查、考评措施,没有把成绩列为教师工作考评内容影响了教师积极性的发挥。
3.3学习负担重的负面影响
现代教育思想并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幽灵。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捧作用下,学生大量的时间应付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上,课外活动时间时常被占去。沉重的课业负担,压制了初中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3.4场地器材的缺乏
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发展,学生人数增多与场地器材不成正比,体育经费缺乏、设施陈旧、运动场地不足、器材奇缺是多数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学校,尤为普遍。学生兴趣广泛,适合学生参加的项目,因场地、器材、师资的限制,实在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一部分学生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
4、改变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1健全课外体育活动和评价体系
具体、明确、科学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进行活动教育管理的前题。《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在宏观上制订了学校体育工作目标。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效果等制订了明确的目标和工作职责。健全课外体育活动中可操作的目标体系,以此作为班级课外体育活动检查分析和评价依据;同时把课外体育活动工作列为优秀班主任、基层先进及文明班级、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增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对活动的有关因素实行有效控制。
4.2健全课外体育活动的指挥系统和评价体系,加强活动管理
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必须通过健全的学校体育的指挥系统,使教师和学生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的标准,在活动中自觉地贯彻执行,进行自我调控。当前应建设一支从上到下的统一管理队伍。一般应包括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体育组、班主任和体育委员四个层次,学校体育领导小组与体育教研组在活动中应认真做好活动情况检查、记录、调整及定期进行总结、评价,明确活动的导向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的评价是促进活动课质量的关键。通过检查学生的出勤、活动内容的执行、活动的组织情况和活动的效果,同时获取信息。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完善一套有益于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全面评价体系。
4.3加强课的教学改革,强化健康意识
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学生运动不足,体质不良的现象,促进学生健康发育,养成持之以恒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除学校领导重视和全体教师不懈努力外,关键要加大教育制度、升学制度的改革。体育教师要加强对体育的目的性教育、科学性锻炼身体教育,在学生主观上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学校因地制宜地创造条件,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爱好,多举行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和小型比赛,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4.4拓宽渠道、增加体育经费投入
特别是农村学校,场地小、器材缺、经费少是长期困惑体育活动正常开展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此,应抱着勤俭办体育外,要充分提高现有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率;同时,各级领导要重视体育经费的投入,使场地、器材逐步完善。
5、建议
介于现阶段课外体育活动的实际情况,展望学校教育改革赋予课外体育活动的新的发展前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应该注意:
(1)课外体育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需要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学校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去选择和开展学生所喜爱的体育活动内容,使体育活动即满足教育教养的需要,又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养成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基础。
(2)搞好各种形式的校内体育活动,建议根据各校实际开展大课间操活动,保证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3)建立对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建立由领导、教师、学生组成的监督管理体制,做到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场地器材落实、活动内容落实、评价措施落实,提高体育活动的整体效益。
Ⅲ 联系实际谈一谈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于竞赛之间的关系
体育课是学习,课外体育活动是发挥,课余训练则是提高。
Ⅳ 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的训练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
各种趣味运动,比如3+2篮球赛(三男两女一组),乒乓球双打,羽毛球,或者投篮,等等,排球也可以啊
Ⅳ 课外体育训练的特点是什么
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余体内育训练具有容基础训练的特点
2、课余体育训练过程具有间断性的特点
3、课余体育训练内容具有相对系统性、专项性不强的特点
4、课余体育训练具有强调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特点
5、课余体育训练具有方法与手段紧密结合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特点
6、课余体育训练具有普及与提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特点
Ⅵ 课余体育包括哪些
一、早操、课外体育锻炼 课间操 大活动的体育锻炼
二、自主性课外体育活动
1.学校的体育专项协会。
2.校内、外体育竞赛:
Ⅶ 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1、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总结我国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并按照“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要求,可以把我国运动训练的组织形式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在各层次中包括训练的各种组织形式,形成培养优秀运动人才的梯队。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的初级形式,是:“墙基之基”。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提出了:“学校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积极发展业余训练,培养竞技体育人才。”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这些规定使我们明确了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小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我国运动训练体制中最初级的一种业余训练组织形式,处于基础位置,只有打好基础,才有可能从中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农村中小学在我国学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人才的培养和发现。2、当前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勿庸讳言,当前我国的体育事业蒸蒸日上,已处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训练的最初级形式中却存在着一些致命问题,为此笔者就目前的部分问题提出一点拙见,愿与广大同仁商榷。2.1观念陈旧,体制欠合理,导致生源短缺。在农村,对体育工作者存在严重偏见。如“拍毛蛋”的“体育脑筋”、“吹响响”的“一二一”老师等。这些就成为体育教师的代名词。就学校而言,也存在着“体育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了不要”的错误认识。不少有体育特长的苗子,经体育教师的选拔动员,但他们还是对体育训练不敢问津。即使部分学生从事了课余体育训练,并考入高一级训练的中级形式一一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运动学校的学宗旨是为高一级形式的训练队、校培养输送体育人才或培养合格的小学体育教师和少年儿童业余校的教练)。进行更为系统的学习训练,但到了毕业时,有相当多的学生就业无门,严峻的现实迫使很有体育天赋的人才对训练的中级形式运动学校只能是望而却步。从而在农村中小学课余训练工作中造成生源极度短缺,这从定西地区体育运动校招生情况就可以看出。1986一一1997年报考体育运动学校的人数在500一一600人之间,到1999年仅为200——300多人,以后逐年减少。另外在农村中小学管理体制中,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只有参加高考,且被高等院校录取,才算教师的成果。如果被县业余体校录取或考入中级形式的体育运动学校,心血必将“付诸东流”,这样的评价体制,大大的挫伤了体育教师对课余体育训练的积极性。再者农村学生虽然纯朴憨厚,吃苦耐劳,在训练中总有那么股韧劲。但大多数家庭由于经济困难,在从事体育训练时,又多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如营养的保障、运动服、鞋的购置等。对于学生及家长,他们付出的心血,目的就是上学读书跳出“农门”,摆脱贫困。而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就是从小培养和发现体育人才,但大多数学生到了训练的中级形式后停止前进。面对这些滞后的观念,经济的贫乏,就业的困难等,试问在农村又有谁愿参加课余体育训练?2.2应试教育观的束缚难以解除。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有些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还是看当年的合格率或高考上线率(小学两科合格率,初中的六科合格率,高中的高考上线率)。这些都是教育主管部门层层分解的硬指标。而对体育工作抱着应付态度。一些学生因种种压力,虽然爱好体育,并有体育特长,但因班主任、任课教师怕影响合格率百般阻挠。如有县、地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便临时抽调学生,进行突击训练或干脆取消参加比赛。严峻的现实使各教练所带为数不多的运动员,大多是由于文化课基础太差,到了高中二、三年级,以谋求体育高考,进入大学校园。诸如这些严重违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方针的做法,又怎能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完成体育课余训练的任务呢?2.3学生偏科现象严重,致使思想纪律散漫正是由于生源的短缺,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部分学生从事了课余体育训练,而放松,甚至放弃了文化课基础知识的学习,放弃文化课学习又导致了学生思想纪律的散漫。这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他们的心目中考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看运动成绩,而文化课成绩是次要的。到了参加高考抱着撞一撞的思想,这种认识最终导致他们的半途而废。试想没有扎实的文化课基础知识,怎能理解掌握有关体育运动方面的知识、技能、技巧呢?3、提高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的对策建议针对现状,我们应当采取哪些对策呢?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从工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出发提出一下建议:3.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素质教育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我们应解放思想,改变陈旧观念,提高对体育的认识。正如毛泽东所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所以,社会各界应消除对体育工作者的偏见,积极关心和支持体育工作。在学校力口强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完成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任务,提高课余体育训练水平,就必须遵循“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十六字方针。使学生能够从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让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3.2改变管理体制,保证生源,放眼未来。要确保农村中小学课外体育训练的生源,就必须提高认识,只要学生有体育方面的特长,社会、学校、家庭要给予支持,学生本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放眼未来。向训练体制的高级形式努力奋斗,争取为国争光,为家乡添彩,为体育事业增砖添瓦。从管理体制方面讲,学校应肯定课余体育训练的成绩。如向县队、业余体校、体育运动学校输送的体育人才,各种竞赛所取得的成绩等等,从而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甘心投身于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之中。对训练的中级形式一一体育运动学校,在学生毕业时(不能进入高一级训练形式的学生)。在待遇上应建立一定的制度,协调各地政府,有关部门择优安排就业。比如:到毕业前参加省级或国家级体育竞赛,获得过省前三名,国家前八名或在学校运动成绩达到国家一、二级运动员标准;校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等,而不是一概不管,无法就业。3.3协调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关系,使之课余体育训练良性发展对农村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要明确它的业余性,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之间的关系。如果因为训练而放弃文化课的学习,那将得不偿失,训练因文化基础的薄弱而无法进一步深造。而且只有处理好文化课学习和体育训练的关系,学校、家长以及任课教师才能更好的支持课余体育训练工作。这样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才有保障。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工作者,要积极配合学校、班主任、任课教师,常抓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使体育业余训练与文化课学习,达到学练相长,共同提高。总之,只有在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下,才能进行科学选材,精心培养,夯实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使我国的农村体育事业充分发挥“墙基”作用。
Ⅷ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与一般的运动训练有何异同
运动训练的方法极其丰富,分类非常复杂,按一般的区分有以下四类:按掌握技术技能分,有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纠错法;按负荷与间隙的关系分,有持续法、重复法、间除法;按训练方法的组合分,有变换法、综合训练法(包括循环训练);按训练方法的组织形式分,有游戏法、比赛法。关于运动技能中学习这类训练方法在前述教学论中已经阐述,可以结合训练的特点运用。本章只介绍其余的常用训练方法。
一、持续训练法
持续训练法是指在较长的时间里,用较稳定的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训练法通常用于发展一般耐力,例如长距离跑或游戏,球类中的多球训练,体操中的单个或成套动作的连续重复练习等。“法特来克”式的变速训练是持续练习法的变种。“法特来克”训练法是一种利用自然地形的游戏式的长跑训练。
二、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是在暂时不改变动作要素、结构及负荷数据的情况下,反复多次练习,而且练习间隙保证机体能力基本恢复的一种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用于身体训练,可把强度提高到极限或次极限,从而发展最大力量或最高速度。在强度适当的情况下,它是用于技、战术训练的主要方法。
三、间隙训练法
间隙训练法是指在一次或一组练习之后,按照严格规定的间隙时间和积极性休息的方式进行休息,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次(组)练习的方法。间隙训练法同重复法相类似,练习之间都有一定的间隙时间。区别的关键在于:间隙训练法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有严格规定,要在运动员机体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就开始第二次练习,而重复训练法的间隙时间要在运动员的机体基本恢复的情况下才开始第二次练习。
对于提高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的机能而言,间隙训练法特别有用。通常间隙休息只等心率降低到120~140次/分钟,即又开始下次练习。此时心脏每搏输出量达到最大值,耗氧量也达到最大值,接着又对心脏施加新的强烈刺激,这有利于增加心肌耐力,增大心脏容积,较快地提高心脏的功能。
贯彻间隙训练法应注意的问题:
1.明确构成间隙训练法的五个因素,根据训练要解决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安排和调整。这五个因素是:①每次练习的距离和时间。②每次练习重复的次数和组数。③每次练习的负荷强度。④每次或每组练习之间的间隙时间。⑤间隙时的休息方式。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通常采用的两种间隙训练法,主要是调节强度的办法:
小强度间隙训练法——个人最大强度的30%~50%,用于发展有氧耐力和局部肌肉耐力的训练法。
较大强度间隙训练法——个人最大强度的50%~80%,用于发展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的训练法。
2.对于有机体机能水平尚低的运动员和初中以下年龄的学生,难以胜任较大的运动负荷,不宜采用间隙训练法,高中阶段业余运动员采用间隙训练法,应加强医务监督。
3.间隙休息的方式应该采用有轻微活动的积极性休息,以加速乳酸的排除,切忌坐、卧,作安静休息。
四、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在练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变换练习的负荷、动作组合,以及变换练习的环境、条件等情况下进行训练的方法。这是一个运用很广泛的训练方法。方法上有变化,才能
把训练实践搞活,达到不同的训练目的。
.变换训练法的作用
(1)提高运动员有机体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
(2)培养运动员的多种运动感觉,如时间感觉、空间感觉、速度感、节奏感等。
(3)避免练习过程中的单调乏味,提高情绪、兴趣和积极性。
2.学校课余运动队训练中变换训练的常用形式
改变负荷的变换法。其目的主要是提高对不同负荷适应能力。如对中长跑运用“法特来克”发展有氧耐力,在篮球、足球等项目中运用短距离的变速、变向跑(慢跑时突然加速、或加速变向)用以发展专项速度耐力。
改变动作组合的变换法。这种变换法多用于技术训练,特别是技术动作多,组合方式较为灵活的项目。如体操、篮球等项目采用这种方法对提高动作的连接技术,获得多种感觉信息有重要意义。
改变练习环境和条件的变换法。如场地器材条件,观众情绪条件,有对手、无对手条件,与不同技术特点的对手相对抗等。这种训练主要为了提高运动员适应变化条件的能力,提高在变化条件下运用技术的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
五、综合训练法
综合训练法就是把重复法、变换法、间隙法、竞赛法等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它可集诸法之所长,取得训练的良好效果。综合训练法有两种主要组织方式:一种是将上述各种训练法综合运用,另一种是循环训练法。
循环训练法的组织方式与教学论中介绍的循环练习法组织方式相同,所不同的是练习内容要结合专项进行选择,练习应有重点内容。由于训练“负荷”相对比教学负荷要大,更要注意训练顺序排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从下肢活动开始为好。
六、竞赛训练法
在比赛的条件与要求下进行练习的方法,称竞赛训练法。它的主要特点是练习具有竞争性。学校运动训练中已广泛采用的方法有:游戏性竞赛、身体素质比赛、技术和战术比赛、非专项比赛,与有明显优势、或势均力敌、或不同特点的对手比赛、测验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等多种训练性竞赛。
采用竞赛法应该注意的问题:
1.竞赛作为手段,运用时应该目的明确,应该根据训练任务和正式比赛任务采用某种类型的竞赛训练法。例如教练员可以从某一角度从严或放宽规则,或加进新的规则;对关键技术可以提高评分值;缩小场地减少人数的足球训练比赛,用以提高基本技术、控制球的能力;作为检查训练效果的比赛一般安排在某一阶段的后期进行。
2.要加强比赛训练的组织工作。集体成队的游戏和比赛,两队水平要接近,以维持平衡的对抗,以激发参加者的情绪,并且要有意识地培养运动员参与组织比赛裁判工作的能力。对于比赛进程中的负荷发展,教练员要善于控制,不至因消耗能量过多,而影响其他训练任务的完成。
3.训练性比赛是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作风、意志品质教育的极好形式。进行中用最快的方式把学生组织起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通力协作,力争优胜,评比、表扬优良行为,批评不良事例,做到实事求是,赏罚分明,这样就比较容易取得训练育人的效果。
七、心理训练法
心理训练法是采用心理学的手段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课余体育训练中,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
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专心致志地使自己的身心放松的一种方法。它是采用一定的自我暗示的套语——即意念将注意力导引到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从而促进肌肉和大脑放松,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荐 ★★★
学校课余运动训练的基本方法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3 13:21:47
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消除心理紧张,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工作能力。
2.念动训练
念动训练也叫内心默念或“过电影”,是在思想上完成动作的过程。根据人体科学证明,气功中的意念有一种内驱力,念动训练是以意念动作为基础,反复进行思想表象,与此同时引起神经、脉搏和肌肉系统的相应变化,从而起到训练的作用。有实验证明:运动员静坐作400米决赛的念动训练,学生默念自己在规定的一条跑道上准备起跑,教师发令,后默念自己冲出起点,以及以后的追赶过程,直到最后冲过终点的情景,测量前后的脉搏变化,冲刺后比起跑前增加了5~8次。这证明意念活动是能动的,不是消极的。
3.集中注意力训练
集中注意力训练是坚持全神贯注于某一个确定的目标,或者把因被某些因素干扰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的一种训练方法。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方法很多,如:①集中注意力观察对方动作变化、球的飞行路线和落点。②教练员用轻微的声音发出指令,让学生执行,这种微弱的声音可迫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③集中注意力游戏。④做各种用节奏指挥的动作。⑤在周围嘈杂的环境下做各种方向路线变化的练习。
Ⅸ 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是否一样
二者属于相近专业,但是不一样,具体区别如下:
1、主干课程不同
体育教育: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统计学、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等。
运动训练:体育新闻、体育英语、体育旅游、体育管理等
2、知识能力不一样
运动训练:
①掌握运动技术学科、运动人体学科、教育心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掌握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分析方法和技术;
③具有从事专项运动训练与教学、竞赛组织与裁判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④熟悉我国体育工作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⑤了解一般运动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的发展动态。
体育教育:
①掌握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人体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③掌握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的基本理论与力法;
④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⑤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⑥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
(9)体育课与课余训练区别扩展阅读:
体育教育专业的设置背景及发展前景:
培养具备系统地掌握体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规律,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能在中等学校等从事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体育锻炼、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体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
可到各类学校从事学校体育的教学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毕业生也可根据社会需要到企事业单位从事群众体育的指导工作、体育运动训练工作和体育科学研究工作。
Ⅹ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的区别和联系
我认为课余体育和体肓课应紧密结合,体育课是有时间限制的,在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体育教育,加强体育知识.在课余时间正确适量的段练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体育课和课余体育的充分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