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方法比较单一,政府应该怎么做
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它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否认真贯彻落实,还关系着离退休干部晚年幸福、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做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不仅是广大离退休干部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离退休管理组织和离退休管理干部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因此,如何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一、分析当前,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一)出现离退休人员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等新情况近几年全县离休干部递减幅度在4%-5%,退休干部则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离退休干部主体比重发生根本变化。离休越来越少,退休越来越多;离休年龄越来越大参加活动越来越不方便,退休平均年龄越来越年轻,想参与活动愿望越来越强;随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增大单位管理服务工作量;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水平越来越提高,而自主择业人员退休管理服务滞后,产生不平衡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某种程度上产生不稳定因素。(二)出现干部离退休制度滞后和离退休干部政策不平衡,管理体制有与时代不相适应等问题1、国家政策指导性滞后。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年龄条件至今没有变化,如关于因病退休手续,一方面企业千军万马想方设法病退;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到龄不想退。又如55岁女知识分子,子女已长大,业务精湛,只因退休年龄已到,使大量优秀人才被浪费。2、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成就很大,但在打破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同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保障中国的残缺、政策出台不够连续和社会保障待遇无法全部兑现。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亟待规范和完善,否则加重不稳定因素。三是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没有纳入所有人群,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滞后。3、退休干部管理制度滞后,退休干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三)科学发展观必须赋予老干部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出现老干部工作部门职能需要扩展延伸的新形势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指出要“努力让老干部过一个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把老干部事业做成朝阳“产业”。二、明确开展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党和政府历来极为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供给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各部门领导把离退休干部工作纳入工作范围,积极支持离退休干部工作,成立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但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对象,离退休干部工作所反映的问题,毕竟不是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矛盾,因此,离退休干部工作在部门工作中处于配角位置。离退休干部工作需要各级领导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绝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越对中心工作的重视和对主要矛盾的关注,不能违背实际,要求部门领导像抓中心工作那样倾注主要精力对待离退休干部工作,否则,角色就要发生错位,必将贻误部门中心工作。没有部门中心工作的发展,也就没有部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发展。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其在部门工作中的配角位置,积极配合中心工作,维护和服务全局。三、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离退休干部工作虽然在部门工作中处于配角的位置,但并不否定其在部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各级领导同志的讲话、诸多的文件、大量的文章,都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作了详细阐述,充分说明离退休干部工作在部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保持离退休干部队伍的稳定,就为部门中心工作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反之,因工作不到位,离退休干部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势必对部门中心工作造成不利影响。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有围绕中心、服务全局、做好配角的意识,必须有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按照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规定,结合部门中心工作和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有利环境,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积极有效的工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形成大家都来尊重关心爱护离退休干部、支持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共同解决离退休干部工作中的问题。为离退休干部做好服务,保一方平安就是成绩,就是贡献。为部门中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在配角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尽职而不越位,这既是衡量离退休干部工作成效大小的尺度,也是部门中心工作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四、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思考(一)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为适应离退休工作的发展变化,离退休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1、工作理念从管理服务向服务管理转变。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使离退休工作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四个重点:以健康保健服务为重点、以解决生活困难为重点、以满足老同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为重点。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二是政策到位,三是感情到位,四是服务到位。工作人员要坚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拓宽服务渠道。2、工作作风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工作以让“党委放心、老同志满意”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落实“两项待遇”,为老同志做好事、实事、解难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定期召开退管会,听取意见、摸清情况,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离退休干部基本情况心中有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3、服务管理方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服务管理方式应由传统单一的服务管理,变为根据不同需求、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的服务管理,由静态服务管理变为动态的服务管理。对“双高期”和空巢家庭的离退休职工,一要建立与其子女的联系制度,单位与子女共同关心老同志的身心健康。二要建立与社区的联系制度,依托社区对老同志日常生活给予照顾。三要建立与医院联系制度,配合医护人员做好老同志的救治、慰藉工作。(二)关注养生保健,让老干部晚年生活更加健康身心健康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基础。我们要把关注老干部身心健康作为老干部工作的第一要务,采取多种途径,保障老同志身心健康。一是养生教育引导健康。我们应当帮助老干部树立科学的养生观,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分析,不盲从跟风,要切合自身实际,科学地加以运用。可以通过在老干部中开展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的养生知识。如适时举健康讲座、发放健康书籍、组织“养生之道大家谈”活动。还可以通过评选“健康寿星”、“健康之星”,树立身边的健康典型,引导老同志关注健康,科学养生;二是健身运动保障健康。老年人体育锻炼必须运动适量、强调个性,注意持之以恒、安全第一。可以选择的有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老年健身操、游泳等传统项目。近年来,我市广泛推广普及的群体性的体育项目,如柔力球、通络操等,就深受广大老干部的欢迎;三是休闲疗养促进健康。随着“双高期”的实际,老同志活动要放慢节奏,如可以组织近郊游、农家乐等“游中乐、乐中学”的健康休闲活动,开展垂钓、采摘等轻松、愉快的户外活动,在休闲中、在大自然中去增强老同志的体质,愉悦老同志的身心;四是心理慰藉助推健康。截止2011年底,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5.96%。社会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而离退休干部其子女在外地、国(境)外工作或学习的比重又较之其他老年群体中更大,空巢现象更为突出,我们应积极探索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人文关怀、心理健康帮扶机制,一方面鼓励老干部相互关心,就近关照;另一方面老干部部门普遍关心的同时,注重做好个性化、亲情化服务,尤其对体弱、丧偶、独居的老干部,要坚持对口联系,多交流、多倾听,及时帮助排忧解难。同时还可联系志愿者组织,发动志愿者们用其所长,与老同志进行心理沟通,提供精神慰藉。(三)倡导文化品味,让老干部晚年生活更加快乐轻松快乐、颐养天年应当是老干部晚年生活的主旋律。要高度重视老干部文娱活动的需求,,按照“讲求品味、动静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老同志高雅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始终乐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中。怡情在活动中。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尽量扩大老同志的参与面,不惟名次、不以所谓“精品”、“水平”论英雄、拼高低,让大家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愉悦、满足。如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可以举运动量相对较小、难度系数不高的趣味性运动会。结合举行重大节庆活动,为老同志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展现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悠然于情趣中。广大老干部中不少人多才多艺、情趣高雅,我们要予以充分发掘、培养,通过成立兴趣活动小组、举行专题讲座、组织参与老年专业社团、举特长与作品展示等形式,支持他们发挥专长,潜心钻研,不断提高水平,让老同志们在花卉盆景、琴棋书画、收藏把玩之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从而也推动各单位老年群体浓郁文化氛围的形成。陶醉自山水中。集体长途旅行饱览山水风光、感受城乡巨变,回想往昔、畅述友情,这是老干部梦寐以求的心愿。尽管组织外出难度大、风险高,但是若行前做足功课,在线路选择、景点安排、外出时间、后勤保障上精心策划,则轻松愉快、平安完满的旅行将成为老同志晚年美好的回忆。(五)把握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增强老干部工作的针对性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必须把握其特点,摸索其规律,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克服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离退休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干部年龄结构差异大,状况多样化。在离退休干部的群体中,上有“耄耋”乃至“期颐”之年的80岁以上老干部,下有“花甲”之年退休的60多岁老干部,还有年满55岁刚退休的女性老干部,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状况、健康程度、有关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二是人员结构层面多,福利多元化。离退休干部的单位性质、职务不同,福利待遇呈多元化,发放标准不统一;三是群体住所分散,管理难度大。有的住在市区,有的住在农村,有的跟随子女居住于外地,有的流动频繁,加上有的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管理难度大,照顾难到位。因此,要根据老干部的实际和突出特点,针对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并大力推行社区为老干部服务“四就近”的管理模式。(六)创新方法,增强老干部工作的科学性新时期新阶段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和难点,要求老干部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大胆创新,改进方法,重在落实。各级领导、尤其是老干部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老干部的根本利益作为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运用新方法、采取新举措,围绕各时期机关老干部工作重点想问题、事情、定方案、做决策,并以提高老干部满意度为检验标准开展各项活动,使工作扎实而有成效。要根据老干部求知、求健、求乐、求为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在内容上要紧跟形势,做到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行动上爱护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一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学”上,加强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制度,依靠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年大学营造学习和活动氛围。运用影视音像、互联中国站、教学光盘播放等有效方法和订发报刊、学习资料,创造学习条件。使他们接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教育和有关知识的学习,提高继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才华。二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养”上,切实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按照老干部政策的规定要求,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确保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报销。同时要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老干部在养老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让老同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三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乐”上,焕发老干部的青春活力。要经常组织老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春节期间召开迎春座谈会,开展慰问活动,在“七一”期间开展纪念党的生日,为党旗添彩活动;在“十一”期间开展庆国庆、颂祖国,为经济建设建言献策活动;在“六一”节期间与学生们一起联欢,开展“老少同乐”活动;还可以结合老干部自身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游览名胜古迹,开阔视野,丰富生活,促进心身健康。四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为”上,发挥老干部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老干部是一支门类齐全、人才济济的队伍,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要根据老干部的求为欲望、求乐意愿,引导他们凝聚到改革发展的大潮中,使老干部们的余热绽放光彩。可通过定期组织老干部参观考察,当地重点项目、城市建设、民心工程及企业发展情况,通报政府或单位的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作用;组织老干部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他们在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五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依”上,努力提升老干部的管理服务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常怀尊老之心、常思敬老之策、常行爱老之举、常做助老之事,始终坚持服务为本,热情周到,努力为老干部提供各种方便,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老干部满意。要及时掌握老干部的基本情况,摸清老干部的实际需求,倾听他们的内心呼声,为老干部实事。(七)推行多级配合管理的机制,增强老干部工作的实效性老干部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重视,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新的历史时期,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多级管理机制,形成老干部原工作单位、主管部门、居住社区和老干部工作部门互相联动的工作格局,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举措。老干部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在职人员与老干部之间有经常较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情况最了解,开展老干部工作针对性强,时效性快,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老干部的所在单位要把老干部工作切实列入议事日程,积极担负起责任,落实管理人员,把本单位老干部工作搞好。老干部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对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所属基层单位老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协调;另一方面是对原下属企事业单位因改制撤销、兼并留下来的老干部进行直接管理,做好人员的安置和待遇落实的管理服务工作。老干部居住地的社区(乡村),要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将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干部群体纳入到社区服务范围,使老干部在不脱离原单位的情况下,能够就近参加学习、就近参加活动和就近发挥作用。要从离退休干部群体的实际出发,建立联系点,指定联络员,与老干部所在单位保持正常的信息沟通,并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方便老干部的生活能及时得到照料,共同加强对老干部的服务管理。老干部工作部门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主体,要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协调。要始终坚持服务为本,积投创新工作方法,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在求新上做文章,求深上下功夫,求高上创一流,求先上见实效,确保老干部工作常抓不懈。老干部工作者要尊老敬老、要照章事、要诚信待人、乐于奉献。对老干部要有感情、有热情、有真情,做老干部的贴心人,想老干部之所想,中国老干部之所中国,真诚为老干部排忧解难,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干部的心坎上,不断把老干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B. 老年人如何锻炼
1、因人而宜:中老年人在选择锻炼方法和安排运动负荷时,应根据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对锻炼的爱好和原有基础、生活条件等情况来确定。锻炼项目应使全身都得到活动,动作缓慢柔和,如慢跑、散步、太极拳(剑)、门球等。在安排运动负荷时要量力而行,切忌过大,以策安全。从主观感觉来说,合适的运动负荷应该是锻炼后睡眠正常、食欲良好、精神振奋、情绪愉快。
2、持之以恒:日本科学家曾观察到,让受试者每周3次进行步行锻炼,15周后最大摄氧量增大到12%;然后中止运动6个月,最大摄氧量恢复至和锻炼前相似。人的组织器官是“用进废退”的,坚持经常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肺活量加大,心血管功能加强。如果长期不锻炼,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就会慢慢消退,体质也会逐渐衰弱下去。因此,坚持经常锻炼是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在时间安排上可每天进行,也可每周不少于3~4次。
3、循序渐进:人体机能的提高有一个逐步适应与发展的规律。中老年人新陈代谢功能相对较弱,各器官系统机能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锻炼者对活动方法和运动负荷等,应逐步合理地提高要求,以获得更好的效果。一个没有锻炼基础的人,开始时应选择散步、短距离慢跑或走跑交替等活动,然后再从时间、距离、强度上逐渐提高。已有锻炼基础的人也要注意合理的运动负荷,逐渐加大运动量和强度,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4、娱乐健身:中老年人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时,要考虑既调节精神,又丰富文化生活的体育活动。不要长时间只参加某一项目,或只锻炼身体某一个部位。要选择一些适合中老年人参加、娱乐性较强的项目,提高自己参加活动的兴趣,在高高兴兴中得到锻炼。
5、合理安排:中老年人在进行体育锻炼中,要经常检查身体(最好建立健康档案),防止潜藏着一些平时未曾发现的因素,对自身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平时要经常检查血压、脉搏、体重等变化,定期到医院查体;要有良好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要规律化,不吸烟,不酗酒;体育锻炼要与自然力锻炼(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相结合;根据需要合理安排营养等。以确保体育锻炼更好地促进身体健康和身心愉快。
C. 体育文化的特点
1. 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通过参加各项运动来实现。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五:“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2. 指体育运动。 沙汀 《老烟的故事》:“虽然又矮又黑,却不能说不健康;甚至可以冒充体育专家。”
编辑本段词语来源
体育 英文:sports,gym,physical culture,physical ecation,physical training,PE. 体育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体育”一词却出现得较晚。因为在“体育”一词出现前,世界各国对体育这一活动过程的称谓都不相同。 学校体育的哪些基本功能体现了体育的意义?——答案:A.健体功能 B.教育功能 C.娱乐功能 在古希腊,游戏、角力、体操等曾被列为教育内容。17~18世纪,在西方的教育中也加进了打猎、游泳、爬山、赛跑、跳跃等项活动, 只是尚无统一的名称。18世纪末,德国的J.C.F.古茨穆茨曾把这些活动分类、综合 ,统称为“体操”。进入19世纪,一方面是德国形成了新的体操体系,并广泛传播于欧美各国;另一方面是相继出现了多种新的运动项目。在学校也逐渐开展了超出原来体操范围的更多的运动项目,建立起“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这一新概念。于是,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体操”和“体育”两个词并存,相互混用,比较混乱,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统一称为“体育”。 我国体育历史悠久,但“体育”却是一个外来词。它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当时,我国有大批留学生东渡去日本求学,仅1901年至1906年间,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学体育的就有很多,回国后,他们将“体育”一词引进到中国。 在我国,“体育”这个词最早见于1904年,在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中提到对幼儿进行全面教育时说:“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养院教课说略》上也提到:“体育功夫,体操发达其表,乐歌发达其里。” 在我国,最早创办的体育团体是1906年上海的“沪西士商体育会”。1907年我国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绍兴也创办了体育会。同年,清皇朝学部的奏折中也开始有“体育”这个词。辛亥革命以后,“体育”一词就逐渐运用开来 1762年,卢梭在法国出版了《爱弥尔》一书。他使用“体育”一词来描述对爱弥尔进行身体的养护、培养和训练等身体教育过程。由于这本书激烈地批判了当时的教会教育,而在世界引起很大反响,因此“体育”一词同时也在世界各国流传开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体育”一词的最初产生是起自于“教育”一词,它最早的含意是指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到19世纪,世界上教育发达国家都普遍使用了“体育”一词。而我国由于闭关自守,直到19世纪中叶,德国和瑞典的体操传入我国,随后清政府在兴办的“洋学堂” 中设置了“体操课”。1902年左右,一些在日本留学的学生从日本传来了“体育”这一术语。随着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学校体育的内容也从单一的体操向多元化发展,课堂上出现了篮球、田径、足球等。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不能把学校体育课称体操课了,必须理清概念层次。1923年,在《中小学课程纲要草案》中,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 从此“体育”一词成了标记学校中身体教育的专门术语。?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也有一个演化过程。它刚传入我国时,是指身体的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出现的,是一种与维持和发展身体的各种活动有关联的一种教育过程,与国际上理解的“体育”(phyical ecation)是一致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目的和内容都大大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体育的概念也出现了“广义”与“狭义”解释。当用于广义时,一般是指体育运动,其中包括了体育教育、竞技运动 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用于狭义时,一般是指体育教育。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 念提出了一些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把自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出来。但是,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体育的认识也将有所发展。
编辑本段意义概念
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体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体育的广义概念
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总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服务。
体育的狭义概念
是一个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是对人体进行培育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竞技运动
指为了战胜对手,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个人、集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潜力所进行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和竞赛。含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两种形式。特点是: 1) 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心理等方面的潜力; 2) 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 3) 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 4) 按照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 5) 娱乐性。当今世界所开展的竞技运动项目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远在公元前700多年的古希腊时代, 中华武术
就出现了赛跑、投掷、角力等项目,发展至今已有数百种之多。普遍开展的项目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游泳、自行车等。各国、各地区还有自己特殊的民族传统项目,如中华武术,东南亚地区的藤球、卡巴迪等。其发展与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密切相关。
娱乐体育
是指在余暇时间或特定时间所进行的一种以娱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具有业余性、消遣性、文娱性等特点。内容一般有球类游戏、活动性游戏、旅游、棋类以及传统民族体育活动等。按活动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个人的、家庭的和集体的;按活动条件可分为室内的、室外的;按竞争性可分为竞赛性的和非竞赛性的;按经营方式可分为商业性的和非商业性的;按参加活动的方式可分为观赏性活动和运动性活动。开展娱乐性体育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培养高尚品格。
大众体育
亦称“社会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为了娱乐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在社会上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包括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伤残人体育等。主要形式有锻炼小组、运动队、辅导站、体育之家、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俱乐部、棋社,以及个人自由体育锻炼等。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应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和业余、自愿、小型、多样、文明的原则。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发挥体育的社会功能,提高民族素质和完成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
医疗体育
指运用体育手段治疗某些疾病与创伤,恢复和改善机体功能的一种医疗方法。与 医疗体育五禽戏图
其他治疗方法相比,其特点有: 1) 是一种主动疗法,要求思者主动参加治疗过程,通过锻炼治疗疾病; 2) 是一种全身治疗,通过神经、神经反射机制改善全身机能,达到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的目的; 3) 是一种自然疗法,利用人类固有的自然功能(运动)作为治疗手段,一般不受时间、地点、设备条件的限制。通常采用医疗体操、慢跑、散步、自行车、气功、太极拳和特制的运动器械(如拉力器、自动跑台等),以及日光浴、空气浴、水浴等为治疗手段。宜因人而异、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并配合药物或手术治疗和心理疏导。二干多年前已用“导引”、“养生”作为防治疾病的手段,后又不断发展与提高,成为中国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
是指体育所固有的根本特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身体教育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
本质特点
就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服务。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约,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体育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如体育的方法、手段等;社会属性如体育的思想、制度等。
编辑本段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仿龙造形,以龙取名的龙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一个独具民族风格的创造。龙舟竞渡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在南方的水乡地区,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风筝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飞行器。其制作在中国极为普遍,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四地的风筝自成一派,别具特色,闻名世界。每逢4月是潍坊一年一度的风筝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在此交流技艺,传播友谊。 秧歌是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因其舞动幅度较大,故由艺术表演逐渐变为健身运动,尤其受到中老年妇女的喜爱。 围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后流传到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正式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现已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发展。 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实战形式为主的,既能健身自卫,又可养生保健的体育项目,几千年来一直在民众中广泛传播。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众多拳种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融合古代道家养生修炼术, 太极
并结合阴阳与经络学说创编而成。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流派,动作舒缓连贯,要求以意导体,意、气、体三者协调配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对祛病强身、陶冶性情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武术和气功不仅风靡中国,而且还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还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民族体育健儿欢聚一堂,竞献技艺。
D. 乡举办农村老年人体育运动会的新闻稿怎么写
一般新闻写作要素:快、新、真实
如果你对新闻写作不是很熟悉,建议采用斜新闻快讯的方式去描述:
新闻内容: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推荐标题:
正标题:建设乡村文化,提升老年人健康生活新形态
副标题:XX乡XX村开展老年体育运动会纪实
新闻正文: XX年X月X日。。。。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介绍就行了,文字尽可能的简洁明了、保持语句通顺就可以。
记得采纳哦!!!!!!
E. 哪种体育运动最适合老年人练
太极,还有散步!
傍晚多去散散步对老人的肌肉锻炼很有帮助的。
太极可以晨练哈,既锻炼身体有发扬传统文化,多好呀!
F. 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文献有哪些
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
摘要:从大众健身科学化概念入手,客观地分析了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具体要求,指出科学健身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区别对待大众健身与竞技训练、健身人群的差异性和年龄特征,建立科学的健身监控方式。在健身过程中,运动项
目选择要科学;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的设置要科学。建立科学的营养和恢复模式。
关键词:大众健身;科学;科学化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种种“现代文明病”成为威胁人
们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头号杀手。前苏联学者摩拉罗夫研究结
果显示,1870年时人体因体力活动所消耗的热能占总能耗的
90%,而约100年后则连1%都达不到[1]。虽然人们已经认
识到通过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
的提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在对如何科学地健身这一关
键问题的认识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这就导致了人们健身结
果的不尽如意。那么,如何根据大众健身这一特殊的体育活
动特点和目的达到科学健身的要求,是一个值得研究同时也
是必须首先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
1对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认识
111科学化的界定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的
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学科继续分化,对世界各方面的研究不断
深入、细致;另一方面,各种科学不断相互渗透,紧密地联系在
一起,实现高度的整体化[2]。科学排除了一些不正确的认识
干扰而形成“正确的知识”,其本身就是“正确”的“,合乎科
学”“、有科学性”等词汇的表达就成了具有“正确内涵”事物的
一种表述方式。很显然,科学化是一个合成词,是由“科学”与
“化”构成的。在《辞海》中“,化”是指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
如绿化、大众化[3]。可见“,化”是一个过程,一种转移。根据
这样的词义,可以将“科学化”理解成为某事物逐渐地转变成
为一种更具有科学性的状态,即一种“正确”的状态。
112大众健身科学化的基本前提
首先,正确的体育意识的建立是大众科学健身的起点。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
过程的总和。体育意识实际上是体育文化修养或体育文化水
平的反映,正确的体育意识则是人们在对体育本身正确认识
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观念的总和,这些观念是引导人们合
理地从事体育活动,并合理地指导人们如何进行体育活动的
实践理论和思想基础。
其次,大众科学健身意味着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健
身者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在大众健身方面可以应用计算机
中一条著名的原理———“垃圾输入-垃圾输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其含义是说,尽管有一个好的模拟模型设计,
如果输入的数据背离现实很远,这个模拟模型也不会给你输
出有现实意义的模拟结果。这个原理同样也适用于大众健身
活动。如果大众健身活动没有科学的指导方针和正确的健身
方法来指导体育运动,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良的锻炼效果。这
样试图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愉悦身心这一根
本目的也将无法实现。因此,大众科学健身就意味着“合理输
入-有效输出”模式的建立。换言之,这个合理的输入就是人
们必须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健身。
第三,只有大众科学健身观念成为人们的共识之后,大众
健身科学化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科学化是提高大众体育活
动质量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只重数量,不考虑质量的盲目健身意识向科学健身
的现代健身意识转变,科学健身已经成为大众参加体育锻炼
的共识。
最后,大众科学健身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逐渐重视对大众健身活动的科学性指
导工作,培养了一大批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为大众健身的科学
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原国家体委于1997年在推
行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的基础上,在全国19个省(区、
市)建立了成年人体质监测中心和150个监测片、436个监测
站,并首次对18岁至60岁的成年人进行体制测试与评定,逐
渐完善我国国民体质测定系统,加强了国民体质监测和科学
健身指导。2000年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3岁至69
岁的中国国民中开展体质监测工作,以获取世纪末中国国民
体质状况的基本数据,以利于群众健身的科学指导,改进和增
强国民体质。为了满足群众性健身活动的需求,在全国征集
并组织专家编写了《中华体育健身方法》1-4卷,向社会推出
177种健身方法,同时编制推广了第八套广播体操,为引导广
大群众科学健身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国家体育总局对科学健
身高度重视,组织培养了社会体育指导员。截止到2001年,
全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已有18万余人,他们是指导大众进
行科学锻炼的有力保证。
2大众健身人群特殊性对科学化的要求
211合理区分竞技训练与大众健身的不同要求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忽视了对大众体育进行专门性的科
学研究,导致人们习惯于以竞技训练理论为标准来指导大众
健身活动的开展。众所周知,竞技运动是以获得优胜为根本
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方式,其基础是对运动员进行非常规的
训练。这种训练要求运动员必须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不断地
打破自身运动的极限,使身体在不断地超越极限的过程中获
得非常规的运动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这种训练的必然结
果之一的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尽管人们也思考如何尽量
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
而大众健身则恰恰与此相反。大众健身的根本目标是有
力地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提升,并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形式
和程度的损伤。所以,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样,以竞技
训练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大众健身活动,而不考虑被指导对象
的差异性,就必然会造成不合理结果的发生。因此,大众健身
与竞技训练的差异性,就客观地要求人们必须将二者合理地
区分开来。
212充分考虑不同健身人群的差异性
大众体育的宗旨便是鼓励全民健身,以提高全民族的整
体素质。从当今东西方大众体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女性和老
年人参加大众体育的人数急剧增加,一些社会地位、经济收
人、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参加体伐搐侈短侬的畴痊川花育活动人数的比例在逐渐增
大,家庭体育、伤残人体育、大众体育的科研工作以及加强与
国际合作和协调等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现在我国
大众体育发展的趋势有以下8个方面:大众体育推广的普及
化、健身的科学化、管理的法制化、产业的市场化、活动的多样
化、投入的扩大化、组织的网络化、群体的老龄化。这些发展
趋势使得大众健身更加完善。在发展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
的指导思想和健身原则,保持健身的科学化才能达到理想的
锻炼效果。
大众体育将向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科学化方向发展。高
科技的竞技体育必须以科学为腾飞的翅膀,大众体育同样也
不能离开科学。诸如身体锻炼的生物学基础,生理、心理基
础,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内容,运动处方的确定和实施,身
体锻炼效果的评定,不同年龄的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的
事项等都有很强的科学性。任何不讲科学的蛮干都可能导致
运动损伤和事故,而有违于大众体育的锻炼宗旨。
213充分考虑健身人群年龄的差异性
人体发展是有阶段性和程序性的连续过程,各个阶段间
存在着明显的“质变界点”。正是这一“质变界点”把人体发展
过程分成了婴幼期、儿少期、青年期、中壮期和老年期,而各个
时期身体内部发展的速度又具有不等衡的特点。不同时期的
健身任务不尽相同,而完成不同任务则需要使用不同内容和
性质的方法。终身体育也决非是学会某一运动技术,而后使
用终身。
儿少期的骨骼、肌肉富有弹性,心脏功能发育不全,神经
兴奋与仰制过程不均衡。兴奋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持续时
间较短。健身的主要任务是促进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生
长发育,改善神经系统活动过程,促进兴奋与仰制过程的均衡
发展。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是将健身练习要素组合成游
戏类的项目,采用“间歇锻炼、巡回锻炼”的方法进行定量练
习。
老年期的骨骼、肌肉弹性差,心肺功能下降,神经系统活
动仰制过程占优势,有意注意时间持久,健身的主要任务是维
护机体正常机能改善神经系统活动的均衡性,延缓机体衰老。
完成这一任务的体育方法则应该是选择太极拳、气功等传统
的体育项目,采用“连续锻炼、重复锻炼”的方法进行练习。可
见,人体不同发展时期生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健身方法也必
须适时变更。无视这一基本原理,滥用方法,其结果必然是事
倍功半。以往在学校体育中使用“成人化”方法所带来的历史
教训可谓不浅,应引起足够的警觉。
214建立严格的健身监控方式
大众健身一般都是自发的,缺乏合理而统一的健身指导。
从健身的科学化来讲,大众健身应当在一定合理的模式中进
行。首先,应当对健身者的健康情况做全面的检查,对身体机
能情况做科学的测试,以发现身体是否有不适合运动或限制
运动的疾病或机能障碍;其次,在检查和测试的基础上,在专
业人员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运动处方,牢记运动中的注意事
项,保证健身活动安全、高效地进行;再次,运动中应加强对身
体各项指标的监控,保证健身按照计划进行;最后,应对身体
的各项健康机能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和测试,以检验健身计划
的合理性和健身效果,修订或制定下一阶段的运动处方,开始
下一个健身过程。
3大众健身过程要符合科学原理
311大众健身项目的选择要科学
健身时,只有选择适宜自身特点的运动项目,才能达到增
强体质祛病强身的目的。例如,脑力劳动者易患神经衰弱症、
高血压、消化不良、便秘等疾病,因此可选择那些促进脑细胞
发育,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项目,如爬山、打拳;身体肥胖的人,
行动不便,运动时易引发关节炎和韧带损伤,可选择强度小,
灵活轻松的项目,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老年人因生理机
能减退,抵抗力下降,应选择步行、慢跑、气功、太极拳、交谊舞
等;女性要考虑分娩,经期等,这期间不宜选择强度较大的项
目,除此之外应选择可以加强腹肌和防胖减肥的项目,如仰卧
起坐、抬腿扩胸、体操、跳舞等。另外,大众健身在内容的安排
上也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运动的一般规律。人们健
身应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舒缓到激烈再到舒缓,由小强度
到较大强度再到小强度的顺序来安排,才能保证健身效果,保
证运动过程中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真正达到健身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运动项目不适合健身选择,如兔跳、
马拉松和足球运球突破下底传中之类的运动。有文献报道:
兔跳练习有可能会导致腓骨疲劳性骨折。人体解剖学的研究
表明:半月板嵌于膝关节股骨内外髁和胫骨平台之间的纤维
软组织,具有吻合关节及缓冲功能。屈膝状态下大小腿扭转
超出生理范围时会导致半月板边缘撕裂。足球运动员膝关节
损伤中,运球突破下底传球中时因支撑腿膝关节扭转致使半
月板损伤的发生率为68%。这说明虽然有一些项目在竞技
比赛中具有很高的价值,但如果作为健身练习手段使用,则很
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坏。因此,健身练习手段的设计与选择必
须符合人体形态结构的客观实际,严格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
312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设置要科学
适宜的运动强度,是健身运动定量化和科学化的核心问
题,也是取得健身效果与安全性的关键。如果设定出现错误
即使选择的运动种类适宜,那么也难以达到健身的目的。因
为强度太小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强度太大持续时间过长,会使
身体陷入危险状态,体弱者甚至有致命的危险。因此健身运
动中确定运动强度至关重要。
关于健身运动强度阀,各国学者的建议尚不一致。美国
的COPPER(1990)认为50%~80%VO2max较为合适。日本的
野元隆同则认为VO2max的60%为运动强度阀,低于60%无健
身效果,80%以上的效果极差。多数学者研究认为,最适宜的
运动强度为60%~75%VO2max,即心率130~150次/min。对
健身者来说,在次强度范围内运动,不管年龄大小有无心脏病
都是安全有效的。心率常是控制运动强度简易而可操作的指
标。为了精确地确定适宜心率,须做极限或症关限制性运动
实验,以确定最大心率然后取最大心率的60%~85%为运动
适宜心率,约相当于57%~78%VO2max。国内研究认为,健
身运动的最佳负荷价值阀为脉搏120~140次/min,中老年、
体弱者可控制在100~120次/min,超过或不足此值都不会取
得较好的健身效果。
此外为保证每个健身者都能安全有效,心率还应该根据
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如身体状况欠佳时,强度取120次/min,
身体情况良好时,心率取140次/min。青少年选用心率130
~150次/min,中老年人100~130次/min。开始锻炼时,心
率可选用“160-年龄”,锻炼几个月后,心率可选用“180-年
龄”。
313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设置要科学
要想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所选用的运动项目要具有一
定的强度,同时运动必须持续一定的运动的量(运动量=运动
强度×运动时间),才能使机体的呼吸、循环得到有效的刺激
使人体各种生理功能都能充分的调动起来使肌体产生新的适
应。健身锻炼常选用有氧运动20~60min,按运动强度及身
体条件决定必要的运动时间,一般来说健康成年人宜采用中
等强度较长时间的运动,体力弱而时间充裕的人采用小强度
长时间的配合,日本体育科学中建议采用三种中等运动量来
衡量,即15min-70%VO2max,30min-60%VO2max,60min-
50%VO2max。运动频度指每周锻炼的次数,国内外学者研究
表明每周安排3~5次运动,间歇进行,即可取得最佳的健身
效果(如果每周3次锻炼,可安排隔日一次,如果每周5次锻
炼,可安排星期三、日休息)。其生理基础与机体需要不断刺
激和超量恢复有关运动生理研究提示,运动后体内各种物质
恢复的时间不一,但总体的超量恢复可能在锻炼间隔1天时
出现,所以在集体超量恢复时进行再次锻炼,使营养物质再度
消耗锻炼后再度超量恢复。如此不间歇锻炼能促进体制的不
断增强。
4科学的营养与恢复模式
健身的主要支柱是运动锻炼,运动健身的基础是营养。从
生理学的角度看,人体运动是异化过程,运动消耗人体的能量,导
致人体能量和其他物质的损耗,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受到破坏。而
人体内物质和能量的恢复或超量恢复是同化过程,这一过程是在
运动后开始。因此在适度的运动后加强营养元素的涉入,如蛋白
质、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镁和铁
等。还可以适当地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涉入,如面食、米饭、饼干、
麦片或低脂酸奶等。补充营养元素才能使人体充分恢复达到健
身理想效果。这种方法是利用异化作用得出同化作用的优势,人
体体质和机能才会得到提高和增强。
在运动后营养补充的同时,合理地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者之间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一个整体。一般说来,合理地恢
复主要体现在运动后疲劳的被动消除和积极性消除方面。所
谓的疲劳的被动消除,是指以休息的方式来缓解身体疲劳,使
身体的机能能够得到有效的恢复;所谓的积极性疲劳的消除,
是指仍然以运动的方式来促进身体疲劳的消除,尽快地恢复
身体机能。当然,积极性消除所采用的运动必须在运动强度
和运动量方面进行严格的控制,一般以微微感觉到出汗为标
准。这样,通过营养与恢复协调统一地进行,必然会使得健身
的效果更为明显。
参考文献:
[1]熊斗寅.比较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简明社会科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简明社会科学词典[M].上海:上
海辞书出版社,1985:762.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08.
[4]乔玉成.运动处方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体育学刊,2000(4):
7
28.
[5]吴忠义,扬丽华.略论体育健身理论的科学基础—兼谈健身练习
手段、强度、负荷及方法[J].体育学刊,1999(4):729.
[6]韩雨梅,闫守扶.运动营养补充品发展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
2003(6):21222.
[7]陈琪.健身运动负荷控制指标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0(4):84286.
[8]赵东平,徐玖平.新时期体育在提高人的健康素质中的作用[J].
四川体育科学,2004(9):1102111.
G. 香港老年体协指定北京曦阳老年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中心协办的"粤港澳七天行暨中华老年体育舞蹈(香港)国
780?连车费都不够,能没有购物吗?
H. 主管离退休工作的领导老年体育锻炼的先进材料怎么写
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群众工作。它的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质量的优劣,关系着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能否认真贯彻落实,还关系着离退休干部晚年幸福、家庭和睦和社会稳定。做好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不仅是广大离退休干部的迫切要求,也是各级离退休管理组织和离退休管理干部责无旁贷的神圣职责。因此,如何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现就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离退休干部工作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分析当前,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 (一)出现离退休人员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等新情况 近几年全县离休干部递减幅度在4%-5%,退休干部则以每年3%-5%的速度递增。离退休干部主体比重发生根本变化。离休越来越少,退休越来越多;离休年龄越来越大参加活动越来越不方便,退休平均年龄越来越年轻,想参与活动愿望越来越强;随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增大单位管理服务工作量;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水平越来越提高,而自主择业人员退休管理服务滞后,产生不平衡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某种程度上产生不稳定因素。 (二)出现干部离退休制度滞后和离退休干部政策不平衡,管理体制有与时代不相适应等问题 1、国家政策指导性滞后。国发【1978】104号文件规定的退休年龄条件至今没有变化,如关于办理因病退休手续,一方面企业千军万马想方设法办病退;另一方面机关事业到龄不想退。又如55岁女知识分子,子女已长大,业务精湛,只因退休年龄已到,使大量优秀人才被浪费。 2、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成就很大,但在打破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同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一是社会保障中国的残缺、政策出台不够连续和社会保障待遇无法全部兑现。二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亟待规范和完善,否则加重不稳定因素。三是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没有纳入所有人群,异地就医结算管理滞后。 3、退休干部管理制度滞后,退休干部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三)科学发展观必须赋予老干部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历史任务,出现老干部工作部门职能需要扩展延伸的新形势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指出要“努力让老干部过一个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喜迎十八大胜利召开;新的形势,需要我们把老干部事业做成朝阳“产业”。 二、明确开展离退休干部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党和政府历来极为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从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供给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各部门领导把离退休干部工作纳入工作范围,积极支持离退休干部工作,成立离退休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各方面关系,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但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对象,离退休干部工作所反映的问题,毕竟不是部门的中心工作和主要矛盾,因此,离退休干部工作在部门工作中处于配角位置。离退休干部工作需要各级领导重视,但是这种重视绝不可能也不应该超越对中心工作的重视和对主要矛盾的关注,不能违背实际,要求部门领导像抓中心工作那样倾注主要精力对待离退休干部工作,否则,角色就要发生错位,必将贻误部门中心工作。没有部门中心工作的发展,也就没有部门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发展。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其在部门工作中的配角位置,积极配合中心工作,维护和服务全局。 三、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的作用 离退休干部工作虽然在部门工作中处于配角的位置,但并不否定其在部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多年来,各级领导同志的讲话、诸多的文件、大量的文章,都对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作了详细阐述,充分说明离退休干部工作在部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保持离退休干部队伍的稳定,就为部门中心工作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反之,因工作不到位,离退休干部中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解决,势必对部门中心工作造成不利影响。 离退休干部工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有围绕中心、服务全局、做好配角的意识,必须有默默无闻、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甘做无名英雄的精神,按照党和政府的各项政策规定,结合部门中心工作和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创造有利环境,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积极有效的工作。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形成大家都来尊重关心爱护离退休干部、支持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共同解决离退休干部工作中的问题。为离退休干部做好服务,保一方平安就是成绩,就是贡献。为部门中心工作提供良好的内部工作环境,在配角的位置上发光发热,尽职而不越位,这既是衡量离退休干部工作成效大小的尺度,也是部门中心工作对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 四、新形势下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思考 (一)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为适应离退休工作的发展变化,离退休工作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1、工作理念从管理服务向服务管理转变。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使离退休工作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服务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四个重点:以健康保健服务为重点、以解决生活困难为重点、以满足老同志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以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为重点。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二是政策到位,三是感情到位,四是服务到位。工作人员要坚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不断开拓工作思路、拓宽服务渠道。 2、工作作风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工作以让“党委放心、老同志满意”作为衡量的标准;以落实“两项待遇”,为老同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定期召开退管会,听取意见、摸清情况,帮助老同志解决实际困难,做到离退休干部基本情况心中有数,解决问题有的放矢。 3、服务管理方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服务管理方式应由传统单一的服务管理,变为根据不同需求、不同情况进行分类的服务管理,由静态服务管理变为动态的服务管理。对“双高期”和空巢家庭的离退休职工,一要建立与其子女的联系制度,单位与子女共同关心老同志的身心健康。二要建立与社区的联系制度,依托社区对老同志日常生活给予照顾。三要建立与医院联系制度,配合医护人员做好老同志的救治、慰藉工作。 (二)关注养生保健,让老干部晚年生活更加健康 身心健康是老年人晚年幸福的基础。我们要把关注老干部身心健康作为老干部工作的第一要务,采取多种途径,保障老同志身心健康。一是养生教育引导健康。我们应当帮助老干部树立科学的养生观,保持清醒头脑,理性分析,不盲从跟风,要切合自身实际,科学地加以运用。可以通过在老干部中开展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宣传普及科学的养生知识。如适时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健康书籍、组织“养生之道大家谈”活动。还可以通过评选“健康寿星”、“健康之星”,树立身边的健康典型,引导老同志关注健康,科学养生;二是健身运动保障健康。老年人体育锻炼必须运动适量、强调个性,注意持之以恒、安全第一。可以选择的有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老年健身操、游泳等传统项目。近年来,我市广泛推广普及的群体性的体育项目,如柔力球、通络操等,就深受广大老干部的欢迎;三是休闲疗养促进健康。随着“双高期”的实际,老同志活动要放慢节奏,如可以组织近郊游、农家乐等“游中乐、乐中学”的健康休闲活动,开展垂钓、采摘等轻松、愉快的户外活动,在休闲中、在大自然中去增强老同志的体质,愉悦老同志的身心;四是心理慰藉助推健康。截止2011年底,我县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的15.96%。社会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而离退休干部其子女在外地、国(境)外工作或学习的比重又较之其他老年群体中更大,空巢现象更为突出,我们应积极探索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人文关怀、心理健康帮扶机制,一方面鼓励老干部相互关心,就近关照;另一方面老干部部门普遍关心的同时,注重做好个性化、亲情化服务,尤其对体弱、丧偶、独居的老干部,要坚持对口联系,多交流、多倾听,及时帮助排忧解难。同时还可联系志愿者组织,发动志愿者们用其所长,与老同志进行心理沟通,提供精神慰藉。 (三)倡导文化品味,让老干部晚年生活更加快乐 轻松快乐、颐养天年应当是老干部晚年生活的主旋律。要高度重视老干部文娱活动的需求,,按照“讲求品味、动静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老同志高雅的生活情趣,使他们始终乐在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心态中。 怡情在活动中。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尽量扩大老同志的参与面,不惟名次、不以所谓“精品”、“水平”论英雄、拼高低,让大家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愉悦、满足。如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可以举办运动量相对较小、难度系数不高的趣味性运动会。结合举行重大节庆活动,为老同志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展现他们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悠然于情趣中。广大老干部中不少人多才多艺、情趣高雅,我们要予以充分发掘、培养,通过成立兴趣活动小组、举行专题讲座、组织参与老年专业社团、举办特长与作品展示等形式,支持他们发挥专长,潜心钻研,不断提高水平,让更多老同志们在花卉盆景、琴棋书画、收藏把玩之中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享受生活,从而也推动各单位老年群体浓郁文化氛围的形成。 陶醉自山水中。集体长途旅行饱览山水风光、感受城乡巨变,回想往昔、畅述友情,这是老干部梦寐以求的心愿。尽管组织外出难度大、风险高,但是若行前做足功课,在线路选择、景点安排、外出时间、后勤保障上精心策划,则轻松愉快、平安完满的旅行将成为老同志晚年美好的回忆。 (五)把握离退休干部的特点,增强老干部工作的针对性 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必须把握其特点,摸索其规律,增强前瞻性和预见性,克服盲目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当前离退休干部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老干部年龄结构差异大,状况多样化。在离退休干部的群体中,上有“耄耋”乃至“期颐”之年的80岁以上老干部,下有“花甲”之年退休的60多岁老干部,还有年满55岁刚退休的女性老干部,他们在思想认识、生活状况、健康程度、有关需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二是人员结构层面多,福利多元化。离退休干部的单位性质、职务不同,福利待遇呈多元化,发放标准不统一;三是群体住所分散,管理难度大。有的住在市区,有的住在农村,有的跟随子女居住于外地,有的流动频繁,加上有的地方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管理难度大,照顾难到位。因此,要根据老干部的实际和突出特点,针对不同情况,因人而异地开展工作,认真落实老干部政治和生活待遇,并大力推行社区为老干部服务“四就近”的管理模式。 (六)创新方法,增强老干部工作的科学性 新时期新阶段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特点和难点,要求老干部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大胆创新,改进方法,重在落实。各级领导、尤其是老干部工作者要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了的新情况。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老干部的根本利益作为老干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运用新方法、采取新举措,围绕各时期机关老干部工作重点想问题、办事情、定方案、做决策,并以提高老干部满意度为检验标准开展各项活动,使工作扎实而有成效。要根据老干部求知、求健、求乐、求为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在内容上要紧跟形势,做到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行动上爱护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 一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学”上,加强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健全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制度,依靠离退休干部党支部、老年大学营造学习和活动氛围。运用影视音像、互联中国站、教学光盘播放等有效方法和订发报刊、学习资料,创造学习条件。使他们接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教育和有关知识的学习,提高继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才华。 二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养”上,切实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按照老干部政策的规定要求,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确保离退休干部的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按规定报销。同时要认真研究并积极创造条件,解决老干部在养老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让老同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乐”上,焕发老干部的青春活力。要经常组织老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在春节期间召开迎春座谈会,开展慰问活动,在“七一”期间开展纪念党的生日,为党旗添彩活动;在“十一”期间开展庆国庆、颂祖国,为经济建设建言献策活动;在“六一”节期间与学生们一起联欢,开展“老少同乐”活动;还可以结合老干部自身特点,组织他们参观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游览名胜古迹,开阔视野,丰富生活,促进心身健康。 四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为”上,发挥老干部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老干部是一支门类齐全、人才济济的队伍,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要根据老干部的求为欲望、求乐意愿,引导他们凝聚到改革发展的大潮中,使老干部们的余热绽放光彩。可通过定期组织老干部参观考察,当地重点项目、城市建设、民心工程及企业发展情况,通报政府或单位的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挥参谋作用;组织老干部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做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他们在培养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作用。 五要把落脚点放在“老有所依”上,努力提升老干部的管理服务水平。各级各部门要常怀尊老之心、常思敬老之策、常行爱老之举、常做助老之事,始终坚持服务为本,热情周到,努力为老干部提供各种方便,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老干部满意。要及时掌握老干部的基本情况,摸清老干部的实际需求,倾听他们的内心呼声,为老干部办实事。 (七)推行多级配合管理的机制,增强老干部工作的实效性 老干部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重视,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新的历史时期,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多级管理机制,形成老干部原工作单位、主管部门、居住社区和老干部工作部门互相联动的工作格局,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重要举措。 老干部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在职人员与老干部之间有经常较近距离的接触,对他们的情况最了解,开展老干部工作针对性强,时效性快,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老干部的所在单位要把老干部工作切实列入议事日程,积极担负起责任,落实管理人员,把本单位老干部工作搞好。 老干部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对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要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是对所属基层单位老干部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协调;另一方面是对原下属企事业单位因改制撤销、兼并留下来的老干部进行直接管理,做好人员的安置和待遇落实的管理服务工作。 老干部居住地的社区(乡村),要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将居住在本社区的老干部群体纳入到社区服务范围,使老干部在不脱离原单位的情况下,能够就近参加学习、就近参加活动和就近发挥作用。要从离退休干部群体的实际出发,建立联系点,指定联络员,与老干部所在单位保持正常的信息沟通,并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方便老干部的生活能及时得到照料,共同加强对老干部的服务管理。 老干部工作部门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主体,要加强对老干部工作的宏观管理,加强督促、检查和指导协调。要始终坚持服务为本,积投创新工作方法,统筹规划,科学决策,在求新上做文章,求深上下功夫,求高上创一流,求先上见实效,确保老干部工作常抓不懈。老干部工作者要尊老敬老、要照章办事、要诚信待人、乐于奉献。对老干部要有感情、有热情、有真情,做老干部的贴心人,想老干部之所想,中国老干部之所中国,真诚为老干部排忧解难,把党的温暖送到老干部的心坎上,不断把老干部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